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二模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主題治國理政
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與敵對壘,勝負未決,有糧則勝。若我之糧道,必須嚴加守護,恐為敵人所抄。若敵人之餉道,可分銳兵以絕之。敵既無糧,其兵必走,擊之則勝。法曰:“軍無糧食則亡?!睗h末,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紹遣軍運糧,使淳于瓊等五人將兵萬余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里。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奔歸操,因說操曰:“今袁紹有輜重萬余乘,而乏嚴備,今以輕兵襲之,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矣。”左右疑之,荀攸、賈詡勸操。操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負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軍,遣軍益?zhèn)??!甭務咝乓詾槿?,皆自若。既至,圍也,即放火,營中驚亂,大敗之。紹棄甲而遁。(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糧戰(zhàn)》)材料二:賈誼說上曰: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鄙袝r,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帖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注】也,竊為陛下惜之?。ü?jié)選自《漢書·食貨志》)【注】廩廩:同“懔懔”,危懼的樣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兵旱相乘A天下大屈B有勇力者C聚徒D而衡擊E罷夫F羸老G易子H而咬其骨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積聚,此處是動詞活用作名詞,指囤積的糧食。與《勸學》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一致。B.夜,此處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乘著夜色之意。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一句中的“函”用法一致。C.顧,回頭看、四周看,形容百姓對處境存在不安全感。與《項脊軒志》中“顧視無可置者”中“顧”用法不一致。D.被,遭受,遭遇。與《屈原列傳》中“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一句中的“被”用法不一致。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敵我雙方對壘相峙、勝負未分的情況下,誰有糧食誰就能取得勝利。因此,既要保護好己方的糧食,又要切斷敵人的糧餉運輸線,這樣就一定能取得勝利。B.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令淳于瓊等五人率兵萬余護送糧食。許攸叛袁,向曹操獻出偷襲燒糧的計策。盡管身邊有人對許攸有所懷疑,但曹操還是采納了他的建議。C.賈誼認為,糧食的積貯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多財力充裕,做什么事情都會成功,去進攻就能攻取,去防守就能鞏固,去作戰(zhàn)就能戰(zhàn)勝,使遠方的人順附。D.賈誼認為,漢朝立國近40年,公家和個人的積貯都很少。老百姓棄農經商,不生產卻吃糧食的人很多,過度奢侈的風氣也日益滋長,這些都是國家的禍患。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軍,遣軍益?zhèn)??!保?)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5.兩則材料都圍繞著“糧食”展開,請簡要說明側重點有何不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王韶,字子醇。詣闕上《平戎策》,其略以為:“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則夏人有腹背受敵之憂。夏人比年攻青唐①,倘克之,必并兵南向,大掠秦、渭,斷古渭境,西筑武勝,遣掠洮、河,則隴、蜀諸郡當盡驚擾。幸今諸羌瓜分,此正可并合而兼撫之時也?!鄙褡诋惼溲裕陨刂滠娛隆N迥?,引兵西向。初,羌保險,諸將謀置陣平地,韶曰:“賊不舍險斗,則我?guī)煴赝綒w。今已入險,當使險為吾有?!蹦藦饺つò钌?,壓敵軍而陣,令:“敢言退者斬!”賊乘高下斗,師小卻。韶躬身甲胄;麾帳下逆擊之,羌大潰。洮西大震。命別將由竹牛嶺張軍聲,而潛師越武勝,與戰(zhàn)破之,遂城武勝,降其部落二萬。六年,取河州。降羌叛,復平河州。連拔宕、岷二州,疊、洮羌酋皆以城附。得州五,斬首數(shù)千,獲牛羊馬以萬計。詔設熙、河、洮、岷、通遠為熙河路,韶為經略安撫使。(節(jié)選自《宋史·王韶傳》)材料二:某啟②:得書,喻以御寇之方。上固欲公毋涉難冒險,在百取全勝,如所喻,甚善,甚善!方今熙河之急,在修守備,嚴戒諸將勿輕動。武人多欲以討殺取功為事,誠如此而不禁,則一方憂未艾也。竊謂公厚以思信撫屬③羌,察其材收為用。今多以錢粟養(yǎng)戍卒,適足備屬羌為變。誠能使屬羌為我用,則非特無內患,亦宜賴其以乘④外寇矣。自古以好坑殺致叛,以能撫養(yǎng)收其用,皆公所覽見。且王師以仁義為本,豈宜以多殺斂怨乎?近董氈諸族事定后,以兵威臨之,而宥其罪,使討賊自贖,隨加厚賞,彼亦宜遂為我用,無復與賊合矣。安所事討哉?又聞屬羌經討者,既亡蓄積,又廢耕作,無以自存,安得不囤聚為寇,以梗商旅往來?如募之力役及伐材之類因以活之宜有可為幸留意念恤。邊事難遙度,想公自有定計,意所及,嘗試言之。春暄,為國自愛,不宣。(王安石《與王子醇書(其三)》,有刪節(jié))[注]①青唐:青海甘肅一帶的羌(藏)族的一支,董氈是其部族首領。