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公開課_第1頁
文言文閱讀公開課_第2頁
文言文閱讀公開課_第3頁
文言文閱讀公開課_第4頁
文言文閱讀公開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

一【知識積累】

(一)文言實(shí)詞

1.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

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rèn)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

字(別字)。事實(shí)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后人紛紛效

仿,也就積非成是了。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用近的字代替本字。因此

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這個字的意義去理解和讀音,而要按被代替的那個正字的

含義和讀音去理解去讀。

2.古今異義

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概括起來,古今異義主要有這

樣幾種:

(D詞義擴(kuò)大,即今義大于古義。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專指長

江、黃河,現(xiàn)在除了指長江、黃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于古義。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親戚”,

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

員,現(xiàn)代漢語中則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員。

(3)詞義轉(zhuǎn)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yōu)楸硎玖硗獾氖挛?。如“犧牲?/p>

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現(xiàn)在則表示為了正義的目

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

詞,“卑”指地位低下,陸游詩“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卑”即此義,“鄙”

指見識短淺;而現(xiàn)在則是個地道的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品質(zhì)惡劣。

另外,現(xiàn)代漢語中有些雙音節(jié)詞,在古代漢語中是由兩個單音節(jié)詞組成的短

語,這類詞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別重視。如“無論”,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

個起關(guān)聯(lián)作用的連詞,而文言文里卻是兩個詞,如《桃花源記》中“乃不知有

漢,無論魏晉”的“無論”就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

3.詞性活用

所謂詞性活用,是指一個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改變詞性而作另一類

詞使用。隨著詞性的改變,這個詞又同時具有新的含義。詞性活用是文言文中

重要的特殊現(xiàn)象,因此必須了解并學(xué)會推斷。否則,會影響對一些句子的理解。

總的來說,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主要有:

(1)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多其一處也。(說出)《口技》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把……當(dāng)做賓客)《傷仲永》

(2)名詞活用為狀語:

例如:失期,港皆斬。(按法律規(guī)定)《陳涉世家》

不百穆之(用青色的顏料)《核舟記》

橫柯上蔽(在上面)《三峽》

目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每天)《傷仲永》

(3)動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飛奔的馬)《三峽》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用。(名望、名聲)《傷仲永》

(4)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將軍身披堅執(zhí)領(lǐng)(堅硬的盔甲,鋒利的武器)《陳涉世家》

溫政而知新(舊的知識)《論語》十則

(5)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漁人甚耳之.(認(rèn)為……奇怪)《桃花源記》

(6)形容詞活用作狀語

例如:生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之前;在……之后)

《岳陽樓記》

(7)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日行千里)《馬說》

與臣而將四矣。(成為四個人)《唐雎不辱使命》

4.一詞多義

文言文中,單音詞較多,一個詞往往有好幾個意思,稱為“一詞多義

理解多義詞不能光憑它們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還要了解它們在古漢語中的多

種意義,并在具體語境中辨別確定其含義。

(二)文言虛詞

1.什么是文言虛詞

虛詞是指“沒有實(shí)在的詞匯意義,只有語法意義,一般只起幫助造句作

用的詞”,其數(shù)量比實(shí)詞少,但出現(xiàn)頻率很高。

2.文言虛詞的分類

文言虛詞大體可分為:代詞、介詞、助詞、嘆詞、副詞和連詞等。一個

虛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詞性并不相同,應(yīng)結(jié)合其在語句中的作用具體辨析。

初中階段著重掌握的虛詞有:而、乎、乃、其、所、為、焉、以、因、

于、與、之等。

3.詞性

漢語按詞性分類可分為:實(shí)詞與虛詞。其中實(shí)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

數(shù)詞、量詞和代詞;虛詞可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擬聲詞。

(1)名詞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例如:

指人的:魯迅、農(nóng)民、工人、作家、老師、學(xué)生

指事物的:日、馬、計算機(jī)、紙張、道德、法律

表時間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

表處所的:馬來西亞、北京、凱旋門、大慶、亞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東、南、內(nèi)、夕卜

(2)動詞是表示行為、動作、心理活動或存在變化等的詞。例如:

表示行為動作:走、坐、聽、看、批評、宣傳、保衛(wèi)、學(xué)習(xí)、研究、進(jìn)行

表示存在消失變化:存在、在、有、等于、發(fā)生、演變、發(fā)展、生長、死

表示心理活動:愛、恨、怕、想念、打算、喜歡、希望、害伯、擔(dān)心、討厭

表示判斷: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能、能夠、會、可以、愿、愿意、肯、敢

表示趨向:上、下、進(jìn)、出、回、開、過、起、來、上來

(3)形容詞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或表示動作、行為的性質(zhì)狀態(tài)的詞。

