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陽縣第一中學高一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1-2022學年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陽縣第一中學高一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1-2022學年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陽縣第一中學高一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1-2022學年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陽縣第一中學高一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1-2022學年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陽縣第一中學高一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答案第=1頁,共=sectionpages22頁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陽縣第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考試范圍:綱要下第一二單元;考試時間:90分鐘;命題人:李艷華第I卷(選擇題)一、單選題(每題1.5分,40小題,共60分)1.農牧業(yè)的產生提供了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要求更細密的社會分工,這促進了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進而出現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為了控制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國家開始產生。材料旨在說明()A.人類文明產生具有曲折性和長期性 B.農牧業(yè)是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C.階級和國家出現是文明產生的標志 D.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源2.在人類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夠脫離社會生產活動而從事專門的管理和文化創(chuàng)造工作,主要得益于A.農耕和畜牧的產生 B.社會出現嚴重階級分化C.國家和文字的產生 D.社會生產與分工的發(fā)展3.古代兩河流域居民通過觀察牲畜內臟卜,統(tǒng)稱為臟卜。臟卜內容包羅萬象,數量眾多。出土的古巴比倫時期的占卜文獻中,有88%屬于臟卜卜辭。以下對臟卜卜辭的史料價值的敘述正確的是(

)A.卜辭用象形文字書寫而留存與于后世 B.占卜為迷信行為,臟卜卜辭無史料價值C.卜辭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的第一手史料 D.卜辭可印證君權神授的歷史事實4.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還重視晝夜平分之日,即春秋分。尼普爾歷法中,新年在一月,字面意思是“置(神)殿臺”。七月也被視為新年,字面意思是“圣丘”。在《阿卡德詛咒》中,圣丘被描述為神恩里勒的繼承人居住的地方。這說明,當時兩河流域歷法A.根植于當時農耕文明 B.節(jié)慶月體現宗教祭祀C.折射政治與社會特征 D.具有樸素的自然觀念5.波斯帝國統(tǒng)治時期,伊朗地區(qū)常使用埃蘭語,巴比倫地區(qū)使用阿卡德語,民間和商業(yè)領域廣泛地使用阿拉米亞語。這反映出波斯帝國A.多種文化之間相互競爭 B.給予各地區(qū)部分自治權C.宣揚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D.適應多民族發(fā)展的需要6.公元前4世紀前后,通過暴力方式,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這一時期擔當希臘文化傳播“使者”的是A.羅馬帝國B.羅馬共和國C.波斯帝國 D.亞歷山大帝國7.“終于出現了這樣的時代:世界上同時存在著兩個強有力的大國,他們不僅能夠制服蠻族人侵,而且還能把自己帝國的和平國界向外推進。”材料中的“兩個強有力的大國”是A.亞歷山大帝國和古巴比倫王國 B.羅馬帝國和秦漢王朝C.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 D.亞歷山大帝國和孔雀帝國8.美國學者約翰巴克在《西方社會史》中記錄了9世紀歐洲的一份哲詞:“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契約,因我委身投附而普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睍喸~內容反映了西歐封君封臣制度A.封臣地位低下毫無權利可言 B.封君是事實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C.封君封臣以契約關系明確權利和義務 D.封君與封臣以土地關系為紐帶9.對于中世紀歐洲國王的權力,有學者認為∶“他的司法行政主權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領地之內,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領地內也具有與國王幾乎同樣的權力?!边@說明當時的歐洲A.城市自治傾向明顯 B.教權沖擊封建王權C.封建國家主權分散 D.三權分立現象嚴重10.法蘭克王國的創(chuàng)始者克洛維(465-511)丑陋殘暴。15世紀的歷史學家則稱克洛維體格勻稱、攝人心魄,長相完美無缺且有一頭讓人過目難忘的立體式長發(fā)。歷史學家的描述A.說明人文主義廣泛傳播 B.受到了繪畫革命的影響C.體現了王權力量的增長 D.與西方殖民擴張相一致11.“城市必須設防自衛(wèi),須有市政廳作為市民行使政治權利的集會場所。城里還必須有教堂作為禮拜的場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聳峙于全城之上”。材料中的“城市”屬于(

