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專題突破練4_第1頁
專題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專題突破練4_第2頁
專題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專題突破練4_第3頁
專題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專題突破練4_第4頁
專題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專題突破練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突破練四(分值:74分)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湖南永州一模)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文字風貌各有特色,如齊系文字溫柔凝重、燕系文字質樸簡率、楚系文字華麗浪漫、秦系文字嚴謹規(guī)范,而韓國、趙國、魏國的文字修長勁利。據此可知()A.漢字是華夏族共同的文化基因B.傳統(tǒng)文化蘊含和而不同的氣質C.韓、趙、魏三國文字書寫效率相對較高D.文字不同源導致漢字體系出現(xiàn)分化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xiàn)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各諸侯國文字各具特色,凸顯了各諸侯國文字和而不同的氣質,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漢字對華夏族的影響,排除A項;根據材料無法得出各諸侯國文字的書寫效率,排除C項;中華文字具有同源性,排除D項。2.(2024山東威海一模)先秦時期有“削木為”(,古代的一種樂器)的故事,描述了匠人從“齋以靜心”到選材再到完成的制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達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觀天性,“成,見者驚猶鬼神”。該故事()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無物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會理念C.體現(xiàn)了道家的天人合一D.蘊含著中華文化的人本精神答案C解析據材料“去我”“入山林”可知,該故事主要強調的是匠人將天地自然的力量巧妙地融入工藝物件中,這體現(xiàn)了道家的天人合一,故選C項;先秦時期佛教還未傳入中國,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而不只是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排除B項;人本精神是指以人為中心,排除D項。3.(2024湖北十堰期末)下圖所示為東漢山東嘉祥武氏祠畫像石《董永孝親》:“永父”手拄鳩杖,安坐鹿車,董永正在勞作,空中飄來一位仙女。西漢劉向《孝子圖》載:“(董永)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將往為(錢主)奴,于路忽逢一婦人(織女),求為永妻?!睋丝芍?)A.漢代社會生活深受儒學影響B(tài).文藝創(chuàng)作無法反映社會現(xiàn)實C.畫像史料與文獻史料相互佐證D.董永孝親在歷史上并不存在答案A解析據材料圖片信息可知,畫像石《董永孝親》和劉向《孝子圖》均反映出漢代社會對“孝”的推崇,體現(xiàn)了儒家道德倫理對漢代社會的深刻影響,故選A項;文藝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可以反映社會現(xiàn)實,排除B項;兩份史料對董永孝親的描繪存在明顯差異,無法相互佐證,排除C項;兩種史料都證明董永孝親的事跡是存在的,排除D項。4.(2024安徽黃山二模)唐朝韓愈因反對憲宗迎佛骨,不惜上書《諫迎佛骨表》而被貶潮州。宋代二程認為佛教“以生死恐(嚇)動人”,只是理會生死,其他都不理會。他們的主張體現(xiàn)了()A.學者積極推動儒學復興B.佛教尚未獲得國人認同C.唐宋文化政策包容開放D.士大夫與皇權矛盾尖銳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以韓愈、二程為代表的唐宋儒家學者,對佛教持反對態(tài)度,努力捍衛(wèi)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致力于儒學復興,故選A項;材料僅體現(xiàn)韓愈和二程對佛教的看法,無法得出國人對佛教的態(tài)度,也不能代表政府的文化政策,排除B、C兩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沖突,而不是政治上士大夫與皇權的矛盾,排除D項。5.(2024河南高三聯(lián)考)1240—1241年,楊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極書院,旨在“繼學傳道”,書院內設置周敦頤祠,墻壁上鐫刻著《太極圖》。