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同步講義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教師版)_第1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同步講義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教師版)_第2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同步講義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教師版)_第3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同步講義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教師版)_第4頁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同步講義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15課《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目標導(dǎo)航目標導(dǎo)航篇目學(xué)習(xí)目標重點難點諫太宗十思疏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qū)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2.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學(xué)習(xí)方式,激發(fā)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xué)生理解感悟的能力。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nèi)容,學(xué)習(xí)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fēng)格特征。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2.辨析多義詞,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虛詞以及相應(yīng)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nèi)容,學(xué)習(xí)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fēng)格特征。答司馬諫議書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2.能夠把握教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1.通過品讀語言,體會作者對司馬光指責(zé)自己的“四條罪狀”的反駁。2.把握文中進行合情合理地辯駁,有理有據(jù),層層深入手法。知識精講知識精講一、知人論世《諫太宗十思疏》1.作者簡介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參加隋末農(nóng)民起義。后入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被擢為議諫大夫,歷任秘書監(jiān)、侍中等職。參預(yù)朝政,先后向太宗陳諫二百余事,是歷史上有名的敢諫之臣。后以修史功,進位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主張“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等,對太宗的行動及政策措施給以極有益的影響。其言論見于《貞觀政要》。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zhàn)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2.題解諫:諫言,進諫。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nèi)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笆琛奔础白嗍琛?,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于議論文。3.創(chuàng)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zhàn)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xùn),進一步保持了節(jié)儉、謹慎的作風(fēng),實行了不少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經(jīng)過十幾年的治理,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nèi)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征手詔》,表示從諫改過。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于屏風(fēng)之上?!洞鹚抉R諫議書》1.作者簡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臨川人,曾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世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他主張為文應(yīng)“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荊公詩文集》。2.背景簡介北宋宋神宗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內(nèi)外交困。擔(dān)任參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司馬光于熙寧三年(1070年)致書王安石,不遺余力地攻擊新法,王安石當(dāng)即答以簡短的回函,進而寫了這封信作為答復(fù),表明自己改革的決心。3.題解“答”即“答復(fù)、回復(fù)”之意?!爸G議”則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所以,“答司馬諫議書”不能理解為“回答司馬光規(guī)勸的書信”,而要作“回復(fù)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來理解。二、字詞積累1.字音、字形浚(jùn)其泉源慮壅(yōng)蔽正身黜(chù)惡(miù)謬賞垂拱(gǒng)而治游處(chǔ)強聒(guō)重(chóng)念難(nàn)壬(rén)人胥(xū)怨怨謗(bàng)2.成語積累居安思危:處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禍患。載舟覆舟:覆,顛覆。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tǒng)治。擇善而從:從,追隨,引申為學(xué)習(xí)。指采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tǒng)治者不做什么,卻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來稱贊帝王無為而治。興利除弊:興辦對國家人民有益利的事業(yè),除去各種弊端。無所事事:閑著什么事情都不干。三、文言知識《諫太宗十思疏》1.古今異義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始終;徹底。古義:指樹木的根。凡昔元首。(《諫太宗十思疏》)今義:不僅指帝王,也指國家最高領(lǐng)導(dǎo)人。古義:帝王。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諫太宗十思疏》)今義:認為。古義:是“以之為”的省略,即“把它當(dāng)做”。2.一詞多義(1)安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安定)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疑問代詞“怎么”)③項王曰:“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享受;養(yǎng)生)⑤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2)信①信者效其忠(誠實)②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④忌不自信(相信)⑤煙波微茫信難求(副詞。實在;確實)⑥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副詞。任憑;隨意)⑦杳無音信(書信;信息)⑧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可靠)⑨欲信大義于天下(shēn,通“伸”)(3)求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追求)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要求)④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請求)(4)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②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yī)治)③不效則治臣之罪(懲治)④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整頓,訓(xùn)練)⑤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安定,有秩序。