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從業(yè)資格小學綜合素質_第1頁
教師從業(yè)資格小學綜合素質_第2頁
教師從業(yè)資格小學綜合素質_第3頁
教師從業(yè)資格小學綜合素質_第4頁
教師從業(yè)資格小學綜合素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教育根底

第一節(jié):小學教育的開展及特點

一、小學教育概述

【一)小學教育的概念

小學教育即為初等教育,或稱根底教育,也叫強制教育,通常指一個國家學制中的第一個

階段的教育,對象一般為6-12歲兒童。

[二)小學教學的任務

小學教育是根底教育,既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根底,也是個體身心健康開展的教育。所

以,小學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打好根底。

二、我國小學教育的開展

(-)古代的小學教育

1.先秦時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三個階段。

時期學校名稱教育內容特點

先秦庠、序、校文字的讀寫和數(shù)的計算目的在于培養(yǎng)尊神重孝勇敢

善戰(zhàn)的未來統(tǒng)治者

西周國學、鄉(xiāng)學德行、書、數(shù)、射、御、禮、1.以官學教育為主

2.強調德行教育

3.官師合一

春秋戰(zhàn)私學《詩》,《書》《禮》《易》《樂》1.私學興起

國《春秋》等

2.儒家重視德育倫理教育

3.墨家重視科學知識教育

2.秦漢至明清時期的小學教育

時期學校名稱教育內容特點

秦朝學室識字和常識教育為核心。1.文教政策:崇法排儒

法律知識和“為吏之道”2.統(tǒng)一文字

3.吏師教導弟子,培養(yǎng)刀筆小

漢朝私人學館階段一:識字教育為主,識字教材主要是《倉頡篇》《凡

數(shù)學常識將篇》《急就篇》等

階段二:培養(yǎng)思想道德和

倫理觀點為主,識字教育

魏晉南私學儒家經典為主,道家經典私學教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多

北朝以及天文、歷算等元化,較為興旺

隋唐時官立小學根本的識字,寫字教學、文教政策:崇佛尊儒,兼重道

期私立小學經學、文學教。常用教材《開蒙要訓》《蒙

求》

宋元時官學,私初步的道德行為訓練,根1.文教政策:尊孔崇儒,提倡

期學本的文化知識技能和培佛道,崇尚理學為主要特點

養(yǎng)兒童的行為習慣

2.小學教材不僅注重兒童的心

理特點,并將識字教育、根本

知謖教育和倫理教育有機結

合起來

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小學教

育應先入為主,及早施教,并

且認為小學教材應形象生動,

激發(fā)兒童學習興趣

明末清官學(宗理學為主1.私塾的教學方式主要是識

初學、社學)字、習字、讀書以及作文

私學[蒙2.王守仁認為兒童教育內容包

學,義學括“歌詩”“習禮”“讀書”等,

和私塾)提出了“隨人分限所及”的兒

童教育思想

〔二)近現(xiàn)代的小學教育

1.近現(xiàn)代小學教育的草創(chuàng)時期

代表人物學校名稱主要特點

張煥綸上海正蒙書院(1878)1.采用班級授課制

2.課程主要有算數(shù)、格致、游戲、技藝、英

文、法文等,采用俗話解釋文言,講解并背

誦并重的教學方法,尤重德育

3拉.開我國近代小學教育改革的帷幕

鐘天緯三等公學(1896)注重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的方式,以

經書為主,也重視英文

盛宣懷南洋公學18961.3思想:德育、智育、體育三者結合和諧開

2.師范學院的學生輪流教學,開設國文、數(shù)

學、歷史、地理、體育等課程,這可視為我

國師范學校附設小學的開端

清政府小學堂1.將各地舊書院改為中西兼學的學堂,并將

州縣的書院改為小學堂

2.地方小學教育普及運動的開端

3.清末第一次以政府名義重視小學教育的改

革,也是小學教育方案監(jiān)獄公文的開端

外國傳教教會小學1.講授圣經、中國經史、自然科學的初步知

士識以及英文等課程

2重.視女子教育

2.清末“新政”的小學教育

學制名稱公布時公布政特點地位

間府

壬寅學制1902清政府1.以n本學制為藍本,公布《欽中國首次公布

(《欽定定學堂章程》,這是我國近代教的第一個現(xiàn)代

學堂章育史上最早的系統(tǒng)學校制度,學制

程》)(公布卻未實施)

