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fā)中毒事件危害風險評估.ppt_第1頁
突發(fā)中毒事件危害風險評估.ppt_第2頁
突發(fā)中毒事件危害風險評估.ppt_第3頁
突發(fā)中毒事件危害風險評估.ppt_第4頁
突發(fā)中毒事件危害風險評估.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毒事件危害風險評估,風險分析,風險無處不在 化學性 物理性 生物性 風險分析框架 由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組成和風險交流組成 風險分析的目的 可接受水平(Acceptable) 從高風險降到低風險。,在食品、職業(yè)、環(huán)境健康影響中的應用,風險評估目的,FAO /WHO 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 JECFA) 提出的食品添加劑的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允許攝入量( ADI) ,適用于世界不同地區(qū)、種族、性別、年齡的個體,風險評估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與風險管理相互獨立和剝離。 風險管理者( 政府官員) 不干預風險評估者的獨立工作 在風險評估任務中,風險管理者既是任務的啟動者,又是評估結果的使用者,并在整個過程中與風險評估者 密切合作。,健康危害評估的實施,由人進行的評估 專業(yè)性、多學科;科學、心理、社會學、工程 利用可靠的數據和信息資源 信息、監(jiān)測數據及合理的威脅推斷 科學、自然屬性(規(guī)律) 現實意義及對策 根據可能性和后果嚴重性評估并區(qū)分風險 適宜對策或程序性應對方案,5,風險評估,健康危害風險識別 群體、個體數據; 動物實驗數據、體外實驗數據、結構效能關系,劑量-反應 風險特征及分析 風險交流 管理層面、風險關鍵點管理,6,各學科風險評估特征,職業(yè)安全,職業(yè)暴露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OELs)) 在此濃度下之暴露,依目前知識,并無危害的證據。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yè)接觸限制(GBZ2-2002),329種有毒物質和47種粉塵的容許濃度 閾限值(TLVs), TLV-TWA TWA-STEL TLA-C,食品安全,日容許攝入量ADI 含義:是指人類每日攝入某物質直至終生,而不產生可檢測到的對健康產生危害的量 安全系數一般定為100,即假設人比實驗動物對受試物敏感10倍,人群內敏感性差異為10倍。 評價食品、食品添加劑和化學物質毒性和安全性的標志和制定食品添加劑使用衛(wèi)生標準的依據 每周耐受攝入量(PTWI),毒物對健康危害評估,危害辨識(Hazard Identification),動物體內實驗 急性毒性研究(24小時1周) 亞急性和亞慢性研究(1周 90天) 慢性毒性研究(90天) 體外實驗 游離器官灌注、細胞培養(yǎng) 亞細胞組分、純化酶 流行病學 直接性 局限性 物質結構和效應關系(SARs),暴露(接觸)評估,毒物 種類、性狀 方式 口、呼吸、皮 時間 接觸持續(xù)時間、重復接觸 劑量 濃度、內劑量,8,危害現狀評估,事件健康影響數據 死亡人數、中毒人數、暴露人數 監(jiān)測數據 接觸標志物(marker of exposure) 效應標志物(marker of effect) 敏感標志物(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現場信息 現場環(huán)境 現場作業(yè)情況 物品傳遞及環(huán)節(jié) 人群暴露 公共信息 社會事件 衛(wèi)生管理變革,9,危害認定,是基于已知的資料和作用模式來評價毒物對機體有害作用的證據是否充分。 證據權重法。權重如下:流行病學研究動物毒理學研究體外試驗定量結構-活性關系分析。