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程_第1頁
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程_第2頁
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程_第3頁
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程_第4頁
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程供臨床 基礎 預防 檢驗 護理 口腔等專業(yè)使用主編 蘇衍萍 魏麗華 崔海慶主審 王學春高等教育出版社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程供臨床 基礎 預防 檢驗 護理 口腔等專業(yè)使用主編 蘇衍萍 魏麗華 崔海慶 副主編 劉立偉 杜長青 李亞魯 陳曉蓉 葛麗 杜輝 石運芝 主審 王學春編委 (按照姓氏筆畫為序)王兆蘭 王勤 王慧 石運芝 陳曉蓉 吳馨培 楊艷 李亞魯 劉立偉 杜輝 杜長青 葛麗 高佩安 郭巖 張慧 袁麗麗 蘇衍萍 崔海慶 魏麗華 內容提要 本書為高等醫(yī)學院校組織學與胚胎學的配套教材,編寫宗旨為夯實基礎知識、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強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內容分基本實驗、融合和創(chuàng)新實驗及彩色圖譜3部分?;緦嶒灲榻B組織學與胚胎學各章實驗目的、內容及觀察方法,并配有思考題。融合創(chuàng)新實驗是在完成基礎實驗的基礎上,增加了設計和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圖譜配合實驗指導,更形象、生動。適用于醫(yī)學院校各專業(yè)實驗課教學和學生復習、自學。前 言組織學與胚胎學是研究人體微細結構及其功能關系的一門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形態(tài)學科,分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隨著醫(yī)學教育的發(fā)展,組織學與胚胎學逐漸向亞細胞和分子水平擴展,實驗教學仍然主要是一些驗證性實驗,觀察標本和組織切片,因此實驗教學越來越跟不上理論課程的步伐。十一五期間,建立了數(shù)碼互動實驗室,實現(xiàn)了顯微鏡下微觀圖像的實時外延、數(shù)字化與互動;同時開放了實驗室,拓寬可學習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也是僅僅局限于形態(tài)、動畫的觀察,沒改變實驗驗證性的性質。為了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我們成立了科研興趣小組,但是也是僅僅局限于少數(shù)學生。為適應新世紀教學改革的需要,培養(yǎng)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強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我們編寫了這部組織學和胚胎學實驗教程。本書的主要特點1.基本實驗部分內容中設有一覽表,使學生對每次實驗內容和要點一目了然。文字部分描述簡明扼要,重在引導啟發(fā)和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規(guī)律、快速準確觀察,提高觀片效果。2.本書第二部分增設了融合創(chuàng)新實驗。我們改革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模式,把融合創(chuàng)新實驗納入實驗教學計劃。 