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詩的寫作要點.doc_第1頁
七言律詩的寫作要點.doc_第2頁
七言律詩的寫作要點.doc_第3頁
七言律詩的寫作要點.doc_第4頁
七言律詩的寫作要點.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言律詩的寫作要點 七言律詩的寫作要點 一、律詩是詩詞里講究最多的詩種(包括律絕)。我們先復習一下七言絕句的平仄構(gòu)造1、平起平落(首句入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仄起平落(首句入韻):(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注意:注釋:1、括號(),內(nèi)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號(),內(nèi)的字宜平可仄:(平);3、括號,變格時宜平可仄:平;、括號變格時宜仄可平:仄。初學者不必學習變格句型,尊重內(nèi)用字平仄。絕句(指律絕)1、2、4句用韻(一般壓平韻,首句不用韻應符合第3、4的格式)。 二、七言律詩的平仄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如同“五言律詩”前面加與五言前節(jié)兩個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絕一樣,首句通常入韻(七律首句不入韻也可,古今少見,但必須符合3、4的格式;“五絕”“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韻)。七律2、4、6、8句都入韻,一定要用平聲韻。3、5、7句不入韻,但尾字必須用仄音字。 否則就不為律詩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X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據(jù)詩的格律歸為古風了)。 “七律”和“七絕”一樣也有4種格式??煽闯鏊莾墒灼呓^平仄格式相加: 1、平起(首句用韻):等于七絕(1)(3)形式相加。(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毛澤東 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2、仄起(首句用韻):等于七絕(2)(4)形式相加。(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毛澤東 七律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nóng)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3、平起(首句不用韻):等于七絕(3)形式兩首相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毛澤東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十”入聲字4、仄起(首句不用韻):等于七絕(4)形式兩首相加。(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律詩頷聯(lián)(3、4句)、頸聯(lián)(5、6句)應對仗,也可只在頸聯(lián)對仗。 三、律詩個別句子的變通和拗救律詩平仄格式要求嚴格,但也有一點靈活性,在一定條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變通。在古代詩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變通的情況相當普遍,以致尋找毫不變通的律詩,反而不容易找到。變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一定的規(guī)則。古代詩人作詩,也常有某個字不合平仄句型,這叫“拗”,或“拗句”。既然已經(jīng)“拗”了,可以采取適當?shù)姆椒右匝a救,這就叫“拗救”。關(guān)于“一、三、五不論”前人曾經(jīng)提出過一個變通的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說,每句的一、三、五諸字的平仄可以“不論”,“不論”就是可以變通;二四六諸字則必須“分明”,“分明”就是要求嚴守格式。至于第七字,押韻的用平,不押韻的用仄,這是固定的,就在必提出了。五律每句只有五字,這個口雇自然就變化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個口雇能夠概括一些現(xiàn)象,但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地方可以不論,有些地方一定要論。所以又有人說:“一三五不一定不論,二四六不一定分明”;這是說,變通是有一定條件的。關(guān)于第一個字,七律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靈活,該用平的可以用仄,該用仄的可以用平。但其中有一個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個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個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它的平仄就不能變通。為什么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個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字不能變通呢?