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術語和符號 2 2 3基本規(guī)定 7 4材料 5荷載和作用 256結構設計 26 26 26 33 377耐久性設計 41 41 42 448建筑信息化 49 49 49 50 509施工管理與使用維護 52 52 57 59附錄A河北省主要城市風壓、雪壓設計值 61本標準用詞說明 62引用標準名錄 63條文說明 651General 2TermsandSymbols 2 2 3BasicRequirements 3.2Site,Soilsan 4Materials 4.2SteelandCon 5LoadandEffect 5.3LiveLoadonFloororRoof 256StructuralDesign 26 26 26 33 377structuraldurabilitydesign 41 41 42 448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 49 498.2SttucturalInfo 49 50 509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Maintenance 52 52 57 59AppendixAReferenceWindandSnowPressureinMajorCitiesofHebeiProvince 61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62ListofQuotedStandards 63ExplanationofProvision 651.0.1為規(guī)范住宅建筑為70年設計使用年限的結構設計,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確保高質量發(fā)展,制定本標1.0.2本標準適用于河北省抗震設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主體高度不大于80m、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70年的新建住宅工程。1.0.3七十年住宅工程的結構設計除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和河北省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22.1術語2.1.1七十年住宅工程70yearsresidentialproject按設計使用年限為70年設計建造的住宅工程。簡稱:70年住宅。2.1.2設計基準期designreferenceperiod為確定荷載、可變作用等取值而選用的時間參數(shù)。2.1.3設計使用年限designservicelife設計規(guī)定的結構或結構構件不需進行大修即可按預定目的使用的年限。2.1.4結構耐久性structuredurability在環(huán)境作用和正常維護、使用條件下,結構或構件在設計使用年限內保持其適用性和安全性的能力。2.1.5混凝土保護層concretecover結構構件中鋼筋外邊緣至構件表面范圍用于保護鋼筋的混凝土,簡稱保護層。2.1.6地震作用earthquakeaction地震對結構產生的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豎向地震作2.1.7設計地震動參數(shù)designparametersofgroundmotion抗震設計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時程曲線、加速度反應譜和峰值加速度。2.1.8構造措施detailsofstructuraldesign根據結構設計原則,一般不需要計算而對結構和非結構各部分必須采取的各種細部要求。2.1.9抗震措施SeismicMeasures除地震作用計算和抗力計算以外的抗震設計內容,包括抗震構造措施。2.1.10抗震構造措施DetailsofSeismicDesign根據抗震概念設計原則,一般不需要計算而對結構和非結構各部分必須采取的各種細部要求。2.1.11裂縫Cracks建筑構配件或構配件之間產生可見窄長間隙的缺陷。2.1.12一體模型IntegrationInformationModel特指建筑與結構專業(yè)間無縫連接、協(xié)調一致、集成一體的模型。2.2符號2.2.1材料性能C30——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為30N/mm2的混凝土強度等級;2.2.2作用和作用效應Sd——荷載組合的效應設計值;Rd——結構構件抗力的設計值;Veki——第i層對應于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樓層剪力;Gj——第j層的重力荷載代表值;4FEvk——結構總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Fvi——質點i的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Geq——結構等效總重力荷載,可取其重力荷載代表值的75%。2.2.3幾何參數(shù)c——混凝土保護層厚度;t——薄壁構件厚度。2.2.4系數(shù)γ0——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γG——永久荷載分項系數(shù);γP——預應力作用分項系數(shù);γQ——可變荷載分項系數(shù);μs——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αmax(70)——設計使用期70年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αmax(50)——設計使用期50年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ψ——設計使用期70年時地震作用調整系數(shù);αmax——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η1——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整系數(shù);γ——衰減指數(shù);η2——阻尼調整指數(shù);λ——水平地震剪力系數(shù);αvmax——豎向地震影響系數(shù)的最大值;μ——地震系數(shù)。2.2.5其他C——結構或結構構件達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規(guī)定限值;ξ——消能減震結構總阻尼比;βmax——場地設計譜的最大值;W——地震烈度上限值;I0——基本烈度;Iε——眾值烈度;k——分布形狀函數(shù)。63.1一般規(guī)定3.1.1結構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068規(guī)定的基本準則,并不低于其規(guī)定的可靠度水平。3.1.2結構應進行各類設計工況下的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和耐久性極限狀態(tài)的設計。3.1.3建筑結構安全等級不應低于二級,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安全等級為二級時取1.0,安全等級為一級時取1.1。3.1.4在結構設計使用年限70年內,未經技術鑒定或設計許可,不得改變結構的用途和使用環(huán)境,不得拆改主體結構構件,不得進行加層改造。業(yè)主應制定結構在使用期間的定期檢修和維護制度。3.1.5抗震設防應按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確定其抗震設防分類及其抗震設防標準。3.1.6結構設計應加強抗震計算分析和構造措施,并進行整體穩(wěn)定性驗算。剛度和承載力有突變的部位,應采取可靠的加強措施。3.1.7混凝土結構構件,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和配筋構造應滿足受力性能和耐久性要求。3.1.8普通鋼結構、輕型鋼結構構件及其連接應采取有效的防火、防腐措施。3.1.9結構設計宜滿足下列要求:1優(yōu)化結構構件布置,適應建筑功能變化要求。2當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時,應加強裝配式部品部件的材料質量,控制加工安裝的精度,部品部件宜設置產品信息標識。3宜采用精裝修的設計,并一體化施工。4設計、生產、運輸、施工安裝及運營維護宜采用信息化管理。3.1.9高層住宅及敏感結構應考慮結構風振舒適度及樓蓋結構舒適度,且應符合國家及地方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3.1.10住宅結構應考慮結構風振舒適度及樓蓋結構舒適度,且應符合現(xiàn)行《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99及其它國家及地方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3.1.11結構設計應避免因局部破壞而導致整個結構喪失承載能力和穩(wěn)定性的情況??拐鹪O防地區(qū)的住宅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設計方案。3.2場地、地基和基礎3.2.1住宅工程的建設場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勘察單位應對擬建場地進行場地穩(wěn)定性和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應對場地的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險地段的劃分做出評價,應對場地的不穩(wěn)定、穩(wěn)定性差、基本穩(wěn)定和穩(wěn)定的分級做出評價,應對場地的不適宜、適宜性差、較適宜和適宜的分級做出評價。