本書增編了8次融合、設計和創(chuàng)新實驗,每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營造了設計創(chuàng)新氛圍,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3.本書第三部分為圖譜,精選圖片216幅,全部為我組技術人員制作的切片原照,圖片清晰、結構典型,指導性強。為提高學生專業(yè)外語水平,每幅圖的中文圖名后均有英文,并采用英文標注。圖譜配合實驗指導,更形象、生動,增加了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加快理解、記憶結構內容。重要臟器圖片增加了正常和病理的對照,加強了學科滲透,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本實驗教程從編寫到出版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泰山醫(yī)學院有關領導和編委的大力支持,各位編委為實驗教程的完成付出了諸多辛苦和努力,在書即將出版之際,謹向支持和關心本書編寫的所有人員致以最真誠的感謝。由于實驗教學改革處于探索階段,加之我們學識有限,時間倉促,本書若有不足和錯誤,敬請同行專家和同學們批評指正。 蘇衍萍 2011年11月目錄第一部分:基本實驗實驗一 組織學緒論1實驗二 上皮組織 7實驗三 結締組織 10實驗四 血液和血細胞發(fā)生 13實驗五 軟骨和骨 15實驗六 肌組織 18實驗七 神經(jīng)組織 20實驗八 神經(jīng)系統(tǒng) 22實驗九 眼和耳 24實驗十 循環(huán)系統(tǒng) 28實驗十一 皮膚 31實驗十二 免疫系統(tǒng)33實驗十三 內分泌系統(tǒng)36實驗十四 消化管39實驗十五 消化腺43實驗十六 呼吸系統(tǒng)47實驗十七 泌尿系統(tǒng)49實驗十八 男性生殖系統(tǒng) . 51實驗十九 女性生殖系統(tǒng) 54實驗二十 胚胎學緒論58實驗二十一 人體胚胎學總論 59實驗二十二 顏面、頸和四肢的發(fā)生 62實驗二十三 消化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的發(fā)生 63實驗二十四 泌尿系統(tǒng)和生殖系統(tǒng)的發(fā)生 64實驗二十五 心血管系統(tǒng)的發(fā)生 65實驗二十六 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生. 66第二部分 融合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實驗一 組織石蠟切片的制作和蘇木素-伊紅(HE)染色67實驗二 用PAS反應顯示肝組織中糖原的分布 71實驗三 疏松結締組織鋪片與巨噬細胞觀察 73實驗四 肥大細胞的染色與觀察 76實驗五 大、中動脈的結構特點與動脈硬化的發(fā)生 78實驗六 肝組織脂肪沉積的實驗設計80實驗七 急性肺水腫的模型建立與肺組織的結構觀察 82實驗八 精子、卵子和受精 84第三部分 圖譜精選文檔第一部分 基 本 實 驗實驗一 組 織 學 緒 論Introduction to histology組織學是研究正常機體微細結構及其功能關系的科學?;A實驗是組織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通過利用顯微鏡觀察組織切片,掌握各種組織、器官光鏡下的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并通過實驗過程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一、實驗注意事項1. 