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讀書提綱.doc_第1頁
《道德情操論》讀書提綱.doc_第2頁
《道德情操論》讀書提綱.doc_第3頁
《道德情操論》讀書提綱.doc_第4頁
《道德情操論》讀書提綱.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道德情操論讀書提綱海安縣教師進修學校 吳迎春本提綱參照版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劉紅峰譯道德情操論一、文本簡介:道德情操論的作者亞當斯密被世人稱作 “經(jīng)濟學鼻祖”和“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之父”,他畢其一生心血寫了兩部巨著國富論 和 道德情操論,前者是一部偉大的經(jīng)濟學巨著,在世界上引起了極大的影響,幾乎無人不知;但是后者卻很少有人去關(guān)注。直至溫家寶總理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推薦“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在我心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后,這本書才開始漸入國人視野。道德情操論是一部倫理學巨著,作者從道德哲學的角度去闡明具有利己主義本性的個人怎樣控制他的感情和行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為,以及怎樣建立一個有確立行為準則必要的社會。作為一部倫理學巨著, 其中蘊含了很多的道德教育思想,對促進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和和諧社會的建設以及誠信公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良性運行具有啟發(fā)意義。在國富論中,他從利己的本性出發(fā),論述了利己主義的利益觀。在道德情操論中,他從人具有的同情心出發(fā),論述了利他主義的倫理觀。這種矛盾在經(jīng)濟學史中稱為“斯密之謎”。也許在斯密心中,這兩本書并不矛盾。斯密的研究實際是要以人性為基礎構(gòu)建一個符合人性的社會秩序。人性中既有動物的一面,即利己,又有天使的一面,即利他。一個符合人性的社會應該承認人利己行為的合理性,由此出發(fā)來建立自然秩序,這就是國富論中論述的由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的市場經(jīng)濟秩序。斯密相信,價格可以把利己引導向有利于整個社會。但這并不是斯密的全部思想。斯密認為,人不同于動物,人有同情心,應該能適當抑制利己的本性,講點利他精神。一個社會不能是私欲橫流的社會,應該有道德規(guī)范。按斯密的解釋,“道德情操”一詞指人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判斷并克制私利的能力。斯密設想的市場經(jīng)濟是一個有道德的市場經(jīng)濟。道德情操論一書所論述的正是利己的人如何在社會中控制自己的私利和行為,使得由利己的人構(gòu)成的社會也是一個有道德的社會。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說明。其基本觀點是: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天性中所具有的同情的情感。同情構(gòu)成了道德情感的本質(zhì),同情也是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據(jù)?!八^感情實際上是一種習慣性的同情”。(P.004)在確立了同情理論的前提下,作者展開了對行為的得體與適當?shù)挠懻?,展開了對正義與仁慈的討論。并且,在諸多討論中,還突出了個人的道德實踐和自我克制,最后,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道德哲學體系?!耙驗閾淖约旱母l?,我們學會了審慎;因為在乎別人的福祉,我們學會了正義和仁慈?!?P.047)斯密肯定人從利己出發(fā)行事的合理性,但同時又指出,“利己”不等于“自私”或“貪婪”,利己是個人行為的出發(fā)點,而自私或貪婪卻會把社會帶入“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他認為,人都有同情心,都能適當抑制利己的本性,而發(fā)揚利他的精神。斯密設想和倡導的是人在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應該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里面。道德情操論給西方世界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對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而它對處于轉(zhuǎn)型期的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良性運行,對處于這場變革中的每個人更深層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二、各章節(jié)閱讀提示及思考題:第一章:個人品質(zhì)論在第一章“個人品質(zhì)論”中,亞當斯密從“人的天性”即從人性出發(fā),分析了“親情(天倫之情)”、“友情”、“愛國之情”、“人性之愛”、“仁愛之心”的產(chǎn)生次序及其原因,認為即使是“天倫之情”,也更多的是“道德聯(lián)系的產(chǎn)物而非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血脈聯(lián)系的產(chǎn)物”(P.007)。