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層建筑施工裝備集成平臺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超高層建筑施工裝備集成平臺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超高層建筑施工裝備集成平臺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超高層建筑施工裝備集成平臺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超高層建筑施工裝備集成平臺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ECSCECSXXX:2018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xié)會標準

超高層建筑施工裝備集成平臺技術規(guī)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heequipment-Integrated

platformofHigh-risebuilding

(征求意見稿)

2018年5月

1總則

1.0.1為使集成平臺使用做到技術先進、經(jīng)濟合理、安全適用,制定本規(guī)程。

1.0.2本規(guī)程適用于超高層建筑結構施工所使用的集成平臺的設計、制作、安

裝、驗收、運行、維護、改造及拆除。

1.0.3集成平臺的設計、制作、安裝、驗收、運行、維護、改造及拆除,除應

符合本規(guī)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1.0.4集成平臺與各類集成設備共同組成集成平臺系統(tǒng),本規(guī)程重點針對集成

平臺自身的設計與施工要求進行規(guī)定,其余裝備的設計及施工可參照其對應標準。

1

2術語和符號

2.1術語

2.1.1超高層建筑施工裝備集成平臺theconstructionequipment-Integrated

platformofHigh-risebuilding

超高層建筑施工裝備集成平臺,簡稱“集成平臺”,是指采用微凸支點及空

間框架結構為受力骨架的沿超高層塔樓自爬升的綜合性超高層建筑塔樓施工平

臺。該平臺可集成塔機、施工電梯、模板、操作架、混凝土布料機、水箱、電柜、

焊機房、材料堆場、小型機具、等施工設備設施,以及辦公室、衛(wèi)生間、休息室

等辦公和生活設施,簡稱“集成平臺”。集成平臺包括支承系統(tǒng)、鋼框架系統(tǒng)、

動力系統(tǒng)、掛架系統(tǒng)及監(jiān)測系統(tǒng)。

2.1.2支承系統(tǒng)supportsystem

支承系統(tǒng)包含多個支承點,每個支承點包括微凸支點、上支承架、下支承架、

轉接框架等。支承點位于集成平臺下部,承擔集成平臺的荷載,并將荷載傳遞給

動力系統(tǒng)及核心筒結構。

2.1.3鋼框架系統(tǒng)steelframesystem

包括鋼平臺、支承立柱、滑移機構、開合機構等,由支承立柱和桁架平臺形

成的空間框架結構,是模板、掛架及各類設備設施的載體。

2.1.4動力系統(tǒng)dynamicalsystem

包括執(zhí)行組件、控制組件與動力源,該系統(tǒng)頂升集成平臺整體上升,同時對

頂升及提升過程中的誤差、異常進行監(jiān)測和調(diào)控。

2.1.5掛架系統(tǒng)scaffoldsystem

包括滑梁、滑輪、吊桿、吊耳、立面防護網(wǎng)、翻板、樓梯通道、層間水平走

道板、兜底防護,懸掛或嵌入安裝在框架系統(tǒng)內(nèi),位于施工結構墻體的兩側,與

墻體并行布置,提供豎向混凝土結構施工的作業(yè)面。

2.1.6監(jiān)測系統(tǒng)monitoringsystem

包括視頻表觀監(jiān)測子系統(tǒng),結構健康監(jiān)測子系統(tǒng),氣象監(jiān)測子系統(tǒng),通過傳

感器對集成平臺的運行狀態(tài)進行監(jiān)測。

2

2.1.7微凸支點micro-bumpsupport

包括承力件、固定件固定件、對拉桿,利用承力件、固定件、30mm的混凝

土微凸結構,將豎向力、水平力及彎矩傳遞給混凝土墻體。

2.1.8承力件load-bearingmember

包括爪靴、面板、縱橫肋板,承力件面板表面有多個30mm凹槽,通過支承

架掛爪與爪靴作用傳遞荷載。

2.1.9固定件backingplateofload-bearingmember

包括面板、縱橫肋板,在墻體相對于承力件的另外一側,通過對拉桿與承力

件對拉。

2.1.10爪靴clawboot

位于承力件上直接承載支承架掛爪的槽型結構。

2.1.11上支承架uppersupportframe

包括爪箱、支承框架,支承框架承受轉換框架傳遞的豎向荷載,通過爪箱的

掛爪與承力件的咬合將荷載傳遞至承力件。

2.1.12下支承架lowersupportframe

包含爪箱、支承框架,支承框架承受頂升油缸托架傳遞的豎向荷載,通過爪

箱的掛爪與承力件的咬合將荷載傳遞至承力件。

2.1.13爪箱clawbox

包括掛爪、掛爪配重、箱體結構。位于上、下支承架靠近墻體一端,爪箱內(nèi)