②此信寫于宋神宗熙寧六年二月王韶取河州后。③屬:歸附。④乘:防守,抵御。6.原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A募之力B役及伐材之類C因以D活之E宜有可F為G幸留意H念恤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軍,軍隊,與《燭之武退秦師》“晉軍函陵”中的“軍”字在用法上不相同。B.越,此處是搶奪、搶攻之意,與《短歌行》“越陌度阡”中“越”詞義不同。C.路,行政區(qū)域名,與《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烽火揚州路”中“路”意思相同。D.不宣,古人寫信結束語,指不盡說,與成語“心照不宣”中“不宣”詞義相同。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韶獻策認為,西夏如果攻克了青唐,必定會合兵南下,對北宋的隴、蜀諸郡構成威脅,現(xiàn)在正是將羌族合并在一起并安撫他們的時機。B.在進兵熙河地區(qū)過程中,有的城池是憑勇氣、智謀攻下的,有的地方是借助軍威歸附的,取得了輝煌戰(zhàn)果,為熙河路的設置打下了基礎。C.王安石認為熙河地區(qū)當務之急,在于修整防御工事,嚴戒諸將勿輕舉妄動。他主張既要用軍隊威嚴來脅制羌族,更要用恩信來安撫他們。D.王安石認為自己身在朝廷難于推測到遠在邊疆的事情,對邊疆的事王韶自然會有定計,希望王韶能夠把想到的事情試探著先告知自己。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韶躬身甲胄;麾帳下逆擊之,羌大潰。(2)無以自存,安得不囤聚為寇,以梗商旅往來?10.王韶《平戎策》中的觀點有哪些?王安石這封信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湯武者,修其道,行其義,興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歸之。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致忠信以愛之,賞賢使能以次之,爵服賞慶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齊之,潢然兼覆之,養(yǎng)長之,如保赤子。生民則致寬,使民則綦理,辯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人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是故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不愉者,無它故焉,道德誠明,利澤誠厚也。亂世則不然。污漫突盜以先之,權謀傾覆以示之,俳優(yōu)、侏儒、婦女之請謁以悖之,使愚詔知,使不肖臨賢,生民則致貧隘,使民則極勞苦。是故,百姓賤之如起,惡之如鬼,日欲司間而相與投藉之,去逐之。卒有寇難之事,又望百姓之為己死,不可得也。說無以取之焉。孔子曰:“審吾所以適人,適人之所以來我也?!贝酥^也。(節(jié)選自《荀子·王霸》)材料二:欲為天下者,必重用其國;欲為其國者,必重用其民;欲為其民者,必重盡其民力。無以畜之,則往而不可止也;無以牧之,則處而不可使也。遠人至而不去則有以畜之也民眾而可一則有以牧之也。見其可也,喜之有征;見其不可也,惡之有刑。賞罰信于其所見,雖其所不見,其敢為之乎?見其可也,喜之無征;見其不可也,惡之無刑。賞罰不信于其所見,而求其所不見之為之化,不可得也。厚愛利足以親之,明智禮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審度量以閑之,鄉(xiāng)置師以說道之。然后申之以憲令,勸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故百姓皆說為善,則暴亂之行無由至矣。(節(jié)選自《管子·權修》)1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遠人至A而不去B則有C以畜之也D民眾E而可F一G則有H以牧之也。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指稱王,與“沛公軍霸上”中“軍”字的用法一樣,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B.誠,指的確、確實,與《諫太宗十思疏》“必竭誠以待下”中的“誠”意思相同。C.不肖,與文中“賢”的意思相對,指不成材、不正派的人,也可用來稱不孝之子。D.度量,指用以計量長短和容積的標準,引申為規(guī)章制度,也可指能寬容人的限度。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治國的關鍵在于順民意、得民心,如果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贊譽甚至為國家拼死效力,那就證明治國者真正獲得了民心。B.荀子認為,為君者應該以德為先,明禮忠信,選賢任能,愛護百姓,永葆赤子之心,才能使百姓親之如父母、敬之如上帝。C.在混亂的社會中,君主品行污穢卑劣,玩弄權術陰謀,重用無德無才之輩,使百姓生活貧窮困苦,會招致百姓的鄙視和厭惡。D.管子認為治理百姓要做到賞罰分明,對做好事者要有獎賞,以期望激勵更多人去做好事,對做壞事者要有懲罰,以儆效尤。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卒有寇難之事,又望百姓之為己死,不可得也。(2)然后申之以憲令,勸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15.材料一中引用孔子的話說明了什么道理?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ㄟx自《論語·為政》)材料二: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從[注]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刑勝而民靜,賞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勝,治之首也;賞繁,亂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亂而不親其法。