實驗課應攜帶教科書、實驗指導、彩色鉛筆、橡皮、繪圖本(紙)等,穿工作服。2. 實驗前應復習好理論,按照進度預習實驗指導。3. 實驗室配備有數(shù)碼互動系統(tǒng),二個自然班按照學號分為三個實驗室,每個實驗室的同學按照學號順序入座,每位同學一臺顯微鏡。要熟悉數(shù)碼互動系統(tǒng)操作流程,了解顯微鏡的構造、性能、使用及維護方法。4.儀器設備、組織切片及實驗室其它用具,損壞后應照章賠償。5. 實驗室儀器、設備、切片標本不得帶出室外。6. 保持實驗室安靜,服從指導,嚴禁喧嘩或干擾他人。7. 保持實驗室整潔,實行衛(wèi)生值日制,離開時注意關好水、電、門窗。 二、實驗儀器設備及使用方法(一)數(shù)碼互動系統(tǒng)1.組成:顯微數(shù)碼互動系統(tǒng)由四個部分組成:數(shù)碼一體化顯微鏡系統(tǒng)、圖像處理系統(tǒng)、語音系統(tǒng)和軟件系統(tǒng)。其中軟件系統(tǒng)對前三者的有機整合,形成了圖像與語音并重的互動實驗室系統(tǒng)。學生端LED指針、學生語音單元、學生耳麥、學生顯微鏡、學生電腦與教師電腦、教師耳麥、教師顯微鏡構成了整個互動系統(tǒng)。數(shù)碼一體化顯微鏡系統(tǒng)我校顯微數(shù)碼互動實驗室配置的數(shù)碼一體化顯微鏡包括:教師用顯微鏡和學生用顯微鏡。教師用顯微鏡為內置800萬像素攝像系統(tǒng),采用IEEE1394接口,可保證大量高清晰圖像的快速傳輸?shù)臄?shù)碼一體化顯微鏡。學生用顯微鏡為內置200萬像素數(shù)碼顯微鏡頭,可通過數(shù)據(jù)傳輸線將圖像傳入教師用電腦的數(shù)碼一體化顯微鏡。圖像處理系統(tǒng)顯微數(shù)碼互動實驗室圖像系統(tǒng)包括教師通道、學生通道1、學生通道2和學生通道3。教師通道顯示的是教師用顯微鏡下的圖像,可用于示教。每個學生通道可同時顯示16臺學生顯微鏡的圖像,也可以用鼠標左鍵點擊任一圖像,單獨全屏顯示1臺顯微鏡的圖像。語音系統(tǒng)語音系統(tǒng)包括師生對講、學生示范、分組練習、拒絕(允許)拍照、響應呼叫、清除呼叫、全通話和系統(tǒng)復位。軟件系統(tǒng)軟件系統(tǒng)包括Digiclass 1.2部分和Advanced 3.2部分。上實驗課時用得最多的是Digiclass 1.2部分,而Advanced 3.2部分是圖像處理和圖像分析。Digiclass 1.2軟件操作界面,左上方占屏幕大部分面積的是視頻顯示部分,下方為對應的視頻圖像操作功能面板,右方為語音互動部分。視頻顯示部分主要顯示來自于教師通道和學生通道的圖像,老師可以通過學生通道來監(jiān)控學生的實驗情況。左下方的視頻圖像操作功能控制面板包括基本、高級和拍照,可對圖像進行明亮度、對比度、銳度、圖像色彩、白平衡、捕捉圖像等操作,使圖像更真實、清晰。右上方左側為語音互動操作部分,右側的“耳機”和“話筒”是教師耳機的調節(jié)功能。右下方為系統(tǒng)狀態(tài)和學生的編號。Advanced 3.2,主要是對所拍下來的圖像進行處理、分割和計算,并作出圖文報告。 2操作流程:包括顯微圖像處理系統(tǒng)和數(shù)字網(wǎng)絡顯微互動系統(tǒng)兩部分顯微圖像處理系統(tǒng)(1)雙擊桌面上MiE軟件圖標。(2)點擊“預覽”啟動視頻預覽。(3)在顯微鏡載物臺上放好切片,調節(jié)顯微鏡,至屏幕上顯示出清晰圖像。(4)調節(jié)白平衡 首先把切片移至大面積空白位置;在視頻預覽狀態(tài)下點擊“高級”,在彈出的窗口中選擇“自動白平衡”;等待1-2秒后取消選擇“自動白平衡”,點擊“隱藏”關閉窗口。(5)點擊“圖像處理”,切換至圖像處理單元。數(shù)字網(wǎng)絡顯微互動系統(tǒng)(1)右鍵點擊右下角電腦圖標,出現(xiàn)菜單,可實現(xiàn)功能有:電子舉手 遠程信息 作業(yè)提交。