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范-JGJ-99-98_第1頁
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范-JGJ-99-98_第2頁
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范-JGJ-99-98_第3頁
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范-JGJ-99-98_第4頁
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范-JGJ-99-98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范JGJ99-9820%,應有良好的可焊性。第2.0.5條采用焊接連接的節(jié)點,當板厚等于或大于50mm,并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設計用鋼材強度值(N/mm2)表2.0.6鋼材牌號鋼材厚度極限抗拉強度最小值屈服強度強度設計值抗拉、抗壓、抗彎f抗剪fv端面承壓(刨平頂緊)fce第2.0.8條鋼結構的焊接材料應符合下列要求:設計用焊縫強度值(N/mm2)表2.0.8焊接方法和焊條型號構件鋼材牌號對接焊縫極限抗拉強度最小值fu對接焊縫強度設計值角焊縫強度設計值抗壓焊縫質量為下列級別時抗拉和抗壓抗剪抗拉、抗剪、抗壓鋼材牌號厚度或直徑一、二級三級自動焊、半自動焊和E43××型焊條的手工焊自動焊、半自動焊和E50××型焊條的手工焊第2.0.9條鋼結構螺栓連接的材料應符合下列要求;二錨栓可采用現(xiàn)行國家標準《碳素結構鋼》(GB700)規(guī)定的Q235鋼或《低合金高—6的規(guī)定采用。高強度螺栓的設計預拉力值,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表第三章結構體系和布置第一節(jié)結構體系和選型第3.1.1條本規(guī)程適用于高層建筑鋼結構的下列體系:一、框架體系1、鋼框架支撐剪力墻板體系2、鋼框架混凝土剪力墻體系3、鋼框架—混凝土核心筒體系三筒體體系1、框筒體系2、桁架筒體系3、筒中筒體系4、束筒體系第3.1.2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當根據(jù)剛度需要設置外伸剛臂和腰桁架或帽桁架(在頂層)時,宜設在設備層。外伸剛臂應橫貫樓層連續(xù)布置。第3.1.3條支撐和剪力墻板可選用中心支撐、偏心支撐、內藏鋼板支撐、帶縫混凝土筑剪力墻板或鋼板剪力墻。第3.1.4條抗震高層建筑鋼結構的體系和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應具有明中確的計算簡圖和合理的地震作用傳遞途徑;二、宜有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破壞而導致整個體系喪失抗震能力的多道設防:三、應具備必要的剛度和承載力、、良好的變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四、宜具有均勻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變形成薄弱部位,產生過大的應力集中或塑性變形集中;對可能出現(xiàn)的薄弱部位,應采取加強措施。五、宜積極采用輕質高強材料第3.1.5條鋼結構和有混凝土剪力墻的鋼結構高層建筑的高寬比不宜大于表3.1.5的規(guī)定。高寬比的限值表3.1.5結構種類結構體系非抗震設防抗震設防烈度89鋼結構框架5543框架支撐剪力墻板6654各類筒體655有混凝土剪力墻的鋼結構鋼框架混凝土剪力墻5544鋼框架混凝土核心筒5544鋼框架混凝土核心筒6554注:當塔形建筑的底部有大底盤時,高寬比采用的高度應從大底盤的頂部算第二節(jié)結構平面布置.第3.2.1條建筑平面宜簡單規(guī)則,并使結構各層的抗側力剛度中心與水平作用合力中不宜大于100mm。第3.2.2條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鋼結構,除不符合表3.2.1和圖3.2.1者外,在平面布寸的25%;第3.2.3條高層建筑宜選用風壓較小的平面形狀,并應考慮鄰近高層建筑物對該建筑第3.2.4條高層建筑鋼結構不宜設置防震縫。薄弱部位應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要求第三節(jié)結構豎向布置第3.3.1條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鋼結構,宜采用豎向規(guī)則的結構,豎向布置上具有下一、樓層剛度小于其相鄰上層剛度的70%且連續(xù)三層總的剛度降低超過50%,二、相鄰樓層質量之比超過1.5(建筑為輕屋蓋時,頂層除);三、立面收進尺寸的比例為L?/L<0.75(圖3.3.1);第3.3.2條抗震設防的框架—支撐結構中,支撐(剪力墻板)宜豎向連續(xù)布置。除底第四節(jié)結構布置的其他要求第3.4.2條對轉換樓層或設備、管道孔口較多的樓層,應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樓板或設水第五節(jié)地基、基礎和地下室第3.5.2條鋼結構高層建筑宜設地下室??拐鹪O防建筑的高層結構部分,基礎埋深宜第3.5.3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的基礎埋置深度(從室外地坪或通長采光井底面到承臺底第3.5.4條當主樓與裙房之間設置沉降縫時,應采用粗砂等松散材料將沉降縫地面以第3.5.5條高層建筑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基礎或地下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層之間,宜第3.5.6條在框架—支撐體系中,豎向連續(xù)布置的支撐桁架,應以剪力墻形式延伸至民用建筑樓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及其準永久值系數(shù)表4.1.1類別活荷載標準值(KN/m2)準永久值系數(shù)ψq酒吧間、展銷廳屋頂花園檔案庫、儲藏室飯店廚房、洗衣房健身房、娛樂室辦公室靈活隔斷直升機的局部荷載標準值及其作用面積表4.1.3直升機類型最大起飛重量局部荷載標準值(KN)作用面積(m2)246Wκ—任意高度處的風荷載標準值(KN/m2);第4.2.2條基本風壓系以當?shù)乇容^空曠平坦地面上,離地面10m高處,統(tǒng)計所得30Wo=Vo2/1600圖6.1.2《全國基本風壓分布圖》中的數(shù)值乘以系數(shù)1.1采用;對于特別重要和有特殊要求的高層建筑,可按圖中數(shù)值乘以1.2采用。第4.2.3條風壓高度變化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J9)的規(guī)定采用。第4.2.4條高層建筑風載體型系數(shù),可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一、單個高層建筑的風載體型系數(shù),可按本規(guī)程附錄一的規(guī)定采用。二、城市建成區(qū)內新建高層建筑,應考慮周圍已有高層建筑,特別是鄰近已有高層建筑的影響。對于周圍環(huán)境復雜鄰近有高層建筑、體型與本規(guī)程附錄一中的體型不同且又無參考資料可以借鑒的或外形極不規(guī)則高層建筑以及高度較大的超高層建筑,其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應根據(jù)風洞試驗確定。三、驗算墻面構件及其連接時,對風吸力區(qū)應采用表4.2.4規(guī)定的局部體型系數(shù)。風吸力區(qū)的局部體型系數(shù)表4.2.4局部體型系數(shù)外墻構件、玻璃幕墻墻面一般部位墻角、屋面周邊和屋面坡度大于10度的屋脊部位檐口、雨篷、遮陽板、陽臺四、封閉式建筑物的內表面,應按外表面的風壓情況取±0.2。第4.2.5條沿高度等截面的高層建筑鋼結構,順風向風振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J9)的有關規(guī)定采用。第4.2.6條在主體結構的頂部有小體型建筑時,應計入鞭稍效應,可根據(jù)小體型建筑宜按本規(guī)程第4.2.5條的規(guī)定采用。第三節(jié)地震作用第4.3.1條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時,第一階段設計應按多遇地震計算地震作用,第二階段設計應按罕遇地震計算地震作用。