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勸功,則公事不犯;親法,則奸無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戰(zhàn)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戰(zhàn)其心者勝。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強,先戰(zhàn)者勝。夫國事務先而一民心專舉公而私不從賞告而奸不生明法而治不煩。能用四者強,不能用四者弱。夫國之所以強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權也。故明君有權有政,亂君亦有權有政,積而不同,其所以立異也。故明君操權而上重,一政而國治。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欲舉大功而難致其力者,大功不可幾而舉也;欲治其法而難變其故者,民亂不可幾而治也。故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故民樸而禁之以名則治,世知維之以刑則從。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能治眾而禁不變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敵者強,強不塞者王。故王道在所開,在所塞,塞其奸者必王。貴爵,則上重,故賞功爵任而邪無所關。好力者其爵貴;爵貴,則上尊;上尊,則必王。國不事力而恃私學者其爵賤,爵賤,則上卑;上卑者必削。故立國用民之道也,能閉外塞私而上自恃者,王可致也。(選自《韓非子·心度第五十四》,有刪改)[注]從:通“縱”,放縱。16.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夫國事務先A而一B民心C專舉公而私D不從E賞告而奸F不生G明法H而治不煩1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整治。與《阿房宮賦》中“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的“齊”含義不同。B.“圣人之治民”與“蚓無爪牙之利”(《荀子·勸學》)兩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C.“治與世宜則有功”與“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兩句中的“宜”字含義相同。D.恃:依靠。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語“恃才傲物”“有恃無恐”等中的“恃”含義相同。18.下列對材料二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圣人治理民眾時,不能顧及民眾的利益,不能濫用賞賜,要想從根本上治理民眾,必須依靠刑罰。B.要治理好民眾,除了實行法治,還要贏得民心;要處理好國家大事,要從統(tǒng)一民心、控制私欲等方面入手。C.雖然治理民眾要用刑罰,但這刑罰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必須順應時代變化,適應不同的社會情況。D.作者在論述刑罰的重要性的同時,也提到了賞賜爵位對國家的作用。大家看重爵位,對國家有利。1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故明君操權而上重,一政而國治。(2)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敵者強,強不塞者王。20.孔子不主張用法治來治理民眾,而韓非子則主張用法治來治理百姓,兩者提出這樣的主張,就百姓方面而言,各自的理由是什么?(★★★)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文本一:真宗景德二年,曹州民趙諫與其弟諤,交結權右,長吏多與抗禮,率干預郡政。上即遣中使就訪,乃逮系御史獄。己丑,并斬于西市,與之游熟者并坐降黜。戊午,光祿寺丞錢易奏疏言:“蓋國之所謹,莫先乎刑,刑不可不本于法。使嚴刑可戒于眾,則秦天下無一黔首之亂矣。臣以謂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也,惟陛下除之。”上嘉納其言。祥符元年,監(jiān)察御史張士遜為貢院監(jiān)門官。士遜白主司有親戚在進士中,明日當引試,愿出以避嫌。主司不聽,士遜乃自言引去。上是之,遂詔自今舉人與試官有親嫌者,皆移試別頭。九月,知晉州齊化基削籍,黥面流崖州,縱逢思赦,不在放還之限?;?,以貪暴聞,在晉州尤為苛刻。事發(fā),遣官案鞫。朝議懲其積惡,官吏民庶,莫不欣快。上嘗謂宰相曰:“為國之要,在乎賞當其功,罰當其罪。不任情于其間,則賞罰必當?!逼吣?,御史臺鞫殺人賊,獄具,知雜王隨請臠割之。上曰:“五刑自有常制,何必為此?!蓖醯┰唬骸半S司風憲,抨彈自有故事,此非其所宜言。況此賊本情可見,一死亦已極矣?!卑四?,開封民崔白,家京城,素無賴,凌脅群小?;食撬炯嬷月勗t捕白付御史臺鞫問得實乙卯白決杖配崖州牢城(節(jié)選自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文本二:任人任法,皆言治也。任人而廢法,則下以合離為毀譽,上以好惡為取舍,皆其弊也。法誠立矣。才之有偏勝也,事之有緩急也。等天下而理之,天下之不亂也幾何矣!上之所求于公卿百執(zhí)郡邑之長者,有其綱也。興賢而遠惡也,固本而待變也,此大綱也。茍有法以授之,人不得以玩而政自舉矣。(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21.下列為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所加的標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皇城司兼知以聞,詔捕白付御史臺,鞫問得實。乙卯,白決杖,配崖州牢城。B.皇城司兼知以聞,詔捕白付御史臺。鞫問得實,乙卯,白決:杖配崖州牢城。C.皇城司兼知以聞詔,捕白付御史臺,鞫問得實。乙卯,白決:杖配崖州牢城。D.皇城司兼知以聞詔,捕白付御史臺。