掛爪通過銷軸與爪箱連接,通過掛爪配重作用實現(xiàn)掛爪翻轉和調(diào)平。

2.1.14轉接框架transferringframe

包括轉接立柱、分擔梁、活塞桿上托盤、抗側裝置、碟簧箱,位于支撐立柱

下部,將集成平臺上部荷載傳遞至支承架。

2.1.15抗側裝置anti-lateraldisplacementdevice

包括絲桿千斤頂和橫梁,位于轉接立柱內(nèi)部,支承架兩側,為支承架提供抗

側水平力。

2.1.16碟簧箱discspringbox

包括碟簧、箱體結構,位于上支承架和轉接立柱分擔梁之間,用于不同支承

架間整體調(diào)平,以及支承架自身安裝誤差的局部調(diào)平。

2.1.17執(zhí)行組件executecomponent

3

包含油缸缸體、活塞桿、連接法蘭盤,是動力系統(tǒng)受力的主體結構。

2.1.18控制組件controlcomponent

包括集中控制臺、電磁閘閥、機械閘閥、壓力和行程傳感器、行程限位器、

液壓管路,可實現(xiàn)對油缸工作壓力的監(jiān)控、油缸行程的同步控制與監(jiān)控、緊急狀

態(tài)下的油缸自鎖。

2.1.19動力源powersource

包括油箱、液壓油、液壓泵和電動機組,是動力系統(tǒng)的動力來源。

2.1.20頂升油缸jackingoilcylinder

位于上、下支承架之間,提供集成平臺整體頂升和下支承架提升的動力。

2.1.21活塞桿上托盤theuppertrayofpistonrod

位于頂升油缸活塞桿頂部,與轉接框架連接,承載轉接框架傳遞的上部荷載。

2.1.22頂升油缸托架thebracketofjackingoilcylinder

位于下支承架上,將頂升油缸傳遞的上部荷載傳遞至下支承架,并可隨油缸

回收動作提升下支承架,同時可沿下支承架橫梁滑移。

2.1.23滑移機構slidingdevice

包括套梁、鋼框架平臺滑梁、定位銷軸,位于鋼框架平臺與支承立柱結合部

位,通過套梁形式實現(xiàn)荷載傳遞,由套梁及滑梁表面的滑移材料提供低磨阻接觸

面,可通過千斤頂實現(xiàn)鋼框架平臺與支承立柱的相對滑動。

2.1.24開合機構openingandclosingdevice

包括滑輪、軌道、滑移框架,位于鋼框架及掛架角部,通過伸出和收回適應

鋼框架內(nèi)收變形,可分層或整體開合。

2.1.25自立式集成塔機self-supportingintegrationtowercrane

采用自立式基礎安裝在鋼平臺上的集成式塔機。

2.1.26附著式集成塔機attachedintegrationtowercrane

與集成平臺共用支承系統(tǒng),包含頂部附著、中部附著、底部附著,中部附著

通過牛腿支承在上支承架上,承載塔機豎向力,塔機起重作業(yè)時,底部附著通過

自鎖千斤頂?shù)謮μ峁┧搅?。塔機通過“自平衡”方式隨集成平臺頂升。

2.1.27附著式集成塔機頂部附著

包括抗水平力裝置、固定件、旋轉銷軸,位于附著式集成塔機與鋼框架鋼平

臺之間。頂升過程中限制塔機水平位移。

4

2.1.28附著式集成塔機中部附著

包括支承牛腿、支承框架、抗水平力裝置,位于集成平臺上支承架轉換框架

側邊或頂部,承載塔機豎向力及水平力。

2.1.29附著式集成塔機底部附著

包括自鎖千斤頂、附著框架、抗水平力裝置,位于附著式集成塔機標準節(jié)底

