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主題再探究.doc_第1頁
《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主題再探究.doc_第2頁
《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主題再探究.doc_第3頁
《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主題再探究.doc_第4頁
《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主題再探究.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主題再探究兼向?qū)O紹振先生請教浙江杭州高級中學 鐘峰華拜讀了孫紹振先生發(fā)表于語文學習2005年第6期上的大作解讀:詞典語義與文本情景語義。作者從語義的角度來解讀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主題,讓人耳目一新。孫先生通過解讀“抱不抱活下去的決心”、“心事”、“最后一片葉子”、“杰作1”、“杰作2”、“一盞燈籠,還亮著”等關鍵詞句,解讀出最后的常春藤葉的重要主題:“精神超越死亡”、“信念決定生命”、“歌頌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犧牲的一種精神”等。這些解讀,讓我頗受啟發(fā)。 最近,因為上公開課的緣故,我重新拿起最后的常春藤葉,反復研讀,并參閱了很多的研究資料,我發(fā)現(xiàn),對于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主題值得重新解讀。本文試圖在孫紹振先生解讀的基礎上再作進一步的思考,對歐亨利最后的常春藤葉的主題進行再探究。 我認為,歐亨利借最后的常春藤葉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精神”、“生命”、“自我犧牲”之類的東西,從更深層次而言,他要表達的核心主題應該是“藝術”,圍繞藝術這一核心的是三個關鍵詞,即:“批判”、“捍衛(wèi)”和“救贖”。換句話說,最后的常春藤葉揭示的是藝術的三重主題:對于將藝術邊緣化的病態(tài)社會的含淚批判、老藝術家對于藝術生命的誓死捍衛(wèi)和藝術可以使人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救贖。 一、對于將藝術邊緣化的病態(tài)社會的含淚批判 我們都知道,歐亨利的小說用筆簡省到有時候惜墨如金。在最后的常春藤葉中,即便是本該重重渲染的貝爾曼在風雨之夜畫藤葉的情節(jié),也只是點到為止。然而在小說開篇,作者卻濃墨重彩、鄭重其事地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 1、一個畫家發(fā)現(xiàn)這條街有它可貴之處,如果商人去收顏料、紙張和畫布的賬款 2、他們逛來逛去,尋找朝北的窗戶組成了一個“藝術區(qū)”。 3、在這錯綜復雜、苔蘚遍地、狹窄的“巷子”里 4、“肺炎先生”并不是你們所謂的扶弱濟困的老紳士。一個弱小的女人,已經(jīng)被加利福尼亞的西風吹得沒有什么血色了,當然經(jīng)不起那個有著紅拳關、氣吁吁的老家伙的賞識。 作者用繁筆極力渲染的是怎樣的社會背景呢?是畫家為躲避債務而成天尷尬地東躲西藏,是藝術家因為貧窮而不得不住進“貧民窟”式的“藝術區(qū)”,是畫家因為生存重壓而導致營養(yǎng)不良沒有血色。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幾組鮮明的對比:畫家與商人、藝術區(qū)與貧民窟、肺炎先生與弱小女人。作者一開篇就以這樣的方式揭示了這樣一個社會背景,這不能不讓讀者深思:作為良知和正義化身的、為人類創(chuàng)造豐富精神食糧的藝術家,原本應該過著無衣食之憂、無后顧之憂的生活,然而現(xiàn)在卻連維持正常的工作、生計都很艱難,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藝術家無安身立命之所、無立錐之地,藝術被棄置到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而一個將藝術邊緣化的社會必然是一個讓人失望甚至絕望的病態(tài)社會。 其實,揭示這樣一個背景的不僅僅在小說開篇,在小說其他地方也有這樣的揭示: “她架好畫板,開始替雜志畫一幅短篇小說的鋼筆畫插圖。青年畫家不得不以雜志小說的插圖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而這些小說則是青年作家為了鋪平文學道路而創(chuàng)作的?!?(貝爾曼)“除了偶爾涂抹了一些商業(yè)畫或廣告畫以外,幾年來沒有什么創(chuàng)作。他替藝術區(qū)一些雇不起職業(yè)模特兒的青年藝術家充當模特兒,掙幾個小錢。” 