)A.古代的雅典 B.中世紀的歐洲 C.封建時代的中國 D.近代的美國12.12世紀羅馬法滲透到了歐洲許多學校,例如1170年前后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學校里,羅馬法與教會法一并被教授。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國家的形成 B.人文主義的復興C.教會統(tǒng)治的需要 D.工商業(yè)經濟發(fā)展13.西歐城市興起后,為抵制封建貴族與教會的掠奪,選擇了支持封建王權,而封建王權則賜給城市自由貿易乃至自治的特權。城市與封建王權的這一關系體現了雙方A.共同建立民族國家 B.聯(lián)合完成國家統(tǒng)一C.相互協(xié)作對抗教會 D.協(xié)同限制貴族特權14.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精神”起源于歐洲16世紀爭取和維護自治、統(tǒng)一和認同的意識形態(tài)運動,這種精神因其強烈的民族感情而激發(fā)出愛國經濟熱情,從而推動國家的經濟活力,以致它們的經濟競爭力能不斷地提升而形成崛起之勢。這表明A.民族意識促進了歐洲的崛起 B.城市自治推動民主政治發(fā)展C.專制王權強化增強民族認同 D.思想解放促進資本主義萌芽15.拜占庭帝國特別注意繼承古典文化的遺產,它傳下了由查士丁尼編纂的羅馬法,以及由學者們加以匯集、注釋和保存的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的文學、學術名著。此做法主要目的是A.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化 B.從豐富的遺產中獲得政權認同C.沖破宗教對人民的束縛 D.為復興人文主義提供文化來源16.伊凡四世在位期間,打破了領主政體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建立了沙皇專制政體,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這些措施帶來的直接影響是A.建立了地跨歐亞兩洲的帝國 B.正式確立了沙皇體制C.強化了中央專制集權的制度 D.完善了封君封臣制度17.拜占庭曾經是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國,為歐洲抵擋住了來自東方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脅,被譽為“西方文明的保護神”。最終滅亡它的是(

)A.阿拉伯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 C.奧斯曼帝國 D.羅馬帝國18.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fā)重視知識,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大量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這些后來又成為歐洲中世紀大學興起的重要條件;同時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也是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阿拉伯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 B.阿拉伯人創(chuàng)造了領先世界的文化C.阿拉伯帝國是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梁 D.東學西傳都是由阿拉伯文字完成19.《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以王后給國王講故事為線索,把幾百個故事串聯(lián)起來,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這反映阿拉伯A.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B.在廣大地區(qū)從事陸上和海上貿易C.繼承、發(fā)展、融合古代世界文化 D.起著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的作用20.12世紀,歐洲掀起了翻譯阿拉伯文獻的熱潮。希臘原始文獻經敘利亞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譯成拉丁文。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哲學著作、歐幾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學著作,開始為歐洲人所熟悉。這次大翻譯運動的主要背景是A.文藝復興在歐洲不斷擴展 B.歐洲城市商品經濟發(fā)展迅猛C.天主教會勢力大幅度衰落 D.東西方交流的渠道開始打通21.以下關于世界古代史的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史實結論A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基本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城,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宣揚君權神授B公元前8世紀,亞述大舉向外擴張,建立亞述帝國,不僅統(tǒng)一了整個兩河流城地區(qū)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農耕文明的優(yōu)勢使其具有擴張潛能,使文明區(qū)城不斷擴大C7世紀中期到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得到較大發(fā)展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D10—一11世紀,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一些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贏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權.