表性質(zhì)的:好、壞、偉大、勇敢、優(yōu)秀、聰明、老實(shí)、魯莽、大方、軟、硬、

苦、甜、冷、熱、堅固、平常/紅、綠、

表形狀的:長、短、大、小、粗、細(xì)、平坦、整齊、雪白、筆直、綠油油

表狀態(tài)的:快、慢、生動、熟練、輕松、清楚、馬虎、干脆

表數(shù)量的:許多、好些、仝部、仝、整、多、少

(4)代通指能代替實(shí)詞和短語的詞。

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稱。如“我、你、您、他、她、它、我們、你

們、他們、她們、它們、咱們、自己、別人、大家、大伙(自己

能和其他代詞連用,起強(qiáng)調(diào)作用。例如:我自己、你們自己、大

家自己)”。

疑問代詞:用來提出問題。如“誰、什么、哪(問人或事物)、哪兒、那里(問

處所)、幾多(問數(shù)量)、多、多么(問程度)、怎么、怎樣、

怎么樣(問性質(zhì)狀態(tài))、什么、怎樣什么樣(問方式行動)”。

指示代詞:用來區(qū)別人或事物。如“這、那、每、某、另。

(5)副詞總是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做狀語,如“很、頗、極、十分、就、都、

馬上、立亥h曾經(jīng)、居然、重新、不斷”等。只有“很”“極”可以用在動

詞、形容詞后面做補(bǔ)語,如“高興得很、喜歡極了”。

(6)介詞總是同其他的詞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介賓短語,做定語、狀語和補(bǔ)語。

如“把、從、向、朝、為、為了、往、于、比、被、在、對、以、通過、隨著、

作為”。

(7)連詞可以連接詞、短語、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

關(guān)聯(lián)詞語可以看成是連詞,如“因為……所以、不但……而且、雖然……但是”。

(8)助詞是附加在詞、短語、句子上起輔助作用的詞.助詞可以分為三類。

結(jié)構(gòu)助詞,它們是“的、地、得、所、似的”。

動態(tài)助詞,它們是“看、了、過”。

語氣助詞,如“啊、嗎、呢、吧、吶、呀、了、么、哇”。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判斷句表示主語和謂語之間屬于什么關(guān)系,翻譯時加上“是”即可。常見

的判斷句式有:

(1)“…….者,……也”例: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者,……”例: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3)“……,……也”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4)“……,……者也”例:蓮,花之君子者也。

此外,還有用“為”、“則”、“乃”等表示肯定判斷。

2.省略句

文言文在不影響語意表達(dá)的前提下,經(jīng)常省略某些成分。在翻譯的時候,

要將省略的部分補(bǔ)充出來。省略句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省主語: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諸葛亮)乃見。

(2)省謂語:一鼓作氣,再(打鼓)而衰,三(打鼓)而竭。

(3)省賓語:先主曰:“君與(諸葛亮)俱來。”

(4)省介詞: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

(5)省量詞:撤屏視之,一(個)人、一(張)桌、一(把)椅、一(把)

扇、一(塊)撫尺而已。

3.倒裝句

為了強(qiáng)調(diào)有些句子成分顛倒了位置,或提前,或拖后,我們稱之為倒裝

句,翻譯時要把倒裝的部分還原到句子原來的位置。常見的倒裝句有:

(1)賓語前置:孔子云:“何陋之有?!保ㄓ惺裁春喡?/p>

(2)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好馬)

(3)狀語后置: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希望陛下把討伐賊人興復(fù)漢室

的任務(wù)托付給我)

4.被動句

其特點(diǎn)是主語不是動作的發(fā)出者,而是動作的接受者。古漢語通常用

“為……所……”等格式.