這里提到青年畫家和青年作家為了鋪平通往藝術的道路而不得不為謀生而做一些迎合大眾趣味的事,而貝爾曼則可能恰是因為謀生而去畫商業(yè)畫、廣告畫或充當模特兒導致一生無所作為。而貝爾曼的今天很可能就是那些青年藝術家的明天,所有藝術家都可能一輩子都要為謀生而耗盡心力,真正的藝術追求最終無法得以實現(xiàn)。藝術被淪落到如此境地,墮落的不是藝術,而是社會,悲哀的不僅僅是藝術,更是社會。歐亨利作為二十世紀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對于現(xiàn)實的認識有著清醒的頭腦,他以審視的方式遠距離地觀察,用批判的態(tài)度透析著社會現(xiàn)象背后的東西,他的作品能夠為那些正陷于病態(tài)的社會貼上一帖清醒劑。他用幽默、諷刺等看似輕松詼諧的方式達到對于將藝術邊緣化的病態(tài)社會的批判,這種批判是“含淚的微笑”式的。 二、老藝術家對于藝術生命的誓死捍衛(wèi) 很多讀者從老貝爾曼身上讀出了“無私的關懷與情誼”、“愛心”、“真誠”、“奉獻”、“為了別人而勇于犧牲的精神”、“人性的光輝”等等主題。盡管沒有錯,但我認為這樣的讀解未免失之于膚淺。孫紹振先生則通過研究英文原文進而認為貝爾曼是一個“說話粗魯”“有發(fā)音錯誤”的“下層百姓”。而正是這樣一個“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底層小人物,卻“畫出一片葉子,給了女主人公以生命的信念”??梢?,這篇小說所歌頌的,是“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犧牲的一種精神。貝爾曼無疑是個英雄,但卻平凡異常。他一點沒有英雄的自我意識,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會犧牲,這正是他的平凡之處,和女主人公一樣平凡。”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比較牽強,說老畫家貝爾曼“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就等于說一個老作家沒有文化一樣,很可能有違背常識之嫌。在我看來,說老貝爾曼發(fā)音的錯誤很可能是因為當時喝酒喝醉了而致使說話含糊。說老貝爾曼的話有些粗魯,我以為主要是因為他聽到瓊珊病重的消息后內(nèi)心激憤而致。小說中貝爾曼的身份定位其實并不是一個底層小人物,而是一個被社會邊緣化而活得窮困潦倒的老藝術家的身份。所以小說并非在暗示“平凡的人物是不平凡的”。 在我看來,歐亨利在老貝爾曼身上寄托的主要不是“愛心”、“奉獻”、“犧牲精神”之類的東西,也不是歌頌平凡人的不平凡之舉,而應該有更深層次的意蘊。為了將這意蘊挖掘出來,讓我們再仔細品讀小說中介紹老貝爾曼的那個段落: “老貝爾曼是住在樓下底層的一個畫家,年紀六十開外,有一把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的胡子,從薩蒂爾似的腦袋上順著小鬼般的身體卷垂下來。貝爾曼在藝術界是個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畫筆,仍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他老是說要畫一幅杰作,可是始終沒有動手。除了偶爾涂抹了一些商業(yè)畫或廣告畫以外,幾年來沒有什么創(chuàng)作。他替藝術區(qū)一些雇不起職業(yè)模特兒的青年藝術家充當模特兒,掙幾個小錢。他喝杜松子酒總是過量,老是嘮嘮叨叨地談著他未來的杰作。此外,他還是個暴躁的小老頭兒,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這是一段需要反復咀嚼的文字。引起我注意和思考的是,為什么作者在介紹老貝爾曼時提到“摩西的胡子”、“希臘之神薩蒂爾”?為什么老貝爾曼說自己是看家惡狗?是歐亨利隨意為之,還是別有深意呢?我認為,掌握了這些問題,就好像掌握了解讀文本的鑰匙,它能幫助我們解開文本很多的謎團。 1、摩西雕像的胡子 摩西是先知中最偉大的一個,是猶太人中最高的領袖,圣經(jīng)上的記載和種種傳說都把摩西當作是人類中最受神的恩寵的先知。傳說中,摩西受上帝旨意建立各種誡命,律例和典章,著名的有“摩西十誡”,一直為古以色列的絕對法權。在摩西領導的以色列國,以“十誡”治國。其中有一誡“不準崇拜金錢”,這是總結(jié)古埃及人腐敗的教訓。一個國家、民族如果倡導崇拜金錢,必然腐敗,必淪為亡國亡族的境地,傳說摩西兄長亞倫提倡崇拜金錢,他積民間金器鑄金牛讓人民膜拜,使以色列人墮落忘本、貪圖享樂。摩西王聞此大怒,立即下令將崇拜金錢者殺死,兄長也在所不赦。同時將手中十誡法板扔到西奈山下,憤怒宣稱道:“你們都不按法律辦事,還要這十誡有什么用處?!”米開朗琪羅選擇并緊扣住這一典型瞬間情節(jié)和摩西的情態(tài),有意夸張摩西的長胡須,他一手捋著長須,胡須轉(zhuǎn)折動勢顯示出內(nèi)心激憤的情緒。明白了這些,我們就能揣摩歐亨利看似簡單的一筆卻意味深長。