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材料1]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為《共產黨宣言》所寫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fā)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由于最近25年來大工業(yè)有了巨大發(fā)展而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也跟著發(fā)展起來,[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時指出:但是,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暴露出我們當時(1848年革命時期,編者)的看法只是一個幻想。[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后代,[材料4]恩格斯在《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一文中指出:“他說的很對,任何一種社會哲學,只要它還把某幾個論點奉為自己的最終結論,還在開莫里遜氏丸(意即‘包醫(yī)百病的靈丹妙藥’——引者注),它就遠不是完備的;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應有的科學態(tài)度,怎樣才能把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統(tǒng)一起來。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這種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15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蓬勃生命力的關鍵所在。首先,這種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的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屬性,在于它的徹底的科學性、堅定的革命性和自覺的實踐性,而徹底的科學性是最根本的。徹底的科學性是與理論的與時俱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義上說,理論上的與時俱進正是科學性的必然要求。其次,這種品質是人類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的具體體現。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這是人類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本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與時俱進就要把握規(guī)律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不認為他們的理論是一成不變的,而總是要求根據實踐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化豐富發(fā)展他們的學說。馬克思主義理論誕生后,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著眼實際,著眼歷史條件的變化,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對待自己創(chuàng)立的理論。最后,這種品質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內在要求。創(chuàng)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認識和創(chuàng)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也是一個不斷總結實踐的新經驗,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的過程。2、[材料1]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英國學術院院士霍布斯鮑姆指出,給確定某一具體思想方式或觀點是否能被看做馬克思主義的標準作依據的,“是在19世紀末大致定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翰牧?]1934年,當德國共產黨的理論家卡爾·科爾施還沒有徹底脫離馬克思主義的時候,他寫了一篇題為《我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科爾施力圖通過他對馬克思主義的所謂的特殊看法來表[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中認為:“我們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駁倒了馬克思的每一個個別的論點。即使這點得到證明,每個嚴肅的法。”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作出不同的回答。從它的創(chuàng)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而由其后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于無產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學說,是關于資本主義發(fā)展和轉變?yōu)樯鐣髁x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材料1和材料2的觀點是正確的。材料1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是從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的角度,明確地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內容。材料2科爾施的理解則著重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從政治立場著眼規(guī)定馬克思主義。材料3是盧卡奇的馬克思主義觀,這是一種方法至上的馬克思主義觀。所謂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論方法和結論對立起來,片面強調方法而輕視結論。盧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的正統(tǒng)性問題時提出這一馬克思主義觀的。盧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馬克思主義觀的錯誤之一,是他把方法僅僅理解為辯證法,而否認世界觀的方法意義,實際是否認唯物主義的方法意義;錯誤之二,是離開論點、結論談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離開論點、結論的獨立自在的東西。其最終結果將是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否定。
[材料1]泰勒斯認為萬物由水產生,又復歸于水;萬物有生有滅,而水則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認為這個世界,對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樣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創(chuàng)造的;它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
[材料2]畢達哥拉斯認為:從數目產生出點,從點產生出線,從線產生出平面;從平面產生出立體;
[材料3]東漢哲學家王充認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氣蒸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tǒng)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質性。
請回答:
(1)材料1、2、3的觀點相同嗎?并加以評述。
(2)材料4說明了什么原理,堅持這一原理有何意義?
(1)材料1、2、3的觀點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點。相同之處在于他們都堅持世界是統(tǒng)一的。不同之點則在于:材料1、3都表現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把世界統(tǒng)一為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泰勒斯歸結為火,王充歸結為氣,但都是用物質的東西作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現的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他們把世界歸結為數,歸結為某種客觀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說明的是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世界本質上是物質的。堅持這一原理的意義在于:
第一,這一原理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它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理論體系的起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腳點和出發(fā)點。它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科學的唯物主義一元論。
第二,這一原理是反對二元論、宗教神學、唯心主義的銳利武器。它證明了:否認世界統(tǒng)一性的二元論不能成立,宗教神學所謂“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虛幻和荒謬。唯心主義一元論關于世界統(tǒng)一于精神的根本錯誤,并給予其根本性的摧毀和打擊。
第三,這一原理具有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它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根本理論基礎;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材料1]韓非提出“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材料2]《壇經》中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p>
[材料3]列寧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認識“自己”運動的源泉上;只有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才提供理解一切現存事物的“自己運動”的鑰匙,才提供理解“飛躍”、“漸進過程的中斷”,向對立面的轉化,舊東西的消滅和新東西的產生的鑰匙。
請回答:(1)材料1和材料2的觀點有何異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評述。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認事物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但是材料1認為運動變化是客觀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發(fā)生變化,事物就要變化,事物變了,各種規(guī)律、辦法、功能也就會發(fā)生變化。材料2慧能的觀點則不是從事物自身來談變化,而是認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變化發(fā)展的源泉、動力,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運動觀,割裂了物質與運動的關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認為事物因內在的矛盾,引起運動變化。材料3強調事物內在的矛盾性,事物內在的對立統(tǒng)一構成事物的運動變化。而材料2否認事物自身存在運動變化的源泉,而把運動變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別是由人的主觀因素作用的結果,這樣就否認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客觀性,因而不能正確地把握運動,不能科學地說明運動變化。
[材料1]霍爾巴赫認為,一切都是必然的,沒有偶然性。偶然性這個詞是沒有意義的“空洞語詞”。偶然性是我們對產生結果的原因愚昧無知造成的,我們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聯系的結果歸之于偶然性。[材料2]畢爾生說,必然性只屬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屬于現實世界本身。莫諾認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發(fā)展的全部基礎,生物進化,本質上是由無法預測的純粹偶然變化造成的,人類的出現也不過是“蒙特卡諾賭窟里中簽得彩的號碼”,是純粹的偶然性。[材料3]黑格爾認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絕對觀念”發(fā)展的有區(qū)別又有聯系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必然性根據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據于他物;偶然的東西是必然的;科學和哲學的任務“在于從偶然性中去認識必然性”。
請回答:
(1)材料1的哲學觀點和錯誤是什么?
