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語文試題分類匯編:詩詞鑒賞_第1頁
2024年中考語文試題分類匯編:詩詞鑒賞_第2頁
2024年中考語文試題分類匯編:詩詞鑒賞_第3頁
2024年中考語文試題分類匯編:詩詞鑒賞_第4頁
2024年中考語文試題分類匯編:詩詞鑒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中考語文真題匯編專題07詩詞鑒賞

1.(2024?四川涼山?中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回答問題。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1)下列詩句中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體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最為接近的是哪一項?()

A.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B.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C.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D.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里說:“擊鼓吹簫,卻入農(nóng)桑社?!边@個古老的風俗在本詩頸聯(lián)有所體現(xiàn),請描

繪這一聯(lián)的畫面。

【答案】(DC

(2)描繪的是南宋初年人們吹著簫,擊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經(jīng)臨近,穿著布做成的衣衫,戴著最普

通的帽,簡樸的古風仍然存在的畫面。

【詳解】(1)本題考查詩句理解。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描繪了人們在面臨困境時,看似前方無路,但轉機突然出現(xiàn),說

明困境中蘊含著希望的哲理。展現(xiàn)出詩人積極樂觀、不斷前行的人生態(tài)度。

A.“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講述的是歷史事件,隱含著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之

情。與詩中的人生態(tài)度不符;

B.“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表達的是思鄉(xiāng)之情。與詩中的人生態(tài)度無關;

C.“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描繪了事物新陳代謝的現(xiàn)象,表明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的哲理,表

現(xiàn)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與詩中的人生態(tài)度相吻合;

D.“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是描繪邊塞景色的,體現(xiàn)了一種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和人生孤寂的態(tài)度。

與詩中的人生態(tài)度無關。

故選c。

(2)本題考查畫面描繪。

頸聯(lián)“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描繪的畫面是:隨著春天的到來,村民們正忙著準備春社的祭祀活

動,他們吹著簫,敲打著鑼鼓,跟隨著祭祀隊伍,臉上洋溢著虔誠和喜悅。他們的衣著簡單樸素,充滿了

古樸的風情,體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原始風貌和淳樸的民風。在熱鬧的祭祀活動中,人們歡聲笑語,充滿了對生活

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許。與“擊鼓吹簫,卻入農(nóng)桑社”類似,都表達了作者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

2.(2024.四川廣安?中考真題)古詩詞鑒賞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③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芴?,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①吟嘯:高聲吟詠。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微寒。④蕭瑟:指風雨吹打樹木的聲音。

(1)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詞的上片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所展現(xiàn)的畫面。

(2)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請結合具體內(nèi)容作簡要分析。

【答案】(1)詞人出游遇雨,拄著竹杖,穿著草鞋,似乎也能輕快得勝過騎馬,怕什么呢?披著蓑衣,任憑

風吹雨打,依然從容、鎮(zhèn)定地穿行于煙雨之中,過好人生。

(2)樂觀曠達(或隨遇而安,隨緣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

示例:①“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可以看出詞人出游遇雨,卻不慌不忙,毫不去留意那穿林打

葉的風雨聲,把它當作背景音樂的豁達心境;②“竹杖芒鞋輕勝馬”:可以讀出作者雖然穿著草鞋,拄著竹杖,

步伐似乎也輕快勝馬的樂觀心態(tài);③“一蓑煙雨任平生”:能讀出作者聽任自然、隨遇而安的心境;④“回首

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可以讀出詞人“只要堅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順境不驕,逆境不懼,就會少些

煩惱,多些寧靜和快樂”的哲思?…

【詳解】(1)本題考查描繪詩歌畫面的能力。所描述的畫面要符合詩歌內(nèi)容,抓住詩句中的具體意象,加

上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對詩句內(nèi)容進行生動形象描述,使之呈現(xiàn)“畫面感”?!爸裾让⑿p勝馬,誰怕?一蓑

煙雨任平生”意為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作答時

抓住“竹杖”“芒鞋”“蓑”“煙雨”等意象,描繪出一幅無懼風雨笑對人生的畫面。

示例:與朋友春日出游,風雨忽至,詞人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有什么怕

的呢?詞人一身蓑衣,就算有再大的風雨也沒什么關系,照樣過好一生。

(2)本題考查作者情感。

根據(jù)上片中“何妨吟嘯且徐行”可知,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詞人與朋友春日出游,風雨忽至,朋友深

感狼狽,但蘇州自己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表現(xiàn)了作者面對自然風雨時的從容淡

定;

根據(jù)上片“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

搏擊風南、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

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聯(lián)系下片“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

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可知,“蕭瑟”“風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

不順;聯(lián)系“山頭斜照卻相迎”可知,風雨過后陽光自會到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

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風雨(磨難)”