2.規(guī)定兒童6歲起入蒙學堂(4

年),10歲入尋常小學堂,13

歲入高等小學堂或是笥易實業(yè)

學堂

癸卯學制1904清政府L以日本學制為藍本,中國開始實施

(《奏定的第一個現(xiàn)代

2.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學堂章學制

為指導思想,以“讀經尊孔”

程》)

為教育宗旨

3.《奏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

A.招收7歲的兒童入學,修業(yè)

年限為5年

B.教學宗旨“以啟人生應有之

知識,立其明倫理愛國家之根

基,并調護兒童身體,令其發(fā)

育”

C.初等小學堂主要教授科目有

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字等

3.中華民國的小學教育

學制名稱公布時間公布政府特點地位

壬子癸丑1912-191南京臨時政1.第一次規(guī)定男女同校,我國教育史上

學制3府廢除讀經,充實自然科第一個具有資

學,將學堂改為學校本主義性質的

學制

2.學齡期為6-14歲,小

學教育以留意兒童身心

之發(fā)育,培養(yǎng)國民道德之

根底,并授以生活所必需

之知識技能為宗旨

壬戌學制1922民國政府1.以美國學制為藍本,規(guī)我國小學教育

(“新學定小學6年,初中3年,開展史上的一

制”或“六高中3年個里程碑,其

三三學影響一直持續(xù)

2.幼稚園也被納入初等

制”)至IJ1949年

教育階段

3.小學取消修深刻,增加

公民、衛(wèi)生課,將手工改

為公共藝術,圖畫改為形

象藝術,整合社會科,設

自然園藝科,將國文改為

過于,體操改為體育

4.規(guī)定女子與男子享有

平等的受教育權利,明確

以學齡兒童和青少年身

心開展規(guī)律作為劃分學

校教育階段的依據(在我

國現(xiàn)代學制史上是第一

次)

4.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的小學教育

時期學校名稱或代表文件主要觀點

土地革1934年2月公布《中華1.小學學制改為5年,分為初等小學3年,

命時期蘇維埃共和國小學校制高等小學2年。

度暫行條例》,將蘇區(qū)小

2.采用半日制和全日制兩種方法辦學,小學

學一律統(tǒng)稱為列寧小學

教育注重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抗戰(zhàn)時陜甘寧邊區(qū)小學1.小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有文化、身體健

期康的抗戰(zhàn)建國的勞動者

2.政府辦學與民辦公助的辦學政策

3.招收8-14歲,年限5年

4.教授關于戰(zhàn)爭或生產的技術課,教材的內

容力求精簡和實用

解放戰(zhàn)《小學教員暫行實施方1.著重培養(yǎng)兒童的革命觀點,通過上課、作

爭時期法》報告或是參加社會活動組織教學

2.徐特立先生的教育思想

【三)當代的小學教育

1.新中國初期十七年的小學教育歷程

時期文件或公布者特點

1949.9《共同綱領》強調小學教育為根底國民教育

1951.8《關于學制改革的小學年限為5年,實行5年一貫制,入學年齡

決定(草案)》以7周歲為標準。

1953.9《小學教學方案1.小學設置8課,并通過各科教學,晨夕會,課

(草案)》外活動,班主任和少先隊工作進思想品德教育

2.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教育部編訂的小

學各科課程標準暫行草案統(tǒng)一修訂和重編小學

教材

3.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編小學教材

1953以后1.小學教育照搬蘇聯(lián)的12年教學方案

2.翻譯和采用蘇聯(lián)教材,增加唯物主義的教學內

3.在學校內推廣蘇聯(lián)的教學方法,蘇聯(lián)課堂教學

的五個環(huán)節(jié),直觀教學法

1954.8教育部以社會主義,馬列主義思想來教育學生,培養(yǎng)