(2)材料2的哲學觀點和錯誤是什么?
(3)材料3的貢獻和錯誤是什么?
(1)材料l屬機械決定論觀點。其錯誤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認偶然性。偶然性同樣是客觀存在的,有其產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們主觀上沒有認識而造成的。
(2)材料2屬非決定論觀點。其錯誤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認必然性及其客觀性。生物進化絕不是毫無必然性或規(guī)律性可循的純粹偶然性,而是包含著內在的必然性,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長期進化的必然結果。
(3)材料3表明,黑格爾明確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產生的不同根據及兩者的辯證關系,這是它的貢獻。但黑格爾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視為“絕對觀念”發(fā)展的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之上的。4、針對以下關于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在運動發(fā)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韓愈:《原道》)玉不遇砥礪,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窮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語錄》卷上)[材料2]任何一件靜止的東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別的物體以運動力圖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處于靜止,即將永遠靜止。
[材料3]列寧指出,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提供理解一切現存事物的‘自己運動’的鑰匙”。在談到黑格爾
“
請回答:1)分析材料1的觀點,說明它的發(fā)展觀的依據。
(2)分析材料2的觀點,說明它的發(fā)展觀的依據。
(3)談談你對材料3的理解。
(1)材料1把事物的發(fā)展看作是對立面互相斗爭、互相作用的結果。韓愈的觀點認為(對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傳和推行。《梅峰語錄》中關于人的發(fā)展的觀點認為,人不遭受困難屈辱的鍛煉,就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這種觀點是樸素的、辯證的,是正確的發(fā)展觀。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學中靜者恒靜、動者恒動的規(guī)律直接引入哲學,把物質的運動發(fā)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結果,陷入了外因論,他的這種發(fā)展觀具有形而上學的性質。
(3)材料3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發(fā)展觀。它揭示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的實質內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雙方聯結起來,使事物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提供矛盾雙方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條件,從而也就孕育著揚棄舊的矛盾的條件。矛盾斗爭在事物量變過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動著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質變過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相反的基本屬性,它們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材料1]列寧指出:就本來的意義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的矛盾。他還指出:是實際生活中的實際矛盾,即辯證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來的矛盾。
[材料2]杜林說:“矛盾的東西是一個范疇。這個范疇只能歸屬于思想組合,而不能歸屬于現實。”
[材料3]艾耶爾斷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陳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請回答:
(1)材料l的觀點是什么?是否正確?
(2)對比材料1與材料2,指出材料2的錯誤。
(3)對比材料1與材料3,分析材料3的錯誤。
(1)材料l的第一句話是說辯證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對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觀自生的,而是客觀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們思維中的矛盾不過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人們思維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強調辯證矛盾就是實際生活中的實際矛盾,即實際客觀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觀字面的或頭腦臆造出來的矛盾。這兩段話突出一點,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觀的,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2)材料2把矛盾歸結為一個范疇,當作純粹是主觀的思想的東西:認為它不是現實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組合。它與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對象自身中、實際生活中的矛盾的觀點是完全對立的。其根本錯誤在于否認矛盾的客觀存在性,把矛盾當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認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認為矛盾只存在于陳述中,即只存在于語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確指出矛盾是實際生活中的實際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來的矛盾。材料3的錯誤在于:一是公開否認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當作字面上的、語句上的,同樣是否認了矛盾存在的客觀性。
6、根據以下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黨的“十六大”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fā)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技更加進步……,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p>
依據上述材料,運用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說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fā)揮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意義。
(1)可能性和現實性的含義以及二者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2)可能性和現實性辯證關系原理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fā)揮人的自覺能動性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宏偉的,是現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7、閱讀下列材料,用唯物辯證法理論回答有關問題。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某鞋廠實行了一些新的生產和營銷策略,積極適應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給上做文章:他們認為,現在的市場不能僅僅用“供大于求”四個字來概括,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無效供給過多,[材料3]實行一區(qū)一策:他們認為,統(tǒng)一的大市場也有區(qū)域的差異,市場的共同規(guī)律是以各地區(qū)不同的特點表現出來的。他們把銷售總公司分為南方總公司和北方總公司,同時把分公司化小,由原來的5家
請回答:(1)在上述三個材料中,某鞋廠分別處理的主要矛盾關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講到的無效供給和有效供給的關系。
(3)通過材料3,說明該企業(yè)是怎樣運用辯證法分析、解決矛盾,來增強產品的市場滲透力的?