同一時期,宋理宗詔令張載、程顥、朱熹等從祀孔廟。材料反映這一時期()A.南北正統(tǒng)思想存在差異B.北宋政府力圖挽救統(tǒng)治危機C.理學的影響力得到增強D.儒家的正統(tǒng)地位遭到了沖擊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太極書院內設置周敦頤祠,宋理宗詔令張載、程顥、朱熹等從祀孔廟,說明這一時期理學受到統(tǒng)治階層的重視,其影響力得到增強,故選C項;材料強調南北統(tǒng)治者都對理學思想加以重視,并非闡述其差異,排除A項;北宋統(tǒng)治時間為960—1127年,此時北宋已經滅亡,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xiàn)佛教和道教對儒學的沖擊,排除D項。6.(2024廣東湛江一模)陸九淵認為“吾心”和“宇宙”是一種相互對等的關系。不同于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陸九淵主張“致知格物”,他將個人的“致知”行為置于“格物”之前。這表明陸九淵的“格物”理論()A.擺脫了儒學思想束縛B.維護了綱常倫理道德C.彰顯了人的自我意識D.批判了君主專制統(tǒng)治答案C解析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陸九淵提出“吾心即宇宙”,并且將個人的“致知”置于“格物”之前,彰顯了人的自我意識,故選C項;陸九淵的心學是對儒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致知”與“吾心”的重要性,未涉及綱常倫理道德,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君主專制統(tǒng)治,且陸九淵并未批判君主專制,排除D項。7.(2024遼寧大連一模)明清之際思想家顏元提出“讀得書來,口會說,筆會做,都不濟事,須是身上行出,才算學問”“學問有諸己與否,須臨事方信”。這些觀點()A.體現(xiàn)治國安邦的責任感B.否定了傳統(tǒng)儒學C.反映了早期的民主思想D.倡導“經世致用”答案D解析由材料“學問有諸己與否,須臨事方信”可知,知識是否被掌握,只有在處理實際問題的時候才能夠確認,體現(xiàn)“經世致用”的思想主張,故選D項;治國安邦的責任感強調求知的目的,“身上行出,才算學問”強調求知的方法,排除A項;明清之際的思想是對傳統(tǒng)儒學的繼承和發(fā)展,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民主思想,排除C項。8.(2024湖南衡陽聯(lián)考)研究顯示,甲骨文已采用以聲符注音,配以偏旁的造字法,可能已具備一字一音,句子由一個個單字組合而成的特征。由此可知,甲骨文()A.是成熟完備的文字B.得名于其具體用途C.因頻繁使用而簡化D.是漢字的重要淵源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甲骨文已使用形聲字的造字法,且以后的漢字文化繼承了一字一音的模式,說明甲骨文是漢字的重要淵源,故選D項;單憑形聲字的造字法,不足以說明甲骨文已成為成熟完備的文字,排除A項;甲骨文因其書寫材質而得名,排除B項;形聲字的造字法能適應文字用途增多的需要,但也讓文字系統(tǒng)更加復雜,排除C項。9.(2024江蘇無錫一模)錢穆先生曾說:“魏晉南北朝時代一切學術文化,必以當時門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當時一切學術文化,可謂莫不寄存于門第中,由于門第之護持而得傳習不中斷。”據此可知()A.門第觀念的培育有利于歷史文化進步B.世家大族的家庭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關鍵C.士族門第發(fā)展與文化演進相互推進D.士族在特定歷史時期推動了文化發(fā)展答案D解析據材料“由于門第之護持而得傳習不中斷”可知,魏晉時期士族重視文化教育,這有利于文化的傳承,推動文化發(fā)展,故選D項;門第制度下士族對教育的重視有利于歷史文化進步,而不是門第觀念,排除A項;世家大族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封閉性,并非文化傳承的關鍵,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文化演進對士族門第發(fā)展的作用,排除C項。10.(2024湖南婁底二模)《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創(chuàng)作的傳世名畫:畫中江河煙波浩渺、群山層巒起伏,捕魚、駛船、游玩、趕腳等動景穿插于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之中。這一名畫體現(xiàn)了當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A.畫家注重意境的筆墨情趣B.戰(zhàn)亂頻繁時的避世思想C.商品經濟下市民階層的興起D.