部。在施工條件下,通過抵墻方式承載塔機水平力。

2.1.30抗水平力裝置

由自鎖千斤頂及固定件組成,抵抗塔機水平力。

2.1.31框架式滑動附著

包括鋼框架、滑動附著架,承載施工電梯水平力,并傳遞給集成平臺。

2.2符號

Gk————支承系統(tǒng)、框架系統(tǒng)、掛架系統(tǒng)自重標準值;

Lk————平臺上堆載標準值;

Ck————平臺上施工荷載標準值;

Fk————掛架上施工荷載標準值;

Uk————不平衡頂升產(chǎn)生的附加荷載;

SGk————永久荷載效應的標準值;

SQk————可變荷載效應的標準值;

Wk————風荷載標準值;

————基本風壓;

0

————風速;

0

gz————高度z處的風振系數(shù);

————局部風壓體型系數(shù);

sl

[]————容許變形或位移。

5

3基本規(guī)定

3.0.1使用集成平臺的工程,應針對其設計、制作、安裝、驗收、運行、維護、

改造及拆除編制集成平臺安全專項施工方案,使用單位應組織專家對集成平臺安

全專項施工方案進行論證。

3.0.2集成平臺設計時應分別按施工、頂升、提升、停工四種狀態(tài)進行強度、

剛度及穩(wěn)定性計算。

3.0.3微凸支點在核心筒結構上,必須對核心筒結構強度、剛度、穩(wěn)定性進行

驗算,當結構墻體或結構梁不能滿足要求時,使用單位應與工程設計單位共同確

定合理的結構加固措施,確保結構安全。

3.0.4集成平臺使用位置風速應滿足如下要求:

1施工狀態(tài)風速不應大于20m/s,超過20m/s時應進入停工狀態(tài)。

2頂升和提升狀態(tài)風速不應大于12m/s。

3當風速大于42m/s時,應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3.0.5集成平臺應根據(jù)工程結構特點,設計滿足工程施工要求的支承系統(tǒng)、框

架系統(tǒng)、動力系統(tǒng)、掛架系統(tǒng)、監(jiān)測系統(tǒng),以及滿足工程施工需求的施工裝備集

成組件。

3.0.6頂升油缸頂升和提升的額定荷載應不小于負載、活塞桿或缸體自重和摩

擦力之和。

3.0.7集成平臺各系統(tǒng)應由專業(yè)生產(chǎn)廠家設計、制作。出廠前對各系統(tǒng)進行預

拼、調(diào)試和驗收,并提供產(chǎn)品合格文件與質量保證文件。

3.0.8集成平臺使用前應由使用單位組織入場、安裝完成、出場驗收,驗收合

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0.9集成平臺應進行消防系統(tǒng)設計。

3.0.10集成平臺拆除宜在核心筒內(nèi)部及外部水平樓板封閉后進行,水平結構為

集成平臺拆除提供安全的作業(yè)面。

6

4技術和材料準備

4.1技術準備

4.1.1集成平臺技術方案應包括下列內(nèi)容:

1編制說明

1)適用范圍

2)編制依據(jù)

2工程概況及施工重難點分析

1)工程概況

2)塔樓核心筒設計特點

3)塔樓施工重難點分析及對策

3集成平臺設計施工部署

1)設計施工總體部署

2)設計施工總體流程

3)設計施工進度安排

4)各階段控制要點

4集成平臺設計

1)設計思路

2)總體布置

3)平立面功能分區(qū)

