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蘇省徐州市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_第1頁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徐州市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_第2頁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徐州市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_第3頁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徐州市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_第4頁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徐州市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2-2023學年江蘇省徐州市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和之美,中華審美文化的核心范疇,是社會治理與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對塑造中華民族的審美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先秦時期,儒家認為有德之人追求“尚中致和”,在將內在的“仁”與外在的“禮”相統(tǒng)一的過程中求取君子之道?!吨杏埂酚醒?,“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道家認為,有道之人崇尚“守中”“環(huán)中”,達到“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漢代則以“溫柔敦厚”為中和審美的重要標尺。六朝是中國美學自覺的重要時期,中和觀念逐漸擴展至人物品評、書法、繪畫、音樂、文學等諸多領域,重視“天人合一”。在此觀念影響下,六朝士人自我精神意志與自然山水達到和諧狀態(tài),出現(xiàn)了諸多具有中和審美意蘊的理念。如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主張“遷想妙得”“物我合一”;音樂領域嵇康將自我、自然與琴聲融合為一,用山泉奔涌、泥沼漫衍、禽鳥高飛、駿馬奔馳等自然景象來描繪琴聲。中和審美于隋唐時期逐漸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視文藝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兩端”的中和之美。魏征針對“江左清綺,河朔貞剛”的不同文風,主張這兩種文風應“各去所短,合其兩長”,最終實現(xiàn)“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到了宋元時期,“溫柔敦厚”的中和審美觀念尤其得到重視。北宋詩人趙湘認為文章創(chuàng)作應“溫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貞而潤,美而不淫,刺而不怒”?!爸泻汀痹诿髑鍟r期成為重要的文藝美學原則,逐漸深化為“溫婉合度、中正平和”的審美心理。在書法方面,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主張書法應將陽剛與柔美相結合,肯定南朝陳叔懷的書法“字雖嫵媚,而中藏勁氣”,同時批評唐代詩人戎昱的書法“筋骨太剛,殊乏婉媚”?!ㄕ幾浴吨腥A審美文化的“中和”之美》)材料二:中和之美的哲學價值構成,涵蓋了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和”思想,它以“中”為正確的審美方法,以“和”為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在一種動態(tài)平衡的“中和”狀態(tài)中調控和指導著古代中國人的人生實踐和藝術創(chuàng)造?!爸小笔侵泻椭赖姆椒ㄕ撛瓌t,即“執(zhí)兩用中”。“中”是指一種持中不偏、均衡統(tǒng)一的正確的勢態(tài)。中西古代美學都講“和諧”,但二者確立的審美法則是不同的。西方是“寓多于一”,強調多樣統(tǒng)一;中國古代是“執(zhí)兩用中”,強調的不是“多”而是“兩”,即兩種不同的審美要素,它們是相反的、對立的,是事物的兩端、兩極、兩面。“執(zhí)兩用中”是指在事物的兩端、兩極、兩面之間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統(tǒng)一的勢態(tài),如此事物才發(fā)展、平衡、和諧有序。以尚“中”思想為出發(fā)點,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怎樣去獲得“中”的一整套思想原則或方法論原則——中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薄皥?zhí)兩用中”是思想法則,也是方法論法則。它的主要內容和特征,是以對“中”的選取、追求為目標的,“中”是對立因素或對立面之間的正確之點、最佳之點,它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動的,就好比秤砣在秤桿上移動?!昂汀笔侵泻椭赖霓q證法的合理內核?!昂汀弊鳛楣糯椭C觀哲學基礎的核心構成,在先秦思想家的觀念中,是指一種和諧的最佳狀態(tài)。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笨鬃拥摹昂投煌睂嶋H上是建立在對各種復雜事物的建構認識的基礎上的哲學理論。它首先承認事物的復雜構成、多樣統(tǒng)一,無“不同”就不會有“和諧”?!昂汀迸c“不同”乃是矛盾統(tǒng)一。這說明孔子對和諧的認識,是一種矛盾的和諧觀與動態(tài)和諧觀?!昂汀笔侨穗H關系,也是“君子”人格。從“和實生物”角度看,“和”是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得以持久而不易互解的內在根據。不難看出,孔子言“和”,始終未離開主體的目的性,特別是政治目的。這樣的“和”是一種建立在政治學和倫理學上的哲學,或者說是一定程度上哲學化了的政治學和倫理學,而非純粹哲學。中和理論,簡言之就是和諧適中,它始終強調的是事物對立面雙方保持一種最佳關系狀態(tài),以此去評價社會人事,圍繞社會理性與個體感性的關系去思考審美問題?!爸小蓖怀龅氖侨藢Α罢_”的崇尚,對實踐理性的追求;“和”突出的是人在處理人生現(xiàn)實和藝術問題時的辯證態(tài)度。中和原則的實質就在于保證每一種具體的和諧關系的正確性與最佳性。它始終以人為中心,基于對人生存意義、人格價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摘編自《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蘊及其現(xiàn)代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這體現(xiàn)了“尚中致和”的審美思想。B.隋唐文人重視文藝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兩端”的中和之美,不再把“溫柔敦厚”作為審美追求。C.中西古代美學都講“和諧”,西方強調“多樣統(tǒng)一”,中國則強調兩種對立審美要素的“持兩用中”。D.中和理論強調事物對立面雙方保持一種最佳的關系狀態(tài),具有濃厚的辯證性和人文色彩。(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中和”之美的審美追求上,儒家主張“仁”與“禮”相統(tǒng)一,道家崇尚“守中”“環(huán)中”,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B.“執(zhí)兩用中”指事物保持持中均衡統(tǒng)一勢態(tài),和諧有序,而非機械“折中”“取中”之意。C.孔子所說的“和”并不是純粹的哲學,原因之一是它一直沒有離開主體的政治目的性。D.“中和之美”是中國古代社會治理與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中”是世界觀,“和”是方法論。(3)下列選項,沒有體現(xiàn)“中和之美”這一審美特征的一項是A.老子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B.《毛詩序》提出詩歌應“發(fā)乎情,止乎禮義”。C.司馬遷《屈原列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盌.楷書的特點在“正”,草書在“奇”,但楷書正有見奇,草書奇而反正。(4)六朝至明清,“中和之美”有哪些特征?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5)“直而溫,寬而栗”出自《尚書》,是說君子在個人修養(yǎng)上要率直伴以溫婉,寬柔輔以嚴肅。這句話體現(xiàn)了“中和之美”的審美追求,請結合材料加以說明。(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棵老樹馮至我們搬到這里來時,所遇見的第一個人是一個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門前的一塊石墩上,兩眼模糊,望著一條水牛在山坡上吃草。