這就是說表現(xiàn)在個人身上的任何一種情感實質(zhì)上也包含了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在內(nèi),因而這種情感就具有了道德評判意義:有益的和有害的。而要做一個有益的人,一個具有完美的美德的人,就必須“按照完美的審慎、嚴格的正義和恰如其分的仁慈等準則去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P.023),但因為人是感性的動物,易受激情的影響,在沖動的情況下就可能會違背上面的準則,所以“我們需要完善合理的克制”(p.023)思考題:1.什么樣的友情是最值得尊重的感情?為什么?(P.008)2.一個愛國者通常具備哪兩種最基本的素質(zhì)?(P.013)3.在“兼濟天下萬物的善行”一節(jié)中,因為具有“仁愛之心”,所以當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國家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一個有美德、有智慧的人會怎么做?(P.016)4.“因為擔心自己的福祉,我們學會了審慎”。審慎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P.019023)5.哪些激情會將人引入歧途?自我克制的美德對個人來說有什么作用?(P.023030)6.驕傲和虛榮有什么異同?良好的自我評價有什么作用?(P.040047)第二章:優(yōu)缺點的分析因為是譯文,所以有很多詞句不能單純用中文意思來理解。1.文本的“優(yōu)點和缺點”。閱讀本章,首先要明確文本中優(yōu)缺點的含義?!叭祟愋袨檫€具有另外一種品質(zhì)優(yōu)點和缺點,也就是應該得到獎賞或懲罰的品質(zhì)?!薄皩?yōu)點和缺點的感覺”,就是要判斷哪些行為應該受賞還是受罰。(P.064)優(yōu)點,是指對表現(xiàn)出良好品德的行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對從他的行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間接同情,從而“獎賞任何理應受到感謝的行為”;缺點,對指對表現(xiàn)不良品德的行為者感情或動機的直接反感對受難者的憤恨表示間接同情,從而“懲罰任何理應得到怨恨的行為”?!皩?yōu)缺點的判斷能力”實際上是指判斷一種行為是應該受到獎賞還是應該受到懲罰的依據(jù)。斯密認為判斷一種行為是否適度有三個方面的依據(jù):第一是行為的動機 。“當一個人因別人給他恩惠而心存感激時,除非我們完全贊成行善者的動機,否則我們不會真心實意地表示同情?!保≒.069)第二是行為的外部表現(xiàn)。是指應該采取適當?shù)姆绞絹肀磉_善行或反對惡行,“我們必須謹慎區(qū)分這兩種行為:一是只適合加以責備和非難的行為;一是可以用暴力來防范的行為?!保≒.054)美德的表達要合情合理,否則過猶不及。第三是行為的后果?!坝行┬袨榈某跏紕訖C是正大光明或者陰暗卑劣的,卻因為命運的控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那么我對其原來所持有的或好或壞的感覺就會相對削弱?!保≒.077)2.文本中的“命運”。細讀文本,會發(fā)現(xiàn)這兒的“命運”不是漢語中“生命的經(jīng)歷”或我們?nèi)粘K浮懊凶⒍ā钡囊馑?,而是指人們對善行或惡行的感知能力以及施與對象的感知能力(簡單說就是指事物的天性)?!暗?,我們對某一事物產(chǎn)生自然而然的感激和憤怒,不僅是因為它給我們帶來了快樂或痛苦,還因為我們具備感知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就不可能有那些真實痛快、自然發(fā)泄出來的感情。沒有感覺能力的對象是不可能接受我們的回報的,因此,動物比沒有生命的東西更能夠接受、理解人類的感激或憤怒以?!保≒.074075)正因為有這樣的“命運(感知能力)”,人們的善行才使別人感到快樂、感激,因而會對施善者感恩、回報,這種感恩、回報又讓施善者感到愉快;同理,惡行會給別人帶來痛苦、憤怒,因而會讓別人產(chǎn)生怨恨、報復的情感或行為,怨恨、報復的情感或行為又會給施惡者帶來痛苦、悔恨。這樣的“命運(感知能力)”,使人們在評判行為時更多受行為結(jié)果的影響而削弱對行為動機的考量?!懊\還有一種影響:當某種行為偶然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快樂或痛苦時,我們對行為實際影響的感受會改變之前對其動機或情感所做的評價?!保≒.081)而這也是情感不規(guī)律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思考題:1.“仁慈是一種自由的選擇,不可強求。”(P.052)“相反,正義是另一種美德,對它的遵守是憑借暴力的保障,并不依賴我們的自由意志,違反它的人會成為眾矢之的,遭受懲罰。”