4)支承系統(tǒng)設計

5)鋼框架系統(tǒng)設計

6)動力系統(tǒng)設計

7)掛架系統(tǒng)設計

8)監(jiān)測系統(tǒng)設計

9)生產(chǎn)設備設施集成設計

10)辦公、生活設施集成設計

5集成平臺施工

7

1)安裝及驗收

2)頂升規(guī)劃

3)標準層施工

4)交通組織

5)特殊節(jié)點

6)改造施工

7)拆除施工

6集成平臺監(jiān)測

1)監(jiān)測內(nèi)容

2)監(jiān)測實施

7集成平臺質量控制

1)質量控制體系

2)質量控制標準

8集成平臺安全文明施工

1)安全控制體系

2)安全管理

3)安全生產(chǎn)保證措施

9集成平臺應急預案

1)組織機構與職責

2)預警與報告

3)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

4)應急逃生通道

5)應急資源準備

10集成平臺計算

1)支承系統(tǒng)和平臺系統(tǒng)計算

2)掛架計算

3)動力系統(tǒng)計算

4)模板計算

5)吊裝設備起重能力驗算

8

4.2材料準備

4.2.1支承系統(tǒng)、框架系統(tǒng)、掛架系統(tǒng)所用鋼材或鋁材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碳

素結構鋼》GB/T700、《一般工業(yè)用鋁及鋁合金板、帶材》GB/T3880的有關規(guī)定,

并且均應有生產(chǎn)廠家產(chǎn)品合格和材質證明。支承系統(tǒng)和鋼框架系統(tǒng)宜選擇Q345B

級及以上的鋼材,掛架系統(tǒng)宜選擇Q235B級及以上的鋼材,掛爪、爪靴、銷軸等

受力集中部件應選擇合金鋼。

4.2.2采用摩擦面接觸的相對運動部位應采用聚四氟乙烯與鏡面不銹鋼接觸面。

4.2.3動力系統(tǒng)所用材質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液壓系統(tǒng)通用技術條件》

GB/T3766的有關規(guī)定。

4.2.4掛架系統(tǒng)所采用的冷彎薄壁型鋼,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冷彎薄壁型鋼

結構技術規(guī)范》GB50018的有關規(guī)定。

4.2.5集成平臺裝置各系統(tǒng)所使用油漆和防火涂料的耐腐蝕、耐高溫和耐久性

應滿足施工現(xiàn)場復雜作業(yè)環(huán)境的使用要求。

9

5集成平臺設計

5.1整體設計

5.1.1集成平臺設計應綜合考慮核心筒結構布置及變化,施工電梯、布料機、

起重機械的布置與爬升,鋼結構吊裝,平臺布置四類問題。

5.1.2集成平臺平面布置應為鋼構件吊裝、施工電梯、布料機和起重機械運行

及其構件吊裝預留空間,平臺上堆場及設備設施分布應均勻對稱。

5.1.3集成平臺立面布置應為鋼結構吊裝、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混凝土養(yǎng)

護提供作業(yè)空間。

5.1.4集成平臺平、立面設計過程中應編制頂升規(guī)劃。

5.1.5集成平臺設計應滿足施工人員作業(yè)及通行的要求,作業(yè)和通行范圍內(nèi)設

置安全防護設施。

5.1.6集成平臺設計應將鋼框架系統(tǒng)、支承系統(tǒng)及頂升油缸活塞桿作為整體進

行計算,掛架系統(tǒng)、動力系統(tǒng)應單獨進行計算。

5.1.7與平臺集成的各類設備宜應集成平臺裝置總體設計時確認型號,并設計、

預留專用接頭,避免現(xiàn)場焊接。

5.1.8與平臺集成的施工用水、施工用電、消防、照明、堆場等設施應提前放

樣。

5.1.9集成平臺整體設計應包含交通設計,設計內(nèi)容應包括與施工電梯配合、

集成平臺內(nèi)部交通組織、應急通道設計。

5.1.10集成設備之間應考慮平面、立面位置關系,避免設備間相互干擾。

5.1.11集成平臺設計容許變形應滿足下表要求:

1平臺容許撓度[](立柱間)<l1/200

(懸挑端)<l2/150

2平臺水平位移</250

[]l3

當平臺水平位移超過上述要求時,應進行二階分析。

其中l(wèi)1——立柱形心間的距離;

10

l2——立柱形心至平臺最外邊緣的距離;

