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生物學 粗面內質網的功能學習資料_第1頁
細胞生物學 粗面內質網的功能學習資料_第2頁
細胞生物學 粗面內質網的功能學習資料_第3頁
細胞生物學 粗面內質網的功能學習資料_第4頁
細胞生物學 粗面內質網的功能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粗面內質網的功能——蛋白質轉運粗面內質網的功能——蛋白質轉運粗面內質網的功能——蛋白質轉運粗面內質網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膜結合核糖體合成的蛋白質轉運。膜結合核糖體上合成的蛋白質與游離核糖體上合成的蛋白質去向是不同的,表9-5列出了這兩類核糖體合成的某些蛋白。表9-5真核細胞中膜結合核糖體和游離核糖體合成的某些蛋白膜結合核糖體游離核糖體分泌蛋白可溶性胞質溶膠蛋白肽類激素脂錨定膜蛋白生長因子(位于質膜的胞質面)消化酶類外周蛋白血清蛋白(質膜的胞質面)細胞外基質蛋白核基因編碼的線粒體蛋白釋放到ER腔中的蛋白核基因編碼的葉綠體蛋白RER中的酶類過氧化物酶體蛋白高爾基復合體的酶核蛋白溶酶體的酶整合膜蛋白ER膜的糖蛋白高爾基體的膜糖蛋白溶酶體膜糖蛋白質膜糖蛋白核膜糖蛋白脂錨定質膜蛋白質膜的外周蛋白(位于質膜的外側面)由于粗面內質網上合成的蛋白質包括膜蛋白、內膜結構的腔池蛋白和分泌到細胞外的蛋白,所以必須有極好的運輸機制進行分選定位,這就是信號肽假說?!鲂盘栃蛄械陌l(fā)現和證實●微粒體實驗在GeorgePalade用離心技術分離到有核糖體結合的微粒體,即發(fā)現膜結合核糖體(membrane-boundedribosome)之后,科學家推測:膜結合核糖體合成的蛋白質首先要進入內質網的腔,然后通過選擇性的分泌過程輸出到細胞外,而游離核糖體上合成的蛋白質則留在細胞內使用。為了研究內質網上合成的蛋白質是否進入了內質網的腔,ColvinRedman和DavidSabatini用分離的RER小泡(微粒體)進行無細胞系統(tǒng)的蛋白質合成,證明了膜結合核糖體上合成的蛋白質進入了微粒體的腔。如何利用微粒體在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系統(tǒng)中的合成實驗證明膜結合核糖體合成的蛋白質進入了微粒體的腔●GünterBlobel等的建議為什么有些核糖體合成蛋白質時不同內質網結合,有些正在合成蛋白質的核糖體要同內質網結合,并將合成的蛋白質插入內質網?對此,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GünterBlobel、DavidSabatini和BernhardDobberstein等于1971年提出兩點建議:①分泌蛋白的N-端含有一段特別的信號序列(signalsequence),可將多肽和核糖體引導到ER膜上;②多肽通過ER膜上的水性通道進入ER的腔中,并推測多肽是在合成的同時轉移的?!裥盘栃蛄写嬖诘闹苯幼C據1972年,CésarMilstein和他的同事用無細胞系統(tǒng)研究免疫球蛋白(IgG)輕鏈合成時獲得了信號序列存在的直接證據,證明Blobel等的建議是正確的。他們用分離純化的核糖體在無細胞體系中用編碼免疫球蛋白輕鏈的mRNA指導合成多肽,發(fā)現合成的多肽比分泌到細胞外的成熟的免疫球蛋白在N端有一段多出的肽鏈,它有20個氨基酸,他們推測,這段肽具有信號作用,使IgG得以通過粗面內質網并繼而分泌到細胞外?!