與“亂”相對)3.積累下列虛詞的用法(1)以①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表修飾,地)②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③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連詞,來)④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介詞,因為)⑤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把)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借)⑦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用來)⑧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經(jīng))⑨則思知足以自戒(連詞,相當(dāng)于“而”)(2)哉①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助詞,表疑問語氣。相當(dāng)于“呢”“嗎”)②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助詞,表反詰語氣。相當(dāng)于“呢”“嗎”)③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助詞,表感嘆語氣,相當(dāng)于“啊”)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助詞,用以加強語氣,相當(dāng)于“呀”)(3)所①樂土樂土,愛得我所(處所;地方)②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代詞,放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事物”)③山巒為晴雪所洗(為……所……:表被動)《答司馬諫議書》通假字1.不復(fù)一一自辨(辨通“辯”,辯解)2.于反復(fù)不宜鹵莽(鹵通“魯”,粗魯)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詳細)古今異義1.故略上報上報:古義:寫回信。今義:向上級匯報。2.于反復(fù)不宜鹵莽反復(fù):古義:書信往來。今義:多次重復(fù)。3.則眾同為而不洶洶然洶洶:古義:大吵大鬧。今義:形容聲勢盛大的樣子,多含貶義。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義:……的原因。今義:連詞,表結(jié)果。5.今君實所以見教者所以:古義:用來……的。今義:連詞,表結(jié)果。6.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區(qū)區(qū):古義:謙詞,用于自稱。今義:指小或少7.以致天下怨謗也以致:古義:因而招致。今義:連詞表結(jié)果。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1.以膏澤斯民膏澤:名詞作動詞,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第一個“事”:名詞作動詞,做。文言句式1.判斷句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也”表判斷)?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加粗的“為”譯為“是”表判斷)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斷)?2.狀語后置句(1)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狀語后置)(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狀語后置)?3.賓語前置句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何為應(yīng)為“為何”)4.定語后置句至于怨誹之多(“多”作定語后置)能力拓展能力拓展重難點解讀《諫太宗十思疏》1.從全文看,魏征心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魏征心中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奔从胁拍艿娜烁魉酒渎?,君王可以無為而治。2.“十思”的核心內(nèi)容是什么?有什么意義?核心內(nèi)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意義:達到“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3.本文所用到的論證方法有哪些?舉例說明。(1)正反對比論證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2)比喻論證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shè)喻,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說理,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比喻,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個基礎(chǔ)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做“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鮮明地表露出來了。4.你還知道歷史上的哪些諫臣?分享其勸諫故事。 忠諫是我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臣子以忠君、愛國為出發(fā)點,向君王直言時弊、指陳君過,以此匡正帝王謬誤,使帝王遵行一定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忠諫在帝王家天下的社會里,君權(quán)至高無上的情況下,客觀上起到過穩(wěn)定整個國家機器正常運轉(zhuǎn)的重大作用。雖然部分臣子因為以國家利益為重,直諫行為會受到某些帝王的尊重,但是更多的臣子因為“批龍鱗”、“逆圣聽”,會遭遇斥責(zé)、貶職、刑法乃至喪命的處罰,可以說忠諫文化是我國古代社會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是我國階級社會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重要保障?!洞鹚抉R諫議書》1.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結(jié)合課文分析其反駁的方法有哪些? (1)直接反駁,如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2)舉出根據(jù)進行反駁,如“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這里就舉出了有利的根據(jù),說明不是自己獨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議過的法度,指出這不是我個人的行為,而是合理合法的。(3)舉出史實進行反駁,舉出歷史的事實來進行反駁,如“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這里以歷史上曾有過的如何對待怨誹的事實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語而動,既委婉地反駁了怨誹之多的責(zé)備,又表達了自己變法的堅強決心。整個反駁是明確而有力的,言簡意賅。2.結(jié)合課文具體分析:王安石是如何解釋司馬光所說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這幾方面的事情的? 先駁“侵官”,作者不談具體現(xiàn)象,而是指出決定進行變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修之于朝廷”,經(jīng)過朝廷的認真討論而訂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體主管部門去執(zhí)行。這一“受”、一“議”、一“授”,將新法從決策、制定到推行的全過程置于“朝廷”,抬出皇帝作為擋箭牌,使對方無話可說。封建時代,有幾個人敢指責(zé)皇帝呢?有誰敢于認領(lǐng)“皇帝侵官”這個坑呢?于是乎“侵官”這個話題就自然消解了。次駁“生事”。王安石把推行新法解釋為“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宣傳變法是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國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擾民”。“舉先王之政”也是王安石變法的金字招牌,在封建時代,“先王之政”更具不可動搖性,輕易動不得的,王安石以此為理論根據(jù),在輿論場幾乎就立于不敗之地了。再駁“征利”。只用“為天下理財”一句。王安石這里只談理念,不談事實?!盀樘煜吕碡敗笔抢砟?,這一理念在理論上是無比正確的,也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對方對此也無話可說,“征利”的責(zé)難也消解了。然后駁“拒諫”。王安石說之所以“拒諫”是因為他要“辟邪說,難壬人”,王安石的意思是說來進諫的都是奸佞小人,奸佞小人說的都是歪理邪說,既然如此定性諫者和諫言,就洗白了自己“拒諫”的罪名。王安石的招數(shù)是------不是我不想聽諫言,而是那些諫言都是歪理邪說;不是我排斥異己,而是來進諫者都是奸佞之徒。一句話,不是我不行,是他們都不行。最后講到“怨誹之多”,也不從正面反駁,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語帶過。分層提分分層提分題組A基礎(chǔ)過關(guān)練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黜惡(chù)壅蔽(yōng)盤庚(gēng)浚其泉源(jùn)B.塞源(sāi)強聒(guā)膏澤(gāo)戒奢以儉(shē)C.殷憂(yīn)胥怨(xù)度義(dù)弘茲九德(zī)D.謬賞(miù)懈怠(dài)壬人(rén)載舟覆舟(zǎi)【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識記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字音的能力。B.“塞源”的“塞”應(yīng)讀sè;“強聒”的“聒”應(yīng)讀guō。C.“胥怨”的“胥”應(yīng)讀xū;“度義”的“度”應(yīng)讀duó。D.“載舟覆舟”的“載”應(yīng)讀zài。故選A。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能克終者蓋寡