從他毫無表情的面上看來,對于我們,他是不會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棵折斷了的老樹,樹枝樹葉,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風雨折去了,化為泥土,只剩下這根禿樹干,沒有感覺地蹲在那里,在繼續(xù)受著風雨的折磨;從遠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還是一塊石,絕不會使人想到,它從前也曾生過嫩綠的枝葉。他聽話也聽不清楚,人類復雜的言語,到他耳里,都化為很簡單的幾個單音。據林場的主人說,三十年前這個老人就來到這里了。我想,當時他還是一個三四十歲的壯年,他必定也曾經背起斧頭,參加過披荊斬棘的工作。但是從什么時候起他的筋力漸漸衰減,感官漸漸遲鈍,把那些需要強壯的筋力或靈敏的感官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來,歸終只是從早到晚眼前守著一只笨拙的水牛呢?時間對于他已經沒有意義。氣候的轉變他也感覺不到,我只看見他春、夏、秋、冬,無論早晚,只是穿著一件破舊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圍的山坡,好像這山林外并沒有世界;他攙雜在林場里的雞、犬、馬、牛的中間,早已失卻人的驕傲和夸張。他“生”在這里,他沒有營謀,沒有積蓄,使人想到耶穌所說的“天上的飛鳥”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水牛,好像不是屬于這個生物紀的。龐大的身軀,緩緩地在草地上走著,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還存留在它的身上。當它仰著頭,臥在淺淺的泥水池子里,半個身子都沒不下去,它那焦渴的樣子使我們覺得這個水漸漸少了的世界,真有點對不住它。把它交在這個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諧的。山坡上,樹林間,老人無言,水牛也沒有聲音,蹣蹣跚跚,是一幅憂郁的畫圖。因為他們同樣有一個忘卻的久遠在過去,同樣拖著一個遲鈍在這靈巧的時代。老人的生活從未有過變動。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這天,他抱著一只小牛進來了。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樣呆滯,但是舉動里略微露出來了幾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短的時間內把那許久不曾打掃過的牛棚打掃得干干凈凈,鋪上焦黃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這番工作無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了的過去。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經過一番所謂興奮后,好像眼前并沒有增加了什么。一天下午,老牛不知為什么忽然不愛走動了,老人舉起鞭子,它略微走幾步,又停住了,旁的工人都說牛是病了,到處找萬金油,他卻一人坐在一邊,把上衣脫下來曬太陽。兩盒萬金油給牛舔下去后,牛顯出來一度的活潑,隨后更沒有精神了。山上的人趕快把它抬到山下的村莊里去。老人目送幾個人想盡方法把這病牛牽走,并不帶一點悲傷。他抽完了一袋煙,又趕著小牛出去了,他看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樣。因為他已經更換過好幾只牛,但在他看來,仿佛從頭到了,只是一只??墒沁@老人面前的不變終于起了變化。初夏的雨水分外少,繼續(xù)了好些天,已經呈露出幾分旱象。一天上午,太陽照焦一切,這是在昆明少有的熱天氣,老人和平素一樣,吃完午飯,就趕著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熱得疲憊的時候,寂靜的林場的院子里吹來一陣涼風,轉瞬間煙云布遍天空,大雨如注。人們盡在雨聲里亂談亂講,準備著雨一止了便趕快去插秧,卻沒有人想起外邊的大雨里還有兩個生命。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來,這時那老人也牽著小?;貋砹恕H撕团6际且粯訚窳芰艿?,神情沮喪,好像颶風掠過的海濱的漁村,全身都是零亂。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陽光里,自己走到廚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褲。人們亂忙忙的,仍然是沒有人理會他們。等到老人再走出來時,小牛伏在地上已經不能動轉。這只有幾個月的小生命被驟雨激死了。當晚工人們在林邊掘了一個坑,把小牛埋在里邊。埋葬后,老人還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邊坐了許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來。第二天,我看見他坐在門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著放牛的鞭子,但是沒有牛了。有如一個鐘面上沒有指針。牛死了,主人有些凄然。考慮結果,暫時不買新牛,所成問題的,是這老人如何安插。主人經過長時的躊躇,又感念他在這里工作了幾十年,只好給他一些養(yǎng)老費,送他回家去。家?老人自己也會覺得驚奇。他在這里有幾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變成一個遙遠、生疏、再也難以想象的處所了。人們叫他走,說是回家,在他看來,好比一個遠征。他一天挪過一天,怎樣催他,他也不動,事實上他也不知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去。最后主人派了兩個工人,替他夾著那條僅有的破被送他——他在后邊沒精打采,像個小孩子學步一般,一步一顛地離開了這座山,和這山上的雞、犬、木、石?!藗內耘f在這山上度他們的長晝,誰也沒有感到短少了什么。又過了幾天,門外的狗在叫,門前呆呆地站著一個年輕的農夫,他說:“祖父回到家里,不知為什么,也不說,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睜著眼坐著。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這如同一棵老樹,被移植到另外一個地帶,水土不宜,死了。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會還繼續(xù)在這山上生長著,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卻了死亡。(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頭把老人比作“一棵折斷了的老樹”,突出表現(xiàn)了他的衰老麻木。B.林場主人的介紹既交代了老人的身份,又為后文牛死后老人被送回家做鋪墊。C.引用“天上的飛鳥”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是為了證明人的渺小無依。D.對水牛的描寫是為了襯托老人的無言、蹣跚和遲鈍,以及與這靈巧時代的疏離。(2)關于文中對小牛的敘述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牛的出生為老人帶來希望和活力,打掃牛棚的敏捷熟練暗示了他以前的勞動生活。B.老牛死時老人的不慌不忙、無動于衷,顯示了他經歷歲月洗禮超脫生死的豁達態(tài)度。C.久旱后的暴雨中,人們欣喜忙碌,無人在意老人和小牛,表現(xiàn)了村民對他們的漠視。D.小牛死后老人仍拿著鞭子,暗示了小牛的重要性,小牛的死也間接導致了老人的死。(3)小說中的“我”出場不多,但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請概括“我”的作用。(4)有評論家說:“作家用原始的眼睛來觀看,就發(fā)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共有的堅忍?!闭埥Y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文言文,完成問題。??十六年春,王正月,及齊平。公有疾,使季文子會齊侯于陽谷。請盟,齊侯不肯,曰:“請俟君閑?!毕奈逶?,公四不視朔,疾也。公使襄仲納賂于齊侯,故盟于郪丘。??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庸人率百濮聚于選,將伐楚。楚人謀徙于阪高。蒍賈曰:“不可。我能往,寵亦能往。不如伐庸。夫庸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乃出師。旬有五日,百濮乃罷。自廬以往,振廩同食。次于句澨。使廬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揚窗。三宿而逸,曰:“庸師眾,群蠻聚焉,不如復大師,且起王卒,合而后進。”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庸人曰:“楚不足與戰(zhàn)矣?!彼觳辉O備。楚子乘驲,會師于臨品,分為二隊,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遂滅之。??宋公子鮑禮于國人,宋饑,竭其粟而貸之。年自七十以上,無不饋詒也,時加羞珍異。國之才人,無不事也。親自桓以下,無不恤也。昭公無道,國人奉公子鮑。初,司城公孫蕩卒,公孫壽辭司城,請使蕩意諸為之。既而告人曰:“君無道,吾官近,懼及焉?!奔?,夫人將使公田孟諸而殺之。公知之,盡以寶行。蕩意諸曰:“盍適諸侯?”公曰:“不能其大夫及國人,諸侯誰納我?