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復(fù)習作文專項訓練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復(fù)習作文專項訓練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復(fù)習作文專項訓練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復(fù)習作文專項訓練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復(fù)習作文專項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4隼下期離二旖文期中重叨

作文專項別殊

教材新珠+名校月考+優(yōu)秀國文

r新高考地區(qū)逋用)

01(長郡中學)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先秦諸子時期,有不少經(jīng)典名言,如“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薄叭藷o遠慮,

必有近憂?!薄爸静粡娬咧遣贿_,言不信者行不果?!边@些語句至今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

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有些語句在新的時代下又可以辯證思考,從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闡釋。

請選取上述材料中的一句經(jīng)典名言,結(jié)合你的經(jīng)歷或感悟,談?wù)勀愕恼J識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的材料作文題。

材料為三句先秦諸子的經(jīng)典名言。選擇其中的一句進行寫作即可。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出自《韓非子?初見秦》,意思是不知道的事亂說

,是不明智;知道的事不說,是不忠誠。這是韓非子初到秦國,上書秦王的第一句話。蘇洵

《衡論?遠慮》中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與此意思相近。毛澤東在《論聯(lián)合政府》報告中提

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時,還特地加了“言者無罪,聞?wù)咦憬洹薄坝袆t改之,無則加勉”

這兩句。前一句是對諫言者講的,鼓勵人們提意見,后兩句是對聽者提出的忠告和要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闭Z出《論語?衛(wèi)靈公》,意思是說,人如果沒有長遠的憂患意

識,就會有即將到來的憂愁和擔心。這句古老的諺語,充滿了先人的智慧,告誡人們要未雨綢

繆,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卻了人之所以積極奮斗的遠景期待?!斑h慮”是指長遠打算,

這不僅僅是指具體的事件計劃,更是人生道路的規(guī)劃,或者叫做追求。如果一個人缺少了理想

追求與人生規(guī)劃,那他不僅是在未來為之嘗到苦果,而且就是在眼前,他就會因為自己的散漫

與隨意而付出痛苦的代價。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語出《墨子?修身》。原意是指,意志不堅定的人,

才智也不會通達;不講信用的人,行動也不會有結(jié)果。啟發(fā)我們,擁有堅定的志向才是真正聰

明的體現(xiàn),言而無信的人做事是不會有結(jié)果的。

寫作時,首先應(yīng)當首先明確觀點:人有遠慮才能成功??梢越Y(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現(xiàn)

象,思考這一論點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意義,也就是在今日,我們個人、企業(yè)、社會群體、國

家等要明白有怎樣的“任重而道遠”,應(yīng)當有怎樣的“遠慮”“遠謀”。對此,可以適當使用

正反論證,例舉一些個人、企業(yè)能否考慮到“遠”所產(chǎn)生的區(qū)別。如我們青少年若只安于當下

的享樂,不能為未來吃苦,終將一事無成;但若有人生規(guī)劃,有理想,有目標,終會走向成功。

或者一些企業(yè)不能考慮到未來社會變革的速度,不思改革,終致破產(chǎn);但一些有遠見的企業(yè)卻

能及時轉(zhuǎn)型,終獲得成功。

立意:

1.不知道不能胡亂說,知道了就要說出來。

2.做事要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3.深謀遠慮,方可趨利避害。

4.要想成功必須有堅定的志向。

5.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例文:

以“遠慮”為引展凌云之志

古有“杞人憂天”的笑話,今卻有科學研究的實證。杞人當時的憂天,超越了所屬的年代,

引得時人譏笑。但倘若他以“遠慮”為引,奮力拼搏,以現(xiàn)實依據(jù)來證明他的“遠慮”,那結(jié)

果定有大不同。由此觀之,新時代的我們,當以“遠慮”為引,震續(xù)奮斗,展凌云之志。

以“遠慮”為引,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

杞人的“遠慮”放在當今時代,實為一種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那個科技落后的年代,他“不

成熟”的遠慮,卻是突破了舊思想的束縛,敲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然而時人的嘲笑以及自身信

念的不堅定,使得這一思想夭折了。反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水稻沒有雜種優(yōu)勢”是國際公

認的權(quán)威理論,無人敢提出質(zhì)疑,然而袁隆平卻反其道而行之,開啟了他的雜交水稻試驗。自

此,中國人牢牢地將飯碗端在了自己的手中。袁隆平曾言:“若說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訣

的話,那就是不囿于現(xiàn)存結(jié)論的創(chuàng)新精神?!薄半s交水稻”這一稱號的背后,是袁隆平對中國

糧食問題的遠慮,更是他敢于突破創(chuàng)新的真實寫照。我輩青年,當以“遠慮為引",堅守自我,

大膽創(chuàng)新。

以“遠慮”為引,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碧K軾如是說。半個世紀里,

塞罕壩人以“遠慮”為弓I,三代人以堅忍不拔的信念與永不言敗的擔當接力,將昔日飛烏不棲、

黃沙漫天的荒漠,建造成百萬畝的人工林海,創(chuàng)造了高寒沙地生態(tài)建設(shè)的奇跡。這一奇跡的背

后,不可少的是他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遠慮,以及為著這一遠慮所付出的汗水與努力。我輩青年,