他將貝爾曼賦予“摩西式的憤怒”,真是用心良苦。摩西因一些人崇拜金錢、墮落忘本、貪圖享樂、背叛訓誡而憤怒,而貝爾曼的憤怒則由藝術遭遇邊緣化的命運而來,他的脾氣暴躁,他的酗酒皆緣于此。貝爾曼那摩西式的胡子,表征的是一個老藝術家對于將藝術邊緣化的病態(tài)社會的無比憤怒。 2、希臘之神薩蒂爾 薩蒂爾是半人半獸的森林之神,是長有公羊角、腿和尾巴的怪物。他耽于淫欲,性喜歡樂,在古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獸的牧神是創(chuàng)造力、音樂、詩歌與性愛的象征。后被認為是幫助孤獨的航行者驅(qū)逐恐怖的神。這就預示著,歐亨利所提到的薩蒂爾也不是漫不經(jīng)心的一筆,和摩西一樣,貝爾曼那“薩蒂爾似的腦袋”其實也表征著老貝爾曼是一個藝術之神的化身,是幫助像瓊珊那樣的青年藝術家驅(qū)逐恐懼,勇敢面對人生的領航者、保護神。 我們從貝爾曼那摩西式的憤怒、薩蒂爾似的神性以及“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可以看出作為老藝術家貝爾曼對于藝術遭遇被淪落命運的激憤以及對于藝術生命的誓死捍衛(wèi)。 三、藝術可以使人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救贖 反復讀這篇小說,有一個疑問始終縈繞不去:“一片葉子何以能夠拯救一個人?”這可能不僅僅是我的一個困惑,學生在預習課文時,也向我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對此,孫紹振先生是這樣解釋的:“首先,因為她是畫家。她對畫面極為敏感。其次,葉子很平凡,但是,在這里,作家賦予它以生命,一種在凄風苦雨中頑強生存的意味。這就不完全是現(xiàn)實的描寫,更多的是象征,詩意的象征。作者賦予這片葉予的意義遠遠超越了葉子本身?!薄白詈笠黄~子,成為生命的一種象征,不是一般的象征,而是美好的象征,詩意的象征,象征著生命的信念。精神的力量可以戰(zhàn)勝病魔?!睂O先生認為,最后一片葉子其實是一種“生命、信念、精神”的象征。這樣的解釋盡管有一定道理,但我還是有疑問,如果說這片葉子是生命、信念或精神的象征,那為什么瓊珊起初如此絕望以致想到了死呢? 事實上,瓊珊對于自己的生命本無什么留戀,否則她也不會因為染上并不算絕癥的“肺炎”就有了輕生的念頭。不錯,愛情對于她來說無足輕重,那么,在她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比愛情還重要呢?我認為不是肉身的生命存在,而是藝術的生命存在,這才是關鍵。為什么這樣說呢?讓我們再回到小說中來:“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畫那不勒斯海灣。”蘇艾說。 一小時后,她說:“蘇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灣寫生?!碑敪偵翰≈氐街挥幸怀上M臅r候,她的心事不是“男人”而是“去畫那不勒斯海灣”,當瓊珊看見在兩個風雨之夜后仍然未落的葉子,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望,首先想到的還是“去那不勒斯海灣寫生”。將這兩處結(jié)合起來看,我們不難理解:在瓊珊的心中,藝術高于一切。而先前葉子的飄零恰如藝術之花的凋落,藝術命運的淪落,這讓瓊珊悲觀絕望、痛不欲生。而當最后一片葉子在兩夜的風雨摧殘后仍“傲然”地掛在藤枝上,瓊珊感到了“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葉子不掉下來,啟示了我過去是多么邪惡。”在這里,瓊珊懺悔的是,對藝術悲觀絕望的念頭是有罪的。如果說這片葉子是一種信念的話,它應該是一種對于藝術生命的信念。因而,最后一片未落的葉子救贖了瓊珊對于藝術生命的信念。 那么,葉子何以成為藝術的象征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這葉子并不是普通的葉子,而是常春藤葉。歐亨利為何不寫其他什么葉子而恰恰是常春藤葉呢?常春藤葉到底有怎樣的意蘊呢?其實,常春藤在以前被認為是一種神奇的植物,并且象征忠誠的意義。在希臘神話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奧尼索斯(Dionysus),有著歡樂與活力的象征意義。后來,尼采將酒神當作音樂藝術的代表。 原來,常春藤葉與藝術有如此密切的聯(lián)系,在這篇小說中,常春藤葉就是藝術的化身。這真是解讀最后的常春藤葉最為要緊的密碼,然而卻長久地被讀者給忽視了,以致這篇小說一直以來都被不同程度地“誤讀”了。 得到救贖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貝爾曼。他用自己的生命捍衛(wèi)了藝術的希望與生命的同時,他自己也在畫常春藤葉的過程中,在完成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杰作”同時,完成了人生真正意義上的救贖。 