且既為人君,而又為人臣,不如死?!北M以其寶賜左右以使行。夫人使謂蕩意諸去公,對曰:“臣之而逃其難,若后君何?”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將田孟諸。未至,夫人王姬使帥甸攻而殺之,蕩意諸死之。書曰:“宋人弒其君杵臼?!本裏o道也。(節(jié)選自《左傳?文公十六年》)(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B.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陽丘/以侵皆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C.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陽丘/以侵皆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D.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朔,農歷每月的初一。文中說魯文公應該在朔日上朝聽政,因為疾病多次耽誤。B.驲,讀rì,也叫傳(zhuàn)車,古代驛站用來送信的車,后來也用來代指驛馬。C.田,同“畋”,打獵。文中提到的孟諸,就是宋昭公不止一次去打獵的一個地方。D.甲寅,干支之一,癸丑之后,乙卯之前,可用來紀年月日。文中是指文公十六年。(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魯文公十六年正月,魯國想跟齊國議和,齊國開始沒有答應。B.庸國人率領眾多少數(shù)民族準備伐楚,對楚國形成了巨大威脅。C.庸楚兩國爭戰(zhàn),因為盟友離散,庸國失去支援,終被楚消滅。D.宋昭公得知襄公夫人想加害他,就帶上他的全部珍寶出逃了。(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庸師眾,群蠻聚焉,不如復大師,且起王卒,合而后進。②未至,夫人王姬使帥甸攻而殺之,蕩意諸死之。(5)公子鮑深受宋國人的擁戴,有哪些原因?請簡要概括。(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古詩,完成問題。月下吟三首(其二)王守仁江天月色自清秋,不管人間底許愁。謾擬翠華①旋北極,正憐白發(fā)倚南樓。狼烽絕塞寒初入,鶴怨空山②夜未休。莫重三公輕一日,虛名真覺是浮漚③?!咀ⅰ竣俅淙A:用翠羽裝飾旗桿的旗幟,一般代指帝王儀仗。②鶴怨空山:南朝齊周颙,曾隱居北山,后受詔出仕,有人以“鶴怨空山”譏之。③浮漚:水面的泡沫。(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lián)寫秋夜江邊月色清澈,上下輝映澄明,清秋明凈的月色用烘托的手法寫出了詩人的不平靜。B.頷聯(lián)精選“翠華”“北極”“白發(fā)”“南樓”等典型意象,想象奇崛,虛實結合,對仗工穩(wěn)。C.頸聯(lián)下句“夜未休”寫出了長夜漫漫,詩人思緒聯(lián)翩,夜不成寐的復雜情感。D.全詩寫月下所見所思,將寫景、抒情、用典、議論相結合,風格高華,意氣自足。(2)后人評價這首詩“一任胸臆”,請簡要分析詩人抒發(fā)了哪些“胸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韓愈《師說》中的“,”兩句,與《荀子?勸學》中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觀點相似。(2)杜甫在《登高》中“,”兩句,抒發(fā)了漂泊異鄉(xiāng)、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也蘊含著與生命的衰弱頑強抗爭的精神。(3)《列子?皇帝》記述鷗鳥與人玩耍的情景,于是“鷗”的意象便常見于古詩文中,如:“,”。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1分)6.(11分)閱讀短文,完成問題。蘇軾《文說》談文章寫作,須“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但我認為,散文創(chuàng)作還是要有內在要求的,那就是真誠、自由、妖嬈。散文之所以能夠綿延許久,就在于發(fā)自作者內心的那種具有強大輻射力的真摯與赤誠。這種“誠意”構成了散文最動人和最有體溫的品質?!白杂伞笔侵干⑽膶懽鲬斒菍挿旱摹⒆栽诘?。可以倚馬可待,潑墨如水,也可以深思熟慮,;可以由此及彼,信馬由韁,也可以聚焦一物,。文學是另一個宇宙,疆域之大之廣之深,人類迄今還沒有完全探索完盡。散文的根本功用是以強大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呈現(xiàn)我們人類在某個歷史時期的生存樣貌和精神狀態(tài),是用文字的方式,為自己和眾生建造檔案庫、墓碑和圣殿。因此,散文在寫作方法上就要求“妖嬈”,以幽微多元的方式探究繁復的人性人心。只有把文章寫得好看、耐看,光彩奪目、,塑造現(xiàn)實和理想的各種奇異境界,才能夠使得我們的散文帶給人們超越性的精神體驗,具備一種引人求真向美慕善的積極力量。(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加以修改。(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7.(9分)閱讀短文,完成問題。??《紅樓夢》意蘊極其豐美,葉朗教授認為,《紅樓夢》的意蘊大致可以分析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紅摟夢》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真實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情世態(tài)。第二個層面,是它的悲劇性。《紅樓夢》的悲劇性不簡單在①,也并不只在于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劇,還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種審美理想,而這種審美理想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必然要被毀滅的悲劇。??曹雪芹的審美理想是從湯顯祖那里繼承下來的,其核心是肯定“情”的價值,追求“情”的解放,追求人性解放。湯顯祖講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會的倫理觀念)相對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會的社會秩序、社會習慣)相對立。他認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價值,②。??第三個層面,是它處處滲透著作家對整個人生深刻的哲理性感悟。這種感悟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對人生(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一是對命運的體驗和感嘆。③,而宇宙是無限的。與此相聯(lián)系的,是人的命運。《紅樓夢》中滲透著對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運的最深沉的傷感,它像一聲悠長的嘆息,使小說彌漫著濃郁的詩意。(1)下列句子中的括號和文中畫橫線處的括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中國哲學中的“空”不是“萬境歸空(空白虛無)”,而是“空(萬物的源泉)納萬境。”B.曹雪芹的世界觀(體現(xiàn)在賈寶玉身上)是把“有情之天下”作為人生的終極意義。C.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熱烈鼓掌)D.他用稚嫩的筆體寫下:《紅樓夢》真是一部“千紅一枯(窟)”的偉大悲劇。(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四、寫作(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兩千多年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提出問題后,學生各有不同的表現(xiàn)。新時代,就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習總書記強調要勇于、善于向世界表現(xiàn)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表現(xiàn)是社會生活中的常態(tài),表現(xiàn)的隱顯、強弱不同,作用也各異。個人如此,民族、國家亦如此。以上材料對當代青年有啟示意義。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徐州市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和之美,中華審美文化的核心范疇,是社會治理與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對塑造中華民族的審美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先秦時期,儒家認為有德之人追求“尚中致和”,在將內在的“仁”與外在的“禮”相統(tǒng)一的過程中求取君子之道?!吨杏埂酚醒裕熬又溃旱粎?,簡而文,溫而理”。道家認為,有道之人崇尚“守中”“環(huán)中”,達到“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漢代則以“溫柔敦厚”為中和審美的重要標尺。