因為如果變?yōu)樨坡?,那么這個句子就成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全句只有第二個字(七言句中為第四字)是平聲,這叫“孤平”。“犯孤平”在律詩中是禁忌的。不過,“孤平”只限于這一句式,在其他句式中若只出現(xiàn)一個平聲,也不算“孤平”。除這個句式之外,其他的句式第一個字(七言句的一、三兩個字),都可以平仄通用。五律每句的第三字(七律每句的第五字),常見的都是依照格式的,稱為正例;有的詩未依照格式,這是變通,稱為變例。例如王維的送別:山中相送罷,平平平仄仄日暮掩柴扉。仄仄仄平平春草明年綠,仄平平仄王孫歸當歸?平平平仄平這末句第三個字應仄而用平,既然用了,就屬于“不論”了。張繼著名的七絕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仄仄平平平仄平江楓漁火對愁眠。平平仄仄平平姑蘇城外寒山寺,平平仄平平仄夜半鐘聲到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首句七言中的第五個字應仄而用平,也屬于不論之列。再如李白七絕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末聯(lián):孤帆遠影碧空盡,平平仄仄仄平仄惟見長江天際流。仄仄平平平仄平這一聯(lián)上句第五字應平用仄,下句相應地在第五字的位置上就仄用平。兩句第五字都“不論”了。再讀杜甫七律篇蜀相前兩聯(lián):丞相祠堂何處尋?仄平平平仄平錦官城外柏森森。平仄仄平平映階碧草自春色,平仄仄仄平仄隔葉黃鸝空好音。仄仄平平平仄平這四句有三句的第五個字平仄變通,也是“不論”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五言第五個字、七言第五個字都可以“不論”,例如:“仄仄仄平平”句型,不可變通為“仄仄平平平”。三個平聲字在句子末尾連在一起,叫“三平調(diào)”,是應該避免的。(當然這只限于句尾,在句子中間三個平聲字相連是可以的。)關(guān)于“一、三、五不論”這個簡明口訣,可以作如下的概括:(甲)仄腳句:1、五言的“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可以一、三不論。2、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一、三、五不論。(乙)平腳句:1、五言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以不論;但第一字不能不論,否則會犯孤平。2、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五可以不論,但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會犯孤平。3、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以不論,但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出現(xiàn)三平調(diào)。4、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可以不論,但第五字不能不論,否則出現(xiàn)三平調(diào)。四種句型的變通律詩有四種句型,以五言詩而言,它們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詩只是前面加二字。為了運用靈活,古人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曾經(jīng)進行探索,在不失音韻聲律之美的前提下,采取了多種多樣的平仄變通方式,幾乎每位詩人的作品都有平仄變通,以致毫不變通的律詩反而比較少。下面,把前人變通的經(jīng)驗,按句型予以簡明的概括,以便學習掌握。1、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型可以變通為仄仄平平仄仄。如杜甫五律秦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首聯(lián):遠送從此別,仄仄平仄仄青山空復情。平平平仄平又如白居易五律賦得古原草送別頷聯(lián):野火燒不盡,仄仄平仄仄春風吹又生。平平平仄平這兩聯(lián)的詩出句都把“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由平變仄,成為“仄仄平仄仄”,與之相應,在對句又都把第三字由仄變平,即由“平平仄仄平”變?yōu)椤捌狡狡截破健?。這種方法,即出句拗,而在對句特定位置上的某個字也加以變動,作為補救,這樣的拗救,叫對句相救?!柏曝破截曝啤边@樣的變通句式,應注意在對句相救。按照“一、三不論”,“仄仄平平仄”句型也可變通為“平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仄”,這屬于半拗在對句可救,也可不救。2、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型可以變通為仄平平仄平。如李白五律宿五松山下荀媼家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我宿五楹下,仄仄平仄寂寥無所歡。仄平平仄平跪進雕胡飯,仄仄平平仄月光明素盤。仄平平仄平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對句第一字應平而用了仄聲,便出現(xiàn)孤平,于是在第三字應仄而用了平聲,這是孤平的拗救,屬于“本句自救”。3、平平平仄仄這種句型可以變通為“平平仄平仄”,即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換。這種格式在古今的律詩中常見,已經(jīng)成為一種通行的格式。如杜甫五律月夜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的出句:遙憐小兒女,平平仄平仄未解憶長安。仄仄仄平平何時倚虛幌,平平仄平仄雙照淚痕干。