2選擇建筑場地時,對不利地段,應提出避開要求,當無法避開時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嚴禁在危險地段建造住宅工8程。3選擇建筑場地時,不宜選擇適應性差、穩(wěn)定性差的場地,否則應采取可靠的治理措施;嚴禁在不穩(wěn)定、不適宜的場地建造住宅工程。3.2.2巖土工程勘察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和地方標準的要求。3.2.3應根據巖土工程勘察文件,綜合考慮主體結構類型、地域特點、抗震設防烈度和施工條件等因素,進行地基基礎設計,并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和地方標準的有關要求。3.2.4地基基礎應滿足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要求,地基變形應保證住宅的結構安全和正常使用。3.2.5地基和基礎進行耐久性設計時,應滿足以下要求:1地基基礎應根據巖土、水等環(huán)境條件并考慮可能發(fā)生的條件變化進行耐久性設計;2地基處理采用的材料應滿足耐久性要求;3抗浮構件及設施應滿足耐久性要求;4基礎構件的耐久性設計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工業(yè)建筑防腐蝕設計標準》GB/T50046、《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T50476的規(guī)定。3.2.6基坑開挖及其支護應保證其自身及其周邊環(huán)境的安全。3.2.7基礎存在浮力作用時應按最不利情況進行抗浮穩(wěn)定性驗3.3結構體系和選型3.3.1結構型式可選用鋼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結構;根據具體工程情況,住宅的結構體系可從以下體系中選擇: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異形柱框架結構、框架-支撐結構、框架-延性墻板結構、9框架-剪力墻結構、異形柱框架-剪力墻結構等。3.3.2結構設計應避免因局部破壞而導致整個結構喪失承載能力和穩(wěn)定性的情況??拐鹪O防地區(qū)的住宅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設計方案。3.3.3住宅結構設縫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設縫的位置應以減少不規(guī)則項為原則;2縫寬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有關標準要求。3.3.4樓、屋蓋應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梁板結構或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梁板結構。3.4裝配式結構設計3.4.1裝配式結構的設計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1、《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技術標準》GB/T51232及相關河北省地方標準的要求。3.4.2裝配式結構體系宜采用裝配式鋼結構或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3.4.3當剪力墻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時,宜采用將鋼筋、高精度免拆模板、管線預制成型的預制組合部件。3.5抗震設計3.5.1抗震設防地區(qū)的住宅,應進行結構、結構構件的抗震驗算,并應根據結構材料、結構體系、房屋高度、抗震設防烈度、場地類別等因素,采取可靠的抗震措施。3.5.2當結構采用抗震性能化設計時,應根據其抗震設防類別、設防烈度、場地條件、結構類型和不規(guī)則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屬設施功能的要求、投資水平、震后損失和修復難易程度等,對選定的抗震性能目標提出技術和經濟可行性綜合分析和論證。3.5.3結構的抗震性能化設計選定的地震動水準、性能目標及性能設計指標及其計算方法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并應考慮地震作用的年限調整。3.5.4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可用于對抗震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有較高要求或專門要求的建筑,并經耐久性論證。3.5.5采用隔震或消能減震設計的住宅工程,當遭遇到本地區(qū)的多遇地震影響、設防地震影響和罕遇地震影響時,可按高于基本設防目標進行設計。3.5.6減、隔震構件的使用年限不應小于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并應制定日常檢查和維護維修計劃,由專人負責執(zhí)行。4.1混凝土和鋼筋4.1.1普通混凝土材料、普通鋼筋和預應力鋼筋的力學性能指標可按照國家現(xiàn)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規(guī)定取值。有抗震要求時,應滿足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4.1.2結構構件的混凝土性能應滿足耐久性和承載力的要求,其混凝土強度等級應符合下列要求:1地上正常室內環(huán)境不應低于C30;2露天環(huán)境和地下環(huán)境不應低于C35。4.1.3當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時,應滿足現(xiàn)行標準《高性能混凝土評價標準》JGJ/T385的相關要求。4.1.4受力鋼筋的直徑應大于6mm。當采用直徑6mm的熱軋鋼筋作為構件的主要受力鋼筋時,應在本標準相關規(guī)定的基礎上將混凝土強度提高一個等級,或將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增加5mm。4.2鋼材及連接材料4.2.1普通鋼材、耐候鋼和耐火鋼的選用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和地方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4.2.2普通鋼材及其連接件的力學性能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0的規(guī)定??拐鹪O計時,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和行業(yè)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99的規(guī)定。4.2.3連接材料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和地方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5.1一般規(guī)定5.1.1結構設計中涉及的荷載和作用,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guī)定外,尚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工程結構可靠性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153、《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068、《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等相關規(guī)定。5.1.2結構設計時,應按下列規(guī)定對不同荷載采用不同的代表值:1永久荷載應采用標準值作為代表值;2可變荷載應根據設計要求采用標準值、組合值、頻遇值或準永久值作為代表值;3偶然荷載應按建筑結構使用的特點確定其代表值。5.1.3結構設計應根據使用過程中在結構上可能同時出現(xiàn)的荷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分別進行荷載效應和效應組合,并應取各自的最不利的組合進行設計。5.1.4對于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應按荷載的基本組合或偶然組合計算荷載組合的效應設計值,并應采用下列設計表達式進行設計:式中:γ0——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在持久設計狀況和短暫設計取1.0;在偶然設計狀況和地震設計狀況下取Sd——荷載組合的效應設計值;按照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068、《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進行計算。Rd——結構構件抗力的設計值。5.1.5對于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應根據不同的設計要求,采用荷載的標準組合、頻遇組合或準永久組合,并應按下列設計表達式進行設計:式中:C——結構或結構構件達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規(guī)定限值。