定會過去,“晴天(美好)”終會到來,作者不懼苦難,能夠積極地面對人生的磨練,表現(xiàn)了詞人胸懷坦蕩、

聽任自然、無喜無悲、榮辱皆忘、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故這首詞表達了作者面對人生苦難之時,隨緣自適、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3.(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詩歌前六句直接描寫泰山的景物,表現(xiàn)了泰山的高大,后兩句用眾山的“低小”反襯出泰山的“高大

B.開篇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從遠望的角度既表明了泰山所處的位置,又寫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綠的景

象。

C.“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運用擬人和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泰山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

形象。

D.全詩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既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又表達了詩人希望登上事業(yè)頂峰的雄心

壯志。

(2)同是借景抒懷,本詩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與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

樓”所表達的人生追求有何異同?

【答案】(1)B

(2)同:都強調(diào)人生要有高遠的追求和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異:杜詩更側重目標的確立、目標的高遠;

王詩更側重為實現(xiàn)目標而采取行動。

【詳解】(1)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的能力。

B.“又寫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綠的景象”理解有誤?!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句意是:泰山到底怎么樣

呢?泰山橫跨齊魯大地,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表明了泰山的青綠之色在齊魯大地廣大區(qū)域內(nèi)都能望見。

這是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表現(xiàn)泰山雄偉闊大的氣勢。

故選B。

(2)本題考查分析概括能力??蓮闹黝}或內(nèi)容方面比較異同。

《望岳》的寫作背景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

(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

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相同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句意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那時遠眺,群山定會顯得渺小。表

達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堅定豪邁的氣概。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句意是: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風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這兩句是寫作者登樓所感,意在鼓勵人們追求

進步、積極向上。所以,兩句詩都強調(diào)人生要有高遠的目標,并有為理想目標而積極進取、努力拼搏的人

生態(tài)度。

不同點:依據(jù)“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句意可知,杜甫在詩歌中體現(xiàn)出了自己遠大的理想和志向。側重人

生目標的確立。依據(jù)“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句意可知,王之渙的詩歌側重體現(xiàn)了為了實現(xiàn)目標而采取的

行動及其過程。

(2024?云南?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4.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序文中“不覺”,表明詞人知道緊張狼狽于事無補,所以淡然面對不期而至的風雨。

B.“穿林打葉聲”從聽覺角度描繪雨驟風急,“莫聽”則寫出詞人不為風雨所動的灑脫。

C.“料峭”與“微冷”,突出詞人現(xiàn)實感受到的寒意,也表現(xiàn)出了他內(nèi)心的孤寂和凄涼。

D.“山頭斜照卻相迎”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相迎”賦予山頭斜陽人的動作和情態(tài)。

5.詞中的“誰怕”與王安石《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意思相近,但表達的情感不同。請結合兩位作者的人生

經(jīng)歷,簡要分析兩個詞語所表達情感的不同之處。

【答案】4.C5.①《定風波》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

(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游,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

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誰怕”側重于表達蘇軾在逆境中對人生的感悟和超脫。

②《登飛來峰》為王安石三十歲時所作。他在浙江鄴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fā)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

聲,實行新法的前奏?!安晃贰眰戎赜诒磉_王安石在追求政治理想過程中對困難和阻礙的勇敢面對。

【解析】4.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

C.“料峭”與“微冷”主要是寫自然環(huán)境的寒意,而非突出詞人內(nèi)心的孤寂和凄涼。這首詞主要表達的是詞人曠

達超脫的胸襟,雖然經(jīng)歷風雨,但并不在意,體現(xiàn)的是一種超然的心境,并非是內(nèi)心孤寂凄涼。

故選C。

5.本題考查比較閱讀。

蘇軾的《定風波》中的“誰怕”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中的“不畏”雖然都表達了一種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的

態(tài)度,但由于兩位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不同,這兩個詞語所表達的情感也有所區(qū)別。

蘇軾的“誰怕”是作于自己被貶黃州時,在描述自己在雨中漫步時的情景,即使沒有雨具,也不覺得狼狽,反

而有一種超然物外的灑脫。這反映了蘇軾一生多次遭遇政治風波,被貶謫的經(jīng)歷,但他始終保持樂觀豁達

的心態(tài),不為外界環(huán)境所左右。他的這種態(tài)度在他的詩詞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一顆

平和的心,展現(xiàn)出一種超脫世俗的豁達。

王安石的“不畏”則是在表達他攀登飛來峰時的決心和勇氣?!案≡普谕邸保玫?。據(jù)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

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王安石在推行變法過程中遇到了極大的阻力和困難,“不畏”體現(xiàn)出他為實現(xiàn)政治