,劑量-反應關系評價,閾值是指誘發(fā)機體某種生物效應顯現的最低劑量。 閾值毒物的劑量-反應關系曲線常為非線性的S形曲線,非遺傳毒性毒物(包括表遺傳毒物)存在閾值,遺傳毒性毒物(包括遺傳毒性致癌物和致突變劑)無閾值。 有閾值物質 “安全劑量” 。 “未觀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observable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 “觀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the lowest observable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 再給予一定的不確定系數(安全系數) 現在逐漸使用綜合效應無作用劑量范圍(benchmark dose, BMD)代替NOAEL。,接觸評價(暴露評價),接觸評價也稱為暴露評價,是風險評估中的關鍵步驟。毒性評定的資料較易查詢獲得,并可以共享,但接觸程度卻各有不同,所以接觸也是不確定性的重要來源。接觸評價的目的是確定毒物接觸的來源、類型、程度和持續(xù)時間等接觸場景的信息。 人體攝入量的計算的接觸評價對于非致癌生物學效應可以采用日均接觸劑量(average daily dose, ADD),對于致癌生物學效應可以采用終身日均接觸劑量(life average daily dose, LADD)同時要計算多種多介質、多途徑的暴露量,然后相加得出總暴露量以及亞人群暴露量的估計。,突發(fā)事件中的評估,特定危害的可能性及標準定義,14,后果嚴重性水平,15,風險評估,紅區(qū)域:為無法接受,風險程度為1; 粉紅區(qū)域: 為令人不快,風險程度為2;黃色區(qū)域:經過里評價后可接受,風險程度為3; 黑色區(qū)域:為無需評價也可接受,風險程度為4; 美國軍用標準882C,16,風險評估的步驟,第一步,確定類型、人群并判斷損失的后果; 第二步,確定威脅及其與之對應的地域、人群及資產規(guī)模; 第三步,確定宜損性(脆弱性); 第四步,確定風險; 第五步,確定降低風險的措施(預警、分級、響應);,風險評估實例,某某年9月某城市發(fā)生暴徒針刺無辜群眾事件,為了解事件危害程度,指導醫(yī)學處理工作,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yè)衛(wèi)生與中毒控制所、性病與艾滋病中心和北京安定醫(yī)院組成的工作組于9月5日抵達該市。經向當地居民和專業(yè)人員了解情況,到相關醫(yī)院查看“典型病例”和新發(fā)病例,提出了對事件危害的認識,并與當地醫(yī)務人員進行了溝通,統(tǒng)一認識,培訓并指導其開展工作。 在此次現場工作中應用了風險評估技術較好把握住了事件性質,為事件處理提出了恰當的建議?,F將此項工作介紹如下:,一、事件經過及當地采取的措施:,8月17日,某市接診首例針刺受傷者,此后到醫(yī)院就診的“被刺”人數急劇增加。回顧性調查顯示最早出現針刺受傷者發(fā)生在8月3日。9月6日當地醫(yī)學權威部門介紹,“被刺”就診人數超過1千人。媒體報道經公安機關核實確認“至9月4日19時,烏魯木齊共接診核實531例被針狀物刺傷的人員,其中發(fā)現有明顯針眼的171例”。工作組根據現場調查和各醫(yī)療機構反饋的信息,“被刺”就診的人數仍在增加。 事件發(fā)生后,當地衛(wèi)生行政部門在多家自治區(qū)和市屬大型醫(yī)療機構開設接待“被刺”者的門診,下發(fā)了指導性文件,開展“被刺”就診相關數據統(tǒng)計上報等工作。,風險評估-被刺者的傷情及心理狀態(tài)分析,9月5日專家組在接診被刺者最集中的醫(yī)院檢查并詳細詢問了20余名近日出現的典型“針刺”者和5日當日“被刺”者。就診者“被刺”局部表現為多種形態(tài),“被刺”部位多在上下肢,也有肩部、臀部,多為局限性紅腫,有1例右上肢有12厘米瘀斑。就診者多描述局部有疼痛,有1例訴“被刺”上肢發(fā)麻,另1例訴“被刺”腿部麻、痛,后全腿發(fā)麻。“被刺”1天以上的就診者局部有明顯結痂和紅腫消退。 所檢查的就診者均無全身癥狀。