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聚落調研分析工作總結匯報_第1頁
宏村聚落調研分析工作總結匯報_第2頁
宏村聚落調研分析工作總結匯報_第3頁
宏村聚落調研分析工作總結匯報_第4頁
宏村聚落調研分析工作總結匯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宏村聚落調研小組成員:程江南,金翟婷,覃天,陸沁葉,張馨之

目錄宏村概況生活風俗主要建筑總結壹貳叁肆宏村概況1、地理位置:宏村位于安徽省黟縣東北部,村落面積19.11公頃,宏村始建于宏村建于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常常云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xiāng)村”。一、宏村概況一、宏村概況2、發(fā)展歷程:宏村鎮(zhèn),古稱弘村。南宋紹興元年,宏村始祖汪彥濟因遭火災之患,舉家從黟縣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崗山一帶建十三間房為宅,是為宏村之始。汪彥濟在村口興建睢陽亭,作為入村標志性建筑。隨著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作為程朱理學發(fā)祥地的徽州也達到了極盛時期。汪姓祖先在外做官、營商者大增,他們積累了大量的資金財富,為光宗耀祖,紛紛在家鄉(xiāng)購田置屋,修橋鋪路。明仁宗洪熙元年-明神宗萬歷二十四年,宏村以“東土道制(龍排廟)、南土水制(紅楊、白果)、北土土制(雷阜榛子林)和西土佛制(觀音亭)為水口布局(風水屏障)。營建了樂敘堂、太子廟、正義堂等祠堂、廟宇,宏村逐漸形成了以血緣、地緣關系聚合的同宗同姓的民居集落。清康熙元年-清宣統(tǒng)三年,宏村南湖書院,樹人堂、三立堂、樂賢堂、承志堂等大型書院、宅第相繼修建。一、宏村概況3、造型特點:14世紀中葉,生活在皖南黟縣的汪氏家族還在篳路籃縷,以啟山林之中。因為居住的村莊屢次遭受火災,幾經(jīng)搬遷,他們終于在雷岡山下,找到了一處與祖先遺言中相似的安居樂業(yè)之地:一汪永不干涸的清泉,東西兩條河流環(huán)抱左右,在祖先的遺夢中,牛是富裕的象征,水是福澤子孫的保證。為此,家族的女頭領胡重娘依據(jù)對祖先遺夢的解讀,把新建的村莊規(guī)劃為一個牛形村落:鑿清泉以為池塘,引西溪水為補充,擴大為"月沼",成為想象中的"牛胃",通過二個出水口,建成縱橫交織,長共1300余米的上水圳和下水圳,通向村子里的家家戶戶,水圳被稱為"牛腸",水圳的水經(jīng)過使用之后,全部匯聚到村南被稱為"牛肚"的南湖。生活風俗二、生活風俗紅楊樹1、婚喪嫁娶:在宏村村口,一眼望去,可見到兩棵有500年樹齡的古樹。這兩棵大樹,一棵叫楓楊樹,當?shù)亟屑t楊樹;一棵叫銀杏樹,當?shù)亟邪坠麡?。這兩棵大樹是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風水樹”,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征。按照這里過去的風俗,村中老百姓辦喜事,新娘的花轎要繞著紅楊樹轉個大圈,這預示著新人百年好合,紅福齊天;高壽老翁辭世辦喪事,要抬著壽棺繞著白果樹轉個大圈,寓示著子孫滿堂,高福高壽。銀杏樹二、生活風俗2、端午習俗:1)吃豆腐:徽州都有祭祀習俗。當?shù)孛耖g流傳著“再窮再苦,也要買塊豆腐過端午”的諺語,所以端午少不了豆腐。端午祭祀是祭灶神爺,祭品全素,為豆腐、糕點等,再加上一碗清茶。久而久之,由祭神祭祖延伸到孝敬長輩。2)看望老人:在徽州,端午和春節(jié)、中秋都是子女孝敬老人的節(jié)日,過節(jié)時子女都要帶上禮品,到岳父母及父母家拜望老人。端午節(jié)也是徽州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3)吃綠豆糕:端午這天,徽州有些地方不吃粽子而吃綠豆糕,也是因為綠豆可清涼祛病,甚至有些地方還食用艾葉汁和米粉做成的米粿。4)跳鐘馗:跳鐘馗是徽州過端午時獨具特色的習俗,相傳最遲源于明萬歷年間。每年端午節(jié),徽州許多村落都有“嬉鐘馗”表演,體現(xiàn)人們崇尚鐘馗剛正不阿、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古時“嬉鐘馗”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來發(fā)展到由人扮演鐘馗,在村中巡游嬉耍,表演內容有《出巡》、《嫁妹》、《捉蛇》、《除五毒》等,寓意消除五毒,除害降福,四季平安,人壽年豐。二、生活風俗3、祭祖:徽州祠祭是流傳于徽州境內各宗族祭祀祖先的一項重要禮儀活動。祠祭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長主持,族長由族中年長輩高、兒孫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擔當,房祭由各房頭房長擔任主祭。一般徽州宗族祠堂祭祖,有春祭、中元、秋祭、冬祭,先祖誕辰、先祖忌日等,最普遍和最隆重的祠祭是春秋二祭和冬祭?;罩蒽艏腊凑罩祆洹都叶Y》的規(guī)定,要求參祭人員必須整衣肅冠,嚴格遵循祠規(guī)。整個祠祭活動過程有嚴格的程式,其中由禮生讀祭文,其祭文寫作也有固定的格式。二、生活風俗4、水系:宏村水圳建于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3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總長1200多米,繞過家家戶戶、長年清水不斷。宏村人的祖先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攔河建石壩,用石塊砌成的數(shù)米寬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勢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彎,穿堂過屋,經(jīng)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農(nóng)田,澆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潤得滿村清涼,使靜謐的山村有了動感,創(chuàng)造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huán)境。這人工水系,豐富了村落景觀,和諧、多變、富有靈氣,有5大功能。一是肪火;二是調節(jié)小氣候,改善氣溫和濕度,凈化空氣、美化環(huán)境;三是用;四是洗滌;五是灌溉。二、生活風俗月沼南湖水圳主要建筑三、主要建筑宏村明、清民居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類型有書院建筑、祠堂建筑和眾多的住宅建筑及私家園林,是徽州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三、主要建筑1、書院建筑:南湖書院南湖書院位于安徽省黟縣的南湖北畔。在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稱“依湖六院”。在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并,取名“以文家塾”,又稱“南湖書院”。三、主要建筑2、祠堂建筑:樂敘堂樂敘堂位于月沼北畔正中,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紀初。三、主要建筑2、祠堂建筑:樂敘堂樂敘堂位于月沼北畔正中,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紀初。三、主要建筑3、住宅建筑:承志堂