(四)文言翻譯

1.文言文語句翻譯方法

加:補(bǔ)出原句省略的詞語,如“發(fā)閭左逾戍漁陽”前要添加“朝廷”,翻譯

為“(朝廷)征發(fā)貧苦人民駐守漁陽?!?/p>

減:刪去沒有意義的詞語,如“傭者笑而應(yīng)日”中的*而”只是表示修飾關(guān)系,

沒有任何意義,翻譯時不譯。

留:時間詞、人名、地名、職稱、器具等專有名詞直接保留,不用翻譯。如“陳

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就譯為“陳勝是陽城人,字涉?!?/p>

調(diào):將倒裝句的語序調(diào)換,使其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序。如“死國可乎”正確的語

序應(yīng)為“國死可乎”,譯為“為國事而死可以嗎”。

替:將古漢語用現(xiàn)代漢語替換,將單音節(jié)詞用雙音節(jié)詞替換。如“若為傭耕”

中的“若”應(yīng)替換為“你”。“悵恨久之”中的“悵”替換為“失望”,

“恨”替換為“嘆恨”。

意譯:文言文中有些詞語或句子直譯會不明確,應(yīng)按其在文中的比喻義、引申

義意譯。如《童趣》中的“明察秋亳”直譯為“能看清楚秋天里野獸的亳

毛”,這樣翻譯放在文中不合適,因此應(yīng)意譯為“能看清最細(xì)小的東西”。

2.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信:忠實(shí)于原文的意義,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shí)直譯出來,不可隨意增減內(nèi)容。

達(dá):翻譯出來的句子表意要明確,語言要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內(nèi)容、形式以及語言風(fēng)格準(zhǔn)

確表達(dá)出來。這是翻譯的最高要求!

二【方法點(diǎn)撥】

(-)怎樣辨析一詞多義

L了解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掌握一詞多義的基本方法。一個詞的基本義稱為本

義,由本義延伸出來的意義稱為引申義。詞的引申義有兩種方式:

(1)輻射式引申:由一個意義向各個不同方向引申。如,“節(jié)”的本義是“物

體各段之間相連的地方”,可由此輻射引申出“樹節(jié)”、“骨節(jié)”、“節(jié)氣”、“節(jié)

奏”、“節(jié)操”、“節(jié)制”等。

(2)鏈條式引申:由甲義引申出乙義,再由乙義引申出丙義的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

的引申。如“朝”本義是“早晨”,引申出“朝見”、“朝拜”,又引申出“朝

廷”、“朝代”。

此外,還要注意詞的比喻義和假借義。

2.在理解多義詞時,一定要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在具體語境

中辨別確定其含義。

(二)怎樣確定虛詞的具體意義

首先要牢記重點(diǎn)虛詞在句中的語法作用,即這個虛詞有哪幾種詞性。

其次要分清詞性(用法)。要分清詞性就得掌握規(guī)律,如“之”在什么情況

下作代詞,什么情況下作助詞,。若要準(zhǔn)確解釋,還需要從句中上下文的關(guān)系去

把握。如“之”作助詞,到底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還是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無意義,需聯(lián)系

上下文仔細(xì)辨析。

最后還能舉一反三,從這個句子的用法,可以推導(dǎo)出其在同類型句子中的

用法。

(三)怎樣翻譯句子

L口訣: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難解句子,前后聯(lián)系。跳躍句子,補(bǔ)充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guī)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句

子流利,領(lǐng)略語氣。對照原文,務(wù)求真譯。

2.步驟:解詞一一串意——順意。

(四)哪些句子需要重點(diǎn)整理

1.名言警句,體現(xiàn)文章主旨的關(guān)鍵句;

2.帶有句式變換的特殊句,如倒裝句、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

3.含有一詞多義、詞性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特殊詞語的句子;

4.有固定句式的句子,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就含有“如……何?”。

三【學(xué)以致用】

(一)辨析出下列通假字

1、項為之強(qiáng):“強(qiáng)”通“僵”《童趣》

2、不亦說乎:“說”通“悅”《〈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女”通“汝”《〈論語〉十則》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論語〉十則》

5、一切烏有:“烏”同“無”《山市》

6、裁如星點(diǎn):“裁”同“才”《山市》

7、尊君在不:“不”通"否”《陳太丘與友期行》

8、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扳”通“攀”《傷仲永》

9、賢于材人遠(yuǎn)矣:“材”通“才”《傷仲永》

10、對鏡帖花黃:“帖”(通“貼”《木蘭詩》

11、卿今當(dāng)涂掌事:“涂”通“途”(《孫權(quán)勸學(xué)》

12、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邪”通“耶”《孫權(quán)勸學(xué)》

13、孰為汝多知乎:“知”通“智”《兩小兒辯日》

14、滿坐寂然:“坐”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16、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短一ㄔ从洝?/p>

1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逗素?zé)

記》

18、訕右臂支船:“訕”,通“屈”,彎曲。《核舟史》

19、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逗酥塾洝?/p>

20、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甫”,通“父”,男子美稱,多賦予字之后?!逗酥?/p>

