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影像學知識點歸納_第1頁
醫(yī)學影像學知識點歸納_第2頁
醫(yī)學影像學知識點歸納_第3頁
醫(yī)學影像學知識點歸納_第4頁
醫(yī)學影像學知識點歸納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50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 1 頁 共 24 頁 醫(yī)學影像學 應考筆記 第一章 X線成像 一、X線的產(chǎn)生與特性 X線的產(chǎn)生: 真空管內高速行進的電子流轟擊鎢靶時產(chǎn)生的。 TX線的特性: 1穿透性:X線成像基礎; 2熒光效應:透視檢查基礎; 3感光效應:X線射影基礎; 4電離效應:放射治療基礎。 X線成像波長為:0.0310.008nm 二、X線成像的三個基本條件 1 X線的特征熒光及穿透感光 2人體組織密度和厚度的差異 3顯像過程 三、X線圖象特點 X線是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一圖像組成的,是灰階圖象。 四、X線檢查技術 自然對比:人體組織結構的密度不同,這種組織結構密度上的差別,是產(chǎn)生X線影像對比的基礎。 人工對比:對于缺乏自然對比的組織器官,可以認為的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質,使之 產(chǎn)生對比。 五、N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運用計算機處理數(shù)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軟組織,使血管清晰的成像技術。 正常X線不能顯示:滋養(yǎng)管、骺板 第2章 骨與軟骨 第一節(jié) 檢查技術 特點: 1有良好的自然對比 2骨關節(jié)病診斷必不可少 3檢查方法發(fā)展快 4病變定位準確,定性困難需要結合臨床。 一 普通X線檢查 透視、射片:首選射片,一般不透視。 射片原則: 1正、側位; 2包括周圍軟組織和鄰近關節(jié)、相鄰錐體;3必要時加射健側對照。 二 造影檢查 1關節(jié)照影、 2血管照影 三 CT檢查(優(yōu)點) 1發(fā)現(xiàn)骨骼肌肉細小的病變; 2限時復雜的骨關節(jié)創(chuàng)傷; 3 X線病可疑病變; 4骨膜增生; 5限時破壞區(qū)內部及周圍結構。 第二節(jié) 影像觀察與分析 一 正常X線表現(xiàn):(掌握) 小兒骨的結構:骨干、干骺端、骨骺、骺板。 主要特點是 骺軟骨,且未骨化。 成人骨的結構:干骺端與骺結合,骺線消失,分骨干、骨端。 四肢關節(jié):包括骨端、關節(jié)軟骨和關節(jié)束。軟骨和束為軟骨組織不顯示,關節(jié)間隙為半透明影。 滑膜關節(jié)的解剖結構:關節(jié)結骨端、關節(jié)囊、關節(jié)腔。 X線上的關節(jié)間隙包括:關節(jié)軟骨、解剖關節(jié)間隙和少量滑液。 盤 二 骨骼的基本病變表現(xiàn):“三低三高”(掌握) 第 2 頁 共 24 頁 1 骨質疏松:指一定體積單位內正常鈣化的骨組織減少。即骨組織的有機成分和鈣鹽都減少,但故內的有機成分和鈣鹽含量比例仍正常。組織學變化是骨皮質變薄,哈氏管擴大和骨小梁減少。 X線:骨密度減低。長骨:骨小梁變細、減少,間隙增寬,骨皮質變薄分層。 脊柱:錐體邊緣變薄,椎間盤變扁。 臨床:廣泛/局部性骨質疏松。 2 骨質軟化:骨質軟化指一定單位體積內骨組織的有機成分正常,而礦物質含量減少。X線表現(xiàn)為骨密度減低,骨小梁和骨皮質邊緣模糊 X線:鈣鹽減少導致的骨密度降低,骨小梁和骨皮質邊緣模糊。 臨床:佝僂病、骨軟化癥。 3 骨質破壞:局部骨質為病理組織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組織消失。X線:骨質局限性骨密度降低。 1)侵潤性骨質破壞:邊界不清,形態(tài)不規(guī),可突破周圍軟組織,引起鼓膜反映,常見惡性腫瘤。 2)膨脹性骨質破壞:邊界清楚,形態(tài)規(guī)則,對周圍組織壓迫性破壞,常見慢性感染,良、惡性腫瘤。 臨床:炎癥、肉芽腫、腫瘤或癌變。 4骨質增生硬化:一定單位體積內骨量的增多。 X線:骨皮質增厚,骨小梁增粗。臨床常見局限性骨增生,見于外傷、慢性炎癥和原發(fā)性骨腫瘤。 臨床:少見于普遍性骨質增生,見于甲狀腺功能低下。 5骨膜增生:鼓膜受刺激,鼓膜內層成骨細胞活動增加形成鼓膜新生骨。 X線:細線狀致密影,有骨皮質表面平行排列的線狀、層狀、花邊狀。 Codman三角:骨膜增生時,如引起骨膜反映的病變性進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被破壞,破壞區(qū)兩側的 殘骨呈三角形,即Codman三角。