5.1.6地震組合效應設計值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5.1.7基本組合的荷載分項系數(shù),應按表5.1.7的規(guī)定采用:使用情況當作用效應對當作用效應對作用分項系數(shù)承載力不利時承載力有利時永久荷載分項系數(shù)γG≤1.0預應力作用分項系數(shù)γP≤1.0可變荷載分項系數(shù)γQ0注:對結構的傾覆、滑移或漂浮驗算,荷載的分項系數(shù)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及行業(yè)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5.1.8荷載和作用效應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調整:1樓面和屋面活荷載標準值,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規(guī)定的相應標準值乘以設計使用年限調整系數(shù)1.04;2對雪荷載和風荷載,應取重現(xiàn)期70年的基本雪壓和基本風壓。5.1.9對于在施工和使用期間可能出現(xiàn)、而標準中未規(guī)定的各類作用,應根據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設計基準期和保證率,確定其量值大小。5.2永久荷載5.2.1永久荷載包括結構構件、圍護構件、面層及裝飾、固定設備、長期儲物的自重,土壓力、水壓力,以及其他需要按永久荷載考慮的荷載。5.2.2結構自重的標準值應按結構構件的設計尺寸與材料單位體積的自重計算確定。5.2.3一般材料和構件的單位自重可取其平均值,對于自重變異較大的材料和構件,自重的標準值應根據對結構的不利或有利的狀態(tài),分別取上限值或下限值。5.2.4固定隔墻的自重可按永久荷載考慮,位置可靈活布置的隔墻自重應按可變荷載考慮。5.2.5土壓力應按設計埋深與土的單位體積自重計算確定。土的單位體積自重應根據計算水位分別取天然容重、浮容重和飽和容重。可變荷載引起的土壓力應對應設計狀況按最不利的原則確定。5.2.6預加應力應考慮時間效應影響,采用永存預應力。5.3樓面和屋面活荷載5.3.1樓面和屋面活荷載標準值及組合值系數(shù)、頻遇值系數(shù)和準永久值系數(shù)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取值;在進行樓面梁、墻、柱及基礎設計時,樓面活荷載標準值的折減系數(shù)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選取。5.3.2施工和檢修荷載應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1設計屋面板、檁條、鋼筋混凝土挑檐、懸挑雨棚和預制小梁時,施工或檢修集中荷載標準值不應小于1.0kN,并應在最不利位置處進行驗算;2對于輕型構件或較寬的構件,應按實際情況驗算,或應加墊板、支撐等臨時設施;3計算挑檐、懸挑雨篷的承載力時,應沿板寬每隔1.0m取一個集中荷載;在驗算挑檐、懸挑雨篷的傾覆時,應沿板寬每隔2.5m~3.0m取一個集中荷載。5.3.3樓梯、陽臺和上人屋面等的欄桿活荷載標準值,欄桿頂部的水平荷載應取1.5kN/m,豎向荷載應取1.2kN/m,水平荷載與豎向荷載應分別考慮。5.3.4結構動力計算在有充分依據時,可將重物或設備的自重乘以動力系數(shù)后,按靜力計算方法設計。搬運和裝卸重物以及車輛啟動和剎車的動力系數(shù),可采用1.1~1.3,且僅考慮動力荷載傳至樓板和梁。5.4雪荷載5.4.1雪荷載標準值及組合值系數(shù)、頻遇值系數(shù)和準永久值系數(shù)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取值。5.4.2基本雪壓應按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規(guī)定的方法確定70年重現(xiàn)期的雪壓。重現(xiàn)期70年的基本雪壓可根據10年和100年的基本雪壓按下式確定:xR=xR+(xR-xR)(-1)(5.4.2)5.4.3對雪荷載敏感的結構,應采用100年重現(xiàn)期的雪壓。5.4.4山區(qū)的雪荷載應通過實際調查后確定。當無實測資料時,可按當?shù)剜徑諘缙教沟孛娴难┖奢d值乘以系數(shù)1.2采5.4.5屋面積雪分布系數(shù)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5.4.6建筑結構及屋面的承重構件設計時,應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積雪的分布情況:1屋面板和檁條按積雪不均勻分布的最不利情況采用;2屋架和拱殼應分別按全跨積雪的均勻分布、不均勻分布和半跨積雪的均勻分布按最不利情況采用;3框架和柱可按全跨積雪的均勻分布情況采用。5.5風荷載5.5.1結構及其圍護結構的風荷載標準值及組合值系數(shù)、頻遇值系數(shù)和準永久值系數(shù)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取值。5.5.2基本風壓應按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規(guī)定的方法確定的70年重現(xiàn)期的風壓。5.5.3對風荷載比較敏感的高層建筑,承載力設計時應按基本風壓的1.1倍采用。5.5.4風壓高度變化系數(shù)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5.5.5建筑物的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圍護構件及其連接的風荷載局部體型系數(shù)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5.5.6對于重要且體型復雜的建筑結構,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應由風洞試驗確定;風洞試驗的試驗設備、試驗方法和數(shù)據處理應符合相關規(guī)范的規(guī)定。5.5.7當多棟或群集的高層民用建筑相互間距較近時,宜考慮風力相互干擾的群體效應。5.5.8對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寬比大于1.5的房屋,應考慮風壓脈動對結構產生順風向風振的影響。結構的順風向風荷載及風振系數(shù)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5.5.9橫風向振動效應或扭轉風振效應明顯的高層建筑,應考慮橫風向風振或扭轉風振的影響。橫風向風振或扭轉風振的計算范圍、方法以及順風向與橫風向效應的組合方法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有關規(guī)定。5.5.10檐口、雨篷、遮陽板、陽臺等水平構件,計算局部上浮風荷載時,風荷載體型系數(shù)μs不宜小于2.0。5.5.11計算圍護結構(包括門窗)風荷載時的陣風系數(shù)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5.6溫度作用5.6.1溫度作用應考慮氣溫變化、太陽輻射及使用熱源等因素,作用在結構或構件上的溫度作用應采用其溫度的變化來表示。5.6.2溫度作用的組合值系數(shù)、頻遇值系數(shù)和準永久值系數(shù)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5.6.3基本氣溫應采用70年重現(xiàn)期的月平均最高氣溫rmax和月平均最低氣溫rmin,可按《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規(guī)定的方法確定,且不應低于50年重現(xiàn)期基本氣溫值的1.1倍。5.6.4對鋼結構等對氣溫變化較敏感的結構,宜考慮極端氣溫的影響,基本氣溫rmax和rmin可根據當?shù)貧夂驐l件適當增加或降低。5.6.5均勻溫度作用的標準值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有關規(guī)定。5.7地震作用5.7.1結構的地震作用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一般情況下,應至少在建筑結構的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應由該方向抗側力構件承擔;2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角度大于15°時,應分別計算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3質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結構,應計入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其他情況,應允許采用調整地震作用效應的方法計入扭轉影響;48度時的大跨度和長懸臂結構,應計算豎向地震作用;58度時采用隔震設計的建筑結構,應按有關規(guī)定計算豎向地震作用。5.7.2結構的抗震計算應采用下列方法:1高度不超過40m、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的結構,以及近似于單質點體系的結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簡化方法;2宜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3特別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采用時程分析法進行多遇地震下的補充計算;4計算罕遇地震下結構的變形,當采用簡化的彈塑性分析方法或彈塑性時程分析法時,應滿足國家現(xiàn)行相關標準的規(guī)5結構的隔震和消能減震設計,應滿足國家現(xiàn)行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5.7.3結構時程分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按建筑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分組選取實際地震記錄和人工模擬的加速度時程曲線,其中實際地震記錄的數(shù)量不應少于總數(shù)量的2/3,多組時程曲線的平均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應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所采用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在統(tǒng)計意義上相符;彈性時程分析時,每條時程曲線計算所得結構底部剪力不應小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65%,多條時程曲線計算所得結構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應小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80%;2地震波的持續(xù)時間不宜小于建筑結構基本自振周期的5倍和15s,地震波的時間間距可取0.01s或0.02s;3輸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可按表5.7.3中的數(shù)值乘以設計使用年限70年時地震作用調整系數(shù)Ψ(第5.7.5條)采用。