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是最認真的學習》彼得·格雷_第1頁
《玩耍是最認真的學習》彼得·格雷_第2頁
《玩耍是最認真的學習》彼得·格雷_第3頁
《玩耍是最認真的學習》彼得·格雷_第4頁
《玩耍是最認真的學習》彼得·格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序言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天性渴望學習“見鬼去吧!”我被這句臟話狠狠地打擊了。雖然過去也有人這么咒罵過我,但感受從

未像這次這般強烈。曾經(jīng)有一位同事備感沮喪地對我這么說,起因是我

拒不承認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還有一位朋友,為了回應我說的一些蠢

話而對我說了這句話。但在那些情況下,他們這么說只是為了打破僵

局,結束一場毫無結果的爭論。而這一次,后果很嚴重。我感覺,也許我真的會去見“鬼”。不是死后要下地獄,我也不相信真的有地獄,而是

當我得知自己辜負了需要我、依賴我的人,而這個人又是我深愛的人

時,我覺得自己猶如活在煉獄之中。我9歲的兒子斯科特在公立小學的校長辦公室里說出了這句話。這句話

不是只對我說的,而是對我們7個高大、聰明的成年人說的。當時我們7

個人并排站在他的對面,除了我,其他6人分別是校長、斯科特的兩位

任課老師、學校的輔導員老師、一位為學校系統(tǒng)工作的兒童心理學家,

以及斯科特的媽媽。我們聚在一起是為了組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義正言辭地告

訴斯科特,他必須上學,而且必須按照老師說的去做。我們每個人都嚴

肅地說了自認為該說的話,但斯科特直直地看著我們所有人,然后說出

了那句臟話。他的這一舉動使我不得不停下來,重新審視一切。那一刻,我哭了。我明白我必須站在斯科特這一邊,而不是站在他的對

立面。我淚眼婆娑地看向我的妻子,看到她也在哭。透過她的淚眼,我

知道她那一刻的想法和感受與我一模一樣。那時我們倆都知道了,我們

必須去做斯科特一直以來希望我們做的事情,不僅要讓他擺脫那所學

校,還要讓他擺脫任何與那所學校相似的境況。對斯科特來說,學校就

是監(jiān)獄,而他飽受牢獄之苦,這實在冤枉。在校長辦公室的那次會議是多年來類似的家校會議積累下來的惡果。在

歷次家校會議上,我和妻子都會聽到關于兒子不良行為的最新情況。對

學校的工作人員來說,斯科特的不良行為尤為令人不安,因為他的行為

并不是老師們能夠預料的那種平常的淘氣行為,而更像是計劃周密的叛

逆:他會有條不紊、從容不迫地以與老師的指示相悖的方式行事。這種5情況常常發(fā)生于那些精力旺盛卻受到嚴格監(jiān)管的男孩身上。當老師指導

學生用一種特定的方法解算術題時,斯科特會創(chuàng)造出另一種不同的解題

方法;到了學習標點符號和大寫字母的時候,他會像詩人卡明斯那樣,

寫作時隨心所欲地使用大寫字母和標點符號,或者干脆將它們棄之不

用;當一項作業(yè)對他來說似乎毫無意義時,他就會照實說,然后拒絕去

做這項作業(yè);當類似這樣的情況變得越來越頻繁時,他會未經(jīng)允許就離

開教室,如果沒有受到強制的監(jiān)管,他就會自行回家。我們最終為斯科特找到了一所適合他的學校,一所和你想象中的學校不一樣的“學?!?。稍后我將給你講述這所學校的情況,以及它所引發(fā)的全

球性教育運動。但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不是講述一所特定的學校,而是關

乎從人性的角度去看待當下的教育。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迫切地渴望學習,基因賦予了他們卓越的學習能力。他們是小小的學習機器:在生命最初4年左右的時間里,他們在

無人指導的情況下吸收了大量的信息,學會了無數(shù)的技能。他們學會了

走路、跑步、跳躍以及攀爬,他們學會了理解并使用自身所在文化的語

言,接著他們學會了堅守自己的意愿,學會了與人爭論、休閑娛樂或者

為某件事而煩惱,學會了交朋友和提問題。他們獲得了有關周圍物質世

界及社會環(huán)境的大量知識。所有這一切的發(fā)生源于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和驅動力,以及他們天生就有的玩心和好奇心。當孩子們長到5歲或6歲的時候,大自然不會關閉

這種強大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能力,而成年人卻在這個時候通過強制性的

學校教育關閉了它。學校給孩子們上的最意義重大、最持久的一門課就是——學習是工作,但凡有機會就該逃避它。斯科特在校長辦公室說的話改變了我的專職方向,也改變了我的個人生

活。我是一名進化發(fā)展心理學教授,研究興趣是哺乳類動物動力和情感

的生物學基礎。那時我一直致力于研究某些激素在調(diào)節(jié)大鼠和小鼠的恐

懼情緒時的作用,在斯科特這件事發(fā)生的不久前,我剛開始研究大鼠母

性行為的大腦機制。而在校長辦公室度過的那一天引發(fā)了一系列事情,

這些事逐漸改變了我的研究焦點,我開始從生物學的角度研究教育。起

初,我的研究動機主要是出于對兒子的關心:我們允許他按照自己的方

式接受教育,而不是遵循專業(yè)人士的決定,我想確保我們這樣做不是在

犯錯。但是逐漸地,當我確信斯科特的自主教育進行得很順利時,我的

研究興趣便轉向了兒童這個群體以及教育的人類生物學基礎。6是什么造就了人類的文化屬性?換句話說,人類天性中的哪些方面使得

世界各地的每一代新人都能夠獲得上一代人的技能、知識、信仰、理論

及價值觀,并在此基礎上去進一步發(fā)展?這個問題引導我去審視標準化

的學校制度之外的教育環(huán)境,比如我兒子曾就讀的那所不同凡響的學

校,其實應該稱它為非學校組織。后來,我研究了持續(xù)升溫的全球性非

學校教育運動,以了解這些家庭中的孩子是如何接受教育的。我閱讀了人類學的文獻,找人類學家做了調(diào)研,盡我所能地了解狩獵—采集文化

中的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因為在人類的進化史中,有99%的篇幅

都把狩獵—采集這種文化類型作為人類的物種特征。我回顧了大量有關

兒童玩耍的心理學和人類學研究,之后,我和我的學生也開展了新的研

究,旨在了解兒童是如何通過玩耍來學習的。這些研究工作使我了解了兒童強烈的玩耍和探索欲望具備服務于教育的功能,不僅在狩獵—采集文化中,在如今的社會文化中也是如此。這樣

的認識引發(fā)了有關改善環(huán)境條件的新思路:優(yōu)質的環(huán)境條件可以充分激

發(fā)兒童自我教育的能力,孩子們在自己玩耍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教育。這些

研究工作也讓我看到,如何才能把孩子們從強制性的學校教育中解放出

來,并提供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使他們得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我教育的能

力,同時又不剝奪他們應得的童年快樂。以上,就是這本書要講的核心內(nèi)容。7第1章我們對童年做了什么“我們曾那樣獨立,那樣自由。但要把這樣的獨立和自由給予現(xiàn)在的孩子,簡直無法想象。這是社會的重大損失之一?!毕@铩た肆诸D美國前國務卿Weweresoindependent,weweregivensomuchfreedom.

Butnowit'simpossibletoimaginegivingthattoachildtoday.

It'soneofthegreatlossesasasociety.我一生中遇到過很多很好的老師,但如果必須選出一位最好的,那一定是魯比。遇見她的那個夏天,我5歲,她6歲。我們一家剛搬到一個新城鎮(zhèn),在母親的建議下,我獨自一人穿梭于城鎮(zhèn)街道,挨家挨戶地敲門打聽:“這里住著和我年紀差不多的孩子嗎?”我就是這樣在街對面遇到了

魯比。不出幾分鐘,我們就成了最好的朋友。我在那個小鎮(zhèn)居住了兩

年,這期間我們一直是最好的朋友。魯比比我大一歲,也比我聰明、膽

大,但差距并不明顯,所以對我來說,她是一位極好的老師。20世紀80年代中期,羅伯特·富爾格姆(RobertFulghum)出版了一本廣受歡迎的散文集《受用一生的信條》(AllIReallyNeedtoKnowILearnedinKindergarten)。我沒上過幼兒

園。我5歲時搬去的那個小鎮(zhèn)沒有幼兒園。但我認為,即使是富爾格

姆,如果有人跟他說出以下觀點,他也會同意的:我們每個人在生活

中學到的大部分重要道理,都并非來自幼兒園或學校,而是來自生活

本身。8在那個小鎮(zhèn)度過的第一個夏天,我和魯比幾乎每天都在一起玩,還經(jīng)常

一玩就是一整天。有時就我們兩個一起玩,有時我們會和左鄰右舍的其

他孩子一起玩。后來魯比上了一年級,我還沒上學,但到了她每天放學

后和周末的時間,我們還會在一起玩。我有時想寫一本書,書名就叫“從魯比那里學到的人生真諦”。我記得魯

比教我的第一件事是騎自行車。我沒有自行車,但她有,她就讓我騎她

的車。那是一輛女式自行車,學起來很容易,因為不需要在上下車的時

候把腿跨過橫杠。我們住的那條街沿著一座小山往下延伸,魯比給我示

范,如果我在山頂騎上自行車,用腳稍微蹬一下地,車子就能立刻加

速,即使不踩腳踏板,車身也能保持直立,這樣我就能在還未學會踩腳

踏板的情況下先學習如何保持車身平衡。魯比教我在車子到達山腳的時

候再開始踩腳踏板,每次都盡量踩得遠一點,以免摔倒或雙腳著地停下

來。剛開始試騎時,我的膝蓋擦傷了好幾處,還撞到了鄰居家停著的

車,但魯比告訴我不要擔心,還說我會騎得越來越好,很快就能一直騎

行而不會摔倒了。幾天之后,我真的練成“不倒功”了。父母看到后,就給我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那輛車對當時的我來說太大了,車的橫杠太高了,我很難爬上去——但我父母考慮的是隨著我長大,自行車不會很快因為“變小”而不