(P.053)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2. 亞當斯密認為什么樣的利己行為是無可厚非的?什么樣的利己行為是極端自私的會受到“旁觀者”的審判?(P.056059)3.正義的效用是什么?如何才能維護社會正義?(P.060064)4.我們會對什么樣的善行肅然起敬?又會對什么樣的惡行表示理解?(P.069072)5.當我們的好心無法得到實現(xiàn)或無心中犯下過錯時,我們應該怎樣對待?(P.087)第三章:行為的得體閱讀本章,首先要理解“同情”這個詞在文本的含義。對于“同情”,通常我們理解的是“指人們對于遭受苦難者和弱小者一種憐憫與關(guān)心愛護的情感?!痹谖谋局?,除了這層含義之外,還表示我們對任何一種激情的“同感”?!捌鋵崳屛覀儺a(chǎn)生同情的不僅僅是別人的痛苦和悲哀。對于一個敏感的旁觀者來說,他關(guān)注的對象的任何一種激情都能讓他產(chǎn)生相應的反應?!保≒.106)“通過設身處地的想象,旁觀者產(chǎn)生與當事人一致的情感,這些情感,包括了震撼人類心靈的每一種激情?!保≒.107)亞當斯密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說,情感互動構(gòu)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接著,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最后,引出關(guān)于情感適宜性(情感反應是否適當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行為是否得體)的原理:通過別人的感情同我們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來判斷它們是否得體。因為相互同情的愉快,為了產(chǎn)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導旁觀者去設想當事人的各種情況一樣,天性也教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設想旁觀者的各種情況。正是這兩種努力,即旁觀者的努力、當事人的努力,確立了兩種類型的美德;旁觀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藹、公正、寬容等美德類型,當事人的努力中則建立起崇高、莊重、自制等美德類型。當然,與美德相對,負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則確立于對上述“行為得體”努力的失敗、甚至失控。思考題:1.“為什么仇恨和憤怒”的表現(xiàn)會讓人厭惡?我們該如何表達憤怒才能讓旁觀者感到“同情”?(P.097100)2.什么樣的激情能獲得加倍的同情?為什么?(P.100101)3.我們?yōu)槭裁磿e人產(chǎn)生同情?同情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意義?(P.105112)4.在與人交往中,我們?nèi)绾蝸砬‘數(shù)乇磉_自己對別人的同情?作為一個旁觀者,又如何來判斷當事人的情感表達是否恰當?(P.112118)5.為什么說“將心比心”是一種可貴的美德?亞當斯密認為什么是“完美無暇的人性”?在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得體時常常會采用哪兩個標準?(P.118121)6. 亞當斯密認為,“如果沒有妒忌,與痛苦相比我們會更傾向于同情快樂(P.123)”,為什么?這告訴我們怎么樣表達快樂和痛苦才是更得體的行為?(P.121126)7.人們?yōu)槭裁磿访鹄??怎樣的追名逐利才是得體的行為?(P.127133)8.為什么亞當斯密會認為“一旦野心家們得到了自己追求的東西,心情總是無比失望”?(P.133136)第四章 論效用性文本中“效用”的語義闡釋:大致說來, 斯密提到效用時均是指事物、行為、德性的效用、功用、有用性等等, 是事物、行為或德性的屬性之一。物或德性的效用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擁有者或受惠者本人, 效用帶來的好處、便利比較具體, 大多數(shù)與“個人效用”有關(guān)。但有時有用性也比較抽象, 需要從結(jié)果、影響判斷其功用, 這一過程需要主體的反思和推理能力。就斯密的道德情操論語境來說, 這類效用與社會、公眾的利益密切相關(guān),不妨稱作“社會效用”。斯密在這一章中系統(tǒng)地強調(diào),道德感源于個人對自己行為適宜性的認識和體察。而這完全是社會關(guān)系的產(chǎn)物。人們不是根據(jù)行為對個人有多少直接效用來決定其行為的,而是根據(jù)社會對其行為的評價來行動的。人們熱衷于他人贊許的行為,回避他人非難的行為。社會對個人行為的贊許和非難構(gòu)成了社會對個人的獎賞和懲罰。而社會的這種獎賞和懲罰機制就構(gòu)成了保障道德規(guī)范有效性的基本條件。個人遵守道德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此。思考題:1.你是如何理解“在肉體的舒適和心靈的平靜上,所有不同階層的人幾乎處于同一水平,一個在大路旁曬太陽的乞丐也享有國王們正在為之戰(zhàn)斗的那種安全”這句話的?(P.143)2.對人們來說,最有用的品質(zhì)是什么?為什么?