地震影響6度7度多遇地震35(55)70(110)設防地震50100(150)200(300)罕遇地震220(310)400(510)注:7、8度時括號內數(shù)值分別用于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qū),g為重力加速度。4當取三組時程曲線進行計算時,結構地震作用效應取時程法計算結果的包絡值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較大值;當取七組及七組以上時程曲線進行計算時,結構地震作用效應可取時程法計算結果的平均值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較大值。5.7.4計算地震作用時,建筑的重力荷載代表值應取結構和構配件自重標準值和各可變荷載組合值之和。各可變荷載的組合值系數(shù),應按表5.7.4采用。可變荷載種類組合值系數(shù)雪荷載0.5屋面積灰荷載0.5屋面活荷載不計入按實際情況計算的樓面活荷載按等效均布荷載計算的樓面活荷載0.55.7.5建筑結構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根據烈度、場地類別、設計地震分組和結構自振周期及阻尼比確定。其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按下式計算確定:αmax(70)=ψ?αmax(50)(5.7.5)式中:αmax(70)——設計基準期70年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ψ——設計基準期70年時地震作用調整系數(shù)。多遇地震取1.2,設防地震、罕遇地震取1.15;αmax(50)——設計基準期50年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應按表5.7.5采用。表5.7.5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α地震影響6度7度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設防地震0.23(0.34)0.45(0.68)罕遇地震0.280.50(0.72)0.90(1.20)注:7、8度時括號內數(shù)值分別用于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qū)。5.7.6特征周期應根據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分組按表5.7.6采用,計算罕遇地震作用時,特征周期應增加0.05s。g表5.7.6特征周期值r(s)g場地類別I0I1IIIIIIV第一組0.200.250.350.450.65第二組0.250.300.400.550.75第三組0.300.350.450.650.905.7.7結構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圖5.7.7)的形狀參數(shù)和阻尼調整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α—地震影響系數(shù);αmax—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η1—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整系數(shù);γ—衰減指數(shù);rg—特征周期;η2—阻尼調整指數(shù);r—結構自振周期1除有專門規(guī)定外,建筑結構的阻尼比應取0.05,此時阻尼調整系數(shù)η2應取1.0,形狀參數(shù)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直線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區(qū)段;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區(qū)段,應取最大值αmax;3)曲線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區(qū)段,衰減指數(shù)應取0.9;4)直線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0s區(qū)段,下降斜率調整系數(shù)應取0.02。2當建筑結構的阻尼比不等于0.05時,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的分段情況與本條第1款相同,但其形狀參數(shù)和阻尼調整系數(shù)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曲線及直線下降段的衰減指數(shù)應按下式確定:γ=0.095.7.7-1)式中:γ——曲線下降段的衰減指數(shù);ζ——消能減震結構總阻尼比。2)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整系數(shù)應按下式確定:η1=0.025.7.7-2)式中:η1——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整系數(shù),小于03)阻尼調整系數(shù)應按下式確定:η2=15.7.7-3)0.55。5.7.870年住宅建筑結構應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驗算,尚應符合有關的抗震措施要求;采用隔震設計的建筑結構,其抗震驗算應符合有關規(guī)定。5.7.9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法進行結構地震作用標準值及作用效應的計算時,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并按本標準5.7.5條考慮設計使用年限70年地震作用調整。5.7.10在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計算時,結構任一樓層的水平地震剪力應符合下式要求:式中:Veki——第i層對應于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樓層剪力;λ——水平地震剪力系數(shù),不應小于表5.7.10定的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shù),對豎向不規(guī)則結構的薄弱層,尚應乘以1.15的增大系數(shù);Gj——第j層的重力荷載代表值;n——結構計算總層數(shù)。類別6度7度扭轉效應明顯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結構0.0080.0160.032(0.048)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結構0.0060.0120.024(0.036)注:1基本周期介于3.5s~5s之間的結構,按插入法取值;2括號內數(shù)值分別用于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qū)。5.7.11結構的樓層水平地震剪力分配原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現(xiàn)澆和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樓、屋蓋等剛性樓、屋蓋建筑,宜按抗側力構件等效剛度的比例分配;2柔性樓、屋蓋建筑,宜按抗側力構件從屬面積上重力荷載代表值的比例分配;3普通的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樓、屋蓋等半剛性樓、屋蓋的建筑,可取上述兩種分配結果的平均值;4計入空間作用、樓蓋變形、墻體彈塑性變形和扭轉的影響時,可按本規(guī)范各有關規(guī)定對上述分配結果作適當調整。5.7.1270年住宅工程結構抗震計算,一般情況下可不計入地基與結構相互作用的有利影響。5.7.13結構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可采用時程分析法或振型分解反應譜方法計算,也可按下列公式確定;樓層的豎向地震作用效應可按各構件承受的重力荷載代表值的比例分配,并宜乘以增大FEvk=Ψ?αvmaxGeq(5.7.13-1)Fvi=FEvk(5.7.13-2)式中:FEvk——結構總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Fvi——質點i的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αvmax——豎向地震影響系數(shù)的最大值,可取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的65%;Geq——結構等效總重力荷載,可取其重力荷載代表值的75%。