惡性腫瘤征。 臨床:炎癥,腫瘤,外傷,鼓膜下出血。 6骨膜壞死:骨組織局部組織的壞死。 X線:骨質局限性密度增高。 臨床: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N死骨:是骨組織局部代謝停止導致壞死的骨質。 X表現(xiàn)為局限性密度增高。 三 關節(jié)的基本病變:(T名稱) 1關節(jié)腫脹:關節(jié)腔積液或關節(jié)束及周圍軟組織充血、水腫、出血和炎癥所致。 X線:關節(jié)間隙增寬、周圍軟組織模糊、密度增加。 臨床:炎癥、外傷、出血。 2關節(jié)破壞:關節(jié)軟骨及下方的骨質被病理組織侵犯、代替。 X線:間隙變窄、骨破壞、脫位。 臨床:炎癥、外傷、腫瘤。 3關節(jié)退變:關節(jié)慢性損傷導致關節(jié)軟骨變性、壞死、被纖維組織代替。 X線:早期:關節(jié)面模糊、中斷、消失。晚期:關節(jié)間隙狹窄,骨性關節(jié)面骨質增生硬化,周圍軟組織硬化。 臨床:老年慢性損傷性疾病。 4關節(jié)強直:嚴重關節(jié)破壞的愈合形式。 分類 骨性強直 纖維性強直 定義 關節(jié)骨端由骨組織連接 關節(jié)骨端由纖維組織增生連接 X線 關節(jié)間隙消失,有骨小梁貫穿。 狹窄的關節(jié)間隙,無骨小梁貫穿。 臨床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 關節(jié)結核 5關節(jié)脫位:關節(jié)的骨骼脫離正常解剖位置。臨床:先天、外傷、病理。 第三節(jié) 常見疾病 一 N長骨骨折:骨或軟骨斷裂,骨連續(xù)性中斷,骨骺分離也屬骨折。之后形成的血腫為骨痂修復的基礎。 X線:見骨折線(特殊:不見骨折線,壓縮,嵌入,青枝,骺離) 1分型 按程度:不完全性和完全性骨折。 第 3 頁 共 24 頁 按骨折線:橫、斜、螺旋型。 按骨碎片:撕脫、嵌入、粉碎性骨折。 2骨折對位線 N骨折移位:骨折后兩端位置發(fā)生改變,縮短、分離、側位、重疊、旋轉、成角移位。 N移位判斷:以近端為固定端借以判斷遠端位移方向,脊柱骨折以骨盆為近端。 對位不良:骨折斷端內外、上下、前后移位。 對線不良:成角移位。 3兒童骨折的特殊類型: N骺離骨折:發(fā)生在兒童長骨,骨骺沒有與干骺端結合,外力使經(jīng)過骺板達干骺端而引起骨骺分離。骺軟 骨骨折。 N青枝骨折:兒童骨骼柔韌性較大,外力不易使骨質完全斷裂,僅為骨小梁和骨皮質的扭曲,而看不見骨 折線或只引起凹陷或隆突。折而不斷。 4 N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是一個連續(xù)過程,先形成肉芽組織,后骨細胞在肉芽組織上產(chǎn)生新骨。 T過程: 骨折后在斷端處形成血腫,23天后形成纖維性骨痂,在此基礎上成骨活動形成骨樣性痂, 2 周后礦物質沉積形成較堅實的成骨骨痂,使骨骼斷端逐漸固定達到臨床愈合,2月后骨痂增多使骨折線堅實而成骨性愈合,約2年的骨痂改造塑性可使斷骨恢復正常形態(tài)。 5骨折的并發(fā)癥:延遲愈合或不愈合,畸形愈合,骨質疏松,骨缺血壞死,關節(jié)強直,關節(jié)退行性變,骨化 性肌炎。 6 常見部位骨折: N Colles骨折:為橈骨以內的橫性或粉碎性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斷端向掌側成角畸形,伴尺骨莖突 骨折。 脊柱易發(fā)生部位:頸5、6;胸11、12;腰1、2;單個錐體多見。 二 脊錐骨折 X線:錐體壓縮呈楔形,相鄰錐間隙正常。 三 骨關節(jié)化膿性感染 (一)化膿性骨髓炎:化膿性細菌進入骨髓所致。 1途徑:血行感染和直接感染。 2臨床:發(fā)病急,中毒癥狀,局部紅、腫、熱、痛、功能障礙。 3病理過程: 骨髓腔蔓延骨髓腔膿腫 骨質-骨膜骨膜下膿腫 骨膜下膿腫破潰軟組織膿腫 骨膜下膿腫深入骨髓腔膿腫 皮質-關節(jié)囊化膿性關節(jié)炎 4 X線 (1)急性化膿性骨髓炎 2周內:骨骼無變化,軟組織變化。 2周后:骨質破壞為主、骨膜增生、死骨形成的特征。 轉歸:痊愈、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2)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在以上基礎上出現(xiàn)明顯修復,即骨質增生硬化:骨干增粗,髓腔狹窄。 轉歸:痊愈、硬化性骨髓炎、慢性骨膿腫。 (二)化膿性骨髓炎 1途徑:血行感染、鄰近骨髓炎感染 第 4 頁 共 24 頁 2臨床:全身感染中毒癥狀,局部紅、腫、熱、痛、功能障礙。 3病理過程:滑膜充血水腫-關節(jié)束及周圍軟組織腫脹-關節(jié)腔積液-關節(jié)破壞。 