西歐封建社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在多方面取得進步A.A B.B C.C D.D22.奧斯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僅任命希臘正教的頭面人物為希臘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職首領(管轄希臘人及不同族群的東正教徒),還分別任命了亞美尼亞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爾的猶太教大拉比為各自的首領。此舉反映出A.帝國統(tǒng)治模式的創(chuàng)新 B.不同文化與族群交融C.因俗而治的統(tǒng)治特點 D.政教分離的政治特點23.646年,日本最高統(tǒng)治者頒布改革詔書規(guī)定:一切土地收歸國家所有,政府把土地按一定標準授予農民,受田農民向國家繳納田租貢物,并服徭役。這次改革A.標志日本進入封建社會 B.類似中國西周的井田制C.與唐朝均田制完全一致 D.效仿西歐的土地莊園制24.據古印度詩集《梨俱吠陀》描述,不同種姓是由巨人普魯沙身體不同部分轉化而成。經學者研究,這可能是婆羅門教祭司后來補進去的。若這一推測成立,祭司的目的是A.維護君主統(tǒng)治 B.樹立婆羅門教的權威C.強調職業(yè)世襲 D.證明種姓制度合理性25.古代南亞文明誕生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后來文明中心逐漸轉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國和德里蘇丹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笈多帝國最早興起于恒河下游 B.德里蘇丹國由突厥人建立C.笈多帝國時期佛教已成為國教 D.德里蘇丹國印度教為國教26.武士在日本最初被稱為“侍”,意思是衛(wèi)士或隨從,到平安時代中期以后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忠實仆從。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是A.幕府政治的開始 B.莊園制的形成與發(fā)展C.中央集權的強化 D.蒙古軍入侵日本27.下圖為坐落于廷巴克圖的迪京格熱伯清真寺。它可以直接證明A.伊斯蘭教傳播到西非地區(qū) B.廷巴克圖對外貿易發(fā)達C.西非國家均信仰伊斯蘭教D.伊斯蘭教開始對外傳播28.著名的東非阿克蘇姆巨石碑,據稱已有1700年歷史。不少石碑上刻有文字,記載著過往國王的豐功偉績,最高的一座石碑高33米。這反映了A.古代東非文明具有封閉性特點 B.阿克蘇姆王國國勢強盛和王權強大C.古代東非地區(qū)建筑業(yè)較為發(fā)達 D.阿克蘇姆王國王權統(tǒng)治有神秘色彩29.津巴布韋國家在其鼎盛時期便向外擴張,石建文化迅速向外傳播,類似于大津巴布韋的石建出現于高原的東部、西南部、中部和北部,從中可以看出A.戰(zhàn)爭客觀上促進了文化傳播 B.石建文化并非是津巴布韋獨有C.津巴布韋已經發(fā)展到較高文明階段 D.石建文化是由地理環(huán)境決定的30.瑪雅人是創(chuàng)造美洲文明的先驅者,被譽為“新世界的希臘人”。閱讀《美洲印第安文明分布圖》,判斷瑪雅人的生活區(qū)域主要在A.① B.② C.③ D.④31.“那里有爬滿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參天的城市廢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藝術,有無數讓人難以解釋的謎團……奧爾梅克、托爾特克、阿茲特克……難以計數的黃金在無人知曉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歐洲人背著火槍的身影在密林外閃現……”這段描述可能出自A.《古代近東文明——古代兩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B.《亞歷山大遠征記》C.《探尋古羅馬文明》D.《黃金帝國的落日:追蹤美洲古代文明》32.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閱讀下表,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區(qū)域名稱發(fā)展歷程主要成就中美洲瑪雅文明公元前4世紀前后興起,3-15世紀興盛,15世紀中期衰落。城市建筑宏偉,陶器制作精美,數學和天文歷法先進。阿茲特克文明14世紀興起,16世紀初達到鼎盛。農業(yè)經濟發(fā)達,都城水渠和道路縱橫交錯。南美洲印加文明12-13世紀興起,15世紀末16世紀初達到鼎盛。全國劃分為四大政區(qū),道路系統(tǒng)發(fā)達。A.美洲文明具有多源共生的特點 B.中南美洲產生了世界最早的文明C.美洲文明都有完善的國家治理 D.自然環(huán)境決定美洲文明的獨特性33.據史料記載,阿茲特克人的學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歲到十五歲進入公共學堂學習,由氏族酋長監(jiān)督;學校種類多樣,主要有平民學堂、女子學堂、貴族神學院、音樂學院以及神廟的修道室等。據此可知阿茲特克人的教育A.鼓勵人的全面多元發(fā)展 B.注重平等、民主意識的灌輸C.形成了全民參與的體系 D.以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為目的34.羅馬帝國時期,法學家蓋尤斯在《法學階梯》中敘述:“每一個法律和習俗規(guī)制下的人不僅要遵守自己的法律,還要遵守人類的普遍法。人們自己制定的法律是獨特的,被稱為市民法,這種法律適用于他們自己的城邦;由自然理性為全人類建立的法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被稱為萬民法,這種法律為所有國家適用”。