第4.3.2條第一階段設計時,其地震作用應符合下列要求:一、通常情況下,應在結構的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入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應全部由該方向的抗側力構件承擔;二、當有斜交抗側力構件時,宜分別計入各e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三、質量和剛度明顯不均勻、不對稱的結構,應計入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轉影響;四、按9度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鋼結構,或者按8度和9度抗震設防的大跨度和長懸臂構件,計入豎向地震作用;第4.3.3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的設計反應譜,應采用圖4.3.3所示阻尼比為0.02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α曲線表示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圖4.3.3高層建筑鋼結構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二、抗震設計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應按表4.3.3—1采用??拐鹪O計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表4.3.3—1三、特征周期應按表4.3.3—2采用場地類別1234近震遠震采用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要抗側力構件的高層鋼結構時,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J11)的有關規(guī)定采用。第4.3.4條采用底部剪力法計算水平地震作用時,各樓層可僅按一個自由度計算,結構水平地震作用,應按下列公式計算:一、與結構的總水平地震作用等效的底部剪力標準值二、在質量沿高度分布基本均勻、剛度沿高度分度基本均勻或向上均勻減小的結構中,各層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三頂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Fn=s,FEk式中O?——相應于結構基本自振周期T1按(s)計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值,按本章第△Fn——頂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采用底部剪力法時,突出屋面小塔樓的地震作用效應,宜乘以增大系數(shù)3。增大影響宜向下考慮1-2層,但不再往下傳遞。第4.3.5條抗震計算中重力荷載代表值應為恒荷載標準值和活荷載組合值之和,并應按下列規(guī)定取值中;恒荷載:應取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J9)規(guī)定的結構、構配件和裝修材料等自重的標準值;雪荷載: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J9)規(guī)定的標準值乘0.5取值。樓面活荷載: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J9)規(guī)定的標準值乘組合值系數(shù)取值。一般民用建筑應取0.5,書庫、檔案庫建筑應取0.8。計算時不應再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J9)的規(guī)定折減,且不應計入屋面活荷載。第4.3.6條鋼結構的計算周期,應采用按主體結構彈性剛度計算所得的周期乘以考慮非結構構件影響的修正系數(shù)ξr,該修正系數(shù)宜采用0.90。用彈性方法計算高層建筑鋼結構周期及振型時,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五章第二節(jié)靜力計算的規(guī)定。第4.3.7條對于重量及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的結構,基本自振周期可用下列公式近似計算:式中Un——結構頂層假想側移(m),即假想將結構各層的重力荷載作為樓層的集中水平力,按彈性靜力方法計算所得到的頂層側移值。第4.3.8條在初步計算時,結構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經驗公式估算:式中n——建筑物層數(shù)(不包括地下部分及屋頂小塔樓)第4.3.9條對不計扭轉影響的結構,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僅考慮平移作用下的地震效應組合,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一、j振型i層質點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可按下列公式計算Fn=ajy;X,G,(i=1,2…n,j=Fn=ajy;X,G,(i=1,2…n,j=二、水平地震作用效應(彎矩、剪力、軸向力和變形)應按下列公式計算:S,——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產生的效應,可只取前2~3個振型。當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5s或房屋高寬比大于5時,振型個數(shù)可適當增加。第4.3.10條突出屋面的小塔樓,應按每層一個質點進行地震作用計算和振型效應組合。當采用3個振型時,所得地震作用效應可以乘增大系數(shù)1.5;當采用6個振型時,所得地震作用效應不再增大。第4.3.11條當按空間協(xié)同工作或空間結構計算空間振型時,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水平地震作用和進行地震效應組合:一、j振型i層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應按下列公式確定:Fy,=a?y?Y,G:(i=1,2…n;j=1,2…m)F:g=a,yer?g;G當僅考慮x方向地震時,三、采用空間振型時,地震作用效應按下列公式計算:第4.3.12條高層建筑計算豎向地震作用時,可按下列要求確定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一、總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式中am——豎向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可取水平地震影響系二、樓層i的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三、各層的豎向地震效應,應按各構件承受重力荷載代表值的比例分配,并應考慮向上或向下作用產生的不利組合。四、長懸臂和大跨度結構的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對8度和9度抗震設防的建筑,可分別取該結構或構件重力荷載代表值的10%和20%。第4.3.13條采用時程分析法計算結構的地震反應時,輸入地震波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采用不少于四條能反映當?shù)貓龅靥匦缘牡卣鸺铀俣炔?,其中宜包括一條本地區(qū)歷史上發(fā)第4.3.14條輸入地震波的峰值加速度,可按表4.3.14采用。地震加速度峰值(gal)表4.3.14789第一階段設計第二階段設計第一節(jié)一般規(guī)定第5.1.3條當進行結構彈性分析時,宜考慮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與鋼梁的共同工作,當進行框架彈性分析時,壓型鋼板組合樓蓋中梁的慣性矩對兩側有樓板的梁宜取第5.1.4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的計算模型,可采用平面抗側力結構空間協(xié)同計算模型。結構時,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第5.1.5條結構作用效應計算中,應計算梁、柱的彎曲變形和柱的軸向變形,尚宜計向變形,但當梁同時作為腰桁架或帽桁架的弦桿時,應計入軸力的影響。第5.1.6條柱間支撐兩端應為剛性連接,但可按兩端鉸接計算。偏心支撐中的耗能梁段應取為單獨單元。