即便無法看清下一站的模樣,只能望見遠方的荊棘,也要明晰通往遠方的道路,并奮勇前進,

不因他人或困難所阻,堅持到底。

以“遠慮”為引,當有“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的奮斗精神。

李大釗深情寄語青年:“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年之民族,青春之國家?!碑敶嗄陸?yīng)將小

我融于國家發(fā)展的大我之中,時刻憂慮國家的發(fā)展前途,并不斷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自我能力,于

新時代接續(xù)奮斗,始終堅信,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奮斗于當下。

“粗糊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杰出之人?!痹肝逸吳嗄昴芤浴斑h慮”為引,

與時光為友,與新時代的中國同行,展凌云之志,有朝一日可以扶搖直上,直下看山河。

02(湖南省婁底市漣源市部分學校9月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儒家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chǔ)在于“格物致知”。有人把“格物致知”解釋為“推

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還有人解釋為“格除物欲,獲得智慧”。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你有怎樣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

本題為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中給出了對“格物致知”的兩種不同解釋,這兩種說法都言之有理,都可以作為考生

提煉論點的指引。

新時代的青年學生要迎接成長、要砥礪前行,首先要具備廣博的知識。而認真觀察、謹慎

思考、客觀分析、縝密推究是獲得知識的不二法門。只有以求知若渴的學習態(tài)度、精誠嚴謹?shù)?/p>

學習方法、追求不止的學習精神來面對學業(yè)、面對世界,才能真正收獲真知并化為己用;擁有

真知,才能以此指導(dǎo)前行的方向,助力事業(yè)的成功,實現(xiàn)個人的發(fā)展。而作為青年學生,也應(yīng)

懂得“格除物欲”所包含的精神內(nèi)涵:堅持理想信念、不被浮華的物質(zhì)生活蒙蔽雙眼、不片面

追求物質(zhì)享受、不將“利”當作為人做事的唯一標準……青年學生應(yīng)擁有超越的眼光和高遠的

格局,應(yīng)將個人業(yè)績、精神世界、人格標準當作丈量自我的標尺。只有放下物欲,才能樹立起

遠大的理想;只有把持自我,才能收獲人生的智慧。

考生可以從材料給出的兩種解釋中任選一種進行寫作,也可以對“格物致知”有其他合理

的思考。如選擇“格除物欲”這種解釋作為論點,可以先肯定物欲存在的合理性,再進一步指

出物欲一旦失控將對青年學生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接下來更深一層地剖析物欲是如何具體地

限制學生的眼界、阻礙學生的長期發(fā)展,并聯(lián)系實際,援引論據(jù),論述青年學生應(yīng)怎樣格除物

欲,獲得智慧;最后收束觀點,總結(jié)全文。

立意:

1.專注學業(yè),不懈奮斗。

2.心無旁鷲,摒除雜念。

3.放下物欲,淡泊功利。

4.追求真知,嚴謹治學。

例文: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于“格物致知”四字,或曰推究物理,或曰格除物欲,孰是孰非?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含蓄雋永,智慧的中國人很少做單選題。其實兩種解釋都有道理,只

是從不同層面解釋了“格物致知”之內(nèi)涵:前者是指腳踏實地才能提高才干、提高認知,后者

是說要仰望星空才能得到智慧,取得成就。

推究物理便是朱熹觀點,《朱子語錄》曰:“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

之愈益明?!敝祆涫翘岢_踏實地的。歷史上所有獲得偉大成就的人都是如此。范仲淹青年時

曾就讀于應(yīng)天府書院,哪怕皇帝駕臨也依舊手不釋卷。聞一多作研究時也以“何妨一下樓”而

聞名,他們都是文化領(lǐng)域腳踏實地的踐行者。

“身修”后便是“國治”,在中國如今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離不開埋頭苦干,建設(shè)祖國

的人民。王進喜立下“有條件也上,沒有條件也上”的豪言壯語;福耀玻璃創(chuàng)始人曹德旺也是

一步一個腳印,創(chuàng)辦實業(yè),回饋社會?!皺烟液贸詷潆y栽,社會主義等不來”,確實,新中國

從一窮二白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不是吹牛吹出來到,是干出來的。

當然,埋頭苦干者,是因為心中有星空。人類祖先對星空的第一次仰望,誕生了智慧,也

催生了文明。大國工匠們追求極致精細,是因為心中裝著偉大的“中國夢”。而那些一味沉迷

物質(zhì)享受,只顧自己利益的自私者,怎么可能擁有偉大的智慧和偉大的理想?故而“革除物

欲”,不是革除人的正常需求,而是要革除過分的欲望,革除“精致利己主義”和“拜金主義”。

心中有偉大理想,才能戰(zhàn)勝小我,提升認知,得到智慧,貢獻社會?;蛟S張載的“橫渠四句”

的就是對“格物致知”的最佳詮釋一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

平。

由此可知,“格物致知”既要要推究物理,也要格除物欲,二者缺一不可,這是一道多選

題?!巴凭课锢怼笔菑姆椒ㄕ摻嵌葋斫忉?,“格除物欲”則是從價值觀的角度來理解;“推

究物理”需要腳踏實地的學習和工作態(tài)度,“格除物欲”才有仰望星空的智慧和胸懷。實現(xiàn)中

國夢,這兩種精神缺一不可,過去如此,現(xiàn)在如此,未來依然如此。未來建設(shè)中國需要大量的

人才,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既要認真學習,全面提高個人素質(zhì),為時代的需要做好充