裥盘栃蛄械倪M一步證實G.Blobel、B.Dobberstein、P.Walter和他們的同事在上述發(fā)現的基礎上用分離的微粒體和無細胞體系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信號序列的存在及其作用。加與不加RER小泡,產物不同當將分泌蛋白的mRNA在無細胞體系中進行翻譯時,如果不加粗面內質網(微粒體),獲得的翻譯產物比從細胞中分泌出來的蛋白要長,若添加RER小泡,翻譯的產物長度與從活細胞分泌的蛋白相同。因此推測信號序列在引導蛋白進入內質網后被切除了,所以成熟的蛋白的N-端沒有信號序列(圖9-16)。圖9-16信號序列在分泌蛋白質運輸中的作用(a)在不含RER小泡的無細胞體系中翻譯分泌蛋白,其N-端有信號序列,故比從細胞中分泌出來的相同蛋白質肽鏈長;(b)在加有RER小泡的無細胞體系中翻譯分泌蛋白,信號序列在RER小泡中被切除,得到的產物與從細胞中合成分泌的相同。蛋白水解酶水解實驗在分泌蛋白進行體外翻譯的無細胞系統(tǒng)中(含有RER小泡)加入蛋白水解酶,并不能使新生肽水解。但同時加入去垢劑,則能將蛋白質水解,提示新生肽鏈是邊合成邊運輸的,因為去垢劑能夠破壞內質網的膜,使合成的蛋白質暴露于蛋白水解酶遭到降解。若無去垢劑,多肽在合成的同時就向內質網轉運,所以不受蛋白水解酶的影響。多聚核糖體的離體翻譯從骨髓瘤分離多聚核糖體,用去垢劑處理,使之與內質網膜分離后,繼續(xù)在無細胞體系(不含RER小泡)中進行翻譯,發(fā)現:短時間溫育,即可得到成熟的分泌蛋白(無信號序列),而長時間的溫育,得到的產物N-端有信號序列,這一結果證明了信號序列的功能。為什么說多聚核糖體是研究內質網幫助蛋白質運輸的好材料?■信號序列的一般特征及早期信號假說●信號序列的一般特征G.Blobel、B.Dobberstein、P.Walter和他們的同事在研究中還發(fā)現信號序列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長度一般為15~35個氨基酸殘基,N-末端含有1個或多個帶正電荷的氨基酸,其后是6~12個連續(xù)的疏水殘基;在蛋白質合成中將核糖體引導到內質網,進入內質網后通常被切除(圖9-17)。圖9-17ER跨膜可切除信號的一般結構●早期的信號假說1975年,G.Blobel和B.Dobberstein根據對信號序列的研究成果,正式提出了信號假說(signalhypothesis),要點是:(1)分泌蛋白的合成始于細胞質中的游離核糖體;(2)合成的N-端信號序列露出核糖體后,靠自由碰撞與內質網膜接觸,然后靠N-端信號序列的疏水性插入內質網的膜;(3)蛋白質繼續(xù)合成,并以袢環(huán)形式穿過內質網的膜;(4)如果合成的是分泌的蛋白,除了信號序列被信號肽酶切除外,全部進入內質網的腔,若是膜蛋白,則由一個或多個停止轉移信號將蛋白質錨定在內質網膜上?!裥盘柤僬f證明:基因重組實驗信號假說提出后得到許多實驗的支持,其中最有力的一項實驗結果是雜合蛋白研究的結果。黑猩猩的α-球蛋白是一種在游離核糖體上合成并存在于胞質溶膠中的可溶性蛋白,科學家在編碼該蛋白的基因上接上一段編碼E.coli分泌蛋白β-半乳糖透性酶(β-lactamase)的信號序列DNA,然后將該基因加入到無細胞的轉錄和翻譯體系中,并加入從狗組織中分離的ER膜,研究結果發(fā)現,雜合蛋白出現在ER腔中,而且信號序列被切除了。