克:克服 B.雖董之以嚴刑

董:督責(zé)C.則思謙沖以自牧

沖:沖動 D.簡能而任之

簡:簡化【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克:能,能夠。句子翻譯為:能夠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C.沖:虛。句子翻譯為: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修養(yǎng)。D.簡:選拔。句子翻譯為: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故選B。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一致的一項是()A.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C.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D.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根本,古義,樹木的根。今義,事物的本質(zhì)。B.縱情,古義,任憑自己的感情。今義,盡情。C.虛心,古義,使……心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D.滿溢,古今同義,驕傲自滿。故選D。4.下列加點詞語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B.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C.同俗自媚于眾為善D.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安”,使動用法,使……安寧。B.“正”,使動用法,使……端正。C.“媚”,形容詞用作動詞,諂媚,巴結(jié)。D.“弘”,使動用法,使……弘揚。故選C。5.對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臣聞求木之長者:生長。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同游共處,交往B.必固其根本:使……穩(wěn)固。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施加恩惠。C.重念蒙君實視遇厚:看待,對待。奔車朽索,其可忽乎:輕視,怠慢。D.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加強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安定?!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D.“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句意是:即使想對您強行解說,最終也一定不會被您理解。強聒:硬在耳邊啰嗦,強作解說。強:強行。故選D。6.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代下司職管理 B.承天景命大C.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不僅 D.議事每不合每天【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議論起事情常常意見不合。每:常常。故選D。7.下列句子按句式分類,正確的一組是()①則思知足以自戒②居域中之大③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④至于怨誹之多⑤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⑥慮壅蔽⑦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⑧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A.①④/②⑦/③⑧/⑤⑥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C.①⑤/②④/③⑧/⑥/⑦D.①④/②⑦/③⑧/⑤⑥【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則思知足以自戒”翻譯為:就想到該知足來警惕自己。正常語序為:則思知足以戒自,為賓語前置句。②“居域中之大”翻譯為: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正常語序為:居大之域中,為定語后置句。③“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翻譯為:雖然可以用嚴刑來監(jiān)督他們,用聲威震懾他們。正常語序為:雖以嚴刑董之,以威怒震之,為狀語后置句。④“至于怨誹之多”翻譯為: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正常語序為:至于多之怨誹,為定語后置句。⑤“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翻譯為: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正常語序為:則眾為何而不洶洶然,為賓語前置句。⑥“慮壅蔽”翻譯為:擔(dān)心(言路)不通受蒙蔽。為語意被動句。⑦“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翻譯為:這是所持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緣故。“……也”為標志的判斷句。⑧“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譯為:商議法律制度并在朝中修訂。正常語序為:議法度而于朝廷修之,為狀語后置句。所以:①⑤為賓語前置句。②④為定語后置句。③⑧為狀語后置句。⑥為被動句。⑦為判斷句。故選C。8.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歸類正確一項是()①廊腰縵回②朝歌夜弦③四海一④興利除弊⑤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⑥可憐焦土⑦輦來于秦A.①②/⑤⑥⑦/③/④ B.①⑦/②⑤⑥/③/④C.①②⑦/③/④/⑤⑥ D.①②⑦/③/④⑤⑥【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①腰:名詞作狀語,好像人的腰部;②歌,名詞作動詞,唱歌;③一:數(shù)詞作動詞,統(tǒng)一;④利:形容詞作名詞,有利的事情;⑤事:名詞作動詞,做;⑥焦土:名詞作動詞,化作焦土,變成焦土;⑦輦:名詞作狀語,乘坐輦車。①⑦名詞作狀語;②⑤⑥名詞作動詞;③數(shù)詞作動詞;④形容詞作名詞。故選B。9.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盤盤焉縵立遠視,而望幸焉B.故今具道所以今君實所以見教者C.以興利除弊欲出力助上以抗之D.不為侵官為天下理財【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焉:形容詞詞尾,……的樣子/語氣助詞,無實意。B.所以:……的理由,……緣故/用來……的。C.以:目的連詞,來/目的連詞,來。D.為:是/介詞,替。故選C。10.下列文學(xué)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A.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以敢諫善諫著稱。輔佐唐太宗一度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局面,著有《貞觀政要》一書。B.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變法知名。《答司馬諫議書》是王安石寫給司馬光的回信,逐一反駁對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動變法的決心。C.太宗:是中國古代帝王常見的廟號。從漢朝開始,王朝開國皇帝的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廟號常常為“太宗”。D.三驅(qū):據(jù)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wǎng)時只設(shè)三面而有意網(wǎng)開一面,從而體現(xiàn)圣人的“好生之仁”?!敬鸢浮緼【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A.“著有《貞觀政要》一書”是錯誤的?!敦懹^政要》的作者是吳兢。故選A。題組B能力提升練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各題。諫太宗十思疏魏征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當(dāng):主持、掌握 B.承天景命景:大C.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牧:放牧 D.弘茲九德弘:光大2.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簡能而任之茍以天下之大 B.臣雖下愚雖欲強聒C.必竭誠以待下