——施工階段:支承立柱高度;頂升階段:下支承架頂面至平臺

l3

底面高度。

5.2部件設計

5.2.1支承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支承點位置宜選取在核心筒從底至頂均有墻的位置,宜避開連梁區(qū)域、

勁性結構位置,無法避開時,承力件對拉桿應特殊設計。

2支承點位置的選取應與塔機、施工電梯等施工設備、設施的布置相協(xié)

調(diào)。

3承力件及固定件高度,上、下支承架高度應根據(jù)標準層高進行設計。

4承力件表面凹槽深度宜為30mm,凸起角度宜為120度。

5上、下支承架上應設置多排掛爪,并應對稱、均勻分布。

6上、下支承架與承力件之間裝配設計凈距不應大于15mm。

7上、下支承架之間豎向設計凈距應滿足頂升油缸提升時的最小空間要

求,活塞桿上托盤與頂升油缸托架凈距應不小于600mm。

8上、下支承架側壁與轉換框架立柱間、下支承架與頂升油缸托架側壁

間的接觸面應預留5~10mm裝配間隙。

9上支承架與轉換框架之間應設計有碟簧箱。

5.2.2鋼框架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鋼框架系統(tǒng)應采用空間桁架結構。

2鋼平臺宜設計為多級桁架體系,荷載傳遞應清晰明確。

3鋼平臺應進行平面功能分區(qū)設計,荷載須分布均勻,避免偏載。

4鋼平臺采用空間桁架結構時宜在桁架下弦搭設走道板,在平臺桁架內(nèi)

形成安全通道,控制室、焊機房、操作機房、工人休息房、臨水臨電設施等宜

布置在桁架內(nèi)。

5鋼框架布置時應盡量為鋼板墻、勁性柱、鋼牛腿等鋼構件預留吊裝空

間。

6鋼框架構件布置時宜盡量滿足掛架和模板的懸掛要求。

11

7平臺和洞口臨邊應設置護欄和踢腳板,護欄高度不宜低于1200m,踢腳

板高度不宜低于30mm。

8采用可變框架結構時,滑移機構滑移面應采用聚四氟乙烯與鏡面不銹

鋼接觸面,豎向間隙不宜大于20mm,不宜小于10mm,水平方向間隙不宜大于

15mm,不宜小于10mm。

9套梁的滑移材料間應采用膠黏和沉頭螺釘相結合的固定方式。

10設計開合機構時,應對其滑輪進行局部承載力驗算,懸挑端下?lián)喜灰?/p>

大于20mm,開合機構應設置有限位安全裝置。

11開合機構閉合后設計間隙應為10~15mm。

12在鋼框架系統(tǒng)設計計算時應考慮混凝土布料機的集中荷載和彎矩。應

根據(jù)混凝土布料機、泵管構造設置連接接頭。

5.2.3動力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動力系統(tǒng)設計額定工作壓力不宜大于25MPa。

2環(huán)境溫度-10℃~40℃宜使用常溫抗磨液壓油L-HM46,環(huán)境溫度低于-10℃

宜使用低溫抗磨液壓油L-HV46。

3液壓油在動力系統(tǒng)調(diào)試時必須進行油路循環(huán)凈化過濾,過濾后清潔度

達到-/17/14。

4宜采用獨立濾油回路,濾油回路過濾精度宜高于動力回路過濾精度。

5動力系統(tǒng)應設計安全自鎖及報警裝置,在設備故障、偏載過大、同步

誤差過大、油管破裂等異常情況時自動報警并鎖定。

6動力系統(tǒng)必須具備同步頂升和單缸調(diào)試兩種運行模式。

7同步頂升模式下,頂升速度不大于1mm/s,下支撐架提升速度不大于

2mm/s。

8動力系統(tǒng)多個頂升油缸同步動作時,行程差異宜小于3mm,超過8mm時

應自動停止頂升,單個頂升油缸動作時,任意兩個頂升油缸間行程差異應小于

15mm,超過15mm時應自動停止頂升。

9頂升油缸設計計算除滿足結構強度外,還須進行壓桿穩(wěn)定校核。

10油箱應滿足散熱及固體污染顆粒沉淀要求。

11油箱必須配置油液溫度計和溫度傳感器,用于目測油液溫度以及油液

12

溫度設定值的發(fā)訊。

12油箱須配置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人孔或手孔。油箱必須配置液位計和液

位開關,液位計應標示低液位指示線。液位開關應具有油箱高、低限液位的監(jiān)