記》

2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選?!逗酥塾洝?/p>

22、選賢與能:“與”,通“舉”?!洞蟮乐幸病?/p>

23、矜、寡、孤、獨(dú):“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洞蟮乐幸病?/p>

24、略無闕處:"闕“,通“缺”,中斷?!度龒{》

25、蟬則千轉(zhuǎn)不窮:“轉(zhuǎn)”,通“喈”,鳥叫聲?!杜c朱元思書》

26、窺谷忘反:“反”,通“返”?!杜c朱元思書》

27、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恶R說》

28、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恶R說》

29、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馬說》

30、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疑問,相當(dāng)于“嗎”?!恶R說》

3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o《送東陽馬生序》

3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送東陽馬生序》

33、百廢具興:“具”,通“俱”,全,皆?!对狸枠怯洝?/p>

34、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托。《岳陽樓記》

35、玉盤珍鐐直萬錢:“羞”,通“饋”,美味的食物,“直”,通“值”。

《行路難》

36、為天下唱:“唱”,通“倡”,首發(fā)?!蛾惿媸兰摇?/p>

37、固以怪之矣:“以”,通“己”。《陳涉世家》

38、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被”,通“披”。《陳涉世家》

39、故不錯意也:“錯”,通“措”。《唐雎不辱使命》

40、倉鷹擊于殿上:“倉”,通“蒼”。《唐雎不辱使命》

41、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伸張?!堵≈袑Α?/p>

42、自董卓已來:“己”,通“以《隆中對》

(二)圈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異義詞,并解釋詞義。

1、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

花源記》)____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

3、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4、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

6、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師表》)

7、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8、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

9、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10、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11、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1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15、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輸》)

16、媵人持湯沃灌(《送東陽馬生序》)

17、走送之(《送東陽馬生序》)

18、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19、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20、自非亭午夜分(《三峽》)

21、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22、雖乘奔御風(fēng)(《三峽》)

2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

24、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5、其兩膝相比者(《核舟記》)

(三)解釋下列一詞多義詞語的意義。

1.比:比至陳曹操比于袁紹____________

2.畢:吾與汝畢力平險群響畢絕___________

錄畢,走送之

3.兵:行收兵料知短兵不敢接_______________

4.?。罕∧宏躁酝苑票____________

5.誠:帝感其誠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

6.道:道不通伐無道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以咨源善道

不足為外人道也

7.得:二者不可得兼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怡然自得___________

余因得遍觀群書

8.等:等死,死國可乎公等遇雨___________

9.凡:凡三往則凡可以辟患者

10.方:今齊地方千里方欲行___________

1L扶:便扶向路出郭相扶將

12.夫:夫環(huán)而攻之夫購聲起__________

荷擔(dān)者三夫予觀夫巴陵勝狀

13.更:是日更定矣更有癡似相公者

即更刮目相看

14.茍:茍富貴茍全性命于亂世

15.故:溫故而知新故不為茍得也

廣故數(shù)言欲亡公問其故________________

16.固;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汝心之固___________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吾義固不殺人

17,顧: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顧野有麥場____________

18.過:及魯肅過尋陽人恒過_____________

19.會:遷客騷人多會于此會天大雨___________

每有會意______

20.或:一食或盡粟一石或以錢幣乞之

或異二者之為

21.間: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又何間焉___________

遂與外人間隔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22.見:曹劌請見子墨子見王_______________

胡不見我于王___________見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見___________

進(jìn)盡忠言____________

23.盡:擔(dān)中肉盡

食之不能盡其才利盡南海____________

24.絕: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以為妙絕____________

群響畢絕______________絕媒多生怪柏

25.極:此樂何極南極瀟湘_____________

初極狹________________

26.將:則命一上將將益州之眾______公將戰(zhàn)_______

27.就:此人可就見束手就擒____________

28.及:及郡下_及魯肅過尋陽_____________

徐工何能及君也____________

29.即:太守即遣人隨其往_______不死即已_________

30.可:潭中魚可百許頭明滅可見___________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兵革非不堅利也

31.利:天時不如地利

利盡南海________________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___

此皆良實(shí)______________

32.良:良多趣味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3.臨:執(zhí)策而臨之^___________臨溪而漁___________