第5.1.7條現(xiàn)澆豎向連續(xù)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的計算,宜計入墻的彎曲變形、剪切變形和軸向變形。當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具有比較規(guī)則的開孔時,可按帶剛域的框架計算當具有復雜開孔時,宜采用平面有限元法計算。裝配嵌入式剪力墻,可按相同水平力作用下側移相同的原則,將其折算成等效支撐或等效剪切板計算。第5.1.8條除應力蒙皮結構外,結構計算中不應計入非結構構件對結構承載力和剛度的有利作用。第5.1.9條當進行結構內力分析時,應計入重力荷載引起的豎向構件差異縮短所產生的影響。第二節(jié)靜力計算第5.2.1條框架結構、框架-支撐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和框筒結構等,其內力和位移均可采用矩陣位移法計算。筒體結構可按位移相等原則轉化為連續(xù)的豎向懸臂筒體,采有薄壁桿件理論、有限條法或其他有效方法進行計算。在預估截面時,可采用本規(guī)程第5.2.2條至5.2.7條的近似方法計算荷載效應。第5.2.2條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框架內力可以采用分層法進行簡化計算。在水平荷載作用下框架內力和位移可采用D值法工程建設化標計準算。第5.2.3條平面布置規(guī)則的框架支撐結構,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當簡化為平面抗側力體系分析時,可將所有框架合并為總框架,并將所有豎向支撐合并為總支撐,然后進行協(xié)同Ai——第j榀豎向支撐第i根柱的截面面積;aij——第i根柱至第j榀豎向支撐的柱截面形心軸的距離;n——每一榀豎向支撐的柱子數(shù);m——水平荷載作用方向豎向支撐的榀數(shù)。式中ed——偏心矩設計值,非地震作用時宜取ed=eoe。,地震作用時宜取第5.2.7條用底部剪力法估算高層鋼框架結構的構件截面時,水平地震作用下傾覆力矩引起的柱軸力,對體型較規(guī)則的丙類建筑可折減。折減系數(shù)k的取值,根據(jù)所考慮截面的位置,按圖5.2.7的規(guī)定采用。下列情況傾覆力矩不應折減:一、體型不規(guī)則的建筑;二、體型規(guī)則但基本自振周期T1≤1.5s的結構。圖5.2.7第5.2.8條應計入梁柱節(jié)點域剪切變形對高層建筑鋼結構側移的影響。可將梁柱節(jié)點域當作一個單獨的單元進行結構分析,也可按下列規(guī)定作近似計算。一、對于箱型截面柱框架,可將節(jié)點域當作剛域,剛域的尺寸取節(jié)點域尺寸的一半;二、對工字形截面柱筑框架,可按結構軸線尺寸進行分析,并應按本規(guī)程第5.2.9條的規(guī)定對側移進行修正。第5.2.9條當工字形截面柱框架所考慮樓層的主梁線剛度平均值與節(jié)點域中剪切剛度層側移,可按下式進行修正:Km=hemhbmtmG(第5.2.10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時,可不驗算結構的整體穩(wěn)定。一、結構各樓層柱子平均長細比和平均軸壓比,滿足下式要求:二、結構按一中階線性彈性計算所得的各樓層層間相對側移值,滿足下列公式要第三節(jié)地震作用效應驗算第5.3.1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的抗震設計,應采用兩階段設計法。第一階段為多遇地震下的彈塑性分析,驗算結構的層間側移和層間側移延性比。第5.3.2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的第一階段抗震設計,可采用下列方法計算地震作用效第5.3.3條第一階段抗震設計中,框架-支撐(剪力墻板)體系中總框架任一樓層所承擔的地震剪力,不得小于結構底部總剪力的25%。第5.3.4條在結構平面的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水平地震效應時,角柱和兩個方向的規(guī)定調整的基礎上提高30%。第5.3.5條驗算傾覆力矩對地基的作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一、驗算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整體基礎(筏形或箱形基礎)對地基的作用時,可采用底第5.3.7條當采用時程分析法時,時間步長不宜超過輸入地震波卓越周期的1/10,且第四節(jié)作用效應組合第5.4.1條荷載效應與地震作用效應組合的設計值,應按下列公式確定:荷載的標準值;Gg——考慮地震作用時的重力荷載代表值,按本——分別為上述各相應荷載和作用標準值產生的荷載效應和作用效應,按力學計算求——分別為上述各相應荷載或作用的分項系——風荷載組合系數(shù),在無地震作用的組合中取1.0,在有地震作用的組合中取0.2。荷載或作用的分項系數(shù)表5.4.2組合情況重力荷載活荷載水平地震作用VE豎向地震風荷載備注1、考慮重力、及風荷載——2、考慮重力及水平地震作用 ——3、考慮重力水平地震作用 用于60m以上高層建筑4、考慮重力及豎向地震作用 ——用于:(1)9度設防;度設防的大跨度和長懸臂結構5、考慮重力、地震作用 —6、考慮重力、水平及豎向地震作用及風荷載 —同上,但用于60m以上高層第5.4.3條第一階段抗震設計當進行結構側移驗算時,應取與構件承載力驗算相同的第5.4.4條第二階段抗震設計當采用時程分析法驗算時,不應計入風荷載,其豎向荷載第五節(jié)驗算要求第5.5.1條非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鋼結構,以及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鋼結構在不計算S 公寓建筑aw(或ar)≤0.20m/s2公共建筑aw(或au)≤0.28m/s21、順風向頂點最大加速度μ:——重現(xiàn)期調整系,取重現(xiàn)期為10年時的系數(shù)0.83;wo——基本風壓(KN/m2),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J9),全國基ξ、v——分別為脈動增大系數(shù)和脈動影響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A——建筑物總迎風面積(m2);2、橫風向頂點最大加速度式中a——橫風向頂點最大加速(m/s2);μ——風壓高度變化系數(shù);Si,er——建筑物橫風向的臨界阻尼比值;T,——建筑物橫風向第一自振周期(s);B、L——分別為建筑物平面的寬度和長度(m)。式中V臨界風速D——圓筒形建筑的直徑;T?—圓筒形建筑的基訊本自振周期第5.5.2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的第一階段抗震設計,作用效應應符合下列要求:一、結構構件的承建載力應滿足下列公式要求:式中S地震作用效應組合設計值;效應組合時,各類構件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均取1.0。構件承載力的抗震調整系數(shù)表5.5.2構件名稱梁柱支撐節(jié)點節(jié)點螺栓節(jié)點焊縫二、高層建筑鋼結構的層間側移標準值,不得超過結構層高的1/250.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要抗側力構件的結構,其側移限值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guī)程》(JGJ3)的規(guī)定,但在保證主體結構不開裂和裝修材料不出現(xiàn)較大破壞的情況下,可適當放寬。結構平面端部構件最大側移不得超過質心側移的1.3倍.第5.5.3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的第二階段抗震設計,應滿足下列要求:一、結構層間側移不得超過層高的1/70,二、結構層間側移延性比不得大于表5.5.3的規(guī)定結構層間側移延性比表5.5.3結構類別層間側移延性比鋼框架偏心支撐框架中心支撐框架有混凝土剪力墻的鋼框架第6.1.1條梁的抗彎強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Yx——Y,x——截面塑性發(fā)展系數(shù),非抗震設防時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的》(GBJ17)規(guī)定采用,抗震設防時宜取1.0第6.1.2條梁的穩(wěn)定,除設置剛性鋪板情況外,應按下列公式計算:φb——梁的整體筑穩(wěn)定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的以降低系數(shù)0.85;第6.1.3條當梁上設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中規(guī)定的整體鋪板時,可不計算整體穩(wěn)定性。