適合騎。但我還是可以騎。那是我的第一輛車,在我5歲的時候,它給

了我從未體驗過的自由。自從我有了自己的自行車,我和魯比就開始騎著自行車在鎮(zhèn)子上到處

跑,還去了附近的村莊。這些騎行經(jīng)歷對我們來說是巨大的冒險,盡管

我們從來沒去過離家三四公里以外的地方。父母不允許我獨自外出,但我可以和魯比一起出去。母親看得出來,6歲的魯比既成熟又有責任

感,而且熟悉周圍的環(huán)境,懂得讓我遠離麻煩。在每一次冒險中,我們

都會學到一些新東西,關于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以及我們遇見的同樣

生活于其間的人。即使在今天,我最喜歡的出行方式還是騎自行車,當

我騎著自行車去上班或者去某個地方時,就會想起魯比。魯比還教過我爬樹。我家前院有一棵高大的松樹,其實對成年人來說,

那是一棵不大不小的松樹,但對小時候的我來說,那棵樹顯得很大,樹頂筆直入天,像是“神造之梯”。那時的我不是最大膽的,也不是身形最

敏捷的孩子,所以我不得不花上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努力讓自

己爬得更高一點。這棵樹對魯比的吸引力同樣強烈,而且魯比一直是一

名優(yōu)秀的攀爬者,每當她爬上一根更高的樹枝,我就知道我也可以做9到。爬向“天空”,然后俯瞰遙遠的地面,多么令人興奮??!我們爬離了

地面大約4米,也或許是6米,這足以滿足5歲時的我尋求危險刺激的欲

望,也足以證明自己在面對危險時,能夠通過努力成功脫離險境,并借

此獲得極大的自信,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自信使我終生受益。在一個炎熱的夏日,魯比給我上了關于死亡的第一課。那時我正在戶外

的充氣泳池邊玩,我助跑幾步跳進水里,順著水流沉到池底,玩得正開

心。魯比走進院子,我以為她會像往常一樣跳進水池里,但她沒有,她

只是遠遠地坐在草地上,什么話也沒說。我想逗她笑,就表演了些滑稽

的把戲,但都不起作用。我以前從沒見過魯比這樣。最后我走過去坐在

了她身邊。魯比告訴我,她從小一起生活的祖父昨夜去世了。這是我第

一次聽說有人死亡,也是我第一次嘗試安慰一個遭受親人亡故打擊的

人。當然,我失敗了,而且我最終認識到,我總會在這方面遭遇失敗。

我所能做的就是作為一個朋友陪在她身邊,讓時間來療愈創(chuàng)傷。幸運的是,當我6歲的時候,時間過得很快,每一天都像兩個星期那么長。夏天很快就過去了,我們在一起玩、一起笑的時光也飛逝而過。回顧童年時,我會為今天的孩子沒有我們那時那么自由而感到遺憾,而

同樣為此感到遺憾的人不止我一個。任何一個中年人或更年長的人聊起

童年的話題,都會開始回憶自己那段遠離大人、和其他孩子一起冒險的時光。以下文字出自曾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里·克林頓的一篇文章,她講述了自己在伊利諾伊州帕克里奇的童年:我們有一個組織良好的兒童社團,大家一起玩各種各樣的游戲。夏天的

時候,每天放學后以及每個周末,我們都會從天亮一直玩到天黑,直到父母叫我們回家。其中有一個游戲叫作“追跑”,這是一種復雜的團體游

戲,結合了捉迷藏和捉人游戲的形式。我們會組隊,分散在整個社區(qū),

覆蓋大概兩到三個街區(qū)的區(qū)域,指定安全的地方,如果有人追你,你可

以去那里。還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擺脫追人者的控制,那樣你就可以

重新回到游戲中。與我們所有的游戲一樣,游戲規(guī)則是精心設計的,并

且是我們一起在街角經(jīng)過長時間的協(xié)商后制定出來的。我們就這樣度過

了無盡的時光。Clinton(2001).我們曾那樣獨立,那樣自由。但要把這樣的獨立和自由給予現(xiàn)在的孩

子,簡直無法想象。這是社會的重大損失之一。10不管你的政治立場如何,你都會同意,希拉里長大后成了一個能干、自

信且擅長社交的成年人。當我想到她與世界各國領導人商定協(xié)議時,就

不禁想象在她身邊有一個小女孩,在與鄰居的孩子們協(xié)商敲定關于“追

跑”游戲的規(guī)則?!拔覀冊菢营毩?,那樣自由。但要把這樣的獨立和自由給予現(xiàn)在的孩

子,簡直無法想象。這是社會的重大損失之一?!边@個損失不僅是重大

的,而且可悲又殘酷。孩子天生就該自由自在地玩耍,靠自己的力量

去探索,而不是依附于成年人。他們需要自由才能獲得發(fā)展,失去自

由,他們就會痛苦。自由玩耍的驅動力是一種基本的生物本能。缺少

自由玩??赡懿粫袢鄙偈澄?、空氣或水那樣令軀體消亡,但是會磨

滅人的意志、阻礙心智的發(fā)展。自由自在地玩耍是孩子們學會交朋友、克服恐懼、解決問題,以及在一

般情況下掌控自己生活的手段和途徑。自由自在地玩耍也是孩子們練習

并獲得身體技能及智力能力的主要手段,他們要想在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中

取得成功,這些技能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竭盡全力、傾盡所有給孩子們買各種玩具、給他們提供“優(yōu)質的親子時光”或者讓孩子們接受特

殊的培訓,都不能作為我們拿走他們自由的補償。孩子們通過自主行

動,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學會的東西,是無法通過其他方式由他人教會

的。成年人正在挑戰(zhàn)孩子們適應能力的極限,逼迫他們進入了一個異常的環(huán)

境,要求他們大部分時間在大人的指導下,坐在桌邊,聽或讀他們并不

感興趣的東西,回答不屬于自己的或者對他們來說并不真實的問題。成

年人留給孩子用于玩耍、探索以及追求自己興趣的時間和自由越來越

少。我是一名進化發(fā)展心理學家,這意味著我是從達爾文的角度研究兒童發(fā)

展的。我對兒童天性中的一些方面特別感興趣,這些天性使他們能夠主

動學習那些能使他們在自己身處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生存和發(fā)展必須學習的知

識和技能。換句話說,我對教育的生物學基礎感興趣。為此,我研究了原始人類社會即狩獵—采集社會的教育,在這種類型的社會中,沒有類似學校的機構,孩子們始終要對自己的教育負責。我還在馬薩諸塞州我家附近的一所著名的非主流學校研究過教育,那里

有數(shù)百名兒童和青少年通過自我指導的活動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教育,沒

有成年人強加的課程和測試。此外,我還觀察了那些實行非學校教育的11在家教育模式的家庭,深入探索了基于玩耍功能的生物學和心理學研

究,并為此做出了貢獻。所有這些工作都講述了一個亙古不滅卻出人意料的故事,一個挑戰(zhàn)現(xiàn)代

主流教育觀念的故事。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孩子們傾向于自己對自己

的教育負責。當他們獲得自由和途徑,能夠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追求自己的

興趣時,他們就會沿著多樣化的、未知的道路茁壯成長,并獲得迎接生

活挑戰(zhàn)所需要的技能和信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們會在任何需要幫

助的時候向大人求助。他們不再需要強制的課程、講座、作業(yè)、考試、

分級、按年齡劃分班級,也不再需要標準的學校義務教育制度以及任何

其他類似的事物。事實上,所有這一切都會干擾孩子們天然的學習方

式。這本書的內(nèi)容關乎孩子們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天然本能,關乎能夠使孩子們

最大化地發(fā)揮天性所需要的環(huán)境條件,以及站在社會的角度,成年人如

何能夠以遠低于目前用于學校的經(jīng)費來為孩子們提供這些環(huán)境條件。玩

耍的驅動力是孩子們?yōu)閷崿F(xiàn)自我教育所使用的自然手段的重要組成部

分,所以這本書中有一部分內(nèi)容寫的是玩耍的能力。不過,我在這一章將評估美國社會目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們造成的損

害。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孩子們玩耍的自由不斷被削弱,與此對應

的是,年輕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也不斷下降。如果這一趨勢持續(xù)下去,社

會將面臨嚴重的危險:未來幾代成年人均無法找到自己該有的生活方

式。本節(jié)和下節(jié)的部分內(nèi)容參考Gray(2011a)。持續(xù)了半個世紀的衰落過去,你在放學后、周末或暑假漫步于美國的任何一個社區(qū),都能看到

