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方法指導+課件_第1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方法指導+課件_第2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方法指導+課件_第3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方法指導+課件_第4頁
2025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方法指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方法一感

考(一)文體類型趨于多樣。2024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文本各類文化典籍“百花齊放”,文體類型多樣,議論文也有考查,例如2024年新課標Ⅰ卷中的《讀通鑒論》。此外,群文閱讀與雙文本閱讀并重。文本形式由單一語段轉(zhuǎn)變?yōu)閮蓚€甚至多個來自不同文化典籍的語段,這些文本之間相互闡釋,旨在考查考生的綜合理解能力。例如,2024年新課標Ⅱ卷的文言文材料便源自三個不同的出處。注意:2024高考新課標ⅠⅡ卷都為群文閱讀,而全國甲卷為單一文本閱讀。命題規(guī)律(二)因文設(shè)題,分值有所變化。2024高考文言文試題整體變化不大,但2024新課標Ⅰ卷分值卻有所增加——主觀題第14小題由原來的3分增加到5分。這一變化一是體現(xiàn)出對文言文的重視,二是因文設(shè)題的需要。因文設(shè)題是近兩年高考命題的一大特點,即根據(jù)文本的自身特點命制試題,如果文本中某個點恰好能夠考查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關(guān)鍵能力,那么就可以根據(jù)其答案的重要程度來設(shè)置分值。這引導我們在備考的時候要更加關(guān)注文本本身,而不能夠再像以前一樣從考點出發(fā)肢解文本。(三)回歸教材,多種方法夯實文言基礎(chǔ)。近幾年高考文言文命題一直注重課內(nèi)外關(guān)聯(lián)。如2024新課標ⅠⅡ卷文言文試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在教材中多有出現(xiàn),或是一詞多義,或是詞類活用現(xiàn)象,或是特殊句式,選文的主題也與教材的人文主題密切相關(guān),特別是在儒家經(jīng)典中多有體現(xiàn)。這提醒我們在備考時要在夯實課內(nèi)字詞知識的基礎(chǔ)上,提升思維品質(zhì)。(四)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德修身。如2024年新課標Ⅱ卷文言文的材料一講述魏文侯禮敬名士段干木的故事,材料二講述漢太子與“商山四皓”的故事,材料三則是漢代思想家王充對上述兩個歷史故事的評述。第14題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王充議論的基礎(chǔ)上,歸納出材料一中“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與材料二中“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兩件事的相似之處。兩件事情表面上無關(guān),但在“力少則修德”上是相通的,試題考查考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考生在成長過程中將崇德重禮、尊賢敬長轉(zhuǎn)化為自覺行為。年

份卷

別選

篇體

例題型/分值涉及考點2024年新課標Ⅰ卷《資治通鑒·漢紀》《讀通鑒論》史傳文論說文1道斷句題3分;2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8分;1道主觀內(nèi)容分析題5分,共22分①文言斷句;②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現(xiàn)象和詞類活用、判斷偏義復詞;③理解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⑤篩選信息、概括要點和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手法新課標Ⅱ卷《史記·魏世家》《史記·留侯世家》《論衡·非韓》史傳文論說文1道斷句題3分;2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8分;1道主觀內(nèi)容分析題3分,共20分①文言斷句;②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現(xiàn)象、詞類活用現(xiàn)象和古代文化常識;③理解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⑤篩選信息和概括分析、比較材料全國甲卷《廿二史札記》史傳文1道斷句題3分;2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10分,共19分①文言斷句;②理解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③理解文章內(nèi)容;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考情分析年

份卷

別選

篇體

例題型/分值涉及考點2023年新課標Ⅰ卷《韓非子·難一》《孔叢子·答問》論說文1道斷句題3分;2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8分;1道主觀內(nèi)容分析題3分,共20分①文言斷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③理解文章內(nèi)容;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⑤文章內(nèi)容分析新課標Ⅱ卷《百戰(zhàn)奇略》《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兵書1道斷句題3分;2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8分;1道主觀內(nèi)容分析題3分,共20分①文言斷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③理解文章內(nèi)容;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⑤文章內(nèi)容分析全國甲卷《隆平集·儒學行義》紀傳體史書1道斷句題3分;2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10分,共19分①文言斷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③理解文章內(nèi)容;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全國乙卷《韓非子·十過》論說文1道斷句題3分;2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10分,共19分①文言斷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③理解文章內(nèi)容;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年