分的準備,又要心懷理想,把實現(xiàn)中國夢作為一種人生追求。

“格物致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王陽明曾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p>

知者,致知也,行者,格物也,這樣才能“知行合一”。既要腳踏堅實的大地,也仰望浩瀚的

蒼穹,做一個有能力有擔當?shù)慕ㄔO(shè)者,這才是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的歷史使命。

03(湖南名校10月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個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

的人往往并無價值。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這句話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層強調(diào)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這意味著

理解并非是衡量人生幸福與否的唯一標準,不被理解也可能有其積極意義。第二層指出把自己

的價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理解的人往往并無價值,強調(diào)人不能過度依賴他人的理解來確定自身價

值,而應(yīng)從自身出發(fā)去尋找和實現(xiàn)價值??梢钥闯?,寫作的關(guān)鍵詞是“他人的理解”和“自我

價值”,考生可以圍繞這兩個關(guān)鍵詞來寫作,可以辯證看待“被人理解”的意義,探討“被人

理解”和“自我價值”的關(guān)系等等。

考生可以從“自身價值”出發(fā),強調(diào)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理解來確立自身價值,也可以

闡述要正確看待他人的理解與不理解,在不被理解中堅守自我價值;也可以寫勇敢做自己,追

求內(nèi)在價值,不被外界評價左右。

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通過引用名言,提出觀點,在不被理解中堅守自我價值。接著,分

析被人理解的幸運之處,如能獲得支持、鼓勵和共鳴等。并闡述不被理解未必不幸,可列舉歷

史上不被理解卻成就偉大事業(yè)的人物,如哥白尼、梵高,司馬遷等等,他們在不被理解的困境

中堅持自己的理念和創(chuàng)作,最終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然后結(jié)合反面例子論述把價值寄托

于他人理解的弊端,如失去自我、隨波逐流等。最后,強調(diào)獨立自主、不被他人理解左右的重

要性,鼓勵人們勇敢追求自身價值,從自身內(nèi)在去尋找和實現(xiàn)價值。

立意:

1.不必追求被人理解。

2.勇敢做自己。

3.堅守自我,追求理解。

4.在不被理解中堅守自我價值。

例文:

在不被理解中堅守自我價值

人生在世,總渴望被他人理解,仿佛只有在理解的目光中,我們的存在才有意義。然而,

正如周國平所言:“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個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托于

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無價值?!钡拇_,我們不能把自身價值完全建立在他人的理解之上,

而應(yīng)在不被理解中堅守自我價值。

被人理解,無疑是一種幸運。當我們的想法、行為得到他人的認同和支持時,內(nèi)心會涌起

一股溫暖的力量。這種理解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給予我們勇氣和信心。在學

習中,當我們的努力被老師和同學理解時,會激發(fā)我們更大的學習動力;在工作中,當我們的

付出被領(lǐng)導(dǎo)和同事理解時,會讓我們感受到工作的價值和成就感。理解,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

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也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

然而,不被理解未必不幸。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在他們所處的時代并不被理解。哥

白尼提出日心說時,遭到了教會和大多數(shù)人的反對,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學說,最終

為人類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梵高一生窮困潦倒,他的畫作在當時也不被人賞識,但他

依然堅持創(chuàng)作,用絢麗的色彩和獨特的筆觸表達著自己對世界的熱愛。他們雖然不被理解,卻

在孤獨中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和價值,最終得到了后人的敬仰和贊譽。

一個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無價值。如果我們總是期待他人的

理解,那么我們就會失去自我,成為他人意見的奴隸。我們會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改變自己,

失去自己的個性和特色。這樣的人,即使得到了他人的理解,也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毫

無價值可言。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不被理解的情況。也許我們的夢想在別人看來不切實際,

也許我們的行為在別人眼中有些古怪。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價值,勇敢

地走自己的路。我們不能因為他人的不理解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不能因為害怕孤獨而隨

波逐流。只有在不被理解中堅守自我價值,我們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意義。

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旅行,我們不能總是期待他人的理解。在不被理解的日子里,我們要學

會與自己對話,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就像那些偉大的人物一樣,他們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

書寫了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04(雅禮教育集團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它們看起來灰蒙蒙,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

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

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

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美】謝爾?希爾弗斯坦《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一首好詩,往往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語文課開展課前演講活動,請你聯(lián)系社會生活與人生經(jīng)

歷,談?wù)勀銓@首詩的理解及這首詩對你的啟示,寫一篇作文。

要求:結(jié)合詩歌,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

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wù)驅(qū)動型的材料作文題。

材料是一則小詩,該詩透露出三層意思,最核心的是反復(fù)出現(xiàn)的“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其次說到了星星“灰蒙蒙”及“八哥、海鷗和老鷹”一味抱怨的情況,需要圍繞這三層意思去

