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第五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_第1頁
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第五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_第2頁
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第五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_第3頁
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第五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_第4頁
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第五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秋麻城市期中考試八年級物理試卷(命題:李俊峰)一.選擇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1.如圖所示,人體中藏有很多“尺”可幫助我們估測物體的長度。身高170cm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體特征進行了以下估測,其中最不符合實際的是()A.1拃長約20cm B.1步長約0.6米 C.1庹長約1.7米 D.1拳長約20cm2.車沿路面直線運動,球初始相對車靜止,如圖為先后拍的兩張照片,能導致球從甲變成乙的是()A.車始終勻速向西運動 B.車向西運動時減速 C.車向東運動時加速 D.車向東運動時減速3.甲、乙兩輛車,沿平直的公路同向行駛。某一過程中它們的運動路程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甲車前10s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B.第7秒時甲、乙兩車的速度差是5m/s C.第20秒時,兩車的速度相同 D.8~10秒時,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在靠近甲車4.很多文學作品都蘊含著一定的物理道理,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用心體會,下面文學名句與物理解釋對應不正確的是()A.“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中的“高聲”是指聲音的音調高 B.“入夜思歸切,笛聲清更哀”中依據(jù)音色辨別出是“笛聲” C.“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中狗叫聲是通過空氣傳到人耳 D.“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中“逾靜、更幽”是指響度小5.如圖所示為一種我國自主研發(fā)的超聲導盲手杖。它可以發(fā)射超聲波探測周圍5m內障礙物的情況,并處理成語音信號及時播放出來,達到“以聽代視”的效果。該手杖可幫助盲人辨別障礙物的方位、距離、大小甚至形狀等信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超聲波的頻率低于20Hz B.該應用可以體現(xiàn)超聲波可以傳遞能量 C.超聲波信號遇到障礙物后不會發(fā)生反射現(xiàn)象 D.該導盲杖對障礙物的定位原理與蝙蝠的定位原理相同6.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打鐵花”是流傳在豫晉地區(qū)的民間傳統(tǒng)煙火?!按蜩F花”是在高溫下將生鐵化成鐵水,然后用力將鐵水潑灑出去,鐵水最后形成鐵屑。在“打鐵花”的過程中,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打鐵花”時,鐵水溫度一直上升 B.“將鐵水潑灑出去”時,鐵水在持續(xù)吸熱 C.鐵水最后形成鐵屑是熔化現(xiàn)象 D.“打鐵花”表演伴隨著物質的熔化和凝固變化過程7.恒溫25℃的室內,把冰粒、干冰顆粒(固態(tài)二氧化碳)分別裝在兩個干燥的鐵罐里,觀察發(fā)現(xiàn),裝冰的罐子外壁結了一層水霧,鐵罐里冰粒變小,冰粒周圍有液體,如圖1所示;裝干冰的罐子外壁結了一層薄薄的霜,鐵罐里干冰顆粒變小,沒有液體痕跡,如圖2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圖1罐子外壁的水霧由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而成 B.圖1罐里冰粒周圍的液體主要由冰粒升華成的水蒸氣再液化而成 C.圖2罐子外壁的薄霜主要由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凝華而成 D.圖2罐里干冰顆粒變小主要原因是干冰顆粒升華變成水蒸氣8.為保證青藏鐵路多年凍土區(qū)路基的穩(wěn)定性,鐵路兩側安裝了許多封閉的中空熱棒。如圖所示,熱棒下端插在凍土中,內部填充低沸點的液態(tài)氨,利用氨的物態(tài)變化給凍土降溫,把凍土中的熱量“搬運到”熱棒上端,通過散熱片向空中放熱,從而使凍土保持穩(wěn)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氨在熱棒下端發(fā)生的物態(tài)變化是汽化 B.氨在熱棒上端發(fā)生的物態(tài)變化是凝固 C.