(2)電子舉手 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可以使用電子舉手請求教師回應,學生登錄后在右鍵菜單中選擇電子舉手或按ScrollLock鍵即可發(fā)出舉手信息。(3)遠程信息 學生通過遠程信息對話框可以和老師對話。(4)作業(yè)提交 學生把老師發(fā)下的試卷做完后,通過“作業(yè)提交”交給老師。 (二 )普通光學顯微鏡構造 主要由支架部分、機械部分和光學部分組成。(1)支架部分:鏡座 支持著整個顯微鏡。鏡臂 是鏡筒、載物臺、調焦旋鈕和聚光器的支持結構。(2)機械部分:載物臺 又稱工作臺或鏡臺,臺正中的孔稱鏡臺孔。臺上裝有標本移動器,其作用是用來固定標本和調節(jié)標本的位置。鏡筒 其上端裝有目鏡,下端連接物鏡轉換器。物鏡轉換器(鏡盤)是可旋轉的圓盤形結構,其上裝有放大不同倍數(shù)的物鏡鏡頭。調焦旋鈕安裝在鏡臂上,有粗調旋鈕和細調旋鈕兩種。旋轉前者可大幅度調節(jié)物鏡與標本之間的距離,而后者只作細微的調節(jié)。(3)光學部分:反射鏡(反光鏡) 安裝在鏡座上,其功能是將光線反射至聚光器。聚光器 由一組透鏡組成,其功能是將來自反光鏡的光線聚集到被觀察標本上。前兩者又稱采光部分。其下方的光圈可開大或關小,用以調節(jié)光線的強度。目鏡 安裝在鏡筒頭端,裝有一個目鏡的稱單筒型顯微鏡(單目鏡),兩個目鏡者稱雙筒型顯微鏡(雙目鏡),兩目鏡可被內外拉動,以調節(jié)眼間距,使雙眼看到同一視野上。目鏡放大倍數(shù)有10倍、15倍、20倍,常用10倍。物鏡 安裝在鏡盤上,放大倍數(shù)有4倍、10倍、40倍、100倍等,通常將10倍稱作低倍鏡,40倍稱作高倍鏡,100倍稱作油鏡。放大倍數(shù)為目鏡和物鏡的乘積。故后兩者也稱放大部分。 使用方法正確使用顯微鏡可提高觀察效果和速度,因此,不但要熟悉顯微鏡構造,更要掌握使用方法。(1)對光:插上電源插頭,打開底座一側電源開關,將10倍物鏡旋至正中;升高聚光鏡,打開光圈;眼睛與目鏡接觸,調節(jié)光的強度,光線太強,不但刺激眼睛,而且易損傷燈泡。(2)放置切片:將切片蓋玻片面向上置于顯微鏡載物臺上,操作標本移動器將標本調至中央適當位置。(3)調焦距:一般用10倍物鏡,轉動粗調旋鈕,至被觀察標本與物鏡相距約0.5cm處,再緩緩調節(jié)兩者之間的距離,配合使用細調旋鈕,直至圖像清晰為止。如換用高倍鏡,則在此基礎上直接將鏡頭轉至正中,然后操作細調旋鈕,便可看到清晰的物象。(4)標本觀察:調好清晰度后,按實驗目的要求調節(jié)標本移動器,對切片進行仔細觀察。(5)油鏡的使用方法:在要觀察部位的蓋玻片上滴一滴香柏油,旋轉物鏡轉換器,將100倍油鏡頭旋至正中,然后從側面觀察,使鏡頭浸入油中。緩緩調節(jié)細調旋鈕至圖像清晰。用完油鏡,必須用二甲苯將鏡頭擦干凈。(三)注意事項(1)搬動顯微鏡時要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貼于胸前,以防碰撞。切忌單手提顯微鏡,萬一部件滑脫,造成損傷。(2)緩慢升降物鏡,以免損傷切片。(3)要用專用擦鏡紙擦鏡頭,不得用手直接擦拭。顯微鏡經(jīng)精心調試,并在鏡頭內安裝了指針(在視野內看到的黑線),故不得震動和隨便拆卸鏡頭及其他部件,出現(xiàn)故障或損傷立即報告。用完后包好放回原處。三、常用制片技術觀察前要了解該標本的制作方式及染色方法。同一標本用不同的染色方法,所呈現(xiàn)的顏色不同,不同的染色方法所顯示的結構不同,如硝酸銀染色能顯示網(wǎng)狀纖維、網(wǎng)狀組織,而在HE染色的標本上則不能顯示。為將結構顯示的更好,要根據(jù)需要選擇染色方法。(一) 石蠟切片蘇木素和伊紅(HE)染色法石蠟切片HE染色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制片方法,下面簡要介紹制作過程:1. 取材(obtaining the specimen):材料一般來自人尸體或手術切除的組織或器官,有的取自動物的組織或器官。最好在2小時以內取材,避免擠壓、損傷和污染組織。