行文立意。

該詩具有象征性,因此聯(lián)系社會人生對核心意象“星星”或“蒙塵的星星”進行概念闡釋

是必要的?!懊蓧m的星星”既可以象征遺失的理想、黯淡的時光、被物欲流俗蒙蔽的心靈,也

可以指向不公正、不光明的社會現(xiàn)象,內(nèi)涵豐富。

“總得有人”中蘊含著不被“蒙塵”的表相所惑,看到本質(zhì)的洞悉力,在昏暗中挺身而出

的勇氣,閃耀著正本清源的擔當。若能對“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的原因做出探究,則更佳。

“八哥、海鷗和老鷹”與擦亮星星的人形成對比,提示我們可以據(jù)此做駁論,分析面對星

星蒙塵的情況,一味抱怨而沒有實際行動的危害。如這是對自己責任的推諉,沒有意識到“星

星”一一人心的光明、社會風氣的清正關(guān)系到每個人的生存。若放任“星星”蒙塵,甚至可能

顛倒黑白的界限,模糊善惡的標準等。

本題還需注意情境設(shè)置一一課前演講,因此應(yīng)確定文體為演講稿,演講對象為同學們,對

詩歌的理解與啟示以及生發(fā)的呼吁需引導(dǎo)青少年積極向上,結(jié)構(gòu)需要較為凝練,情感應(yīng)飽滿有

感染力,力求符合演講稿文體特點。

結(jié)構(gòu)思路:文章開篇可以先表明觀點:摒除抱怨,積極行動。主體可以采用分論點并列的

形式:

分論點一,摒除抱怨,積極行動,是大師們在困頓世事中體現(xiàn)的傲然風骨;

分論點二,摒除抱怨積極行動,是脫手胭足為事業(yè)拼搏的普通人超越平凡的共同境界;

分論點三,摒除抱怨積極行動,是脫手胭足為事業(yè)拼搏的普通人超越平凡的共同境界。

最后,照應(yīng)開篇,重申觀點。

立意:

1.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2.重啟夢想,付諸行動。

3.迎難而上,不做逃兵。

4.勇于擔當。

例文:

擦亮星星,夢想在現(xiàn)實中起舞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擦亮星星,讓夢想在現(xiàn)實中起舞。

仰望星空,那似乎沒有纖瑕的星辰在銀河中閃耀,而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然而謝爾?希

爾弗斯坦告訴我們,星星也會蒙塵,也會變得灰蒙蒙。這時候,你是做那個“擦亮星星”的人,

還是做那些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的八哥、海鷗和老鷹?無疑,選擇前者,才是最明智的做

法,因為夢想可以在現(xiàn)實中起舞。

面對蒙塵的星星,阮籍借醉酒逃避現(xiàn)實。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卻終因一篇

《為鄭沖對晉王箋》被人唾棄。嵇康則完全生活在現(xiàn)實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協(xié),最終

一曲《廣陵散》成為絕響。其實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廣陵散》,人生由嵇

康的《廣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歸的境遇竟是如此迥異。他們不肯拿起抹

布和水桶去擦亮星星,就只能在失去星光的指引后沉淪于現(xiàn)實的泥潭。

若是兩人各向中間邁出一步,將幻想與現(xiàn)實稍加中和,也許就不會落得生者隱入迷幻,死

者融入蒼穹,只留給后人無盡的悵惘。面對蒙塵的星星,與其抱怨、躲避,痛哭,不如思考一

下,我們?nèi)绾尾拍懿潦玫粜切巧系幕覊m?讓夢想繼續(xù)照亮現(xiàn)實,讓夢想在現(xiàn)實中起舞。

在那個人人埋怨的時代,沈從文先生目睹現(xiàn)實的殘酷卻依然將那個江南小城寫成了山美、

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他用自己的智慧擦掉了星星上的灰塵,讓星光繼續(xù)照亮現(xiàn)實中的黑暗。

現(xiàn)實沒有湮沒他對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顆赤子之心看待這個社會,看待自

己的人生。于是,現(xiàn)實如何黑暗,也泯滅不掉他心頭那明亮的星光。

張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他一生經(jīng)歷了大富大貴,也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紛飛、十年浩劫,

而他卻永遠保有一副悲天憫人的情懷、一顆永不衰老的童心。他那悲天憫人的情懷使他能夠擦

掉星星上的灰塵,正視現(xiàn)實并戰(zhàn)勝現(xiàn)實,而他那顆永不衰老的童心則如同星光一樣,使他在任

何艱難的情況下都不放棄幻想的權(quán)利。

川端康成淺淺的一句"凌晨四點鐘,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間感動了多少心靈。這是夢和現(xiàn)

實完美的結(jié)合,讓那些世俗之物頃刻間土崩瓦解,讓多少在現(xiàn)實中日漸麻木的心靈得到了溫暖。

是他的星星沒有蒙塵嗎?不,是他懂得擦掉星星上的灰塵,繼續(xù)保有對現(xiàn)實的美好期待。

每個人都有一束屬于自己的星光,但我們無法保證這束星光不會蒙塵。我們要做的就是,

當發(fā)現(xiàn)星光不再明亮,不要抱怨和哭泣,用你的方法去擦掉星星上的灰塵,讓星光繼續(xù)照亮現(xiàn)

實,讓夢想在現(xiàn)實中跳一曲酣暢淋漓的舞蹈吧!