理想而不畏艱險、敢于挑戰(zhàn)的決心和勇氣,“不畏浮云遮望眼”這反映了王安石作為一位政治改革家力圖改變

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的堅定和果敢。

總的來說,蘇軾的“誰怕”更多地表達了一種在逆境中個人心態(tài)上的超然和灑脫,而王安石的“不畏”則更多地

體現(xiàn)了一種在追求政治理想過程中行動上的堅定和勇敢。

6.(2024?湖南?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小題。

農(nóng)家顏仁郁

半夜呼兒趁曉耕,羸①牛無力漸艱行。

時人不識農(nóng)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注釋]①羸(1&)牛:瘦弱的牛。

這首詩后兩句與李紳《憫農(nóng)》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相同點:兩首詩都表達了對農(nóng)民辛勤勞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顏仁郁的詩中“時人不識農(nóng)家苦”,與

李紳《憫農(nóng)》中的“誰知盤中餐”,都指出了社會上很多人并不了解農(nóng)民勞作的辛苦,對他們的辛勤付出缺乏

認識和感激。

兩首詩都強調(diào)了糧食的來之不易。顏仁郁詩中的“將謂田中谷自生”與李紳的“粒粒皆辛苦”都揭示了每一粒糧

食背后都是農(nóng)民辛勤勞動的結果。

不同點:表達方式上,顏仁郁的詩通過描繪具體的農(nóng)家生活場景一半夜起床耕作、瘦弱的牛艱難前行,

更直觀地展示了農(nóng)民勞作的艱辛。而李紳的《憫農(nóng)》則通過反問的方式,引發(fā)讀者對糧食來源的思考。

情感色彩上,顏仁郁的詩更側重于描述和揭示農(nóng)民的苦難,情感更為沉重;而李紳的《憫農(nóng)》則更多地表

達了對農(nóng)民辛勤勞動的尊重和敬意,情感上帶有一種贊美和倡導節(jié)約的意味。

【詳解】本題考查詩歌對比鑒賞。結合詩歌內(nèi)容分析異同點即可。

相同點:這兩首詩雖然都關注農(nóng)民的勞作,李紳《憫農(nóng)》中的“誰知盤中餐”和顏仁郁的詩中“時人不識農(nóng)家

苦”都表達了對農(nóng)民辛勤勞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稇戅r(nóng)》“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抒發(fā)感慨,啟迪人們珍

惜糧食。顏仁郁《農(nóng)家》詩中的“將謂田中谷自生”表達了對農(nóng)民的同情和對“時人”無知的批評。兩首詩都具

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鼓勵人們珍惜糧食,尊重農(nóng)民的勞動成果。

不同點:兩首詩表達的側重點和表達手法各有不同。顏仁郁的詩通過具體的場景描寫,讓讀者感受到農(nóng)民

勞作的艱辛和不易;而李紳的《憫農(nóng)》則通過簡潔有力的反問,喚起人們對農(nóng)民工作的認識和尊重。兩首

詩都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鼓勵人們珍惜糧食,尊重農(nóng)民的勞動成果。

情感色彩上,顏仁郁的詩感情更加強烈,更側重于描述和揭示農(nóng)民的苦難,有相當?shù)呐辛Χ?,過去常用

來譏諷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謀生艱難、耽于吃喝玩樂的人們。而李紳的《憫農(nóng)》借助形象的描述、形

象的議論,來揭示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更多地表達了對農(nóng)民辛勤勞動的尊重和敬意,倡導節(jié)約,啟

迪人們?nèi)ニ妓?,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7.(2024.甘肅.中考真題)賞析古詩,完成對話。

戲問花門酒家翁

岑參

老人七十仍沽①酒,千壺百甕花門②口。

道旁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注釋】①沽:買或賣。首句的“沽”是賣的意思,末句的“沽”是買的意思。②花門:即花門樓,涼州(今甘

肅武威)館舍名。

小文: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抒情小詩。詩人來到?jīng)鲋莩侵?,看到了?)“”的春色和老人(2)“”

的場面。

小逸:此情此景堪稱盛唐時期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動的風俗畫。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邊塞百姓(3)_

的生活。

小文:最有情趣的是,詩人與賣酒老翁開玩笑:(4)

小逸:詩人是“戲問”,你覺得老翁會如何“戲答”呢?