應使用隔熱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熱棒 D.為降低成本,可以使用液態(tài)水替代液態(tài)氨9.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到“若鶯飛空中,其影隨鶯而移”,而在紙窗上開一個小孔使鶯的影子呈現(xiàn)在室內紙屏上,卻觀察到“鶯東則影西,鶯西則影東”,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鶯東則影西,鶯西則影東”描述的現(xiàn)象是小孔成像 B.圖甲和圖乙中“影”都能成在光屏上,均為實像 C.“若鶯飛空中,其影隨鶯而移”與日食形成的光學原理相同 D.小孔成像中,物體左右移動時,其像的移動方向與其相反10.如圖所示,一輛玩具車放入水中,從側面看車輪浸入水中的部分變“扁”了,如圖所示的四幅光路圖中,哪一幅圖能正確的說明這一現(xiàn)象()A. B. C. D.11.如圖所示,燭焰、凸透鏡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該凸透鏡的焦距為10.0cm,凸透鏡的位置保持不變。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當蠟燭放在圖中A區(qū)域時,光屏應放在圖中D區(qū)域才可能呈現(xiàn)清晰的像 B.蠟燭從圖中位置逐漸遠離透鏡時,所成的像會逐漸變小 C.若無論怎么移動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則蠟燭可能放在圖中B區(qū)域 D.若要得到一個放大的像,則蠟燭可以放在圖中C區(qū)域12.小明用彈性膜注水制作了一個水凸透鏡,通過注射器注水或抽水改變透鏡的厚度,固定透鏡,將一個F形光源放在合適位置后,調節(jié)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甲模擬正常人眼球觀察物體時的成像情況,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B.模擬圖乙的成因時需要從水透鏡向外抽水 C.若將遠視眼鏡靠近甲圖透鏡左側放置,要將光屏靠近透鏡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D.將蠟燭改為平行光源,將平行玻璃磚放在丙圖所示位置,則會聚點將仍在焦點F處二.填空題(共4小題,每空1分,共10分)13.某人在長鐵管一端敲擊一下,在長鐵管另一端人聽到兩次聲音間隔為1.4s,第一次聽到的聲音是由傳來的(選填:“鐵管”或“空氣”),求長鐵管的長度為m(聲音在空氣中、鋼鐵中傳播速度分別是340m/s、5100m/s)。14.如圖所示是一種反映空氣中水蒸氣含量的裝置,叫做干濕泡溫度計。它由兩個相同的溫度計并列組成,其中一個溫度計用濕布包起來。一般情況下,濕泡溫度計的示數(shù)(選填“>、=或<”)干泡溫度計的示數(shù),干濕泡溫度計的示數(shù)差越大,空氣濕度越。(選填“大”或“小”)15.如圖1,甲、乙分別站立在矮墻的左右兩側,若在天花板上固定一個平面鏡,兩人通過平面鏡便能互相看到對方,說明光路是的。若要擴大甲、乙觀察到對方空間的范圍,可以將平面鏡換成(選填“凹”或“凸”)面鏡;將一根直桿立于陽光下,每間隔15分鐘分別記下桿頂?shù)挠白硬嫵銎滠壽E,A、B兩點分別是上、下午兩個時刻桿頂影子的位置,且OA=OB,如圖2。則A→B應是指向(選填“東”、“南”“西”或“北”)方。16.光刻技術原理如圖:當光源發(fā)出強紫外線光時,調節(jié)鏤空掩膜版和縮圖透鏡之間的距離,使光通過二者后,恰好在硅片上成清晰的像,從而實現(xiàn)納米級集成電路的“雕刻”。縮圖透鏡屬于的類型可用于矯正(選填“近”或“遠”)視眼,為了使硅片上所成的像更小一些,應將掩膜版縮圖透鏡的同時,硅片縮圖透鏡。(以上兩空均選填“靠近”或“遠離”)三.實踐探究題(共5小題,17、18題每題2分,19至21題每空1分,共21分)17.圖甲是小宇的媽媽在鏡子前面試穿剛買的新鞋,請在圖乙中畫出媽媽看見鞋的光路,A點表示人的眼睛,B點表示鞋的位置。18.如圖是投影儀的簡化結構圖,F(xiàn)為透鏡焦點。請在圖中畫出凸透鏡的入射光線和平面鏡的反射光線。19.在標準大氣壓下,做“觀察水的沸騰”的實驗時,甲、乙、丙三個實驗小組的同學分別從圖甲中A、B兩套實驗裝置中任選一套來完成實驗。時間/min01234567891011溫度/℃9092949698100101102102102102102(1)按圖甲組裝器材時,調節(jié)鐵圈的高度時,(選填“需要”或“不需要”)點燃酒精燈,最后調整溫度計的位置。(2)甲組從水溫升高到90℃時開始記錄數(shù)據(jù),以后每隔1min記錄一次水的溫度,直到水沸騰5min為止,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選擇的是圖甲中的(選填“A”或“B”)套裝置;(3)撤去酒精燈后,水仍能繼續(xù)沸騰一小段時間,其原因是;(4)如圖乙所示,圖(選填“A”或“B”)是水沸騰前氣泡上升過程的情況;(5)實驗過程中小剛不小心碰到了水沸騰時產(chǎn)生的水蒸氣,感覺很燙。他進行了以下實驗操作,如圖丙所示,將燒瓶內水沸騰時所產(chǎn)生的水蒸氣通入試管A中,試管A放在裝水的容器B內,過一段時間,你看到的現(xiàn)象是:試管A中有小水珠出現(xiàn),溫度計示數(shù)(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這個實驗說明;(6)如圖丁所示,甲容器內裝有水,乙試管內也裝有水,并通過甲容器密封蓋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試管與密封蓋緊密接觸?,F(xiàn)給甲容器加熱,則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A.甲容器內的水先沸騰B.