仄仄平平又如毛澤東七律答友人尾聯(lián)出句:我欲因之夢寥廓,仄仄平平仄平仄芙蓉國里盡朝暉,平平仄仄仄平平再如毛澤東七律送瘟神(其二)尾聯(lián)出句:借問瘟君欲何往?仄仄平平仄平仄紙船明燭對天燒。仄平平仄仄平平這種格式大都用在尾聯(lián)的出句,但也并不全然如此,如上舉杜甫詩,頷聯(lián)也用;他的登岳陽樓首句“昔聞洞庭水”,也用這種格式。不過,這句的首字“昔”可讀平聲,因為五言句“平平仄平仄”的第一個字,七言句“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個字,必須保持平聲,不能變通為仄聲。4、仄仄仄平平這種句型一般只是第一字變通,成為“平仄仄平平”。例句隨處可見,不再列舉。從以上句型平仄格式的變通平看,“二、四、六分明”也不完全準確。上面的一式和二式,第四字的平仄都變了??梢赃@樣概括:五言句第二個字必須分明,第四個字可以上述一、三有變例;七言句第二、四必須分明,第六個字有上述一、三兩式變例。拗救(一)、仄平腳句型(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1字、七言第3字必須用平聲(此處1、3字不可不論)如用仄聲既“拗”,前人謂之“孤平”(除韻腳外,僅一平聲。七言首字不論不計)這是詩家大忌。如在該處用了仄聲,就必須在本句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用一平聲字作為補償、補救,稱為“孤平拗救”也叫本句自救。如此處理仍屬合乎律詩之規(guī)定。孤平拗救的句子等于仄平腳句型的“變格”,其格式為(五言:仄平平仄平、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 *在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此句型第4字(或3、4字)用了仄聲,拗救時可在對句(下句同一聯(lián)的)利用“粘對”的形式進行拗救,叫對句相救。但切記不可造成“四連仄”(利用規(guī)則第一字不拘平仄的說法); *在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該句型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用了仄聲,稱為“半拗”可救可不救。*還有一些不常見的拗救方式,基本屬于變格句式,習練者可以初步了解一下,避免閱讀古人詩詞時對其格律產(chǎn)生誤解。詳細舉例如下:*本句自救1、五律句(1)平平仄仄平句,一字拗、三字救,成為:仄平平仄平,即前述二式。(2)平平平仄仄句,三字拗,四字救,成為:平平仄平仄;但第一字須保持平聲,即前述三式。2、七律句(1)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一字拗,可不救,或救為:平仄仄平平仄平。(2)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一字拗,可不救,或救為:仄平平仄仄平平。(3)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一字拗,可不救,或救為:平仄仄平平仄仄,或平仄平平仄平仄。*對句相救1、五律句(1)平平平仄仄句,出句第一字拗,對句第一字救,成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只限于仄拗平救。(2)仄仄平平仄句,如第三字拗,對句第三字救,成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這種情況屬半拗,也可不救。但是如第四字拗,則應對句第三字救,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2、七律句五律句前加兩字,第一字拗,可不救;以下五字同五律句。*本句自救又對句相救1、五律句仄仄平平仄句,出句拗救為:平仄仄平仄,對句相救為:仄平平仄平。2、七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一、三字拗救為:平仄仄平平仄仄,對句相救為:仄平平仄仄平平。以上所介紹的,只是平仄格式變通和拗救的通用的情況,初學者能掌握上述變通和拗救的方法,對掌握平仄格式,已有較大的回旋余地。還有些不常見的變通,它們很罕見,屬于個別變例,不再詳述。我們初學者只需要掌握標題(一)的常用的“孤平拗救”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拗救方式比較煩瑣,習作時最好不涉獵。古典詩人的近體詩(律詩和絕句),一般總是合律的。有時看來好像不合律,其實是利用了變通的規(guī)則,進行了拗救。讀近體詩和學寫近體詩,熟悉平仄的變通和拗救,會得到很大的幫助。 (二)、律句平平腳句型(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忌用平聲,否則末尾3個字都是平聲“三平調(diào)”是律詩之大忌; (三)、律句仄仄腳句型(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如用仄聲既成“3仄腳”最好也要避免(必要時可以一用)。 總之,近體詩“律詩”是嚴格的律詩,除了允許變格和拗救之外,其他地方不得用拗,拗了無救。初學者最好先完全照正格寫作(按正格寫不會出現(xiàn)拗句的);熟悉后,順乎造句煉句的需要適當用拗救、變格及其它。 拗救是詩律給予作者的一定自由,相當于法律的“但書”,是格律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有利于寫得暢達,減免“削足試履”之苦。*五、七言律句各有一種常用的變格句型、 1、五言律句仄仄腳:(平)平平仄仄,可變格為平平仄平仄。變格后,仄仄腳變成了平仄腳。如“移舟泊煙渚”(夢浩然宿建德江) 2、七言律句仄仄腳:(仄)仄(平)平平仄仄,可變格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羌笛何須怨楊柳”“笛”:入聲字(王之煥涼州詞)。 此變格句型多為唐宋詩人所用。