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復習資料_第1頁
古生物復習資料_第2頁
古生物復習資料_第3頁
古生物復習資料_第4頁
古生物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生物復習資料

第一篇古生物學基本理論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界及其發(fā)展的科學,其研究

范圍包括各地史時期地層中保存的生物遺跡和遺跡,以及一切與生命

活動有關的地質記錄。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分類及研究意義

第一節(jié)化石及其形成過程

①化石(概念):指保存在各地質時期巖層中的生物遺體和生命

活動的痕跡。古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化石。強調以下三點:

(1)生物特征(形態(tài)、結構、文飾、成分、或活動的痕跡)

(2)地質歷史時期(1萬年以后,與文物相區(qū)別)

(3)巖層中(非現代沉積層)

②化石的保存條件:

(1)生物本身的條件

具硬體的生物保存為化石的可能性較大,軟體不利于保存。其次,

具角質層、纖維質和幾丁質薄膜的生物,如植物的葉子等。

(2)埋藏條件

需要有利的環(huán)境,能迅速地將生物埋藏起來,并且不遭受其他因

素(如地下水)破壞。要素是埋藏快、沉積物細、搬運短。

(3)時間因素

生物遺體或其硬體部分必須經歷長期的埋藏,才能隨著周圍沉積

物的成巖過程而石化成化石。

(4)成巖作用的條件

只有在壓實作用小,且重結晶作用輕微的情況下,才能保存完好

的化石。

③化石化作用(石化作用):從遺體埋藏開始,經過一系列變化

成為化石的作用?;饔弥饕幸韵氯N類型。

(1)充填作用:指生物硬體內部的各種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礦物質

所充填的一種作用。

作用:使硬體變得更加致密。這種石化作用沒有改變生物體原來

的組織結構,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2)交替作用:指原來生物的硬體部分,由于地下水的作用逐漸

被溶解,而同時又由水中外來物質逐漸補充代替的過程。常見的有硅

化、鈣化和白云石化作用。

作用:這種石化作用保持了原來生物硬體的形態(tài)、大小和結構構

造(如果溶解和交代速度相當,則可以以分子形式交代,這樣可以看

清其細胞結構),但改變了生物硬體的成分。

(3)升儲作用:指生物遺體被埋藏后,其中的易揮發(fā)成分(氫,

氧,氮)經蒸騰作用而逃逸,留下較穩(wěn)定的炭質薄膜。如:植物的葉

子、筆石和某些節(jié)肢動物的化石。

④化石記錄的不完備性:種類的不完整性;數量的不完整性;種

間的不平衡性;形態(tài)的不完備性。

第二節(jié)化石的保存

重點化石的保存類型:

(1)實體化石:指地史時期中保存下來的生物遺體(特別是硬

體),為牛物遺體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為骨骼部分。主要有2類。

1.未變質實體化石——這類化石很少見,只能在特定的情況下保

存。他

們一般沒有經過明顯的變化(氧化)。如琥珀、干尸、細菌、猛

犯象等。

2.變質實體化石——當生物被沉積物掩埋后,經過了明顯石化作

用而形

成的化石。

(2)模鑄化石:生物遺體在圍巖中留下的印痕、印模和鑄形物等

總稱為模鑄化石,據與圍巖的關系可分四種類型:

1.印痕化石一一生物尸體在細?;蚧瘜W沉積物中留下的痕跡,一

般由軟軀體生物所形成。如:水母、蠕蟲等。

2.印?;咄拱細さ纳镉残菰趪鷰r表面上留下的印模。

包括外模和內模。外膜與內膜所表現的凹凸情況與原物正好相反。

外?!矬w的外表部分在圍巖上的印模,它體現了生物體外

表的大小、形態(tài)和紋飾。

內膜—生物體的內面在圍巖上的印模,它反映了生物體內表面

的大小、形態(tài)和紋飾。

3.核化石——生物遺體內、外模形成后,生物硬體本身溶解,溶

解的空

間被其他物質的再充填,便形成了〃核化石〃,可分為內核和外

核。

外核——是當生物殼體溶解后留下的空間被再次充填后所形成的

核化石。

內核——殼體內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核化石,其表面就是內模

4.鑄型化石—當外膜、內核形成后,它們之間的殼體溶解而被

另一種

礦物質充填而形成了形態(tài)逼真的〃殼〃。這種〃殼〃沒有原來殼

的微細構造,但有內核。這種外核包內核,類似工藝鑄成品一樣,稱

為鑄型。

(3)遺跡化石:是指地史時期的牛物在沉積物中所保存下來的活

動時的遺跡或遺物??煞从成罘绞?、生態(tài),有些也是標準化石。如:

足跡、爬跡、糞、卵、孔、穴、石器。

(4)化學化石:古生物體中的軟體雖然遭受分解,但分解后的有

機質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保存在地層中,它們仍具有一定的有

機化學分子結構,稱之為化學化石。相應分支學科有:分子古生物學;

古生物化學;生物成礦學.