全面開展的社會主義新人,這改變了以前的新

民主主義的政治教育內容和培養(yǎng)目標。

1958第四次全國教肓行大力開展識字云頂,大力普及小學教育,學會

政會議用兩條腿走路,適齡兒童入學率大幅度提高

2.改革開放后的小學教育

時間文件或公布者主要觀點

1978教育部提出“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

以調整為中心,拉開了新時期教育改革與開展

1980《關于普及小學教1.1981年以后適齡兒童入學率到達91%以上

育假設干問題的決

2.采用新教材,注重學生身體健康,防止學業(yè)負

定》

擔過重

3.小學教師職務制度也得到落實

4.小學教師的在職培訓工作開始部署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來”以培養(yǎng)“四有新人”為目標,確定我國教

育改革與開展的方向

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1.1986.7.1開始在全國正式實行九年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法》它的公布標志著我國的義務教育進入了一個新

階段

2學.制:“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

3.課程編寫由以前的“一綱一本”改為“一綱

多本”

1993《中國教育改革和提出根底教育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

開展綱要》素質的軌道,小學開始了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

改革。小學實行校長負責制的學校管理體制

2001第八次根底教育課1.全國根本普及了九年一貫制的義務教育

程改革

2.小學課程注重內容的現(xiàn)代化

3.重視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改革課程過于集中

的情況

4.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

5.多媒體技術在學校教學中得到普遍使用

三、小學教育的根本特點

【一)教育對象的特殊性

1.小學生的身心開展

(1)童年期是生理開展相對穩(wěn)定與平衡的時期。骨骼噌長較快,骨化尚未完成。端正坐立

行及看書寫字的姿勢。容易疲憊,恢復快。心臟功能還較差,不宜做活動強度大的運動。

容易興奮,靈活性高,易疲勞,快恢復。

(2)剛入學的兒童感知覺都處于較低水平,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在教育教學中的不斷強

化訓練,感知覺逐步得到開展和提高。

低年級注意力容易松散,觀察事物缺乏興趣、系統(tǒng)性。小學生記憶主要是形象記憶。小

學生思維開展的根本特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度,

思維缺乏自覺性和靈活性。小學生的道德感較為模糊。

2.小學生的開展可能性

小學生身體和心理的開展處于一個尚未完全成熟、相對不穩(wěn)定、尚未定型的階段,(可能性

逐漸變現(xiàn)實性,逐漸變成社會人)

3.小學生的能動性和主動性

獨立自主意識、主動性、積極性有所提高,產生了新的興趣和動機。

【二)小學教育的根底性

1.小學教育是社會開展的根底

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根底。小學教育對國家和民族的開展起著奠基作用。

2.小學教育是個體開展的根底。

3.小學教育的課程內容具有根底性。

【三)小學教育的義務性

面向全體適齡兒童,只要到達一定年齡(6-7歲),必須接受小學教育。小學教育在整個教

育中具有義務教育的性質,對于每個公民來說,教育時機是均等的,是應當享有的權利。

【四)小學教育的全面性

小學教育的全面性指的是:對于每一個特定個體而言,小學教育應該催促他們在各個方面

的充分開展,保證他們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諧開展。

全面開展絕不意味著每個學生各方面平均開展,而是包含著其個性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第二節(jié)小學的組織與運行

一、學校管理概述

【一)學校管理的根本要素

三個根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對象

學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學校的組織機構和規(guī)章制度。

【二)學校管理的根本內容

根本內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學工作管理(核心)、教務行政管理、總務工作管理。

(三)教學管理的過程

包括:方案、實施、檢查和總結四個根本環(huán)節(jié)。

1.方案:學校管理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是制定學校工作方案。是全校人員的行動綱領,是管理過程

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依據。

2.實施:是方案變?yōu)樾袆?,是管理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3.檢查:是了解方案執(zhí)行情況,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以期獲得良好效果的措施。

4.總結:對學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質量做出評估,把工作經驗加以推廣,進一步改良

學校工作。

[四)學校管理的原那么與方法

1.學校管理的原那么

(1)方向性原那么:指學校管理工作蟹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領導

的行為準那么。

(2)科學性原那么:指學校領導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按照黨和政府的要求,遵循教育的客

觀性規(guī)律和開展趨勢,從學校實際出發(fā)進行管理的行為準那么。

(3)民主性原那么:指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之共同參與、監(jiān)督學校管理