份卷

別選

篇體

例題型/分值涉及考點2022年新高考Ⅰ卷《戰(zhàn)國策·魏策三》國別體史書3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8分;1道主觀內(nèi)容分析題3分,共20分①文言斷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③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⑤文章內(nèi)容分析新高考Ⅱ卷《東觀漢記·卷十》紀傳體斷代史3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8分;1道主觀內(nèi)容分析題3分,共20分①文言斷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③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⑤文章內(nèi)容分析全國甲卷《戰(zhàn)國策·秦策二》國別體史書3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10分,共19分①文言斷句;②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③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全國乙卷《說苑·貴德》雜史小說集3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10分,共19分①文言斷句;②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③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年

份卷

別選

篇體

例題型/分值涉及考點2021年新高考Ⅰ卷《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通鑒紀事本末3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8分;1道主觀內(nèi)容分析題3分,共20分①文言斷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③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⑤文章內(nèi)容分析新高考Ⅱ卷《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通鑒紀事本末3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8分;1道主觀內(nèi)容分析題3分,共20分①文言斷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③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⑤文章內(nèi)容分析全國甲卷《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宋史紀事本末3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10分,共19分①文言斷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③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全國乙卷《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通鑒紀事本末3道單選題,各3分;1道翻譯題,10分,共19分①文言斷句;②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③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④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二必備知識(一)論辨類這類體裁包括論說的文章和論辨的文章。論說偏重于“說”,一般都是因事生情,有感而發(fā),包括政論、史論、文論、事論等。先秦諸子的文章,有很多議論性的章節(jié)片段,都可看作是論說。例如:《孟子·魚我所欲也》《荀子·勸學》。再如賈誼的《過秦論》,蘇洵的《六國論》等。“辨”就是判別。察事物的是非美惡,而能區(qū)別之,叫作辨,與爭論是非的“辯”通用。論辨的文章有多種名稱,例如議、駁說、說、解、難、原等都是。還有通常的一事一議,例如周敦頤《愛蓮說》、韓愈《師說》《馬說》等。體裁歸納(二)傳狀類“傳”指傳記,首創(chuàng)于司馬遷。傳記名篇有《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列傳》《蘇武傳》等。這些文章不但記敘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中人物的所作所為,而且還有許多心理描寫和細節(jié)刻畫。除了國史立傳,還有文士作傳,一般寫普通人的事跡,寫法靈活多樣,內(nèi)容有所側(cè)重。除此而外,還有自述生平,兼寫懷抱或抒發(fā)感慨的自傳,例如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三)雜記類雜記類包括范圍很廣,除傳狀、碑志外,凡是記事記物的文章均可歸入此類。大體分以下三種。臺閣名勝記是為修建亭臺樓閣或是游覽名勝古跡而寫的文章。作者可借題發(fā)揮,抒發(fā)個人思想感情、抱負、志趣和意愿。例如姚鼐《登泰山記》、歐陽修《醉翁亭記》、范仲淹《岳陽樓記》等。山水游記主要是寫登山臨水的見聞觀感,以描寫自然景物為主。例如有寫景,兼發(fā)議論和說理的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有表現(xiàn)作者非凡才識和高超思致的蘇軾的《石鐘山記》。人事雜記是以記人敘事為內(nèi)容的文章,例如寫史可法抗清事跡的全祖望的《梅花嶺記》,寫家常小事的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借寫病梅以諷刺社會現(xiàn)實的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四)序跋類序文常寫在一部書或一篇文章的前面,跋則在后。一般來說,序詳而跋簡。主要是說明作者身世、寫作緣起、內(nèi)容、體例等。有的序以記事為主,例如文天祥《<指南錄>后序》;有的序以議論為主,例如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跋似現(xiàn)代的編后記,是放在書后的說明文,一般比序短小簡約。(五)贈序類贈序類是送別親友而寫的文章,即臨別贈言。有兩種情況:一是雖無餞別宴席,卻贈文表示惜別、祝愿、勸勉之情,例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是雖然宴飲賦詩,但無餞別內(nèi)容,也寫序文,記聚會之盛,飲酒作詩之樂,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閣序》、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六)公牘類公牘類是指古代朝廷、官府通常使用的公文。詔令類:帝王給臣民的文告,有詔、令、命、制、諭等名目。奏議類:臣下給帝王的上書,有奏、議、章、表、疏、啟等名目。常見的有表和疏等。表又稱“奏表”,是用來向皇帝陳述衷情的,例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都是感人肺腑之言。疏的本意是逐條述說,臣向皇帝提建議、意見的一種文言體裁,例如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七)書牘類指個人之間交往的書信。這種體裁也有不少異名,例如書、上書、啟、牘、尺牘、簡、帖、簡帖、札、簡札、書札、牒、箋、移等都是此類。例如:吳均《與宋元思書》、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八)箴銘類箴就是古“針”字,古人以針石治病,故箴文亦寓“療救”之意。銘是刻(或?qū)懀┰谌粘F魑铩⒕邮夷酥辽绞系木湫缘奈淖?,“座右銘”則是指題后置于身邊隨時警戒自己的銘文。名篇有劉禹錫的《陋室銘》。(九)哀祭類是哀悼死者所寫的文章。哀祭文分“文”與“辭”兩部分,文以記事,辭(用韻)以悼念。韓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都是哀祭類名作。(十)碑志類碑是石碑,志是記識的意思。碑志文包括紀功碑文、封禪碑文、宮室廟宇碑文和墓碑文,其中以墓碑文數(shù)量最多,內(nèi)容大體上有死者的籍貫、姓名、生平、生卒年月等。例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全面評價了柳宗元的一生。張溥的《五人墓碑記》是為一次政治事件中五位死難者而寫的,褒揚了他們在事件中的功績。三閱讀方法(一)初讀——快速粗讀全文,整體感知內(nèi)容快速瀏覽文章主要內(nèi)容及注釋,了解文章大概內(nèi)容。對弄不懂的實詞、虛詞及個別句子,要敢于“跳過去”。敢