小文:我想,老翁會說:(5)

【答案】(道旁)榆莢巧似錢(七十仍)沽酒安樂(幸福、美好)(道旁榆莢巧似

錢,)摘來沽酒君肯否?(榆錢也是錢,用榆錢換你的酒可以嗎?)示例:請你一壺又何妨?。愕腻X

是假錢,我的酒可是真酒。)(符合語境即可)

【詳解】本題考查詩歌內(nèi)容理解。

第二空、第三空:“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這位老人家七十歲了仍然

在賣酒,將上千個酒壺和酒甕擺放在花門樓口。詩的開頭兩句純用白描的手法,從花門樓前酒店落筆,如

實寫出老翁待客、美酒飄香的情境。這可以算得上是盛唐時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動感人的風俗畫,字里行

間烘托出邊塞安定,閭閻不驚的時代氣氛,故第二空詩人看到的場面填:(七十仍)沽酒;第三空詩人感受

到邊塞百姓生活填:安樂(幸福、美好)。

第一空、第四空:“道旁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小詩的后兩句是說,道路旁的榆莢看起來很像一串

串銅錢,我摘下來用它買酒您可賣否?這兩句詩人不是索然寡味的實寫付錢買酒的全過程,而是在偶見春

色的剎那之間,立即從榆莢形似錢幣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動人的詩意,用輕松詼諧的語調(diào)問那位當坤沽酒

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燦燦的榆錢來買您的美酒,你肯不肯呀?由“道旁榆莢巧似錢”可知詩歌

描寫的是春季景色,故第一空填:道旁榆莢巧似錢。第四空詩人與賣酒老翁開玩笑的詩句填:(道旁榆莢巧

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榆錢也是錢,用榆錢換你的酒可以嗎?)

第五空:考查拓展運用。題干要求填寫老翁“戲答”。此詩寫詩人在春光初臨的涼州城中,對賣酒老人的詼諧

戲問,展現(xiàn)出盛唐時代人們樂觀、開闊的胸襟。根據(jù)主題和詩歌詼諧、幽默的格調(diào),合理想象,填寫符合

語境的內(nèi)容即可。

示例:一壺美酒迎貴客,榆錢一串也無妨。

8.(2024.四川遂寧.中考真題)一路風景一路歌。請參加班級品詩沙龍。

田舍

宋?范成大

呼喚攜鋤至,安排筑圃忙。

兒童眠落葉,鳥雀噪斜陽。

煙火村聲遠,林菁野氣香。

樂哉今歲事,天末稻云黃。

⑴請對頷聯(lián)“兒童眠落葉,鳥雀噪斜陽”中的“眠”和“噪”作簡要賞析。

(2)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分析。

【答案】(1)“眠”字將兒童隨意地在落葉上入睡的悠閑姿態(tài)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出來,凸顯出鄉(xiāng)村生活的寧靜與

兒童的天真爛漫、自由自在,營造出一種安然閑適的氛圍?!霸搿弊稚鷦用枥L出鳥雀在斜陽下嘰嘰喳喳鳴叫的

熱鬧場景,既增添了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生機與活力,又以動襯靜,更加突出了鄉(xiāng)村的靜謐祥和,使整個畫面動靜

結合,富有意趣。

(2)示例:作者在創(chuàng)作此詩時抓住了農(nóng)村生活中幾個典型的形象:頑皮的孩子,夕陽西下時林中的歸鳥,飄

渺的炊煙,隱約傳來的雞犬聲,林中飄來的香氣,天邊的稻云,寫出了農(nóng)村生活的恬靜與安詳。這首詩充

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xiàn)出詩人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詳解】(1)本題考查詞句理解賞析。

“兒童眠落葉,鳥雀噪斜陽”意為:小孩子歡快地躺在落葉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葉堆里酣然入睡),夕

陽西下,一群群鳥雀在稻田上空飛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歡?!懊摺弊稚鷦拥貙懗隽藘和诼淙~上安然入睡的情

態(tài),體現(xiàn)出鄉(xiāng)村生活的安寧與兒童的天真無邪,給畫面增添了一份靜謐祥和之感?!霸搿弊中蜗蟮孛枥L了鳥雀

在斜陽下喧鬧的場景,以動襯靜,使得鄉(xiāng)村環(huán)境更顯幽靜,同時也增添了鄉(xiāng)村生活的生機與活力。另外,鳥

雀的喧鬧也象征了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進一步增強了詩歌的田園氣息。

(2)本題考查詩歌情感理解。作答此題,可通過分析詩歌中對鄉(xiāng)村景物、生活場景的描寫以及一些關鍵字

詞來體會作者情感。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喜愛和滿足之情。詩中描繪了筑圃、兒童眠、鳥雀噪、煙火村聲、林菁野

氣、稻云黃等鄉(xiāng)村生活的場景和景象,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充滿生機的氛圍。如“兒童眠落葉”體現(xiàn)鄉(xiāng)村

生活的安寧舒適,“天末稻云黃”展現(xiàn)豐收的喜悅,這些都表達了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享受和對這種生活的贊美

之情。綜上所述,作者通過對鄉(xiāng)村生活細致而生動的描繪,流露出對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2024?福建?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發(fā)渝州卻寄韋判官