律詩多用在尾聯(lián)出句,絕句則用于第三句,使通篇嚴整而有變化,如錦鯉翻波。 運用變格時,須注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應用平聲。四、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guī)則。 1、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就是說: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 五律的“對”,只有兩副對聯(lián)的形式,即:(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對”,也只有兩副對聯(lián)的形式,即:(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韻,則首句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對立的。由于韻腳的限制,也只能這樣辦。 這樣,五言的首聯(lián)成為: (1)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蛘撸海?)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聯(lián)成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2、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聯(lián)出句第2字的平仄要跟前聯(lián)對句第2字相一致。具體來說要使第3句跟第2句相粘,第5句跟第4句相粘,第7句和第6句相粘,律詩的標準平仄格式,都是合乎這個規(guī)則的。 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diào)多樣化。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兩聯(lián)的平仄又雷同了。 違反了“粘”的規(guī)則叫失粘;違反了“對”的規(guī)則叫失對。 中唐前期由于律詩尚未定型化,還存在一些不粘的律詩。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路,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故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guān)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這里第3句和第2句不粘。到了后期,失粘的情況十分罕見。至于失對,就是詩人應留心避免的了。 五、律詩的對仗 (一)、對仗時對詞性的要求 詞性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古代詩人在應用對仗時,所分的詞類,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不過當時詩人們并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術(shù)語罷了。概括起來,詞大約可分為下列九類: 1、名詞;2、形容詞;3、數(shù)詞(數(shù)目字);4、顏色詞;5、方位詞;6、動詞;7、副詞;8、虛詞;9、代詞。 同類的詞相為對仗。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四點:(a)數(shù)目自成一類,“孤”“半”“單”“雙”等字也算數(shù)目。(b)顏色自成一類。(c)方位自成一類,主要是“東”“西”“南”“北”等字以上三類詞很少跟別的詞相對。(d)不及物動詞常常和形容詞相對。 連綿字只能和連綿字相對。連綿字當中又再分為名詞連綿字(鴛鴦、鸚鵡等)、形容詞連綿字(逶迤、磅礴等)、動詞連綿字(躊躇、踴躍等)。不同詞性的連綿字一般不能相對。 專名只能與專名相對,最好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 名詞還可以細分為以下的一些小類: 1、天文;2、時令;3、地理;4、宮室;5、服飾;6、植物;8、動物;9、人倫;10、人事;11、形體。 (二)、對仗的常規(guī)-中兩聯(lián)對仗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1、2句叫首聯(lián),3、4句叫頷聯(lián),5、6句叫頸聯(lián)。 對仗一般用在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即第3、4句和5、6句。(首聯(lián)對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聯(lián)對仗應用較多,七律首聯(lián)用對仗的較少。其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用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用韻的較少,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但切記不能因為首聯(lián)對仗了,就減少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對仗。尾聯(lián)一般不用對仗,它不利于做結(jié)束語。 律詩固然以中兩聯(lián)對仗為原則,但在特殊情況下,對仗可以減少為兩聯(lián),一般用于頸聯(lián)(5、6句)。 (三)、對仗的講究 律詩的對仗有好多講究,現(xiàn)在揀重要的談談。 (1)工對:凡同類的詞相對叫工對。名詞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