六朝是中國美學自覺的重要時期,中和觀念逐漸擴展至人物品評、書法、繪畫、音樂、文學等諸多領域,重視“天人合一”。在此觀念影響下,六朝士人自我精神意志與自然山水達到和諧狀態(tài),出現(xiàn)了諸多具有中和審美意蘊的理念。如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主張“遷想妙得”“物我合一”;音樂領域嵇康將自我、自然與琴聲融合為一,用山泉奔涌、泥沼漫衍、禽鳥高飛、駿馬奔馳等自然景象來描繪琴聲。中和審美于隋唐時期逐漸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視文藝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兩端”的中和之美。魏征針對“江左清綺,河朔貞剛”的不同文風,主張這兩種文風應“各去所短,合其兩長”,最終實現(xiàn)“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到了宋元時期,“溫柔敦厚”的中和審美觀念尤其得到重視。北宋詩人趙湘認為文章創(chuàng)作應“溫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貞而潤,美而不淫,刺而不怒”。“中和”在明清時期成為重要的文藝美學原則,逐漸深化為“溫婉合度、中正平和”的審美心理。在書法方面,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主張書法應將陽剛與柔美相結合,肯定南朝陳叔懷的書法“字雖嫵媚,而中藏勁氣”,同時批評唐代詩人戎昱的書法“筋骨太剛,殊乏婉媚”。——(摘編自《中華審美文化的“中和”之美》)材料二:中和之美的哲學價值構成,涵蓋了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和”思想,它以“中”為正確的審美方法,以“和”為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在一種動態(tài)平衡的“中和”狀態(tài)中調控和指導著古代中國人的人生實踐和藝術創(chuàng)造?!爸小笔侵泻椭赖姆椒ㄕ撛瓌t,即“執(zhí)兩用中”。“中”是指一種持中不偏、均衡統(tǒng)一的正確的勢態(tài)。中西古代美學都講“和諧”,但二者確立的審美法則是不同的。西方是“寓多于一”,強調多樣統(tǒng)一;中國古代是“執(zhí)兩用中”,強調的不是“多”而是“兩”,即兩種不同的審美要素,它們是相反的、對立的,是事物的兩端、兩極、兩面。“執(zhí)兩用中”是指在事物的兩端、兩極、兩面之間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統(tǒng)一的勢態(tài),如此事物才發(fā)展、平衡、和諧有序。以尚“中”思想為出發(fā)點,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怎樣去獲得“中”的一整套思想原則或方法論原則——中庸??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薄皥?zhí)兩用中”是思想法則,也是方法論法則。它的主要內容和特征,是以對“中”的選取、追求為目標的,“中”是對立因素或對立面之間的正確之點、最佳之點,它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動的,就好比秤砣在秤桿上移動?!昂汀笔侵泻椭赖霓q證法的合理內核。“和”作為古代和諧觀哲學基礎的核心構成,在先秦思想家的觀念中,是指一種和諧的最佳狀態(tài)??鬃诱f:“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和而不同”實際上是建立在對各種復雜事物的建構認識的基礎上的哲學理論。它首先承認事物的復雜構成、多樣統(tǒng)一,無“不同”就不會有“和諧”。“和”與“不同”乃是矛盾統(tǒng)一。這說明孔子對和諧的認識,是一種矛盾的和諧觀與動態(tài)和諧觀?!昂汀笔侨穗H關系,也是“君子”人格。從“和實生物”角度看,“和”是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得以持久而不易互解的內在根據。不難看出,孔子言“和”,始終未離開主體的目的性,特別是政治目的。這樣的“和”是一種建立在政治學和倫理學上的哲學,或者說是一定程度上哲學化了的政治學和倫理學,而非純粹哲學。中和理論,簡言之就是和諧適中,它始終強調的是事物對立面雙方保持一種最佳關系狀態(tài),以此去評價社會人事,圍繞社會理性與個體感性的關系去思考審美問題。“中”突出的是人對“正確”的崇尚,對實踐理性的追求;“和”突出的是人在處理人生現(xiàn)實和藝術問題時的辯證態(tài)度。中和原則的實質就在于保證每一種具體的和諧關系的正確性與最佳性。它始終以人為中心,基于對人生存意義、人格價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摘編自《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蘊及其現(xiàn)代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這體現(xiàn)了“尚中致和”的審美思想。B.隋唐文人重視文藝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兩端”的中和之美,不再把“溫柔敦厚”作為審美追求。C.中西古代美學都講“和諧”,西方強調“多樣統(tǒng)一”,中國則強調兩種對立審美要素的“持兩用中”。D.中和理論強調事物對立面雙方保持一種最佳的關系狀態(tài),具有濃厚的辯證性和人文色彩。(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DA.在“中和”之美的審美追求上,儒家主張“仁”與“禮”相統(tǒng)一,道家崇尚“守中”“環(huán)中”,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B.“執(zhí)兩用中”指事物保持持中均衡統(tǒng)一勢態(tài),和諧有序,而非機械“折中”“取中”之意。C.孔子所說的“和”并不是純粹的哲學,原因之一是它一直沒有離開主體的政治目的性。D.“中和之美”是中國古代社會治理與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中”是世界觀,“和”是方法論。(3)下列選項,沒有體現(xiàn)“中和之美”這一審美特征的一項是AA.老子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盉.《毛詩序》提出詩歌應“發(fā)乎情,止乎禮義”。C.司馬遷《屈原列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盌.楷書的特點在“正”,草書在“奇”,但楷書正有見奇,草書奇而反正。(4)六朝至明清,“中和之美”有哪些特征?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5)“直而溫,寬而栗”出自《尚書》,是說君子在個人修養(yǎng)上要率直伴以溫婉,寬柔輔以嚴肅。這句話體現(xiàn)了“中和之美”的審美追求,請結合材料加以說明?!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材料內容,結合相關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3)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內容,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4)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篩選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找出與題干相關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5)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審美追求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根據題干的提示,結合材料內容進行分析?!窘獯稹浚?)B.“不再把‘溫柔敦厚’作為審美追求”說法有誤,無中生有。根據材料一原文“中和審美于隋唐時期逐漸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視文藝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兩端’的中和之美。魏征針對‘江左清綺,河朔貞剛’的不同文風,主張這兩種文風應‘各去所短,合其兩長’,最終實現(xiàn)‘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可知,文中并未提到有關隋唐文人不重視“溫柔敦厚”的內容。故選:B。(2)D.“‘中’是世界觀,‘和’是方法論”說法有誤。材料二原文說的是“‘執(zhí)兩用中’是思想法則,也是方法論法則”。故選:D。(3)A.“禍”“?!标P系不屬于審美范疇,二者可以轉化,不可以中和。B.“情和禮義”屬于審美且可以中和。C.“好色和怨誹”屬于審美且可以中和。D.“正和奇”屬于審美且可以中和。故選:A。(4)由“六朝是中國美學自覺的重要時期,中和觀念逐漸擴展至人物品評、書法、繪畫、音樂、文學等諸多領域,重視‘天人合一’。在此觀念影響下,六朝士人自我精神意志與自然山水達到和諧狀態(tài),出現(xiàn)了諸多具有中和審美意蘊的理念”可歸納出:天人合一。