司空曙

紅燭津亭夜見君,繁弦急管兩紛紛。

平明分手空江轉,惟有猿聲滿水云。

9.這是一首贈別詩,請寫出分別的時間、地點和贈別的對象。

10.分別前后詩人的情感有明顯變化,請簡要概括。

【答案】9.分別的時間:平明。分別的地點:渝州津亭。贈別的對象:韋判官。10.分別前:暢快。

分別后:惆悵。

【解析】9.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平明分手空江轉”意思是:天亮時我們分別,只見空蕩曲折的江流漂向遠方?!捌矫鳌北頃r間,指天剛亮時。

可知,分別的時間是:平明。

“紅燭津亭夜見君”意思是:夜晚紅燭高照,在津亭見到了你。結合題目“發(fā)渝州卻寄韋判官”中的“發(fā)渝州”,

可知,分別的地點是:渝州津亭。

根據(jù)題目“發(fā)渝州卻寄韋判官”中的“寄韋判官”可知,贈別的對象是:韋判官。

10.本題考查思想感情。

根據(jù)前兩句“紅燭津亭夜見君,繁弦急管兩紛紛”寫詩人在紅燭高燒的津亭與友人臨別相會,繁音促節(jié)的管弦

之聲,紛然交響,為兩人助興,可知,情感是暢快;

根據(jù)后兩句“平明分手空江轉,惟有猿聲滿水云”寫詩人天亮與韋判官分別,空蕩曲折的江流漂向遠方,巴山

蜀水,江空人孤,只有那回蕩在云天水際的凄哀的猿聲。那時刻,一如漁歌所唱出的:“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留給詩人的將是滿懷的凄涼和哀傷。可知,感情是惆悵。

(2024?山東煙臺?中考真題)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題江湖偉觀

劉敲①

柳殘荷老客凄涼,獨對西風立上方。

萬井人煙環(huán)魏闕②,千年王氣到錢塘③。

湖澄古塔明寒嶼,江遠歸舟動夕陽。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贏得鬢毛霜!

【注】①劉薇(fii):南宋愛國詩人,屢遭貶斥。此詩寫于南宋滅亡之前。題目中的“江湖”,指錢塘江、錢

塘湖。②魏闕:高大的樓觀,代指朝廷。③錢塘:臨安的別稱。

11.下列對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柳殘、荷老、客孤,從物到人,給人以孤獨哀傷之感,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

B.頷聯(lián)用“萬井人煙”“千年王氣”寫出南宋朝廷統(tǒng)治下臨安的太平景象,表達詩人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

C.尾聯(lián)中“北望中原在何所”表達出詩人對故土收復無望的迷茫與哀痛。

D.詩歌描繪的臨安城有荒涼之景,也有繁華之象,隱含著詩人對南宋朝廷安于現(xiàn)狀的諷刺和不滿,突

出其憂國傷己的情懷。

12.請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將詩句“江遠歸舟動夕陽”所展現(xiàn)的畫面描寫出來。

【答案】ILB12.示例:在夕陽的余暉中,江面波光粼粼,一艘小舟緩緩歸來,打破了水面的寧靜。

夕陽的金色光芒灑落在舟身上,隨著舟的輕輕搖曳,仿佛也在江面上舞動,構成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畫面。

【解析】11.本題考查詩歌的理解和賞析。

B.有誤。頷聯(lián)“萬井人煙環(huán)魏闕,千年王氣到錢塘”的意思是:臨安城中繁華無限,是因為臨安是南宋的都

城,有王氣存在。該句雖然寫出了南宋朝廷統(tǒng)治下臨安的太平景象,但結合詩人劉蔽的愛國立場和南宋滅

亡前的歷史背景,這里更多的是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諷刺,而非表達詩人收復中原的雄心壯

故選B。

12.本題考查詩歌意象和畫面描繪?!敖h歸舟動夕陽”的意思是:在夕陽的映照下,小舟從遠處的江上歸來。

在描述“江遠歸舟動夕陽”這句詩的畫面時,首先要明確詩句中涉及的元素:江、歸舟、夕陽。接下來,要發(fā)

揮想象和聯(lián)想,將這些元素在腦海中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我們可以從視覺、動態(tài)和氛圍三個方面入手,

比如夕陽的顏色、江面的狀態(tài)、歸舟的動作等。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盡量用簡潔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

語言來描述。

示例:夕陽斜照,江面波光粼粼,一葉歸舟在遠處緩緩駛歸,輕輕搖曳,打破了江面的寧靜,營造出一幅

寧靜而美麗的畫面。

(2024?四川自貢?中考真題)閱讀下面一首清詩,完成下面小題。

山雨

何紹基

短笠團團避樹枝,初涼天氣野行宜。

溪云到處自相聚,山雨忽來人不知。

馬上衣巾任沾濕,村邊瓜豆也離披①。

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

【注】①離披:零亂的樣子。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頌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詩人頭戴斗笠穿行于山中,“宜”字寫出了“野行”的愉悅。