我的演講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

05(麓山國際高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老子認為“知足者富”“知足不辱”。魯迅卻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绷暯娇倳?/p>

也說:“我們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感受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的材料作文題。材料由三句話構(gòu)成,闡述的話題是“知足”和“不知足”。

材料第一句為老子所說的“知足者富”“知足不辱”,指的是“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

的人”“知道滿足,不會受到屈辱”。面對名利富貴不貪心,不過分企求,這是一種為人處世

的智慧。魯迅說的“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是激勵青年不要滿足于現(xiàn)狀,要不斷追求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我們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意思是立足于中

華民族偉大復(fù)興雖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前面還有很多艱難險阻,目的是激勵全體人民積極

進取,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繼續(xù)奮斗。

寫作時對于“知足"和''不知足"的關(guān)系,可以做以下辯證思考:“知足與不知足”需要

辯證看待,有時候,我們應(yīng)該提倡“知足之足,常足矣”,因為人若沒有過多的要求,就能時

常覺得滿足,而不容易誤入歧途。而有時候需要“不知足”,對于個體而言,“不知足”是激

發(fā)志士進取、開拓和超越的奮斗所需的信念和操守,唯不知足才能超越自我,做強、做大自我;

對于社會來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也就是說要不知足,不知足才能不斷進步。因而,“知

足”與“不知足”是兩個不同向、不同面的內(nèi)涵思想,都不可或缺,但各有所適,貴在選擇。

所以寫作時不可絕對反對或肯定“知足”與“不知足”,而是要辯證思考分析。

行文構(gòu)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觀點,如:人生需要知足卻不滿足。接下來從為什

么的角度展開論述:①面對苦難,知足讓自己更加愉悅地去克服它。知足常樂,知足是苦難的

止痛劑。②面對苦難要知足,卻不代表凡事都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我們要銳意進取,不滿足

于一點點成就,才可能綻放人生的光芒。③將二者兼容互補,凸顯其共性價值一一知足卻不滿

足,讓人生的麥田收獲誘人的果實。正是基于特殊性思辨,避開惰性思維產(chǎn)生的對立,于人生

兩面所需的統(tǒng)一中實現(xiàn)了“知足”與“不滿足”的思想價值互補。

立意:

①人要學會知足。②知足一一為人處世的智慧。③不滿足于現(xiàn)狀,勇于追求進步。④不驕不躁,

積極進取。⑤為人要知足,進取不止步。

例文:

知足以常樂,不足而奮進

林逋有言:“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睆娬{(diào)人生當懂得知足,才可安

時處順。而魯迅先生卻言:“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大道前進?!彼?/p>

向我們指出了不滿足的價值??梢?,知足與不滿足都是人生需要的境界,我們在知足中感受幸

福,在不知足中砥礪奮進。

知足是一種智慧,于知足中安身立命,方能常樂。

對待外在的物欲,我們要懂得知足常樂?!耙缓勈?,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不改其樂”,因為知足,顏回安貧樂道,獲得精神的長久滿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因為懂得知足,陶潛在淳樸的田園生活中自足安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因為懂得知足,蘇子把流放生涯活成享受……人生的快樂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能否懂得知

足。面對名利誘惑,多少貪官污吏迷失自我,多少有志之士忘記初心,有多少無知少年走上歧

途。當押赴刑場的李斯與兒子抱頭痛哭,發(fā)出“黃犬之嘆”時,可知正是由于“不知足”而葬

送自己的生命;當不知足的秦始皇野心勃勃修建阿房宮時,可知這聚天下之珍寶的寢宮,恰是

國家滅亡的加速器……《好了歌》中唱到:“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

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至多時眼閉

了?!蓖庠诘奈镉拖駛€無底的深淵,越是去追尋,越是讓人瘋狂。唯有懂得知足常樂,追尋

內(nèi)心的豐盈,才能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保持內(nèi)心的豐盈與淡定。

不知足是一種追求,于不知足中奮進,方能突破。

在物欲方面要懂得知足,但在人生追求上應(yīng)當永不滿足,不滿足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人

類不滿足烽火狼煙、飛鴿傳書的通信方式,于是發(fā)明了電報、電話;人類不滿足只聽到聲音,

于是發(fā)明了視頻通話;人類不滿足簡單看見平面的、已有的影像,于是發(fā)展出了虛擬現(xiàn)實等技

術(shù)。不知足,推動社會的進步。2022年,已過30歲的徐夢桃不滿足于27個世界冠軍的榮譽,

征戰(zhàn)北京冬奧會。在決賽中,她敢于挑戰(zhàn)難度系數(shù)最高的動作,拿下了108.61的高分,收獲

了職業(yè)生涯第一枚奧運會金牌。正因為不滿足,所以拒絕躺在“功勞簿”上沾沾自喜;正因為

不滿足,所以讓我們時刻充滿危機感,永不停歇前進的腳步;正因為不滿足,讓我們勇于走出

舒適圈,向著下一個高峰發(fā)起沖擊。

祖父對冰心解釋說:“有的東西,比如衣、食、住吧,雖然簡陋素樸一些,也應(yīng)當‘知足';