當然,得到救贖的除了瓊珊、貝爾曼和蘇艾之外,我們這些讀者在閱讀中也得到了某種救贖,來自藝術對于人的救贖。 孫紹振先生在學界是鼎鼎有名的大家,他對于語文教學的關注讓我心生欽佩之情。他對于語文教材中名篇的一系列解讀文章讓我獲益匪淺。我不揣冒昧,寫這篇文章,意在向?qū)O紹振先生和廣大讀者請教。最后的常春藤葉的多元主題解讀借用“多重聚焦敘事方式”的一次小說教學嘗試(浙江,寧波 鄞州中學 盧杏琴 315101)內(nèi)容摘要:對小說文本作多元主題解讀是提高小說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受敘事學的“多重聚焦敘事方式”的啟發(fā),視學生為不同的聚焦者,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體會來復述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從而由“這是誰的故事?”分析出小說可能存在的多元主題:這是“瓊珊”的故事信念這一精神支柱對生命的重要性;這是“貝爾曼”的故事平凡的英雄,關心他人,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這是“瓊珊和貝爾曼”共同的故事藝術與人生的對接轉(zhuǎn)化。在教師控制的課堂結(jié)構下,本文借助一種新視角對該小說主題有一定程度的新挖掘,也避免了對小說作過度的意義衍生。關鍵詞:小說閱讀教學;最后的常春藤葉;多元主題;多重聚焦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睆倪@里我們看到了新課標全新的閱讀教學理念和學生觀。其實,對小說文本的多元主題解讀是改進我們小說閱讀教學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強有力的途徑之一。最后的常春藤葉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說之一。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模塊的第一專題“珍愛生命”收錄了此篇小說,并將它置放在“精神之柱”這一板塊下。蘇教版此模塊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以主題內(nèi)容組元方式來編寫教材。在這里我們很容易得出該小說的一個鮮明的主題便是“信念作為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它對生命有著重要意義”,而這一主題主要是由人物瓊珊來傳達的。同時,在教參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該小說的主題是“作者借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靈”,而這一主題是由人物貝爾曼來完成。在對該小說的諸多研究資料的查閱中,筆者發(fā)現(xiàn)基本上是圍繞上述兩個主題來論說的。更多的研究者是兩者擇其一而詳細論之,有據(jù)在理。孫紹振先生的詞典語義與文本情景語義最后的常春藤葉解讀則是兩個主題兼論,深入文本細部,論述新穎別致。這也更加證實了了接受美學、讀者反應理論等讀者中心論已深入這個重人文精神、張揚人的主體性的時代。確實,一個文本一經(jīng)產(chǎn)生便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在,它與作者寄予的意義無多大關系,它的豐富含義更多取決于讀者的能動參與行為。在此文中,我們將借用“多重聚焦敘事方式”,對該小說的多元主題作一次較為全面深入的解讀。教師扮演好“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的角色,將課堂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以主動積極的課堂主人翁角色去深入文本的多元主題探討中,全面調(diào)動學生的能動參與行為?!岸嘀鼐劢箶⑹路绞健笔窃?0世紀的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文本中興盛并得以深入發(fā)展的一種敘事模式。“聚焦”一詞最早由法國敘事學家熱拉爾熱奈特提出。它包括聚焦者和被聚焦對象兩部分。它是屬于內(nèi)聚焦型。所以聚焦者通常為故事中的人物,而被聚焦對象通常為一個中心事件。在敘事文本中,多重聚焦敘事模式是“讓不同人物從各自角度觀察同一事件,以產(chǎn)生相互補充或沖突的敘述” 。它是情節(jié)重復表現(xiàn)的一種技巧。由文本中的“不同人物”也就是聚焦者從自己的立場出發(fā)去講述自認為的故事。在敘事功能上看,它削弱了故事情節(jié)的傳統(tǒng)因果式的單一運行模式,而使故事運行方向變得具有多種可能性。隨著影視業(yè)的發(fā)展,這種多重聚焦敘事模式也越來越受導演們的青睞。