鞫問得實,乙卯,白決杖,配崖州牢城。2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抗禮,指用平等的禮節(jié)相待,與成語“分庭抗禮”中的“抗禮”詞義相同。B.就,指到、開始從事,與《勸學》“金就礪則利”中的“就”詞義不相同。C.發(fā),指被揭發(fā),與“舜發(fā)于畎畝之中”中的“發(fā)”都是動詞,但意思不同。D.幾何,指若干、多少,與現(xiàn)在所說的“青春幾何”中的“幾何”并不相同。23.下列對文本一有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宋真宗的關注過問之下,交結權貴干預郡中事務的趙諫和肆無忌憚欺凌百姓的崔白,最終都被逮捕法辦,社會秩序得到了一定的維護。B.趙諫案涉事官員或降或免,晉州知州齊化基因貪贓枉法被黥面流放且不得赦免,這兩個犯案官員被懲處,對清正官場風氣有積極的影響。C.宋真宗采納光祿寺丞錢易廢除無益于國家治理的刑罰的建議,否決知雜事王隨對已定罪犯人加重處罰的提請,這有助于促進量刑的公正。D.監(jiān)察御史張士遜因親戚應試主動請辭避嫌,宋真宗因此優(yōu)化了相關法令,王旦認為官員應遵法不越職進言,這表明監(jiān)察體制日漸完善了。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蓋國之所謹,莫先乎刑,刑不可不本于法。(2)興賢而遠惡也,固本而待變也,此大綱也。25.文本二體現(xiàn)了王夫之怎樣的治國理念?宋真宗對“用人”弊端的看法與王夫之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說明。(★★★)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于農,故先王貴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zhàn)勝,戰(zhàn)勝者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而利農事。今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治國之道也。(節(jié)選自《管子·治國》,有刪改)材料二:無宿治,則邪官不及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則農有余日;邪官不及為私利于民,則農不敗。農不敗而有余日,則草必墾矣。訾粟而稅,則上壹而民平。上壹,則信;信,則臣不敢為邪。民平,則慎;慎,則難變。上信而官不敢為邪,民慎而難變,則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則壯民疾農不變。壯民疾農不變,則少民學之不休。少民學之不休,則草必墾矣。無以外權爵任與官,則民不貴學問,又不賤農。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國安不殆。民不賤農,則勉農而不偷。國家不殆,勉農而不偷,則草必墾矣。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農無得糶,則窳惰之農勉疾;商不得糴,則多歲不加樂。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重關市之賦,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農惡商,商疑惰,則草必墾矣。(節(jié)選自《商君書》,有刪改)26.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今為末A作B奇巧者C一日作D而五日食E農夫終歲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2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治,指治理,與《屈原列傳》“治亂之條貫”中“治”詞義相同。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業(yè),與下文中的“本事”所指的行業(yè)不一樣。C.宿,指隔夜的,與詞語“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詞義不同。D.貴,指看重,與《師說》“是故無貴無賤”中的“貴”詞義不同。2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子·治國》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繼而通過剖析國民富裕與貧困對國家治理的深遠影響來支撐自己的觀點。B.管仲通過對先王重視農業(yè)發(fā)展,而當時社會卻追逐商業(yè)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忽視糧食生產所帶來的嚴重后果。C.商鞅認為,如果官員治政勤勉,就沒有時間到百姓那里謀取私利,農民就不會受到危害,這將有利于荒地開墾。D.如果朝廷有信譽,官員不肆意妄為,農民認真從事農業(yè),不輕易轉行,百姓就不會非議君主,官員也就不辛苦了。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治國之道也。(2)國家不殆,勉農而不偷,則草必墾矣。30.材料一中倡導通過“禁末作”來“利農事”。請概括這一觀點在材料二的具體體現(xiàn)。(★★★)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景公將觀于淄上,與晏子閑立。公喟然嘆曰:“嗚呼!使國可長保而傳于子孫,豈不樂哉?”晏子對曰:“嬰聞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虛至。今君以政亂國,以行棄民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難乎!嬰聞之,能長保國者,能終善者也。諸侯并立,能終善者為長;列士并學,能終善者為師。昔先君桓公,方任賢而贊德之時,亡國恃以存,危國仰以安。是以民樂其政而世高其德,行遠征暴,勞者不疾,驅海內使朝天子,而諸侯不怨。當是時也,盛君之行不能進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樂,身溺于婦侍而謀于豎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宮而不舉蟲出而不收。