4 X線 急性期: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腫脹,關節(jié)間隙增寬、狹窄,承重部位骨質破壞,關節(jié)半脫位、脫位。 愈合期:骨質增生硬化、骨性強直。 (三)長骨結核 好發(fā)于骨骺和干骺端。 X線:骨松質中出現(xiàn)以局限性類圓形,邊緣較清楚的骨質破壞區(qū),鄰近無明顯骨質增生。鼓膜反映少見,在骨質破壞區(qū)可見密度不高,邊緣模糊的“泥砂狀”死骨,早期可見骨質疏松。 鑒別:慢性骨膿腫 (四) 關節(jié)結核 繼發(fā)于骺、干骺端結核,為骨型關節(jié)結核,也可是細菌經(jīng)血行累及滑膜,為滑膜型結核。常見慢性骨疾病 1病理 滲出:以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侵潤為主的關節(jié)內滲出物。 增殖:形成多個結核結節(jié) 壞死:干酪樣壞死,常有鈣化。 破壞關節(jié)板和關節(jié)軟骨進入鄰近關節(jié); 破壞骨,掀起軟骨進入關節(jié); 破壞骨皮質進入關節(jié); 破壞骨皮質和骨膜,擴展至軟組織穿透皮膚形成瘺管。 2手術中常見五種疾病 干酪樣壞死;結核性肉芽腫;結核性死骨;結核性膿液;纖維瘢痕組織及干酪鈣化。 3臨床 局部腫痛、功能障礙。 4 X線 (1)骨骺與干骺端結核 (2)長骨骨干結核 (3)短骨結核 (4)脊錐結核,三大特點:骨質破壞,椎間隙變窄或消失,寒性膿腫。 (5)關節(jié)結核 N滑膜型:關節(jié)間隙增寬,軟組織腫脹,骨質疏松,關節(jié)邊緣鼠咬狀骨破壞。 N骨型:骨骺或干骺端骨質疏松,關節(jié)周圍非承重部位骨質破壞,關節(jié)間隙寬窄不一。 愈合方式:纖維性強直 (五)骨腫瘤 1良性骨腫瘤(例:骨巨細胞瘤):起源于骨骼非成骨性結締組織的骨腫瘤。 病理:好發(fā)于骨骺板已閉合的四肢長骨骨端。 分級:級-良性:骨皮質腫脹成骨殼。 級-生長活躍:腫瘤穿破骨膜進入軟組織。 級-惡性:骨皮質反應性增生,軟組織腫塊。 X線: (1)偏心性、束狀膨脹性骨質破壞,其內有多個骨脊呈典型泡狀改變。 (2)單束狀破壞,破周有篩孔樣改變,邊緣無硬化。 (3)腫瘤穿破骨皮質到達軟組織形成腫塊。 (4)多由骨膜反應及骨質增生。 2原發(fā)性惡性腫瘤(例:骨肉瘤) 起源于骨的間葉組織的最為常見的腫瘤。 病理:青少年多見,男性較多。好發(fā)于干骺端。主要成分為瘤性成骨細胞。 第 5 頁 共 24 頁 X線:腫瘤骨、骨破壞、骨膜反映、軟組織腫塊。 髓腔內不規(guī)則骨破壞、增生。 骨膜增生和骨膜新生骨的再破壞。 軟組織腫塊及腫瘤骨形成。(腫瘤骨,表現(xiàn)為云絮狀、針狀和斑塊狀致密陰影;是診斷骨肉瘤的重要依據(jù)) 3轉移性骨腫瘤:中軸骨多見。 佝僂病最早X線表現(xiàn):骨質軟化。 椎間盤突出可見:Schmorl結節(jié)。 .嵌入性骨折:(imbedibility fracture):骨折斷端相互嵌入,形成嵌入性骨折。X線片上并不顯示透明的骨折線,反而表現(xiàn)為密度增加的條帶狀影,系因相互嵌入的骨斷端重疊所致。 3.骺離骨折(epiphyseal fracture):骨折發(fā)生在兒童長骨,由于骨骺尚未與干骺端結合,外力可經(jīng)過骺板達干骺端而引起骺離骨折。X片上,骨折線不能顯示,指顯示為骺線增寬或骺與干骺端對位異常。還可以是骺于干骺端一并撕脫。 4.Colles骨折:又稱伸展型橈骨遠端骨折,為橈骨遠端2cm3cm以內的橫行或粉碎性骨折,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斷端向掌側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莖突骨折。 5 泥沙狀”死骨:發(fā)生骨結核時,在骨質破壞區(qū)有時可見碎屑狀死骨,密度不高,邊緣模糊,稱“泥沙狀”死骨,這是骨結核的特征性表現(xiàn)。 9.串珠肋:(rachitic rosary):佝僂病時,肋骨前端由于軟骨增生膨大,形成串珠狀。 10.關節(jié)退行性變(degeneration of joint):緩慢發(fā)生的軟骨變性、壞死,引起關節(jié)間隙變窄,骨性關節(jié)面骨質增生硬化,并于骨緣形成骨贅。關節(jié)囊肥厚,韌帶骨化。 11.關節(jié)強直(ankylosis of joint):可分為骨性和纖維性兩種。骨性強直是關節(jié)明顯破壞后,關節(jié)骨端由骨組織所連接。X線表現(xiàn)為關節(jié)間隙明顯變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過關節(jié)連接兩側骨端。纖維性關節(jié)強直也是關節(jié)破壞的結果,雖然關節(jié)活動消失,但X線上仍可見狹窄的關節(jié)間隙,且無骨小梁貫穿。 12. 關節(jié)脫位:是組成關節(jié)骨骼的脫離、錯位。有完全脫位和半脫位兩種。 13.