比如著名的影片羅生門(日本黑則明導演)、英雄(張藝謀導演)都是成功運用多重聚焦敘事方式的經(jīng)典例子。這種多重聚焦敘事方式為我們解讀文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開放性,使讀者(觀眾)也卷入到了對文本的深層思考中。受此啟發(fā),如果視最后的常春藤葉為一個電影劇本,那么教師這個導演該如何引領學生去挖掘更多的小說內(nèi)涵呢?借用“多重聚焦敘事方式”能否讓學生作為聚焦者來講述相應的人物故事?這兩個問題啟發(fā)我對整個課堂結(jié)構的設計。在該小說中共有三位人物:瓊珊、蘇艾、貝爾曼。不同的學生會選擇不同的人物來完成自己所理解到的小說主題內(nèi)涵。于是該課的教學結(jié)構便有了一個全新的設計。所以在課堂導入之后,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整體感知”部分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篇小說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你認為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請圍繞著你所認為的主人公來展開你的故事。”同時為學生提供判斷主人公的標準,那就是首先看這個人物在全體人物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其次看人物的性格發(fā)展是否直接推動了情節(jié)的逆轉(zhuǎn),最后看這個人物的故事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具有關鍵作用。其實這樣的主人公評判,也是非常符合小說教學的文體特征,那就是重視小說基本因素人物、情節(jié)、主題等之間的關系。也就是鄧彤老師講的“讓小說教學起步于小說的原點”。主張文本細讀并在小說領域做得卓有成效的著名的新批評派宿將沃倫(RPWarren,1905-1989)和布魯克斯(CBrooks,1906-1994)說:“人物性格對小說來說是如此重要,所以要想了解一篇小說的基本情況,唯一的方法就是問一下這是誰的故事??!庇谑俏覀兊恼n堂結(jié)構在多重聚焦敘事模式的啟發(fā)下,回到了小說教學的原點“這是誰的故事?”。這是個很能讓學生發(fā)揮自我見解的切入口。不同的學生便會圍繞上述的主人公評判常識,從自己的閱讀體會和興趣點出發(fā)來確定“這是誰的故事?”。同時結(jié)合了上述的主人公評判依據(jù)后,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排除蘇艾為文中的主人公。接下來我們結(jié)合文本細讀一起來分析主人公存在的三種可能性而得出的三種主題內(nèi)涵。一、這是“瓊珊”的故事信念這一精神支柱對生命的重要性在這里學生視瓊珊為主人公,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一個表格:時間線索瓊珊(病情發(fā)展) 十一月病倒一天早晨病重這天夜里也是病重第二天早晨病危,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病情好轉(zhuǎn)第四天脫離危險(右列為空白,讓學生根據(jù)文本來補充。)那么,他們可以在這樣的表格提示下來完成自己的故事復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畫家瓊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著窗外的常春藤葉,并且決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葉掉落時就離開人世。但經(jīng)過一整晚風雨洗禮的常春藤葉仍沒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墻上。而恰恰是因為這片不掉的常春藤葉使瓊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這個常春藤葉上找到了精神支撐而奇跡般活下來了。我們從這個故事的復述中可以看到,聚焦者(這個時候復述故事的學生)強化了瓊珊這一人物形象所闡發(fā)的主題涵義,并且我們發(fā)現(xiàn)和文本題目相扣??吹阶詈蟮某4禾偃~,成為瓊珊生命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同時也是故事情節(jié)的高潮部分。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帶領學生進入主題的分析。讓學生比較一下瓊珊在看到這最后的常春藤葉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態(tài)度的變化。