鋼筋混凝土樓板及在壓型鋼板上現(xiàn)澆混凝土的樓板,都可視為剛性鋪板。單純壓型鋼板當有充分依據(jù)時方可視為剛性鋪板。第6.1.4條梁設有側向支撐體系,并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規(guī)定的受壓翼緣自由長度與其寬度之比的限值時,可不計算整體穩(wěn)定,按7度及以上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梁受壓翼緣在支撐連接點間的長度與其寬度之比,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關于塑性設計時的長細比要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現(xiàn)塑性鉸處,梁的上下翼緣均應設支撐點。第6.1.5條在主平面內受彎的實腹構件,其抗剪m強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V——計算截面沿腹板平面作用的剪力;S——計算剪應力處以上毛截面對中和軸的面積矩;Awn——扣除扇形切角和螺栓孔后的腹板受剪面積;第6.1.6條按7度及以上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其抗側力框架的梁中可能出現(xiàn)塑性鉸2201412的區(qū)段板件寬厚比不應超過表6.1.6規(guī)定的限值(見圖6.1.6)框架梁板件寬厚比限值表6.1.6twh7度及以上6度和非抗震設防工字形梁和箱形梁翼緣懸伸部分b/t9工字形梁和箱形梁腹板箱形梁翼緣在兩腹板之間的部分注1、表中,N為梁的軸向力,A為梁的截面面積,f為梁的鋼材強度設計值;2、表列值適用于的Q235鋼,當鋼材為其他牌號時應乘以235/f第6.1.7條當在多遇地震作用下進行構件承載力計算時,托柱梁的內力應乘以增大系數(shù),增大系數(shù)不得小于1.5。第二節(jié)軸心受壓柱第6.2.1條軸心受壓柱的網穩(wěn)定性應按下式計算:N/φA≤f式中N——壓力的設計值資;A——柱的毛截面面積;φ——軸心受建壓構件穩(wěn)定系數(shù),當柱的板件厚度不超過40mm時,應按現(xiàn)行國第6.2.2條軸心受壓柱板件厚度超過40mm者,穩(wěn)定系數(shù)φ應按表6.2.2規(guī)定的類別取值。其中,b、c、類截面的穩(wěn)定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附表3.2—3.3和附表3.5—3.6取值。d類截面的穩(wěn)定系數(shù)φ,應根據(jù)正則化長細比λn,由下列公式計算,或由本規(guī)程附錄三的附表3.1查得。當0.215<λ≤0.6時,a?=0.874,a?=1.081厚壁構件穩(wěn)定系數(shù)φ的類別表6.2.2構件類別軋制H型鋼(b/h>0.8)bCCd焊接H型鋼焰割板bb軋制板Cd焊接箱型截面bbCC第6.2.3條軸心受壓柱的板件寬厚比,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17)第5.4.1至第5.4.5條的規(guī)定。第6.2.4條軸心受壓柱的長細比不宜大于120。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柱截面應能滿足本規(guī)程第5.5.3條規(guī)定的第二階段抗震設計的要第6.3.2條框架柱的計算長度,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一、當計算框架柱在重力作用下的穩(wěn)定性時,純框架體系柱的計算長度應按現(xiàn)行國附表4.2(有側移)的μ系數(shù)確定;有支撐和(或)剪力墻的體系當符合第5.2.11條規(guī)定時,框架柱的計算長度應按現(xiàn)行《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 (GBJ17)附表4.1(無側移)的μ系數(shù)確定。二、當計算在重力建和風力或多遇地震作用組合下的穩(wěn)定性時,有支撐和(或)剪力若純框架體系層間位移小于0.001h(h為樓層層高)時,也可按公式(6.3.2—2)計算柱的第6.3.3條抗震設防的框架柱在框架的任一節(jié)點處,柱截面的塑性抵抗矩和梁截面的塑性抵抗矩宜滿足下式的要求:N———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可能出現(xiàn)塑性鉸的部分,框架柱可按下式計算:第6.3.4條按7度及以上抗震設防的框架柱板件寬厚比,不應大于表6.3.4的規(guī)定,按6度抗震設防和非抗震設防的框架柱板件寬厚比,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5.4.1條至第5.4.5條的規(guī)定采用??蚣苤寮捄癖缺?.3.47度工字形柱翼緣懸伸部分工字形柱腹板箱形柱壁板注:表列數(shù)值適用于的Q235鋼,當鋼材為其他牌號時,應乘以第6.3.5條在柱與梁連接處,柱應設置與上下翼緣位置對應的加勁肋。按7度及以上抗震設防的結構,工字形截面柱和箱截面柱腹板在節(jié)點域范圍的穩(wěn)定性,應符合下列要求:式中twc—第6.3.6條按7度及以上抗震設防的結構,柱長細比不宜大于第6.3.7條在多遇地震下進行構件承載力計算時,承托鋼筋混凝土抗震墻的鋼框架柱由地震作用產生的內力,,應乘以增大系數(shù),增大系數(shù)可取1.5。第6.4.1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的中心支撐宜采用:十字交叉斜桿(圖6.4.1—1a)單斜桿(圖6.4.1—1b),人字形斜桿.(圖6.4.1—1c)或V形斜桿體系。抗震設防的結構不得采用K形斜桿體系(圖6.4.1—ld)當采用受拉的單斜桿體系時,應同時設不同傾斜方向的兩組單斜桿(圖6.4.1—2),且每層中不同方向單斜桿的截面面積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積之差不得大于10%。圖6.4.1-2單斜桿支撐的布置第6.4.2條非抗震設防建筑中的中心支撐,當按只能受拉的桿件設計時,其長細比不應大于當按既能受拉又能受壓的桿件設計時,其長細比不應大于;按8度抗震設防時不得大于;按9度抗震設防時第6.4.3條按7度及以上抗震設防的結構,支撐斜桿的板件寬厚比,當板件為一邊簡件寬厚比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五章第四節(jié)的規(guī)定采用。支撐斜桿宜采用雙軸對稱截面。當采用單軸對稱截面時(例如雙角鋼組合T形截面),應采取防止繞對稱軸屈曲的構造措施。第6.4.4條在初步設計階段計算支撐桿件所受內力時,可按下列要求計算附加效應:一、在重力和水平力(風荷載或多遇地震作用)下,支撐除作為豎向桁架的斜桿承受水平荷載引起的剪力外,還承受水平位移和重力荷載產生的附加彎曲效應。人字形和V形支撐尚應考慮支撐跨梁傳來的樓面垂直荷載。樓層附加剪力可按下式計算:ZG計算樓層建以上的全部重力人字形和V形支撐尚應考慮支撐跨梁傳來的樓面垂直荷載。二、對于十字交叉支撐人字形支撐和形支撐的斜桿尚應計入柱在重力下的彈性壓縮變形在斜桿中引起的附加壓應力。附加壓應力可按下式計算:對十字交叉支撐的斜桿對于人字形和V形支撐的斜桿式中0c——面面積。第6.4.5條在多遇地震效應組合作用下,人字形支撐和V形支撐的斜桿內力應乘以增大系數(shù)1.5,十字交叉支撐和單斜桿支撐的斜桿內力應乘以增大系數(shù)1.3。第6.4.6條在多遇地震作用效應組合下,支撐斜桿的受壓驗算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η受循環(huán)荷裁時的設計強度隆低系數(shù)支撐斜桿的正則化長細比;第6.4.7條與支撐一起組成支撐系統(tǒng)的橫梁、柱及其連接,應具有承受支撐斜桿傳來內力的能力。與人字支撐、V形支撐相交的橫梁在柱間的支撐連接處應保持連續(xù)。在計算人字形支撐體系中的橫梁截面時,尚應滿足在不考慮支撐的支點作用情況下按簡支梁跨中承受豎向集中荷載時的承載力。第6.4.8條按7度及以上抗震設防的結構當支撐為填板連接的雙肢組合構件時,肢件在填板間的長細比不應大于構件最大長細比的1/2,且不應大,40。第6.4.9條按8度及以上抗震設防的結構,可以采用帶有消能裝置的中心支撐體系。此時,支撐斜桿的承載力應為消能裝置滑動或屈服時承載力的1.5倍第五節(jié)偏心支撐第6.5.1條偏心支撐框架中的支撐斜桿,應.至少在一端與梁連接(不在柱節(jié)點處)另一端可連接在梁與柱相交處,或在偏離另一支撐的連接點與梁連接,并在支撐與柱之間或在支撐與支撐之間形成耗能梁段(圖6.5.1)在支撐與支撐之間形成耗能梁段(圖6.5.1)7偏心支撐框架力時的全塑性受彎承載力Mpc,應分別按下式Mp=WpfyMpc=Wp(fy-On)梁段腹板計算高度;b,—梁段翼緣寬度;b梁段截面面積。