材料大小一般不超過1.2cm0.5cm 0.5cm。2. 固定(fixation):固定的目的是避免組織自溶、腐敗。固定使組織內的蛋白質變性凝固,使組織易于切片染色。常用固定劑有甲醛溶液、乙醇、重鉻酸鉀、醋酸與苦味酸等,常用10甲醛。為提高固定或染色效果,可用復合固定劑。固定液的用量一般要大于組織塊體積的20倍以上。材料固定一段時間后硬度增加,修整后繼續(xù)固定。3. 脫水(dehydration)及透明(clearing):固定后的組織含有水分使石蠟難以浸入,所以,浸蠟前需用脫水劑(酒精、甲醇、或丙酮)脫去組織中的水分,常用的方法是用50、70、80、90、95、100酒精梯度脫水。然而,由于酒精和石蠟不能混合,所以,脫水后的組織還需要用能與酒精和石蠟混合的脂溶劑(二甲苯、氯仿、甲苯等)浸透,取代組織中的酒精,從而使石蠟易于浸入組織。脂溶劑浸透后的組織折光率增加,變得較為透明,故稱為透明。4. 浸蠟:將透明的組織塊投入溶點為,5456,5658,5860溶蠟中,使蠟浸入組織細胞內。5. 包埋(embedding):組織塊經(jīng)上述處理后,置于盛有溶蠟的包埋盒中,待冷卻。6. 切片(sectioning)及貼片(mounted):切片前將蠟塊修成需要的形狀,將其固定于切片機上,切成510m厚的薄片。將切好的(組織片)蠟片在溫水中展開貼于清潔并涂有薄層蛋白甘油的載玻片上。置37恒溫箱內烘干。7. 染色(stain):染色前入二甲苯脫蠟,再依次入100、95、90、80、70、50酒精至水,然后入蘇木素(hematoxylin,紫藍色堿性染料)染細胞核,用水洗去玻片上多余染液,再用鹽酸酒精分色,自來水沖洗蘭化,目的是使細胞核著色適度,背景清晰。經(jīng)水洗后入伊紅(eosin,紅色酸性染料)染細胞質。9. 脫水、透明:經(jīng)70、80、90、95、100酒精脫水。再經(jīng)二甲苯透明,以增加組織透光度,提高觀察效果。10. 膠封:在透明后的標本上滴一滴樹膠蓋上蓋玻片,涼干或烘干后可長期保存。(二) 普通組織化學技術PAS反應PAS反應是較常用的一種組織化學技術。其前期制片過程從取材到脫蠟復水與石蠟切片HE染色法基本相同。浸水后的切片作如下處理:過碘酸氧化水洗希夫試劑水洗蘇木素(染核)脫水透明膠封。此方法可用來顯示基膜、糖原、粘液性腺細胞內的粘原顆粒等。(三) 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將普通組織學技術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切片的前期和后期處理基本同普通組織學技術,但各步驟要求比較嚴格。不同之處主要是染色所用試劑為免疫組織化學試劑。(四) 電鏡技術制備超薄切片程序和石蠟切片相仿,但要求極嚴格。主要區(qū)別是:取材很?。?mm3),所用固定液為戊二醛和鋨酸,脫水后用樹脂包埋,用超薄切片機切片,切片用醋酸雙氧鈾和枸櫞酸鉛雙染色,透射電鏡觀察。如要觀察標本的表面立體構像,則組織塊不需切片,用上兩種固定液固定后再經(jīng)脫水、干燥、表面噴碳和金屬膜后掃描電鏡觀察。(五)細胞培養(yǎng)技術從機體分離和純化組織中某種細胞在體外適宜的營養(yǎng)、溫度、pH值、O2、CO2濃度及無菌條件下進行培養(yǎng),使細胞生長繁殖,成為細胞培養(yǎng)。培養(yǎng)的活細胞需用相差顯微鏡觀察。四、實驗步驟和方法組織學實驗主要是用顯微數(shù)碼互動系統(tǒng)觀察組織切片,注意顯微鏡焦距和電腦顯示屏圖像清晰度可能不一致,也就是說從目鏡觀察圖像已清楚,電腦圖像不清晰,反之亦然,要注意調試;也可配合觀察圖譜、電子圖譜,電鏡照片、模型等。觀察切片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觀察步驟:先用肉眼觀察,再用低倍鏡,最后用高倍鏡觀察。必要時用油鏡觀察。(1) 肉眼:觀察組織的外形、斷面、顏色等。(2) 低倍鏡:了解組織切片的全貌,確定結構類型,若是中空性器官應從內(腔面)向外逐層觀察。