那些在沒有大人監(jiān)管的環(huán)境下獨自在外玩耍的孩子。而現(xiàn)在,如果你在

外面看到一群孩子,那他們很可能穿著校服,遵循著成年教練的指導,

而他們的父母也在一旁,“盡職盡責”地為孩子們的一舉一動歡呼喝彩。Chudacoff(2007).霍華德·丘達科夫(HowardChudacoff)在一本關于美國兒童游戲史的權12威著作中,將20世紀早期至中期稱為“兒童非結構性游戲的黃金時代”。

丘達科夫所說的“非結構性游戲”并不是指缺乏規(guī)則的游戲。他認識

到,玩耍從不是隨機的活動,而是“有序的”。他所說的“非結構性”是指

游戲規(guī)則的建立是由玩家自己完成的,而不是由外部的權威來完成的。

我將其定義為自由游戲,即玩家自己決定玩什么以及怎么玩,并在游戲

過程中自由修訂游戲目標和規(guī)則。例如,臨時湊人打一場棒球比賽是自

由游戲,但少年棒球聯(lián)賽不是。自由游戲是孩子們學習管理自己行為的

途徑。在后殖民時代的美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自由玩耍的時間和機會

受到兩種趨勢的決定性影響:其一是童工需求量的逐漸減少,這一趨勢增加了孩子們自由玩耍的時間,也解釋了20世紀早期到中期,美國孩子的玩耍時間普遍上升的現(xiàn)象;其二是成年人在工作之余對孩子生活的控制逐漸增強,從而減少了孩子們自由玩耍的機會,這種趨勢大概在20世

紀中期開始加速,這也解釋了從那時起,美國孩子的玩耍時間持續(xù)下降

的現(xiàn)象。關于這兩種趨勢的推斷雖然有些過于簡單化,但基本是合理

的。成年人對孩子生活的控制逐漸增強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校義務教育所

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孩子們開始上學的年齡越來越小?,F(xiàn)在不僅有幼兒

園,在一些地區(qū)還有托兒所。而無論是幼兒園還是托兒所,這類學前教

育的形式都越來越像小學,即由成年人分配的任務替代孩子們自由的玩

耍。學年變長了,上學的時間也變長了,在校期間自由玩耍的機會也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20世紀50年代,當我還是一名小學生的時候,我們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半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中午有一小時的午餐時間。這些時間占據(jù)了每天6小時在校時間的1/3,而在這些時間里,我們

可以自由地做任何想做的事,甚至可以離開校園。三年級時,我和朋友

們幾乎整個午餐時間都在離學校不遠的草地或小山上玩耍,冬天就在雪

地里摔跤,或是打幾場雪仗。我不記得有老師或其他大人在旁邊看著我

們玩。如果他們看著,也絕不會干涉。而如今,在我觀察過的所有小學

中,這些行為都不被允許了。那時的我們有多被信任,現(xiàn)在的孩子就有

多么不被信任。不僅上學的時間越來越長,上學也變得越來越不好玩了,而且學校正越

來越多地侵入孩子們的家庭和生活:家庭作業(yè)的布置增多了,占用了孩

子們原本可以用來玩耍的時間;現(xiàn)在的學校希望父母能夠成為老師的助

手,認為家長理應跟蹤孩子所有的家庭作業(yè)和學校分配的特殊項目,并13通過絮叨或連哄帶騙的方式讓自己的孩子完成這些任務。當孩子們不做

作業(yè)或表現(xiàn)不佳時,父母常會感到內(nèi)疚,就好像自己失敗了一樣。父母

不敢安排家庭旅行,因為這會讓孩子缺課,或是因為參與家庭活動而錯

過上學的時間,而事實上,在同樣一段時間里,孩子通過家庭活動學到

的東西可能比在學校學到的更有用。QuotedbyJohnson(1988).學校以一種更加隱蔽的方式占據(jù)了孩子們的生活。盡管可能是無意的,

但學校教育制度直接或間接地在社會上醞釀出一種態(tài)度,即兒童主要通

過完成由成年人指導和評估的任務來學習和成長,兒童自己的活動則是

浪費時間的。這種態(tài)度很少被明確地表達出來,即便是佐治亞州亞特蘭

大主管學校教育的負責人決定終止讓學生在課間自由玩耍的傳統(tǒng)慣例。

這位負責人聲稱:“與其給孩子們30分鐘讓他們按自己高興的方式消磨

時間,還不如教他們某種技能,比如跳舞或體操來得更有意義?!彼€說,孩子們不需要通過自由玩耍來鍛煉身體,因為他們在體育課上

就可以鍛煉身體。很少有教育者會如此直言不諱地表達這樣一種反對玩

耍的態(tài)度,多數(shù)人至少在口頭上會承認自由玩耍的價值。然而,在成年人對孩子施行實際控制行為的層面上,反對玩耍的態(tài)度每過10年就會變

得更加普遍,并且已經(jīng)從學校滲透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越來越多的

人甚至在校外也鼓勵、要求孩子參加由成年人指導的課程,參與由成年

人指導的運動,而不是讓他們自由地玩耍。與這種反對玩耍的態(tài)度相關的是,人們越來越關注孩子們的表現(xiàn),因為

這是可以被衡量的,而對真正的學習的關注卻越來越少,因為這很難甚

至不可能被衡量。在如今的教育世界中,人們關心的是成績、分數(shù),并

在學生間、學校間甚至不同國家之間進行比較,看看誰的成績更好,誰

的成績更差。凡是學校課程之外的知識,哪怕是深層的知識,也并不重要。我所謂“真正的學習”和“深層的知識”,指的是孩子們能將內(nèi)在思想

和外部信息相互融合,形成自己了解與應對周圍世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這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會有更多介紹),這與只為通過考試而獲得的表層

知識極為不同,這些表層知識在考試結束后不久就會被遺忘。如今,不僅是對學生本人,人們對家長、老師、學校和整個學區(qū)的評價

都是根據(jù)學生的考試成績來進行的。孩子們是這場競爭游戲中的棋子,

在這場游戲中,圍繞著他們的大人都在努力嘗試讓他們在標準化考試中

取得盡可能高的分數(shù)。在這場高風險的游戲中,除了直接作弊,任何能14提高成績的方法都被認為是“教育”。因此,針對考試內(nèi)容開展的可以增

強短期記憶能力的訓練被認為是正當、合理的教育,盡管這樣的訓練完

全無法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這種對成績的關注已經(jīng)超越了課堂,延伸到了各種各樣的課外和校外活

動中。在今天許多父母和教育家的眼中,童年與其說是一個學習的時間,不如說是一個“填充簡歷”的時間。學校的分數(shù)和標準化考試的成績

很重要,那些正式的、由成年人指導的校外活動一樣重要,尤其是那些

能夠獲得獎杯、榮譽或其他形式的由成年人給予積極評價的活動。兒童

和青少年在各種引導甚至誘導之下,去參加由成年人組織的體育活動、

校外課程以及志愿活動。即使是小孩子,他們的活動還不能體現(xiàn)在紙面評價上,也會被引導著一步一步走上“填充簡歷”之路。自由的玩耍不重要,因為那只是游戲,大學申請表上可沒有這一項。Finkelhoretal.(2010).這項調(diào)查由宜家公司贊助,并由青少年研究咨詢公司“家庭、孩子和青

年”(Family,Kids,andYouth)的首席執(zhí)行官芭比·克拉克(Barbie

Clarke)負責監(jiān)管。O’BrienandSmith(2002).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自由玩耍衰退的原因除了學校教育比重的增加以及“填充簡歷”的必要性,還有一個原因同樣不容忽視,那就是越來越多

的成年人認為,讓孩子在無人監(jiān)管的情況下玩耍是危險的。今天,在發(fā)

達國家的任何一個地方,如果一個正在玩耍的孩子遭到了陌生人的綁

架、猥褻或謀殺,媒體就會蜂擁而至進行報道,公眾的恐懼感因此而被

推升到了不合理的高度。而實際上這類案件的發(fā)生率極低,并且近年來

已有所下降。近期一項大規(guī)模的跨國調(diào)查顯示,在父母對孩子戶外玩耍的各種擔憂中,提及次數(shù)最多的是“他們可能會遭遇誘拐兒童的犯罪

分子”,其中49%的父母提到了這一點。調(diào)查中提及的其他突出的擔憂

是父母們對道路交通和霸凌的恐懼。在英國進行的一項規(guī)模較小的調(diào)查中,78%的父母稱害怕陌生人的侵害是他們限制孩子到戶外玩耍的原

因,而52%的父母則提到了道路交通的危險。Clements(2004).另一項調(diào)查涵蓋了來自美國各代表性地理區(qū)域樣本中的母親,共830

位,她們中有85%的人承認自己的孩子在戶外玩耍的次數(shù)比她們小時候

要少得多,當被問及是什么原因限制了自己的孩子在戶外玩耍時,82%15的母親提到了安全問題和犯罪問題。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恐懼的存在

幾乎不受地理區(qū)域的影響,無論是農(nóng)村、偏遠山區(qū)還是城市。如果想增

加孩子們在戶外自由玩耍的機會和時間,我們就必須加強社區(qū)建設,讓

父母們覺得社區(qū)是安全的。如果連孩子們在戶外安全、自由地玩耍都不

能保證,那么我們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呢?HofferthandSandberg(2001).