5.7.14結構的計算自振周期應考慮非結構構件的影響進行折減,并滿足國家現(xiàn)行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5.7.15地震動參數(shù)取值尚應考慮近場效應、局部地形效應、場地效應的影響進行調整。5.8偶然荷載5.8.1偶然荷載應包括爆炸、撞擊、火災及其他偶然出現(xiàn)的災害引起的荷載,其取值應滿足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guī)范》GB50038等的規(guī)定。5.8.2當采用偶然荷載作為結構設計的主導荷載時,在允許結構出現(xiàn)局部構件破壞的情況下,應保證結構不致因偶然荷載引起連續(xù)倒塌。5.8.3偶然荷載的設計值應采用其標準值。6.1一般規(guī)定6.1.1當結構在施工和使用期的不同階段有多種受力狀況時,應分別進行結構分析,并確定其最不利的作用組合。6.1.2結構分析應根據結構類型、材料的特性、荷載和作用的情況、內容及精度要求采用彈性分析、彈塑性分析和塑性極限分析方法。6.1.3混凝土結構的變形和內力可按彈性方法計算??蚣芰杭斑B梁等構件可考慮塑性變形引起的內力重分布。6.1.4建筑結構進行風作用效應計算時,正反兩個方向的風作用效應宜按兩個方向計算的較大值采用;體型復雜的高層建筑,應考慮風向角的不利影響。6.2混凝土結構6.2.1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的結構類型和最大高度應符合表6.2.1的規(guī)定。其中,平面和豎向均不規(guī)則的結構,其最大適用高度宜適當降低。結構類型烈度678(0.2g)8(0.3g)框架60504035框架-抗震墻結構類型烈度678(0.2g)8(0.3g)抗震墻部分框支抗震墻50筒體框架-核心筒筒中筒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shù)母叨龋ú话ň植客怀鑫蓓敳糠郑?框架-核心筒結構指周邊稀柱框架與核心筒組成的結構;3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指首層或底部兩層為框支層的結構,不包括僅個別框支墻的情況;4表中框架,不包括異形柱框架。6.2.2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房屋結構類型和最大適用高度應滿足表6.2.2的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結構中豎向構件全部為現(xiàn)澆且樓蓋采用疊合梁時,房屋的最大適用高度可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中的規(guī)定采用;2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和裝配整體式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在規(guī)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當預制剪力墻構件底部承擔的總剪力大于該層總剪力的50%時,其最大適用高度應適當降低;當預制剪力墻構件底部承擔的總剪力大于該層總剪力的80%時,最大適用高度應取表6.2.2中括號內的數(shù)值。結構類型烈度678(0.2g)8(0.3g)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60504030結構類型烈度678(0.2g)8(0.3g)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60504030裝配整體式框架-現(xiàn)澆剪力墻結構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70(60)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shù)母叨?,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頂部分?.2.3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應根據設防類別、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1丙類建筑的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應表6.2.3-1確定。結構類型設防烈度6789框架結構高度(m)≤24>24≤24>24≤24>24≤24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大跨度框架三二一一框架-抗震墻結構高度(m)≤60>60≤2425~60>60≤2425~60>602425~50框架四三四三二三二一二一抗震墻三三二二一一抗震墻結構高度(m)≤80>80≤2425~80≤2425~802425~60抗震墻四三四三三二二一結構類型設防烈度6789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高度(m)≤80≤2425~80≤2425~80抗震墻一般部位四四三三二加強部位三三二二 框支層框架二二一框架-核心筒結構框架三二一一核心筒二二一一筒中筒結構外筒三二一一三二一一注:l建筑場地為I類時,除6度外應允許按表內降低一度所對應的抗震等級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但相應的計算要求不應降低;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時,應允許結合房屋不規(guī)則程度及場地、地基條件確定抗震等級;3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4高度不超過60m的框架-核心筒結構按框架-抗震墻的要求設計時,應按表中框架-抗震墻結構的規(guī)定確定其抗震等級。2丙類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應表6.2.3-2確結構類型設防烈度678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高度(m)≤24>24≤24>24≤24>24框架四三三二二一大跨度框架三二 結構類型設防烈度678裝配整體式框架-現(xiàn)澆剪力墻結構高度(m)≤60>60≤24>24且≤60>60≤24>24且≤60>60框架四三四三二三二一抗震墻三三二二 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高度(m)≤70>70≤24>24且≤70>70≤24>24且≤70>70抗震墻四三四三二三二一注: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6.2.4高度大于24m的丙類建筑,不應采用單跨框架結構;高度不大于24m的丙類建筑不宜采用單跨框架結構。6.2.5框架-抗震墻結構,抗震墻之間無大洞口的樓、屋蓋的長寬比,不宜超過表6.2.5的規(guī)定;超過時,應計入樓蓋平面內變形的影響。樓、屋蓋類型678框架-抗震墻結構現(xiàn)澆或疊合樓、屋蓋443裝配整體式樓、屋蓋332框支層的現(xiàn)澆樓、屋蓋2.52.526.2.6框架結構和框架-抗震墻結構中,框架和抗震墻均應雙向設置,柱中線與抗震墻中線、梁中線與柱中線之間偏心距大于柱寬的1/4時,應計入偏心的影響。6.2.7采用裝配整體式樓、屋蓋時,應采取措施保證樓、屋蓋的整體性及其與抗震墻的可靠連接。當采用配筋現(xiàn)澆面層加強時,其厚度不應小于50mm;當現(xiàn)澆面層內有設備管線時,現(xiàn)澆層厚度尚應考慮管線的管徑予以加厚。6.2.8框架-抗震墻結構、抗震墻結構的抗震墻的設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墻宜采用高寬比大于8的長肢墻。2抗震墻的兩端(不包括洞口兩側)宜設置端柱或與另一方的抗震墻相連。3抗震墻宜貫通房屋全高,墻肢的長度沿結構全高不宜有突變。4抗震墻洞口宜上下對齊。5較長的抗震墻宜設置跨高比大于6的連梁形成洞口,將一道抗震墻分成長度較均勻的若干墻段,各墻段的高寬比不宜小于3。6框架-抗震墻結構中的抗震墻設置,尚宜符合下列要1)樓梯間宜設置抗震墻,但不宜造成較大的扭轉效應。2)房屋較長時,剛度較大的縱向抗震墻不宜設置在房屋的端開間。3)抗震墻洞口距端柱不宜小于300mm。6.2.9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的范圍,應符合現(xiàn)行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和現(xiàn)行國家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相關規(guī)定。6.2.10框架單獨柱基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宜沿兩個主軸方向設置基礎系梁:1一級框架和Ⅳ類場地的二級框架;2各柱基礎底面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壓應力差別較大;3基礎埋置較深,或各基礎埋置深度差別較大;4地基主要受力層范圍內存在軟弱黏性土層、液化土層或嚴重不均勻土層;5樁基承臺之間。6.2.11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時,應符合現(xiàn)行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和現(xiàn)行國家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相關規(guī)定。6.2.12樓梯間應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梯;2對于框架結構,樓梯間的布置不應導致結構平面特別不規(guī)則;宜采取滑動支座等構造措施,減少樓梯構件對主體結構剛度的影響;樓梯構件與主體結構整澆時,應計入樓梯構件對地震作用及其效應的影響,應進行樓梯構件的抗震承載力驗算。