骨齡在骨的發(fā)育過程中,每一個骨骺的骺軟骨內二次骨化中心出現(xiàn)時的年齡,和骺與干骺端完全結合,即骺線完全消失時的年齡。 第九章 肺與縱隔 二 檢查方法 (一)X線檢查(熟悉) 1透視 (1)呼吸系統(tǒng)最簡單的檢查方法 (2)可對胸部攝影起輔助作用 (3)優(yōu)點:簡單、經(jīng)濟、可轉動體位、觀察功能。 (4)缺點:空間和密度分辨率低;顯示胸部形態(tài)、密度及范圍等有限制;不宜發(fā)現(xiàn)細微病變;不能保留影像資料;輻射高于射片。 2攝片 呼吸系統(tǒng)最基本的檢查方法: (1)正位:立位正位-后前位投影;臥位正位-前后位投影。 (2)側位:患側貼片子(左側位),用于確定病變的解剖部位。 (3)前弓位:顯示肺尖部與鎖骨、肋骨重疊部位。 (4)側臥水平方向前位:用于觀察胸內液體和氣體在變換體位時的表現(xiàn)。 (5)斜位:用于顯示肋骨液段的骨折。 4造影檢查:主要是支氣管照造影 (1)支氣管造影:向支氣管內注入含碘造影劑觀察支氣管病變,效果好,有一定痛苦。 禁忌癥: 全身衰竭,年齡過大,心、肺、肝功能不全。 (2)血管造影:肺動脈造影、支氣管造影、上腔靜脈造影、主動脈造影。 三 正常X線表現(xiàn) 第 6 頁 共 24 頁 (三)縱隔 位于兩肺之間,在側位胸片上,將縱隔劃分為前、中、后及上、中、下,九個區(qū)。 縱隔分區(qū)在側位片,病變在何位置,判斷縱隔腫瘤的組織來源: 前上:胸內甲狀腺腫、腺腫瘤、畸形瘤 中:L源性腫瘤、支氣管及心包束腫 后:神經(jīng)元性腫瘤 (四)橫膈 正位片呈圓頂狀,右膈較左膈高1-2cm,右膈頂在第5前肋至第6前肋間水平。 肋隔角、心膈角、局限性膨脹、波浪膈(深吸氣)。 (五)胸膜、臟層和壁層 肺尖胸膜反折,葉間胸膜,胸椎旁腺,只在此三處顯影。 (六)氣管、支氣管:器官分叉處下壁形成隆突,分叉角為60-85度。 中間支氣管:右側主支氣管分出上葉支氣管至中葉支氣管開口前的一段,稱中間支氣管。 左側無氣管,支氣管分支。 (七)肺野、肺門、肺紋理(重點) N肺野:含有空氣的肺在胸片上顯示的透明區(qū)域。為描述病變,認為分上中下野,內中外帶。觀察肺野的透亮 度的改變。 N肺門:肺門影主要是由肺A、V支及L、T的總合投影。 位置: 中野內帶,第2-5前肋間,左肺門比右肺門高1-2cm 。 肺門角:鈍角,肺門點。 右下肺動脈橫徑2cm的稱腫塊。 6空洞與空腔(圈圈) (1)蟲蝕樣空洞干酪樣肺炎 (2)薄壁空洞洞壁3mm,常見肺結核。 (3)厚壁空洞洞壁3mm,肺結核、膿腫、周圍型肺癌。 N空洞:是由肺內病變組織發(fā)生壞死后,經(jīng)引流支氣管排出后形成的。 N空腔:是肺內生理腔隙病變擴大,肺大泡,含氣肺囊腫、肺氣囊都屬于。 N癌性空洞:空洞直徑大于3CM,外壁不規(guī)則或分葉狀,內壁凹凸不平或結節(jié)狀,外高內低的弧形凹面。 偏心性空洞與壁之間形成半月空氣影,稱半月空氣征。 (三)胸膜病變 1胸腔積液 (1)游離性胸腔積液 少量積液:上緣在第四前肋以下。 中量積液:上緣在第二前肋以下。 大量積液:上緣在第二前肋以上。 液量達250ml時,立位肋隔角變鈍,變淺或填平。 (2)局限性胸腔積液 包裹性積液、葉間積液、肺底積液。 2氣胸和液氣胸 氣胸無肺紋理,空氣進入胸腔的痕跡。 第 8 頁 共 24 頁 液氣胸 : 胸膜腔內液體與氣體同時存在為液氣胸。外傷、術后、胸腔穿刺后均可產(chǎn)生液氣胸。 3胸膜肥厚連接鈣化 4胸膜腫瘤 五 肺部疾病的X線診斷 (一)支氣管擴張癥 1病因:慢性感染引起的支氣管擴張破壞。分泌物淤積,長期劇烈咳嗽引起的支氣管內壓增高。肺不張及肺纖 維化產(chǎn)生的外在牽引力。 2支氣管擴張:內徑不同程度異常增寬,好發(fā)于3-6級分支;按形態(tài)分:柱狀型,曲張型,囊狀型。 3臨床表現(xiàn):咳嗽、咳血和咳大量膿血痰,痰多帶臭味,常有呼吸道感染反復發(fā)作,有杵狀指。 4 X線表現(xiàn):早期支擴無明顯異常;肺紋理增多,紊亂呈網(wǎng)狀,粗細不規(guī)則的管狀透明影,多薄壁空腔;肺內 炎癥,小片狀模糊形;肺葉或肺段不張;慢性肺原性心臟病。 特點:兩肺中下野散在小片狀影。 5 CT:柱狀型:平行時雙軌征、垂直時印戎征。囊狀型:葡萄串狀。曲張型:念珠狀。 6支氣管照影可確定支擴的部位,范圍及類型。與CT可確診支擴。 (二)肺炎 1大葉性肺炎 病因:肺炎雙球菌 臨床:起病急,突發(fā)高熱,胸痛,咳粘痰或典型鐵銹色痰。 X線:征象較臨床晚3-12H。 充血期:肺紋理,透明度。 實變期(紅色或灰色肝樣變期):均質致密陰影,累及肺葉、肺段;可見支氣管充氣征。 消散期: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斑片狀陰影。 鑒別診斷:急性有典型臨床表現(xiàn)+ X線確診;CT早期診斷;不典型病例應與阻塞性肺炎鑒別。 2支氣管肺炎 病因:金色葡萄球菌 臨床:多見于嬰兒、老人和極度衰弱者。 