第6.5.4條耗能梁段宜設計成剪切屈服型,當其與柱連接時,不應設計成彎曲屈服型。耗能梁段的凈長a符合下式者為剪切屈服型,不符合者為彎曲屈服型。第6.5.5條耗能梁段的截面宜與同一跨內框架梁相同,在多遇地震作用效應組合下,其強度應符合下列要求:1.其腹板強度應按式(6.5.5-1)計算:2.其翼緣強度應按下式計算:式中Mb——耗能梁段的彎矩設計值;W——梁段截面抵抗矩;f——鋼材的強度設計值,應按本規(guī)程第5.5.2條的規(guī)定1.其腹板強度應按下式計算:1.其腹板強度應按下式計算:2.其翼緣強度應按下式計算:第6.5.6條偏心支撐斜桿的承載力應按下式計算:式中——支撐截面面積;φ——由支撐長細比確定的軸心受壓構件穩(wěn)定系數(shù);N一支撐軸力設計值,取公式(6.5.6—2a)和(6.5.6—2b)中之較小在跨間梁的豎向荷載和水平作用最不利組合下的支第6.5.7條偏建支撐框架柱的承載力,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五章的有關規(guī)定計算,抗震計算時,鋼材強度設計值應按本規(guī)程第中5.5.2條除以計算承載力時,一、其彎矩設計值,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并取其較小值二、其軸力設計值,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并取其較小值合下的柱彎矩和軸力第6.5.8條耗能梁段腹板不得加焊貼板提高強度,也不得在腹板上開洞,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一、翼緣板自由外伸寬度b1與其厚度t1之比.應符合下式要求式中耗能梁段的截面面積第6.5.9條高層鋼結構采用偏心支撐框架時,頂層可不設耗能梁段。在設置偏心支撐的訊框架跨,當首層的彈性承載力為其余各層承載力的1.5倍及以上時,首層可采用中心支撐。第六節(jié)其他抗側力構件第6.6.1條剪力墻的計算,應按本規(guī)程附錄四的規(guī)定進行。第6.6.2條內藏鋼板支撐剪力墻的設計,應按本規(guī)程附錄五的規(guī)定進行。第6.6.3條帶豎縫混凝土剪力墻板的設計,應按本規(guī)程附錄六的規(guī)定進行。第七章組合樓蓋第7.1.1條組合梁混凝土翼板的有效寬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并應取其中的最小值。式中式中 c2相鄰鋼梁間凈距S,的c1尚不應超過混凝土翼板實際外第7.1.2條組合梁的塑性中和軸通過鋼梁截面時,鋼梁翼緣及腹板的板件寬厚比應符合表7.1.2的要求塑性設計時鋼梁翼緣及腹板的板件寬厚比表7.1.2截面形式37時注:表中A,— yF———塑性設計時鋼梁鋼材的抗拉、抗壓、抗彎強度設計值,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9.1.3條的規(guī)定乘以折減系數(shù)0.9第7.1.3條連續(xù)組合梁采用塑性內力重分布法進行分析時,應符合下列條件:一、相鄰兩跨跨度之差不大于短跨的45%,二、邊跨跨度不小于鄰跨的70%,也不大于鄰跨的115%,三、在每跨的1/5范圍內,集中作用的荷載不大于該跨總荷載的一半;六、內力調幅不超過25%,第7.1.4條連續(xù)組合梁采用彈性分析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一、不計入負彎矩區(qū)段內受拉開裂的混凝土翼板對剛度的影響;二、在正彎矩區(qū)段換算截面應根據(jù)短期或長期荷載采用相應的剛度;三、負彎矩區(qū)受拉開裂的翼板長度,可按試算法確定。第7.1.5條按彈性分析時,應將受壓混凝土翼板的有效寬度折算成與鋼材等效的換算寬度構成單質的換算截面(圖7.1.5)式中ce混凝土翼板的有效寬度,應按第7.1.1條的規(guī)定確定;7.1.6條組合梁混凝土翼板的計算厚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第7.1.7條設計組合樓板時,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施工階段,應對作為澆注混凝土底模的壓型鋼板進行強度和變形驗算。此時,1、永久荷載,包括壓型鋼板、鋼筋和混凝土的自重;2、可變荷載,包括施工荷載和附加荷載。當有過量沖擊、混凝土堆放、管線和泵第7.1.8條當壓型鋼板跨中撓度w大于20mm時,確定混凝土自重應考慮撓曲效第7.1.9條在局部荷載下,組合板的有效工作寬度b(圖7.1.9)不得大于按下列圖7.1.9集中荷載分布的有效寬度efh=Uf十2Leldp——荷載作用點到組合樓板較近支座的距離;b?—集中荷載在組合板中的分布寬度fhc—第7.1.10條在施工階段,壓型鋼板作為澆注混凝土的模板,應采用彈性方法計算。強邊(順肋)方向的正、負彎矩和撓度應按單向板計算,弱邊方向不計算。第7.1.11條在使用階段,當壓型鋼板上的混凝土厚度,50mm至100mm時,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一、組合板強邊(順肋)方向的正彎矩和撓度,按承受全部荷載的簡支單向板計算。二、強邊方向負彎矩按固端板取值;三、不考慮弱邊(垂直肋)方向的正負彎矩。第7.1.12條當壓型鋼板上的混凝土厚度大于100mm時,板的撓度應按強邊方向的簡支單向板計算,板的承載力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當0.5<λe<2.0時,應按雙向板計算式中l(wèi)x——組合板強邊(順肋)方向的跨度;時只考第二節(jié)組合梁設計第7.2.1條符合本規(guī)程第7.1.2條的組合梁,且混凝土翼板與鋼構件完全抗剪連接時,其截面抗彎承載力可根據(jù)下列假定計算:一、在混凝土翼板的有效寬度內,縱向鋼筋和鋼梁受拉及受壓應力均達到強度設計值;二、塑性中和軸受拉側的混凝土強度設計值可忽略不計;三、塑性中和軸受壓區(qū)的混凝土截面均勻受壓,并達到彎曲抗壓強度設計值。第7.2.2條組合梁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第一類截面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9.1.3條的規(guī)定乘以0.9。圖7.2.2-1第一類截面和計算簡圖(二、負彎矩作用時(圖7.2.2—3)Y?=y?-Y3/2≥he+hp+tf(7.2.2—6)fs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第7.2.3條組合梁截面的全部剪力假定由鋼梁腹板承受,其受剪承載力應按下式計算:fv—塑性設計時鋼梁鋼材的抗剪強度設計值,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9.1.3條的規(guī)定乘以0.9。第7.2.4條采用塑性設計法計算組合梁的承載力時,遇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不計入彎矩與剪力的相互影響:一、受正彎矩的組合筑梁截面;f為塑性設計時鋼梁材料的抗拉、抗壓、抗彎強度設計值,第7.2.5條當組合梁進行連接的計算時,應以支座點、變矩絕對值最大點和零彎矩點為界限,劃分為若干剪跨區(qū)(圖7.2.5)剪跨2剪跨3剪跨4剪跨2圖7.2.5組合梁剪跨區(qū)段的劃分第7.2.6條每個剪跨區(qū)段內所配置的剪力連接件的總數(shù),可按下式計算:剪力鍵可均勻分布于該剪跨區(qū)段內.當剪跨區(qū)內有較大集中力作用時,可將連接件總數(shù)按各剪力區(qū)段的剪力圖面積分配,然后各自均勻布置(圖7.2.6)nl=nA1/(Al+A2)n2=nA2/(A1+A2)圖7.2.6集中力作用時剪力連接件的布置_第7.2.7條每個剪跨區(qū)段內,混凝土與鋼梁疊合面上的縱向剪力v可按下列公式一、正彎矩區(qū)剪跨段(圖7.2.5中的1、2、5剪跨段)1、當塑性中和軸位于混凝土翼板內時2、當塑性中和軸位于鋼梁時式中f——塑性設計時鋼梁鋼材的抗拉、抗壓、抗彎強度設計值,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9.1.3條的規(guī)定乘以0.9。二、負彎矩區(qū)剪跨段(圖7.2.5中的3、4剪跨段)第7.2.8條栓釘剪力連接件的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應按下式計算:且且1、位于連續(xù)梁中間支座上負彎矩段時,應乘以折減系數(shù)0.93。2、位于懸臂梁負彎矩區(qū)段時,應乘以折減系數(shù)0.8。二、壓型鋼板肋與鋼梁垂直時(圖7,2.9b),應乘以按下式計算的折減系數(shù)η:式中b——混凝土凸肋(壓型鋼板波槽)的寬度(圖7.2.9c、d);取,3個。