(1)上述三個材料中,分別處理了供大于求與供不應求的矛盾(或無效供給與有效供給的矛盾)、生產與銷售的矛盾、統(tǒng)一大市場與區(qū)域差異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問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轉化的關系。在當前我國的商品市場中,同時存在著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無效供給過多和適銷對路的有效供給不足兩個方面,在無效供給過多中包含著有效供給不足,人們通過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可以促使無效供給向有效供給轉化。
(3)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出來,它要求在承認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著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該企業(yè)具體地分析了統(tǒng)一大市場中的區(qū)域差異,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實行一區(qū)一策,從而大大增強了產品的市場滲透力。1、[材料1]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材料2]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3]荀子說: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儀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人為”之意),是性偽之分也。
[材料4]孫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類之進化,當分三時期:第一由愚昧進文明,為不知而行的時期;第二由文明再進文明,為行而后知時期;第三自科學發(fā)明而后,為知而后行之時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進行。
請回答:(1)簡要評析上述材料給出觀點。(2)材料4揭示的知行關系是什么?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說知識是天生的或不學而知,是唯心主義先驗論;孔子的“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以及荀子的觀點,承認人的認識是后天學習所得,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孫中山借人類文明說明知識的來源和認識的發(fā)展,指出這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人的認識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孫中山的知行學說包含了在實踐中需要理論的指導(以行求知)和在理論指導下的行動(知先行后)這樣的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的意義,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
2、[材料1]今者臣來,見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日:“我欲之楚?!背既眨骸熬?,將奚為北面?”日:“吾馬良?!背既眨骸榜R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日:“吾用多?!背既眨骸坝秒m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材料2]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請回答:“南轅北轍”和“引嬰投江”犯了認識論上的什么錯誤?
認識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tǒng)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南轅北轍就好似一味朝著反方向強調客觀條件的優(yōu)越和主觀能動性,違反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結果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3、[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來,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糾正我們錯誤的后代,大概比我們可能經常以極為輕視的態(tài)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他進一步指出
[材料2]波普爾在《科學知識進化論》一書說道:“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是它的可證偽性或可反駁性?!?/p>
[材料3]正當相對論得到普遍稱譽時,愛因斯坦卻冷靜地說:“如果引力勢場不能使光譜線向紅端位移,
請回答:(1)上述材料在科學理論發(fā)展問題的共同觀點是什么?
(2)恩格斯與波普爾對科學的發(fā)展有什么不同認識?
(3)簡述波普爾“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是它的可證偽性”的觀點。
(I)恩格斯、波普爾和愛因斯坦分別從不同角度解釋了科學發(fā)展過程中真理與謬誤的矛盾,指出科學是一個不斷發(fā)現真理、檢驗真理、修正錯誤、發(fā)展真理的過程。
(2)恩格斯與波普爾的不同在于,波普爾把科學可能錯誤、可以被否證作為科學的最本質的特征,把科學史簡單歸結為一種理論推翻另一種理論的歷史,沒有重視被推翻理論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這是一種簡單的否定過程。恩格斯則辯證地認識這一問題。在承認任何今天看來是正確的東西都包含著明天可能發(fā)現是錯誤的同時,強調科學史是一個在真理與謬誤的斗爭中,不斷證實真理,克服謬誤、發(fā)展真理的歷程。
(3)波普爾的觀點指出了科學發(fā)展必須不斷批判和改正錯誤,這對于研究科學知識增長規(guī)律有很大啟發(fā)。但是他認為一個理論是否具有科學性的標志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證偽性的觀點顯然是片面的。[材料1]勞動資料的使用和創(chuàng)造,雖然就其萌芽狀態(tài)來說已為某幾種動物所固有,但是這畢竟是人類勞動過程獨有的特征,所以富蘭克林給人下的定義是atoolmakinganimal,即制造工具的[材料2]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
[材料3]新的社會思想和理論,只有當社會物質生活發(fā)展已在社會面前提出新的任務時,才會產生出來??墒?,
[材料4]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請回答:
(1)根據材料1~4,說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矛盾。(2)根據材料2,說明“社會革命時代到來的條件’’是什么?