由“中和審美于隋唐時期逐漸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視文藝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兩端’的中和之美”可歸納出:折衷兩端。由“到了宋元時期,‘溫柔敦厚’的中和審美觀念尤其得到重視”可歸納出:溫柔敦厚。由“‘中和’在明清時期成為重要的文藝美學原則,逐漸深化為‘溫婉合度、中正平和’的審美心理”可歸納出:溫婉合度、中正平和。(5)“直而溫,寬而栗”中“直”指率直,“溫”指“溫婉”,“寬”指寬柔,“栗”指嚴肅,其中“直”與“溫”,“寬”與“栗”分別是相反的含義,由此可知他們是性情的兩端。根據材料二原文“中國古代是‘執(zhí)兩用中’,強調的不是‘多’而是‘兩’,即兩種不同的審美要素,它們是相反的、對立的,是事物的兩端、兩極、兩面?!畧?zhí)兩用中’是指在事物的兩端、兩極、兩面之間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統(tǒng)一的勢態(tài),如此事物才發(fā)展、平衡、和諧有序”可知,“直”與“溫”,“寬”與“栗”分別是其中的“兩”,而對“直而溫,寬而栗”的追求就是在兩端求“中”,使個人品性達到持中不偏、均衡統(tǒng)一、和諧有序的勢態(tài),實現(xiàn)理性的追求?!爸倍鴾兀瑢挾酢笔菍€人品性、人格修養(yǎng)上的要求,而根據材料二原文“‘和’作為古代和諧觀哲學基礎的核心構成……是指一種和諧的最佳狀態(tài)”“‘和’是人際關系,也是‘君子’人格”可知,這句話也體現(xiàn)了對個人修養(yǎng)上的“君子”人格的追求,故可得出:它們辯證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個人修養(yǎng)上的辯證態(tài)度,這是“和”的體現(xiàn)?!爸倍鴾?,寬而栗”指出了君子人格的理想狀態(tài),而根據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中和之美,中華審美文化的核心范疇,是社會治理與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對塑造中華民族的審美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可得出,這也保證了君子性情修養(yǎng)的正確性與最佳性,體現(xiàn)了“中和之美”的審美追求。答案:(1)B(2)D(3)A(4)①天人合一。②折衷兩端。③溫柔敦厚。④溫婉合度、中正平和。(5)①“直”與“溫”,“寬”與“栗”是性情的兩端。②“直而溫,寬而栗”是在兩端求“中”,使個人品性達到持中不偏、均衡統(tǒng)一、和諧有序的勢態(tài),實現(xiàn)理性的追求。③它們辯證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個人修養(yǎng)上的辯證態(tài)度,這是“和”的體現(xiàn)。④保證了君子性情修養(yǎng)的正確性與最佳性,體現(xiàn)了“中和之美”的審美追求。(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棵老樹馮至我們搬到這里來時,所遇見的第一個人是一個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門前的一塊石墩上,兩眼模糊,望著一條水牛在山坡上吃草。從他毫無表情的面上看來,對于我們,他是不會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棵折斷了的老樹,樹枝樹葉,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風雨折去了,化為泥土,只剩下這根禿樹干,沒有感覺地蹲在那里,在繼續(xù)受著風雨的折磨;從遠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還是一塊石,絕不會使人想到,它從前也曾生過嫩綠的枝葉。他聽話也聽不清楚,人類復雜的言語,到他耳里,都化為很簡單的幾個單音。據林場的主人說,三十年前這個老人就來到這里了。我想,當時他還是一個三四十歲的壯年,他必定也曾經背起斧頭,參加過披荊斬棘的工作。但是從什么時候起他的筋力漸漸衰減,感官漸漸遲鈍,把那些需要強壯的筋力或靈敏的感官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來,歸終只是從早到晚眼前守著一只笨拙的水牛呢?時間對于他已經沒有意義。氣候的轉變他也感覺不到,我只看見他春、夏、秋、冬,無論早晚,只是穿著一件破舊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圍的山坡,好像這山林外并沒有世界;他攙雜在林場里的雞、犬、馬、牛的中間,早已失卻人的驕傲和夸張。他“生”在這里,他沒有營謀,沒有積蓄,使人想到耶穌所說的“天上的飛鳥”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水牛,好像不是屬于這個生物紀的。龐大的身軀,緩緩地在草地上走著,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還存留在它的身上。當它仰著頭,臥在淺淺的泥水池子里,半個身子都沒不下去,它那焦渴的樣子使我們覺得這個水漸漸少了的世界,真有點對不住它。把它交在這個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諧的。山坡上,樹林間,老人無言,水牛也沒有聲音,蹣蹣跚跚,是一幅憂郁的畫圖。因為他們同樣有一個忘卻的久遠在過去,同樣拖著一個遲鈍在這靈巧的時代。老人的生活從未有過變動。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這天,他抱著一只小牛進來了。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樣呆滯,但是舉動里略微露出來了幾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短的時間內把那許久不曾打掃過的牛棚打掃得干干凈凈,鋪上焦黃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這番工作無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了的過去。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經過一番所謂興奮后,好像眼前并沒有增加了什么。一天下午,老牛不知為什么忽然不愛走動了,老人舉起鞭子,它略微走幾步,又停住了,旁的工人都說牛是病了,到處找萬金油,他卻一人坐在一邊,把上衣脫下來曬太陽。兩盒萬金油給牛舔下去后,牛顯出來一度的活潑,隨后更沒有精神了。山上的人趕快把它抬到山下的村莊里去。老人目送幾個人想盡方法把這病牛牽走,并不帶一點悲傷。他抽完了一袋煙,又趕著小牛出去了,他看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樣。因為他已經更換過好幾只牛,但在他看來,仿佛從頭到了,只是一只??墒沁@老人面前的不變終于起了變化。初夏的雨水分外少,繼續(xù)了好些天,已經呈露出幾分旱象。一天上午,太陽照焦一切,這是在昆明少有的熱天氣,老人和平素一樣,吃完午飯,就趕著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熱得疲憊的時候,寂靜的林場的院子里吹來一陣涼風,轉瞬間煙云布遍天空,大雨如注。人們盡在雨聲里亂談亂講,準備著雨一止了便趕快去插秧,卻沒有人想起外邊的大雨里還有兩個生命。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來,這時那老人也牽著小?;貋砹恕H撕团6际且粯訚窳芰艿?,神情沮喪,好像颶風掠過的海濱的漁村,全身都是零亂。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陽光里,自己走到廚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褲。人們亂忙忙的,仍然是沒有人理會他們。等到老人再走出來時,小牛伏在地上已經不能動轉。這只有幾個月的小生命被驟雨激死了。當晚工人們在林邊掘了一個坑,把小牛埋在里邊。埋葬后,老人還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邊坐了許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來。第二天,我看見他坐在門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著放牛的鞭子,但是沒有牛了。有如一個鐘面上沒有指針。牛死了,主人有些凄然。考慮結果,暫時不買新牛,所成問題的,是這老人如何安插。主人經過長時的躊躇,又感念他在這里工作了幾十年,只好給他一些養(yǎng)老費,送他回家去。家?老人自己也會覺得驚奇。他在這里有幾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變成一個遙遠、生疏、再也難以想象的處所了。人們叫他走,說是回家,在他看來,好比一個遠征。他一天挪過一天,怎樣催他,他也不動,事實上他也不知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去。最后主人派了兩個工人,替他夾著那條僅有的破被送他——他在后邊沒精打采,像個小孩子學步一般,一步一顛地離開了這座山,和這山上的雞、犬、木、石?!藗內耘f在這山上度他們的長晝,誰也沒有感到短少了什么。又過了幾天,門外的狗在叫,門前呆呆地站著一個年輕的農夫,他說:“祖父回到家里,不知為什么,也不說,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睜著眼坐著。