這一研究結果不僅證實了信號假說的正確性,也揭示了信號序列的一個重要特性:信號序列沒有特異性,并且原核生物的信號序列在真核生物中也是有效的?!馚lobel于1972年提出信號序列的建議、1975年正式提出信號假說,揭示了細胞中不同蛋白質在合成后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的秘密,發(fā)現了蛋白質與生具來的“地址簽”。這一發(fā)現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學的研究領域,基于他的貢獻,使他獲得了1999年諾貝爾醫(yī)學獎。■新蛋白復合物的發(fā)現與信號假說的補充●信號識別顆粒(signalrecognitionpartical,SRP)1981年,發(fā)現了信號識別顆粒(signalrecognitionpartical,SRP),是一種核糖核酸蛋白復合體,沉降系數為11S,含有分子量為72kd、68kDa、54kDa、19kDa、14kDa及9kDa的6條多肽和一個7S(長約300個核苷酸)的scRNA(圖9-18),它的作用是識別信號序列,并將核糖體引導到內質網上。圖9-18信號識別顆粒(SRP)的組成●停靠蛋白(dockingprotein,DP)即SRP在內質網膜上的受體蛋白,它能夠與結合有信號序列的SRP牢牢地結合,使正在合成蛋白質的核糖體??康絻荣|網上來?!龅鞍踪|共翻譯轉運的機理:信號假說●新信號假說的基本內容補充修改后的信號假說比早期的信號假說更為合理,這一假說的核心內容是:核糖體同內質網的結合受制于mRNA中特定的密碼序列(可以翻譯成信號肽),具有這種密碼序列的新生肽才能連同核糖體一起附著到內質網膜的特定部位。因此,核糖體同內質網的結合是功能性結合,具有功能性和暫時性,并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正是由于這種結合保證了新合成蛋白的矢量釋放。信號序列的兩個基本作用是:①通過與SRP的識別和結合,引導核糖體與內質網結合;②通過信號序列的疏水性,引導新生肽跨膜轉運。圖9-19是修改后的信號假說的主要內容。圖9-19膜結合核糖體體的蛋白質合成與轉運●信號肽跨膜的能量來源研究證明SRP受體和SRP都是G蛋白,它們不僅將合成蛋白質的核糖體引導到內質網,而且通過GTP-GDP的交換,將內質網膜中的易位子(translocon)通道打開,讓信號序列與之結合(圖9-20)。GTP水解作為信號序列轉運的能量來源。■膜蛋白的共翻譯轉運機理在粗面內質網上合成的蛋白質有兩類:分泌蛋白和膜蛋白,膜蛋白的共翻譯轉運較為復雜,首先它要靠疏水區(qū)滯留在內質網上,另外膜蛋白分單次跨膜和多次跨膜;還有膜蛋白在膜上的定向問題,即羧基端和氨基端位于內質網膜的內側(內質網腔面)還是外側(胞質溶膠一側),還是位于同一側?!衿鹗嫁D移信號(start-transfersignal)蛋白質氨基末端的信號序列除了作為信號被SRP識別外,還具有起始穿膜轉移的作用。在蛋白質共翻譯轉運過程中,信號序列的N-端始終朝向內質網的外側,插入蛋白質轉運通道后與通道內的信號序列結合位點(受體)結合,其后的肽序列是以袢環(huán)的形式通過運輸通道。[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內含信號序列(internalsignalsequence)與單次跨膜蛋白內含信號序列又稱內含信號肽(internalsignalpeptides),它不位于N-末端,但具信號序列的作用,故稱為內含信號序列。