這一論述產生的背景是A.習慣法被貴族任意曲解 B.羅馬帝國不斷對外擴張C.萬民法保護了人類發(fā)展 D.民主平等觀念逐漸形成35.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qū)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下圖對應的帝國是A.波斯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 C.印加帝國 D.羅馬帝國36.笈多王朝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和縣制,把全國劃分為若干省,省下設置縣,縣下設置村,分別派省長和縣長管理。這說明A.笈多帝國統(tǒng)一了南亞次大陸 B.笈多帝國專制色彩濃厚C.笈多帝國重視宗教在維護自身統(tǒng)治中的作用 D.笈多帝國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37.古希臘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曾說道:“看過《七將攻忒拜》的人,個個都想當兵打仗?!薄盀閲鵂奚竦淖优徽埳衔枧_,城邦事務發(fā)言人會當眾宣布他們可以在成年前得到城邦撫恤金,然后這些遺孤又被請到劇場里的榮譽坐席?!边@從本質上反映出A.政府發(fā)揮戲劇的教化作用B.戲劇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C.文學作品鼓勵希臘公民踴躍參軍 D.公民通過觀劇參與城邦政治生活38.有人曾譏諷古希臘人節(jié)日數量比他們一年天數都要多,然而古希臘人的節(jié)日不只是娛樂。如在泛雅典娜節(jié)舉行的比賽中,部分項目如火炬賽跑和賽船等,只有公民可以參加。這表明古希臘節(jié)日重在A.培育公民國家意識 B.傳承古希臘的人文主義精神C.強化貴族等級秩序 D.強化公民體格適應作戰(zhàn)需要39.美洲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統(tǒng)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兩條大道貫穿全國境內,沿途設立驛站,有專門的信使傳遞政府命令和情報。由此看來印加帝國重視交通事業(yè)的主要原因是(

)A.促進各地文化交流 B.對外顯示國家強大的國力C.便利人們出行 D.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方便調動軍隊40.“浮動園地”(如圖所示)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擴大耕地面積的方法,耕種者每年可以從園地中獲得7次收成,直到今天某些地區(qū)仍然使用這種耕作方式。據此可知A.這屬于瑪雅文明的偉大成就 B.耕作方式以集體勞作為主C.培育出甜高粱等重要農作物 D.利于緩解人地矛盾的危機第II卷(非選擇題)41.古代希臘人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對后世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我們的制度是別人的模范,而不是我們模仿其他人。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掌握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zhí)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讓一個人擔任公職優(yōu)先于他人的時候,所考慮的不是某一個特殊階級的成員,而是他們所具有的真正的才能。——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國葬禮上的演說》材料二

古代希臘文化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支絢爛多彩的奇葩,它成果輝煌,影響深遠,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但是,起步就生機勃勃的希臘文化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是在汲取古代東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亞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的特點形成的一種多元開放型文化。正如黑格爾所說:“東方世界是希臘世界的基礎?!薄鈺砸悖骸豆畔ED文化的東方之源》(1)根據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并結合所學指出在西方被稱為“史學之父”和“政治史傳統(tǒng)奠基人”的歷史學家分別是誰。(6分)(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古代希臘文化汲取古代埃及和西亞文化遺產的具體表現,據此概括促進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因素。(6分)42.閱讀材料(16分)材料一

宋代以前城市由于以政治、軍事功能為主,因而城市主要聚居著各級官僚、地主和軍隊以及一般居民。到了宋朝,政府禁令松弛,封閉式的坊市制徹底崩潰,城市中固定的工商業(yè)店鋪增多,加之宋人在職業(yè)選擇方面的相對自由,一些無地或少地農民也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中以工商為業(yè)的居民成分與日劇增,城市文化娛樂活動也因此日益興盛,城市逐漸成為經濟、文化中心。這一系列的變化說明了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經背離了傳統(tǒng)格局而進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時期。——摘編自郭學信《論宋代城市發(fā)展的時代特征》材料二