Hofferth(2009).關于孩子玩耍時間減少的統(tǒng)計證據(jù)還來自一項長期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父母被要求在隨機日子里記錄孩子的活動,社會學家桑德拉·霍弗

爾茲(SandraHofferth)和她的同事比較了1997年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中

兒童每天進行各項活動所花費的時間總量,與1981年類似樣本兒童進行

相同活動所花費的時間總量。結果顯示,從1981年到1997年,6~8歲

的兒童在學?;ㄙM的時間增加了18%,在家做作業(yè)的時間增加了145%,

與父母購物的時間增加了168%,在家與人交談的時間減少了55%,看電

視的時間減少了19%,而玩耍的時間則減少了25%。這一切都發(fā)生在16

年的時間里,大約歷時半代人。在這項研究中,“玩?!钡念悇e包括室內(nèi)

玩耍,如桌面游戲和電子游戲,以及室外玩耍。我們只能假設室外玩耍時間的減少在25%以上,因為在此期間,室內(nèi)玩耍如玩電子游戲的時間

肯定有所增加——1981年,孩子們玩電子游戲的時間基本為零。另外據(jù)

統(tǒng)計,1997年,6~8歲的孩子平均每人每周花在玩耍(包括玩電子游

戲)上的時間是11個小時多一點。在后續(xù)一項研究中,使用同樣的方

法,霍弗爾茲和她的同事發(fā)現(xiàn),從1997年到2003年這6年時間里,這個

年齡段的孩子花在家庭作業(yè)上的時間持續(xù)增加了32%,而花在玩耍上的

時間則進一步減少了7%。Clements(2004).Family,Kids,andYouth(2010).當父母被問及為什么他們的孩子不經(jīng)常在戶外玩耍時,他們通常會提到

孩子自己的偏好以及他們對安全問題的擔憂。特別一提的是,他們常會

提到電視和電子游戲充滿誘惑力的特質。然而在一項大型研究中,孩子們在談論起他們的玩耍偏好時,“和朋友在戶外玩?!备呔影袷?。與其

他特定活動進行成對比較時,89%的孩子說比起看電視,他們更喜歡和

朋友一起在戶外玩耍;86%的孩子說和朋友一起在戶外玩耍要勝過玩電

子游戲。如今孩子們在電子游戲上花的時間如此之多,也許部分原因

是電子產(chǎn)品是一個可以讓他們在沒有成年人的干預和指導下自由玩耍16的“空間”。許多孩子不被允許在戶外自由地玩耍,即使可以,他們也很

難找到同伴一起玩耍,所以他們只能在室內(nèi)玩耍。當然,這并不是電子

游戲盛行的唯一原因。玩電子游戲很有趣,孩子們也能從中學到很多東

西,但是從身體健康、了解真實的世界以及學習如何與同伴相處這些方

面來說,和朋友在戶外玩耍是無可替代的。年輕人群中心理疾患的增加自由玩耍時間的削減以及追名逐利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如今,在任何一個中等收入人群居住的社區(qū),你都可以找到一個典型的孩子,我叫他“埃文”,11歲。平日里,埃文的媽媽早上6點半就得把他

從床上拖起來,這樣他才能穿好衣服,吃點東西,趕上校車。父母不允

許他走路去上學,盡管走路花的時間更少,也更有趣,還能讓他鍛煉身

體,但步行太危險了。在學校里,埃文大部分時間都是安靜地坐著,聽

老師講課,參加考試,讀老師讓他讀的書,寫老師讓他寫的東西,與此

同時做著白日夢,幻想著他真正想做的事情。學校甚至取消了曾有的半小時休息時間,以防止傷害和訴訟的發(fā)生,并

為孩子們準備重要性的考試創(chuàng)造更多的時間。放學后,埃文的學習規(guī)劃

也是被父母精心安排妥當?shù)?,為的是讓他獲得技能上的均衡發(fā)展,遠離

在學校之外可能遇到的一些麻煩。他周一要踢足球,周二練鋼琴,周三

練空手道,周四學西班牙語。晚上回到家,看完電視或玩完電子游戲

后,埃文會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做作業(yè)。他的媽媽每天晚上都要在他的作

業(yè)單上簽字,以證明一直在監(jiān)督他做作業(yè)。周末,埃文要參加聯(lián)盟比

賽、上培訓學校,也許還能留一點空閑時間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和朋友

在家里玩一會兒。埃文的父母喜歡吹噓他參加的各項活動,一再解釋說

是“孩子自己的選擇”,“他喜歡忙碌”。父母覺得埃文現(xiàn)在所做的這一切

都是為7年后順利進入他們期盼的名牌大學在做準備。埃文的體質很

好,但有時他也會承認自己有點“筋疲力盡”。埃文是這個社區(qū)里成功孩子的典范之一。而街道的另一頭是漢克,他被診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需要服用阿德拉,因為如果不服

用這種藥,他就無法在學校里安靜地坐一整天。有了這種藥,他才能熬

過那一整天,但這種藥奪走了他的食欲,還讓他晚上睡不著覺,而且總讓他有一種“古怪”的感覺。漢克說,在服藥期間,他感覺自己都不像他自己了,他的父母也承認,比起不服藥時的狀態(tài),漢克在服藥期間變得17沒有那么愛玩了,人也沒那么有趣了,心情也沒那么愉快了。但他們沒

有別的選擇,因為漢克必須在學校取得合格的成績,否則他們擔心漢克

將徹底落后于其他孩子。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承受著和埃文或漢克一樣的痛苦,但現(xiàn)實中

確實有太多的孩子經(jīng)受著和他們類似的問題,很多人在高中畢業(yè)時就已

感到疲憊不堪,有些人甚至更早。下面這段話摘自我從當?shù)貓蠹埧吹降囊黄恼?,文章的作者是一?8歲的高中畢業(yè)生,他也許是“大7歲的埃

文”:“我一心想著好好表現(xiàn),為此身心俱疲,過去兩年都沒怎么睡覺。

我?guī)缀趺刻焱砩隙家鑫辶鶄€小時的作業(yè)。我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繼續(xù)上學?!痹谕黄恼轮?,另一位被哈佛大學錄取的18歲學生描述了他

高中最后一年充滿壓力的生活:除了基本的學業(yè),他還參加了6門大學

先修課程,同時還參加了摔跤比賽、中提琴演奏、中國黑白肖像畫的選

修課程。他也感到精疲力竭,上大學之前至少需要休息一年。該評論摘自P.Gray于2010年2月24日發(fā)表在《今日心理學》雜志的博客文章的讀者評論。我為《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Today)雜志撰寫的博客評論區(qū)內(nèi),

有人發(fā)表了這樣一條評論,代表了學齡兒童另一個極端的現(xiàn)象:“在紐

約,孩子們從4歲開始上幼兒園。我最好的朋友的兒子去年9月入園了。

開學兩周后,我的朋友收到了老師的來信,說孩子‘在學業(yè)上落后了’。

從那以后,一封又一封的信接踵而至,老師的約談也越來越頻繁。我的

朋友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為此無數(shù)個晚上在家里陪著孩子做練

習,可憐的孩子央求能得到允許去睡覺。他們倆都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失敗?!绷钊擞魫灥氖?,這樣的評論隨處可見。主觀的印象、故事的原型和精選的評論只是一方面,而確鑿的證據(jù)則是

另一方面。那么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上看,現(xiàn)如今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幾十

年前相比又如何呢?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與壓力相關的精神障礙疾病在年輕人中的發(fā)病率

急劇上升。這不僅是因為人們對此類精神障礙疾病的認識增強了,也是

因為這類疾病被發(fā)現(xiàn)和治療的可能性增大了。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開

發(fā)了標準問卷用以評估患者精神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嚴重程度,其中一些

問卷已經(jīng)在年輕人的大樣本中使用了幾十年,它們代表了精神障礙疾病

發(fā)病率的真實增長情況。因此,我們可以沿用既往不變的測量方法來考

查某些精神障礙疾病的發(fā)病率隨時間而發(fā)生變化的趨勢。18例如,自1952年以來,泰勒顯性焦慮量表(MAS)就被用于評估大學生

的焦慮水平,此量表的兒童版也從1956年起被用來評估小學生的焦慮水

平。另外,自1938年起,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被發(fā)放給大

學生進行測試,此量表的青少年版(MMPI-A)也自1951年起被用來對

高中生進行測試。MMPI和MMPI-A旨在對多種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

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包括抑郁癥。所有這些問卷都包含對自我的陳述,受訪者必須對這些陳述表達同意或不同意。例如,MAS中有這樣的陳述:“我經(jīng)常擔心不好的事情會發(fā)

生”“大多數(shù)時候我都感到愉快”等。第一項如果回答“是”則會增加焦慮

得分,第二項如果回答“是”則會減少焦慮得分。再例如,在MMPI中,

有一項表述是“對我來說未來似乎沒有希望”,這一項如果回答“是”則會

增加抑郁得分。Twenge(2000);Twengeetal.(2010).美國圣迭戈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瓊·特文格(JeanTwenge)對年輕人