它可作為蛋白質共翻譯轉移的信號被SRP識別,同時它也是起始轉移信號。由于內含信號序列是不可切除的,又是疏水性,所以它是膜蛋白的一部分,如果共翻譯轉運蛋白質中只有一個內含信號序列,那么合成的蛋白就是單次跨膜蛋白(圖9-21)。圖9-21內含信號序列與單次跨膜蛋白的整合內含信號序列首先作為信號序列與SRP一起將核糖體附著到內質網,然后作為起始轉移信號與蛋白質轉運通道結合引導新生肽的轉移。在與轉運通道結合過程中,始終保持具有較多正電荷氨基酸的一端朝向胞質溶膠一側,由于它不能被切除,所以合成的是膜蛋白。(a)內含信號序列作為起始轉移信號,在保持信號序列中具有較多正電荷氨基酸一端朝向胞質溶膠面的情況下與羧基端的臂形成環(huán),插入到轉運通道中。(b)作用方式與(a)相同,只是內含信號序列中含較多正電荷一端與氨基端相反,所以要進行調整,在跨膜時保持正電荷一端朝向胞質溶膠面?!裢V罐D移肽(stop-transferpeptide)與單次跨膜蛋白單次跨膜蛋白的形成除了與含有內含信號序列有關外,終止轉移肽也與單次跨膜蛋白的形成相關。因停止轉移信號的作用而形成單次跨膜的蛋白,那么該蛋白在結構上只有一個停止轉移信號序列,沒有內含轉移信號,但在N-端有一個信號序列作為轉移起始信號(圖9-22)。圖9-22終止轉移信號與單次跨膜蛋白的形成該蛋白在N-末端信號序列的作用下進行共翻譯轉運,當停止轉移信號進入通道后,與通道內的結合位點相互作用,使通道轉運蛋白失活,從而停止蛋白質的轉運。由于N-末端的信號序列是可切除的,信號序列被切除后形成單次跨膜蛋白。二次跨膜蛋白與多次跨膜蛋白所謂二次跨膜就是在蛋白質中有兩個跨膜的疏水區(qū),多次跨膜則有多個起始跨膜信號與多個停止轉移信號,它們的形成與內含信號序列和終止轉移信號相關。如果是二次跨膜,則含有一個內含信號序列和一個停止轉移信號(圖9-23)。圖9-23二次跨膜蛋白的形成內含信號序列形成一個跨膜區(qū),停止轉移序列形成一個跨膜區(qū),二者相加就成為二次跨膜蛋白。在了解了二次跨膜形成的方式之后,不難推測多次跨膜蛋白的形成一定含有多個內含信號序列和多個停止轉移信號。根據信號假說,膜蛋白(單次和多次跨膜)是怎樣形成的?■Bip在ER蛋白的轉移和裝配中的作用研究發(fā)現進入內質網腔中的蛋白質片段很快被一些稱為Bip的蛋白結合。Bip蛋白是重鏈結合蛋白(heavy-chainbindingprotein)的簡稱,因為它能夠同IgG抗體的重鏈結合。Bip是一類分子伴侶,屬于Hsp70家族,在內質網中有兩個作用。●Bip同進入內質網的未折疊蛋白質的疏水氨基酸結合,防止多肽鏈不正確地折疊和聚合(圖9-24)。圖9-24Bip在ER腔中的作用Bip與轉運到ER中蛋白的疏水部分結合,防止蛋白質的變性或降解,使其正確地折疊。結合有蛋白質的Bip在ATP水解后釋放被結合的蛋白,如果釋放的蛋白仍然是未折疊的,Bip將重新與這種蛋白結合。Bip還可幫助兩種不同的蛋白共同裝配?!馚ip的第二個作用是防止新合成的蛋白質在轉運過程中變性或斷裂。通過重組DNA技術,將酵母中編碼Bip蛋白的基因突變成溫度敏感型后,當提高細胞培養(yǎng)溫度時,Bip的功能就會喪失,蛋白質向ER的轉移也會停止,推測由于Bip功能的喪失,導致蛋白質在ER中的聚集,抑制了新生肽向ER的轉移?!龅鞍踪|在內質網中的修飾新生肽進入ER腔之后除了要進行正確的折疊之外,還要經過各種不同的修飾之后才能運送到其它的部位?!