“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觀念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千里江山圖》反映了北宋山水畫的突出特征,即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故選A項;避世即避開喧囂的世俗,不與外界接觸,這與“捕魚、駛船、游玩、趕腳等動景”不相符,排除B項;山水畫不符合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排除C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現(xiàn)代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觀念,與該畫無關,排除D項。11.(2024安徽蕪湖二模)朱熹云:“今緣文字印本多,人不著心讀。漢時諸儒以經相授者,只是暗誦,所以記得牢……以其無本,但記得耳?!敝祆渌u的現(xiàn)象折射出()A.南宋印刷業(yè)快速發(fā)展B.理學逐漸走向僵化C.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條D.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答案A解析據材料“今緣文字印本多,人不著心讀”可知,朱熹認為書籍太多導致人們學習不用心,這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印刷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故選A項;朱熹生活在南宋,明朝理學走向僵化,排除B項;朱熹批評人們學習時不用心,不是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條的表現(xiàn),排除C項;朱熹評價的是儒生在學習儒家經典時的態(tài)度,與市民階層無關,排除D項。12.(2024河南駐馬店一模)明代中后期,南方戲曲蓬勃發(fā)展,戲曲表演遍及城鄉(xiāng),還出現(xiàn)了以徽商世家出身的潘之恒等為代表的著名戲曲評論家。這主要得益于明代中后期()A.戲曲藝術家的專職化B.統(tǒng)治階級的大力提倡C.商品經濟的顯著發(fā)展D.文化重心的加速南移答案C解析戲曲深受市民階層的喜愛,明代中后期戲曲的蓬勃發(fā)展主要得益于商品經濟的顯著發(fā)展,市民階層發(fā)展壯大,故選C項;明代中后期戲曲藝術的蓬勃發(fā)展,與戲曲藝術家的專職化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統(tǒng)治者對戲曲的態(tài)度,排除B項;文化重心在宋元時期已經完成南移,排除D項。13.(2024福建模擬)在唐代,中原政權向一些周邊政權賜書,唐睿宗曾賜《吉兇要禮》等給新羅,唐玄宗曾賜《毛詩》《禮記》《左傳》等給吐蕃。新羅、吐蕃與唐朝往來頻繁,多次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求學。這()A.實現(xiàn)了中央對邊疆的有效管轄B.維護了宗藩關系長期穩(wěn)定C.體現(xiàn)了羈縻政策取得明顯成效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擴大影響力的方式為傳播文化,結合所學可知,《毛詩》《禮記》《左傳》等均是關于儒家典章禮儀和文化的書籍,故選D項;結合所學可知,新羅是朝鮮半島的古國之一,不屬于唐朝時期管轄的邊疆地區(qū),排除A項;吐蕃屬于唐朝疆域的邊疆地區(qū)而非藩屬國,排除B項;羈縻政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14.(2024河南鄭州一模)1968年在吐魯番出土了北朝時期的《盤絳狩獵紋錦》,2000年西安市大明宮遺址也發(fā)掘出土了北周時期一幅彩繪狩獵圖,二者都有狩獵騎士、獅子等形象,相似的狩獵圖也存在于太原隋代虞弘墓中。據此可知()A.絲綢之路開辟有利于文化交流B.西域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C.魏晉時期政府重視貿易的發(fā)展D.社會動蕩加速文明交流的進程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新疆吐魯番、陜西西安、山西太原出土了相似的狩獵圖,說明當時西域地區(qū)和中原地區(qū)有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故選B項。15.(2024福建三明聯(lián)考)中俄“萬里茶道”開始興盛于17世紀。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它是一個由茶園、工廠、古道、碼頭、集鎮(zhèn)、會館、海關、銀行、寺廟、宅院等遺存構成的系列遺產整體。這表明“萬里茶道”見證了()A.“絲綢之路”的興盛B.大西洋貿易的興起C.商品和文化的交流D.東亞文化圈的形成答案C解析“萬里茶道”促進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故選C項;萬里茶道是中俄之間以茶葉為大宗商品的長距離貿易路線,與絲綢之路無關,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集中在歐、非、美洲的大西洋貿易興起,排除B項;俄國不屬于東亞文化圈,排除D項。16.(2024北京西城一模)清乾隆時期編成的《四庫全書》共收錄古代重要典籍約3500種,其中包括徐光啟和利瑪竇合譯的《幾何原本》等22部不同學科的外國著作。