臨崩寄臣以大事

名之者誰_____________

34.名:則題名其上

不能名其一處也___________有仙則名____________

名微而眾寡_____________雖有名馬____________

35.奇:明有奇巧人邑人奇之_______________

長約八分有奇

36.期:陳太丘與友期行失期,法皆斬

期在必醉______________期年之后______________

37.請:請獻(xiàn)十金_____________曹劌請見______________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38.窮:欲窮其林而樂亦無窮也

窮冬烈風(fēng)____________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39.若:中有樓若者若無興德之言

若為傭耕____________徐公不若君之美

40.食:主人日再食食不飽_____________

食之不能盡其才

41.使:秦王使人謂安陵君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_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使內(nèi)外異法也_________

42.始:郊田之外未始無春冰皮始解_____________

才始送春歸______________

43.是:斯是陋室________是亦不可以己乎

44.書:乃丹書帛曰得魚腹中書____________

家書抵萬金___________軍書十二卷_____________

45,孰:孰敢不簞食壺漿孰視之___________

46.數(shù):停數(shù)日廣故數(shù)言欲亡

珠可歷歷數(shù)也___________

47.遂:遂逐其師然操遂能克紹

48.屬:屬予作文以記之徒屬皆曰___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屬引凄異________________

49.素:吳廣素愛人素湍綠潭________________

可以調(diào)素琴_____________

50.徒:徒以有先生__________

51.亡:國恒亡______________今亡亦死_______________

大亡其財_____________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52.謂:此之謂失其本心謂唐雎曰____________

謂為信然_____________太守謂誰____________

太守自謂也__________予謂蓮花之君子者也_________

53.修:鄒忌修八尺有余講信修睦____________

內(nèi)修政理_____________乃重修岳陽樓_____________

54.尋:尋向所志尋病終________________

55.許:雜然相許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潭中魚可百許頭曳屋許許聲______________

56.己:骨己盡矣情不自己_____________

是亦不可以己乎壯士不死即已

57.益:曾益其所不能益慕圣賢之道______________

58.意:賓客意少舒意暇甚______________

醉翁之意不在酒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每有會意___________

59.用:遂用猖蹶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60.再:再而衰_____________主人日再食___________

61.曾: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62.至:寡助之至至舍___________

禮愈至______________

63.諸:投諸渤海之尾其西南諸峰

64.子:子墨子聞之愿借子殺之____________

65.自:并自為其名自富陽至桐廬

自非亭午夜分

(四)寫出下列重點(diǎn)虛詞的用法或意思。

1、之:(1)動詞,可譯為

(2)詞,可譯為他、她、它等。

(3)助詞,①的;

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④調(diào)節(jié)_________

2、而:(1)(2)

(3)(4)

(5)(6)

3、其:(1)詞,可譯為他(她、它)、其中、

(2)詞,可譯為難道、大概、希望等。

4、以:(1)詞,可譯為、、把、按照等,表原因時則可譯

為o

(2)詞,①相當(dāng)于“而”的用法,可譯為,或不譯。

②表結(jié)果,可譯為,如“以塞忠諫之路”中的“以”。

(3)詞,可譯為以為、認(rèn)為。

5、乃:(1)副詞,可譯為、、o

(2)判斷動詞,可譯為

6、蓋:(1)副詞,表猜測可譯為o

(2)連詞,表原因可譯為o

7、為:(1)詞,含義靈活,可譯為“做、成為、是”等意思。

(2)詞,①可譯為、、等意思。

②表被動時可譯為o

(3)名詞,如”或異二者之為”的“為”指o

(4)詞,如“何命焉為”的“為二

8、然:(1)表轉(zhuǎn)折的連詞,如“然而”可譯為

(2)形容詞,如“吳廣以為然”中的“然”可譯為

(3)指示代詞,如“雖然”中的“然”可譯為

(4)形容詞詞尾,如“欣然規(guī)往”中的“然”可譯為

9、焉:(1)語氣詞,可譯為呢、了、啊等。

(2)詞,相當(dāng)于“于之”,如“不復(fù)出焉”中的焉可譯為

(3)詞,如“且焉置土石?”中的“焉”可譯為

10、乎:(D詞,用在句末,可譯為“嗎、呢”等。

(2)—詞,相當(dāng)于“",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p>

11、者:(D詞,可譯為“……的(人、事、物情況、原因等)“。如: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就譯為;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應(yīng)譯為°

(2)與“也”連用,表

12、于:基本用法是作詞,可譯為“到、對、從”等。如: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譯為;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譯為;

“所欲有甚于生者”譯為o

13、因:(D詞,可譯為:憑借、按照、根據(jù)等意思。例如:

高祖國之以成帝業(yè):