工作的行為準那么。

(4)教育性原那么:指學校管理過程中要時時表達教育性,處處著眼于育人的行為準那么。

15)標準性原那么:指通過編制各種管理方案,建立健全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來組織、協(xié)

調、控制學校的常規(guī)管理活動,提高管理效率與質量的行為準那么。

(6)系統(tǒng)性原那么:指以實現(xiàn)學校整體目標為主,協(xié)調各局部之間的關系,從而到達學校

管理最優(yōu)化行為準那么。

17)效益性原那么:指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信息等資源,以最小代

價換取最大收益的行為準那么。

(8)動態(tài)性原那么:在學校管理過程中根據管理條件的變化,及時調整管理策略與方法的

行為準那么。

2.學校管理的根本方法:行政管理方法(強制性行政指令)、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經

濟方法、學術方法

二、學校的組織機構

[一)學校組織機構的結構類型

1.直線型:直線型結構是最早,也是最簡陋的?種學校組織結構的結構類型,特點是組織

中的植物按垂直系統(tǒng)直線排列。優(yōu)點是結構簡單,上下級關系明確,責任清楚,聯(lián)系簡捷。

2.職能型:優(yōu)點是能夠發(fā)揮職能機構的專業(yè)管理作用,減輕上層主管人員的負擔,缺點是

容易破壞組織的集中領導和統(tǒng)一指揮,形成多頭領導。

3.直線-職能型:直線-參謀型或稱U型組織結構。特點是設置了兩套系統(tǒng),一套是按命令統(tǒng)

一原那么設置的指揮系統(tǒng),另一套是按專業(yè)化原那么組織的職能系統(tǒng).

4.矩陣型:是由兩套管理系統(tǒng)組織的組織結構,一套是縱向的職能領導系統(tǒng),另一套是為

完成某一任務而組成的橫向系統(tǒng)任務。

【二)學校組織機構的主要職能部門

L校長辦公室:是校長領導下的辦事機構,協(xié)助校長處理學校日常事務。

2.教務處:是學校教育教學的組織管理機構,主要負責協(xié)助校長組織、領導全體教學工作

3.政教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組織管理機構,主要負責管理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學校德

育工作。

4.總務處:是學校后勤工作的組織管理機構,主要負責為學校教育教學和學校各項工作提

供經費、物質保障和綜合效勞。

5.教研室:是由同一學科的任課教師組成的學?;鶎咏虒W實踐機構,主要負責本學科的教

學和研究工作。

6.年級組:是由同一年級各個教學班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課老師組成的基層教學實踐機構,

主要負責本年級教育教學各方面工作。

三、學校的運行機制

學校內部運行機制包括學校管理體制和學校規(guī)章制度等動力作用的系統(tǒng),其中學校管理體

制是領導和管理學校的根本制度,支配著學校的全部管理工作。

【一)學校管理體制

L學校管理體制的開展

學校管理體制規(guī)定學校的管理權限、機構設置及其隸屬關系,是學校內部機制的核心和靈

魂。校長負責制成為我國現(xiàn)階段中小學的管理體制。

2.校長負責制

校長仝面負責,包括校長職位、職責、職權(決策、指揮、人事、財務)三個方面八

黨支部保證監(jiān)督,主要是參與討論副校長及中層干部的提名或任免,加強黨的建設,加強

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充分發(fā)揮各組織在學校中的作用,協(xié)調各個組織間的矛盾

教職工民主管理可以由教職工代表大會和校務委員會表達。

第三節(jié):教育學根底知識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詞的由來

“教育”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孟子.盡心上》

2.教育的概念

廣義: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狹義:主要指學校教育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是構成教育活動的根本要素。

1.教育者:學校教師是教育者的主題,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相愛那個,是學習的主體。

3.教育影響:是教育活動的中介

(三)教育的屬性

1.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這是教育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現(xiàn)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的規(guī)定性。

2.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12)教育具有歷史性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人的活動,具有相對獨立性表現(xiàn)在:第一,

教育具有繼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第三,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

開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功能

1.個體開展功能和社會開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對象劃分)

2.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質劃分)

3.現(xiàn)行功能和隱性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現(xiàn)的形式)

[五)教育的起源于開展

1.教育的起源

11)神話起源說:人由上天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就是表達神的意志,使人順于天

12)生物起源說:19世紀法國的利托爾諾,美國的桑代克,英國的沛西能。

13)心理起源說: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學家孟祿。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