甲容器、乙試管內的水同時沸騰C.乙試管內的水先沸騰D.甲容器內的水沸騰,乙試管內的水不會沸騰20.小麗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情景如圖甲所示:(1)將玻璃板前的蠟燭A點燃,將另一支形狀相同且未點燃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移動,人眼應在蠟燭(選填“A”或“B”)一側觀察,直至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系的方法是(選填“控制變量”或“等效替代”)法。(2)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確定每次像的位置,連接物和對應的像點,如圖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結論: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3)如圖丙所示是小麗正在照鏡子的情景,S為小麗頭頂上的一點,若平面鏡MN繞M點順時針轉到MN',S點在平面鏡中的像S'的軌跡為(選填“直線”或“曲線”),S'離M點的距離(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21.如圖甲所示為沈陽機場登機口安裝的“人臉識別”系統(tǒng),實現(xiàn)一秒辨身份。小平利用“F”字樣的LED光源(“F”高10cm)、光屏(貼有網(wǎng)格紙)如圖乙所示,焦距f=10cm的凸透鏡和光具座等器材,對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時的規(guī)律,做了如下探究:(1)組裝器材時,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除了將光源、凸透鏡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還應調整它們的中心大致在;(2)將光源、凸透鏡、光屏固定在如圖丙所示的位置,為了使光屏上出現(xiàn)了清晰的像,他應適當把光屏向(填“左”或“右”)調整。當光源向右移動到距透鏡cm開始,將不再是人臉識別系統(tǒng)的成像特點;(3)下表是探究過程中得到的數(shù)據(jù)和測量的結果,表格中橫線內應填入的內容是。次數(shù)物距/cm物高/cm像高/cm成像情況150.01012.52.5倒立、實像240.01013.33.33330.01015.05通過3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當物體靠近凸透鏡時,凸透鏡所成的像將(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四、綜合應用題(共2小題,22題7分,23題8分,共15分)22.ADS3.0智能駕駛系統(tǒng)震撼來襲,可縮短反應時間,為自動駕駛保駕護航。一輛裝有該智能駕駛系統(tǒng)的汽車,正以72km/h的速度勻速行駛,發(fā)現(xiàn)前方有緊急情況,經(jīng)0.2s的反應時間后開始剎車。若汽車從發(fā)現(xiàn)緊急情況到停止共行駛22m,用時2.2s,求:(1)汽車在反應時間內通過的路程;(2)汽車從剎車到停止的平均速度;(3)如圖所示,該汽車正以54km/h的速度超越前方10m/s勻速行駛的公交車,若超車前后都保持8m的安全距離(不計車輛變道產(chǎn)生的影響)。已知汽車長5m,公交車長10m。求該汽車從開始超車到完成超車所通過的路程。23.為了監(jiān)督司機遵守限速規(guī)定,交管部門在公路上設置了固定測速儀,在某次測量中,如圖甲所示,汽車向放置在道路中間的測速儀勻速駛來,測速儀向汽車發(fā)出三次短促的(超聲波)信號,每次間隔時間相同,根據(jù)信號的時間差,測出車速,如圖乙所示是測速儀前兩次發(fā)出與接收超聲波的情況,s表示超聲波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超聲波在空氣中速度為340m/s。求:(1)汽車遇到第一次信號時,距測速儀的距離;(2)汽車的速度;(3)根據(jù)圖像分析:當測速儀接收到第三次超聲波信號時,汽車距測速儀的距離。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D2.D3.B4.A5.D6.D7.A8.A9.B10.D11.B12.C二.填空題13.鐵管;510。14.<;小。15.可逆;凸;東。16.遠;遠離;靠近。三.實踐探究題17.如圖所示:18.如圖所示:19.(1)需要;(2)B;(3)石棉網(wǎng)的溫度高于水的沸點,水繼續(xù)吸熱;(4)A;(5)升高;液化時放出熱量;(6)C;20.(1)A;等效替代;(2)相等;(3)線;不變。21.(1)同一高度;(2)左;20;(3)像距/cm;變大。四.綜合應用題22.解:(1)汽車的速度v1=72km/h=20m/s,根據(jù)v=可得,汽車在反應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為:s1=v1t1=72km/h×0.2s=20m/s×0.2s=4m;(2)根據(jù)v=可得,汽車的剎車距離為:s2=s﹣s1=22m﹣4m=18m,剎車時間為:t2=t﹣t1=2.2s﹣0.2s=2s,則汽車從剎車到停止的平均速度為:;(3)若超車前后都保持8m的安全距離,則超車時間為:,則該汽車從開始超車到完成超車所通過的路程為:。23.解:(1)由圖可知,汽車第一次遇到信號,信號傳播的時間t1=0.5s,此時汽車到測速儀的距離s1=v聲t1=340m/s×0.5s=170m;(2)汽車第二次遇到信號,信號傳播的時間t2=0.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