測與發(fā)訊功能。

13液壓油路宜采用軟管與硬管結合的布置方式,油箱、頂升油缸等易活

動部位宜采用軟管連接,其余部位宜采用硬管連接,并充分設置管夾。

14液壓油缸底部油管出口處應設置獨立的機械球閥。

5.2.4掛架系統(tǒng)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掛架系統(tǒng)嚴禁作為材料及構件堆場。

2掛架應布置在墻體兩側,與塔機標準節(jié)的凈距應大于塔機運行時的擺

動距離,在塔機支承結構吊裝部位,其凈距應滿足吊裝要求。

3掛架單層高度宜在2.0m~2.2m之間,掛架通道寬度宜在0.8m~1.0m

之間,掛架與墻體之間應設置可轉動的翻板,翻板寬度不宜大于0.6m。翻板

翻起時,翻板與墻體之間的距離應不小于0.5m。

4掛架與墻體之間應設置可轉動的翻板,翻板翻起時,掛架與墻體之間

的距離應不小于0.5m。

5掛架系統(tǒng)最底層應設計可靠的底部防護,除模架頂升外,底部防護均

應處于封閉狀態(tài),在核心筒墻體截面發(fā)生變化后,底部防護應能保證防護嚴密。

6掛架系統(tǒng)設計應設置滑梁、滑輪及角部機構使其可沿垂直于墻體方向

移動。

7掛架系統(tǒng)在不同井筒之間應設置可拆卸的水平安全通道。

8掛架系統(tǒng)立面安全防護網(wǎng)應考慮不少于50%的透風系數(shù),嚴禁采用全封

閉的防護網(wǎng)。

5.2.5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傳感器的布置應根據(jù)有限元計算結果和重點關注部位進行布設,宜在結

構反應最不利處布置。

2數(shù)據(jù)采集前應對含噪信號進行降噪處理。

3當有無線發(fā)射設備和強電磁場環(huán)境下,應對數(shù)據(jù)傳輸采取電磁屏蔽措施。

4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應具有長時間存儲功能。

13

5監(jiān)測應具有可視操作軟件,軟件應集成各監(jiān)測子系統(tǒng)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一顯

示。

6附著式塔機中部、底部附著的抗水平力裝置須有軸力監(jiān)測裝置。

5.2.6集成組件及裝置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自立式集成塔機傾覆力矩不應大于500噸*米。應針對不同的塔機集成