在這些問卷測試中的分數(shù)隨時間而發(fā)生的變化進行了普通的分析,結果

確實令人沮喪。根據(jù)這些問卷的測試方法,自其被開發(fā)以來的幾十年

里,兒童、青少年和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水平呈持續(xù)性、線性且大幅度增長,以致當今大概有85%的年輕人在測試中的得分高于20世紀50年代

同一年齡段人群的平均得分。換個角度看,與50年前相比,如今得分高

于顯著焦慮障礙或重度抑郁的臨床診斷分數(shù)標準的年輕人,增長了5~8

倍。而以上談到的增幅情況在小學生和高中生中同樣顯著,甚至可能增

幅更大。Newsometal.(2003).數(shù)據(jù)來自紐瑟姆等人的研究報告。由于男孩和女孩在這些項目上的得分

相似,而且變化方式也相似,因此我通過取平均值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特文格與同事進行獨立研究的同時,心理學家卡桑德拉·紐瑟姆

(CassandraNewsom)和她的同事分析了1948—1989年間收集的14~16

歲青少年在MMPI和MMPI-A測試中的得分情況。他們的研究結果與特

文格的研究結果類似,其文章中的一些表格展現(xiàn)了在1948年和1989年,

青少年對特定問卷項目的反應,當時測試了大量的規(guī)范性樣本。表1-1

展示的是其中5個變化最大的問卷項目的對比。19根據(jù)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記錄,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殺率在1950年

至1995年間飆升;后來,由于人們增強了預防兒童自殺的意識,并制訂

了相應計劃,這一數(shù)字開始下降。最近的報告顯示,自2003年起,兒童

和青少年自殺率一直在上升。更令人警醒的是,自殺率的上升可以顯著表明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的下

降趨勢。自1950年以來,美國15歲以下兒童的自殺率翻了兩番,15~24

歲人群的自殺率升高了不止一倍,25~40歲成年人的自殺率僅略有上

升,而40歲以上成年人的自殺率竟然下降了。自殺率在年輕人群中的增長似乎與更大的世界中實際存在的危險和不確

定性無關。它也與經(jīng)濟周期的變化、戰(zhàn)爭或其他各種國內(nèi)外事件無關,

人們常常認為這些大事件會影響年輕人的精神狀態(tài),但在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以及動蕩的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美

國兒童和青少年的焦慮和抑郁水平遠低于現(xiàn)在。比起世界的本來面貌,

年輕人精神健康狀況的變化似乎更多地與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有關。關于焦慮和抑郁,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其與人們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高

低密切相關。比起那些相信自己能夠掌控自己命運的人,那些認為自己

是環(huán)境的受害者而無力掌控環(huán)境的人更容易變得焦慮或抑郁。你可能認

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類個體的掌控感一直在增強:人類防治疾病

的能力已取得了真正的進展,人們過去因文化誤導對種族或性別產(chǎn)生的20各種偏見也已明顯減弱,而且現(xiàn)在的人普遍比幾十年前的人生活得更為

富有。然而數(shù)據(jù)顯示,年輕人對自己命運的掌控感卻在不斷降低。掌控感的標準測量方法是一項名為“內(nèi)外控量表”的問卷,由心理學家朱

利安·羅特(JulienRotter)在20世紀50年代末開發(fā)而成。這套問卷由23

組陳述句組成,每一組包含兩個陳述句,分別代表內(nèi)在控制即自我控制

傾向的信念,以及外在控制即受外部環(huán)境控制傾向的信念。被試必須從中選出哪一句更符合自身的情況。例如,有一組是這樣的:(a)我發(fā)

現(xiàn)注定要發(fā)生的事情一定會發(fā)生;(b)對我來說,與其相信命運的安

排,還不如下定決心采取明確的行動。被試如果選擇(a)則代表外在

控制傾向,選擇(b)則代表內(nèi)在控制傾向。Twengeetal.(2004).特文格和她的同事們分析了許多研究結果,這些研究源自1960—2002年

間使用內(nèi)外控量表在大學生群體和9~14歲青少年群體中進行的測試。

他們發(fā)現(xiàn)這兩組人群在這幾十年中的測試平均分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從

內(nèi)在控制傾向的一端不斷向外在控制傾向的一端靠近。由此可知,生活在2002年的年輕人比生活在20世紀60年代80%的年輕人更傾向于外在控

制,或者說更傾向于聲稱自己缺乏自我掌控感。在這42年的時間里,年

輕人外在控制傾向水平的上升與焦慮和抑郁水平的上升呈現(xiàn)出相同的線

性趨勢。關于思考的無助感與焦慮和抑郁之間的關系,可參考Abramsonetal.

(1989)、Alloyetal.(2006)、Weems&Silverman(2006)以及Harrowetal.

(2009)。Twengeetal.(2004);Reichetal.(1997).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外在控制傾向的增加與焦慮和抑郁水平的增加

之間有因果關系。臨床研究人員反復表明,對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這

三個群體來說,與外在控制傾向相關聯(lián)的無助感容易使人感到焦慮和抑

郁。當人們相信自己幾乎不能或根本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時,他們就會變得焦慮:“可怕的事情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在我身上,而對此我無能

為力?!碑斀箲]和無助感變得過于沉重時,人們就會變得抑郁:“嘗試是

沒有用的,我注定會失敗。”研究還表明,比起那些具有內(nèi)在控制傾向

的人,具有外在控制傾向的人不太可能會為自己的健康、未來和他們所

在的社區(qū)負責。21兒童自由度的下降與心理障礙的增加正如任何一位優(yōu)秀的科學家都會告訴你的那樣,相關性并不能證明因果

關系的存在。觀察發(fā)現(xiàn),隨著自由玩耍時間的減少,在年輕人中,焦

慮、抑郁、無助感和其他各種心理障礙都在增加,這本身并不能證明是

前者導致了后者。然而,我們可以為這種因果關系找到一套強有力的邏

輯性解釋。自由玩耍是大自然教育孩子的方式,它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并不是無助

的。孩子們只有在遠離大人的環(huán)境中玩耍,才能真正具備掌控能力,并

練習如何堅定地鞏固這種掌控能力。只有在自由玩耍中,孩子們才能學

會自己做決定、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制定并遵守規(guī)則,并在平等的伙伴

關系中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而不是以順從或叛逆的附屬關系與他人打

交道。在戶外玩耍中,孩子們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他們故意給自己制

造適度的恐懼感,比如蕩秋千、滑滑梯、爬攀爬架,或玩旋轉游戲、爬樹,甚至是從樓梯扶手上滑下來……由此他們不僅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身體,也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恐懼。在社交游戲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協(xié)調(diào)關系、如何讓他人開心,

以及如何調(diào)節(jié)和克服可能由沖突而產(chǎn)生的憤怒情緒。作為一種自然的方

式,自由玩耍也可以幫助孩子們發(fā)掘自己所熱愛的事物。在游戲中,孩

子們會嘗試各種活動,并從中找到自己的天賦和愛好。以上這些均無法

通過上課等口頭的方式來傳授,孩子們只能通過體驗的方式來學習,而

這正是自由玩耍所提供的學習方式。在玩耍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情感是興

趣和快樂。相反,在學校,孩子們不能自己做決定,他們的“工作”就是按照吩咐去

做事。在學校,孩子們知道重要的是考試成績。即使在校外,孩子們也

正越來越多地生活在由成年人設定的指導、保護、照顧、排名、評判和

獎懲機制之下。LutharandLatendresse(2005).在美國東北部一些富裕的郊區(qū)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中,心理學家蘇尼亞·盧塔爾(SuniyaLuthar)和她的同事們發(fā)現(xiàn),以下這類孩子最容易感到

焦慮或抑郁:來自父母的學業(yè)壓力較大,從一項課外活動轉換到另一項

課外活動的次數(shù)極為頻繁。每當父母增加孩子們的在校時間或由成年22人指導的校外活動時間而減少他們自由玩耍的時間時,就進一步減少了

孩子們學會控制自己生活的機會,以及了解到自己并不僅僅是周圍環(huán)境

和各種不可控因素受害者的機會?!靶牧髦浮泵坠铩はK官澨孛坠翚v時30年潛心研究,著成經(jīng)典之作

《創(chuàng)造力》(Creativity),縱覽91位卓越創(chuàng)新者的傳奇人生,揭開14位

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創(chuàng)新秘訣。該書中文簡體字版已由湛廬引進,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編者注CsikszentmihalyiandHunter(2003).多年前,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

和杰里米·亨特(JeremyHunter)針對公立學校六年級到十二年級學生

的快樂和不快樂的情緒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讓800多名參與者在持續(xù)

一周的時間里佩戴一種特殊的手表,這些參與者來自全美12個不同的社

區(qū)、33所不同的學校,經(jīng)編程設定,這些手表會在早上7點半到晚上10

點半之間隨機發(fā)出信號,每當信號發(fā)出,參與者就要填寫一份問卷,寫

明他們當時在哪里,正在做什么,以及他們此刻快樂或不快樂的程度。

調(diào)查結果顯示,孩子們在校時的幸福感最低,而離開學校和朋友們聊天

或玩耍時的幸福感最高,他們和父母相處時的幸福感處于中等水平。孩

子們在周末時的幸福感平均水平會上升,但從周日下午晚些時候直到周

日晚上,由于預想到即將到來的上學日,孩子們的幸福感會直線下降。

面對這樣的事實,難道我們還要說,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強迫他們

進入一個令他們感到無聊、不快樂和焦慮的環(huán)境之中嗎?這極具諷刺意味。以教育的名義,成年人不斷地剝奪孩子們自學所需要

的時間和自由;以安全的名義,成年人還剝奪了孩子們用來培養(yǎng)自身理

解力、勇氣和自信等品質所需要的自由空間,而恰恰是這些品質使孩子

們能夠冷靜地面對生活中的危險和挑戰(zhàn)。美國社會正處于一場日益嚴重

的危機中,因為我們忽視了自然的育兒方法。不僅在美國,如今在每一

個發(fā)達國家,人們似乎都忽視了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成年人為

孩子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孩子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天