X線:(好發(fā)處)兩肺中下野內、中帶,肺紋理增多、增粗、模糊;沿紋理可見斑片狀高密度影。 3肺膿腫 臨床:起病急,突發(fā)高熱,咳膿臭痰。 X線:典型期:含有液平面的空洞。 (三)肺結核(重點) 病因:人型或牛型肝菌引起的肺部傳染。 基本病變:滲出、增殖、變質。 轉歸:病變治愈:吸收、纖維化、鈣化、空洞瘢疤性愈合,空洞凈化。 病變惡化:干酪樣壞死,液化及空洞擴散。 結核傳播:1通過淋巴管經(jīng)胸導管進入血流,經(jīng)右心肺A造成肺內血行播散。 2直接進入肺V造成全身擴散。 3支氣管播散, 4病變局部浸潤至鄰近肺組織。 我國肺結核五型分類:1原發(fā)性 2血行播散型 3繼發(fā)性 4結核性胸膜炎5肺外結核 1原發(fā)性肺結核 初次感染所發(fā)生 X線:(1)原發(fā)綜合征(雙極期):原發(fā)病灶、淋巴管炎、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 (2)肺內淋巴結結核:結節(jié)型、炎癥型。 第 9 頁 共 24 頁 2血行播散型肺結核 (1)急性粟粒型肺結核 大量結核桿菌一次或短期進入血流,散播至肺部所致。 X線:(三均征)病灶大小一致,密度相同,分布均勻。 轉歸:吸收愈合(纖維硬結或鈣化)、惡化(病灶融合、干酪樣化) (2)亞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 結核桿菌在較長時間內進入血流,散播至肺部所致。 X線:(三不均)粟粒狀陰影 大小不一,密度不同,分布不均,為多種性質病灶。 轉歸:發(fā)展慢,新鮮病灶可吸收,陳舊病灶多纖維鈣化而愈合。惡化時病灶可融合并形成空洞或轉化為 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 3繼發(fā)型肺結核 成人最常見,臨床癥狀相差懸殊,X表現(xiàn)多樣,好發(fā)于上葉尖后段和下葉背段。 (1)浸潤性肺結核 斑片影:邊緣模糊斑片狀,云絮狀影,可有空洞。 增殖灶:斑點狀陰影,邊緣清晰,排列呈“梅花瓣” 或“樹芽”狀。(結核病典型表現(xiàn)) 硬結鈣化:鈣化。 結核性空洞:薄壁空洞3mm,厚壁空洞3mm。 小葉間隔增厚:纖維化。 支氣管播散病變:沿支氣管分布的斑點,斑片狀,索條狀陰影。 N 結核球:圓或橢圓形陰影,大小多2-3cm。 部位上葉間后段或下葉背段。 邊緣光滑整齊。密度高。 鈣化在的斑點、層狀或環(huán)狀鈣化。 衛(wèi)星灶結核球周圍,鄰近肺野。纖維增殖灶 干酪性肺炎: 好發(fā):機體抵抗力極差,對結核桿菌高度過敏者。 分類:大葉性大片滲出性結核炎發(fā)生干酪樣壞死而形成。 小葉性干酪空洞或干酪樣淋巴結破潰經(jīng)支氣管播散形成。 X線:大葉-致密,中心較高,邊緣模糊;小葉分散的致密影。 (2)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 肺結核晚期類型。病程長,反復發(fā)作,治療不徹底。 由多發(fā)纖維空洞厚壁空洞、廣泛纖維性變及支氣管播散病灶組成的主體。 英氣代償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特殊類型:干酪性肺硬變,又稱損毀。 4胸膜炎型 與肺結核同時出現(xiàn),多是鄰近胸膜的肺內結核病灶。 (1)結核性干性胸膜炎:指不產(chǎn)生明顯滲液或少量纖維素滲出的胸膜炎。 (2)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各種類型的胸膜腔積液。 X線:胸腔積液。 5肺外結核 X線:肺結核復查的主要方法,可解決肺結核大部分問題。 CT:發(fā)現(xiàn)隱藏病變或早期病變,提供病灶細節(jié)。 (四)肺癌(鑒別) 1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發(fā)生于支氣管上皮腺體或細支氣管及肺泡上皮的惡性腫瘤。占腫瘤的98%。 第 10 頁 共 24 頁 2生長方式: 中央型肺癌-管內型,管壁型,管外型; 周圍型肺癌小葉內生長; 細支氣管肺泡癌肺泡壁生長。 N 中央型肺癌:發(fā)生于段及段以上支氣管,多見于鱗癌。 生長方式:管內型,管壁型,管外型。 X線: 早期-無異常,阻塞性肺氣腫,阻塞性肺炎。 中晚期:肺門區(qū)腫脹和阻塞性肺不張。右肺肺癌表現(xiàn)為:肺上葉不張和水平裂痕S征。 N 周圍型肺癌:發(fā)生于肺段以下支氣管,肺的獨立型結節(jié),常見腺癌。 X線:早期-小結節(jié)病灶或小片狀炎癥。 中晚期肺內孤立性腫塊:毛刺征短,腫瘤浸潤性生長、長,肺淋巴管腫瘤。 胸膜凹陷征腫瘤及胸膜見出現(xiàn)三角形。臍樣征腫瘤有切記。 偏心性空洞偏一側或不規(guī)整結節(jié)。 分葉征不規(guī)則,有很多切記。 空泡征 3cm肺癌,肺泡癌。 N 細支氣管肺泡癌:發(fā)生于細支氣管及肺泡,彌漫分布兩肺。 孤立型:似周圍型。 