6.2.13混凝土結構的鋼筋錨固、連接、最小配筋率等,均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及地方標準的規(guī)定。6.2.14混凝土結構的梁、板、墻、柱、節(jié)點、牛腿、預埋件、疊合構件等結構構件的設計和構造,均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及地方標準的規(guī)定。6.2.15混凝土結構的撓度控制,應考慮荷載長期作用對撓度增大的影響系數(shù),并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炷两Y構的裂縫控制,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對跨度較大且其上有功能性房間的構件,尚應進行舒適度驗算。6.2.16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框架梁下垂板、窗下墻、條形窗等對框架柱剪跨比造成的不利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框架柱加強措施或設計措施避免形成短柱。6.2.17填充墻、高強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及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6.3鋼結構6.3.1七十年住宅鋼結構設計除應符合本章的規(guī)定外,尚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行業(yè)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99等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6.3.2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至8度的丙類七十年住宅鋼結構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應符合表6.3.2的規(guī)定。結構類型6度、7度(0.10g)7度(0.15g)(0.2g)(0.30g)框架70框架中心支撐框架-偏心支撐框架-屈曲約束支撐框架-延性墻板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shù)母叨龋ú话ň植客怀鑫蓓數(shù)牟糠郑?超過表內高度的房屋,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3框架柱包括全鋼柱和鋼管混凝土柱。6.3.3鋼結構房屋應根據設防分類、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丙類建筑的抗震等級應按表6.3.3確定。房屋高度烈度678≤50m四三>50m四三二注:1高度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時,應允許結合房屋不規(guī)則程度和場地、地基條件確定抗震等級;2一般情況,構件的抗震等級應與結構相同;當某個部位各構件的承載力均滿足2倍地震作用組合下的內力要求時,7~8度的構件抗震等級應允許按降低一度確定。6.3.4鋼材牌號、質量等級及其性能要求應根據構件重要性和荷載特征、結構形式和連接方法、應力狀態(tài)、工作環(huán)境以及鋼材品種和板件厚度等因素確定,并應在設計文件中完整注明鋼材的技術要求。鋼材性能除應滿足本標準的規(guī)定外,尚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及行業(yè)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6.3.5鋼結構材質宜選用Q235NH、Q355NH和Q415NH牌號的耐候結構鋼,其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耐候結構鋼》GB/T4171的規(guī)定。6.3.6鋼結構住宅體系的設計,應綜合考慮材料供應、加工制作與現(xiàn)場施工安裝方法等因素,合理選用結構方案與構造措施,并滿足下列要求:1除必須時,高層建筑不宜采用純框架結構,多層框架結構中局部可采用單跨框架;2抗側力構件可選用中心支撐、偏心支撐、BRB支撐、阻尼墻、剪力墻等;3結構布置應考慮溫度作用、地震作用或不均勻沉降等效應的不利影響,當設置伸縮縫、防震縫或沉降縫時,應滿足相應功能要求。6.3.7多高層鋼結構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在豎向荷載、風荷載以及多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內力和變形可采用彈性方法計算;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彈塑性變形可采用彈塑性時程分析法或靜力彈塑性分析法計算;2當采用彈性分析時應考慮構件的下列變形:1)梁的彎曲和剪切變形,必要時考慮軸向變形和扭轉變形;2)柱的彎曲、軸向、剪切和扭轉變形;3)支撐的軸向變形,必要時考慮彎曲變形;4)剪力墻板和延性墻板的剪切變形;5)剪力墻板應抵抗豎向荷載和彎矩并應同時考慮豎向6)消能梁段應考慮剪切、彎曲和軸向變形;必要時應考慮節(jié)點域剪切變形的影響。6.3.8特殊連接構造應在罕遇地震下安全可靠,復雜節(jié)點應進行詳細的有限元分析;節(jié)點構造應與計算模型相符,當構件在節(jié)點偏心相交時,應在模型中真實反映;考慮局部彎矩影響,必要時應進行試驗驗證。6.3.9主要鋼結構部(構)件應采用型鋼部(構)件??蚣苤鶓捎孟湫谓孛?,當采用冷彎箱形鋼結構部(構)時,宜進行熱處理;多層鋼框架柱壁厚不宜小于16mm、高層框架柱壁厚不應小于6.3.10鋼結構梁柱節(jié)點及鋼柱連接焊縫等級應為一級,其他焊縫不應低于二級。6.3.11鋼柱腳宜采用埋入式柱腳。6.3.12采用鋼管混凝土柱時,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證混凝土的密實性。6.3.13結構樓屋面板可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混凝土疊合板、閉口壓型混凝土組合樓板、鋼筋桁架樓承板,樓板應與主體結構可靠連接,保證樓蓋的整體穩(wěn)固性。設計時宜比選結構性能、使用與施工條件、防火、隔聲要求及工程造價等因素,合理選用樓板形式。宜優(yōu)先選用現(xiàn)澆混凝土板、鋼筋桁架樓承板。6.3.14較大構件的分段制作與拼接位置應經設計確認,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內力較小處、避開節(jié)點位置、等強連接、設置必要的防變形隔板;2對特別重要的構件應考慮鋼材軋制方向與主受力方向的一致性。6.3.15設計文件中宜對鋼結構連接復雜的節(jié)點提出預拼裝的要求,并對構造復雜的構件進行工藝性試驗。對鋼結構安裝的合攏溫度、需要釋放部分荷載的斜撐、延性鋼板墻的安裝時機等提出明確要求。6.3.16鋼構件的設計耐火極限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16中的有關規(guī)定。當鋼構件的耐火時間不能達到規(guī)定的設計耐火極限要求時,應進行防火保護設計,并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鋼結構防火技術規(guī)范》GB51249進行抗火性能驗算。6.3.17鋼結構防腐蝕設計應滿足國家現(xiàn)行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建筑鋼結構防腐蝕設計規(guī)程》、《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設計規(guī)程》的規(guī)定,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鋼結構防腐蝕設計應根據環(huán)境腐蝕條件、防腐蝕設計年限、施工和維修條件等要求合理確定;2防腐蝕設計應符合環(huán)保節(jié)能的要求;3鋼結構應在構造上避免采用加速腐蝕的不良設計;4防腐蝕設計中應包含鋼結構全壽命期內的檢查、維護和大修。6.3.18在大氣腐蝕環(huán)境下,建筑鋼結構類型、布置和構造的選擇滿足下列要求:1應有利于提高結構自身的抗腐蝕能力;2應能有效避免腐蝕介質在構件表面的積聚;3應便于防護層施工和使用過程中的維護和檢查;4腐蝕性等級較高時,桁架、柱、主梁等重要構件不應采用格構式構件和冷彎薄壁型鋼;5鋼結構構件應采用實腹式或閉口截面,閉口截面端部應進行封閉。6.4組合結構6.4.1組合結構構件可用于框架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筒中筒結構等結構體系。6.4.2各類結構體系中,可整個結構體系采用組合結構構件,也可采用組合結構構件與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同時使用。6.4.3采用組合結構構件作為主要抗側力結構的各種組合結構體系,其房屋最大適用高度應符合表6.4.3的規(guī)定。表中框架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中的型鋼(鋼管)混凝土框架,系指型鋼(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型鋼混凝土梁或鋼筋混凝土梁組成的框架;表中框架-核心筒結構中的型鋼(鋼管)混凝土框架和筒中筒結構中的型鋼(鋼管)混凝土外筒,系指結構全高由型鋼(鋼管)混凝土柱與鋼梁或型鋼混凝土梁組成的框架、外筒。