B.“溪云”句與“山雨欲來風滿樓”都寫山雨將至,而景象全然不同。

C.頸聯(lián)寫雨中行,“任”字以馬喻人,表現(xiàn)了詩人遇雨的從容與泰然。

D.這首詩從多角度著筆寫山雨,情感真切自然,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

14.請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尾聯(lián)所描寫的雨后景象。

【答案】13.C14.雨后初晴,本來雨霧籠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突出來,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一齊

飛流,呈現(xiàn)出一種奇妙的景象。

【分析】13.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

C.頸聯(lián)“馬上衣巾任沾濕,村邊瓜豆也離披”意思是:騎在馬上衣巾全被雨淋濕,村邊的瓜豆枝葉在風雨中紛

亂傾倒?!榜R上衣巾任沾濕”,詩人騎在馬上,任意雨水淋濕衣巾,“任”字是“任意”的意思,表現(xiàn)了詩人遇雨

的從容與泰然,并非比喻句;

故選C。

14.本題考查描述詩句畫面。

尾聯(lián)“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寫雨后之景,意思是:但見雨過天晴山峰又層出,萬條瀑布齊飛的

景象是如此新奇。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這一景象即可。

示例:雨腳漸漸斷絕,天色放晴,云霧全失,峰巒盡出,一片明朗璀璨景象。雨水化成的無數(shù)山泉奔流下

山,跳坡注澗,呈現(xiàn)萬瀑齊飛的壯麗景觀。

(2024?四川瀘州?中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

瀘川紀行①

杜甫

自昔瀘川負盛名,歸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靈氣出,古塞城高紫色②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來系纜結詩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腸③無字謝主人。

【注】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從成都乘船東下,路過了瀘州,創(chuàng)作《瀘川紀行》一詩。瀘川即指

瀘州。②紫色:可解為紫氣,即祥瑞之氣。③枯腸:一作“枯口”。

15.本詩開篇寫瀘州久負盛名,請結合全詩概括“盛名”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16.請賞析“江山照眼靈氣出,古塞城高紫色生”兩句詩。

【答案】山河靈秀、位置險要、人才輩出和酒好。本句采用對偶的手法,“江山照眼”和“古塞城

高”相對,“靈氣出”與“紫色生”相對,對仗工整,描繪出了瀘州山河靈秀,城池高峻,地理位置重要的特點,

流露出作者對瀘州的贊美之情,呼應首句的“盛名”O(jiān)

【分析】15.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

“江山照眼靈氣出”的意思是:江河山岳光亮耀眼生出仙靈之氣,可知瀘川地區(qū)山河靈秀,富有盛名;“古塞

城高紫色生”的意思是:地處古時邊界要塞,城池高峻,祥瑞之氣籠罩,可知瀘川地勢高險,是關塞要道;“代

有人才探翰墨”的意思是:代代人才輩出,于文章書畫方面嶄露才華,可知瀘川地區(qū)人才濟濟;“三杯入口心

自愧,枯腸無字謝主人”的意思是:三杯酒入口內(nèi)心感到羞愧,因為絞盡腦汁也想不到好的詞句說出酒的好,

表達對主人的感謝,可見瀘川地區(qū)酒好醇香。綜上所述,“盛名”體現(xiàn)在山河靈秀、位置險要、人才輩出和酒

好。

16.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

“江山”和“古塞"一指河山,一指位置,意思相關,“照眼”意思為:耀眼,與“城高”相對,“靈氣”與“紫色”同

為名詞,“出”和“生”同為動詞,因此上下為對偶句,對仗工整,上聯(lián)從江河山岳光亮耀眼生出仙靈之氣來展

現(xiàn)出瀘州山河靈秀,下聯(lián)從瀘州地處古時邊界要塞,城池高峻,籠罩祥瑞之氣來展現(xiàn)瀘州地理位置的重要,

流露出作者對瀘州的贊美之情,呼應首句的“盛名

(2024.四川達州?中考真題)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萬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

游女昔解佩①,傳聞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②歌還。

【注釋】①解佩:神話故事。鄭交甫游萬山,巧遇神女,心生愛慕,并向神女索取佩戴飾物,神女解佩贈

之,一霎時,神女和佩物均不見,交甫悵然久之。②棹:船槳。

17.下面關于這首唐詩理解不正硬的一項是()

A.“垂釣坐磐石”一個“坐”字顯安閑。潭水清澈又與閑適的心情相契合,第一聯(lián)寫出了詩人閑淡的心情

和垂釣之樂。

B.“魚行潭樹下”看似不可解,實則妙趣橫生。細細玩味,就會發(fā)現(xiàn)此句直接描寫出了樹的倒影在潭水

中的蕩漾美。

C.第三聯(lián)化用典故,運用美麗的神話為萬山潭增添了神秘的迷人風采,也撥動了詩人的心弦,并自然

地引出下句詩來。

D.全詩未提一個“樂”字,但“樂”字已化入閑淡之中,有垂釣之樂、賞景之樂、悠然神往之樂,還有月

下放歌之樂。

18.請自選角度,結合詩句簡要賞析頷聯(lián)。

【答案】17.B18.