竊以為過矣 D.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因之以饑饉3.下面對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nèi)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反面申述,加重了強調(diào)意味;再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引出正題。B.第二段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和民的關(guān)系比作舟與水的關(guān)系,發(fā)人深省。C.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內(nèi)容是正己安人,但具體又有所側(cè)重。D.奏疏從頭至尾,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音律和諧,鏗鏘成韻。文章一氣呵成,論述步步為營,氣勢雄健有力。4.請把上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敬鸢浮?.C2.B3.A4.竭盡誠心,胡越之人也將同心同德;傲視別人,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C.牧,約束。句意: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約束。故選C。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A.之,代詞,他,句意: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之,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假如我們憑仗著這樣大的國家。B.雖,轉(zhuǎn)折連詞,雖然,句意: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雖,轉(zhuǎn)折連詞,雖然,句意:雖然想要勉強辯解。C.以,連詞,來,句意: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以,和后面的“為”組合,意思是認為,句意:我私下里認為這是個錯誤。D.因,因為,句意: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fā)怒而濫用刑罰。因,動詞,接著,句意:接連下來(國內(nèi))又有饑荒。故選B。3.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能力。A.“先從反面申述……再從正面說”錯誤,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引出正題;再從反面申述,加重了強調(diào)意味。故選A。4.本題考查學(xué)生翻譯句子的能力。“竭誠”,竭盡誠心;“傲物”,傲視別人;“行路”,不相干的路人。參考譯文: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wěn)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quán)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quán)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余,現(xiàn)在守衛(wèi)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么呢?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jīng)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jié)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zé)(人們),用威風(fēng)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nèi)心里卻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yīng)當(dāng)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wǎng)三面留一面,擔(dān)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dān)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xiàn))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dāng),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fā)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yīng)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可以頤養(yǎng)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么,天下人就已經(jīng)都有教化了。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宋)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fù)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fù)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1.選出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A.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B.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C.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D.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2.下列關(guān)于文學(xué)常識的描述有誤的一項是()A.諫議:諫議大夫,負責(zé)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諫諍;諫諍論議的文字。此處指司馬光當(dāng)時任右諫議大夫。B.君實:司馬光的字;古人寫信自稱己名或自稱為“某”等表示謙虛,稱對方的名、字、號或君、足下、閣下等以示尊敬。C.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D.盤庚:商朝中期的一個君主;商朝原來建都在奄(今山東曲阜),盤庚即位后,決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西北)。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行文簡潔,結(jié)構(gòu)嚴謹。全文除開頭和結(jié)尾段用幾句酬答的禮貌語言以外,緊緊扣住保守派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行文簡潔,結(jié)構(gòu)嚴謹。B.論證方法多樣。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其反駁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直接反駁,有舉出根據(jù)進行反駁,有舉出歷史事實進行反駁,有形象比喻進行反駁,使整個反駁明確而有力,言簡而意賅。C.氣勢磅礴,寓剛于柔。立足于理,擅于排比,勢如破竹,無可阻擋;不過傲岸之氣雖憤然涌出,但語氣又相當(dāng)委婉,柔中有剛。D.筆力精銳,文字簡潔。這篇短信用筆精簡,但簡而有力,語氣委婉而嚴正,既不傷害私人的友誼,也不向反對的意見妥協(xié)。4.翻譯下面句子。(1)于反復(fù)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2)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5.在辯駁之前,作者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個什么原則?接著文章逐條駁斥了司馬光的哪些謬論?【答案】1.A2.B3.B4.(1)對于書信往來不應(yīng)該魯莽,所以詳細地說說原因,希望君實您能原諒我。(2)駁斥錯誤言論,責(zé)難奸佞小人,這不是拒聽意見。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那本來預(yù)料到它會這樣的。5.名實問題。逐條駁斥了司馬光認為新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謬論?!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人們習(xí)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shù)把不顧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dāng)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變這種(不良)風(fēng)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皇上來抵制這股勢力?!