性,無法擔負起自我教育的責任,而是盲目地遵循著成年人為他們規(guī)

劃好的道路。成年人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讓眾多年輕人變得瘋狂的世界,這個

世界足以讓他們中的許多人無法發(fā)展出擔負起成年人責任所需要的自信

和技能。然而,公眾從專家和政客那里聽到的呼聲是要求加強而不是減少學校教

育中對孩子們的限制。他們想要更多的標準化考試、更多的家庭作業(yè)、23更嚴格的監(jiān)督、更長的在校時間和學年以及更多的處罰措施,以此來阻

止孩子們諸如請一兩天假用于和家人一起出游玩樂這樣的行為。在這一

方面,各級政府部門似乎達成了統(tǒng)一的意見:更多的學校教育和考試比

更少要好?,F(xiàn)在,懂得更多真相的人是時候站出來對抗這一可怕的趨勢了。孩子們

不需要更多的學校教育,他們需要更少的學校教育和更多的自由。他們

還需要足夠安全的環(huán)境去玩耍和探索,他們需要暢通的渠道以獲取工

具、想法和他人包括玩伴的支持,以幫助他們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前

行。這本書不是為了批評和抱怨,而是為了尋找希望及改進方法。這本書是

寫給那些擁有內(nèi)在控制傾向的人、那些想要做些事情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人,而不是寫給那些輕易放棄的人:“事情本就這樣,我們不妨接受

它?!闭缥医酉聛硪獙懙哪菢樱鹤匀贿x擇賦予了人類的孩子自我教育

的強大本能,成年人卻愚蠢地要去剝奪孩子們發(fā)揮這些本能所必需的環(huán)

境條件。24第2章我們從祖先那里學到的知識“朱瓦西部落的孩子就是我們理想中的孩子,在這種文化中長大的孩子,最聰明可愛,最自信陽光。”伊麗莎白·馬歇爾·托馬斯部落研究學者,美國知名作家

TheJu/’hoanchildrenwereeveryparent'sdream.

Noculturecaneverhaveraisedbetter,moreintelligent,

morelikable,moreconfidentchildren.遍訪半個世界,我努力尋找能夠逃離像埃文和漢克承受的那種教育壓力的孩子,最終找到了奎。恰好同為11歲的奎成長于一個相信孩童直覺與

判斷的文化環(huán)境。他出生于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一個狩獵—采集部落,

屬于朱瓦西部落的一支。這里的人們遵循孩子的天性直覺來養(yǎng)育,所以

奎不用上學,沒有固定的時間安排表,每天睡到自然醒,整日隨心所

欲。他有時在家附近玩,有時跑到離家很遠的地方玩,不同年齡的孩子

在一起玩耍,沒有成年人的看管。這里的家長認為,孩子有自己的判

斷,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不需要待在父母身邊,孩子們每天遇到

的事情都充滿了機遇和挑戰(zhàn),他們可以從中學習??退幕锇樵诨顒又羞呁孢吘毩曀胁柯渖钏枰募寄?,不用別

人強迫,因為他們想成為能干的大人。他們不停地尋找、跟蹤并嘗試捕

捉小動物,比如蝴蝶、鳥類、老鼠甚至更大的獵物。他們搭建小屋、制

造工具,看上去和大人做的一樣。他們特別喜歡夸張地模仿動物的聲音

和行為,比如羚羊、角馬、獅子以及其他幾十種動物,只有了解這些動

物的習性,才能成為捕獵高手,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免受捕食動物的攻

擊。他們有時還會進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一種動物。他們還會認真學

習并效仿本族或其他部落的大人說話、做事的樣子,非??鋸埜阈?。有25時他們會大膽地潛入灌木叢深處探索隱秘之地,他們奔跑、追趕、攀

爬、投擲、載歌載舞,身體也因此變得更加協(xié)調(diào)、健康。他們彈奏熟悉

的朱瓦西部落歌謠,也編創(chuàng)新的曲子。這些活動孩子們自己想干就干,

沒有人強迫,也不用接受考核。雖然有時大人,尤其是年輕的成年人為了“找樂子”會和他們一起玩,但沒人想著要教孩子怎么玩??退幕锇橛袝r也會加入大人發(fā)起的游戲和跳舞活動,但一切全憑意愿。這是自然本真的童年生活方式。LeeandDeVore(1968).指西亞、北非地區(qū)兩河流域及附近一帶的肥沃土地?!g者注Diamond(1997).人類物種的起源沒有確切的時間。大約在600萬年前,靈長類動物從最

接近人類的“親戚”類人猿——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分離出來;大約

4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開始直立行走;200萬到100萬年前,他們擁有

了比其他猿類體積更大的大腦類器官,學會了生火和制造工具,并開始

社會性群居生活,主要的食物是捕獲的動物和采集到的根莖、堅果、種

子、漿果和其他植物??偟膩碇v,我們都來自狩獵—采集部落。幾十萬年來,物競天擇,人類

選擇了這種生存方式。人類學家恰如其分地把狩獵—采集的生活方式描

述為人類迄今為止唯一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農(nóng)業(yè)活動僅僅出現(xiàn)在距今一

萬年前,最先出現(xiàn)在新月沃地,隨后在世界各地大量出現(xiàn)。自此,

人類的生活方式日益變化,這種變化遠遠超過了自然選擇的速度。我們

不得不盡可能地適應這些變化,通過生物學機制的不斷進化來滿足我們作為狩獵—采集者的需求。如果人類最早出現(xiàn)在100萬年前,那么在這

段漫長的歷史中,人類99%的時間都在狩獵、采集。隨著農(nóng)業(yè)、工業(yè)和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不斷演變,現(xiàn)在的人類已經(jīng)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狩獵—采集生活了。然而,就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距離現(xiàn)在更近一些的時候,人類學家長途跋涉,深入了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在那里,他們還能發(fā)現(xiàn)幾乎未受外界發(fā)展影響的狩獵—采集部落。

實際上,在我寫作這本書的時候,許多人類學家仍在對某些部落進行研

究,盡管這些部落與外界有交易往來,但他們一直沿襲著祖先的理念和

習俗。當然,這些部落的成員并非大部分美國人的先人,但我們有理由

相信,雖然他們的部族文化同美國今天的文化相距甚遠,卻與農(nóng)耕文明

之前的文化十分相似。26本章采用人類學領域所說的民族志現(xiàn)在時的方式來描述狩獵—采集部落

的習俗,即以研究進行的時間為現(xiàn)在時態(tài),即便那些習俗今天已不復存

在。與許多人類學家的做法一致,當我使用未經(jīng)修改的“狩獵—采集部落”一

詞時,我特指第一種類型,即平等主義的狩獵—采集部落。今天研究者們在世界各地發(fā)現(xiàn)的狩獵—采集部落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

如棲息地、語言、儀式和藝術形態(tài)。然而,不管是在非洲、亞洲、南

美洲還是世界上的其他地區(qū),這些部落在某些基本習俗上卻驚人地相

似。他們有相似的社會結構、價值取向和育兒方法。正因為這些共性,人類學家可以把整個狩獵—采集文化看成一個整體,這樣可以更加確

信,在基本層面上,狩獵—采集部落可以代表人類農(nóng)業(yè)社會早期的社會

形態(tài)。截至目前,人類學家們深入研究過的除了朱瓦西部落,還有生

活在坦桑尼亞熱帶雨林的哈茲達部落、生活在剛果共和國和中非共和國

熱帶雨林的阿卡部落、生活在馬來西亞的巴特克部落、生活在菲律賓呂

宋島的阿埃塔部落以及生活在巴拉圭東部的亞契部落等。本章主要介紹狩獵—采集部落的生活習性和后代教育問題,同時涉及這

些部落特有的文化特征。在我看來,教育就是文化的傳承,是人類任一

群體的新生代從本族前輩那里獲取知識技能、構建價值取向的一系列過程。了解狩獵—采集部落如何撫養(yǎng)和教育后代,先要了解他們的文化價值。本章及后續(xù)章節(jié)中提到的相關內(nèi)容均參考Gray(2009)。自主,共享,平等Ingold(1999).狩獵—采集部落一般成員不多,加上孩子也就20~50人。他們在廣闊但界限清晰的區(qū)域內(nèi)四處活動,尋找獵物和果樹。幾乎所有研究者都認為這些部落的核心價值取向是“自主、共享和平等”,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雖然也秉承這些價值取向,但重視和理解程度遠不及這些部落。狩獵—采集者的自主意識強大到連同伴都不知道彼此的計劃。他們甚至