(3)根據材料3,說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
(1)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指的是:當一種新的生產關系取代舊的生產關系后,在一段時期內,由于它適合生產力的發(fā)展的要求,因而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促進的作用,它能把被舊生產關系束縛的生產力解放出來。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生產關系就會由原來的適合而變?yōu)椴贿m合,甚至逐步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這時社會矛盾就會激化,最終導致社會革命。打破舊的生產關系,重新建立新的生產關系,開始新一輪矛盾運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層建筑是適應一定經濟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在新的社會形態(tài)取代舊的社會形態(tài)之后,新建立的上層建筑,基本上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fā)展要求的。如果一種社會經濟形態(tài)已經變成落后腐朽的時候,生產關系嚴重不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上層建筑與生產力發(fā)展要求變革經濟基礎之間,就形成尖銳對抗。通過社會革命,去對原上層建筑加以根本變革。然后在新的基礎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層建筑。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到一定程度時,便能檢驗出現存的生產關系已不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變成了束縛生產力的桎梏,這時社會矛盾就會激化,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3)社會意識雖然為社會存在所決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相對獨立性。最突出的表現即在于它對社會存在產生重大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推動和促進作用;落后的、反動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延緩和阻礙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決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歸根到底取決于它是否反映了經濟發(fā)展的要求。、
[材料1]孟軻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髯诱J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啟超說:“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舍英雄幾無歷史”。胡適說:英雄人物“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摘自《飲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爾認為,歷史不是個人
請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別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點。
[答案要點]
(1)材料1具有重民、貴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視人民群眾作用的思想傾向。其局限性是:這些思想以維護和改善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剝削階級一邊;它是就君民關系講人民群眾的作用的,十分狹隘,沒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還表現了害怕人民群眾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典型觀點,材料3是客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典型觀點。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質是否認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作用。
[材料1]人們必須認識到,人類進步能夠改變的只有其速度,而不會出現任何發(fā)展順序的顛倒或躍過任何重要的階段。(摘自孔德:《實證哲學》)
[材料2]一個國家應該而且可以向其他國家學習。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它
[材料3]每一種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既然一件事實只有當它被人想起時才是一件歷史的事實,……
請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這兩段話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傾向的不同點和共同點。
(2)材料3與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什么思想?
(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現的共同思想傾向都認為人類歷史有其客觀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是可以為人們和歷史學家認識的。人類歷史是不斷進步和前進的歷史,歷史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可能的。它的不同點在于,說前一段話的孔德是一位實證主義者,也是一位帶有嚴重的形而上學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歷史發(fā)展有其客觀的規(guī)律,人類進步是可能的,但他把這種進步過程,把歷史發(fā)展的過程看作是嚴格按照固定的順序進行的,而看不到人作為歷史主體所應有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們不僅可以認識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且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發(fā)揮能動作用,社會形態(tài)及其更替是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的辯證是一位實證主義者,也是一位帶有嚴重的形而上學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歷史發(fā)展有其客觀的規(guī)律,人類進步是可能的,但他把這種進步過程,把歷史發(fā)展的過程看作是嚴格按照固定的順序進行的,而看不到人作為歷史主體所應有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們不僅可以認識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且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發(fā)揮能動作用,社會形態(tài)及其更替是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的辯證統(tǒng)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傾向是通過否定歷史事實的客觀性而否定歷史有其客觀規(guī)律,所以歷史學作為一門科學是不可能的。在克羅齊看來,歷史都是當代人按照當代人的興趣和目的而編纂的歷史,是一種主觀的東西。這是他與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馬克思的這段著名的話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于歷史發(fā)展的唯物的辯證的觀點。一方面,馬克思認為歷史的規(guī)律是客觀的,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節(jié)奏,人們即使認識到這些規(guī)律,也不能改變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會發(fā)展的固有的階段。另一方面,人在歷史規(guī)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他們可以縮短和減少分娩的痛苦。人們不能改變客觀規(guī)律,但可以改變規(guī)律起作用的條件,從而利用規(guī)律為自己的目的服務。這表現了馬克思對于歷史規(guī)律的客觀性與人的自覺活動能動性的唯物辯證的理解。
[材料1]愛因斯坦認為:“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根據,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取決于工具。刀子在人類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來殺人?!?/p>
[材料2]科學悲觀主義認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問題,如環(huán)境污染、失業(yè)、戰(zhàn)爭、民族文化的衰退、
[材料3]科學樂觀主義則認為,科學技術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
請回答:
(1)材料2與材料3在本質上是否相同?
(2)材料1與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
(3)比較材料1、2、3,請回答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如何看待科學技術的?
(1)科學悲觀主義與科學樂觀主義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表現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學單線論,或者說科學至上論,二者都是從科學出發(fā);只不過科學悲觀主義把一切問題都歸罪于科學,而科學樂觀主義則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歸結為科學。
(2)愛因斯坦的觀點不同于科學悲觀主義和科學樂觀主義,他把科學技術與人的作用聯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學技術強有力的作用的同時,更重視人的作用??茖W技術作為人類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對人與環(huán)境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完全取決于使用工具的人。(3)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歷史上對社會發(fā)展起重大推動作用的進步力量,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作用更為重要,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生產力對社會的作用要通過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通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來展開。生產力的作用與社會制度以及人的價值觀念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堅持先進生產力對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的同時,必須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茖W的發(fā)展要與人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只有在科學技術、社會、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統(tǒng)中,我們才能全面發(fā)揮科學技術的作用??茖W悲觀主義和科學樂觀主義的共同問題,就是只見物不見人。馬克思主義要求又見物又見人,并要由人來控制物的發(fā)展,使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受到人的控制。
[材料1]“許多人避而不談商品和商業(yè)問題,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產主義似的。人
[材料2]“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么經濟制度相聯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
[材料3]“進入共產主義要有步驟。我們向兩方面擴大:一方面發(fā)展自給性的生產,一方面發(fā)展商品生產?,F在要利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法則,作為有用的工具,為
請回答(1)毛澤東論商品生產的論述有什么意義?
(2)你認為社會主義階段發(fā)展商品生產會有什么作用?
(3)毛澤東的認識還有什么不足?