化學化石的研究對于探索生命的起源,闡明生物發(fā)展歷史,以及

對有機礦產的探查都有重要意義。

化石形成過程:

生物群:生活在共同的環(huán)境,彼此關系密切的生物群

死亡群:各種原因死亡的尸體堆積,有可能非同一生物群

埋藏群:堆積埋藏在一起的動物遺體,有混雜或損失

化石群:埋藏群經過成巖作用

第三節(jié)古生物的分類與命名

(-)古生物的分類:主要分類等級包括:界,門,綱,目,科,

屬,種。

根據需要,其中還可以設立亞門、亞綱、超科、亞科、亞屬和亞

種等等一些輔助性的分類單位。

①種:又稱物種;是生物學和古生物學的基本分類單位,它不是

人為規(guī)定的單位,而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實體。它是由一個

或許多個居群(或稱種群)所組成的一個自然單位。

特征:有共同的起源;有基本相同的形態(tài)、構造和生理特征;有

相同的地理分布和生態(tài)等特征;能互相交配繁殖后代。

不同種的個體之間不能交配繁殖,這種現象叫做生殖隔離。生殖

隔離是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基礎。

自然界同一個物種,常常由于環(huán)境的隔離一居群之間的(基因)

差異,一旦差異達到一定程度時,即使它們又重新生活在一起,彼此

間也不能交配而繁殖后代,結果形成新種。

②屬:是由起源上有直接聯系,在形態(tài)、構造、生理、生態(tài)等特

征上相似的若干個物種所構成的分類單位?;蚴怯梢恍┚哂心承┕餐?/p>

特征,親緣關系又十分親近的一些物種所組成的較高一級的分類單位。

③科:一些特征相似而親近的屬,繼而構成科級單位,并以此類

推,便可建立起各級分類單位。

④在分類學上「這種以親緣關系逐步建立起來的分類,反映了生

物之間演化發(fā)展的內在聯系,因此稱為自然分類。

⑤古生物的分類系統(tǒng):以化石形態(tài)和構造的相似程度為基礎。這

種分類的最大優(yōu)越性在于它是以許多形態(tài)學上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總

和為基礎的,基本能反映生物界的自然親緣關系,因此也被稱為自然

分類系統(tǒng)。

(二)古生物的命名:生物分類的各個單位名稱都采用拉丁文或

拉丁化的文字來命名。

①從門至科級分類單位的命名。都采用單名法名字,用正體字書

寫或印刷,第一字母大寫。門、綱、目的名稱沒有固定的詞尾??萍?/p>

名稱則有固定的詞尾,它是由屬于這個科的一個典型屬名的詞根加上

一個固定的詞尾-idae或-aceae構成的。

②屬級分類單位的命名(單名法)。屬的命名采用單名法。但屬

名要用斜體字來書寫和印刷。第一個字母也要大寫。

③種級分類單位的命名(雙名法)。種名采用雙名法,它由本身

的種名和它所從屬的屬名兩個名字一起組成,屬名在前,種名在后。

都用斜體字書寫和印刷。但屬名的第一個字母要大寫,種名全用小寫。

④亞種采用三個拉丁詞構成學名,即屬名+種名+亞種名三個詞均

用斜體字,屬名第1個字母大寫,種名、亞種名第1個字母小寫

⑤優(yōu)先律L生物學分類單元的有效名稱,應以符合國際生物命名

法則的最早刊出名稱為準,后來提出的名稱(同一類生物)應作為同

義名而廢除。2.必須附上命名者的姓氏和日期。3.分類單元的命名需

要用兩國文字在正式刊物上發(fā)表。

第四節(jié)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

一?化石的研究方法:

(1)化石標本和樣品的采集。(2)標本的處理和觀察如磨制薄

片、機械破碎、酸處理等。(3)標本的鑒定和描述。(4)標本的照

相、制圖和復原。

二、化石的研究意義

(1)地層系統(tǒng)和地質年代表的建立。(2)劃分、對比地層(標

準化石)。(3)重建古地理和古氣候。(4)解釋地質構造、構造運動等

問題。(5)驗證大陸漂移。(6)用于古天文學(歷史天文學)的研

究。(7)在礦產研究中的應用。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與生物的演化

第二節(jié)生物進化的基本理論和規(guī)律

一生物進化的基本理論

(-)生物進化的證據:

1.化石記錄是生物進化發(fā)展的直接歷史證據

2上匕較解剖學上的證據

(1)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器官不同,形態(tài)各異,但起源和內

部結構基本一致。

(2)同功器官:指不同的生物具有結構和來源不同,而機能相似

的器官。3.胚胎學上的證據

(二)生物進化的途徑與原因:

1.遺傳

2.變異

3.隔離

4啟然選擇書P24

(三)成種作用的模式:

1.漸變模式

2.突變模式書P25

(四)生物進化的模式:

1.趨異和輻射

趨異:起源于同一始祖類型的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為適應不同環(huán)

境條件而發(fā)生物種的分化,由一個種分化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種。

適應輻射:某一類生物在其演化中向著不同的方向發(fā)展,以適應

各種不同的?;顥l件,這種多方向的趨異就叫做適應輻射。

2.趨同和平行進化

趨同:指一些類別不同、親緣疏遠的生物,由于適應相似的生活

環(huán)境而在體形上變得相似,不對等的器官也因適應相同的功能而出現

了相似的性狀。

平行進化:對等器官因適應相似的環(huán)境而產生了相似的性狀,這

種現象稱為平行進化。

3.特化:一種生物對某種生活條件特殊適應的結果,使其在形態(tài)

和生理上發(fā)生局部的變異,而整個身體的組織結構和代謝水平并無變

化。這種現象叫做特化。

(五)生物進化的基本特點和規(guī)律:

1.進步性發(fā)展

2.不可逆律

3.相關律和重演律

4.生物演化的總貌書P27

第四章古生物與古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生物的生活方式

-.活動方式

(—)水生生物

1.底棲生物

(1)固著底棲(2)移動底棲(3)孔棲(4)埋棲書P30

2.游泳生物

3..浮游生物

(二)陸生生物書P31

二.營養(yǎng)類型:

生物的營養(yǎng)方式有光合作用,吸收和攝食三種。

根據食物的大小,生物可區(qū)分為微食性和顯食性兩大類。

(1)微食性生物:1.懸食生物2.碎食生物3.泥食生物

(2)顯食性生物:這類生物根據食物的種類不同分為植食動物,

肉食動物,腐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生物。

第三節(jié)生物之間的生態(tài)關系

生物間關系

①對抗關系:1,抗生關系2.捕食關系3.競爭關系書P35

②共生關系:L寄生關系2.共棲關系3.互惠共生關系

第四節(jié)群落與生態(tài)系

一般來說,要實現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運行和物質循環(huán),其內部

必須具有以下四種基本的組成部分: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包括無機物,水,氣體和日光能等。

(2)生產者,也叫自養(yǎng)生物,主要是指植物。

(3)消費者,也稱異養(yǎng)生物,主要是指植物。

(4)還原者或分解者,主要是指微生物。書P39

第五節(jié)古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分析方法

--指相化石法

二.形態(tài)功能分析法

三.群落古生態(tài)分析方法

四.沉積學方法詳細見書P39

章節(jié)重點生命演化的主要歷程

①細胞生物演化階段

②動物界的第一次爆發(fā)階段

③動植物從水生到陸生的發(fā)展

④動植物的分支演化階段書P20

第二篇古生物學各論

第三章腔腸動物門

第一節(jié)、概述

1.細胞有了明確的分工,是多細胞后生動物

2.屬于二胚層多細胞動物,體壁具有外胚層和內胚層。在兩胚層

之間還有中膠層。

3.有組織、無器官。

4.多為海生固著生活,有單體和群體之分,身體成輻射或兩側對

稱。

5.外環(huán)層細胞可分泌角質或鈣質骨骼。

6.消化腔中央有口,既是食物的進入口,又是廢物的排泄孔。屬

于原口動物??诘闹車咭蝗蚨嗳Φ挠|手。

7.絕大多數腔腸動物外胚層中具刺細胞,有御敵作用。

根據刺細胞的有無,軟體構造特點,有無骨骼及其特征,可分為

兩個亞門:

①具刺細胞的刺胞亞門

刺胞亞可根據軟體特點,生活史以及骨骼有無和性質等可分為

水蠅綱原始水母綱缽(b。)水母綱珊瑚綱

②無刺細胞的無刺胞亞門,又稱櫛水母亞門,本亞門無化石。

第二節(jié)四射珊瑚亞綱

一.珊瑚體外形

①四射珊瑚已經絕滅,據其軟休構造和分泌骨路的機能推想可能

與現代的六射珊瑚相似。

②生活著的珊瑚軟體稱珊瑚蟲。它分泌的全部骨筋稱為珊瑚體。

③珊瑚蟲營單獨生活的稱單體,群集在一塊生活的稱群體。

④保存為化石的均屬珊瑚的硬體部分,所以四射珊瑚硬體又可分

為單體和復體。

⑤四射珊瑚具有六個原生隔壁,后生的一級隔壁僅在四個部位按

一定順序生長,每輪僅增生四個。因此隔壁數為4的倍數,故稱這類

珊瑚為四射珊瑚。又因珊瑚體外壁上,尤其是單體珊瑚,常具縱脊與

橫的皺紋,所以這些珊瑚又稱皺珊瑚

(一)單體外形書P52

(二)復體外形書P53

二.四射珊瑚骨骼基本構造

(-)外部構造

珊瑚的外部構造:外壁,表壁,萼部。

(1)外壁:外壁是珊瑚個體周圍的墻壁,有時不是獨立的構造,

它由隔壁外端加厚聯接而成。

(2)表壁:表壁位于外壁表面,細的禰生長線或橫紋,較粗的稱

牛長皺。牛長線與牛長皺的形成,則與珊瑚牛長周期有關。

(3)萼部:萼部是珊瑚體的末端常具環(huán)狀凹陷,為珊瑚蟲的棲息

之所。

(二)內部構造

(1)隔壁發(fā)生及排列(2)隔壁溝的排列(3)橫板

(4)鱗板,泡沫板(5)軸部構造詳細見書P55

第三節(jié)橫板珊瑚亞綱

橫板珊瑚多數具發(fā)育的橫板,因而得名。它最早出現于晚寒武世,

在晚奧陶世至早二疊世繁盛,至晚二疊世大多絕滅,少數殘存十中生

代。世界廣布。

這類瑚珊主要特點有:

1.是橫板發(fā)育,而隔壁多不發(fā)育.