不會主動給彼此提建議,以免產(chǎn)生干涉他人自由的嫌疑。只要沒有干涉

他人自由、沒有觸犯部落禁忌,任何時候、任何人都可以自主決策,即27便是孩子。但是私藏食物或使人負債是不被允許的,因為這違背了共享

原則。Ingold(1999);Wiessner(1996).從經(jīng)濟學角度來看,共享是狩獵—采集部落的主要目的。大家自由分享

技能、協(xié)作獲取食物、共同抵御外敵入侵并撫養(yǎng)后代,他們在部落內(nèi)部

甚至部落之間分享食物和其他物資。顯然,這種坦誠分享是部落成員們

能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長期生存的關鍵。如今,分享成了一種值得贊揚

的慷慨品質,被分享者應該向分享者道聲感謝,或者在未來以某種形式予以回報。而對狩獵—采集者而言,分享既不是什么慷慨之舉,也不是

什么有意圖的交易,而是職責所在,違背共享原則的人會受到嘲笑和指

責。Lee(1988),p.264.在部落中,與自主和共享緊密相聯(lián)的另一原則是人類學家理查德·李

(RichardLee)提出的“絕對平等主義”,即任何人都不優(yōu)越于其他

人,任何人的財產(chǎn)也不多于其他人。這種平等絕不是今天西方社會所說

的機會平等,而是與部落成員們的自主意識相輔相成的,因為不平等會

使財產(chǎn)多的人自我感覺優(yōu)于其他人,從而去支配財產(chǎn)少的人。Boehm(1999).當然,部落成員們明白,有些人擅長狩獵和采集,有些人擅長協(xié)調(diào)和溝通,還有些人擅長唱歌跳舞……這些技能都很珍貴,但絕不能被過度炫

耀,擁有這些技能的人也不能過度凌駕于他人之上。為了打擊吹噓炫

耀、拒絕分享以及其他違背部落原則的行為,他們慣用的方式是嘲弄和

孤立。起初,人們會嘲諷這些不適當?shù)男袨?,可能會編寫一首歌謠來奚落違背了原則的人,歌詞里寫著某某“真了不起”“真是高級獵手”等。

如果這個人繼續(xù)這種行為,其他人就會孤立他,對他視而不見。這些舉

措極其有效,能夠讓違背原則者改邪歸正,因為如果身邊的人都看不起你,你也就很難維持自己“大人物”的形象了,而且為此而讓大家都疏遠自己,實在是不值得。關于在狩獵—采集部落中達成一致意見的探討,可參考Silberbauer

(1982)。更廣泛的研究可參考Kent(1996)。28正是因為高度重視自主和平等的觀念,狩獵—采集部落沒有“大人

物”或“首領”一說,而這在原始農(nóng)業(yè)社會以及采集社會中卻很常見,部

族首領負責制定決策。許多狩獵—采集部落根本沒有固定的首領,或者

只有名義上的首領,負責與其他部落聯(lián)絡,但他的決策權絕不會比其他

部落成員大。關乎整個部落的事情,比如營地遷移,則需要所有部落成

員共同討論做出決策,從達成共識到計劃實施有時只需要幾個小時,有

時則需要數(shù)天,女人和男人一同參與討論,孩子也可以發(fā)表意見。任何

一個部落里都有能者,他們更有影響力,但是這種影響力必須建立在考

慮所有人想法的基礎上,通過勸說他人或者找到折中的辦法來實現(xiàn)。凸顯信任的育兒方式很多研究者把狩獵—采集者對待孩子的普遍方式稱為“寬縱”,但確切地

說應該是“信任”。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這種相處方式與部落盛行的平等、

自主精神息息相關,大人之間的相處方式亦是如此。遵循孩子的天性似

乎是他們育兒和教育理念的核心,他們認為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學習需

要掌握的技能,等他們長大成人,自然會運用自己的技能為部落的發(fā)展

貢獻力量。下面是研究者對這種育兒理念的評價,每一條都來自研究不

同部落的學者。盡管在所有狩獵—采集部落中,對孩子的體罰行為都很罕見,但據(jù)布勒

頓·瓊斯(BlurtonJones)說,在有些部落,包括非洲的哈茲達部落中,

人類學家觀察到體罰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存在的?!ぐ拇罄麃喌耐林柯淅?,家長對孩子太寬縱了。有的孩子四五歲大了竟然還在吃母乳。而且他們從不會體罰自己的孩子。Gossoetal.(2005),pp.218,226.·狩獵—采集部落里,家長不會給孩子下命令。比如,沒有家長對孩子

說“睡覺時間到了”。晚上,孩子待在父母身邊,累了就睡了……在巴西

的土著部落,家長既不會責罵或鞭打孩子,也不會有其他過激的行為。

他們也不會表揚孩子或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Liedloff(1977),p.90.·委內(nèi)瑞拉的土著部落里沒有“你的孩子”“我的孩子”這樣的說法,他們的29字典里沒有誰管誰一說,無論老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不會有人

有影響他人的念頭,更不會有強迫他人的想法。孩子想做什么全憑本

心。Guemple(1988),p.137.·因紐特部落的孩子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去探索周邊世界,大人基本不

干涉。如果孩子撿到危險品,家長一般也不會提醒,而是讓他們自己發(fā)

現(xiàn)。他們相信孩子知道自己在干什么。Thomas(2006),p.198.·朱瓦西部落的孩子很少哭,可能他們也沒什么好哭的。沒有人呵斥或

體罰孩子,他們也很少被責怪。絕大多數(shù)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以前都很少

被大人勸誡,如果真要責罵,大人也會小聲地說。Thomas(2006),pp.198-199.今天,大多數(shù)人覺得這樣的寬縱會讓孩子嬌生慣養(yǎng),長成無理取鬧的

人。而實際上,在狩獵—采集部落完全不是這樣。關于寵溺孩子,最早

研究朱瓦西部落的研究者之一伊麗莎白·馬歇爾·托馬斯(ElizabethMarshallThomas)回應道:“我們有時被告誡,對孩子太好

會寵壞他們,那是因為告誡你的人不知道善待孩子到底有多少好處,比

如能使孩子遠離沮喪、焦慮的情緒,培養(yǎng)孩子陽光的性格和懂得與他人合作的品質……朱瓦西部落的孩子就是我們理想中的孩子,在這種文化

中長大的孩子,最聰明可愛,最自信陽光?!盉akemanetal.(1990).在這項調(diào)查中,我們鎖定了10位人類學家,他們在3個大洲生活過并研

究過7種不同的狩獵—采集部落文化,我們以問卷的形式對他們進行了

采訪,詢問他們對所研究的文化中兒童生活的觀察,可參考Gray

(2009)。鑒于狩獵—采集部落對孩子放任、寬縱的態(tài)度,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

些部落里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可以自由玩耍、探索世界。幾百年的經(jīng)驗

傳承讓部落的長輩們相信,孩子在自由玩耍、探索世界的過程中能夠自我成長。為了更好地了解部落兒童的生活,我和我的學生喬納森·奧加

斯(JonathanOgas)對10名杰出的研究者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以了解他30們在所研究的部落中對兒童生活的觀察情況。關于“在你研究的部落,

孩子們有多少自由玩耍的時間”這個問題,幾乎所有人都給出了一致的

答復:差不多每天從早到晚都能隨便玩。下面給出的是3個典型的回

答?!ぁ安徽撃泻⑴?,他們差不多每天都能隨意玩?!薄侵弈喜考{羅部

落研究者艾倫·巴納德(AlanBarnard)·“孩子們差不多都能一直玩、隨意玩,等他們快20歲時,家長才會指望

他們做正事?!薄R來西亞巴特克部落研究者卡倫·恩迪科特

(KarenEndicott)·“15~17歲前,男孩可以整天隨意玩;女孩差不多整天都在玩,其間會

干點兒小活或者幫忙帶孩子?!薄侵拗胁堪7撇柯溲芯空吡_伯特·貝

利(RobertBailey)Draper(1976),pp.210,213.BlurtonJones,Hawkes,andDraper(1994).這些答復與已公開發(fā)表的研究報告是一致的,在一項對朱瓦西部落兒童活動的正規(guī)研究中,人類學家帕特里夏·德雷珀(PatriciaDraper)得出

結論:“女孩14歲左右才開始定期從事采摘、打水、拾柴活動……男孩

至少要到16歲才真正開始加入捕獵活動……孩子干的活真的是少得可

憐?!狈侵尢股D醽啛釒в炅值墓澾_部落常被看作特例,因為這個

部落的孩子會參與一小部分生產(chǎn)活動,他們自己的食物大多也是自己找的。一項研究表明,哈茲達部落5~15歲的孩子每天只有兩個小時在營

地附近植被茂密的地區(qū)覓食,而且即使在覓食,他們也是一邊搜尋食物

一邊玩耍。Hewlettetal.(2011).