(1)毛澤東對商品生產的認識的意義有:其一,他認為商品生產不是劃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標準,不是兩種社會主義的本質區(qū)別。商品生產既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可以為資本主義服務。其二,社會主義可以發(fā)展商品生產,彌補自給性的生產的不足。其三,希望通過商品生產,通過生產力的發(fā)展提高每個人的工資。其四,初步認識到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
(2)商品生產可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可以提高社會的物質產品的供應量??梢源龠M生產力的發(fā)展,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
(3)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認識是可貴的探索,還只是初步的,但后來沒有堅持這一正確思想,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忽略了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使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經歷了挫折。
2、以下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有關論述:
[材料1]“出于流動狀態(tài)的人類勞動力或人類勞動形成家合資,但本身不是價值。他在
[材料2]“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為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
[材料3]“鐵會生銹,木會腐朽。紗不用來織或編,會成為廢棉?;騽趧颖仨氉プ?/p>
請回答:(1)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產要素與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關系是什么?
(3)馬克思勞動二重性理論說明了什么?
(1)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盡管土地、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是商品生產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價值的源泉。
(2)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但勞動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評“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說法,贊同威廉·配第所講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的觀點。它們認為,土地、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是商品市場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它們和勞動結合生產出財富即使用價值。
(3)馬克思勞動二重性理論揭示了價值創(chuàng)造與財富生產的區(qū)別:價值創(chuàng)造與抽象勞動相關聯,財富生產與具體勞動相關聯;前者反映的是經濟活動中的社會關系,后者反映的是經濟活動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不能把價值創(chuàng)造與財富生產混為一談。
3、[材料1]資本既然存在,也就統(tǒng)治著全社會,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選舉制度
[材料2]“資產階級平時十分喜歡分權制,特別是喜歡代議制,但資本在工廠法典中
[材料3]“任何一種所謂人權都沒有超出利己主義的人,沒有超出作為市民社會的成
請回答:(1)資本主義的民主共和制、選舉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嗎?
(2)資本主義能夠真正實行分權制嗎?
(3)資本主義人權的實質是什么?
(1)凡是存在著土地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資本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不管怎樣民主,都是資本主義國家,都是資本家用來控制工人階級和貧苦農民的機器。至于普選權、立憲會議和議會,那不過是形式,不過是空頭支票,絲毫也不能改變事情的實質。(《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
(2)“財富”的無限權力在民主共和制度之下更可靠,是因為它不依賴政治機構的某些缺陷,不依賴資本主義的不好的政治外殼。民主共和制度是資本主義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殼,所以資本一掌握(通過帕爾欽斯基、切爾諾夫、策烈鐵里之流)這個最好的外殼,就能十分鞏固十分可靠地確立自己的權力,以致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無論人員、無論機構、無論政黨的任何更換,都不會使這個權力動搖。(《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頁)
(3)在資產階級的各種權利中,“人絕不是類存在物,相反地,類生活本身即社會卻是個人的外部局限,卻是他們原有的獨立性的限制。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對他們財產和利己主義個人的保護。”(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頁)
4、[材料1]某企業(yè)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別工資,使勞動者收入差距擴大。
[材料2]一些企業(yè)在競爭中落敗,為了解決困難企業(yè)職工和低收人職工的生活問
請回答:
(1)運用有關原理,分別說明材料1、2的合理性。材料1和材料2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哲學觀點?
(2)兩類做法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對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學派別的特征作簡要概括和分析。
(1)價值規(guī)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它要求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完善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產力中,勞動者是決定性的因素;為了使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充分施展出來,企業(yè)必須將勞動者的勞動報酬與其勞動業(yè)績相掛鉤,以鼓勵多勞多得。
(2)價值規(guī)律對經濟的發(fā)展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的影響。例如,在競爭中造成商品生產者優(yōu)勝劣汰,造成分化,在整個社會范圍內產生公平與效率的矛盾。為此在充分發(fā)揮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同時,政府必須采取措施,把價值規(guī)律的消極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對困難、破產企業(yè)的職工,實施救濟、發(fā)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體表現。
(3)企業(yè)追求效率和政府維護公平的做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其一,我們建立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要求效率,社會主義強調公平。所以必須把二者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協調發(fā)展。其二,效率與公平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效率是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礎,公平的最終實現要以效率的較大提高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條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諧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能夠有效地調動各方面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促進效率的提高。
5、1997年,我國經濟在總體上出現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某鞋廠實行一些新的生產和營銷策略,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給上做文章。他們認為,現在的市場不能僅僅用供大于求四個字來概括,格分流,三是檔次分流,四是市場零售與團體消費分流,五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該廠產品的市場應變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場開拓上下功夫。他們認為,生產出好產品是開拓市場的基礎,沒有好產品就沒有好市場,但是光有好產品,還不一定有好市場,有了好產品以后,還要加強企業(yè)產品的市場
[材料3]實行一區(qū)一策。他們認為:統(tǒng)一的大市場也有區(qū)域的差異,市場的共同規(guī)律是以
請回答:(1)在上述三個材料中,該企業(yè)分別處理的主要矛盾關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講到的無效供給和有效供給的關系。
(3)通過材料3,說明該企業(yè)是怎樣運用辯證法分析、解決矛盾,來增強產品的市場滲透力的。