結構體系抗震設防烈度6度7度(0.2g)(0.3g)框架結構型鋼(鋼管)混凝土框架60504035框架結構型鋼(鋼管)混凝土框架60504035框架-剪力墻型鋼(鋼管)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剪力墻剪力墻結構鋼筋混凝土剪力墻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型鋼(鋼管)混凝土轉換柱-鋼筋混凝土剪力墻50框架-核心筒鋼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型鋼(鋼管)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筒中筒鋼外筒-鋼筋混凝土核心筒型鋼(鋼管)混凝土外筒-鋼筋混凝土核心筒注:1平面和豎向均不規(guī)則的結構,最大適用高度宜適當降低;2表中“鋼筋混凝土剪力墻”、“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系指其剪力墻全部是鋼筋混凝土剪力墻以及結構局部部位是型鋼混凝土剪力墻或鋼板混凝土剪力墻。6.4.4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各類結構體系中的框架柱,沿房屋高度宜采用同類結構構件。當采用不同類型結構構件時,應設置過渡層,并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組合結構設計規(guī)范》JGJ138-2016有關柱與柱連接構造的規(guī)定。6.4.5各類結構體系中的樓蓋結構應具有良好的水平剛度和整體性,其樓面宜采用組合樓板或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采用組合樓板時,對轉換層、加強層以及有大開洞樓層,宜增加組合樓板的有效厚度或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6.4.6鋼與混凝土組合結構多、高層建筑,其結構地震作用或風荷載作用組合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水平位移限值、舒適度要求、結構整體穩(wěn)定驗算,以及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抗連續(xù)倒塌設計等,應符合本標準和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等的相關規(guī)定。6.4.7組合結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結構阻尼比可取為0.04;當樓蓋梁采用鋼筋混凝土梁時,相應結構阻尼比可增加0.01;風荷載作用下樓層位移驗算和構件設計時,阻尼比可取為0.02~0.04;結構舒適度驗算時的阻尼比可取為0.01~0.02。6.4.8采用型鋼(鋼管)混凝土轉地面以上的框支層層數(shù),設防烈度8度時不宜超過4層,7度時不宜超過6層。6.4.9多高層組合結構在正常使用條件下,按風荷載或多遇地震標準值作用下,以彈性方法計算的樓層層間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高的比值,以及結構的薄弱層層間彈塑性位移,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規(guī)定。6.4.10型鋼混凝土梁按荷載效應的準永久值,并考慮荷載長期作用影響的最大裂縫寬度,不應大于表6.4.10規(guī)定的最大裂縫寬度限值。耐久性環(huán)境等級裂縫控制等級最大裂縫寬度限值一三級0.3(0.4)二a三級0.2二b三a、三b注:對于年平均相對濕度小于60%地區(qū)一級環(huán)境下的型鋼混凝土梁,其裂縫最大寬度限值可采用括號內的數(shù)值。6.4.11鋼管混凝土柱的鋼管在施工階段的軸向應力不應大于其抗壓強度設計值的60%,并應符合穩(wěn)定性驗算的規(guī)定。6.4.12框架-核心筒、筒中筒組合結構,在施工階段應計算豎向構件壓縮變形的差異,根據分析結果預調構件的加工長度和安裝標高,并應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由差異變形產生的結構附加內力。7.1一般規(guī)定7.1.1結構耐久性設計應滿足主體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70年的要求。對于可更換的次要構件,其設計使用年限不應低于25年。7.1.2鋼筋混凝土結構應根據環(huán)境類別進行耐久性設計,耐久性設計包括下列內容:1確定結構所處的環(huán)境類別;2提出對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3確定構件中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4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的耐久性技術措施;5提出結構使用階段的檢測和維護要求。7.1.3鋼結構應遵循安全可靠、環(huán)保節(jié)能、經濟合理的原則進行防腐蝕設計,防腐蝕設計應包括下列內容:1應根據建筑物的重要性、環(huán)境腐蝕條件、施工和維修條件等要求合理確定防腐蝕涂裝設計年限;2提出對鋼材表面銹蝕等級、除銹等級的要求;3提出選用的防護涂層配套體系、涂裝方法及其技術要4提出所用防護材料、密封材料或特殊鋼材(鍍鋅鋼板、耐候鋼等)的材質、性能要求;5提出施工質量及驗收應遵循的技術標準要求;6使用階段維護(修)的要求。7.1.4建筑外墻飾面、保溫材料以及鋼結構防火涂裝的耐久性設計按現(xiàn)行有關標準執(zhí)行;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住宅宜采用保溫結構一體化技術。7.1.5結構在設計使用年限內應遵守下列規(guī)定:1建立定期檢測、維修制度;2設計中可更換的構件應按規(guī)定更換;3構件表面的防護層,應按規(guī)定維護或更換;4結構出現(xiàn)可見的耐久性缺陷時,應及時進行處理。7.2混凝土結構7.2.1混凝土結構暴露的環(huán)境類別應按表7.2.1的要求劃分。環(huán)境類別條件一室內干燥環(huán)境;無侵蝕性靜水浸沒環(huán)境二a室內潮濕環(huán)境;非嚴寒和非寒冷地區(qū)的露天環(huán)境;非嚴寒和非寒冷地區(qū)與無侵蝕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觸的環(huán)境;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的冰凍線以下與無侵蝕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觸的環(huán)境二b干濕交替環(huán)境;水位頻繁變動環(huán)境;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的露天環(huán)境;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冰凍線以上與無侵蝕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觸的環(huán)境三a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冬季水位變動區(qū)環(huán)境;受除冰鹽影響環(huán)境;海風環(huán)境環(huán)境類別條件三b鹽潰土環(huán)境;受除冰鹽作用環(huán)境;海岸環(huán)境注:1室內潮濕環(huán)境是指構件表面經常處于結露或濕潤狀態(tài)的環(huán)境;2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的劃分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的有關規(guī)定;3海岸環(huán)境和海風環(huán)境宜根據當?shù)厍闆r,考慮主導風向及結構所處迎風、背風部位等因素的影響,由調查研究和工程經驗確定;4受除冰鹽影響環(huán)境是指受到除冰鹽鹽霧影響的環(huán)境;受除冰鹽作用環(huán)境是指被除冰鹽溶液濺射的環(huán)境以及使用除冰鹽地區(qū)的洗車房、停車樓等建筑;5暴露的環(huán)境是指混凝土結構表面所處的環(huán)境。7.2.2混凝土的耐久性環(huán)境類別應為一、二類。當少數(shù)構件處于三類環(huán)境中時,其耐久性設計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7.2.3結構混凝土材料應符合表7.2.3的規(guī)定。環(huán)境等級最大水膠比最低強度等級最大氯離子含量(%)最大堿含量(kg/m3)一0.60C300.30不限制二a0.55C300.203.0二b0.50(0.55)C35注:1氯離子含量按氯離子占水泥用量的質量百分比計算;2預應力構件混凝土中的最大氯離子含量為0.06%;其最低混凝土強度等級宜按表中的規(guī)定提高兩個等級;3素混凝土構件的水膠比及最低強度等級的要求可適當放松;4有可靠工程經驗時,二類環(huán)境中的最低混凝土強度等級可降低一個等級;5處于嚴寒和寒冷地區(qū)二b類環(huán)境中的混凝土應使用引氣劑,并可采用括號中的有關參數(shù);6當使用非堿活性骨料時,對混凝土中的堿含量可不作限制。7非承重隔墻中構造柱、圈梁及其他各類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5。8基礎墊層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7.2.4結構構件中普通鋼筋及預應力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滿足下列要求。1構件中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鋼筋的公稱直徑d;2構件中最外層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表7.2.4的規(guī)環(huán)境類別板墻、殼梁、柱、桿一2025二a202530二b253040注:鋼筋混凝土基礎應設置混凝土墊層,基礎中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從墊層頂面算起,且不應小于40mm。7.2.5預埋件和連接件等外露金屬件應按不同環(huán)境類別進行封閉或防腐、防銹、防火處理,并應符合耐久性要求。