14)勞動起源說:代表人物:蘇聯(lián)的米丁斯基、凱洛夫,推斷出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

勞動過程中的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開展需要的辯證統(tǒng)一。

15)我國學者楊賢江在《新教育大綱》中,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闡述教育起源理論,認

為原始教育活動起源于使社會成員適應群體社會生活和群體生產活動的需要,也是人類自

身身心開展的需要,是在生活實踐過程中進行的。

2.教育的開展

(1)原始社會的教育

第-:具有定目的性,但談不上方案性

第二,原始社會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目的是為生產和社會生活效勞

第三,教育內容與社會生活相適應,以生活經驗為教育內容,教育內容貧乏

第四,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傳。

第五,教育目的的一致,教育權利平等。

第六,“生活教育”,教育在生產活動中進行。

第七,男女教育有區(qū)別,根源在于分工

笫八,教育水平低,沒有專門人員、專門機構場所、專門的組織形式。

第九,教育與原始宗教和儀式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2)古代社會的教育

A.古代社會的教育開展: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

奴隸社會

內容教育特點

夏商人倫,騎射,軍事目的是培養(yǎng)未來統(tǒng)治者,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

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形態(tài)

西周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學在官府”“政教合一”

古印度《吠陀》為主的經典宗教教育(婆羅門教,佛教)

古埃及文字,書寫,執(zhí)政能以僧為師,以吏為師

斯巴達五項競技尚武教育,教育唯一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體格健壯

的軍人和武士

雅典讀,寫,算,音樂,崇文教育,教育目的是使其弟子具有從事商業(yè)

文學,政治,哲學和政治活動的綜合能力

封建社會

春秋戰(zhàn)國官學衰微,私學興起以儒,墨為主的顯學

盛行

漢代官學,私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察舉制,征辟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國子寺:六學,一館實行分科教學科舉制

宋朝中央官學,地方官學,程朱理學成為國學,科舉制

儒家經典被縮減為

書院“四書”“五經”

清朝末年學堂中體西用廢除科舉1905

中世紀教會學校僧院學校、大主教學僧院學校、大主教

校:七藝(三科:文學校:培養(yǎng)僧侶和

法,修辭,辯證法四統(tǒng)治人才

學:算數(shù),幾何,天

教區(qū)學校:對普通

文,音樂)

貧民子弟進行宗

教區(qū)學校:讀寫算教教育

騎士學校騎士七技:騎馬,游效忠封建領主的

泳,投槍,擊劍,打家庭教育

獵,下棋,吟詩

四書:大學論語中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B.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征

階級性道統(tǒng)性專制性刻板性象征性(主導地位)宗教性

C.學校生產的條件

社會生產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有了明顯的分工,文字的出現(xiàn)

(3)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教育:以人性反對神性,以科學理性反對蒙蔽主義,重視現(xiàn)實生

活,反對禁欲主義

(4)近現(xiàn)代教育:資本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

(5)20世紀以后的教育:教育的終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術的現(xiàn)代化

二、教育學概述

【一)教育學的概念

教育學以教育現(xiàn)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不斷探索并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一門社會科學。教

育問題是推動教育學開展的內在動力U

【二)教育學的開展

萌芽階段、創(chuàng)立階段、開展階段

1.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1)教育學萌芽階段的特點

萌芽階段的教育學還沒有從哲學、倫理學、政治學中劃分出來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只表

現(xiàn)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點。

12)萌芽階段中國的教育思想

A《學記》(《禮記》中的篇目)是中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專著,成文大約在

戰(zhàn)國末期。

B孔子??鬃邮侵袊糯顐ゴ蟮慕逃液徒逃枷爰??!墩撜Z》主張“有教無類”,重

視“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根本方法是啟發(fā)誘導,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由此提出學習