(1)上述三個材料中,分別處理了供大于求與供不應求的矛盾(或無效供給與有效供給的矛盾)。生產與銷售的矛盾、統(tǒng)一大市場與區(qū)域差異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轉化的關系。在當前我國的商品市場中,同時存在著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無效供給過多和適銷對路的有效供給不足兩個方面,在無效供給過多中包含著有效供給不足,人們通過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可以促使無效供給向有效供給轉化。
(3)辯證法認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互相聯結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矛盾特殊性表現出來,它要求在承認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著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該企業(yè)具體地分析了統(tǒng)一大市場中的區(qū)域差異,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實行一區(qū)一策,從而大大增強了產品的市場滲透力。
6、以下是我國冶金企業(yè)的改革經驗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I]1990年,邯鋼與其他鋼鐵企業(yè)一樣,面臨內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場疲軟的雙重壓力,經濟效益大面積滑坡。當時生產的28個品種有26個虧損,總廠已到了難以為繼的狀況,
[材料2]邯鋼針對產品的不同情況,對原來虧損但有市場的產品做到不賠錢或微利,原
[材料3]通過學習邯鋼、邢鋼(邢臺鋼鐵公司),人學精了,學得有了市場觀念了……嚴格抓管理,
請回答:
(1)從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出發(fā),結合材料l說明“邯鋼”主要改革舉措的科學依據。
(2)結合材料2分析邯鋼經營的成功所在。
(3)結合材料1、材料2、材料3談談推廣邯鋼經驗的意義。
(1)邯鋼在內部管理改革中,改變過去嚴重背離市場的做法,采取“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方法,遵循商品的價值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要求;尊重市場,努力使本企業(yè)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2)邯鋼經營的成功在于:注重適應市場需要調整產品結構;注重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3)冶金企業(yè)的改革經驗的效果表明,提高企業(yè)經濟效益必須樹立市場觀念,遵循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改進技術,節(jié)約生產資料成本,提高活勞動的生產效率,努力減少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這些都具有普遍意義。推廣邯鋼經驗,使廣大企業(yè)普遍減少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同量的社會總勞動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
7、[材料]吉林省遼源煤礦在日偽時期“萬人坑”里,發(fā)現死難礦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張欠債工票,上面記載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資32、34元。據資料記載,當時公認每日產煤1、88噸,每噸煤市價22、65元,每噸煤的生產費用(包括支付工資在內)14、90元。
請計算:(1)資本家一個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價值有多少?
(2)剩余價值率為百分之多少?
先求工人生產一噸煤可以為資本家?guī)淼氖S鄡r值量。
因為,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費用和剩余價值兩國部分構成的,即w=k+m
所以,剩余價值量的計算方法是:m=w—k
每月的剩余價值量=(22、65元一14、9元)×1、88元×30:7、75×1、88×30=437、10元
再求剩余價值率:m’=m/v=437、10元/32、24元×100%=1351、58%
(1)資本家一個月從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價值為437、10元;(2)剩余價值率為1351、58%o
8、[材料1]貨幣羽化為資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闡明的所有關于商品、價值、貨幣和流通本身的性質的規(guī)律相矛
[材料2]貨幣轉化為資本,必須根據商品交換的內在規(guī)律來加以說明,因此等價物的交換應該是起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說明馬克思說的資本流通公式的矛盾指什么?為什么?
(2)根據材料2說明解決上述矛盾的條件是什么?為什么?結合你所學的原理說明如何解決矛盾?
(1)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是價值增殖和價值規(guī)律的矛盾。因為價值規(guī)律要求等價交換,等價交換不會產生價值增殖。
(2)解決矛盾的條件是價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領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因為在流通領域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能產生剩余價值。在等價交換的情況下,只是價值形式的交換,價值量沒有變化;不等價交換,只能改變社會財富在不同資本家之間的分配,整個資產階級占有的財富總量不會因此而增加。離開流通領域,商品生產者只同自己的商品發(fā)生關系,這種關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形成價值,但不能在這個價值之外增加價值。剩余價值的產生既不能在流通領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關鍵是在流通領域中找到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在生產領域不但能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能創(chuàng)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剩余價值。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從而也是剩余價值產生的關鍵。
9、[材料]19世紀中期馬克思寫《資本論》時,當時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的工資水平,約比德國、俄國等大陸國家的工資高出50%。
(1)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工資原理表明,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價值,其貨幣表現是勞動力價格。但表面現象時,工資卻取得了“勞動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
(2)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者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商品價值決定的特點在于,它可以還原為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延續(xù)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以及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等。勞動力價值的特點在于,它包含著歷史和道德的因素。勞動者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條件、民族特性和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發(fā)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凡是影響勞動力價值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工資水平。
(3)各國工資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國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以及各國工人階級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條件等因素決定的。無產階級為提高工資而進行的斗爭,對整個工資水平有重要意義。一般說來,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其工資水平高于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因此,資本主義各國的工資水平,過去存在差距,現在仍然存在差距。
10、運用馬克思關于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有關原理,分析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供過于求對社會再生產的影響以及對策。
(1)馬克思認為,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在實物上得到替換。部分產品供過于求,表明這部分產品沒有通過市場交換實現價值上的補償和實物上的替換,從而影響社會總產品的實現。
(2)馬克思把社會生產劃分為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認為兩大壁壘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要求按比協調發(fā)展;生產資料的供給與需求之間,消費資料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均應保持平衡。部分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供過于求,影響兩大部類內部和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均衡,影響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