此現(xiàn)象反映了()A.儒學地位受到西學的沖擊B.總結中國文化的必要性C.閉關自守政策的局限性D.編書者對西學的包容性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四庫全書》收錄部分外國著作,這反映了編書者對西學的包容性,故選D項;明清時期,理學始終占據官方統(tǒng)治地位,排除A項;“收錄古代重要典籍約3500種”體現(xiàn)總結中國文化的必要性,但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B項;閉關自守政策的局限性表現(xiàn)在中國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huán)境,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7.(2024湖南婁底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孔子列《關雎》為《詩三百》之首,漢人釋《關雎》所言為“后妃之德”,對“婦言”和“婦容”的要求,都是在所謂貞順“婦德”的基礎上展開的。按照周代禮制要求,女子從10歲起,要“執(zhí)麻枲,治絲繭”,日后還要“觀于祭祀,納酒漿”,因為祭祀有時、絲麻之事無疑是“婦功”的重心。南北朝的“樂府雙璧”中,《木蘭辭》中的木蘭最初是“唧唧復唧唧”的剪影;《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不但“十三能織素”,而且能夠勝任“三日斷五匹”的勞作。宋代話本小說《賣油郎獨占花魁》中,花魁娘子王美娘“吹彈歌舞,無不盡善”,而且“寫作俱高,求詩求字的,日不離門”。清代《鏡花緣》以探花唐敖歷險求仙及其女小山海外尋父為線索延展成書,書中稱:“小山生成美貌端莊,天姿聰俊。到了四五歲,就喜讀書,凡有書籍,一經過目,即能不忘。且喜家中書籍最富,又得父親、叔叔指點,不上幾年,文義早已精通。”材料二《毛詩序》稱,詩的作用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然而,生活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的中國文人,只要他不想被人視為“俗”,而想攀附“雅”,他可以不遵守某種倫理規(guī)范,但必須多少懂得一點審美。所以,他們的女性意識一定要上升到藝術的層面。無論人們對文學的產生有著怎樣的認識,都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即中國最初的文學都不是“為藝術”,而是“為人生”。中國不同時期敘事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悄然間發(fā)生著從“妻子”到“愛人”的變化。——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高方《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女性形象審美嬗變:從“德言容功”到“琴棋書畫”》(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在秦漢魏晉、唐宋和明清時的變化。(6分)(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從妻子到愛人的女性形象”展開論述。(8分)參考答案(1)秦漢魏晉:強調女性的德、言、容、功,主要是受了儒家學說的影響。唐宋:女性形象富于才情,追求文藝氣質,主要是受唐宋社會風氣開放的影響。明清:女性形象追求德、藝兼?zhèn)?受理學“三綱五常”思想約束。(2)社會的變遷推動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變化。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由“妻子”到“愛人”的變化可以理解為從強調女性維系家庭生活的作用轉變?yōu)閺娬{人性情感。生產力的提高推動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部分女性可以從勞作中解放,學習才藝;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導致出現(xiàn)提倡個性解放的思想,接納男女之情;再加上文人附庸風雅的需求,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發(fā)生了由“妻子”到“愛人”的變化。18.(2024山東濰坊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西游故事的流變小說《西游記》是以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為藍本,融合其他民間傳說或人物傳記,經過文人不斷地修改創(chuàng)作而成。時期故事簡介唐朝西游故事始于《大唐西域記》,該書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執(zhí)筆而成;故事源于唐僧玄奘沿絲綢之路,獨自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在唐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