2.是均為復休,由出芽或分裂繁殖而成。

3.是個體一般較小,個體間多具聯接構造或共骨。

(1)復體類型:可分塊狀、叢狀和蔓延狀復體。后者個體緊附干固

著物,多組成網狀,個體末部向上伸起。

塊狀復體外形多樣,有球狀、半球狀、不規(guī)則結核狀、鐵餅狀和

皮完狀等。

叢狀復體可分為:①笙狀,個體間由聯接管連接;②分枝狀.個

體間不平行;

③鏈狀,由個體側向連接、有的具中間管。

(2)聯接構造:是溝通個體內腔或使個體間相互連接的一種特征構

造,可分三類:

①聯接孔:在某些塊狀復體中發(fā)育,孔為圓形或橢圓形,溝通相

鄰個休,可分為角孔與壁孔,前者分布在個體的棱角上、后者分布在

個體的體壁上。

②聯接管:在某些叢狀復體中發(fā)育,連接相鄰個體,其外形呈水

平管狀。

③聯接板,一般呈水平分布,是由兩種構造組成,即體壁上環(huán)狀

排列的壁孔和個體之間相連的水平板。

(3)橫列構造

(4)隔壁構造

(5)軸部構造--------詳細見書P55

第四節(jié)珊瑚的生態(tài)及地史分布

①珊瑚動物全為海生,固著底棲。一般生活于180米深度以內溫

暖正常淺海里,少數可生活在深海的低溫環(huán)境。

②造礁型珊瑚其生態(tài)適應性很窄。

③非造礁型珊瑚,多為單體單帶型珊瑚,其生態(tài)適應性較廣。

④橫板珊瑚最旦出現于晚寒武世,在晚奧陶世至早二疊世繁盛,

至晚二疊世大多絕滅,少數殘存于中生代。

⑤四射珊瑚始現于中奧陶世,至二疊紀絕滅。在其發(fā)展歷程中有4

個繁盛期,分別是晚奧陶世至中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和早

二疊世。

四射珊瑚演化趨勢:

1構造類型:單帶型—雙帶型——三帶型

2邊緣帶:無一一有;窄—寬

3橫板帶:完整——不完整——內斜板出現

4軸部:無一有;簡單——復雜

5外壁:完整一部分消失——全部消失

珊瑚蟲個體發(fā)育軟體——底盤——外壁——表壁——橫板——

隔壁

四射珊瑚的構造類型及時代

根據珊瑚的三種構造的組合特征,分為以下類型

單帶型橫板+隔壁0-S為主

雙帶型橫板+隔壁+鱗板(泡沫板)S-D為主

三帶型橫板+隔壁+鱗板+軸部構造C-P為主

泡沫型泡沫板02-D2

第四章軟體動物門

第一節(jié)概述

軟體動物的一般特征

1是動物界第二大門類,數量多、分布廣,已知現牛及化石共約12

萬種,占動物總數11%。

2適應能力強,陸上和海洋均有分布,如蝸牛、田螺、烏賊、鮑

魚等。

3身體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外套膜包裹內臟

團,并能分泌鈣質硬殼。

4水生種類用鯽呼吸,陸生種類以外套膜(微血管)呼吸。

5根據硬殼與軟體形態(tài)等特征,分為十個綱:單板綱腹足綱

多板綱雙殼綱無板綱頭足綱掘足綱竹節(jié)石綱喙殼綱軟舌螺綱。

第二節(jié)腹足綱(非重點掌握)

(1)基本特點:

1.此類動物因足生長在腹部而得名。

2.腹足綱動物的頭部兩側對稱

3.在生長發(fā)育中內臟囊發(fā)生扭轉,外套膜也隨之扭轉,因此其外

殼也成旋轉形。

腹足類是一類對各種環(huán)境都能適應的類型,海洋、淡水及陸地都

可見到腹足類動物,隨環(huán)境的不同,殼形、殼面裝飾等變化很大。

分布時代:寒武紀至現代,但以新生代為主。

(2)外形:

腹足類外形多種多樣,有錐、塔、盤、球、陀螺狀等。

(3)基本構造:

胎殼:螺殼上最早形成的部分,光滑。

螺環(huán):螺殼沿中軸旋轉3600

體螺環(huán):最后一個螺環(huán),容納頭足之處

螺塔:除體螺環(huán)之外的螺環(huán)總和。

筵合線:螺環(huán)和螺環(huán)之間的接觸線。

體螺環(huán)的開口處稱為殼口,形態(tài)多樣

此外還有:前溝、后溝、缺口、裂帶等構造。

(4)定向:

①頂部向上,旋軸直立

②殼口向著鑒定者

③殼口在旋軸的右側為右旋殼,在左側為左旋殼

第三節(jié)雙殼綱(重點)

--一般特征:

①雙殼類全為水生軟體動物,兩側對稱,具左右兩片外套膜分泌

的兩瓣外殼.如海扇、蛆(han)、珠蚌等.故最早被命名為雙殼綱。

②它們的頭部退化,所以又名為無頭綱,兩側外套膜之間的空腔

叫外套腔,腔內具瓣狀鯨,故有人稱瓣鯨綱。

③鰻是呼吸器官,其結構由簡單變復雜,可分原鯨、絲鰥、真瓣

鰥和隔鯨四種。

④雙殼類的肉足位于身體的前腹方.劇以斧形,因此又彼稱為斧

足綱。足出于兩殼瓣之間,用于挖掘泥沙.移動身體或鉆孔等。某些

雙殼類還在足后伸出一簇絲狀的足絲、用于附著在外物上。足絲發(fā)育

的成年個體,足常退化。

二.硬體構造:

(1)殼形(2)殼的外部結構(3)殼飾(4)殼的內部結構。

1、殼形:

主要看側視的形態(tài),有圓形、三角形、卵形、扇形、殼菜蛤形、

四邊形、偏頂蛤形、不等殼形。兩瓣殼一般相互對稱、大小相等。但

每個殼瓣一般前、后不對稱。固著、躺臥、漂浮生活者殼形變異而不

對稱。

2、殼的外部結構:

(1)喙——殼體最早形成的殼尖為喙。

前轉——多數指向前方

正轉一指向上方

后轉一指向后方

(2)殼頂區(qū)——包括喙在內的殼體最大彎曲區(qū)。

(3)后殼頂脊——自喙向后腹方伸展的一條隆脊。前殼頂脊較少

見。

殼頂所在一側為背,開口一側為腹。另有前緣和后緣之分。

(4)基面——喙與校合線之間的平面或曲面叫基面。

新月面---喙前基面常呈心形,稱新月面

盾紋面——喙后基面常呈長矛狀,稱盾紋面

后殼面---后殼頂脊與后背緣之間的殼面

(5)耳—以足絲附著的雙殼類,在喙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個翼

狀伸出部分稱為耳??煞譃榍岸秃蠖灰话愫蠖笥谇岸?。

耳凹——耳與殼體之間的槽狀凹陷。

(6)足絲凹口——右殼前耳下方的凹缺

足絲凹曲——左殼前耳下方的凹缺

3.殼飾:雙殼類殼飾通常分為同心飾和放射飾兩類。按其強度及

粗細,殼飾有線、脊、褶等。

(1)同心飾一同心飾有同心線、同心脊、同心褶或同心層;

(2)放射飾一放射飾有放射線、放射脊、放射褶等;

(3)網狀殼飾一有些種類同時具有上述兩類殼飾,相交成網狀殼

飾;

(4)此外有的具剌、瘤、節(jié)等。

4.內部構造:

1外套線——外套膜近外緣部分附著于殼內面所留下的痕跡。與

腹緣平行。外套灣——外套線后部的一凹彎。由水管系統(tǒng)的伸縮造成。

2肌痕——閉合兩殼用的閉肌在殼內面留下的印痕

單柱型——1個閉殼肌痕(位于中部偏后位置)

雙柱型一一2個閉殼肌痕,等大的稱為等柱型,前小后大的稱為

異柱型

3韌帶痕

位于殼喙之下,殼內或殼外,由韌帶所留下的平面、凹面或凹坑。

(1)外韌帶痕一位于殼外,由三種類型:

兩韌式一新月面+盾紋面

前韌式一新月面

后韌式一盾紋面

(2)內韌帶痕一位于殼內錢緣中央之下,由彈回體(彈性小球)、

彈體窩組成(海扇類具有)°

三.殼的定向與度量:

(1)定向(3個方向):

▲背腹一兩殼較合的一方稱背方,相對殼開閉的一方為腹方。

▲前后一生活時的運動方向為前方,反之為后。☆前后判斷的標

①一般喙指向前方;②殼前后不對稱者,一般后部較前部長;③

放射及同心紋飾一般由喙向后方擴散;④有耳的種類,后耳常大于前

耳;⑤外套灣位于后部;⑥單個肌痕時,一般位于中偏后部。兩個肌

痕有大小不同時,前小后大。⑦新月面在前,盾紋面在后。

▲左右一當殼的前后確定以后,將殼頂向上,前端指向觀察者的

前方,左側殼瓣為左殼,右側為右殼。

(2)度量

▲殼長-刖后兩端的最大的水平距離。

▲殼高-殼頂至腹緣并垂直與殼長的最大距離。

▲殼厚-垂直于雙殼接合面的最大距離。

四.雙殼綱生態(tài)及地史分布

1生態(tài)

生活環(huán)境:生活領域廣,赤道至兩極均有,潮間帶至5800m深的海

底,由咸化海到淡水湖都有分布,但以海生為主。

生活方式:復雜多樣,有以下幾種:

正常底棲一殼直立,海底爬行、兩殼對稱

足絲固著一常有耳、翼

潛穴生活一常有外套灣、殼體較長

殼體固著一兩殼不對稱、殼厚

鉆孔生活一殼體較長、較薄

2地史分布

雙殼類始現于早寒武世,奧陶紀為雙殼類主要分化輻射時期,志

留紀至泥盆紀進一步分化許多新類別,并出現了淡水類型,至中生代

迅速發(fā)展,現達到全盛。

第四節(jié)頭足綱

一.概述

1頭足綱是軟體動物門中最高級、發(fā)育最完善的一綱,包括鸚鵡

螺、桿石、菊石、箭石和現代的章魚、烏賊等。

2全為海生的肉食性動物,善于在水底爬行或水中游泳。

3具有頭,在前方而顯著,頭部中央有口,兩側具發(fā)達的眼。

4、具有觸腕,觸腕一部分環(huán)列于門的周圍,用以捕食;另一部分

則在腹側構成排水漏斗。

5身體兩側對稱,有四個鯨或兩個鯨,前者具外殼,后者的殼體

則被外套膜包裹而形成內殼或無殼。根據殼的位置,頭足綱可分為外

殼亞綱和內殼亞綱。

6外殼亞綱為多房室殼,一般幾厘米-10余厘米,大的可達十幾米。

殼體直-旋轉。

二.外殼類基本特征

(一)殼形

殼形多種多樣』為多房室殼體,有直形、弓形、環(huán)形和旋卷形,

少數為其他形狀。旋卷殼——大多數為平旋,即圍繞一根假想軸旋轉,

而且在同一平面上排列。少數為其他方式旋轉,如松旋形、螺旋形等。

平旋殼每旋轉一周稱為一旋環(huán),最后一旋環(huán)為外旋環(huán),外旋環(huán)以

內的所有旋環(huán)為內旋環(huán)。

平旋殼種類:據旋卷程度,可以分為四種:

外卷一外旋環(huán)與內旋環(huán)接觸或僅包圍其一小部分稱外卷。

內卷—外旋環(huán)完全包圍內旋環(huán)或僅露出內旋環(huán)極少部分的為內

卷。

半外卷——外旋環(huán)包圍內旋環(huán)的側面不超過一半。

半內卷一外旋環(huán)包圍內旋環(huán)的側面超過一半。

(二)殼的定向一確定前、后、背、腹

直殼或彎殼:尖端為后,口部為前,靠近體管的一側為腹、另一

側為背。

平旋殼:原殼為后,口部為前,旋環(huán)外側為腹,內側為背。

(三)殼飾

光滑或具裝飾

平行殼口邊緣:生長紋、生長線

平行旋卷方向:縱旋紋、縱旋線

垂直旋卷方向:橫肋。

網狀飾

殼刺和瘤

(四)外部構造

1臍一一平旋殼體的兩側中央下凹部分稱為臍,臍四周殼面叫臍

壁。

2臍接線——內、外兩旋環(huán)之交線稱臍接線。

3腹彎——腹部排水管在殼口處造成的凹缺。

(五)內部構造

1胎殼——殼體最早形成的原始殼。有圓形、橢圓形、滴珠狀等。

2住室——最前方具殼口的房室最大,為軟體居住的場所,叫住

室。

3氣室一除住室之外的其余各房室中充滿氣體,稱氣室。

閉錐一所有氣室總稱閉錐。

4隔壁及相關構造

隔壁:殼壁內橫向板狀構造稱為隔壁,隔壁把殼體分為許多氣室。

(1)隔壁孔—隔壁上連接兩個氣室的開口。

(2)隔壁頸—沿隔壁孔的周圍延伸出的頸狀或領狀小管。

(3)連接環(huán)——隔壁頸之間或其內側的環(huán)狀連接小管。

5體管及其類型

體管一頭足類的殼中有一條貫穿住室到胎殼的鈣質管道,它包圍

著軟體的肉質體管索,由隔壁頸和連接環(huán)組成。

體管位置:一般位于殼體中央或偏腹側,少數位于背方。

體管形狀:一般為細長的圓柱形或串珠狀。

體管類型:根據隔壁頸的長短、彎曲程度和連接環(huán)形狀,體管可

分為五種類型:

①無頸式:隔壁頸甚短或無,無連接環(huán)。

②直短頸式:隔壁頸短而直,連接環(huán)直。

③亞直短頸式:隔壁頸短、尖端微彎,連接環(huán)微外凸。

④彎短頸式:隔壁頸短而彎,連接環(huán)外凸。

⑤全頸式:隔壁頸向后延伸,達到或超過后一隔壁,連接環(huán)或有

或無。

6鏈合線及其類型

(1)縫合線一隔壁邊緣與殼壁內緣的交線,需要將表皮剝去后才

能看到。如果隔壁不褶皺,則縫合線平直;如果隔壁褶皺,則縫合線

彎曲。

(2)縫合線的基本要素

鞍——縫合線向前彎曲的部分。

葉——縫合線向后彎曲的部分。有腹葉和側葉等。

(3)縫合線的類型:據隔壁的褶皺程度

①鸚鵡螺型:鞍、葉平直或平緩波狀,無明顯的鞍、葉之分

②無棱菊石型:鞍、葉數目少,形態(tài)完整,側葉寬而圓。

③棱菊石型:鞍、葉數目多,完整,常呈尖棱狀。

④齒菊石型:鞍、葉數目多,鞍部完整,葉呈鋸齒狀。

⑤菊石型:鞍、葉數目多,鞍、葉均呈鋸齒狀。

三、頭足綱的演化趨勢

舞合線:簡單——復雜

殼形:直殼——旋卷,由外卷——內卷

體管:小----大----小

殼飾:光滑——簡單——復雜

個體:小----大

四.生態(tài)及地史分布

(一)生態(tài):全為海生、肉食動物

現代鸚鵡螺(只有一個屬Nautilus)生活于淺海區(qū),也可達較深

的海區(qū),營游泳或底棲爬行生活。

化石外殼類都具氣室,殼壁較薄,殼面的脊或瘤也是空的,因此

推測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其游泳能力的強弱因殼形不同而有所差別。

旋殼頭足類:快速游泳、縫合線越復雜適應水體越深

直殼頭足類:體管小、無沉積物的類型——快速游泳(02-3);