多發(fā)結節(jié):彌漫性病變,廣泛細小結節(jié)或肺炎樣浸潤,不對稱。 循環(huán)系統(tǒng) 、肺門舞蹈:當肺充血時,在透視下觀肺動脈段和兩側肺門血管搏動增強,稱為肺門舞蹈 、Kerly B線:當肺靜脈壓升高,引起滲出液存留在小葉間隙內,線表現(xiàn)為在肋膈角附近見到與外側胸壁垂直的間隔線,稱Kerly B線 、肺門截斷現(xiàn)象:見于阻塞性肺動脈高壓時,肺門肺動脈及其分支擴張,而肺野中,外帶分支收縮細小,與肺動脈分支間有一突然分界,稱為肺門截斷現(xiàn)象 、雙心房影:當左心房增大,心底部出現(xiàn)圓形或橢圓形密度增高影,常略偏右,與右心房重疊,在正位片上顯示呈雙心房影 、漏斗征:當動脈導管未閉時,主動脈在動脈導管附著處,呈局部漏斗狀膨出,其下方主動脈驟然細小而內收,稱為漏斗征 、肺少血:當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右心輸出量減少時,肺門血管陰影和肺野內血管紋理普遍變細稀少,使得肺門影變小而結構清楚肺野異常清晰,稱為肺少血或或肺血減少. 心臟與大血管: 一 心臟X線檢查: 后前位是最基本的位置,其它有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和側位(左側位多)。 大血管X線檢查:與心臟重疊, 1 后前位:基本透照位,又稱心臟“易達相”。 2 右前斜位:第一斜位,又稱“擊劍位”,旋轉角度:45-55度。 3 左前斜位:第二斜位,又稱“拳擊位”,旋轉角度:60度。 4 左前位:心后食管前間隙,心后下緣,食管前緣與隔之間形成的夾角。 二 心臟大血管的大小: N 心胸比率:心影最大橫徑(T=T1+T2)與胸廓最大橫徑之比,是確定心臟增大的最簡單方法。正常0.5,心臟增大:輕度:0.51-0.55,中度:0.56-0.60,重度:0.60。 第 11 頁 共 24 頁 三 基本病變:(重點) (一)左室增大:先向左下,后向后增大。 X線: 1心尖向左下延伸, 2相反搏動點上移, 3左心室段延長,圓隆并向左擴展, 4左前斜位心后間隙變窄,室間溝向前下移,5左側位心后食管前間隙消失。 見于:高血壓、主閉或狹、二閉、動脈導管未閉。 (二)右室增大:先向前及左上,繼而向后膨凸。 X線: 1右心緣下端向右膨隆,心尖圓隆上翹, 2肺A段突出,相反搏動點下移, 3 RAO心前間隙變窄, 4 LAO心隔延長,心前緣下級向前膨凸,空間結構向后上移位, 5 左側位,心前緣與胸骨的接觸增大。 見于:二狹、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法四。 (三)左房增大:先向后、向上,繼而向左右膨凸。 X線:1食管受壓,向后移位,2心底部“心房影”心右緣“雙弓影”, 3心壓緣可見第三弓,4左主支氣管受壓抬高。 見于:二尖瓣病變、左室衰竭、動脈導管未閉。 (四)右房增大 X線:1右房心高比大于0.5, 2LAO右房段延長,膨隆,可見心室段成角, 3RAO心后緣下段,向后弧形凸出,食管不移位, 4腔V系擴張,常是其直接征象。 見于:右心衰、房間隔缺損、心房粘液瘤。 (五)二尖瓣狹窄: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增大+肺淤血。 (六)N法樂四聯(lián)癥:肺A,肺A瓣和/或瓣下狹窄;室間隔缺損;主動脈騎跨;右室肥厚。 (七)肺門及肺血管異常 1肺門異常 2肺動脈異常 肺充血: 常見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臟病。主要表現(xiàn)為肺A分支成比例的增粗和向外周伸展,邊緣清晰 銳利,肺野透明度正常。 肺動脈高壓:肺門截斷現(xiàn)象或殘根表現(xiàn)。 肺少血: 肺野透明度增加,肺門A變細,肺動脈血管紋理稀疏、變細。嚴重者可見網(wǎng)狀紋理,是來自側 枝動脈循環(huán)。 3肺靜脈高壓 肺淤血;間質性肺水腫;肺泡性肺水腫。 左心房增大的檢查:右前斜吞鋇。 第十二章 食管與胃腸道 第一節(jié) 胃和十二指腸 二 基本病變: 1輪廓的改變 (1)N龕影:胃腸道壁發(fā)生局限性缺損,被鋇劑填充,形成外凸鋇影或腔外型突起,常見于潰瘍病或潰瘍型 胃癌。 (2)N充盈缺損:胃腸道有局限腫塊突入腔內造成鋇劑的充填缺損,常見腫瘤、息肉、異物。 第 12 頁 共 24 頁 2粘膜與粘膜皺襞的改變 (1)粘膜破壞:消化道粘膜被病理組織侵蝕,造成中斷、消失,代之以雜亂無章的鋇影,與正常粘膜有明顯 界限。 (2)粘膜皺襞平坦:消化道粘膜粘膜下層因腫瘤或炎性水腫造成中斷、消失,代之以雜亂無章的鋇影。常見 惡性腫瘤。 (3)粘膜皺襞增寬和迂曲:消化道壁粘膜下層因炎性浸潤、腫脹、結締組織增生及靜脈曲張造成粘膜增寬, 肥大。 (4)粘膜皺襞糾集:慢性潰瘍引起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和瘢痕收縮,表現(xiàn)為粘膜的潰瘍?yōu)橹行牡姆派湫跃奂?3功能的改變 (1)張力的改變(2)蠕動的改變 (3)運動的改變(4)分泌的改變 三疾病診斷(重點) (一)胃潰瘍X線表現(xiàn): 1直接征象:代表潰瘍本身的表現(xiàn)龕影。好發(fā)部位:胃小彎緣或幽門前區(qū)。 A切線位呈乳頭狀,加壓位呈鋇點,底部較平坦。 B切線為呈半月狀或長方形,束狀帶潰瘍深達粘膜下層或肌層,加壓正位呈圓形透亮區(qū) + 液面 + 中心鋇點 或兩層現(xiàn)象-穿孔性潰瘍。 C部分病例可見粘膜糾集或切線位呈錐狀,潰瘍向愈合方向發(fā)展-慢性潰瘍。 D穿透性潰瘍:深度和寬度超過1cm。 E多發(fā)性潰瘍:同一部位兩個以上潰瘍。 F復發(fā)潰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2間接潰瘍:潰瘍所致的功能性和疤痕性改變。 A痙攣切跡 B分泌增多-空腹胃儲留 C胃蠕動增強或減弱 D胃變形-胃小彎縮短、葫蘆形胃 E幽門狹窄、梗阻 F壓痛 良性潰瘍的特征 龕影的位置:胃腔輪廓之外。 粘膜線:龕影口部一條光滑的透明線。 項圈征:龕影口部0.51CM透明帶。 粘膜糾集征:皺壁如車輪狀向龕影口部集中,且到達口部邊緣逐漸變窄。 N半月綜合征:潰瘍型胃癌,龕影形狀不規(guī)則,多呈半月形,外緣平直,內緣不整齊有多個尖角,龕影位于 胃輪廓之內,周圍繞寬窄不等的透明帶,輪廓不規(guī)則而銳利,常見到結節(jié)狀和指壓狀充盈 缺損,以上表現(xiàn)為。 (二)十二指腸潰瘍X線表現(xiàn): 1直接征象:發(fā)生于球部的龕影或鋇點,具有良性潰瘍的特征,是確診的依據(jù),但現(xiàn)實率低。 2間接征象:顯示率高。 A球部改變,呈花邊狀、山字狀、分葉狀、葫蘆狀、是最常見的征象,也是確診的依據(jù)。 B幽門痙攣或狹窄 C球部壓痛 D激惹征 E胃分泌增多、張力及蠕動改變。 第 13 頁 共 24 頁 (三)胃癌 病理:發(fā)生于胃粘膜上皮的惡性腫瘤。 早期胃癌:癌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層,隆起形、凹陷形,表面形。 進展期胃癌:大體形態(tài)分為,覃傘型(巨塊型、息肉型、增生型) 浸潤型(皮革型、硬癌) 潰瘍型(惡性潰瘍) X線表現(xiàn):1覃傘型:不規(guī)則充盈缺損。 2浸潤性:整個胃縮小,壁僵硬,無蠕動。 3潰瘍性:龕影 4粘膜中斷破壞消失 5癌瘤區(qū)蠕動消失 惡性潰瘍的特征: 1龕影位置:為輪廓之內 2形態(tài):不規(guī)則,多為半月形。 3環(huán)堤征:龕影周圍環(huán)繞寬窄不等的透明帶。 4指壓跡征:龕影周圍手指狀充盈缺損。 5尖角征:龕影內緣不整齊多個尖角形鋇劑填充影,345-半月綜合征。 良性潰瘍惡變的表現(xiàn): 1龕影周圍出現(xiàn)小結節(jié)狀充盈缺損,猶如指壓跡。 2周圍粘膜皺壁呈杵狀增粗或中斷。 3龕影變?yōu)椴灰?guī)則或邊緣出現(xiàn)尖角征。 4治療過程中龕影更大。 1. 食管靜脈曲張的影像學表現(xiàn)。 答:依據(jù)病變的程度和范圍將其分為:輕、中、重三度,三者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輕度:食管靜脈曲張發(fā)生于食管下段,表現(xiàn)為粘膜皺襞稍增寬或略為迂曲。管壁收縮自如,鋇劑通過順利,管壁邊緣呈鋸齒狀。中度:典型表現(xiàn)為食管中下段的粘膜皺襞明顯增寬、迂曲,呈蚯蚓狀或串珠狀充盈缺損,管壁邊緣不規(guī)則。管壁略增寬,鋇劑通過稍慢。重度:病變加重,病變也逐漸向上發(fā)展,累及食道全長。上述表現(xiàn)則更為明顯,并因為肌層退化而出現(xiàn)食管張力降低,管腔擴張,蠕動減弱,鋇劑排空延遲。 2. 胃潰瘍的直接征象與間接征象。 答:胃潰瘍的直接征象:龕影。龕影多見于小彎,切線位呈乳頭狀、錐狀或其他形狀;正面觀察,如果龕影內充滿造影劑,則為一類圓形鋇斑,如果龕影內的造影劑流出,則表現(xiàn)為一個園環(huán)狀影。龕影邊緣光滑整齊,底部平整或稍不平。龕影口部常有一圈粘膜水腫所造成的透明帶。這種粘膜水腫帶是良性潰瘍的特征,依其范圍而有不同的表現(xiàn):粘膜線:橫貫龕影口部一第寬1-2mm的光沒整齊的透明線;項圈征:龕影口部的透明帶寬0.5-1cm,象一個項圈;狹頸征:龕影口部明顯狹小,如一狹長的頸。慢性潰瘍周圍的瘢痕收縮,造成粘膜皺襞均勻性糾集。這種皺襞如車輪狀向龕影口部集中且到達口部邊緣并逐漸變窄,是良性潰瘍又一特征。 間接征象:痙攣性改變,表現(xiàn)為胃壁上的凹陷(又稱切跡),小彎龕影,在大彎的相對處出現(xiàn)深的痙攣切跡,猶如一個手指指向龕影。胃竇痙攣或幽門痙攣也很常見;分泌增加,使鋇劑不易附著于胃壁,液體多時在胃內形成液面;胃蠕動增強或減弱,張力增高或減低,排空加速或減慢。 3. 胃良、惡性潰瘍的鑒別。 