7.2.6當基礎處于腐蝕性場地時,基礎應按現(xiàn)行《工業(yè)建筑防腐蝕設計規(guī)范》采取防腐蝕措施。7.3鋼結構7.3.1鋼結構應根據環(huán)境條件、材質、結構形式、使用要求、施工條件和維護管理條件等進行防腐蝕設計。7.3.2大氣環(huán)境對建筑鋼結構長期作用下的腐蝕性等級可按表7.3.2進行確定,當大氣環(huán)境類型為D類時,住宅建筑不應采用鋼結構體系。腐蝕類型腐蝕速率(mm/a)腐蝕環(huán)境腐蝕性等級名稱大氣環(huán)境氣體類型年平均環(huán)境相對濕度(%)大氣環(huán)境Ⅰ無腐蝕<0.001A<60鄉(xiāng)村大氣Ⅱ弱腐蝕0.001~0.025A60~75鄉(xiāng)村大氣B<60城市大氣Ⅲ輕腐蝕0.025~0.05A>75鄉(xiāng)村大氣B60~75城市大氣C<60工業(yè)大氣Ⅳ中腐蝕0.05~0.2B>75城市大氣C60~75工業(yè)大氣D<60海洋大氣Ⅴ較強腐蝕0.2~1.0C>75工業(yè)大氣D60~75海洋大氣Ⅵ強腐蝕1.0~5.0D>75海洋大氣注:1在特殊場合與額外腐蝕負荷作用下,應將腐蝕類型提高等級;2處于潮濕狀態(tài)或不可避免結露的部位,環(huán)境相對濕度應取大于75%。7.3.3鋼結構住宅防腐蝕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采用型鋼組合的桿件時,型鋼間的空隙寬度宜滿足防護層施工、檢查和維修的要求;2不同金屬材料接觸會加速腐蝕時,應在接觸部位采用隔離措施;3焊條、螺栓、墊圈、節(jié)點板等連接構件的耐腐蝕性能,不應低于主材材料;螺栓直徑不應小于12mm。墊圈不應采用彈簧墊圈。螺栓、螺母和墊圈應采用鍍鋅等方法防護,安裝后再采用與主體結構相同的防腐蝕方案;4對不易維修的結構應加強防護,避免出現(xiàn)難于檢查、清理和涂漆之處,以及能積留濕氣和大量灰塵的死角或凹槽;5閉口截面構件應沿全長和端部焊接封閉;6柱腳在地面以下的部分應采用不低于C20(強度等級較低的)的混凝土包裹(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50mm),包裹的混凝土高出室外地面不應小于150mm,室內地面不宜小于50mm,并宜采取措施防止水分殘留;當柱腳底面在地面以上時,柱腳底面高出室外地面不應小于100mm,室內地面不宜小于50mm;7當建筑處于較強腐蝕環(huán)境時,桁架、柱、主梁等重要受力構件不應采用格構式構件和冷彎薄壁型鋼。7.3.4鋼結構防腐蝕設計應綜合考慮環(huán)境中介質的腐蝕性、環(huán)境條件、施工和維修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可從下列方案中綜合選擇防腐蝕方案或其組合:1防腐蝕涂料;2各種工藝形成的鋅、鋁等金屬保護層;3陰極保護措施;4耐候鋼。7.3.5鋼結構表面初始銹蝕等級和除銹質量等級,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涂覆涂料前鋼材表面處理表面清潔度的目視評定第1部分:未涂覆過的鋼材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層后的鋼材表面的銹蝕等級和處理等級》GB/T8923.1從嚴要求。構件所用鋼材的表面初始銹蝕等級不應低于C級;對薄壁(厚度t≤6mm)構件或主要承重構件不應低于B級;且鋼材表面的除銹質量不應低于Sa21/2或St3。7.3.6對使用期間不能重新涂裝的鋼結構部位,其結構設計應留有適當?shù)母g裕量。鋼結構的單面腐蝕裕量可按下式計算:Δδ=K[(1-P)t1+(t-t1)](7.3.6)式中:Δδ——鋼結構單面腐蝕裕量(mmK——鋼結構單面平均腐蝕速率(mm/a)碳鋼單面平均腐蝕速率可按本規(guī)程表3.1.2取值,也可現(xiàn)場實測確定;P——保護效率(%),在防腐蝕保護層的設計使用年限內,保護效率可按表7.3.6取值;tl——防腐蝕保護層的設計使用年限(a);t——鋼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a)。腐蝕性等級環(huán)境IIIIIIIVVVI室外95907060室內959590707.3.7鋼結構住宅防腐蝕涂裝的設計與施工時,所依據的大氣環(huán)境腐蝕作用分類應符合表7.3.7的規(guī)定。序號地區(qū)相對濕度(%)對結構的侵蝕作用分類室內(采暖房屋)采暖房屋)露天1農村、一般城市的商業(yè)區(qū)及住宅干燥,<60無侵蝕性無侵蝕性弱侵蝕性2農村、一般城市的商業(yè)區(qū)及住宅普通,60~75無侵蝕性弱侵蝕性中等侵蝕性3潮濕,>75弱侵蝕性弱侵蝕性中等侵蝕性7.3.8鋼結構住宅主要承重構件防腐涂層的設計年限不宜低于25年,其他構件防腐涂層的設計使用年限不應小于15年。7.3.9鋼結構表面防護涂層的最小厚度應符合表7.3.9的規(guī)定防腐蝕涂層最小厚度(μm)防護層使用年限(年)中腐蝕弱腐蝕24020010~152005~102~5注:1防腐蝕涂料的品種與配套,應符合《建筑鋼結構防腐蝕技術規(guī)程》JGJ/T251的有關規(guī)定;2涂層厚度包括涂料層的厚度或金屬層與涂料層復合的厚度;3采用噴鋅、鋁及其合金時,金屬層厚度不直小于120μm;采用熱鍍浸鋅時,鋅的厚度不直小于85μm;4室外工程的涂層厚度宜增加20μm~40μm。8.1一般規(guī)定8.1.1在住宅設計過程中宜采用BIM技術,建立結構信息模型,并提供相應的設計交付物。8.1.2結構信息模型應包含幾何信息和非幾何信息,其數(shù)據須準確、完整并滿足信息模型設計相關標準、規(guī)范、規(guī)程的要求。8.1.3設計階段創(chuàng)建的建筑信息模型可在全生命期共享和使用,應具備連續(xù)性、追溯性及擴展性。8.1.4交付物應明確所有權,約定成果的使用權,保護模型所有者權益和模型信息安全。8.1.5設計方應建立并利用住宅標準化資源庫,提高模型創(chuàng)建效8.2結構信息模型8.2.1設計階段創(chuàng)建結構信息模型,宜基于協(xié)同設計平臺采用正向設計方法開展。8.2.2設計中須依任務約定構建結構模型并進行結構分析,最終完成結構信息模型并形成設計圖紙表達。8.2.4非正向設計或BIM軟件直接建立的結構模型,應與建筑專業(yè)模型合模為一體模型。8.2.5建立的結構信息模型,應可作為下游專業(yè)的基礎模型,在工程項目全生命期內進行有效傳遞。8.3設計資源庫8.3.1為保障模型的質量提高建模效率,應建有滿足信息化設計需求的住宅資源庫,包括構件庫、素材庫及自定義庫。8.3.2構件庫、素材庫及自定義庫應按相關標準要求建立。8.3.3應建立管理制度,保證資源庫使用安全性及時效性。8.4信息模型交付8.4.1結構信息模型設計應交付的內容為:節(jié)點交付物、合同交付物和特定交付物。1交付的表達形式應為:模型數(shù)據或輕量化模型數(shù)據、設計圖紙、信息表格及說明等。2結構信息模型應依合同約定交付,對不同設計階段的模型,均應滿足該階段建筑信息模型深度要求。8.4.2對合同約定的非模型深化需求的交付以及相關管理方的交付需求,宜提交輕量化模型。8.4.3設計節(jié)點交付物的內容應包含:1上下游專業(yè)間相互提資或專業(yè)內審校過程中的模型、圖紙、表格、說明等;2節(jié)點交付物宜以結構信息模型輔以條件圖紙、說明及信息表格的形式在專業(yè)間或專業(yè)內提交,且其相關信息宜由建筑信息模型生成;3節(jié)點交付物應滿足被提資專業(yè)后續(xù)工作的信息需求。8.4.4結構信息模型應按合同或專項約定的要求提交、設計圖紙及說明,且符合下列要求:1合同交付物的圖紙和信息表格宜由建筑信息模型生2合同交付物的內容應與建筑信息模型的信息一致;3對項目各方的合同交付物,應明確規(guī)定內容、格式以及模型的使用權限和相關的知識產權。8.4.5建筑信息模型、設計圖紙及說明等用于審查、備案、報建的,應按相關管理規(guī)定要求交付。1特定交付物內容應滿足行政審批、管理以及施工圖設計審查等所需的相關信息。2特定交付物包含的信息應按照審批和管理單位的規(guī)定,統(tǒng)一信息內容和交付形式,形成信息表格。其它相關信息可通過自定義的方式補充、添加。3特定交付物的結構信息模型宜采用滿足相應規(guī)定和需求后的輕量化模型。9.1一般規(guī)定9.1.1施工單位應具備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以及裝配式建筑結構等相應的施工資質,并應建立相應的質量管理體系、施工質量控制和檢驗制度。9.1.2施工前,應由建設單位組織設計、施工、監(jiān)理等單位對設計文件進行交底和會審;由施工單位完成的深化設計文件應經原設計單位確認。9.1.3施工單位應根據設計文件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社區(qū)教育中心委托管理及課程設置調整協(xié)議
- 共同承擔賠償協(xié)議書
- 金融權益授權協(xié)議書
- 附帶民事賠償協(xié)議書
- 餐飲異地投資協(xié)議書
- 餐飲檔口聯(lián)營協(xié)議書
- 護理工作院感防控體系構建
- 酒店裝飾裝修協(xié)議書
- 重慶售房合同協(xié)議書
- 銷售目標考核協(xié)議書
- 第5課時:精讀引領課《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納米科技走進生活》課件
- 六年級道德與法治畢業(yè)考試時政知識點(一)
- TSG07-2019壓力容器設計程序文件
- 小區(qū)水系清淤合同范本
- CJT511-2017 鑄鐵檢查井蓋
- 臨床經尿道前列腺電切(TURP)護理查房
- 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設計論證:師范院校弘揚教育家精神的實踐研究
- 軍事理論-綜合版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國防大學
- 村級固定資產管理制度
- (正式版)JTT 1218.5-2024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設備維修與更新技術規(guī)范 第5部分:通信
- 2024年上海市各區(qū)高三語文二模試卷【文言文閱讀題】匯集練附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