(3)按照馬克思關于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上述原理,應堅持市場需求組織生產,應對我國現有產業(yè)結構進行合理調整,使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的供給與需求基本平衡,實現社會再生產按比例協調發(fā)展。
11、[材料]美國是當今最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卻仍然存在著失業(yè)工人。據美國勞工部宣布,1992年5月份950萬人失業(yè),失業(yè)率達7、5%。
試用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原理,闡明工人失業(yè)現象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伴侶。
近幾年美國經濟一直不景氣,失業(yè)人數時多時少,但始終存在著失業(yè)現象。運用馬克思主義相對人口過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確分析這個問題。相對過剩人口是指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力商品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過剩人口。它表現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業(yè)工人。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結果。隨著資本積累的發(fā)展,資本有機構成在不斷提高。這必然造成兩種對立的趨勢: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相對減少;社會上勞動力的供給在增多。兩種趨勢的發(fā)展,會使勞動力商品供過于求,形成相對過剩人口,相對過剩人口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1、[材料1]“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
[材料2]正像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
[材料3]一方面,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的產生取決于某些“客觀”的條件的成熟,特別是先進
(1)為什么說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
(2)試分析阿爾溫·古爾德納的觀點。
(1)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思想中一個首要的基本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的論證,主要是從歷史考察、現實分析和價值判斷等三個方面展開的。從歷史考察來看,社會主義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社會主義作為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它的產生,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所決定的。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必然要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生產關系的變化,必然要導致整個社會的變革。人類社會各個形態(tài)的依次交替,都體現了這樣的規(guī)律。除此之外,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前一個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也都為后一個社會形態(tài)的產生奠定著基礎,創(chuàng)造著條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會的發(fā)展,為資本主義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也為社會主義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新的條件。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母體,它創(chuàng)造的發(fā)達的社會生產力,孕育出的新社會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帶來的思想觀念的解放,使社會主義的產生有了必要的經濟文化基礎。從現實分析來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的必然走向。資本主義生產與以往一切生產活動相比,有一個顯著不同的特點,這就是生產的社會化。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產的社會化已經使生產資料成為勞動者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生產過程開始實行統(tǒng)一的組織和管理,產品面向社會的需要。但生產資料以及勞動成果卻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這就造成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產生階級對立。而國家又站在經濟生活之外,不干預經濟活動,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也導致了經濟危機的頻繁發(fā)生。因此,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實現生產管理的社會化,實現生產資料和產品的社會占有,就成為生產社會化的內在要求。在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生產力的發(fā)展也迫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出適當的調整與改變,資本通過股份制的方式由個人手里也逐步開始向集體、向社會、向國家轉移,以適應生產社會化的要求。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這種轉移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的性質,但卻印證著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從價值判斷上來說,社會主義的實現,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內在要求。消滅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實現社會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諧,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是人類社會始終不渝的普遍追求。社會主義主張消滅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消除階級對立和社會貧富分化,使每一個人的尊嚴都能得到維護,使每一個人的權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個人的發(fā)展都能充分實現,正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和進步要求的體現。
(2)阿爾溫·古爾德納試圖用規(guī)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的能動作用,否定人們可以按照客觀規(guī)律去改變世界。這是沒有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我們可以發(fā)現和掌握規(guī)律,并按照客觀規(guī)律進行實踐活動。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人并不是被動的受制于規(guī)律,而是一個能動的過程。2、[材料1]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論,是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還隱藏在不發(fā)。
[材料2]列寧指出:“空想社會主義沒有能夠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會闡明資本主
請回答:
(1)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局限性。
(2)為什么社會主義能夠實現從空想到科學發(fā)展?
(1)空想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批判、否定資本主義的社會思潮,是歷史上進步的思想體系,但不是科學的思想體系。其歷史局限性在于:
第一,空想社會主義者只看到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命運,卻未能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經濟根源;
第二,空想社會主義者要求埋葬資本主義,卻看不到埋葬資本主義的力量;
第三,空想社會主義者憧憬取代資本主義的理想社會,卻找不到通往理想社會的現實道路。
總之,空想社會主義雖然提供了啟發(fā)工人覺悟的極為寶貴的材料,但是不具備科學的和實踐的品格。
(2)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經濟原因,找到了實現理想社會所依靠的力量和通往理想社會的現實道路。由于這兩個發(fā)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現實。
3、[材料1]蘇聯從192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zhí)行到斯大林逝世為止,蘇聯工業(yè)幾乎增長了20倍,由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一躍而變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yè)國之一。1963年3月54年版)[材料2]近20年來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蘇聯模式”,給社會主義帶來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材料3]冷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人和左翼力量并沒有放棄對社會主義
(1)如何評價蘇聯模式?