圖7.2.9壓型鋼板樓蓋及組合梁第7.2.10條當抗剪連接鍵的設置受構造等原因的影響不能滿足本規(guī)程(7.2.6)式的要求時,可采用部分抗剪連接設計法。對于單跨簡支梁,可采用簡化塑性理論按下列假定計算:二、剪力連接件全截面進入塑性狀態(tài);三、鋼梁與混凝土翼板間產生相對滑移,以致混凝土翼板與鋼梁有各自的中和軸。第7.2.11條當組合梁承受靜荷載且集中力不大時,可采用部分抗剪連接組合梁。其跨度不應超過20m。當鋼梁為等截面梁時,其配置的連接件數(shù)量n?不得小于完全抗剪連接時的連接件數(shù)量n的50%。第7.2.12條部分抗剪連接組合梁的受彎承載力M,可按下式計算:Mp——鋼梁的全塑性受彎承載力;n?——部分抗剪連接時剪跨區(qū)的連接件總數(shù)。第7.2.13條部分抗剪連接組合梁的撓度w,可按下式計算:W——全部荷載由鋼梁承受時的撓度。第7.2.14條當進行組合梁的鋼梁.翼緣與混凝土翼板的縱向界面受剪承載力的計算時,應分別取包絡連接件的縱向界面(圖7.2.14界面b—b)和混凝土翼板縱向界面(該圖界面壓型鋼板肋與鋼梁垂直的組合梁可不驗算。第7.2.15條在混凝土翼板縱向界面上,沿梁單位長度的剪力可按下列公式計算:一、包絡連接件的縱向界面二、混凝土翼板縱向界面n—一排連接件的個數(shù);S——連接件縱向間距(mm)第7.2.16條混凝土翼板縱向界面的剪力,應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v?≤0.9ξμ+0.7As,rf(式中ξ—系數(shù),取為1N/mm2;f.——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N/mm2);面積(mm2)按第7.2.14條的規(guī)定采用。第7.2.17條組合梁翼板的橫向鋼筋最小配筋量,應符合下式要求:第7.2.18條組合梁的撓度應按荷載短期和長期效應組合分別計算,剛度取值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7.1.4條和7.1.5條的要求,不得大于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3.3.2條規(guī)定的容許值。第7.2.19條連續(xù)組合梁負彎矩區(qū)段內最大裂縫寬度wcra(mm),可按下列公式計算。負彎矩區(qū)的開裂寬度,處于正常環(huán)境時不應大于0.3mm,處于室內高濕度環(huán)境或露天時不應大于0.2mm。φ——裂縫間縱向受拉鋼筋應變不均勻系數(shù)。當時宜取φ<0.3時宜取0.3,當φ>1.0時宜取1.0;C——縱向鋼筋保護層厚度(mm)。當C<20時宜取20,當C>50時宜取50;d——縱向鋼筋直徑以mm計Pec——按受拉混凝土面積計算的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當pec≤0.008時宜取fk——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σ,——荷載標建準值短期效應作用下的負彎矩縱向鋼筋應力。第7.2.20條荷載標準值短期效應作用下的負彎矩縱向鋼筋應力,應按下式計算:I——包括混凝土翼板中鋼筋在內的鋼截面慣性,不應計入受拉混凝土截面;ys——鋼筋截面重心至鋼截面中和軸的距離(圖7.2.20)第7.2.21條組合梁負彎矩區(qū)段鋼梁受壓翼緣在彎矩作用平面外的長細比,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9.3.2條的規(guī)定驗算。第二節(jié)壓型鋼板組合樓板設計一、依靠壓型鋼板的縱向波槽(圖7.3.1a)在任何情況下,均應設置端部錨固件(圖7.3.1d)第7.3.2條組合板或非組合板(指壓型鋼板只作永久性模板)的設計,應符合下列A壓型鋼板波統(tǒng)距內的截面面積;f——壓型鋼板鋼材的抗拉強度設計值;應符合下式要求:型鋼板截面壓應力合力的距離。三、當壓型鋼板僅作為資模板使用時,應在波槽內設置鋼筋,并進行相應計算。式中μcr——臨界周界長度如圖7.3.5所示h.壓型鋼板頂面以上的混凝土計算厚度;AAA圖7.3.5剪力臨界周界第7.3.6條組合板斜截面抗剪承載力應符合下式要求:式中第7.3.8條組合板的自振頻率f,可按下式估算,但不得小15HZ。式中w——永久荷載產生的撓度(cm)。第四節(jié)組合梁和組合板的構造要求第7.4.1條組合梁栓釘連接件的設置,必須與鋼梁焊接,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二、栓釘沿梁軸線方向布置其間距不得小于5d(d為栓釘直徑);栓釘垂直于軸線布置,其間距不得小于4d,邊距不得小于35mm,第7.4.5條用于組合板的壓型鋼板凈厚度(不包括鍍鋅層或飾面層厚度)不應小于一、跨度小3m的板栓釘直徑宜為13mm或16mm;三、跨度大于6m的板栓釘直徑宜為19mm。宜為20mm.。鋼筋間距的1.5倍。第八章節(jié)點設計第8.1.1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的節(jié)點連接,當非抗震設防時,應按結構處于彈性受力階段設計,當抗震設防時,應按結構進入彈塑性階段設計,節(jié)點連接的承載力應高第8.1.3條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鋼框架,其節(jié)點連接的最大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要在柱貫通型連接中,當梁翼緣用全熔透焊縫與柱連接并采用引弧板時,式(8.1.3—1)將自行滿足.二、支撐連接應滿足下式要求:Nubr≥1.2Anfy(式中A.支撐的凈截面面積;三、梁、柱構件拼接的承載力,應滿足式(8.1.3—1)和(8.1.3—2)的要求,當存在1、對工字形截面(繞強軸)和箱形截面2、對工字形截面(繞弱軸)第8.1.4條框架節(jié)點塑性區(qū)段內,梁受壓翼緣在側向支承點間的長細比,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9章第9.3.2條的規(guī)定。第8.1.5條在節(jié)點設計中,節(jié)點的構造應避免采用約束度大和易產生層狀撕裂的連接形式。第8.1.6條鋼框架安裝單元的劃分,在采用柱貫通型連接時,宜為三層一根,視具體情況也可為一層、兩層或四層一根,工地接頭設于主梁頂面以上1.0—1.3m處。梁的安裝單元為每跨一根。采用帶懸臂梁段的柱單元時,懸臂梁段的長度一般距柱軸線不超過1.6m。框筒結構采用帶懸臂梁段的柱安裝單元時,梁的接頭可設置在跨中。第8.2.1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的節(jié)點連接,可采用焊接、高強度螺栓連接或栓焊混合連接。第8.2.2條節(jié)點的焊接連接,根據(jù)受力情況可采用全熔透或部分熔透焊縫,遇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采用全熔透焊縫:一、要求與母材等強的焊接連接;二、框架節(jié)點塑性區(qū)段的焊接連接。第8.2.3條焊縫的坡口形式和尺寸,,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手工電弧焊焊縫坡口的基本形式和尺寸》(GB985)和《埋弧焊焊縫坡口的基本形式和尺寸》規(guī)定采用,或選用其他適用的規(guī)定。第8.2.4條焊縫熔敷金訊屬應與母材強度相匹配。不同強度的鋼材焊接時,焊接材料的資強度應按強度較低的鋼材選用。第8.2.5條高層建筑鋼結構承重構件的螺栓連接,應采用摩擦型高強度螺栓。第8.2.6條高強度螺栓的最大受剪承載力應按下式計算:式中Nb一個高強度螺栓的最大受剪承載力;n——連接的剪切面數(shù)目;第三節(jié)梁與柱的連接第8.1.3條框架梁與柱的連接宜采用柱貫通型。在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都與柱剛性連接的柱,宜采用箱型截面。第8.1.4條梁與柱剛性連接時,應按下列各項進行驗算:一、梁與柱的連接在彎矩和剪力作用下的承載力;二、在梁上下翼緣標高處設置的柱水平加勁肋或隔板的厚度;第8.3.3條當框架梁與柱翼緣剛性連接時,梁翼緣與柱應采用全熔透焊縫連接,梁腹板與柱宜采用摩擦型高強度螺栓連接(圖8.3.3a),懸臂梁段與柱應采用全焊接連接(圖圖8.3.3框架梁與柱翼緣的剛性連接第8.3.4條當框架梁端垂直于工字形柱腹板與柱剛接時,應在梁翼緣的對應位置設置柱的橫向加勁肋,在梁高范圍內設置柱的豎向連接板。梁與柱筑的現(xiàn)場連接中,梁翼緣與柱橫向加勁肋用全熔透焊縫連接,并應建避免連接處板件寬度的突變,腹板與柱連接板用高強度螺栓連接(圖8.3.4a),其設計方法按第8.1.3條進行,當采用懸臂梁段時,梁段與柱全部焊接(圖8.3.4b)圖8.3.4梁端垂直于工字形柱腹板與柱的剛性連接第8.3.5條梁翼緣與柱焊接時,應全部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縫,并按規(guī)定設置襯板,翼緣坡口兩側設置引弧板(圖8.3.5a),在梁腹板上下端應作扇形切角,其半徑r宜取35mm(圖8.3.5b)。