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這如同一棵老樹,被移植到另外一個地帶,水土不宜,死了。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會還繼續(xù)在這山上生長著,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卻了死亡。(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CA.小說開頭把老人比作“一棵折斷了的老樹”,突出表現(xiàn)了他的衰老麻木。B.林場主人的介紹既交代了老人的身份,又為后文牛死后老人被送回家做鋪墊。C.引用“天上的飛鳥”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是為了證明人的渺小無依。D.對水牛的描寫是為了襯托老人的無言、蹣跚和遲鈍,以及與這靈巧時代的疏離。(2)關于文中對小牛的敘述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BA.小牛的出生為老人帶來希望和活力,打掃牛棚的敏捷熟練暗示了他以前的勞動生活。B.老牛死時老人的不慌不忙、無動于衷,顯示了他經歷歲月洗禮超脫生死的豁達態(tài)度。C.久旱后的暴雨中,人們欣喜忙碌,無人在意老人和小牛,表現(xiàn)了村民對他們的漠視。D.小牛死后老人仍拿著鞭子,暗示了小牛的重要性,小牛的死也間接導致了老人的死。(3)小說中的“我”出場不多,但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請概括“我”的作用。(4)有評論家說:“作家用原始的眼睛來觀看,就發(fā)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共有的堅忍。”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小說內容,結合相關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部分,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3)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中相關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結合該人物在文中的描寫以及小說的情節(jié)、主題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思想內容的個性化解讀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根據題干的提示,結合具體內容進行解讀。【解答】(1)C.“是為了證明人的渺小無依”有誤。根據前文“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圍的山坡,好像這山林外并沒有世界;他攙雜在林場里的雞、犬、馬、牛的中間,早已失卻人的驕傲和夸張。他‘生’在這里”可知,文中的引用是為了證明人在自然中的本真狀態(tài),仿佛“天上的飛鳥和“野地里的百合花”一樣自然。故選:C。(2)B.“他經歷歲月洗禮超脫生死的豁達態(tài)度”有誤。根據前文老牛死時的內容“老人目送幾個人想盡方法把這病牛牽走,并不帶一點悲傷。他抽完了一袋煙,又趕著小牛出去了,他看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樣。因為他已經更換過好幾只牛,但在他看來,仿佛從頭到了,只是一只”可知,老人只是覺得習以為常了,并沒有表現(xiàn)出豁達。故選:B。(3)由“我”的行蹤“我們搬到這里來時,所遇見的第一個人是一個放牛的老人”“據林場的主人說,三十年前這個老人就來到這里了”可知,老人的出場是因為“我”的行蹤變化而出現(xiàn)的,因此可得出:“我”是小說的線索人物,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串聯(lián)情節(jié)。原文中“他聽話也聽不清楚,人類復雜的言語,到他耳里,都化為很簡單的幾個單音”“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這天,他抱著一只小牛進來了。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樣呆滯,但是舉動里略微露出來了幾分敏捷”“埋葬后,老人還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邊坐了許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來。第二天,我看見他坐在門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著放牛的鞭子,但是沒有牛了”這些關于老人異于常人的描寫,看似不太符合常理,卻也都是“我”的親眼所見,由此可知:“我”是整個故事的見證者,使小說具有真實感。原文中不僅有“我”的言行,還出現(xiàn)了“我想,當時他還是一個三四十歲的壯年,他必定也曾經背起斧頭,參加過披荊斬棘的工作。但是從什么時候起他的筋力漸漸衰減,感官漸漸遲鈍,把那些需要強壯的筋力或靈敏的感官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來,歸終只是從早到晚眼前守著一只笨拙的水牛呢?”“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會還繼續(xù)在這山上生長著,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卻了死亡”等有關“我”的心理描寫。而正是“我”的心理描寫,體現(xiàn)了“我”對于老人處境的思考,由此可知:通過“我”的所思所想,寄托了人與自然相融合,順應自然(對老人的雙重貧瘠與麻木狀態(tài)抱有同情)的主旨。(4)“原始的眼睛”說明作者并沒有用人類高高在上的,或功利化的態(tài)度去看待自然與人物,而是看到“他好比一棵折斷了的老樹,樹枝樹葉,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風雨折去了,化為泥土,只剩下這根禿樹干,沒有感覺地蹲在那里,在繼續(xù)受著風雨的折磨;從遠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還是一塊石,絕不會使人想到,它從前也曾生過嫩綠的枝葉。他聽話也聽不清楚,人類復雜的言語,到他耳里,都化為很簡單的幾個單音”“這如同一棵老樹,被移植到另外一個地帶,水土不宜,死了”。在他眼里,老人已經與自然合為一體。由此可知:“原始的眼睛”是從大自然這一整體出發(fā),人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來看待萬事萬物。由“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圍的山坡,好像這山林外并沒有世界;他攙雜在林場里的雞、犬、馬、牛的中間,早已失卻人的驕傲和夸張。他‘生’在這里,他沒有營謀,沒有積蓄,使人想到耶穌所說的‘天上的飛鳥’和‘野地里的百合花’”和“把它交在這個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諧的。山坡上,樹林間,老人無言,水牛也沒有聲音,蹣蹣跚跚,是一幅憂郁的畫圖。因為他們同樣有一個忘卻的久遠在過去,同樣拖著一個遲鈍在這靈巧的時代”以及后文老人因失去牛而“不知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去”可以看出老人、水牛和山林早已在這自然中相伴相生,由此可知:小說中老人、水牛、山林相伴共生,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由“他好比一棵折斷了的老樹,樹枝樹葉,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風雨折去了,化為泥土,只剩下這根禿樹干,沒有感覺地蹲在那里,在繼續(xù)受著風雨的折磨”的老人像老樹一樣默默忍受風雨摧殘;從“當它仰著頭,臥在淺淺的泥水池子里,半個身子都沒不下去,它那焦渴的樣子使我們覺得這個水漸漸少了的世界,真有點對不住它”中老??仕睦Ь?,“人們亂忙忙的,仍然是沒有人理會他們。等到老人再走出來時,小牛伏在地上已經不能動轉。這只有幾個月的小生命被驟雨激死了”老人和小牛因暴雨而遭遇的變故可知老人與牛都經歷了諸多風雨,而對于這一切“人們盡在雨聲里亂談亂講,準備著雨一止了便趕快去插秧,卻沒有人想起外邊的大雨里還有兩個生命”“人們仍舊在這山上度他們的長晝,誰也沒有感到短少了什么”,可見他們只是默默承受,由此可知:老人、老樹、老牛、山村歷經風雨,默默承受,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共有的堅忍。答案:(1)C(2)B(3)①敘述者:“我”是小說的線索人物,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串聯(lián)情節(jié)。②見證者:“我”是整個故事的見證者,使小說具有真實感。③反思者:通過“我”的所思所想,寄托了人與自然相融合,順應自然(對老人的雙重貧瘠與麻木狀態(tài)抱有同情)的主旨。(4)①“原始的眼睛”是從大自然這一整體出發(fā),人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來看待萬事萬物。②小說中老人、水牛、山林相伴共生,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③老人、老樹、老牛、山村歷經風雨,默默承受,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共有的堅忍。