當是時也,桀、紂之卒不能惡焉。今君臨民若寇讎,見善若避熱,亂政而危賢,必逆于眾,肆欲于民,而虐誅于下,恐及于身?!保ü?jié)選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一》)材料二: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渍撸幸?,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撫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順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茍正,則奸匿無所生,邪意無所載矣。圣①深知之,皆務正己以為表,明禮義以為教;和德氣于未生之前,正表儀于咳笑之后。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長。是以為仁義之心,廉恥之志,骨著脈通,與體俱生,而無粗穢之氣,無邪淫之欲。雖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內,終無違禮之行;投之危亡之地,納之鋒鍔之間,終無茍全之心。舉世之人,行皆若此,則又烏所得夫奸亂之民而加辟哉?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形文王,萬邦作孚。此姬氏②所以崇美于前,而致刑措于后也。(節(jié)選自王符《潛夫論·德化》)【注】①圣:圣明的君主。②姬氏:指周王朝。3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是以民苦A其政B而世非C其行D故身E死乎胡宮F而不舉G蟲H出而不收。3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疾,憎恨,與《荀子·勸學》“聲非加疾也”中的“疾”詞義不同。B.進,超過,與《庖丁解?!贰斑M乎技矣”中的“進”詞義相同。C.逆,違背,與《孔雀東南飛》“逆以煎我懷”中的“逆”詞義不同。D.所以,是……的原因,與《師說》“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所以”詞義相同。3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晏子認為,諸侯眾多,只有能善始善終行仁政的人才能成為首領;眾多學子一同學習,只有能善始善終專心學習的人才能成為老師。B.晏子在向齊景公進諫的時候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以齊桓公能善始則成就霸業(yè),不能善終則落得可悲的結局進行對比,很有說服力。C.材料二中,王符認為民眾有性靈感情,也有風化習俗;性靈感情是內心的表達,是根本,而風化習俗是外在的行為方式,是末節(jié)。D.材料二最后,王符列舉周王朝后期的君主不能像前期的君主那樣使得天下太平的史實,意在強調治理國家不能完全擱置刑法不用。3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昔先君桓公,方任賢而贊德之時,亡國恃以存,危國仰以安。(2)圣深知之,皆務正己以為表,明禮義以為教。35.兩則材料對國君治理國家各提出了怎樣的要求?請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上朝罷,從容謂劉基、章溢曰:“朕起淮右,以有天下。戰(zhàn)陣之際,橫罹鋒鏑者多,常惻然于懷。夫喪亂之民思治安,猶饑渴之望飲食。若更驅以法令,譬以藥療疾,而加之以鴆,民何賴焉!”溢頓首曰:“陛下深知民隱,天下蒼生之福也。”天下府州縣官來朝,陛辭①,上諭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集線器市場運行動態(tài)與發(fā)展前景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鋁板帶箔材行業(yè)運營狀況及發(fā)展規(guī)劃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造影劑行業(yè)市場運行狀況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重慶師范大學《酒水與酒吧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植物細胞工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濟南大學《管理研究方法導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工業(yè)大學《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教育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體育職業(yè)學院《勘查地球物理方法及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現(xiàn)場總線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忻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戰(zhàn)略與公司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全文
- 《真希望你也喜歡自己》房琪-讀書分享
- 2024年山東省高考生物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2024-2025學年全國中學生天文知識競賽考試題庫(含答案)
- 防火門監(jiān)控系統(tǒng)調試、檢測、驗收記錄
- 2016年七里塘電站1號機組C級檢修方案
- “大水利”概念及其意義
- (完整word版)SAS-Base認證考試(70真題+答案詳解)
- 東華協(xié)同辦公系統(tǒng)簡介
- 三年級上冊數(shù)學應用題大全98715
- 最新版結婚函調報告表.doc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