而對于追求知識學問和修身養(yǎng)性就常常應(yīng)當'不知足'?!痹感聲r代的我們,能在“知足”中

就能品嘗到擁有的甘甜,在“不知足”中更能體味到奮斗的濃烈。

06(師大附中)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涌現(xiàn)了一批有思想有情懷的先賢大哲,他們

著書立說,《論語》《孟子》《道德經(jīng)》《莊子》……深刻影響了身后兩三千年的中國歷史文

化,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時至今天,這些經(jīng)典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閱

讀先秦經(jīng)典,有利于啟智增慧,樹立崇高理想,涵養(yǎng)浩然之氣,認識中華文明,傳承文化傳統(tǒng)。

在閱讀先秦諸子經(jīng)典的過程中,你有怎樣的感悟,獲得了怎樣的啟迪?請結(jié)合閱讀經(jīng)驗和

對一部(或多部)經(jīng)典的理解認識,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

信息。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wù)驅(qū)動型材料作文題。

材料首先簡要介紹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子百家齊涌爭鳴、著書立說的歷史情況,然后由此展

開,總結(jié)陳述了先秦諸子經(jīng)典對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意義。止匕外,材料還陳述了這些經(jīng)

典對于當代人的重要作用:從知識文化上來說,可以幫助我們啟智增慧、開拓視野、傳承傳統(tǒng);

從思想品德上來說,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崇高理想,涵養(yǎng)浩然之氣。由此,試題給出寫作任務(wù),

要求考生圍繞“先秦諸子經(jīng)典”進行寫作,表達自己對經(jīng)典的感悟。

寫作時要注意,材料語料的用詞,如''有思想有情懷"''先賢大哲”“奠定”“智慧的光

輝”等,滲透著命題人的傾向,對經(jīng)典對傳統(tǒng)持肯定贊美的態(tài)度,這應(yīng)該成為我們本次創(chuàng)作的

主體態(tài)度,即正向的贊美,而非將過多筆墨放在批判上??忌褜懽髦攸c放在對諸子內(nèi)心和

思想里的那些氣質(zhì)和品格的的分析和贊美上,從而感受、接納并且學習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zhì),盡可

能高屋建甑地談及經(jīng)典對民族性格、心理,文化傳承的影響以及對現(xiàn)代生活的意義。比如,可

以選擇自己最熟悉的《論語》來展開論述,引用所學的《〈論語〉十二章》中的相關(guān)語句,闡

述孔子推行的仁義之道對當今追名逐利的浮躁社會的凈化作用,或者思考《論語》中涉及的求

學精神、學習方法等對自己學習成長的積極意義等。

立意:

1.養(yǎng)浩然正氣御誘惑。

2.先秦諸子一一人生的智慧寶典。

3.以經(jīng)典文化育青年精神。

4.《莊子》一一追求心靈寧靜的輕音樂。

例文:

行中庸之道,讀智慧之書

曾經(jīng),我年幼體弱,心無斗志,以為人渺小如蟻,無須強求作為,不妨虛度一生;也曾經(jīng)

年少輕狂,血氣方剛,以為天地間唯我獨大,一定要枝頭花滿、天心月圓,人生不能有缺憾。

自卑起來一敗涂地,自大起來無法無天,這正是無知的表現(xiàn)。直到我開始接觸先秦諸子經(jīng)典,

智慧的明燈照亮了我的心房,尤其是讀到《荀子》中的孔子問“宥坐之器”的記載,我堵塞的

心房豁然開朗。

《荀子》中借孔子之口說到:“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膘テ鳠o水則傾斜,水滿就傾

覆,這兩種情況都應(yīng)避免。正確的做法是讓欹器保持半實半空,所謂保持半實半空,即是行中

庸之道。做人也應(yīng)如此:道行中庸,半實半空。要半實,以安身立命謀此生;要半空,以留下

空間付風月。

通過讀這樣的經(jīng)典,我知道了全空全滿都是病。全空則人生虛無。公子哥賈寶玉,厭惡人

間功名,潦倒不通世務(wù),醉心風花雪月,只落得在孽海情天里,沉浮悲悼,這是人生全空、人

生虛無的典型,可憐金玉之質(zhì),終究是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全滿則盛極而衰。清代雍

正朝權(quán)臣年羹堯,既是皇親國戚,又能戡亂有功,一時榮耀加身,風光無兩。受朝廷重賞,位

極人臣,本該知足;但是他卻自恃有功,面君全無禮教,入朝飛揚跋扈,欲求權(quán)勢更上一個臺

階,結(jié)果最終招來皇帝忌恨,被賜自盡。這是求滿而傾覆的典型??談t無為,滿溢則傾覆,豈

可不慎?