Thomas(2006).雖然狩獵—采集部落的家長不會刻意控制、指導或者鼓勵孩子學習,但

他們會通過回應孩子的訴求來輔助孩子學習。他們允許孩子玩大人的

工具,即使有些工具具有潛在危險,比如刀、斧,因為他們明白孩子在

玩這些工具的過程中也會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同時相信孩子不會笨到

去傷害自己。不過也不是什么都讓孩子玩,像刀尖帶毒的飛鏢或是帶毒

的箭頭就得放得遠遠的,孩子想玩也碰不著。這些部落的家長也會做31些小弓箭、小挖掘棍、小籃子以及其他工具給孩子們,甚至是剛會走路

的幼兒玩耍。他們允許孩子觀看和參加幾乎所有成年人的活動,全憑自

愿。孩子們喜歡圍著大人轉,稍大一點的孩子會爬到父母的大腿上,觀摩或“幫助”他們做飯、擺弄樂器或者制作打獵的武器和其他工具,大人們極少會把孩子支開。德雷珀描述了這樣一個典型場景:Draper(1976),pp.205-206.一天下午,一個朱瓦西部落的男人在打磨幾個金屬箭頭,我在一旁看了兩個小時。他的小兒子和小孫子都不到4歲,就坐在他腿上,對他推推

搡搡,想要從錘子下面拿走箭頭。當孩子的手快被錘子錘到時,他就停

下來,等小手離錘子遠一點了,再繼續(xù)捶打。雖然他也會告誡孩子們當

心,但他不會生氣,也不會把孩子們趕走,孩子們也不管大人的警告,繼續(xù)伸手夠箭頭。最后,大概過了50分鐘,兩個孩子才走遠了幾步,和旁邊躺在陰涼處的大孩子們玩。Hewlettetal.(2011).

Thomas(2006).當孩子請求大人教他們做事或幫助大人做事的時候,這些部落的家長會同意并照辦。有位研究者這樣描述:“分享和給予都是狩獵者的核心價值,個體所知應該公開分享,如果孩子想學習一些經(jīng)驗和技巧,他人也有義務分享。”狩獵—采集者還會通過講故事來傳授知識,諸如捕獵

時的冒險經(jīng)歷、造訪其他部落的經(jīng)歷,以及部落中過往的大事件。托馬

斯提到,在她研究的部落里,六七十歲的婦女特別擅長講述以前發(fā)生的

大事。故事并不是專門講給孩子聽的,但孩子們聽到后能領會其中的意思。狩獵—采集部落的孩子們自己掌控自己的學習,部落里所有的大人以及其他每一個孩子都是學習資源。知識和技能千萬不要認為狩獵—采集部落的文化比現(xiàn)代社會的“簡單”,更不要認為

部落里的孩子所學的東西比我們身邊的孩子少。部落生活需要掌握的知

識和技能非常多,而且因為缺乏職業(yè)專門化的分工,每個孩子都必須全

能,或者至少掌握自身性別所需范圍內(nèi)的知識和技能。Liebenberg(1990).32狩獵本身對經(jīng)驗和技巧的要求就很高。與獅子、老虎、豺狼等肉食動物

不同,我們?nèi)祟愒诒寂芩俣群土α可隙疾贿m合捕獵,只能運用技巧和智

慧。部落男性以及同樣參與狩獵的女性對他們經(jīng)常捕捉的兩三百種動物

的習性必須非常了解,他們可以通過聲音、足跡和長相來辨認動物。多年前,路易斯·利本伯格(LouisLiebenberg)寫過一本書,主要介紹復

雜的科學推理,其中著重闡述了狩獵—采集者追蹤獵物的本領。狩獵

者根據(jù)獵物在沙子、泥土和落葉上留下的痕跡,結合以往經(jīng)驗判斷獵物

的大小、性別、身體狀況、移動速度以及經(jīng)過時間。這種跟蹤方法不僅

可以讓狩獵者尋找并盡可能地接近獵物,而且對于追捕受傷的動物也至

關重要。狩獵者通常使用有毒的弓箭和飛鏢來打獵,毒性發(fā)作需要時

間,有時體形大的動物需要跟蹤好幾天才會死亡,然后被帶回營地。Wannenburgh(1979),p.41.

Thomas(2006),pp.99-100.人類學家阿爾弗雷德·萬恩鮑(AlfredWannenburgh)在介紹朱瓦西人的

跟蹤能力時這樣寫道:“他們不放過任何細節(jié),對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認真

思慮并一起探討。被踩倒的草葉、灌木條折斷的方向,以及足跡本身的

大小、深淺、形狀和方向都能說明動物的狀況,如逃跑方向、速度、下一步可能的去向。”關于同樣的問題,托馬斯寫道:“在六七只大小相

當?shù)牧缪蛞黄鹦羞M的情況下,要是能辨認出捕殺的那只目標羚羊,那絕

對是掌握了一門受賞識的技術,尤其是當所有足跡都很模糊時。沙子與

眾多腳印混在一起,即便是最小的痕跡,比如羚羊腳印上有爬蟲爬過的

痕跡,也能提供信息,尤其是那些在比較高的溫度下才會出來走動的爬蟲留下的痕跡。”Kaplanetal.(2000).

Walkeretal.(2002).狩獵用的各種工具,比如淬毒或無毒的弓箭、吹管,以及長矛、陷阱、

捕網(wǎng)、淬毒的飛鏢等,都必須精心制作、力求完美,這需要純熟的技

藝;而在使用它們時,更要求技藝精湛。萬恩鮑研究的部落最擅長使用

工具狩獵,其他任何有記載的部落都望塵莫及。大部分研究者談及此事都深表震驚。大量關于成功狩獵的研究表明,雖然20多歲的男性身體

狀況最佳,但最厲害的獵人往往不是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而是30歲、

40歲甚至更年長的獵人,因為要想成為頂級獵手,需要多年的經(jīng)驗和技

巧的沉淀。33部落里極其重視狩獵技能,是被大家每日討論且公認難以上手的事,孩

子們成長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里,自然就會通過玩耍的方式不斷探索成為

高超獵手的技巧。我和團隊調(diào)查過的所有部落研究者都表示,他們所研

究的部落里的男孩,大部分時間都在玩尋找、打獵的游戲。其中兩名研

究阿埃塔部落的研究者說,在這個無論男女都參與打獵的部落,男孩女

孩都經(jīng)常玩打獵游戲。Liebenberg(1990).狩獵—采集部落的孩子早在3歲就開始同伙伴一起追蹤動物了,他們

會用自己的小弓箭射擊固定的靶子、蝴蝶和蟾蜍。等到7歲多,他們便

可以捕殺可食用小動物,然后模仿大人帶回大獵物的樣子,把獵殺的小動物綁在棍子上帶回營地。等到10歲,他們便能給部落貢獻小部分的日

常肉食。到了13歲多,他們就可以同大人一起出行捕殺大型動物,邊看

邊學。大約16歲時,帶著當初那份玩樂的心態(tài),這些孩子可能已經(jīng)成為

真正的獵手了。Kaplanetal.(2000).Bock(2005);Kaplanetal.(2000).同樣,采集也需要很多技巧。人類不像近親猿猴那樣,可以直接吃隨處

可見的樹葉,人類需要富含營養(yǎng)的植物,而這需要費力尋找、篩選及加

工。在不計其數(shù)的植物根莖和果實中,部落成員必須知道哪些是可以食

用的、哪些營養(yǎng)豐富、在哪里可以找到,以及如何高效地采挖和提取,

還有一些需要了解如何處理才能食用或營養(yǎng)更高。采集所需要的技能

既包括多年磨煉的身體素質,也包括對大量口頭傳承知識的記憶、提取、增補和修正。研究表明,部落女性大約在40歲前,都在積累采集加工食物的技能,這個時長和男性狩獵經(jīng)驗的積累時長相當。Hewlettetal.(2011).部落的孩子學習采集的方法同學習狩獵一樣,或從故事中學習,或同媽

媽及其他大人一起外出覓食,在實踐中學習。孩子們在營地觀看大人怎么加工食物,方便的時候會“搭把手”。他們?nèi)绻敢獾脑?,還可以玩挖

掘棍,或拿研磨棒在研缽里捯飭。孩子們還會設計新玩法,其中就包含

怎么尋找和鑒別植物。有時,他們也會請教大人給予口頭指導。阿卡部

落的婦女曾說,從小,父母就會在他們面前擺上各種蘑菇和芋頭,說明

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教他們辨認的方法。34每個部落的男孩和女孩基本都會自覺地分開玩,但是也沒那么絕對。多

數(shù)情況下,男孩比女孩更愿意玩打獵以及其他以男性為主導的游戲,一般都是各年齡段的孩子混在一起玩,小的4歲左右,大的16歲左右,小

孩子會向大孩子學習。雖然他們也會向大人請教,不過多數(shù)情況下還是

讓玩伴來當自己的老師。接受調(diào)查的研究者還提到,部落孩子經(jīng)常在游戲中模仿各種大人的活

動,不僅是狩獵和采集,還包括照顧嬰兒、攀爬樹木、制作藤梯、搭建

小屋、制作工具、制作木筏、生火做飯、抵御假想敵、模仿動物(一種

辨認動物、了解習性的方法)、唱歌跳舞、敘事論辯等。部落里傳承下

來了豐富的音樂、舞蹈和故事,所以制作和演奏樂器、跳舞、講故事成

為孩子們玩耍的一部分也就不足為奇了。根據(jù)各自文化的差異,孩子們

還會制作珠串或其他精美的藝術品。Draper(1988);Gossoetal.(2005);Turnbull(1961).部落成員的戶外生活要求他們不論男女老少都得時刻保持強健的體魄,

這也是為了更好地逃離、防御肉食性動物。在農(nóng)業(yè)社會和工業(yè)社會,男

孩參與劇烈運動類游戲的情況普遍比女孩多得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