注意各層的結構特點及層與層之間的關系。如果是實質性器官,應從外周(一般為被膜)至中心依次觀察,重點觀察實質的結構。(3) 高倍鏡:在低倍鏡觀察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察組織和細胞的微細結構包括細胞的形態(tài),細胞間的相互關系及細胞間質的結構特點等。(4) 觀察切片過程中要開動腦筋,不但注意要求看什么,更要關注看到的是什么。要運用比較的方法,辨別不同組織結構的異同,以利于加深和鞏固對其特點的認識。(5)對你感興趣的圖片進行拍照、存儲。2. 注意事項:(1) 實驗用所有切片多為石蠟切片蘇木素和伊紅(HE)染色標本。(2) 應重視低倍鏡下結構的觀察。切勿因盲目追求放大倍數(shù)而直接用高倍鏡觀察。高倍鏡雖然放大倍數(shù)大,但視野較小容易忽略全貌,以致觀察結果不全面、不準確、甚至錯誤。(3) 取材和切片制作過程中,要經(jīng)過復雜的技術處理,不可避免地對組織產(chǎn)生損傷,造成人工假象。如出血、上皮細胞脫落、組織間出現(xiàn)裂隙、皺褶、刀痕、染料殘渣等,應注意區(qū)別。(4) 注意平面和立體的關系,由于切片的部位和方向的不同,同一組織或器官可呈現(xiàn)不同的圖像。4繪圖:繪圖可以加強學生對于組織結構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是培養(yǎng)觀察和綜合分析能力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繪圖應在仔細觀察并理解的基礎上,選取典型部位繪制。圖應力求反映鏡下所見的真實結構。顏色應盡量與標本顏色相對應,如在HE染色的標本上,細胞質著紅色,細胞核著藍色。圖面設計、大小比例、顏色深淺、線條粗細要合理,注字時要求拉線平直、字頭對齊、書寫端正(提倡用英文注字)。五、思考題1. 石蠟切片HE染色標本的制作主要經(jīng)過哪些過程?2. 解釋名詞:(1)HE stain (2) Acidophilia (3) Basophilia (4) PAS reaction ( 蘇衍萍)實驗二 上 皮 組 織Epithelial Tissue一、實驗目的1.掌握不同器官中各種上皮組織的光鏡形態(tài)結構特點。2.了解光鏡下微絨毛、纖毛、基膜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3.掌握不同面上細胞特殊結構的電鏡結構特點,理解各自的功能。二、實驗內容標本號名稱取材染色觀察要點備注94甲狀腺狗HE單層立方上皮,核外形及位置、游離面和基底面57膽囊人HE單層柱狀上皮,核外形及位置、游離面和基底面65氣管胎兒 HE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纖毛、杯狀細胞和基膜46食管人HE復層扁平上皮,表層、中間層及基底層72膀胱人HE變移上皮,蓋細胞、中間層及基底層 注意兩者比較腸系膜蛙 鍍銀單層扁平上皮示教1. 單層立方上皮 (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甲狀腺切片肉眼觀察 標本呈長方形,實質性器官。低倍鏡觀察 腺實質內有大量大小不等的腺泡切面,腺泡壁由單層立方上皮構成,腔內粉紅色均質狀物是上皮細胞的分泌物,找到圓形細胞核排列整齊的濾泡上皮,轉高倍鏡觀察。高倍鏡觀察 腺泡壁上皮細胞近似于立方形,胞質弱嗜堿性,核圓形位于細胞的中央。此種上皮還分布在何處?2. 單層柱狀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膽囊橫切面肉眼觀察 切片標本呈半圓形,凹面為內表面,外觀不整齊, 著淺藍色,為黏膜層,單層柱狀上皮位于其表面,其余的部分染成紅色為膽囊壁的其它構造。 低倍鏡觀察 腔面有許多高而分支的皺襞,其表面為單層柱狀上皮。由于單層柱狀上皮被斜切的緣故,常見有多層細胞核,似多層細胞排成復層。