扇形切角端部與梁翼緣連接處,應以r=10mm的圓弧過渡,襯板反面與柱翼緣相接66hw=6長度不小于翼緣寬度的一半圖8.3.8柱兩側梁高不等時的水平加勁肋—1),其抗剪強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按7度及以上抗震設防的結構尚應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式中α——系數(shù),按7度設防的結構可取0.6,按,8、9度設防的結構應取0.7;當節(jié)點域厚度不滿足式(8.3.9—1)或(8.3.9—2)的要求時,對工字形組合柱宜將柱腹板在節(jié)點域局部加厚(圖8.3.9—2)。對H型鋼柱,可在節(jié)點域加焊貼板,貼板上下邊緣應伸出加勁肋以外不小于150mm,并用不小于5mm的角焊縫連接貼板與柱翼緣可用第8.3.10條節(jié)點域體積,根據(jù)柱截面形狀應分別按下列公式計算:三、十字形截面(圖8.3.10)第8.3.11條梁與柱鉸接時,(圖8.3.11),與梁腹板相連的高強度螺栓,除應承受梁端剪力外,尚應承受偏心彎矩的作用。偏心彎矩應按下列公式計算:式中e——支承點到螺栓合力作用線的距離。第四節(jié)柱與柱的連接第8.4.1條鋼框架宜采用工字形柱或箱形柱,鋼骨混凝土框架部分宜采用工字形柱或第8.4.2條箱形柱宜為焊接柱,其角部的組裝焊縫應為部分熔透的V形或U形焊縫,焊縫厚度不應小于板厚的1/3,并不應小于14mm,抗震設防時不應小于板厚的1/2(圖8.4.2—1a)。當梁與柱剛性連接時,在框架梁的上、下600mm范圍內,應采用全熔透焊縫(圖圖8.4.2-1箱形組合柱的角部組裝焊縫十字形柱應由鋼板或兩個H型鋼焊接而成(圖8.4.2-2),組裝的焊縫均應采用部分熔透的網形坡口焊縫,每邊焊接深度不應小于1/3板厚。第8.4.3條在柱的工地接頭處應設置安裝耳板,耳板厚度應根據(jù)陣風和其他的施工荷載確定,并不得小10mm,耳板宜僅設置于柱的一個方向的兩側,或柱接頭受彎應力最大接觸面直接傳遞25%的壓力和25%的彎矩,此時柱的上下端應磨平頂緊,并應與柱軸線垂銑平銑平銑平銑平第8.4.5條工字形柱在工地的接頭,彎矩應由翼緣和腹板承受,剪力應由腹板承受,第8.4.6條箱形柱在工地的接頭應全部采用焊接,其坡口應采用(圖8.4.6)所示的形第8.4.7條柱需要改變截面時,柱截面高度宜保持不變,而改為其翼緣厚度。當需要 距梁翼緣不宜小于150mm。第8.4.8條十字形柱與箱形柱相連處,在兩種截面的過渡段中,十字形柱的腹板應伸第8.4.9條與上部鋼結構相連的鋼骨混凝土柱,沿其全高應設栓釘(圖8.4.8),栓釘間距和列距在過渡段內宜采用150mm,不大于200mm,在過渡段外不大于300mm。第五節(jié)梁與梁的連接第8.5.1條梁在工地的接頭,主要用于柱帶懸臂梁段與梁的連接,可采用下列接頭形第8.5.2條當用于抗震設防時,梁的接頭應按本規(guī)程第8.1.3條第三款的要求設計,彎矩共同作用計算;翼緣連接按所分配的彎矩設計;當接頭處的內力較小時,接頭承載力不應小于梁截面承載力的50%。第8.5.3條次梁與主梁的連接宜采用簡支連接,必要時也可采用剛性連接(圖8.5.3)圖8.5.3梁與梁的剛性連接第8.5.4條抗震設防時,框架橫梁下翼緣在距柱軸線1/8—1/10梁跨處,應設置側向支承構件(圖8.5.4),并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9.3.2條的要其設計軸壓力N應按下式計算:用于b0>hb用于b0>hb時矩形孔口加勁肋截面不宜小于125mm×18mm,當孔口長度大于500mm時,應在梁腹第8.6.1條高層鋼結構框架柱的柱腳宜采用埋入式或外包式柱腳。僅傳遞垂直荷載第8.6.2條埋入式柱腳(圖8.6.2)的埋深,對輕型工字形柱,不得小于鋼柱截面高度的二倍,對于大截面高度的二倍,對于大截面H型鋼柱和箱型柱,不得小于鋼柱截面高度的三倍。第8.6.3條埋入式柱腳(圖8.6.3)通過混凝土對鋼柱的承壓力傳遞彎矩(圖8.6.3-1)。埋入式柱腳的混凝土承壓應力應小于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可按下式計算(圖第8.6.4條埋入式柱腳鋼柱翼緣的保護層厚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自鋼柱翼緣外表面算起的基礎梁長度;板傳遞,鋼柱承壓區(qū)及其承壓力合力至混凝土頂面的距離dc,應長度不應小于35d(d為鋼筋直徑),當主筋的中心距大于200mm時,應設筋.三、箍筋宜為φ10,間距100;在埋入部分的頂部,應m配置不少3φ12、間距50式中n鋼柱腳一側翼緣需要的圓柱頭栓釘數(shù)目;N——鋼柱一側抗剪栓釘傳遞的翼緣軸力;M——外包混凝土頂部箍筋處的鋼柱彎矩設計值;Ni——一個圓柱頭栓釘?shù)氖芗舫休d力設計值,按本規(guī)程第式中M——外包式柱腳底部的彎矩設計值;A?——一根受拉主筋截面面積;n——受拉主筋的根數(shù);fy——受拉主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do——受拉主筋重心至受壓區(qū)主筋重心間的距離。1.當鋼柱為工形截面時(圖8.6.6-2a),外包式鋼筋混凝土的N——柱最小軸力設計值;Vre——外包鋼筋混凝土所分配到的受剪承載力;be——外包鋼筋混凝土的有效寬度(圖8.6.4-2a)fc——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ysh——水平箍筋抗拉強度設計值;Aah——一支水平箍筋的截面面積;s——箍筋的間距;ho——混凝土受壓區(qū)邊緣至受拉鋼筋重心的距離。式中b。鋼柱兩側混凝土的有效寬度之和,每側不得小于當pn≥1.2%時,取1.2%。(圖8.7.2)世支撐與框架的連接節(jié)點支撐與框架的連接節(jié)點四、在抗震設防的結筑構中,支撐宜采用H形鋼制作,在構造上兩端應剛接。當面外計算長度可取軸線長度的0.7倍。當支撐腹板位于框架平面內時(圖8.7.2c、d),其平第8.7.3條偏心支撐與耗能梁段相交時,支撐軸線與梁軸線的交點,不得位于耗能梁第8.7.4條偏心支撐的訊剪切屈服型耗能梁段與柱翼緣連接時(圖8.7.3-1),梁翼緣第8.7.5條耗能梁段腹板加勁肋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圖8.7.3)2.6M,/Vp時,應在距兩端br的位置兩側設置加勁肋,加勁肋在腹板兩側的總寬度不肋。三、高度不超過600mm的耗能梁段,可僅在單側設置加勁肋。等于或大于600mm時,應兩側設置加勁肋。一側加勁肋的寬度不應小于(b?/2)—tw,厚度不應小于10mm。第8.7.6條耗能梁段加勁肋應在三邊與梁用角焊縫連接。其與腹板連接焊縫的承載力不應低于Asf與翼緣連接焊縫的承載力不應低于Agf/4。此處,As=bsttst,bt為加勁肋的第8.7.7條耗能梁段兩端上下翼緣,應設置水平側向支撐,其軸力設計值至少應為0.015fbete,bf、tf其軸力設計值至少不應小也應設置水平側向支撐,其間距不應大于1.其軸力設計值至少不應小于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5.1.6規(guī)定的值。梁在側向支承點間的長細比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第9.3.2條的規(guī)定。第九章幕墻與鋼框架的連接第9.1.1條本章適用于幕墻與鋼框架主體結構的連接和施工。第9.1.2條幕墻構件應按國家現(xiàn)行建筑產品標準《建筑幕墻》(JG3035)、現(xiàn)行國家標準《玻璃幕墻工程技術規(guī)范》(JGJ102)以及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0)進行承載力設計并作必要的剛度驗算。第9.1.3條在地震作用或風荷載作用下,應防止幕墻構件相互碰撞和脫落。第9.1.4條在抗震設防的建筑中,采用混凝土幕墻時,幕墻構件與主體結構之間的分離縫寬度,宜取30mm,幕墻構件相互之間的縱向及橫向分離縫寬度宜取25mm。分離縫應第二節(jié)連接節(jié)點的設計和構造第9.2.1條幕墻構件與鋼框架的連接節(jié)點,宜設可微調的承重節(jié)點、固定節(jié)點和筑可動節(jié)點等三類節(jié)點,并應根據(jù)幕墻構件可能出現(xiàn)的相對于鋼框架的變位形式,確定節(jié)μ?——風壓高度變化系數(shù),按本規(guī)程第4.2.3條規(guī)定采wo——高層建筑基本風壓(kN/m2),按本規(guī)程第4.2.2條第9.2.6條幕墻構件的溫度作用效應,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c——幕墻構件之間的分離縫寬度之半(mm);l——單塊幕墻構件兩個支點間的距離(mm)。