叭肆?xí)于茍且非一日”句意完整,“人習(xí)于茍且”作主語,“非”作謂語,中間不應(yīng)斷開,排除BC;“上乃欲變此”句意完整,“上”作句子的主語,其前斷開,排除D。故選A。2.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B.“稱對方的名、字、號或君、足下、閣下等以示尊敬”錯,古代稱對方的名不表示尊敬。自稱、作傳、長輩對晚輩、對蔑視的人等可以稱名。故選B。3.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有形象比喻進行反駁”錯,駁論中反駁的方法沒有“形象比喻進行反駁”。故選B。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反復(fù)”,書信往來;“具道”,詳細地說;“所以”,……的原因;“見恕”,原諒我。(2)“辟”,駁斥;“壬人”,奸佞小人;“為”,是;“固”,本來。4.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結(jié)合第二段“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這句話,可知原則是名實問題。結(jié)合“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知作者逐條駁斥了司馬光認為新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謬論。參考譯文: 鄙人王安石請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緣故啊。雖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幾句,(但)終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慮(我的意見),所以(我)只是簡單地給您寫了封回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辯解了。再三考慮君實對我的重視厚遇,在書信往來上不應(yīng)該粗疏草率,所以現(xiàn)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qū)捤∥野伞?有學(xué)問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特別注重于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如果名義和實際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明確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F(xiàn)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推行新法)侵奪了官吏們的職權(quán),制造了事端,爭奪了百姓的財利,拒絕接受不同的意見,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把它交給負有專責(zé)的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能算是侵奪官權(quán);實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策,用它來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業(yè)、消除(種種)弊病,(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財利;抨擊不正確的言論,駁斥巧辯的壞人,(這)不能算是拒絕接受(他人的)規(guī)勸。至于(社會上對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誹謗,那是我本來早就料到它會這樣的。 人們習(xí)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shù)把不顧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dāng)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變這種(不良)風(fēng)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皇上來抵制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連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如果君實您責(zé)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yè),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那么我承認(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說現(xiàn)在應(yīng)該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guī)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lǐng)教的了。 沒有機會(與您)見面,內(nèi)心實在仰慕到極點。三、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征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雖臣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ǘ┐鹚抉R諫議書(宋)王安石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fù)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1.為下面文段中畫線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炙煦闆],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選自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A.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B.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C.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D.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2.下列加點的實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A.臣聞求木之長者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B.善始者實繁春華秋實C.振之以威怒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D.塞源而欲流長也源不深而望流之遠3.下面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諫太宗十思疏》第二段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霸共辉诖螅晌肺┤耍狠d舟覆舟,所宜深慎”,將君和民的關(guān)系比作舟與水的關(guān)系,發(fā)人深省。B.《諫太宗十思疏》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笆肌钡暮诵氖钦喊踩?。文章最后從正面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描繪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C.《答司馬諫議書》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言語委婉有致;接著進行合情合理的辯駁,有理有據(jù),層層深入;最后表明態(tài)度,不失贈答之禮。D.《答司馬諫議書》第三段緊承“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從歷史角度表現(xiàn)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搖的立場和決心。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2)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答案】1.D2.D3.D4.(1)雖然用嚴刑來督責(zé)人們,用聲威來震懾他們,(人們)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內(nèi)心卻不服氣。(2)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和方法大多不同。【解析】1.本題考查學(xué)生準確斷句的能力。句意為:我住在家里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xiāng)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nèi)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但是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fā)自己的志氣?!八c”和“游者”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意為“所交往的”,故之間不斷開,之后斷開?!盁o高山大野可登覽”是“以自廣”的狀語,中間不能斷開,而應(yīng)在“以自廣”后斷開?!暗怯[”是固定詞語,意為登臨觀覽,中間不能斷開?!安蛔阋浴笔枪潭ㄔ~組,意為不能夠,中間不能斷開?!