之前醫(yī)生說:“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你的這位小姐滿肚子以為自己不會好了。她又什么心事嗎?她心里有沒有值得想兩次的事情比如說,男人?” “男人?難道男人值得別說啦,不,大夫,根本沒有那種事?!碧K埃說。這里通過醫(yī)生和蘇艾的對話,從一個側(cè)面了解到瓊珊對愛情都沒有強烈的企盼和留戀了,她在病重之際已經(jīng)極其絕望了。而“人物性格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當然是人物語言,人物的談話方式?!蔽覀冊賮砜纯喘偵鹤约旱脑?。“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薄澳悴挥觅I什么酒了不,我不咬喝湯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薄拔蚁霐[脫一切,像一片可憐的、厭倦的藤葉,悠悠地往下飄,往下飄。”從正面的語言描寫中,可以得出瓊珊在病重時,把自己的生命和一片葉子的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葉子的凋落與否成了她生命能否延續(xù)下去的一個隱喻。在重病的人那里,這種以身感懷的現(xiàn)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她看到最后的常春藤葉決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留在墻壁上時,她說:“我真是個壞姑娘啟示了我過去是多么邪惡。不想活下去是個罪惡?,F(xiàn)在請你拿些湯來,再弄一點慘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鏡子給我,用枕頭替我墊墊高,我要坐起來看你煮東西?!?她對飲食、打扮、生活瑣事又充滿了情趣。在瓊珊的心里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這最后的常春藤葉讓她重新找到生的信念。視瓊珊為主人公的學生,他們充當復述文本的聚焦者,于文本中讀出了自己的小說主題:一個人在挫折困難面前要有不息的戰(zhàn)斗精神,要有信念去支持自己的人生大廈,哪怕在最最危難的時候。不可輕言放棄,放棄是一個閃念,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生命的奇跡往往屬于那些有著堅強信念的人,有著在危難時刻懂得自救的人。讓我們也記住海明威的那句話“一個人盡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打垮?!毙拍?、精神等力量是無窮的,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離不開這樣的精神。二、這是“貝爾曼”的故事平凡的英雄,關心他人,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在這里學生視貝爾曼為主人公,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的一個表格:時間線索 貝爾曼十一月說要畫一幅杰作的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一天早晨這天夜里貝爾曼畫最后的常春藤葉第二天早晨生病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被送到醫(yī)院第四天醫(yī)院去世(右列為空白,讓學生在復述中補充)這樣,作為聚焦者的他們可以緊緊圍繞著貝爾曼復述自己眼中的故事: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畫家貝爾曼,他窮困潦倒,在藝術上不得志,但他決心要畫一副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樓上的青年畫家瓊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的凋落聯(lián)系在一起。于是這個老畫家為使最后一片葉子能挽救她的生命,便在這天夜里頂著冷風凄雨畫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來代替自然界已經(jīng)掉落的常春藤葉。老貝爾曼是完成了他的杰作。但是正因為這樣,他得了肺炎,被送去醫(yī)院,住院兩天后不幸過世。從聚焦者的如上復述中,我們覺得依然符合文本想要傳達的主題并也非??垲}。我們還可以用文本中的三次集中寫貝爾曼這一形象來佐證。這樣,我們可以再一次帶學生進入文本細讀。初次見到貝爾曼時,文本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滿于現(xiàn)狀,不得不借酒消愁。