罔不因勢象形:

(2)副詞,解釋為,例如:因使唐雎使于秦中。

14、所:(1)詞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可譯為o

“優(yōu)劣得所”可譯為O

(2)所字后加動詞可構(gòu)成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事物、

地方等)例如:“置人所皆魚腹中”的所可譯為

(3)與“為"字連用,如“為火所焚”則表o

(4)與“以"字連用可譯為,例如: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還可譯為:,例如:此誠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也可譯為,如:所以動心忍性。

15、與:(1)_______詞,起連接作用,如“每與臣論此事”可譯為________

(2)—____詞,通“__________”,如“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3)—____詞,如“蹴爾而與之J譯為“_____________”

16、則:(1)詞,

①表順承,如“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可譯

為0;

②表假設(shè),如“入則無法家拂士”應(yīng)譯為0

③表轉(zhuǎn)折,如“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譯為0

(2)詞,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可譯為0

17、且:(D詞,

①“且焉置土石?”譯為;

②“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譯為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譯為

(2)詞,如“年且九十”譯為

(五)判斷下列句子屬于什么句式,并翻譯。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口技》)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核舟記》)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游魚細(xì)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

譯文:

7.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抵,為嶼,為蟾,為巖。(《小石潭記》)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保?/p>

《陳涉世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衩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

(《唐雎不辱使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兩章》)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孟子兩章》)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魚我所欲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陋室銘》)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游》)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斷以上句子屬于什么句式,寫序號即可。

判斷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倒裝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動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真題演練】

(一)2008年(15分)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1)舍其

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一一此為何若人?”

王曰:“必為有竊疾矣?!?/p>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

有云夢,犀兜麋鹿?jié)M之,江漢之魚鱉毒毫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附魚者也,

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根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

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J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shè)攻城之機(jī)變,子墨子

九距之。(2)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訓(xùn),而曰:“吾知所以距子良,吾不言?!?/p>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p>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

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

絕也J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6.下列加點(diǎn)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

A、公輸盤九設(shè)攻城之機(jī)變(隨機(jī)應(yīng)變)

B、子墨子九起(通“拒。挫敗)之

C、楚王問其故(原因)

D、宋莫(沒有人)能守

7.下列各句“其”與“舍其文軒”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B、銜觴賦詩,以樂其志(《五柳先生傳》)

C、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方其遠(yuǎn)出海門,僅如銀線(《觀潮》)

8.下列選項中加點(diǎn)詞語意思相近的一項是()(3分)

A、荊之地方五千里。

攀枝花是一個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的地方。

B、里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雖然面臨很多困難,救災(zāi)工作仍然有序地開展。

C、于先見公輸盤。

聽見敲門聲,于先我走了過去。

D、吾知所以距子矣。

因為做了充分的準(zhǔn)備,所以我對這次考試很有信心。

9.將兩個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一一此為何

若人?(4分)

譯文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2分)

譯文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09年(17分)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

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dāng)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p>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

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xiāng),收而攻薪。薪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

兵徇靳以東。攻鋒、娜、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

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dú)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弗勝,守丞死,

乃入據(jù)陳。數(shù)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將軍身

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諸暴秦,復(fù)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标惿婺肆橥?,號

為張楚。當(dāng)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yīng)陳涉。

5.下列加點(diǎn)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

A.廣故藜言欲亡(屢次,多次)

B.而戍死者固十方毛(十分之六七)

C.中至陳(等到)

D.將軍身被堅執(zhí)第(鋒利)

6.下面句中“以”字用法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2分)

A.令辱之,以激怒其眾B.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C.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yīng)陳涉D、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7.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3分)

A.尉果管廣

B.一狼徑去,其一術(shù)坐于前(蒲松齡《狼》)

C.十年春,齊師伐我(《左傳?曹劌論戰(zhàn)》)

D.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陋室銘》)

8.翻譯下列文言句子。(9分,每句3分)

(1)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林嗣環(huán)《口技》)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橫,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0年(15分)

那原少孤,數(shù)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

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xué)者,有親也。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xué),心中

感傷,故泣耳?!睅煇湃辉唬骸坝麜啥?原日:“無錢資」師曰:“童子茍有

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J于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jīng)》、《論語》。

5.下列加點(diǎn)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3分)

A.郁原少弧矜、寡、孤、獨(dú)、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B.欲節(jié)可耳即羋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C.童子帶有志萄富貴,無相忘

D.夫書者,凡得學(xué)者,有親也故人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

6.下列各句的“之”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