捌渲練狻笔恰凹ぐl(fā)”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C?!八姴贿^數(shù)百里之間”里的“所見”也是所字結(jié)構(gòu),“所見”應(yīng)是指“我”的行為,而非指鄰居同鄉(xiāng)之人的見識,故在之前斷開?!安蛔阋浴笔枪潭ㄔ~組,意為不能夠,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故選D。2.本題考查學(xué)生準確理解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A.“聞”:聽說/聞名、知名。句意為: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fēng)流倜儻聞名天下。B.“實”:的確,實在/果實。句意為: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春天的花秋天的果實。C.“振”:震懾,威懾/揮舞。句意為:用威勢和怒責(zé)去懾服他們/揮舞著長長的鞭子,讓整個天下都聽?wèi){自己任意驅(qū)使。D.“流”:都是名詞,水流的意思。句意為:堵住源頭是想要泉水流得更長/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故選D。3.本題考查學(xué)生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從歷史角度表現(xiàn)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搖的立場和決心”錯誤。根據(jù)原文“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可知,應(yīng)是王安石從歷史和現(xiàn)實兩個角度說明。故選D。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董”,督責(zé);“雖董之以嚴刑”,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以嚴刑董之”;“茍”,茍且;“貌”,名詞用作狀語,表面上;(2)“以為”,認為;“恤”,憂慮;“游處相好”,交往相好;“所操之術(shù)”,所持的政治主張和方法;“故”,緣故。參考譯文:諫太宗十思疏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微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quán)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quán)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而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卻想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源泉卻想要泉水流得遠一樣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一旦功業(yè)建成就德性衰減。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當(dāng)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xiàn)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胡越之人也將同心同德;傲視別人,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zé)(人們),用威風(fēng)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yīng)當(dāng)深切戒慎的。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

統(tǒng)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強自我修養(yǎng),謙虛出世、自律言行,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wǎng)三面留一面,擔(dān)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dān)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xiàn))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dāng),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fā)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yīng)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可以頤養(yǎng)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么,天下人就已經(jīng)都有教化了。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答司馬諫議書鄙人王安石請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緣故啊。雖然想要勉強勸說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所以只簡單的給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辯護。后來又考慮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書信往來上不宜馬虎草率,所以我現(xiàn)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許能諒解我吧。

讀書人所爭辯的,尤其在于名氣是否符合(實際),名氣符合實際后,天下之間的道理就得到了。如今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們的職權(quán),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責(zé)。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開議訂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給有關(guān)部門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屬侵犯官權(quán);效法先皇的賢明政治,用來興辦好事,革除弊端,這不是惹是生非;替國家理財政,這不是搜刮錢財;駁斥錯誤言論,責(zé)難奸佞小人,這不是拒聽意見。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那本來預(yù)料到它會這樣的。

人們習(xí)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shù)把不顧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dāng)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變這種(不良)風(fēng)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陛下來抵制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連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如果君實您責(zé)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沒能幫助陛下干一番大事業(yè),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那么我承認(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說現(xiàn)在應(yīng)該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guī)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lǐng)教的了。

沒有機會(與您)見面,內(nèi)心不勝仰慕至極!題組C培優(yōu)拔尖練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魏征,字玄成,鉅鹿曲城人也。少孤貧,落拓有大志,好讀書,多所通涉。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shù)引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其后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其二曰:“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節(jié)選自《舊唐書·魏征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shù)引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B.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shù)引/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C.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shù)引/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D.