再見他時是通過語言描寫來刻畫形象的,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后,“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最后一次見他,已不同與前兩次的正面描寫,這是通過蘇艾的話來側(cè)面寫出的?!昂髞恚麄冋业搅诉€燃著的燈籠,一把從原來的地方挪動過的梯子,還有幾支散落的畫筆,一塊調(diào)色板,上面剩有綠色和黃色的顏料親愛的,那是貝爾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葉子掉落時,他畫在墻上的?!必悹柭呀?jīng)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后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生命的轉(zhuǎn)折點也在于這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他的人格于此得到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xiàn)。 視貝爾曼為主人公的學生,他們充當復述文本的聚焦者,于文本中讀出了自己的另一個小說主題: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般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在這里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讓我們震撼。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個平凡的英雄,完成自己今生的杰作,只要心中裝有關愛, 只要具有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三、這是“瓊珊和貝爾曼”共同的故事藝術與人生的對接轉(zhuǎn)化“瓊珊”、“貝爾曼”分別為小說的主人公很容易被學生看到。但是我們還可以視“瓊珊和貝爾曼”共同為小說的主人公。基于聚焦者(學生)的如上故事復述。在這里我們可以將上述兩張表合成一張表格來完成對這兩個主人公所要傳達的小說主題分析。表如下:時間線索瓊珊(病情發(fā)展) 貝爾曼十一月病倒說要畫一幅杰作的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一天早晨病重這天夜里也是病重貝爾曼畫最后的常春藤葉第二天早晨病危,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生病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病情好轉(zhuǎn)被送到醫(yī)院第四天脫離危險醫(yī)院去世在這里我們要求學生復述故事時關照到人物雙方的互動關系,并且緊緊扣住這“最后的常春藤葉”。其實,我們可以把瓊珊和貝爾曼的兩條線簡化如下:瓊珊: 病危 病好生最后的常春藤葉貝爾曼:生 病逝死從上面表格里我們可以看到兩位人物在“最后的常春藤葉”這一環(huán)節(jié)里發(fā)生了生命中的生死交叉。正是由老畫家貝爾曼在“這天夜里”畫的“最后的常春藤葉”在“第二天早晨”當瓊珊看到時挽救了她的生命,而貝爾曼因完成“杰作”而獻身。藝術上的這片葉子,擔當起了風雨的洗禮,獲得了永恒的價值和三重超越,它實現(xiàn)了生命和藝術的三次對接轉(zhuǎn)化。首先,它超越了自然界那片葉子的生命有限性。事實上,自然界中存在的那片“最后的常春藤葉”早已在狂風暴雨中凋落??陀^世界一切生命皆有盡頭,只有轉(zhuǎn)化成藝術,才能獲得有限生命的永恒超越。其次,這“最后的常春藤葉”實現(xiàn)了瓊珊生命與藝術的對接轉(zhuǎn)化,使瓊珊超越了個體生命的有限性。本來病危的瓊珊,在自己的錯位認知下,把這個“杰作”當成了自然界存在的那片葉子,從而獲得身處逆境更因頑強存活的精神啟發(fā),最后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于是她從病危中挺過來,又開始了她新的藝術旅程。最后,這“杰作”還使它的創(chuàng)造者老畫家貝爾曼獲得藝術生涯的超越,實現(xiàn)了有限生命在藝術中獲得永恒延伸。我們從小說文本中看到,這是位落魄潦倒的痛苦藝術家。大有尼采所認為的希臘藝術家的悲劇情懷。他先前不成功的藝術人生里充滿著窮愁和痛苦。這個年紀六十開外的老人,“在藝術界是個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畫筆,仍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彼煨蜗箦邋?,喝著過量的廉價的松子酒,以酒買醉,以酒澆愁。他整個一生都投入在藝術事業(yè)中。他替青年藝術家當裸體模特,他自己的房間里也始終掛著一幅空白的畫布。這畫布靜侯杰作的誕生也已二十五年了。作為一名藝術家,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