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文言文,完成問題。??十六年春,王正月,及齊平。公有疾,使季文子會齊侯于陽谷。請盟,齊侯不肯,曰:“請俟君閑?!毕奈逶?,公四不視朔,疾也。公使襄仲納賂于齊侯,故盟于郪丘。??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庸人率百濮聚于選,將伐楚。楚人謀徙于阪高。蒍賈曰:“不可。我能往,寵亦能往。不如伐庸。夫庸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乃出師。旬有五日,百濮乃罷。自廬以往,振廩同食。次于句澨。使廬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揚窗。三宿而逸,曰:“庸師眾,群蠻聚焉,不如復大師,且起王卒,合而后進?!庇峙c之遇,七遇皆北。庸人曰:“楚不足與戰(zhàn)矣?!彼觳辉O備。楚子乘驲,會師于臨品,分為二隊,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遂滅之。??宋公子鮑禮于國人,宋饑,竭其粟而貸之。年自七十以上,無不饋詒也,時加羞珍異。國之才人,無不事也。親自桓以下,無不恤也。昭公無道,國人奉公子鮑。初,司城公孫蕩卒,公孫壽辭司城,請使蕩意諸為之。既而告人曰:“君無道,吾官近,懼及焉。”既,夫人將使公田孟諸而殺之。公知之,盡以寶行。蕩意諸曰:“盍適諸侯?”公曰:“不能其大夫及國人,諸侯誰納我?且既為人君,而又為人臣,不如死?!北M以其寶賜左右以使行。夫人使謂蕩意諸去公,對曰:“臣之而逃其難,若后君何?”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將田孟諸。未至,夫人王姬使帥甸攻而殺之,蕩意諸死之。書曰:“宋人弒其君杵臼。”君無道也。(節(jié)選自《左傳?文公十六年》)(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BA.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B.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陽丘/以侵皆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C.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陽丘/以侵皆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D.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師于大林/又伐其東南/至于陽丘/以侵訾枝庸/人帥群蠻以叛楚(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朔,農歷每月的初一。文中說魯文公應該在朔日上朝聽政,因為疾病多次耽誤。B.驲,讀rì,也叫傳(zhuàn)車,古代驛站用來送信的車,后來也用來代指驛馬。C.田,同“畋”,打獵。文中提到的孟諸,就是宋昭公不止一次去打獵的一個地方。D.甲寅,干支之一,癸丑之后,乙卯之前,可用來紀年月日。文中是指文公十六年。(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CA.魯文公十六年正月,魯國想跟齊國議和,齊國開始沒有答應。B.庸國人率領眾多少數(shù)民族準備伐楚,對楚國形成了巨大威脅。C.庸楚兩國爭戰(zhàn),因為盟友離散,庸國失去支援,終被楚消滅。D.宋昭公得知襄公夫人想加害他,就帶上他的全部珍寶出逃了。(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庸師眾,群蠻聚焉,不如復大師,且起王卒,合而后進。②未至,夫人王姬使帥甸攻而殺之,蕩意諸死之。(5)公子鮑深受宋國人的擁戴,有哪些原因?請簡要概括?!痉治觥浚?)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合具體內容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結合具體要求概要作答?!窘獯稹浚?)句意:楚國發(fā)生大饑荒,戎人攻打它的西南部,到達阜山,軍隊駐扎在大林。又進攻它的東南部,到達陽丘,以進攻訾枝。庸國人率領蠻人們背叛楚國。“伐”的賓語為“其西南”,所以應在“南”后面斷開,排除AC;“阜山”是一個詞,作“于”的賓語,所以不能在“山”后面斷開,排除D。故選:B。(2)D.“文中是指文公十六年”錯誤。文中“甲寅”是用來紀日,指二十二日。故選:D。(3)C.“因為盟友離散,庸國失去支援”錯誤。由原文“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庸人曰:‘楚不足與戰(zhàn)矣?!觳辉O備。楚子乘驲,會師于臨品,分為二隊,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遂滅之”可知,庸國被楚國消滅是因為輕敵。故選:C。(4)①“師”,軍隊;“焉”,那里;“大師”,再發(fā)大軍;“王卒”,國君的直屬部隊。譯文:庸國的軍隊人數(shù)眾多,蠻人們聚在那里,不如再發(fā)大軍,同時出動國君的直屬部隊,合兵以后再進攻。②“未至”,補充主語;“至”,到達;“使”,派遣;“死”,為……而死。譯文:(宋昭公)沒有到達,夫人王姬派遣帥甸進攻并殺死了他,蕩意諸為此死了。(5)由“宋國的公子鮑對國人加以優(yōu)禮,宋饑,竭其粟而貸之”可知,宋國的公子鮑對國人加以優(yōu)禮,宋國發(fā)生饑荒,把糧食全部拿出來施舍。由此可概括為:賑濟饑民。由“年自七十以上,無不饋詒也,時加羞珍異”可知,對年紀在七十歲以上的,沒有不送東西的,還按時令加送珍貴食品。由此可概括為:優(yōu)撫老人。由“國之才人,無不事也”可知,對國內有才能的人,沒有不加事奉的。由此可概括為:尊重人才。由“親自桓以下,無不恤也”可知,對親屬中從桓公以下的子孫,沒有不加周濟的。由此可概括為:體恤親屬。答案:(1)B(2)D(3)C(4)①庸國的軍隊人數(shù)眾多,蠻人們聚在那里,不如再發(fā)大軍,同時出動國君的直屬部隊,合兵以后再進攻。②(宋昭公)沒有到達,夫人王姬派遣帥甸進攻并殺死了他,蕩意諸為此死了。(5)①賑濟饑民;②優(yōu)撫老人;③尊重人才;④體恤親屬。參考譯文:十六年春季,周王朝歷法的正月,魯國與齊國議和。文公生病,派季文子和齊侯在陽谷會見。季文子請求盟誓,齊侯不肯,說:“請等貴國國君病好了再說吧。”夏季,五月,文公四次沒有在朔日聽政,這是由于生重病的緣故。文公派襄仲向齊侯饋送財禮,所以就在郪丘結盟。楚國發(fā)生大饑荒,戎人攻打它的西南部,到達阜山,軍隊駐扎在大林。又進攻它的東南部,到達陽丘,以進攻訾枝。庸國人率領蠻人們背叛楚國,庸國人率領百濮聚集在選地,準備攻打楚國。楚國人商量遷到阪高去。蒍賈說:“不行。我們能去,敵人也能去,不如攻打庸國。庸國和百濮,認為我們遭受饑荒而不能出兵,所以攻打我們。如果我們出兵,他們必然害怕而回去。百濮散居各處,將會各回各的地方,誰還有空來打別人的主意?”于是楚國就出兵。過了十五天,百濮就罷兵回去了。楚軍從廬地出發(fā)以后,每到一地就打開倉庫讓將士一起食用。軍隊駐扎在句澨。派廬戢梨進攻庸國,到達庸國的方城。庸國人趕走楚軍,囚禁了子揚窗。過了三個晚上,子揚窗逃跑回來,說:“庸國的軍隊人數(shù)眾多,蠻人們聚在那里,不如再發(fā)大兵,同時出動國君的直屬部隊,合兵以后再進攻?!背娪趾退麄兘討?zhàn),七次接戰(zhàn)都敗走。庸國人說:“楚國不足以一戰(zhàn)了?!本筒辉僭O防。楚莊王乘坐驛站的傳車,在臨品和前方部隊會師,把軍隊分做兩隊:子越從石溪出發(fā),子貝從仞地出發(fā),以進攻庸國,就把庸國滅亡了。宋國的公子鮑對國人加以優(yōu)禮,宋國發(fā)生饑荒,把糧食全部拿出來施舍。對年紀在七十歲以上的,沒有不送東西的,還按時令加送珍貴食品。對國內有才能的人,沒有不加事奉的。對親屬中從桓公以下的子孫,沒有不加周濟的。宋昭公無道,國內的人們都擁護公子鮑。當初,司城公孫蕩死了,公孫壽辭掉司城的官職,請求讓蕩意諸擔任。后來告訴別人說:“國君無道,我的官位接近國君,很怕禍患引到身上。”不久以后,夫人準備讓宋昭公在孟諸打獵而乘機殺死他。宋昭公知道以后,帶上了全部珍寶而出行。蕩意諸說:“何不到諸侯那里去?”宋昭公說:“得不到自己的大夫以及國人們的信任,諸侯誰肯接納我?而且已經做了別人的君主,再做別人的臣下,不如死了好。”昭公把他的珍寶全部賜給左右隨行人員,而讓他們離去。夫人派人告訴司城蕩意諸離開宋昭公,司城蕩意諸回答說:“做他的臣下,而又逃避他的禍難,怎么能事奉以后的國君呢?”冬季,十一月二十二日,宋昭公準備去孟諸打獵,沒有到達,夫人王姬派遣帥甸進攻并殺死了他,蕩意諸為此死了?!洞呵铩酚涊d說:“宋人弒其君杵臼?!边@是由于國君無道。(節(jié)選自《左傳?文公十六年》)(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古詩,完成問題。月下吟三首(其二)王守仁江天月色自清秋,不管人間底許愁。謾擬翠華①旋北極,正憐白發(fā)倚南樓。狼烽絕塞寒初入,鶴怨空山②夜未休。莫重三公輕一日,虛名真覺是浮漚③?!咀ⅰ竣俅淙A:用翠羽裝飾旗桿的旗幟,一般代指帝王儀仗。②鶴怨空山:南朝齊周颙,曾隱居北山,后受詔出仕,有人以“鶴怨空山”譏之。③浮漚:水面的泡沫。(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首聯(lián)寫秋夜江邊月色清澈,上下輝映澄明,清秋明凈的月色用烘托的手法寫出了詩人的不平靜。B.頷聯(lián)精選“翠華”“北極”“白發(fā)”“南樓”等典型意象,想象奇崛,虛實結合,對仗工穩(wěn)。C.頸聯(lián)下句“夜未休”寫出了長夜漫漫,詩人思緒聯(lián)翩,夜不成寐的復雜情感。D.