中世紀以來,更多的行業(yè)集中到城市,刺激了西歐城市工商業(yè)發(fā)展,從而造就了一個新的市民階級,市民階級為爭取人身自由,展開了爭取城市自治運動的斗爭。這一斗爭運動一直貫穿于從11世紀城市出現到13世紀城市形成的期間,許多城市通過金錢贖買、舉行起義、成立公社、談判妥協(xié)等方式,開始實行城市自治。這種城市自治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法律性的,即從管轄的領主或國王那里得到一種特權證書來保障它的一些權利?!幾贼斆赡取吨袊c西歐城市發(fā)展影響因素淺析》完成下列要求:(1)依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現。(4分)(2)據材料二,分析中世紀歐洲城市自治運動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這一時期城市自治運動的影響。(8分)(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動宋代城市革命與中世紀西歐城市自治運動出現的共同因素。(4分)4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第一帝國時代秦漢帝國(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朝統(tǒng)一文字秦朝修長城防御匈奴,秦漢長期同匈奴作戰(zhàn)秦朝修建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秦漢法律細密,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秦漢時期絲綢、漆器以及冶鐵技術領先世界漢朝出現《氾勝之書》漢朝開通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秦朝焚書坑儒,漢朝確立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思想羅馬帝國(公元前27—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在新征服地區(qū)設立行省,權力向君主和將軍集中在不列顛修長城抵御外族入侵,羅馬長期抵抗外族侵略修建以羅馬城為中心通往帝國各地的硬面公路法律由公民法向萬民法轉變,體系日趨完備玻璃工藝、銀器、鑄幣和采礦技術先進科魯美拉名著《論農業(yè)》海外貿易發(fā)達確定基督教為國教——摘編自胡孝文等《秦漢與羅馬:帝國時代的倒影》從上表中提取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相關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第一帝國時代”的特征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2分)

歷史參考答案1.D2.D3.C根據材料可知,題目中出土于兩河流域的占卜文獻屬于直接真實反應古代兩河流域歷史面貌的原始資料,C項正確;古代兩河流域通用楔形文字,故排除A項;B項說法錯誤,排除;卜辭是考究君權神授的方式之一,排除D。4.C材料中的“新年在一月”“置(神)殿臺”“圣丘被描述為神恩里勒的繼承人居住的地方”,體現出兩河流域的歷法制定重視天人之間關系,注重祭祀,顯示出了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呈現了當時社會的基本特征,C正確;材料與農耕文明無關,排除A項;材料涉及歷法制定,與節(jié)慶月無關,排除B項;材料描述當時的人神關系與社會關系,與自然觀念無關,排除D項。5.D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波斯帝國是一個疆域廣闊的大帝國,所以帝國境內采取多種語言是適應了多民族發(fā)展的需要,D項正確;同一個帝國內采用多種語言適應了多民族發(fā)展的需要,并不是多種文化競爭的需要,也不能體現給予各地區(qū)部分自治權,排除AB項;使用多種民族語言并不能體現是宣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排除C項。故選D項。6.D7.B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后,中國的秦漢和羅馬帝國分別興起于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羅馬帝國建立于公元前1世紀,1-2世紀羅馬帝國空前繁榮,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秦漢時期打擊匈奴,有效的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B項正確;公元前4世紀建立亞歷山大帝國,排除A項;波斯帝國建立于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4世紀建立亞歷山大帝國,排除C、D項。故選B項。8.C材料“主人凡踐履契約,因我委身投附而普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體現的是封君封臣制下以契約關系明確權利和義務,C項正確;封臣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排除A項;封君封臣是一種相對關系,其中封君并非是最高的統(tǒng)治者,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土地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9.C材料體現出國王的權力和其他封建主一樣只在自己領地內具有權力,這說明當時歐洲的封建國家主權分散,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歐洲的封建國家主權分散,沒有體現城市自治傾向,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封建國家主權分散,沒有教權沖擊封建王權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是歐洲的封建國家主權分散,沒有體現三權分立,排除D項。故選C項。