有的部位游離面可見成片或帶狀非細胞結構,是殘留的膽汁。選擇核呈橢圓形,整齊排列成單層的部位用高倍鏡進一步觀察。高倍鏡觀察 上皮細胞位于基膜上,呈高柱狀,胞質染成粉紅色,細胞核呈長橢圓形,靠近細胞的基底面。注意核質的比例、核的形態(tài)等。3. 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氣管橫切面肉眼觀察 氣管橫斷面為環(huán)狀結構,被覆腔面的薄層藍紫色邊緣是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其深層著紫藍色的半環(huán)狀結構是軟骨。低倍鏡觀察上皮的游離面和基底面都很平整,細胞核的高低不一致。上皮的游離面可見有一層淡染的帶狀結構,是密集的纖毛。高倍鏡觀察 構成上皮的幾種細胞,形態(tài)分辨不清,但可根據(jù)細胞和形態(tài)、位置加以區(qū)別。 柱狀細胞: 細胞呈高柱狀,頂部寬大達腔面,基部較窄,位于基膜上,核大,染色淺,位置較高,細胞表面有密集的纖毛。 杯狀細胞:位于其它上皮細胞之間,形似高腳酒杯,其頂部膨大,底部較細窄。頂部常被染成淡藍色或空泡狀,空泡是因為杯形細胞所產(chǎn)生的分泌顆粒(黏原顆粒)在制片過程中被溶解所致。細胞核位于底部較窄的部分,呈扁圓形或三角形,著色較深。 梭形細胞:細胞兩端尖細中間較粗,核呈長橢圓形,位于細胞中央。 錐形細胞:位于上皮基部,核小,染色深,呈橢圓形,位置較低。4. 復層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食管橫切面 (未角化型)肉眼觀察 食管橫斷面呈扁圓形,壁較厚,腔面因有數(shù)條縱行皺襞而不規(guī)則,管腔小,內表面著藍紫色的一層即為未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低倍鏡觀察 上皮由多層細胞構成,根據(jù)細胞形態(tài)特點,大致分為三層。上皮基底面凹凸不平,結締組織伸入凹處形成乳頭狀結構。高倍鏡觀察 位于基底部的一層細胞為立方或矮柱狀,排列緊密,細胞界限不清,細胞質嗜堿性較強,核呈橢圓形,可見有絲分裂像。中間為數(shù)層(約89層)多邊形細胞,細胞較大,核圓形,位于中央。向表面細胞逐漸變扁,呈梭形或扁平狀,核扁圓,與細胞長軸平行。5. 變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膀胱切片(收縮狀態(tài)) 肉眼觀察 標本呈矩形,腔面有著紫藍色的薄層結構,為變移上皮所在處。低倍鏡觀察 上皮細胞較厚,約78層,表層細胞大,嗜酸性較強,基底面較平坦。高倍鏡觀察 細胞層數(shù)較多,表層細胞大,呈立方形,稱蓋細胞。蓋細胞胞質豐富,核圓形,有的可見雙核。 中間數(shù)層細胞呈多邊形或倒梨形?;鶎蛹毎柿⒎叫位虻椭鶢?。注意:在以上各上皮深層的結締組織中可見大小不同的血管,其腔面見扁平的紫藍色核(有的因收縮成圓形),即內皮(單層扁平上皮),在膀胱壁的最外層可見扁平的紫藍色核,即間皮(單層扁平上皮)的側面形態(tài)。在氣管和食管壁內看到的泡狀結構為外分泌腺,前者以漿液性腺泡為主(細胞核呈圓形),后者以黏液性腺泡(細胞核呈扁圓形)為主。在有關章節(jié)還要作詳細介紹和觀察。6. 示教蛙的腸系膜,鍍銀染色。單層扁平上皮表面觀:細胞呈多邊形,相鄰細胞交界處呈棕色鋸齒狀,細胞中央圓形或橢圓形白色結構為細胞核的位置。三、思 考 題1. 上皮組織位于什么部位,有何共同結構特點? 各類上皮的分布部位及各自的功能?2. 在切片上如何將上皮組織與結締組織區(qū)別開來。3. 鏡下如何區(qū)別復層扁平上皮和變移上皮。4. 在結締組織中是否看到了血管,其腔面的上皮為哪種,形態(tài)如何?5. 名詞解釋 Microvillus Cilium Gap junction Basement membrane 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 (魏麗華)實驗三 結 締 組 織Connective tissue一、實驗目的1. 