(2)如何看待社會主義發(fā)展中的曲折?(1)首先,從根本制度層面上看,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在一國范圍內首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且,蘇聯模式在某些方面適應了當時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和蘇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取得了可觀的歷史成就:一是鞏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很短的時間里,蘇聯從一個落后的小農國家發(fā)展為強大的工業(yè)國,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取得了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作為這場戰(zhàn)爭的主力軍,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勝利,為人類的和平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如此,這個勝利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使得社會主義蘇聯的威望空前增長,使得蘇聯以世界兩大強國之一的面目出現在世界舞臺上。隨著紅軍在歐洲的推進,在東歐出現了一批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國家后來組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所有這些,都推動了戰(zhàn)后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和世界進步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在所有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會主義蘇聯模式在當時條件下所起的積極作用。其次,蘇聯模式又是存在嚴重弊病的社會主義模式。雖然斯大林模式的功過并存,但我們也要注意到: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在外部面l臨帝國主義國家包圍的情況下,如何讓社會主義生根發(fā)芽,應該說是擺在蘇聯人民面前的首要問題。因此,作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斯大林,他只能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中去尋找依據,或者在實踐中摸索前進,從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和運行機制。因此,全盤否定和全盤肯定的立場都是不科學的。(2)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也會發(fā)生曲折,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tǒng)一的過程。幾千年的人類社會發(fā)展史表明,每一次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無不經過曲折反復的斗爭;每一個新生的社會制度,無不有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發(fā)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的甚至要經歷反復多次的復辟、危機和失敗,而后才能站住腳。社會主義運動出現曲折是歷史的必然。但是,我們應當明確,承認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具有曲折性,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在曲折中持續(xù)前進,則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轉的歷史趨勢。社會主義必然在自我發(fā)展和完善中走向輝煌。
1、[材料1]馬克思的全部理論,就是運用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內容最豐富的發(fā)展論去考察現代資本主義。自然,他也就要運用這個理論去考察資本主義的即將到來的崩潰
[材料2]新思潮的優(yōu)點又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地預期未來,而只是想通過批判舊世界發(fā)現新世界。[材料3]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么,應該馬上做些什么,這當然完全取決于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huán)境
[材料4]我們可以絕對有把握地說,剝奪資本家一定
[材料5]我們只能談國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時著重指出這個過程是長期的,
請回答:
(1)馬克思主義在預測未來社會問題上的基本態(tài)度是怎樣的?
(2)馬克思主義是如何理解未來社會和現實社會的關系的?
(1)馬克思主義反對像空想社會主義者那樣從主觀愿望出發(fā),詳而又詳地預測未來社會,他們只是在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基礎上指明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在剖析資本主義社會舊世界中闡發(fā)未來社會的特點。
(2)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現在的美好愿望和具體計劃都不能對未來社會有任何作用,我們現在的實踐活動是通向未來世界的,但進入理想社會需要我們長期的在實踐中積累更多的條件。2、[材料1]法國前總理若斯潘認為,既然狂風暴雨的時代已經來臨,人們也就不再可能否制
[材料2]由于資本主義使人類屈從于經濟,它腐蝕了人類關系,破壞了社會基礎,產生
(1)上述外國學者主要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什么弊病?
(2)社會主義如何應對21世紀的世界性挑戰(zhàn)?
(1)上述外國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其中,過分注重物質生產和經濟利益,而忽略對普通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尊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主要弊病。
(2)2l世紀,人類面臨環(huán)境問題、貧富差距懸殊、普通人的權利等方面問題的挑戰(zhàn),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也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展開了競爭。為了迎接挑戰(zhàn),大多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就是中國共產黨人選擇的應對21世紀世界性挑戰(zhàn)的具體道路。[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來,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糾正我們錯誤的后代,大概比我們可能經常以極[材料2]波普爾在《科學知識進化論》一書說道:“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是它的可證偽性或可反駁性。”[材料3]正當相對論得到普遍稱譽時,愛因斯坦卻冷靜地說:“如果引力勢場不能(l)上述材料在科學理論發(fā)展問題的共同觀點是什么?(2)恩格斯與波普爾對科學的發(fā)展有什么不同認識?(3)簡述波普爾“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是它的可證偽性”的觀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碎石運輸企業(yè)財務管理合同模板3篇
- 2024貨車租賃合同范文
- 2024年版汽車零部件生產與供應合同
- 2024建筑勞務給排水分包合同范本
- 2024建筑工地鋼筋原材料采購與驗收合同
- 2025年度新型建筑材料銷售合作合同范本3篇
- 2024食堂食材采購與勞務承包合作協議3篇
- 2024飼料行業(yè)市場調研與數據分析服務合同范本3篇
- 2024校服采購合同模板
- 2025年度電網接入與轉供電服務合同3篇
- 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治指南(2023年中文版)
- 氣相色譜儀作業(yè)指導書
- ?中醫(yī)院醫(yī)院等級復評實施方案
- 跨高速橋梁施工保通專項方案
- 鐵路貨車主要輪對型式和基本尺寸
- 譯林版南京學校四年級英語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時storytime導學單
- 理正深基坑之鋼板樁受力計算
- 員工入職培訓
- 鋪種草皮施工方案(推薦文檔)
- 10KV高壓環(huán)網柜(交接)試驗
- 綜合單價的確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