讀“節(jié)選自”后面的文字,一般就是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出處≈主要內(nèi)容概括掃

處(二)再讀——厘清人物關(guān)系,把握事件頭緒1.厘清人物關(guān)系高考??嫉奈难晕闹械娜宋锎蠖酁槌⒐賳T,故與其相關(guān)的人物還有皇帝、上司、同僚、下屬及百姓等。弄清這些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是讀懂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閱讀材料,一定要有梳理人物關(guān)系的意識,一定要明白,某句話是誰說的,某件事情是誰做的,這樣才能明確文意,為篩選信息、分析概括內(nèi)容做準備。2.厘清事件頭緒篇目名稱為主要歷史事件,但具體材料中可能圍繞主要事件來描寫幾件具體事情,完整呈現(xiàn)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結(jié)合時間詞語,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和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在厘清事件頭緒時,一定要注意時間詞、地點詞和人物的變更。對人物事跡的評價和信息的篩選,一般要關(guān)注何時、何地、何事;而人物的變更往往與事件的更替變化密切相關(guān)。另外,梳理人物關(guān)系和梳理事件頭緒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有時幾件事都和某一人有關(guān),有時一件事和多人有關(guān),因此還要注意不同人對某件事的態(tài)度及貢獻。一件事

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幾件事事件的先后順序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梳理三個主要關(guān)系:①人物與底層民眾的關(guān)系;②人物與其他官員之間的關(guān)系;③人物與皇帝的關(guān)系。梳理人物關(guān)系與事件關(guān)注人物事件3.明晰作者觀點、態(tài)度、情感、思想雖然高考文言文在選材上以寫人、記事為主,但議論說理類文言文和游記類文言文依然不容忽視。尤其是近兩年,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考查的議論說理類的文言文增多了。隨著文言文選材范圍的不斷擴大,議論說理類和游記類文言文值得去重視。閱讀這兩類文言文,明晰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情感、思想尤為關(guān)鍵。下面我們來說說這兩類文言文的閱讀方法:議論說理類文言文閱讀方法第一明確觀點第二厘清論據(jù)議論說理類文言文往往對某一政治現(xiàn)象或生活經(jīng)歷進行分析,從而得出論點。因此,在閱讀的時候需要格外注意對觀點(即論點)的把握。論點的支撐需要足夠的材料,也就是論據(jù),所以在閱讀時需要不斷地圈點出相應(yīng)的論據(jù),包括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從論據(jù)的內(nèi)容出發(fā),努力分析與論點的關(guān)系。第三辨析論證方法在閱讀論述類文言文時,也要注意論證方法的使用,常用的論證方法有引證、例證、對比論證。游記類文言文閱讀方法第一弄清基本信息需要弄清楚是“何人”賞“何景”,寄托“何情”或“何理”。閱讀時,需要標示人物、景點及變化,作者的感受。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蹤,厘清作者的游覽過程和順序。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覽過程中看到的景物想到了什么,即作者通過寫景狀物要抒發(fā)的感情。了解寫作方法和技巧,弄清作者是怎樣寫景,怎樣抒情的。第二梳理“游跡”第三分析“情”“景”關(guān)系第四了解技巧文言文閱讀的第三題通常是選擇題,這道題往往考查對全文內(nèi)容的概括分析。這四個選項,涉及文章中的許多內(nèi)容,對理解文章有不可忽視的提示作用。第一步:讀題目,以“題”解文“題眼”即文言文閱讀的考查點,這些考查點大多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點或難點。但它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前后文有密切的聯(lián)系,可以通過對前后文相關(guān)語意的分析、對相鄰詞語語法功能的定位來解答,即以“境”解題。