頷聯(lián)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潭水中游魚逍遙,碧波中樹影蕩漾,島上樹木蒼郁,猿猴倒掛,輕盈

自在,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表現(xiàn)出作者的內(nèi)心平和純粹,閑適自得。

【解析】17.本題考查詩句理解和賞析。

B.“就會發(fā)現(xiàn)此句直接描寫出了樹的倒影在潭水中的蕩漾美”錯誤,潭側之樹高于潭中之魚,且樹影映入潭

水之中,魚兒翕翕游動,自由自在。故“魚行潭樹下在這里,詩人雖沒有正面描寫樹的倒影,但卻可以領

悟出樹的倒影的蕩漾美,與游魚的動態(tài)美相互參差,更顯出美的多樣性;

故選B。

18.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句意:魚兒在樹蔭下游來游去,猿猴掛在枝上嬉戲打鬧。頷聯(lián)用“魚行”與“猿掛”,

一低一高,遙相呼應,更拓展出空間的距離美。“潭樹下”與“島藤間”,一潭一島,一樹一藤,一下一上,也

顯示出對稱美。這些描寫,表現(xiàn)了樹影蕩漾、樹木蒼郁的生機勃勃、美好景色;再用居其間的游魚“逍遙”、

猿猴“輕盈自在”來暗示作者內(nèi)心的清、閑。由此窺見他內(nèi)心的純粹,閑適和曠達情懷。

(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清代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成都竹枝詞(節(jié)選)

吳好山

鮮魚數(shù)尾喜無窮,分付烹煎仔細烘。

九眼橋頭涼意足,邀朋暢飲一樓風。

(選自《成都詩覽》)

19.除“烹煎”的“鮮魚”外,還有什么讓詩人“喜無窮”?請結合全詩概括作答。

20.風、花、雪、月等是宴飲類古詩常寫到的景物,如果把詩歌末句改為“邀朋暢飲一樓月”有何不妥?請結

合全詩簡要回答。

【答案】19.涼爽的天氣,歡聚的友情。20.①破壞了整首詩的押韻,讓音韻不再和諧。②不能間接

寫出朋友歡聚時談笑風生的熱烈氣氛。③不能與第三句的“涼意足'’形成呼應。(任選兩條作答)

【分析】19.本題考查詩歌內(nèi)容理解。

詩句“九眼橋頭涼意足”中的“涼意足”的意思是:涼爽的天氣讓人感到快樂和滿足;“邀朋暢飲”的意思是:與

朋友歡聚暢飲十分快樂。由此可概括出詩人“喜無窮”的原因。

20.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詩句“分付烹煎仔細烘”中的“烘”和“邀朋暢飲一樓風”中的“風”押韻,用“月”則顯得不和諧。結合詩句“邀朋暢

飲一樓風”的意思可知,該句是為了表達與朋友歡聚暢飲的快樂,而“月”在古詩中往往用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

與本詩表達的感情不一致。結合詩句“邀朋暢飲一樓風”中的“一樓風”可知,“一樓風”與“涼意足”內(nèi)容上相呼

應。

(2024?江蘇揚州?中考真題)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過廣陵驛

薩都剌①

秋風江上芙蓉老,階下數(shù)株黃菊鮮。

落葉正飛揚子渡,行人又上廣陵船。

寒砧②萬戶月如水,老雁一聲霜滿天。

自笑柄遲淮??廷?,十年心事一燈前。

【注】①薩都剌,元朝詩人。②砧,搗衣石。③棲遲,長久居留。詩人長年客居南方,故稱淮???。

21.《新元史》評薩都剌的詩具有“清麗”的特點,請結合“寒砧萬戶月如水,老雁一聲霜滿天”賞析。

22.結合詩歌內(nèi)容,簡析詩中“自笑”的內(nèi)涵。

【答案】21.該句使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渲染了凄涼、冷清、孤寂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

情以及漂泊之苦,對于同樣分處兩地的人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22.詩人“自笑”自己是一個在江南滯留

的客人,十多年的心事,只有一盞明燈知曉而已,帶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對自己的寬慰,同時又有著

惆悵而又無可奈何之情。

【解析】21.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寒砧萬戶月如水,老雁一聲霜滿天”的意思是:月色如水,不遠處點點砧聲敲響,更顯一片寧靜;繁霜滿天,