10.C據材料“法蘭克王國的創(chuàng)始者克洛維(465-511)丑陋殘暴,但15世紀的歷史學家則稱克洛維體格勻稱、攝人心魄,長相完美無缺……”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了15世紀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市民階層及封建貴族等階層因各自利益需要王權支持發(fā)展經濟,王權不斷強化,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人文主義的傳播,而是對“克洛維形象”的描述,排除A項;材料屬于歷史學家的記載,與繪畫無關,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強調歷史學家的記述,與殖民擴張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1.B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隨著歐洲城市的興起和發(fā)展,人們爭取城市自治,并要求城市應該具有“自衛(wèi)、有市政廳作為市民行使政治權利的集會場所、須有教堂作為禮拜的場所”等,這些都成為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基本特征,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雅典人行使權利的機構是公民大會,而不是市政廳,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封建時代的中國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建立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未設有“人民行使權利的機構”,排除C項;近代的美國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tǒng),鄉(xiāng)鎮(zhèn)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D根據“1170年前后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學校里,羅馬法與教會法一并被教授。”可得出,12世紀時期歐洲教授古羅馬法,主要是羅馬法中涉及到了諸多與經濟發(fā)展相關的內容,符合當時歐洲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D項正確;當時民族國家并沒有形成,排除A項;人文主義的復興是14世紀的文藝復興,排除B項;教會統(tǒng)治需要的是教會法,排除C項。故選D項。13.C材料體現的是中世紀的西歐城市借助封建王權來抵制教會的掠奪,而封建王權對城市發(fā)展給予支持,說明二者的關系是相互協(xié)作對抗教會,C項正確;材料與民族國家建立無關,排除A項;中世紀的歐洲處于分裂狀態(tài),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強調的是限制教權,非貴族特權,排除D項。故選C項。14.A根據“這種精神因其強烈的民族感情而激發(fā)出愛國經濟熱情,從而推動國家的經濟活力,以致它們的經濟競爭力能不斷地提升而形成崛起之勢”可知,材料反映民族意識促進了歐洲的崛起,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城市自治推動民主政治發(fā)展,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專制王權強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思想解放促進資本主義萌芽,排除D項。故選A項。15.B根據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國注重繼承古典文化的遺產,其目的在于從豐富的遺產中獲得政權認同,維護帝國統(tǒng)治,B項正確;“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化”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沖破宗教對人民的束縛屬于文藝復興運動,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材料中的做法主要目的是從豐富的遺產中獲得政權認同,“為復興人文主義提供文化來源”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16.C根據“打破了領主政體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可知沙皇專制政體的建立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C項正確;材料只反映伊凡四世建立了沙皇專制政體,不能說明是建立了地跨歐亞兩洲的帝國,排除A項;B項是結果,不屬于影響,排除;這些措施與封君封臣制度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7.C根據所學知識,13世紀末,奧斯曼土耳其國家在西亞興起,之后積極向外擴張,到15世紀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土軍攻陷,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國最終被奧斯曼帝國滅亡,C項正確;拜占庭帝國不但沒有被阿拉伯帝國滅掉,而且長期與阿拉伯帝國并存,排除A項;亞歷山大帝國存在于公元前4世紀,而拜占庭帝國出現于公元4世紀后期,排除B項;拜占庭帝國是從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而不是被羅馬帝國滅掉的,排除D項。故選C項。