馧-連接糖基化(N-linkedglycosylation)糖基化的第一步是將一個14糖的核心寡聚糖添加到新形成多肽鏈的天冬氨酸上,其氨基酸的特征序列是Asn-X-Ser/Thr(X代表任何一種氨基酸),由于糖是同天冬酰胺的自由NH2連接,所以將這種糖基化稱為N-連接的糖基化(圖9-25)。圖9-25正在ER中合成蛋白質的N-連接糖基化●羥基化(hydroxylation)除了N-連接糖基化以外,新生肽的脯氨酸和賴氨酸要進行羥基化,形成羥脯氨酸和羥賴氨酸,不過這種反應只是在少數蛋白上發(fā)生。在合成膠原的細胞中,脯氨酸和賴氨酸羥基化則是一個主要的反應?!裥纬芍^定蛋白[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新合成的蛋白質除了成為跨膜蛋白或ER腔中的游離蛋白外,還會通過?;珽R膜上的糖脂結合,將自己錨定在ER膜上。圖9-26是新合成的ER蛋白被信號肽酶從ER上切割之后,立即通過羧基端與已存在于ER膜上的糖基磷脂酰肌醇共價結合,形成脂錨定蛋白的簡化過程。形成的脂錨定糖蛋白通過進一步的運輸成為質膜外側的膜蛋白。圖9-26蛋白質附著到糖基磷脂酰肌醇成為脂錨定蛋白●翻譯后跨ER膜運輸某些蛋白質也可通過翻譯后跨ER膜運輸,由于這些蛋白的信號序列太短而無法與SRP相互作用,它們主要是靠分子伴侶維持非折疊狀態(tài)進行跨膜轉運。關于翻譯后跨ER膜運輸的詳細機理還不太清楚。線粒體蛋白轉運線粒體蛋白轉運線粒體蛋白轉運構成線粒體的蛋白主要是核基因編碼的,少量是線粒體基因編碼的,無論是核基因還是線粒體基因編碼的蛋白質都要轉運定位。線粒體有四個組成部分,其中有兩層膜,所以由細胞質核糖體合成的蛋白質轉運到線粒體基質必須穿過兩層膜障礙(圖7-13)。圖7-13線粒體蛋白轉運的部位■線粒體基質蛋白(mitochondrialmatrixprotein)轉運線粒體基質蛋白,除極少數外,都是游離核糖體合成,并通過轉運肽轉運進來的,轉運過程十分復雜(圖7-14)。圖7-14蛋白質輸入線粒體基質■線粒體膜間隙蛋白的轉運線粒體膜間隙蛋白,如細胞色素c的定位需要兩個導向序列,位于N端最前面的為基質導向序列(matrix-targetingsequence),其后還有第二個導向序列,即膜間隙導向序列(intermembrane-space-targetingsequence),功能是將蛋白質定位于內膜或膜間隙,這類蛋白有兩種轉運定位方式。[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保守性尋靶(conservativetargeting)前體蛋白在N-端的基質導向序列引導下采用與線粒體基質蛋白同樣的運輸方式,將前體蛋白轉運到線粒體基質,在基質中由轉肽酶切除基質導向序列后,膜間隙導向序列就成了N端的導向序列,它能夠識別內膜的受體和轉運通道蛋白,引導蛋白質穿過內膜,進入線粒體膜間隙,然后由線粒體膜間隙中的轉肽酶將膜間隙導向序列切除(圖7-15)。圖7-15線粒體內膜蛋白的保守性尋靶●非保守性尋靶(nonconservativetargeting)與保守性尋靶不同,蛋白質的非保守性尋靶首先在線粒體基質導向序列的引導下,通過線粒體的外膜和內膜,但是疏水的膜間隙導向序列作為停止轉運序列(stop-transfersequence)錨定在內膜上,從而阻止了蛋白質的C-末端穿過內膜進入線粒體基質;然后通過蛋白質的擴散作用,錨定在內膜上的蛋白逐漸離開轉運通道,最后在轉肽酶的作用下,將膜間隙導向序列切除,蛋白質釋放到膜間隙,結合血紅素后,蛋白質折疊成正確的構型(圖7-16)。