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住宅。

整棟建筑為木結構,內部磚、石、木雕裝飾富麗堂皇,正廳有兩進、三開間,左右有小廳堂,還有書房廳、魚塘廳以及娛樂場所排山閣、吞云軒等。全宅有9個天井,大小房間60間,庭院內有花木果樹、水井、池塘,總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居民建筑。三、主要建筑4、私家園林:德義堂

德義堂是典型徽派庭院式民居,建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系二樓三開間建筑,內分東、西花園,廳堂前用真欞格扇與庭院相隔,堂前一方水池有暗道與水圳相通,池邊設休閑水謝,院內繁花疏木、綠蔭叢叢,令人有移步換景之感,為徽派私家園林的典型代表。三、主要建筑5、建筑分布情況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臥山前溪邊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稱為“牛胃”,一條400余米長的溪水盤繞在“牛腹”內,被稱作“牛腸”。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橋,作為“牛腳”,宏村建設規(guī)劃最主要的特點是與其水系相得益彰,依山傍水而建,其理水觀念合于中國古代的風水學??偨Y四、總結宏村建設規(guī)劃最主要的特點是與其水系相得益彰,依山傍水而建,其理水觀念合于中國古代的風水學。一、它一直是從整體,全面的宏觀視角出發(fā),通盤考慮。從選址到布局,從布局再到具體實施,都是精心設計過的,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無規(guī)劃盲目建設;二、它貫以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念。宏村水系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在自然的基礎上改造,而不是破壞自然和濫用自然。它“有借有還”,在具體細節(jié)上改動而不做根本性的改變,滿足了世世代代的需要;三、“牛形”的村落布局,村落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沒有過多的改造和破壞自然,完全是在傳統(tǒng)文化、儒家文化、宗法文化以及人們主觀愿望的綜合影響下有機形成的村部布局。四、總結從宏村這一中國古代村落的整個形成歷史過程,可以看到我國古代建筑意識中對整個居住群的整體規(guī)劃及對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而且這一意識還存在一個不斷發(fā)展,進步,完善的漫長過程。最終才形成“置高崗面流水,一望無際”,依山傍水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