過程中應包含四個根本環(huán)節(jié):學、思、習、行??鬃舆€提出“庶、富、教”的觀點,認為

人口、財富、教育是立國的三個要素。庶、富士前提,是實施教育的先決條件。

C墨瞿:“兼愛”和“非攻”,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實用技術

的習傳。對知識的理解,有親知、聞知、說知三種途徑。

D道家:老子、莊子。主張回歸自然,順其自然。

【三)萌芽階段西方的教育思、想

A蘇格拉底:“產婆術”,第一步是蘇格拉底挖苦,第二步是定義,第三步是助產術。

B柏拉圖:《理想國》通過教育獲得知識,洞察世界。教育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柏

拉圖式“寓教于樂”的最早提倡者。

C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巾式的哲學家,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

的。代表著作《政治學》。是歷史上首位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那么,主張按照

兒童心理開展的規(guī)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

D昆體良: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專注是古羅馬昆體良的《雄辯術

原理》(又稱《論演說家的教育》或《論演說家的培養(yǎng)》),學習過程概括為模仿■理論■練習

三階段。

2.教育學的創(chuàng)立階段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提出的歸納法為教育學開展奠定了方法論

根底U

(1)創(chuàng)立階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教育思想

夸美紐斯(教《大教學論》1.教學原那么:遵循人的自然開展

育學之父)1632-教育學成為

2.教學制度:班級授課制

一門獨立學科的標

志3.教學思想:“泛智教育”

4.教學內容:百科全書式課程

5.教學方法:首次提出并論證了直觀性、系

統(tǒng)性、穩(wěn)固性、自覺性等一些列教學方法

盧梭《愛彌兒》1.倡導自然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

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

2.倡導兒童本位的教育觀,高度尊重兒童

康德(把教育《康德論教育》1.“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

學作為一門課

2.教務的根本任務在于充分開展人的自然

程在大學里講

稟賦,使人得到自我完善

授的第一人)

裴斯泰洛齊《林哈德和葛篤1.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瑞士)德》,《葛篤德怎樣

2.最早提出“教育心里化”

教育她的子女》

3.提倡情感教育,愛的教育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將“教育與生產勞動

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赫爾巴特(德《普通教育學》1.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根

國,被譽為“科1806-標志標準教底

學教育學之育學建立

2.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中心地位,形成傳

父”,傳統(tǒng)教育

統(tǒng)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代表人)

3.“四階段教學理論”:清楚、聯(lián)想、系統(tǒng)

和方法。

4.教育性教學原那么:“我想不到有任何無

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成認有

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5.教育目的: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公民

杜威(美國)《民主主義與教1.新三中心論:兒童中心、經驗中心、活動

育》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社會

3.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這是其教育思

想的根底和核心

4.五步教學法

5.提出教育無目的論

洛克(英國)《教育漫話》1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

知識都來自于后天,并得出結論,天賦治

理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

由于教育之故,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

人人可以接受教育

2主.張紳士教育,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

3.教育學的開展階段

(1)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形成與開展

?柯魯普斯卡婭《國民教育與民主主義》,最早以馬克思為根底探討教育問題。

?凱洛夫《教育學》,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的教學著作

?馬卡連著《教育詩》《論共產主義教育》,研究流浪兒童和違法者的改造,核心是集體

主義的教育思想

?中國的楊賢江,編寫《新教育大綱》,這是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著

作。

(2)當代教育理論的開展

?蘇聯(lián)教育學家贊可夫著有《教育與開展》,提出開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那么。

?美國布魯納《教學過程》,強調學科結構,提出結構教學理論,倡導發(fā)現(xiàn)教學法。

?德國瓦根舍《范例教學原理》,創(chuàng)立了范例教學理論。

?瑞士皮亞杰強調活動的動作教學方法,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開展學生的智力

?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系統(tǒng)論述了全面和諧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稱作“活的教育學”

?布盧姆《教學目的分類學》,他把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提

出了掌握學習理論

拓展

?蔡元培(學界泰斗,人世楷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那么,教育獨立思

?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四大教育: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wèi)生教育,公民

教育。三大方式?!盎r民”與“農民化”

?黃炎培1中國職業(yè)教育的領導者):“大職業(yè)教育主義”

?陶行知(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的思想

三、教育與社會的開展

【一)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

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guī)模和速度

?生產力水平制約教育結構的變化

?生產化水平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二)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系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決定受教育權,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道德的內容

2.教育對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yǎng)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進民主,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三)教育與文化的相互關系

L文化對教育開展的制約作用:文化影響教育的價值取向、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確實立、文