18.C材料“大量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這些后來又成為歐洲中世紀大學興起的重要條件”“同時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也是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體現了阿拉伯通過傳播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和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促進了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推動了歐洲的發(fā)展,體現了阿拉伯帝國是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梁,C項正確;材料強調阿拉伯傳播東西方文化的影響,并沒有強調“阿拉伯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排除A項;阿拉伯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不能得出阿拉伯文化“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B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19.C據材料“《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故事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可知,體現了阿拉伯文化對其他地區(qū)文化的吸收、融合,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阿拉伯文化的特點,而未涉及其疆域,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其商業(yè)的發(fā)展,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阿拉伯的文化,而不是阿拉伯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20.B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古典文獻的翻譯是十字軍東征后文化交流加深的結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歐洲對古典文化的強烈需求,反映了12世紀以來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需要,B項正確;文藝復興始于14世紀,排除A項;天主教會勢力的大幅度衰落是在文藝復興以后,排除C項;“開始”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21.B根據所學知識可得,由于亞述農耕文明的優(yōu)勢,使其具有擴張潛能,使文明區(qū)城不斷擴大,所以才導致了亞述帝國的對外擴張,B項正確;“《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宣揚君權神授”是《漢謨拉比法典》的性質和內容,與其時間和地區(qū)不是對應關系,排除A項;阿拉伯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與東西方文化的傳播橋梁不能成為對應關系,排除C項;城市貨的自治權的時間、方式與結果,與封建社會的變化、進步不能成為對應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22.C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奧斯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仍然對不同教派的重要人物委以重任,說明的是因俗而治的統(tǒng)治特點,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奧斯曼帝國因俗而治的統(tǒng)治特點,與帝國統(tǒng)治模式創(chuàng)新無關,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文化、族群交融無關,排除B項;奧斯曼帝國屬于政教合一的國家,排除D項。故選C項。23.A24.D25.B根據材料可知,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家,以伊斯蘭教為國教,B項正確;4世紀初,恒河中游興起笈多帝國,不是恒河下游,排除A項;印度教逐漸發(fā)展為主要宗教,不是國教,排除C項;德里蘇丹國家以伊斯蘭教為國教,D錯誤。故選B項。26.B27.A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廷巴圖克是西非的城市,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代表性建筑,所以廷巴克圖出現清真寺說明伊斯蘭教傳播到西非地區(qū),A項正確;廷巴克圖出現清真寺并不代表其對外貿易發(fā)達,排除B項;“均信仰”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項;“開始對外傳播”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28.B根據“記載著過往國王的豐功偉績,最高的一座石碑高33米”可知,從石碑上記載國王的功績可以反映當時國勢的強勢,從石碑的高度可以推測出當時王權的強大,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古代東非文明具有封閉性特點,排除A項;材料沒有強調古代東非地區(qū)建筑業(yè)較為發(fā)達,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阿克蘇姆王國王權統(tǒng)治有神秘色彩,排除D項。故選B項。29.A30.B31.D32.A33.A34.B根據材料和結合所學可知,隨著羅馬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大,社會矛盾日益增多,公民法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于是羅馬法發(fā)展為適應于羅馬境內一切自由民的萬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