所以,要向經(jīng)典中求智慧:中則正。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保持半滿半空,從而讓人生充實

而不失輕盈。春秋時期的范蠡懂得這個道理,在輔佐越王戰(zhàn)勝吳國后,立即選擇歸隱,逍遙于

江湖之上。他知道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在人生到達巔峰時不貪戀虛名,選擇功成身退,最終

功名和性命兼得。漢朝名臣張良懂得這個道理,他在漢朝建立的過程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在漢朝建立后,他沒有接受漢高祖封賞給他的土地和金錢,選擇退耕園田,最終避免了

兔死狗烹的悲劇。他們沒有追求“滿”,反而給自己的生命留下了更多的生存空間。

因此,我們要道行中庸,半實半空。賞花須在半開時,這時方能嗅其芳香之清新,睹其生

機之旺健。這正是我讀《荀子》的所得之一。

從來經(jīng)典不負人,勤讀經(jīng)典生智慧。我從經(jīng)典中讀出中庸之道,你從經(jīng)典中讀出厚德載物,

他從經(jīng)典中讀出自強不息,我們共同從經(jīng)典中汲取智慧。讓我們一起閱讀,暢游先秦諸子經(jīng)典

的書海,開創(chuàng)美好的人生。

07(長郡月考)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墩撜Z》

②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肚f子》

以上名言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自選角度,明確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不

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精選我國古代名家名言,兩兩對照,分別體現(xiàn)了“有為”與“無為”的不同人生觀。

材料第一句出自《論語?憲問》,“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這是

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點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jīng)過艱苦努力和奮斗而得來的,

凸顯的是迎難而上、奮發(fā)有為的擔當精神。第二句出自《莊子?人間世》,“知其不可奈何而

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思是知道是無可奈何的,就當作命運一樣去接受,這就是人生最高

的德行。表現(xiàn)的是道家的崇尚自然、清靜無為、順應(yīng)天道的思想。誠然,“安之若命”里會含

有躲在舒適圈里的含義,但有時候不硬碰硬,也意味著一種變通和審時度勢。

考生對于材料的聯(lián)想與思考,應(yīng)當圍繞材料所體現(xiàn)出來的“為”與“不為”的思辨關(guān)系展

開。對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我們可以指出:孔子的勇武、奮進精神讓人佩服,但莊

子的自然無為態(tài)度也未必沒有道理。其實,就個人來說,“為之”還是“安之”,最終還是要

看面對什么事。因此,不管是選擇哪一個角度作文,都需理解“之”這個代詞指代的是什么。

想一想,哪些事在完成過程中會很困難,會遇到挫折,但又是你應(yīng)該去做的。比如自己的理想

抱負、自己的責任與使命、為了民族與國家的未來等等。哪些事知道不可為,又能堅守本心不

去做呢?比如在自己人生成長中的各種誘惑、名利以及無謂的犧牲等等。

寫作時,開篇簡述材料,引出“為”與“不為”的思辨。接著,論述“知其不可而為之”,

強調(diào)迎難而上的勇氣,如屈原、司馬遷等人,明知艱難仍毅然前行,終獲非凡成就。然后,探

討“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指出順應(yīng)天命、接受現(xiàn)實的智慧,如陶淵明、李白,雖未達

政治抱負,卻在自然藝術(shù)中尋得心靈慰藉。隨后,正反對比論證,“為”與“不為”相輔相成,

需審時度勢、明辨是非。最后總結(jié)全文,人生路上,既要勇于“為”,也要善于“不為”,以

豁達心態(tài)面對挑戰(zhàn)與誘惑,方能活出精彩。

立意:

1.知其不可而為之,擁有向逆境說“不”的氣概。

2.奮斗不息,抗爭到底。

3.以超脫豁達人生態(tài)度過好此生。

4.無問西東,從心而為。

例文:

安之若命,而后有為

人生常遇坎坷,唯有保持一顆處變不驚之心,于無聲處沉淀磨練自己,對逆境安之若命,

方能在無為后有所作為。

《莊子》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在告誡世人,對于不可為之事,

不如隨之自去,圖個內(nèi)心清凈。這是一種超脫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行隨心動、心由境轉(zhuǎn),坦然面

對人生風雨,不暗自嗟悼自怨自艾。正如蘇東坡于黃州綿綿陰雨中吟唱“誰怕?一蓑煙雨任平

生”;正如錢錘書蹲于牛棚之中仍安然讀書,甚至完成了皇皇巨著《管錐編》。古語有言“先

窮后工”,這不僅適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者,更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故當我們自覺身處生活深谷之

中,無力有所作為的時候,不妨心平氣和地先做好身旁小事,而不是自暴自棄,妄自菲薄。

但安之若命,就真的是無所作為嗎?對任何一位有志之士,都斷然不是如此。尼采有言: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此茻o為者,實

際正在蓄積力量,為的是將來的一鳴驚人。

孟子曾言:“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比嗜酥臼吭诶Ь持斜3种f子所說的平靜

之心,以看似無為之心默默堅守正道?;蛉缑诽m芳抗戰(zhàn)期間蓄須而不為日偽演出,無為于藝術(shù),

有為于人格;或如董作賓在外人如火如荼抗戰(zhàn)之際在偏遠李村中完成巨著《殷歷考》,無為于

戰(zhàn)斗,有為于文化;或如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年,在深遠寂靜之中為國鑄劍,