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shù)引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其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宗素器之”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兩句中的“素”字含義相同。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與“寡固不可以敵眾”(《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固”字含義相同。C.“終茍免而不懷仁”與“茍以天下之大”(《六國論》)兩句中的“茍”字含義不同。D.“則思三驅(qū)以為度”與“度義而后動”(《答司馬諫議書》)兩句中的“度”字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魏征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窮困失意卻有遠大志向;他喜愛讀書,能融會貫通;后為遇到賞識自己的太宗而高興,竭盡心力進言。B.魏征上疏中用排比和比喻論證“積德義”之重要;后明“竭誠”之善,數(shù)“傲物”之惡,彰“載舟覆舟”之力,強調(diào)“積德義”之必要。C.魏征上疏中告誡太宗不要貪圖享樂,要善始善終;也深知太宗與自己的君臣關(guān)系,在疏中稱自己“下愚”,尊稱皇帝為“明哲”。D.魏征上疏中勸諫太宗“十思”,并指出只要做到“十思”,這樣君王可以不管理政務(wù),就能實現(xiàn)道家提倡的無為而治,盡情游樂。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2)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敬鸢浮?.A2.B3.D4.(1)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2)擔(dān)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可能會出現(xiàn))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罷黜奸邪?!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太宗剛即位,勵精圖治,多次把魏征召到臥室里,單獨詢問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性情又耿直,從不退縮屈服,太宗與他談?wù)?,總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見?!罢馈笔敲~,施政的策略,作“勵精”的賓語,不能斷開,排除BC;“與之”作“言”的狀語,“太宗……言”是一個主謂句,不能斷開,排除D。故選A。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中實詞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中“固”是“牢固”的意思,“寡固不可以敵眾”中“固”是“本來”的意思,二者含義不同。句意:根不穩(wěn)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人少的本來抵擋不住人多的。故選B。3.本題考查學(xué)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只要做到……就能……”說法絕對,文中強調(diào)“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實現(xiàn)道家提倡的無為而治”也曲解文意。故選D。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誠”,如果真的;“可欲”,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安”,使……安定。(2)“壅蔽”,受蒙蔽;“正”,使……端正;“黜惡”,罷黜奸邪。參考譯文:魏征字玄成,鉅鹿曲城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窮困失意卻有遠大志向,喜愛讀書,能融會貫通。太宗向來就器重魏征的敢于直言,于是任命他為詹事主簿。太宗剛即位,勵精圖治,多次把魏征召到臥室里,單獨詢問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性情又耿直,從不退縮屈服,太宗與他談?wù)?,總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見。魏征也為遇到賞識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勝,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說出來,毫不隱瞞。那以后魏征又先后上了四道奏疏,用來陳述政事的得失。其中第二疏說:“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微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帝王的重權(quán),處于天地間的重要位置,就要推崇皇權(quán)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quán)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而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卻想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源泉卻想要泉水流得遠一樣?。。ü糯┧械牡弁?,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一旦功業(yè)建成就德性衰減。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當(dāng)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xiàn)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就會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lián)合;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zé)(人們),用威風(fēng)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yīng)當(dāng)深切謹慎的。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統(tǒng)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wǎng)三面留一面,擔(dān)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dān)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可能會出現(xiàn))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dāng),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fā)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yīng)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可以頤養(yǎng)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么,天下人就已經(jīng)都有教化了。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jīng)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fēng)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共能久以天支為密而天一旦之憂乎?愿監(jiān)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dāng)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焙蟀彩?dāng)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于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煕寧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jīng)術(shù),不曉世務(wù)?!卑彩瘜υ唬骸敖?jīng)術(shù)正所以經(jīng)世務(wù),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jīng)術(shù)不可施于世務(wù)爾?!鄙蠁枺骸叭粍t卿所施設(shè)以何先?”安石曰:“變風(fēng)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為然。于是設(shè)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lǐng)之。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譴提舉官四十余輩,頒行天下。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zhí)不可,安石傅經(jīng)義,出已意,辯論輒數(shù)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早引去,洎復(fù)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