第二步:看題眼,以“境”解題(三)三讀——結(jié)合具體題目,揣摩文中詞句題目本身往往也是理解文意的線索或鑰匙,因此,文言文閱讀的第三步,就是將文章和題目聯(lián)系起來讀。這遍閱讀,又可以分成以下兩步:四備考指導(一)回歸課本,做好積累針對2025年的高考文言文備考策略,首要任務(wù)是重歸文言文學習的“閱讀”核心,深入課本,強化誦讀與記憶,以提升語感為關(guān)鍵。做到一課一讀一積累,為文言文斷句、詞語理解和翻譯打下扎實的基礎(chǔ)。如2024年新課標Ⅰ卷: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這道題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實詞、關(guān)鍵詞語的能力,其中有用法的比較,也有意義的區(qū)別,與統(tǒng)編教材初中課文《老子》《愛蓮說》和高中課文《孔雀東南飛并序》《項脊軒志》相銜接。(答案為C)

(二)建立課內(nèi)外文言詞語知識體系備考時,還要注重語境,加強積累,及時歸納,建立課內(nèi)外文言詞語知識體系。如2024新課標II卷: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燕,同“宴”,指宴飲,成語有“新婚燕爾”,其中的“燕”字意思與此相同。B.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與《師說》中“不恥相師”的“恥”用法相同。C.為壽,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的禮儀與此相同。D.式,同“軾”,指扶軾,與《周亞夫軍細柳》“改容式車”的“式”意思相同。這道題考查文言詞語在文本語境的含義,但又離不開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建立體系。如果在學習統(tǒng)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課文《氓》的過程中對“晏”一詞有了系統(tǒng)歸納,那么解讀此題,就會節(jié)省時間,快速判斷A錯誤。燕同“宴”,宴飲的意思;成語“新婚燕爾”中的“燕”也同“宴”,卻是安樂、歡樂的意思,兩者意義用法不同。(答案為A)(三)整體閱讀,知人、識事、辨理“知人”意味著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包括他們的語言表達、相互關(guān)系,并概括出他們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質(zhì)和行為舉止?!氨胬怼眲t是對文章中的人物觀點及其背后的邏輯依據(jù)進行評判。這既包括作者直接闡述的觀點,也包括那些通過人物之口間接表達的思想,需要我們細心分析和辨別。如2024新課標II卷:14.王充認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請根據(jù)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3分)

解答這道題,就是要通過閱讀明確人物觀點之理,再從材料找到映射點,然后進行分析和概括。王充認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與“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的相似之處在于:①魏國、漢太子均因力弱而面臨險境;②魏文侯、漢太子均通過修德敬賢避開了風險。(四)全面思考問題,提升批判性思維品質(zhì)在2025的高考文言文備考中,我們不僅要回歸課本,強化閱讀與背誦,以強化語言感知力,又需拓寬思維邊界,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避免陷入片面之見。對相關(guān)事件、人物要從不同時間節(jié)點、思考角度進行評判,注重批判性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如2024年新課標Ⅰ卷:14.王夫之強調(diào)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5分)我們應(yīng)該對這道題中的“李陵投效匈奴”一事并不陌生。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涉及司馬遷因為李陵游說而招致宮刑;而在統(tǒng)編高中課本選擇性必修中冊《蘇武傳》中,亦有李陵試圖說服蘇武歸降的內(nèi)容。解答此題,首要任務(wù)是理解王夫之的觀點,隨后從材料一中提煉出支持該觀點的歷史事實。此題作為簡答題,其難度相較于去年有所提升,因為它不僅考查了我們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還對我們的批判性思維提出了要求,因此分值也相應(yīng)增加。五真