全詩寫月下所見所思,將寫景、抒情、用典、議論相結合,風格高華,意氣自足。(2)后人評價這首詩“一任胸臆”,請簡要分析詩人抒發(fā)了哪些“胸臆”。【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詩歌,從不同角度分析,把握作者的感情。【解答】(1)A.“用烘托的手法”錯誤,首聯(lián)寫明凈美好的月色反襯憂愁,以樂景襯哀情。不是烘托,是反襯。故選:A。(2)“謾擬翠華旋北極,正憐白發(fā)倚南樓”,本想著能得到重用一展才華,可惜事與愿違,如今滿頭白發(fā)徒倚南樓?!罢龖z白發(fā)”表達了年華易逝、功業(yè)無成、人生多憂?!袄欠榻^塞寒初入”,想到邊關冬天的烽火依舊,戰(zhàn)事未已?!袄欠榻^塞”表達了作者對邊境戰(zhàn)事不休的憂慮?!苞Q怨空山夜未休”,山中的仙鶴也在怨空山過于寂寞而整夜難眠。指南朝齊周颙,曾隱居北山,后受詔出仕而有“鶴怨空山”之譏。表達了詩人隱居和出仕矛盾的心情?!澳厝p一日,虛名真覺是浮漚”,不要看重高官顯位而輕視了寶貴光陰,虛名從來都如水面的泡沫一般?!澳厝薄疤撁a”表達了對利祿虛名的鄙棄。答案:(1)A(2)①“正憐白發(fā)”表達了年華易逝、人生多憂。②“狼烽絕塞”表達了作者對邊境戰(zhàn)事不休的憂慮。③“鶴怨空山”表達了詩人隱居和出仕矛盾的心情。④“莫重三公”“虛名浮漚”表達了對利祿虛名的鄙棄。(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韓愈《師說》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兩句,與《荀子?勸學》中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觀點相似。(2)杜甫在《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兩句,抒發(fā)了漂泊異鄉(xiāng)、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也蘊含著與生命的衰弱頑強抗爭的精神。(3)《列子?皇帝》記述鷗鳥與人玩耍的情景,于是“鷗”的意象便常見于古詩文中,如:“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痉治觥勘绢}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名句默寫的能力。答題時要熟背相關篇目,并理解語句的含義,準確地寫出相關名句?!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重點字:賢)(2)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重點字:作、登)(3)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海上輕鷗何尋煙波萬里信浮沉)(重點字:盟)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1分)6.(11分)閱讀短文,完成問題。蘇軾《文說》談文章寫作,須“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但我認為,散文創(chuàng)作還是要有內在要求的,那就是真誠、自由、妖嬈。散文之所以能夠綿延許久,就在于發(fā)自作者內心的那種具有強大輻射力的真摯與赤誠。這種“誠意”構成了散文最動人和最有體溫的品質。“自由”是指散文寫作應當是寬泛的、自在的??梢砸旭R可待,潑墨如水,也可以深思熟慮,;可以由此及彼,信馬由韁,也可以聚焦一物,。文學是另一個宇宙,疆域之大之廣之深,人類迄今還沒有完全探索完盡。散文的根本功用是以強大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呈現(xiàn)我們人類在某個歷史時期的生存樣貌和精神狀態(tài),是用文字的方式,為自己和眾生建造檔案庫、墓碑和圣殿。因此,散文在寫作方法上就要求“妖嬈”,以幽微多元的方式探究繁復的人性人心。只有把文章寫得好看、耐看,光彩奪目、,塑造現(xiàn)實和理想的各種奇異境界,才能夠使得我們的散文帶給人們超越性的精神體驗,具備一種引人求真向美慕善的積極力量。(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加以修改。(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對成語的運用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語段的內容,結合語境填入恰當?shù)某烧Z。(2)本題考查學生對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畫線的句子,判斷有語病的地方,并作出正確的修改。(3)本題考查學生對語段中重要句子修辭方法的賞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畫線的句子,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窘獯稹浚?)第一空,由前文“可以倚馬可待,潑墨如水,也可以深思熟慮,……”可知,“倚馬可待,潑墨如水”與“深思熟慮,……”是相反的兩種做法,因此所填入成語應是和“潑墨如水”意思相反的成語,據此可以推斷應填入“惜墨如金”?!跋缃稹?,指寫字、繪畫、做文章下筆非常慎重,力求精練。第二空,由前文“可以由此及彼,信馬由韁,也可以聚焦一物,……”可知,“由此及彼,信馬由韁”與“聚焦一物,……”也是兩種相反的做法,因此所填入成語應是和“信馬由韁”意思相反的成語,表示對某一件事物集中精力,對這一事物非常用心??梢杂谩熬窦氉痢??!熬窦氉痢?,精心細致的雕刻琢磨。形容做事仔細用心。多指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第三空,由前文“只有把文章寫得好看、耐看,光彩奪目”可知,填入成語是用來形容文章的內容非常吸引人,讓人有很好的閱讀感受??梢蕴钊搿盎匚稛o窮”?!盎匚稛o窮”,比喻事后越想越覺得意味深長。(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語?。阂皇谴钆洳划??!八茉臁迸c“意境”搭配不當。應將“塑造”改為“營造”。二是語序不當。按照事物的邏輯順序,應是散文首先具有引人求真向美慕善的積極力量,然后才能帶給人們超越性的精神體驗。故修改為:營造現(xiàn)實和理想的各種奇異境界,才能夠使得我們的散文具備一種引人求真向美慕善的積極力量,帶給人們超越性的精神體驗。(3)文中畫線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其中本體是“散文”,喻體是“檔案庫、墓碑和圣殿”。能夠形成比喻,正是利用了“散文”的記錄、紀念、朝圣方面的作用與“檔案庫、墓碑和圣殿”所代表的作用的相似性。文段中明確指出“散文的根本功用是以強大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呈現(xiàn)我們人類在某個歷史時期的生存樣貌和精神狀態(tài)”,也就是說散文能記錄歷史,也能反映歷史樣貌,使后來人通過讀文章了解以前。所以通過這一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散文的根本功用,同時可以生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將“散文”比喻為“檔案庫、墓碑和圣殿”,就從多方面寫出了散文在記錄、紀念、朝圣方面的作用,同時讓表達更加生動形象,更易于讀者理解。答案:(1)①惜墨如金②精雕細琢③回味無窮(2)營造現(xiàn)實和理想的各種奇異境界,才能夠使得我們的散文具備一種引人求真向美慕善的積極力量,帶給人們超越性的精神體驗。(3)構成:本體是散文,喻體是檔案庫、墓碑和圣殿。表達效果:①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散文的根本功用。②從多方面寫出了散文的記錄、紀念、朝圣的作用。(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7.(9分)閱讀短文,完成問題。??《紅樓夢》意蘊極其豐美,葉朗教授認為,《紅樓夢》的意蘊大致可以分析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紅摟夢》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真實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情世態(tài)。第二個層面,是它的悲劇性?!都t樓夢》的悲劇性不簡單在①,也并不只在于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劇,還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種審美理想,而這種審美理想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必然要被毀滅的悲劇。??曹雪芹的審美理想是從湯顯祖那里繼承下來的,其核心是肯定“情”的價值,追求“情”的解放,追求人性解放。湯顯祖講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會的倫理觀念)相對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會的社會秩序、社會習慣)相對立。他認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價值,②。??第三個層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