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的前世_第1頁
一帶一路的前世_第2頁
一帶一路的前世_第3頁
一帶一路的前世_第4頁
一帶一路的前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帶一路的前世9世紀末,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并正式運用。其后,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fā)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隨著時代發(fā)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有西漢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有長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fā),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等。海上絲綢之路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國對外主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之后由于戰(zhàn)亂及經濟重心轉移等原因,海上絲綢之路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主通道。唐代,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叫作“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這便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

。在宋元時期是范圍覆蓋大半個地球的人類歷史活動和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載體

。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仍是絲綢,所以后世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出口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又稱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由于輸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稱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約定俗成的統稱。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從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于“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宋末至元代時,泉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并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并稱為“世界第一大港”,后因明清海禁而衰落,泉州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在東漢初年,寧波地區(qū)已與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為中國的大港之一,兩宋時,靠北的外貿港先后為遼、金所占,或受戰(zhàn)事影響,外貿大量轉移到寧波。泉州是馬可波羅眼中的“光明之城”,從南宋到元朝,泉州有“東方第一港”之稱,中外眾多商船穿行于此,有“漲海聲中萬國商”之景象。1292年春,旅居中國十七年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正是從泉州啟航西返。唐代中葉以后,陸上絲綢之路因戰(zhàn)亂頻繁而趨于衰頹,海上絲綢之路卻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逐漸興起,到宋元時更是進入鼎盛期。600多年前,中國明代大航海家、三保太監(jiān)鄭和七下西洋,曾經五過馬六甲。鄭和下西洋奉行和平友好、互利平等的交往原則,他所攜帶的國書寫道:“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一視同仁,不能眾欺寡、強凌弱?!薄耙粠б宦贰钡臉嬒雭碓从凇敖z綢之路”。絲綢之路有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說起陸上絲綢之路,我們就不得不說河西走廊,說起河西走廊,就不得不說漢代第一名將霍去病。河西走廊,張掖、天水、武威、敦煌一帶,是祁連山脈和蒙古高原銜接處,地形平坦,河草豐美,古代商人通過河西走廊往返于東西方文明之間,將東方的絲綢等物產運至西方,又將西方的香料運至東方,是宋代之前經濟、文化、政治的主要交通樞紐。然而西漢開國之初,河西走廊并未真正納入中華版圖之內。當時的匈奴占據河西走廊和南邊羌族部落接壤,封死西漢通往西域各國的要道。西域各國商販要通過河西走廊到達漢朝長安,經常要被匈奴人加以盤剝,甚至人財兩空。而匈奴又常常通過河西走廊勾結羌族部落常常對漢朝進行擄掠。為了解決匈奴對漢帝國的封鎖,打通和西域各國的聯系并切斷匈奴與羌族部落的勾結。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霍去病和公孫敖領騎兵數萬出擊河西走廊,當時河西走廊分別被匈奴的渾邪王和休屠王占據,擁有超過4萬多的騎兵。當時匈奴騎兵擁有優(yōu)良戰(zhàn)馬,騎兵占優(yōu)勢。漢軍從北地出發(fā)不久,公孫敖部就迷路,未能與按時到達會合地點。霍去病當機立斷親率所部騎兵1萬多人采用大縱深迂回戰(zhàn)術先由今寧夏靈武渡過黃河,向北越過賀蘭山,涉過浩瀚的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繞道居延海(今內蒙古西北),轉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進,經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肅酒泉一帶),再由西北轉向東南,深入匈奴境內2000余里,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游地區(qū),從渾邪王、休屠王軍側背發(fā)起猛攻。匈奴人萬萬也沒想到漢軍會突然出現在自身側面于是倉促會戰(zhàn),結果大敗。漢軍殺敵3萬多,從此牢牢控制了河西走廊戰(zhàn)略要地,取得預想的戰(zhàn)略目的。霍去病也被現代軍迷譽為“閃電戰(zhàn)鼻祖”,可惜天妒英才,24歲的霍去病早逝!如今,在東南亞的許多地方,至今保留著用鄭和的小字“三寶”命名的城市、港口、廟宇等,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人們以城市、廟宇來崇拜他、紀念他,恰恰反映了絲綢之路文明就是它精神文明的價值,是什么意義呢?和平與包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