體管大、有沉積物的類型——底棲游泳或爬行(01)。

(二)地史分布:始現于晚寒武世,早古生代全為鸚鵡螺類,晚

古生代到中生代菊石較為繁盛,尤其中生代被稱為菊石的時代,白堊

紀末菊石絕滅,新生代以內殼類繁盛為特征。

第五章節(jié)肢動物門

第一節(jié)概述

節(jié)肢動物門的一般特征

1門類最龐大,占現生動物的85%,如蝦、蜘蛛、蚊子、蒼蠅等。

2生態(tài)領域極廣,幾乎遍布所有生態(tài)領域,部分寄生。

3身體分節(jié)、附肢分節(jié)。有的體節(jié)愈合成頭、胸、腹或頭、胸、

尾三部分。

4體披甲殼或厚皮,幾丁質或磷酸鈣質,周期性脫殼生長。

5分類非常復雜,共有九大超綱:三葉蟲超綱、有鰲肢超綱、堅

角蛛超綱、甲殼超綱、多足超綱、六足超綱、有爪超綱、五口超綱、

慢步超綱等。

第二節(jié)三葉蟲綱(重點)

一特點

1三葉蟲是節(jié)肢動物門中已絕滅的一個綱,僅在古生代的海洋中

生活。

2身體扁平,背部被以堅固的甲殼,成份以碳酸鈣和磷酸鈣為主。

腹側為柔軟的腹膜和附肢。

3背甲被兩條背溝縱分為中部的軸葉和兩側的兩個肋葉,因而得

名。身體自前而后分為頭部、胸部和尾部。通常長3-10cm,最小不及

,最大可達

5mm70cmo

二背甲構造

(一)頭甲

是分類和屬、種劃分的主要依據,多呈半橢圓形,中間有隆起的

頭鞍和頸環(huán),其余稱頰部。

主要構造有:頭鞍、面線、眼、頭蓋

1頭鞍:是頭部中間隆起部分,兩側為背溝所限,其形狀有兩側平

行的,有向前收縮的,有中部收縮的,也有向前擴大等等。

頭鞍溝:成對

頸環(huán):瘤和頸刺。

前邊緣:內、外邊緣

2頰角、頰刺:頭甲的后緣與側緣之間的夾角,它可向后伸長成

頰刺。

3、眼及相關構造:三葉蟲的視覺器官,位于眼葉的外側。

眼葉:在面線內側頭蓋外緣有一對半圓形隆起部分稱為眼葉,對

眼起支持作用。眼脊:眼葉前端有一條凸起的脊線與頭鞍相連。

4面線——通過眼的內側與眼葉之間有一對切穿頭甲的狹縫,稱

為面線。面線有四種類型(據后支的延伸方向)

(1)后頰類面線——面線后支切于頭甲后緣。

(2)前頰類面線——面線后支切于頭甲側緣。

(3)角頰類面線——面線后支切于頭甲的頰角。

(4)邊緣面線——面線切于頭甲的腹邊緣,背視看不到,也稱無

面線類。

5頭蓋——面線之間部分統(tǒng)稱頭蓋,是固定頰和頭鞍的統(tǒng)稱。

固定頰——面線和頭鞍之間的區(qū)域稱固定頰。

活動頰——面線外部的頰面,常脫落保存。

(二)胸甲構造

1由若干形狀相似,相互連銜接并可活動的胸節(jié)組成,胸節(jié)數目

最少2節(jié),最多40節(jié)

2每一胸節(jié)上都有一對背溝,把胸節(jié)分為中央的軸節(jié)和兩側的肋

3間肋溝、肋溝:各肋節(jié)之間的為間肋溝,每個肋節(jié)上的溝為肋

溝。肋溝深而寬,間肋溝窄而細。

4肋節(jié)末端或鈍圓,或延長形成刺一肋刺。

(三)尾甲

多呈半圓形或近三角形

由若干體節(jié)愈合而成,少則1節(jié),多達30節(jié)

中央為尾軸,兩側為肋葉

肋溝較間肋溝深而寬

邊緣寬窄不一,有時具有各種尾刺(側刺、末刺)

尾甲類型一據尾甲與頭甲的比例:

(1)小尾型——尾極小

(2)異尾型——尾<頭甲

(3)等尾型——頭、尾等大

(4)大尾型——尾〉頭

三、三葉蟲的生態(tài)

全部海生,生活方式多種多樣:

1底棲型:

底棲爬行:身體扁平、眼在上。

挖掘泥沙:頭甲堅硬,前緣似扁鏟,肋剌發(fā)育,尾刺發(fā)達,無眼

或眼不發(fā)育。如三瘤蟲類。

2游泳型:個體小,身體流線形,眼在頭側方或腹方。

3漂游型:個體小而輕,刺多而長;球狀,無眼。

四三葉蟲的地史分布

分布時限:寒武紀至二疊紀

最繁盛期:寒武紀,占統(tǒng)治地位

退居次要:奧陶紀,不占統(tǒng)治地位

急劇衰退:志留紀至二疊紀,只留少數類別

二疊紀末:絕滅

第六章腕足動物門

第一節(jié)概述

腕足動物的一般特征

L腕足動物全為海生底棲,單體群居。多數用肉莖固著生活。幼

蟲約有數天至兩周的浮游期,其后產生硬殼,以肉莖附著于海底營固

著牛活。也有以次牛膠結物或殼刺固著于海底和自由躺臥類型。

2、具體腔,不分節(jié)而兩側對稱。

3、體外披有兩瓣大小不等的殼,為鈣質或幾丁磷灰質。大殼為腹

瓣,小殼為背瓣。兩殼不對稱,但單殼對稱:兩側對稱。

4、大小一般3-8cm,最大可達40cm。

5、屬濾食性生物,其攝食器官是纖毛腕。

6、現代生活的腕足類約有100多屬,300余種。腕足動物在古生

代曾相當繁盛,其化石在確定地質時代上有重要意義。

第二節(jié)硬體的基本特征

(-)殼的定向

1背、腹:有肉莖的殼較大,稱為腹殼,和它相對較小的殼稱為

匕士

月冗。

2前、后:有莖孔(或三角孔)的一邊為后方,最早分泌的硬體

部分或鳥喙狀部分稱殼喙,喙附近的邊緣為后緣。與喙相對的一邊即

殼體增長的一方為前方,其邊緣稱前緣。

3兩側:殼的兩側邊緣稱為側緣。

(二)殼的度量

1、長——從喙到前緣中間的距離。

2、寬——垂直于長度線,兩個側緣間的最大距離。

3、厚——垂直于長度線和寬度線,腹殼和背殼之間的最大距離。

(三)殼的外形

觀察腕足類殼體的外形可分正視、側視和前視

(1)正視:從腹殼或背殼方向觀察殼體輪廓

腕足動物背、腹殼的外形有圓形,長卵形,三角形,五角形,方形及橫

橢圓形等。(2)側視:因殼體兩瓣凹凸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以下

幾種形態(tài):(背在前、腹在后)

雙凸型——兩殼凸度近于相等時稱為雙凸型

平凸型——背殼近平而腹殼凸的稱平凸型

凹凸型——背殼凹而腹殼凸稱為凹凸型

凸凹型——背殼凸而腹殼凹

雙曲型——幼年時為凹凸型,成年時變?yōu)橥拱夹?/p>

(3)前視:在殼的前端進行觀察(背殼朝上)

直緣型——前緣接合線平直

單槽型——前緣接合線下凹

單褶型——前緣接合線上凸

中槽:殼面中央到前緣的槽狀凹陷(一般為腹殼)

中隆/中褶:殼面中央到前緣的褶狀隆起(一般為背殼)

(四)殼飾

同心飾:同心紋細弱的線紋

同心線較粗線狀

同心層明顯且呈疊瓦狀

同心褶粗而波狀起伏

放射飾:放射紋細線且多分叉

放射線粗線

放射褶粗大,已影響到內部

(五)莖孔附近的構造

1喙:最早生成的部分,似鳥嘴。

2莖孔:位于喙下方的一個圓孔,只在腹瓣上具有,供肉莖伸出

固著之用。

3校合線:殼體后部的接合緣稱為較合線或錢緣。一般不分離,

描述為長、短、直、彎等。

4主端一較合線的兩端。主端有圓、方、銳角、展翼狀等。

5基面(三角面)——喙與錢合線之間呈三角形的殼面。通常腹

基面發(fā)育,背基面較小或不發(fā)育。

6殼肩---由殼喙向兩側伸展到主端的殼面。

7三角孔——腹喙下的基面中央有一個三角形的孔,為肉莖伸出

之處。少數情況下背殼也有,稱為背三角孔。

三角板——三角孔上覆蓋的三角形小板。

三角雙板——有時由兩塊板膠合而成,稱三角雙板。

8莖孔與三角孔之間的關系有3種:

三角孔

三角孔+莖孔

莖孔

殼內構造

(-)較合構造:

1、腹瓣:

(1)校牙(齒):腹瓣內部三角孔的前側角各有一個顯著的突起。

(2)牙(齒)板:較牙下的支板,以支持較牙。

(3)匙形臺——牙板相向彎曲并聯合在一起。

(4)中板——匙形臺下的支板。

2、背瓣:

(1)錢窩(齒槽):與銀牙相對應的兩個凹陷。

(2)較(窩)板:支持錢窩兩個板狀構造,與牙板相似。

(3)主突起:喙下一個小突起,它附著開肌,供開殼之用。

(4)腕基:生長于較板中部的突出物。是懸掛和附著纖毛腕的構

造,有各種形狀:突起、棒狀、環(huán)狀、螺旋狀等。

主基——背殼內部以上4種構造的合稱。

(二)腕骨構造:

是懸掛纖毛腕的構造:腕棒、腕環(huán)、腕螺

1腕棒:腕基向前延伸呈棒狀的構造。

2腕環(huán):兩個腕棒向前延伸形成環(huán)狀的構造。

3腕螺:兩個腕棒作螺旋狀向前延伸。常見有3種類型:石燕貝

型、無窗貝型、無洞貝型

石燕貝型——腕螺頂指向主端

無窗貝型——腕螺頂指向殼的兩側

無洞貝型——腕螺頂指向背部(殼)

(三)腕足動物背、腹殼的鑒別方法

腹殼、腹喙、腹較合面大于背殼、背喙、背較合面。

腹中槽,背中隆。

腹較齒(牙),背錢窩。

背殼有支腕(腕骨)構造。

主基在背殼上。

腕足動物與雙殼綱的比較(重點)

腕足動物雙殼動物

單瓣殼:兩側對稱兩側不對稱(前短)

兩瓣殼:大小不等大小相等

殼定向:分背、腹分左、右

對稱面:垂直兩殼結合面位于兩殼結合面

固著構造:肉莖孔足絲凹缺

齒和窩: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