范【2024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于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鄙蠅讯S之。陵至?;?,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zhàn)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shù)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shù)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shù)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鄙弦赃w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鄙嫌谑亲辶昙摇<榷勚?,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zhuǎn)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一)初讀——快速粗讀全文,整體感知內(nèi)容材料一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資治通鑒》為編年體史書,對李陵的事跡記錄較為分散,篇幅較長,故選文在不影響文獻原意基礎(chǔ)上,對原文內(nèi)容進行了一定的刪減和改編。材料二節(jié)選自《讀通鑒論》此為王夫之針對《資治通鑒》所記載的李陵事跡而作的一段議論,是為“議論”。兩則材料,在內(nèi)容上深度關(guān)聯(lián),所述史實清晰曉暢,所議事理簡易明了。由于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對“李陵之降”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判斷。掃

處(二)再讀——歸納內(nèi)容要點材料一:《資治通鑒》記載的史錄李陵請戰(zhàn)面對八萬匈奴騎兵的圍攻,李陵雖英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而投降。漢武帝震怒,群臣指責李陵。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卻受腐刑。后漢武帝誤信讒言滅李陵全族。李陵在匈奴期間,派人刺殺教單于布兵防備漢軍的降將李緒,自己卻遭大閼氏追殺,單于庇護他,后又將女兒嫁給他并封其為右校王。漢武帝后期,派李廣利領(lǐng)兵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將與李陵領(lǐng)兵追擊漢軍,雙方激戰(zhàn)多日。李陵請求帶領(lǐng)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以分散單于兵力,漢武帝應(yīng)允。李陵在?;皆庥鋈f匈奴騎兵,英勇作戰(zhàn),殺敵數(shù)千,展現(xiàn)其軍事才能。李陵投降李陵在匈奴的生活材料二:王夫之《讀通鑒論》的觀點對李陵投降一事的看法司馬遷不遺余力地為李陵掩飾,并極力稱贊李廣以表彰其世代功績。司馬遷忽略了李陵投降后仍為敵人作戰(zhàn)的嚴重事實,試圖洗白其污點。李陵聲稱想等待機會報答漢室,被王夫之視為對蘇武的愧疚和對罪行的辯解。李陵的罪行是無法被掩飾的,其大節(jié)已失,其余罪過也難以洗刷。李陵投降匈奴,其罪行明顯且無法掩蓋。李陵帶領(lǐng)五千步兵出邊關(guān)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勇敢而非漢武帝的命令。李陵被滅族后,將罪責推給李緒,并在后來追擊漢軍,逃避和推卸罪行。對司馬遷的看法及評價對李陵“報漢”的看法題目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賦分。(3分)為將而降

A

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zhàn)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三)三讀——結(jié)合具體題目,揣摩文中詞句讀題提示本題前兩處標點難度不大,難點在“而已”。考生第一讀可能作句末語氣詞,那斷句就會出問題,此處“而”表轉(zhuǎn)折,“已緇”意為已經(jīng)染黑,所以句讀應(yīng)在“而”之前。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參考譯文:作為將領(lǐng)投降敵人,投降后又為敵人拼死不惜獻出生命(與漢軍)作戰(zhàn),即使他想洗刷自己的污點,(可是)已經(jīng)染黑的白絹是不能再恢復潔白的?!盀閷⒍怠北硎纠盍曜鳛閷㈩I(lǐng)卻投降了敵人,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所以應(yīng)該在“降”字后斷句;“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表示李陵投降后仍然為敵人效力,所以應(yīng)該在“戰(zhàn)”字后斷句;“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表示即便想洗刷污點,但已經(jīng)染黑的白絹不能再恢復潔白,所以應(yīng)該在“污”字后斷句。參考答案ADF