無為于個人,有為于國家……故曰:無為實為有為。若要有宏偉的成就,就必須有所舍棄,有

所作為。

莊子所言之安之若命的狀態(tài),往往意味著一種智慧的沉潛,而到了應(yīng)當有所作為之時,這

力量當如“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的我們正立于時代的風口浪尖,強盛的國

力使我們自感應(yīng)有所作為。領(lǐng)袖的話鏗鏘有力一一“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美好生活是干出來

的”,從遼寧艦到蛟龍?zhí)?,從高速鐵路到神舟飛船、墨子號,中國已在國際舞臺上大有作為。

而新時代的中學生,更應(yīng)抓住機遇,以有為之心積極入世,為國家繁榮昌盛貢獻一份力量。

心如止水,厚積薄發(fā),方能有為于天下。

08(湖南部分學校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希望中學2200班舉行讀書分享會,圍繞“兼愛”展開討論。兼愛是墨子提倡的一種倫理

學說,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薄厚親疏。有人認為,兼愛是崇尚平等的博愛,鼓勵人們尊重

和理解他人,有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有人認為,兼愛鼓勵人們關(guān)注社會弱勢群體,有助

于培養(yǎng)人的同情心和責任感;也有人認為,在國際關(guān)系中,兼愛有助于建立和平與合作的框架,

有助于減少國際沖突乃至戰(zhàn)爭的可能性;還有人認為,兼愛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在實

際應(yīng)用中過分強調(diào)他人的需求,可能對自己的利益造成損失...

作為2200班的你對兼愛有怎樣的感受和思考?請結(jié)合自身體驗,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寫一篇

發(fā)言稿。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正確使用標點

符號,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

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之中,儒墨兩家卓然超群,號稱“顯學”??鬃油瞥缛蕫?,墨子提

倡兼愛,兼愛講究“愛無差等”,它可以促使人們關(guān)注弱勢群體,培養(yǎng)人的同情心和責

任感,促進人際關(guān)系和諧,有助于建立和諧安定的社會,減少國際沖突乃至戰(zhàn)爭的可能

性,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踐行兼愛思想,也會遇到種種困難,過分強調(diào)平等無差異的愛,強

調(diào)他人的需求,可能會對自己的利益造成損失,過分強調(diào)給他人的愛而忽視愛自己,這

不是真正的兼愛。愛人如愛己,才是真正的兼愛。在立意時,可以從兼愛的內(nèi)涵、兼愛

的現(xiàn)實意義、如何踐行兼愛思想等角度去思考,也可以從倫理道德、社會和諧、家庭教

育、慈善志愿服務(wù)、人道主義精神、國際關(guān)系等角度去思考。還可以對兼愛進行辯證分

析,從兼愛的利弊角度去思考。

立意:1.愛人如愛己,才是真正的兼愛。2.兼愛之美,美在和諧。3.讓兼愛的陽光照亮世

界。4.兼愛之心,人皆有之。5.把自愛與相愛相結(jié)合,把自利和互利相兼顧

6.取兼愛之利,去兼愛之弊。

0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

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一直不得重用的燭之武,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詩書,

最終智退秦師;幾十年如一日,守著清貧,耐著寂寞的屠呦呦,帶領(lǐng)科研人員最終研制出青蒿

素。

材料二:

世間一切光明,都從寂寞中發(fā)現(xiàn)出來。一年中最華美的春天,從寂寞的冬天發(fā)現(xiàn)出來;一

日中最光耀的曙色,從寂寞的暗夜發(fā)現(xiàn)出來。熱鬧中所含的,都是消沉,都是湮滅;黑暗寂寞

中所含的,都是發(fā)生,都是創(chuàng)造,都是光明。因此,我們青年要耐得過這寂寞日子。

——李大釗

以上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感悟與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審題:

“浮躁”是一種時代病,故求速成、抄近路者有之,想一夜暴富、成名者有之。無論是燭之

武、屠呦呦,還是李大釗,他們的言行給青年的啟示正是醫(yī)治這種時代病的一劑良藥。要將其

事理論說通透,就必須思辨清楚四個問題:

一、什么是“守得寂寞”?它就是“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

二、為什么要“守得寂寞”?因為它是一種厚積、沉潛,是一種歷練、磨礪。

三、什么時候需要“守得寂寞”?起步階段,簞路藍縷,只有守得寂寞,才能玉汝于成,否

則就會淪落平庸之境地;高光時刻,星光燦爛,只有守得寂寞,才能層樓更上,否則就會成為

一閃之流星。

四、怎樣才能守得寂寞?它需要堅守初心,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任爾東西南北

風”。需要志存高遠,只有弘“大我”情懷,才能息“小我”機心。需要淡泊名利,只有“但

問耕耘,莫問收獲”,才能一心一境;只有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之心,才能

保持定力。需要堅定意志,只有“弘毅”,才能在寂寞中奔跑,行穩(wěn)致遠。

立意:1.甘坐冷板凳

2.沉下心去,才會有所成就

3.守得寂寞才能玉汝于成

4.在寂寞中奔跑才能行穩(wěn)致遠

例文:

01守得寂寞,玉汝于成

人生之路,漫長而崎嶇,在追求夢想與成就的征程中,寂寞如影隨形。然而,正是這份寂

寞,磨礪著我們的意志,沉淀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堅守中不斷成長,最終玉汝于成。

寂寞,是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