答:見下表: 胃良性潰瘍與惡性潰瘍的X線鑒別診斷 良 性 潰 瘍 惡 性 潰 腸 龕影形狀 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整齊 不規(guī)則,扁平,有多個尖角 龕影位置 突出于胃輪廓外 位于輪廓之內 龕影周圍和口部 粘膜水腫表現(xiàn)如粘膜線、項圈 指壓跡樣充盈缺損,有不規(guī)則環(huán)提, 征、狹頸征等。粘膜皺臂向龕影 皺襞中斷、破壞 集中直達龕口 附近胃壁 柔軟,有蠕動波 僵硬,峭直,蠕動消失。 4. 結腸癌的影像學表現(xiàn)。 X線鋇灌腸表現(xiàn):腸腔內充盈缺損,輪廓不規(guī)則,粘膜皺襞破壞消失。病變多發(fā)生在腸壁一側,該處腸壁僵硬平直、結腸袋消失,當病變發(fā)展至腸壁一周,則呈:“蘋果核樣”。腸管狹窄,腫瘤沿腸壁環(huán)狀侵潤生長,引起腸壁增厚,腸腔狹窄,邊緣不規(guī)則,易造成梗阻。較大龕影,位于腸腔內,直徑1.5cm以上,沿腸壁長軸生長,類似潰瘍型胃癌,也有“半月征”存在。 CT、MR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結腸走行區(qū)內軟組織腫塊影,腸壁增厚,管腔狹窄。靜脈注射造影劑病變增強。可發(fā)現(xiàn)周圍淋巴線腫大。 5. 肝細胞癌的CT表現(xiàn) 平掃:呈低密度占位性病變,中心壞死部分密度更低,結節(jié)型,腫瘤邊緣可見低密度環(huán)為被膜,完整或不完整;巨塊型周圍常有子灶。 增強掃描:從腫瘤與正常肝不同的血液動力學特點,加以理解,這也是肝細胞癌與其他腫瘤鑒別診斷的要點。 第 14 頁 共 24 頁 正常肝臟血供75-80%來于門靜脈,而HCC90%以上由肝動脈供血,增強CT多期掃描可體現(xiàn)其特點。即動脈期出現(xiàn)不均勻強化,門脈期對比劑退出又呈低密度。此時被膜可呈環(huán)形強化。 6. 肝血管瘤的CT表現(xiàn) 平掃:低密度占位性病變,密度均勻,邊緣清楚。 增強掃描:腫瘤之血液動力學特點,為診斷與鑒別診斷依據(jù)。 動脈期:腫瘤邊緣呈斑點狀、團片狀、環(huán)狀強化,密度近似于主動脈,之后造影劑向中心填充;延遲掃描,病灶變小,至完全填完,與肝實質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7. 肝血管瘤的MRI表現(xiàn) 腫瘤邊緣清楚圓形、類圓形或分葉狀。T1WI為均勻低信號,T2WI為很亮的高信號,采用多回波SE序列可見隨TE延長,信號逐漸增高,可達到與膽汁信號相同。形成“燈泡征”,為特異征象。 8. 肝轉移瘤的CT表現(xiàn) 平掃表現(xiàn)為單發(fā)或多發(fā)類圓形低密度結節(jié),邊緣清楚。中心壞死表現(xiàn)為更低密度區(qū)。 增強掃描顯示腫瘤境界清楚,邊緣強化而密度升高。因原發(fā)癌血供等特點不同,其表現(xiàn)不同。 呼吸系統(tǒng)影像檢查方法的優(yōu)選 答:X線檢查:常用于篩查呼吸系統(tǒng)疾病; DSA:肺內血管性疾病的診斷,咯血判斷出血部位及止血治療,肺癌灌注化療; CT:常用檢查方法; MRI:判斷胸部大血管情況; 核素:肺血栓栓塞、COPD,肺部疾病的術前功能測定; PET:肺結節(jié)良惡性判斷、肺癌分期、療效評估。 2 X線平片的肺野劃分 答:沿第2、4前肋下緣水平劃線將肺野分為上、中、下肺野;從肺門到一側肺野的最外部縱行均分3帶(內、中、外帶)。 3 支氣管充氣征的概念 答:實變的密度增高影中顯示含氣的支氣管影,稱支氣管氣像。常見于炎癥實變期。 4 大葉性肺炎的影像表現(xiàn) 答:充血期:無陽性征象或局限性肺紋理增粗; 紅色肝變期和灰色肝變期:大片肺實變,可見支氣管充氣征。肺葉實變以葉間裂為界,邊緣清楚; 消散期:肺實變密度減低,不均勻,呈散在斑片實變。 5 肺膿腫的影像表現(xiàn)及空洞的鑒別診斷 答 1)肺膿腫的影像表現(xiàn):急性肺膿腫表現(xiàn)為實變內的厚壁空洞,內壁光滑,外壁模糊,空洞內??梢姎庖浩剑宦苑文撃[表現(xiàn)為內外壁較清晰的厚壁空洞,周圍可見斑片索條影。 2)空洞的鑒別診斷:(1)蟲蝕樣空洞:大片壞死組織內多發(fā)小空洞,多見于結核干酪性肺炎;(2)薄壁空洞:洞壁厚度小于3mm,多見于肺結核;(3)厚壁空洞:洞壁厚度大于3mm,多見于肺膿腫、肺癌和肺結核,肺膿腫空洞內多見液平面,肺癌空洞內壁不規(guī)則,呈結節(jié)狀。 6 什么是早期中央型肺癌和早期周圍型肺癌 答:發(fā)生于段及段以上支氣管的肺癌稱中央型肺癌。早期中央型肺癌:癌瘤局限于支氣管腔內或在肺段支氣管壁內,無淋巴結轉移及其他臟器轉移;或癌瘤向支氣管外發(fā)展時,病灶小于2cm,無淋巴結及其他臟器轉移。 發(fā)生于段支氣管以下的肺癌稱周圍型肺癌。早期周圍型肺癌:腫塊直徑2cm或以下,無胸膜浸潤和淋巴結轉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