(P.145150)第五章 自我行為評價亞當斯密認為在個體進行自我行為評價時,“顯然是把自我分為客我和主我兩個角色:作為檢查者和審判官的客我,以及接受審查和評判的主我?!保≒.154)客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主我的行為,用近似旁觀者的眼光檢查自己行為是否得體;主我則按照客我的審查和評價,努力修正自己的感情和行為,思量怎樣表現(xiàn)才能讓他人滿意。在“尊崇值得贊揚的品質(zhì),摒棄該受譴責的品質(zhì)”一節(jié)中,亞當斯密告訴我們:“人生來如此,希望被人熱愛,希望成為可愛的人;害怕被人憎恨,害怕成為可恨的人”。因而,“我們熱愛并追求某種值得贊揚的品質(zhì)”,“ 摒棄該受譴責的品質(zhì)”。但這“并不僅僅是為了得到贊揚”,而是對值得贊揚的品質(zhì)的熱愛,因為這些品質(zhì)讓我們在別人的眼里變得可愛(P.156)。也正因為如此,那些名不副實的夸獎或贊美“不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可靠的快樂”?!盀橐环N似是而非的贊美感到高興,只能證明其內(nèi)心是極其淺薄、輕浮和空虛的,也就是所謂人類的虛榮心?!保≒.157)在“良心的影響和權(quán)威”一節(jié)中,亞當斯密認為“良心”是形成人們“利他”行為的強大力量?!斑@是一種在危難時刻更為強大的力量、更為有力的動機。這是理性、道義、良心,是那個內(nèi)心的人,是那個判斷我們行為的偉大的法官和裁判。”(P.173)是良心向我們指出慷慨行為的合宜性和不義行為的丑惡;指出為了他人較大的利益而放棄自己最大利益的合宜性;指出為了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而使他人受到最小傷害的丑惡。在“自欺欺人的天性及普遍原則的起源和作用”一節(jié)中,亞當斯密告訴我們,因為人的天性是自私的,所以即使有旁觀者或良心存在,人們照樣會作出不合理性與道義的事情來?!盁o論是行動之前還是之后,我們對自己行為是否恰當進行的思考都是片面的,而試圖站在公正的旁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也根本無法實踐?!保≒.190)但是由于人類天性中渴望得到別人的愛慕、感激和欽佩之情,不愿成為公眾批評的靶子,所以一些“用來規(guī)范我們的一切行為的標尺”(即道德準則)就在“不知不覺中樹立起來?!保≒.191)在“道德普遍原則的影響和權(quán)威”一節(jié)中,亞當斯密認為,“遵守普遍道德規(guī)范就是所謂的責任感。責任感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也是很多人唯一的行為規(guī)范?!保≒.193)在“如何詮釋責任感及與之相關(guān)的其他動機”一節(jié)中,亞當斯密認為,我們對道德規(guī)范的遵從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正義感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具有的,而指導其他美德的準則則要視具體事情、具體的人而定?!翱梢詫⒄x準則與語法規(guī)則類比,這樣一來指導其他美德的準則就好比是文學批評家們對作品的評價標準。語法是精密、確切、必不可少的,文論標準則沒有那么嚴格和精確,它敦促我們的行為趨于完善,而不是刻板教導我們?nèi)绾巫龅酵晟啤!保≒.206)思考題:1.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旁觀者的贊揚?應該摒棄哪些該受譴責的品質(zhì)?(P.155170)2.良心的影響和權(quán)威作用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P.171188)3.普遍的道德準則建立的基礎是什么?它的影響和權(quán)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P.189201)4. 什么道德準則應該成為我們行為的唯一原則?哪些道德原則在是否遵守及如何遵守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P.202208)第六章 關(guān)于美德的思考本章的第二節(jié)主要介紹不同的哲學體系對美德的分析和闡述。亞當斯密認為,在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芝諾的哲學論述中,“美德或存在于行為的合理性之中,或存在于感情的拿捏得當之中?!?P.212)伊壁鳩魯?shù)恼軐W學說中認為:“謹慎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和基本要素,謹慎的行事風格具有促成最大善行和消除最大東邪惡的傾向。”(P.241)還有一些哲學家認為:“仁慈或仁愛是行為的唯一規(guī)則,因為這是神的天性,神還用它來指導著所有其它品質(zhì)的實踐。仁慈還是一種至高無上、處于美德支配地位的品質(zhì),所有其它的品質(zhì)都處于從屬地位,神的行為中所折射出來的全部美德或全部道德最終都源自仁慈這種品質(zhì)。”(P.246)這三種哲學體系雖然對美德的論述各不相同,但是卻都認為:“不管美德和罪惡會存在于什么地方,它們的品質(zhì)都有著真正的、本質(zhì)的區(qū)別。”“它們基本上都極力鼓勵值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