幕墻構件材料的彈性模量和線膨脹系數(shù)性能鋼材鋁合金混凝土玻璃彈性模量2.55×10?~3.0×10?線膨脹系數(shù)α8×10?~注:混凝土彈性模量為C20—C30時的值。第9.2.7條幕墻構件的連接鋼件的緊固件,應按下列公式計算作用的效應組合:分別為上述各項荷載和作用相應的分別為上述各項荷載和作用相應的荷載組合中取0.2,無地震作用時取1.0。荷載組合,不考慮它們同時施加。溫度作用在各組合中均應考慮。第9.2.8條在抗震設防的建筑中,幕墻構件與主體結構的連接節(jié)點,均應按地震作用組合計算螺栓、連接角鋼和焊縫的承載力。受力螺栓,銷釘鉚釘每處不得少于2個,并第9,2.9條幕墻構件節(jié)點的緊固件和連接件同時受拉剪作用時,其承載力應符合下式V——每個螺栓承受的剪力;第9.2.10條幕墻構件節(jié)點緊固件及連接件的最小構造尺寸,應符合表9.2.10的規(guī)定。幕墻類別螺栓混凝土幕墻中20玻璃幕墻第9.2.11條可動節(jié)點應設置大孔徑連接鋼件、長孔徑鋼墊板及滑移墊片(圖9.2.11)第9.2.12條當可動節(jié)點以橫向滑動方式吸收層間變位時,連接鋼件上橫向長圓孔的長23圖9.2-11可動節(jié)點連接鋼件示意圖第9.2.13條可動節(jié)點以旋轉方式承受層間位移時,連接鋼件上豎向長圓孔的長向孔6上端支點安裝鋼件第9.2.14條可動節(jié)點中長圓孔的連接鋼件,不得與幕墻構件上的鋼件焊接,但可與第9.2.15條可動節(jié)點的滑移墊片,應選用耐磨、高強、耐老化、韌性好、摩擦系第9.3.1條施工中各環(huán)節(jié)的技術要求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玻璃幕墻工程技術規(guī)范》 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敲打、碰撞。不得將受損的訊預埋件、未經檢驗的和檢驗不合格的第9.3.3條可動節(jié)點內不得使用翹曲不平或破損的滑移墊片。各節(jié)點的連接鋼件及緊固件的材料和精度,均應符合設計要求,并不得有扭、翹、彎曲等現(xiàn)象。第9.3.4條幕墻構件及節(jié)點螺栓安裝的尺寸容許誤差,應符合表9.3.4的規(guī)定.金屬幕墻玻璃幕墻幕墻構件間水平接縫寬度誤差士3士5士5接縫中心線錯位23螺栓中心線與長圓孔中心線的誤差士2士3士3螺栓螺栓中心第10.2.1條高層建筑鋼結構采用的鋼材,應符書,其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碳素結構鋼》(GB700)、《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 第10.3.2條高層鋼框架柱的彈性壓縮量,應按結構自重(包括鋼結構、樓板、幕墻第10.4.1條矯正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第10.4.2條邊緣加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四、邊緣加工的精度,應符合表10.4.2的規(guī)定.邊線與號料線的允許偏差(mm)邊線的彎曲矢高(mm)粗糙度缺口(mm)渣坡度1/3000,且2.0(修磨平緩過度)除注:1為弦長。第五節(jié)組裝光連偏差(mm)T形連接的國限抽接接頭長度位并接接頭間隙位基對接接頭民板培位對接樓頭隱偏差0理弧直動焊相氣體保護坦對接接頭克線度偏差極相并口間嗽偏差(背郵加襯權)續(xù)表項光許偏差(mm)水平限板電造焊間原偏差網校封英緣的餅位量坦接排裝構他端想偏差口口加動投或嗎極須料偏差違接極、助投間或位置偏差第六節(jié)焊接第10.6.1條從事鋼結構各種焊接工作的焊工,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鋼結構焊接第10.6.2條在鋼結構中首次采用的鋼種、焊接材料、接頭形式、坡口形式及工藝第10.6.3條高層建筑鋼結構的焊接工作,必須在焊接工程師的指導下進行,并應根據(jù)工藝評定合格的試驗結果和數(shù)據(jù),編制焊接工藝文件。第10.6.5條焊劑在使用前必須按其產品說明書的規(guī)定進行烘焙。焊絲必須除凈銹蝕、第10.6.6條二氧化碳氣體純度不應低于99.5%(體積法),其含水量不應大于0.005%第10.6.7條當采用氣體保護焊時,焊接區(qū)域的風速應加以限制,風速在1m/s以上時,應設置擋風裝置,對焊接現(xiàn)場進行防護。第10.6.8條焊接開始前,應復查組裝質量、定位焊質量和焊接部位的清理情況。如不符合要求,應修正合格后方準施焊。第10.6.9條對接接頭、T型接頭和要求全熔透的角部焊縫,應在焊縫兩端配置引弧板和引出板,其材質應與焊件相同或通過試驗選用。手工焊引板長度不應小于60mm,埋第10.6.10條引弧應在焊道處進行,嚴禁在焊道區(qū)以外的母材上打火引弧。第10.6.11條焊接時應根據(jù)工作地點的環(huán)境溫度、鋼材材質和厚度,選擇相應的預熱常用的預熱溫度表10.6.11鋼材分類環(huán)境溫度板厚預熱及層間宜控溫度(0℃)普通碳素結構鋼0℃以上低合金結構鋼0℃以上應在距焊道50mm處進行。當工作地點的環(huán)境溫度為0℃以下時,焊接件的預熱溫度應通過試驗確定。第10.6.12條板厚超過30mm且有淬硬傾向和約束度較大的低合金結構鋼的焊接,必后熱處理的溫度和時間表10.6.12后熱溫度后熱時間低合金結構鋼1h/每30mm板厚后熱處理應于焊后立即進行。后熱的加熱范圍為焊縫兩側各100mm,溫度的測量應在第10.6.13條要求全熔透的兩面焊焊縫,正面焊完成后在焊背面之前,應認真清除橫隔板橫隔板電渣焊部位墊板翼緣板腹板第10.6.16條栓釘焊接應符合下列要求:栓釘焊的沖力彎曲試驗采取抽樣檢查。取樣率為每100個栓釘取一個,或每根柱或嚴禁有裂紋、夾渣、焊瘤、燒穿、弧坑、針狀氣孔和熔合性飛濺等缺陷;差十1.5mm00角結焊00余 T型接處00世題寬度偏差在任意150mm范綠表商低差角焊中,咬達總項目氣孔承受拉力或壓力直徑不大于1.0mm得大于2個第10.6.19條焊縫的超聲波探傷檢查應按下列要求進行:潔的程度,應不妨礙探傷的進行和缺陷的辨認,不滿足上述要求時事前應對需探傷.的焊應根據(jù)構件的受力情況確定,受拉焊縫應100%檢查;受壓焊縫可抽查50%,當發(fā)現(xiàn)有超中規(guī)定的B級要求執(zhí)行,受拉焊縫的評定等級為B檢查等級中的I級,受壓焊縫的評定等第10.6.20條經檢查發(fā)現(xiàn)的焊縫不合格部位,必須進行返修,一、當焊縫有裂紋、未焊透和超標準的夾渣、氣孔時,必須將缺陷清除后重焊。清二、焊縫出現(xiàn)裂紋時,應由焊接技術負責人主持進行原因分析,制定出措施后方可返修。當裂紋界限清楚時,應從裂紋兩端加長50mm處開始,沿裂紋全長進行清除后焊焊條直徑不宜大于4mm。五、低合金結構鋼焊縫,在同一處返修次數(shù)不得超過2次,對經過2次返修仍不第七節(jié)制孔第10.7.1條制孔應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第10.7.2條高強度螺訊栓孔的精度應為H15級,孔徑的允許偏差應符合表10.7.2的高強筑度螺栓孔徑的允許偏差表10.7.2螺栓不圓度(最大和最小直徑差)中心線傾斜不應大于板厚的3%,且單層板不得大于2.0mm,多層板疊組合不得孔間距離的允許偏差表10.7.3>500~>1200~同一組內相鄰兩孔間同一組內任意兩孔間相鄰兩組的端孔間第10.7.4條孔的分組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允許偏差兩端銑平時的構件長度士3mm銑平面的平直度端面傾斜度(正切值)表面粗糙度第十節(jié)防銹、涂層、編號及發(fā)運第10.10.2條除銹質量分為兩級,并應符合表10.10.2的規(guī)定。除銹質量等級表10.10.2鋼材表面應露出金屬色澤噴砂、拋丸鋼材表面允許存留不能再清除的軋制表皮一般工具(如鋼鏟、鋼刷)第10.10.4條對規(guī)定的工廠內涂漆的表面,要用機械或手工方法徹底清除浮銹和浮第10.10.5條涂層完畢后,應在構件明顯部位印制構件編號件編號一致,重大構件還應標明重量重心位置和定位標記。第10.10.6條根據(jù)設計文件要求和構件的外形尺寸、發(fā)運數(shù)量及運輸情況,編制包裝工藝。應采取措施防止構件變形。第10.10.7條鋼結構的包裝和發(fā)運,應按吊裝順序配套進行。第10.10.8條鋼結構成品發(fā)運時,必需與訂貨單位有嚴格的交接手續(xù)。第十一節(jié)構件驗收第10.11.1條構件制作完畢后,檢查部門應按施工詳圖的要求和本規(guī)程的規(guī)定,對成品進行檢查驗收。成品的外形和幾何尺寸的偏差應符合表10.11.1-1和10.11.1-2的規(guī)定 一節(jié)柱長度的制造偏差士3.0高強度擺栓連接萍接高強度擺栓連接萍接圖平柱底創(chuàng)平面到牛腿支承士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