從當地醫(yī)務人員了解到,此次事件中的“被刺者”除局部病變外無明顯其他系統(tǒng)改變。 檢查的所有“被刺”者均未看到刺具,不能描述被刺的過程,多為感覺到“異?!杯h(huán)境后發(fā)現皮膚“被刺”。就診者恐慌、擔心,多數人明確表達懼怕再次被刺。,“針刺”對健康的危害分析1,從各方匯集信息顯示,此次事件所用的刺具可能為注射器、大頭針、牙簽等尖銳物。針刺行為能夠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危害有下列5類: (一)刺傷。為機械傷,表現為局部被刺傷痕及傷口污染。因可能用于行刺的刺具為小的尖銳物,如無污染,可造成單純創(chuàng)傷,會在5-7日內恢復;如使用污染的刺具,能夠造成傷口感染,延緩傷口恢復。因傷口較深,要注意防范破傷風。,“針刺”對健康的危害分析 2,(二)有毒物質造成的傷害。能夠造成危害的主要為神經毒性毒物和窒息性毒物,如沙林、有機磷農藥、氰化物、生物毒素及可卡因等。我國有毒物質管理較為嚴格,高毒和劇毒物質犯罪分子難以獲得,再者針刺的方式難以將大量毒物注入體內,小量毒物對人體不會造成嚴重傷害,所以用此種方式難以對人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從事件發(fā)生到目前1個多月被刺者無中毒相關表現。,“針刺”對健康的危害分析 3,(三)傳染性微生物因子。細菌性因子難以通過刺傷經血方式傳播。血傳性病毒性因子需要重點考慮,特別是HIV。但本次事件中,不明確針狀物是否含有HIV病毒,且“被刺者”沒有看到針狀物上(內)有明顯血液,即我們不明確針狀物是否存在可能會造成感染的病原體,故推測本次事件中針刺皮膚感染HIV的可能性不會比臨床職業(yè)暴露高;臨床職業(yè)暴露經針刺皮膚感染HIV的可能性為1/400 1/300。再者HIV在環(huán)境中生命力弱,數分鐘到半個小時就死亡,所以針刺方式難以傳播HIV。,“針刺”對健康的危害分析 4,(四)放射性物質。我國放射性物質管理嚴格,含放射性物質的液體或固體保存和施放難度高,被刺者無放射病的相關臨床表現。 (五)恐慌及心理創(chuàng)傷。 “被刺”者及其親屬恐懼會對“被刺”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帶來威脅。這種出乎意料的“被刺”經歷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令他們陷入恐慌,也因此承受了巨大心理壓力。,社會公眾心理影響,烏魯木齊居民因前期因素普遍對社會安全問題有較大憂慮,人與人之間信任度降低,各種危險因素易在人群中傳播,所以此次針刺事件中當地居民恐慌情緒嚴重。現今,烏魯木齊市“被扎”者、公眾和醫(yī)務人員的心理受到極大沖擊,這種影響會隨著相互間交流和社會關注度增加而不斷被放大,如不能很好解決會加重對社會不信任和加劇人際間的防備心理,在恐慌、懷疑的背景下,可能會出現更多的“疑似被刺”者,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社會公眾心理因素是解決此事件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之一。,評估結果,討論:,此類事件社會關注度高,客觀的評估對事件平息至關重要。此類事件處理應注意: 基于證據的判斷。事件處理過程中,當地工作人員激憤、情緒激昂,公眾也是類似的態(tài)度,都已經認定是一起健康危害嚴重的事件了。所以在工作中要以從多個方面收集證據,全面了解事態(tài)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分析時要避免感情驅動。 多學科專家參與。此類事件往往涉及多個方面潛在危害,而每類危害的判定都依賴資深專家進行,所以派專家前首先要分析危害涉及的方面,專家組組成要有的放矢。同時,不能忽略公眾、政府關注的熱點,給予深入分析。,專業(yè)人員應對知識的培訓和公眾宣傳教育。此類事件復雜,在處理中涉及多個醫(yī)學專業(yè)問題,要開展衛(wèi)生管理及專業(yè)人員的應對能力及技巧培訓。對公眾開展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