為將而降

A

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

D

雖欲浣滌其污

F

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題目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現(xiàn)象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貴,以……為貴,意動用法。句意:皇帝贊許李陵的豪情壯志,就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不重視那些稀有的珍寶。B.正確。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屬性詞,血統(tǒng)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順。/我有一個親哥哥。C.錯誤。相同,都是助詞,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沒有死節(jié)。/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D.正確。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來李廣利征討匈奴。/等到伯、叔分家。故選C。題目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李陵請求以少擊眾,率五千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zhàn),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率軍殺敵數(shù)千。對于李陵的戰(zhàn)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置一詞。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D.武帝誤信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誅殺李陵家族,其實幫助匈奴的是李緒。王夫之認為,即便滅族之禍可以歸罪于李緒,李陵的罪責也無可推卸。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錯誤,根據(jù)原文“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可知,司馬遷“稱道李廣”是為了表彰李陵家族的世代功績來為其辯白,并不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故選C。題目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愿得自當一隊,到蘭于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2)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參考答案及解析13.(1)(我)希望能夠獨立帶領(lǐng)一隊,到蘭干山南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要讓匈奴專門針對貳師將軍的部隊。(2)李陵說:想得到適當?shù)臋C會來報答漢室,是愧對蘇武而給這件事找借口。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分”,分散;“鄉(xiāng)”,同“向”,朝著某個方向前進,引申為針對。(2)“得當”,適當?shù)臋C會;“愧”,愧對。題目14.王夫之強調(diào)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5分)參考答案

14.①李陵打仗失敗后即投降匈奴;②與降將衛(wèi)律一道成為單于左膀右臂;③率領(lǐng)大軍追擊漢軍。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信息、概括要點和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手法的能力。作答此題,首先要理解王夫之“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一句的意思。李陵投降匈奴,作為漢軍將領(lǐng),已經(jīng)喪失了一個漢軍將領(lǐng)的節(jié)操,故稱“大節(jié)喪”。“余無可浣也”承上一句“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而來。已經(jīng)染色的素絲不可能回復白色,因此李陵“大節(jié)喪”,投降之罪無可辯白,也就是材料二的結(jié)論句“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李陵投降叛逆之罪無可辯白。試題即要求考生從材料一中概括支持王夫之這一觀點的史實。與此相對應(yīng),考生可以從材料一中找到:①“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奔础按蛘淌『蠹赐督敌倥薄"诟鶕?jù)原文“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可知,單于將女兒嫁給李陵為妻,并立其為右校王,與降將衛(wèi)律一起受到單于重用,成為單于的左膀右臂。(降將衛(wèi)律這個人物可見選擇性必修中冊課文《蘇武傳》,其中衛(wèi)律威逼利誘蘇武投降的情節(jié)使我們印象深刻,其效忠匈奴單于的本質(zhì)昭然若揭,而李陵與衛(wèi)律一同受到單于重用,可以坐實李陵投降的本質(zhì)。答案中衛(wèi)律是降將的信息,來自教材,并不要求考生一定點出這一身份)③根據(jù)原文“(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zhuǎn)戰(zhàn)九日”可知,李廣利出征匈奴,李陵率三萬余騎追漢軍,雙方轉(zhuǎn)戰(zhàn)九日。因此王夫之感嘆:“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zhuǎn)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說明李陵投降效忠匈奴單于已是事實。六實

戰(zhàn)

化【2024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經(jīng)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蔽暮钣纱说米u于諸侯。(節(jié)選自《史記·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計?!绷艉钤唬骸邦櫳嫌胁荒苤抡?,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shù)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鄙显唬骸盁┕易湔{(diào)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節(jié)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論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狈蚍ǘ戎φ?,謂何等也?養(yǎng)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變孟賁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zhàn),童子必不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節(jié)選自王充《論衡·非韓》)【注】①段干木:戰(zhàn)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zhàn)國時勇士。.題目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稱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圖也。【參考答案】

CEH魏君賢人是禮C國人稱仁E上下和合H未可圖也。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謀取?!百t人是禮”是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禮賢人”,做“魏君”的謂語和賓語,在后面C處斷開。“國人稱仁”是主謂賓結(jié)構(gòu),在后面的E處斷開?!吧舷潞秃稀笔侵髦^結(jié)構(gòu),在后面的H處斷開。故選CEH。題目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燕,同“宴”,指宴飲,成語有“新婚燕爾”,其中的“燕”字意思與此相同。B.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與《師說》中“不恥相師”的“恥”用法相同。C.為壽,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的禮儀與此相同。D.式,同“軾”,指扶軾,與《周亞夫軍細柳》“改容式車”的“式”意思相同。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現(xiàn)象、詞類活用現(xiàn)象和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錯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