圖7-16線粒體膜間隙蛋白的非保守性尋靶■線粒體內膜和外膜蛋白的轉運圖7-17顯示線粒體內膜蛋白的N-端只有一個基質導向序列,內膜蛋白在基質導向序列的引導下,按基質蛋白的轉運方式進入線粒體基質后,由轉肽酶切除導向序列,然后通過構型的變化或與別的蛋白結合形成復合物后再插入到內膜中,詳細機理尚不清楚。圖7-17中的P70是線粒體外膜的一個重要的蛋白質,通過體外實驗獲得有關外膜蛋白轉運的一些線索。在P70的N-端有一個短的基質導向序列,緊隨其后是一段較長的、強疏水性氨基酸序列。實驗中,如果將疏水性氨基酸序列缺失,P70進入線粒體基質,并且其基質導向序列依然連接在一起。這一結果提示,長的疏水性氨基酸序列可作為停止轉運信號,既防止了外膜蛋白進入線粒體基質,又作為錨定序列將外膜蛋白錨定在外膜上。正常情況下,外膜蛋白N-端的基質導向序列和長的疏水性序列都不會被切除。圖7-17線粒體內膜、外膜的導向序列高爾基體的功能高爾基體的功能高爾基體的功能高爾基體的主要功能是參與細胞的分泌活動,將內質網合成的多種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與包裝,并分門別類地運送到細胞的特定部位或分泌到細胞外。內質網上合成的脂類一部分也要通過高爾基體向細胞質膜等部位運輸。因此,高爾基體是細胞內物質運輸的交通樞紐?!龅鞍踪|和脂的運輸高爾基復合體位于內質網和質膜之間,是膜結合核糖體合成的蛋白質的分選和運輸的中間站。●ER與高爾基體順面間的蛋白質運輸除了內質網結構和功能蛋白質外,其他由內質網合成的蛋白質都是通過小泡轉運到高爾基體的順面,小泡與順面高爾基體網絡融合之后,轉運的蛋白質進入高爾基體腔,這是內質網與高爾基體間的主流運輸。偶爾也有從高爾基體各個部位形成的小泡沿微管回流到內質網(圖9-29)。圖9-29高爾基體和ER間的雙向運輸的模型從ER出芽形成的小泡到高爾基體順面稱為正向運輸,從高爾基體形成的小泡都可獨立地通過微管運回ER?!駜荣|網滯留信號(ERretentionsignal)內質網的結構和功能蛋白的羧基端的一個四肽序列:Lys-Asp-Glu-Leu-COO-,即KDEL信號序列是內質網的滯留信號。KDEL信號在高爾基復合體各個部分的膜上都有相應的受體。如果ER滯留蛋白質在出芽時被錯誤地包進分泌泡而離開了ER,高爾基復合體膜上的這種信號受體蛋白就會與逃出的ER蛋白結合,并形成小泡,將這些ER蛋白"押送"回到ER(圖9-30)。圖9-30KDEL信號及其受體維持ER蛋白的穩(wěn)定內質網腔蛋白的羧基端都有KDEL信號序列,是ER滯留信號。KDEL受體主要位于高爾基體的順面膜囊和ER到高爾基體順面運輸小泡上。主要作用是識別KDEL信號并與之結合,然后將結合的ER蛋白運回ER.●蛋白質從順面高爾基網絡向反面高爾基網絡運輸從ER分泌出來的小泡同順面高爾基網絡融合后成為高爾基體的一個部分,然后經過中間膜囊出芽形式分泌小泡(又稱穿梭小泡)逐步向反面高爾基體網絡轉運,轉運時,分泌小泡與高爾基體膜囊的融合和出芽都是發(fā)生在兩側(圖9-31),該過程伴隨有蛋白質的各種加工。圖9-31穿梭小泡從順面高爾基體網絡向反面高爾基體網絡移動上述關于分泌蛋白在高爾基體順面網絡和反面網絡之間的運輸,長期以來只是一種推測。后來由JamesRothman和LelioOrci通過無細胞蛋白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