方式進行集成平臺承載力驗算。

2自立式集成塔機宜布置在鋼框架系統(tǒng)支點范圍內(nèi),不宜布置在平臺懸挑

部位。

3自立式集成塔機塔身高度不宜超過12米。附著式集成塔機塔身超出鋼

框架系統(tǒng)頂部的高度不宜超過12米。

4附著式集成塔機三道附著的抗水平力裝置宜采用液壓油缸、絲桿千斤頂

等可伸縮調(diào)節(jié)裝置,裝置須具備機械自鎖功能,并滿足塔機支撐受力要求,裝

置安全系數(shù)不小于2。

5附著式集成塔機頂部附著的抗水平力裝置處于脫開狀態(tài)時,應為塔機塔

身水平擺動提供間距,間距不小于400mm。

6附著式集成塔機中部附著宜布置在支承系統(tǒng)轉接框架側面或頂部,并應

采用簡支梁形式。

7附著式集成塔機中部、底部附著的抗水平力裝置須有防墜落措施。

8附著式塔機中部支撐的抗水平力裝置布置時應避開墻體洞口、梁。

9施工電梯集成采用框架式滑動附著形式時,應對電梯標準節(jié)和框架式附

著進行驗算復核,并由相應廠家或有資質單位進行復核。

10框架式滑動附著與電梯標準節(jié)凈距不宜小于1000mm。

11框架式滑動附著應具有長度調(diào)節(jié)功能,調(diào)節(jié)范圍不宜小于200mm。

12施工電梯轎廂邊距離框架系統(tǒng)構件凈距不應小于200mm,不宜大于

300mm。

13模板應采用定型大模板。

14模板高度宜根據(jù)標準層高確定,應考慮與已澆筑墻體不少于100mm的搭

接。

15模板吊耳應與滑梁在豎向對齊,并且一一對應。

14

16在布料機布置時,應避開塔吊、施工電梯和勁性柱等超出鋼平臺平面

的豎向構件。

17材料堆場區(qū)域不宜設置在框架懸挑端等變形較大位置。

18材料堆場區(qū)域應明確,區(qū)域面積滿足現(xiàn)場施工需求,長邊長度不宜小

于6m,短邊長度不宜小于2m。

19臨時用水管線與消防管線應分開設置,所有管線均應可靠固定在平臺

結構上。混凝土養(yǎng)護用水宜設計成環(huán)形管網(wǎng)、自動噴淋的形式。

20在集成平臺頂部應設置消防栓和消防水箱。消防栓宜設置在平臺頂部

中間位置,配備消防水帶,長度應根據(jù)工程實際確定,要求覆蓋整個平臺施工

范圍。消防水箱應長期貯水,容積不宜小于5m3。

21在平臺頂部應規(guī)劃指定區(qū)域設置專用配電房,用電負荷應經(jīng)過計算確

定。

22用電管線應設置專用橋架進行保護,橋架宜沿平臺結構底部設置,不

得影響結構施工。

23平臺防雷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GB50057的相關

規(guī)定,可利用平臺上部塔吊等起重設備設置避雷裝置。

5.3計算

5.3.1掛架的計算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7或《鋁合

金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429的有關規(guī)定。

5.3.2集成平臺整體結構計算應滿足如下要求:

1集成平臺采用桿系有限元進行整體結構計算,模型建立鋼框架系統(tǒng)、支承

系統(tǒng)中的支承立柱、上支承架、下支承架、轉接框架及頂升油缸活塞桿。掛架系

統(tǒng)以荷載的形式作用于鋼框架系統(tǒng)上;支承系統(tǒng)中的承力件、油缸上托盤、油缸

下托盤、抗側裝置、平衡裝置等以邊界條件的形式作用于整體模型中。

2集成平臺中鋼框架系統(tǒng)、支承系統(tǒng)及頂升油缸活塞桿各構件采用梁單元模

擬,計算模型中的尺寸應為各桿件軸線尺寸,各桿件軸線交匯于節(jié)點。

3計算模型中各桿件間的連接形式與結構節(jié)點構造相符。

4計算模型中的荷載類型和作用位置應準確。

15

5計算模型中的約束設定與集成平臺支承構造的形式相符。

5.3.3頂升油缸計算應符合《機械設計手冊》的有關規(guī)定,活塞桿的計算長度

應根據(jù)整體計算的實際約束條件取值。

5.3.4支承系統(tǒng)中的上支承架、下支承架、承力件、轉接框架、油缸上托盤、

油缸下托盤、抗側裝置、平衡裝置等應符合《機械設計手冊》的有關規(guī)定,支撐

系統(tǒng)各構件的荷載應按照集成平臺整體結構計算的分析結果取值。

5.3.5集成平臺荷載見表5.3.5,具體說明如下:

表5.3.5荷載標準值

項次荷載類別荷載標準值

1支承系統(tǒng)、框架系統(tǒng)自重Gk1

2模板自重Gk2

3掛架系統(tǒng)自重Gk3

4平臺堆載Lk

5平臺施工荷載Ck

6掛架施工荷載Fk

7風荷載Wk

8不平衡頂升產(chǎn)生的附加荷載Uk

1集成平臺自重標準值、模板自重標準值、掛架自重標準值應

Gk1Gk2Gk3

根據(jù)設計圖紙中各構件實際重量確定。

2集成平臺頂部平臺堆載標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