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2.教育對文化開展的促進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

現(xiàn)象

4.學校文化

(1)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

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

12)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縮影,可分為學校物質文化,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文化等

?學校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空間物態(tài)形式,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

?學校精神文化(觀念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分為: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價值成

分,理想成分

?學校制度文化(標準文化)主要指保障學校運行的組織形態(tài),規(guī)章制度和角色標準。

四、教育目的

(一)概念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的工作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fā)

點。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宿。

(-)教育目的的作用

?導向作用

?鼓勵作用

?評價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

1三)教育目的的理論

1.宗教本位論: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

2.社會本位論:柏拉圖、涂爾干、凱興斯泰納、巴格萊等

3.個人本位論:“自然人”。盧梭、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等

4.教育無目的論:杜威提出來的,強調教育的過程內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動的具體

目的,并非主張教育無目的。

[四)教育目的的層次

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

1五)教育目的的影響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據)

1.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因素2.受教育者的身心開展特點與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4.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開展學說是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

論依據

【六)我國的教育目的

1.我國當前的教育目標

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精神:

?要求培養(yǎng)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和科

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tǒng)一

?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開展,要求堅持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方面的和諧開展

?適應時代開展的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開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2.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的《資本論》中闡述關于人的全面開展的學說。

人的全面開展學說: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全面協(xié)調開展、道德的開展。

我國教育目的的視線的根本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3.全面開展教育的構成及其關系

全面開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構成。

?德育:在全面教育中起著靈魂和核心作用,起著保證方向和保持動力的作用

?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體育:根底作用

?美育:培養(yǎng)學生止確的審美觀點以及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動力作

?勞動技術教育:綜合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作用

4.素質教育

(1)概念

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

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2)根本內涵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開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開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要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并滲透于教育的各個方面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這也是素

質教育的時代特征。(創(chuàng)新能力是培養(yǎng)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區(qū)別于應試教育的

根本所在。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是現(xiàn)代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的根本所在)

五、教育制度

(-)概念

廣義:國民教育制度

狹義:學校的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guī)定各級各

類學校的性質、任務、目的、入學條件、修業(yè)年限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銜接關系。其中學

校教育制度處于國民教育的核心和主體地位,表達了一個國家國民教育制度的實質。

[二)教育制度的開展歷程

正規(guī)教育的主要標志是近代以學校系統(tǒng)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稱制度化教育。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現(xiàn)特征是學制的建立。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

的標志是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以及公布了全國統(tǒng)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學制。

3.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祟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圍城之內

(三)現(xiàn)代學制的類型

1.雙規(guī)學制:主要存在于19世紀的歐洲國家,英、法、西德等歐洲國家。把學校系統(tǒng)分為

兩個互不相通,互不銜接的軌道。一軌是為資產階級子女設立的,具有較強的學術性;二

是為勞動人民子女設立的,為培養(yǎng)勞動者效勞的。

2.單軌學制:中.軌學制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形成的一種學制。

3.分支型學制:20世紀上半葉由蘇聯(lián)建立,這是一種介于雙軌學制和單軌學制的學制結構。

[四)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據)

1.生產力開展水平和科學技術開展狀況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開展規(guī)律

4.本國學制的歷史開展和外國學制的影響

[五)我國當前的學制改革

學制橫向劃分:普通教育、專業(yè)教育、成人教育

縱向劃分: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從形態(tài)上看,我國現(xiàn)行學制是從單軌制學制開展而來的分支型學制。

2010年《綱要》:我國教育事業(yè)改革開展的工作方針是:優(yōu)先開展、育人為木、改革創(chuàng)新、

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1六)義務教育制度

L概念:具有強制性(義務性),免費性(公益性),普及性(統(tǒng)一性)

2.我國義務教育確實立和開展:1986年通過的《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

教育

第四節(jié):根底教育課程改革

一、課程的概念

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業(yè)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

課程定義:1.課程即學科(教學科目)2.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或目標

3.課程即學習體驗4.課程即有方案的教學活動5.課程即文化再生產

二、課程的作用

三、課程的類型

[一)學科課程和經驗課程

從學科固有的屬性來劃分,課程分為學科課程和經驗課程。學科課程是一種主張以學科為

中心來編定的課程。經驗課程又稱活動課程、兒童中心課程,是為打破學科邏輯組織的界

限,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以活動為中心的課程。

【二)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從可測很難過內容的組織形式劃分,可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分科課程:是一種單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強調不同課程之間的相對獨立性和一門學科的