云天間一聲秋雁鳴叫,也催促游子踏上歸程。作者連用“寒砧、寒月,老雁、霜天”四個意象,視覺上寫月光

如水,繁霜滿天,聽覺上寫點點砧聲敲響,一聲秋雁鳴叫,視聽結合,更進一步描繪出秋意深重的場景,

渲染了凄涼、冷清、孤寂的氛圍,也委婉地抒寫出內(nèi)心的悲愁。寒砧令人想起家中的妻子,寒月使人惆悵

羈旅孤單,而歸鴻與霜天也似乎都在提醒詩人應該早點還鄉(xiāng),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之苦。

22.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根據(jù)詩句“自笑棲遲淮???,十年心事一燈前”和前文可知,作者飄泊他鄉(xiāng)、孤寂難捱,一點寒燈就勾起了他

聯(lián)翩的思緒,看到這一幕幕讓人思鄉(xiāng)的畫面,作者卻忽然開始自嘲起來。結合作者身份背景,作者自稱“淮

??汀?,因為他這位北方人長期滯留于南方,雖然早已習慣了當?shù)氐娘L俗,但是始終覺得應該落葉歸根。所

以埋藏在心中的“十年心事”,突然就被一盞燈全部點亮,更折射出其心中的無限愁情。作者的一份深情難以

言表,只好自嘲和假裝豁達,體現(xiàn)出作者的惆悵而又無可奈何之情。

(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①(其一)

清?王士模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蓬泊處雨瀟瀟。

疏鐘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其二)

清?王士模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注]①西樵、禮吉為王士稹兩位兄長的別號。

23.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日暮東塘正落潮”,詩人傍晚泊船東塘,既點明時間和地點,同時也渲染了凄清的氛圍。

B.“孤蓬泊處”與“萬里送行舟”都寫到了客行之船,都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書寫離別。

C.“瀟瀟”與“蕭條”,一寫夜雨,一寫楓葉,都通過描寫蕭索之景來抒發(fā)感懷,寄情深遠。

D.兩首詩都寫到寒山寺的鐘聲,詩人夜半難眠,鐘聲打破了夜的寂靜,又更添夜的清寒。

24.這兩首詩寄寓了詩人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23.B24.這兩首詩歌,既反映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又寫出了世態(tài)滄桑之后的萬千思緒。

【解析】23.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B.理解與分析不正確。“孤蓬泊處雨瀟瀟”意思是:夜泊楓橋,形單影只,在一只船上,聽外面瀟瀟雨聲。此

句寫景,描繪的詩人自身的處境,寫的是孤單,沒有寫離別,也沒有運用擬人手法。而“萬里送行舟”則寫長

江不遠萬里送我行舟遠游,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因此“都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書寫離別”理解錯誤。

故選B。

24.本題考查思想感情理解。

其一,“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疏鐘夜火寒山寺,記過楓橋第幾橋?!鼻皟删鋵懢埃煲押诹?,

東塘正在落潮,詩人當時來到蘇州,夜泊楓橋,形單影只,在一只船上,聽外面瀟瀟雨聲。后兩句抒情,

當時的寒山寺早已在咸豐十年的兵火中灰飛煙滅,寒山寺的鐘聲千古出名,美麗的寒山寺鐘聲,留給人們

多少甜蜜的聯(lián)想。而今天,明末的戰(zhàn)火,早已把寒山寺打得破爛,詩人不禁想起唐朝詩人張繼筆下的楓橋

來了。作為清初詩人,王士禎發(fā)思古之幽情,純屬人之常情。這里面,有多少的家國之思??!清朝與唐朝,

通過楓橋鐘聲,拉在了一起,而此間,又寄予了詩人多少的感觸!

其二,“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苯?jīng)過兵火的楓橋,經(jīng)過兵

火的寒山寺,早已是今非昔比。楓橋是寂寞的,是蕭條的,而水邊的客店,透露了多少的冷清和寂寥,往

來旅客的稀少,反映了此時的楓橋的寂寥和孤獨,反映了歷經(jīng)戰(zhàn)火之后的寒山寺的蕭條。詩人千里迢迢來

到蘇州,與遠方的朋友,有著不一樣的惆悵和無奈!十年在江南,詩人的夢想是:獨自一人,在寂寞的晚

上,獨自傾聽夜半的鐘聲,獨自享受唐朝張繼聽到的鐘聲;而今天,詩人來到蘇州,聽到的鐘聲,卻是如

此不同,心境是這樣的狀態(tài),不禁感慨萬千!

結合詩題“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和注釋“西樵、禮吉為王士稹兩位兄長的別號”可知,這兩首詩歌,

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遠方兄弟的思念,又寫出了世態(tài)滄桑之后的萬千思緒。感染力較強,情感沖擊力較為強大。

(2024?江西?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新筍

朱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