邏輯體系完整性,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于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地文化知識。

綜合課程:是指打破傳統(tǒng)的學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門以上的學科領域而狗側很難過

的一門學科。1912年懷特海提出。

【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從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的角度劃分,課程可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必修:指國家、地方或學校規(guī)定,學生必須學習的公共課程,其主導價值在于培養(yǎng)和開展

學生的共性,表達對學生根本的惡要求。

選修: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和開展方向,容許個人選擇的課程,其知道價值在于滿足學生

的興趣、愛好,培養(yǎng)和開展學生的良好個性。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從課程設計、開發(fā)和管理主題區(qū)分,課程劃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國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丁?通過課程表達國家的教育意志,確保所有國民的共同根本素質。

地方課程對該地方的中小學課程實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它的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滿

足地方社會開展的現(xiàn)實需要。

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題是教師。主導價值在于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

【五)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從課程的呈現(xiàn)方式劃分,可分為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亦稱公開課程,是指在學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顯的方式呈現(xiàn)的課程。主要特點

是方案性

隱性課程:潛在課程、自發(fā)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xiàn)的課程。如師

生關系,校風,學風。

拓展:古德萊德的課程劃分:理想的課程正式的課程領悟或理解的課程運作的課程經

驗的課程

四、課程理論流派

【一)學科中心課程論

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又稱知識中心課程理論。代表人物: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斯賓塞、布

魯納。代表理論:要素主義,結構主義

根本觀點:主張教學內容以學科中心

【二)活動中心課程論

又叫兒童中心課程或經驗課程,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杜威及其學生克伯屈。(隨意性狹義性)

【三)社會中心課程論

又稱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社會主義改造代表人物:布拉梅爾德。批判理論的代表人物

金蒂斯、布厄迪。

五、課程內容

分為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教材

【一)課程方案

1.概念

它是學校組織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據,也是學校安排整個課程檢查、衡量學校工作和質量的

根本依據。

2.課程方案的組成

包括課程設置(首要問題)、學科順序、課時分配以及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3.作用:是指導和規(guī)定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課程標準的依據。

[二)課程標準

課程目標是核心內容

作用: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根

底,它對教師工作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是評價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和依據。

【三)教材

1.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主體)、講義、講授提綱、參考

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試奸材料。

2.教材的編排

螺旋式上升和直線式編寫兩種根本形式。

螺旋式:把同一課題的內容按深度、廣度的不同層次安排在教科書的不同階段重復出現(xiàn)

直線式:把一門學科的課程內容按照本身的邏輯結構展開,使各種知識在內容上均不重復

的編排形式。

六.課程資源

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重要組成局部。

(-)課程資源的分類

1.根據來源: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2.性質:自然課程資源和社會課程資源

3.載體:文字課程資源和非文字課程資源

4.存在方式: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5.功能特點: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

【二)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途徑與方法

進行社會調查審查學生活動開發(fā)實施條件研究學生情況鑒別校外資源建立資源數(shù)據

七、課程開發(fā)

(一)影響課程開發(fā)的主要因素:社會、知識、兒童

1.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根底及可接受性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開展水平

3.學科特征影響課程的編制

【二)課程開發(fā)的模式

1.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是以目標為課程開發(fā)的核心。代表人物:拉爾夫.泰勒,著作《課程與教學的根本

原理》,“泰勒原理”: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學習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

教育方案。

2.過程模式:斯騰豪《課程研究與開發(fā)導論》,過程模式強調課程開發(fā)關注的應是過程,

而不是目的。

3.情境模式;被視為能包含目標模式,又能包含過程模式的綜合化課程開發(fā)模式。理論根

底是由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家勞頓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論。

八、課程評價

【一)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當代課程評價之父”的美國課程評價專家泰勒提出。這一模式是以目標

為中心而展開的,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根底上形成的。

2.目標游離評價模式:斯克里文提出,他主張采用目標游離評價的方式,即把評價重點從

“課程方案預期的結果”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