掌握結締組織的分類、分布和結構特點。2. 掌握并辨別疏松結締組織中不同細胞成分和纖維成分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3. 了解致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和網(wǎng)狀組織的結構特點。二、實驗內容標本號名稱取材染色觀察要點 備注10L.C.T鋪片 小鼠特染成纖維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及脂肪細胞;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11L.C.T切片 D.C.T切片 大鼠大鼠 HEHE切片和鋪片的不同膠原纖維和成纖維細胞示教88皮膚 人HE 脂肪細胞 示教35淋巴結 人鍍銀網(wǎng)狀細胞、網(wǎng)狀纖維 示教57膽囊 肉芽組織 人人 HEHE 漿細胞 成纖維細胞 示教示教1疏松結締組織鋪片 (spread preparation of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該片為皮下組織或腸系膜鋪片,是活體注射胎盤藍后,取少量皮下組織。在載玻片上牽拉成薄片,用升汞純酒精飽和液Susa-液固定,甲苯胺藍和醛品紅染色。肉眼觀察:標本呈薄層棉絮狀低倍鏡觀察:可以看到縱橫交錯的纖維束,其中大部分是膠原纖維,呈寬窄不等的紅色條索狀。彈性纖維較少染成紫藍色,呈細絲狀直行,斷端呈卷曲狀。在纖維之間有許多點狀結構為細胞的核??梢娙宄扇旱姆蚀蠹毎?,有的標本中可見到著色深的毛細血管網(wǎng)和網(wǎng)間的脂肪細胞。 高倍鏡觀察:分辨2種纖維成分和4種細胞成分。纖維 :膠原纖維(collagenous fiber):染成粉紅色,較粗大,呈波浪狀,有分支交織成網(wǎng)。彈性纖維(elastic fiber):染成紫色,比膠原纖維細直,因為折光性強,所以看起來比較表淺,也有分支,交織成網(wǎng)狀。細胞: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數(shù)量最多,胞體大,扁平多突起,胞質嗜堿性,但是在鋪片上很難看到其全貌,為什么?核大扁、卵圓形。巨噬細胞(macrophage):胞體多為不規(guī)則形,也有圓形和橢圓形者,胞質多呈嗜酸性,因為吞噬了胎盤藍顆粒,因此胞質內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藍色顆粒,核小,圓形或腎形。它與成纖維細胞有何區(qū)別?肥大細胞:常分布于小血管周圍,胞體較大,呈圓形或橢圓形,胞質內充滿紫色顆粒,顆粒粗大,大小一致,數(shù)量多,以至使細胞呈紫黑色,難以辨清顆粒的形態(tài),故選擇顆粒較稀少者觀察。核小圓形,位于細胞中央。脂肪細胞:常成群分布,胞體大,呈圓形或卵圓形,核扁,在一側。2疏松結締組織切片(loose connective tissue slice)該片為大鼠皮下組織,石蠟切片,HE染色。低倍鏡觀察:為大塊較疏松的粉紅色區(qū)域,大部分為紅色條塊,有橫、縱、斜各方向的斷面(說明了什么?),是膠原纖維,之間夾雜著彈性纖維,兩者不易區(qū)分,纖維之間有散在分布的細胞核,可見成團的空泡狀的脂肪細胞。高倍鏡觀察:纖維排列疏松,方向不一。細胞核大部分為橢圓形或梭形,染色深,其周圍的細胞質不易辨認,細胞類型不能區(qū)分。脂肪細胞呈空泡狀,為制片過程中脂滴被溶解所致,核扁圓形或月芽形被擠在一側。3脂肪組織(adipose tissue) 該片為人的指皮,Susa液固定,石蠟切片,HE染色。肉眼觀察:標本上染成紅色或紫藍色的彎曲邊緣是指皮的表皮,其下方染色淺的部位是脂肪組織。 低倍鏡觀察:脂肪組織被疏松結締組織分割成許多小葉,小葉內有成團的脂肪細胞。在制片過程中,由于細胞內的脂滴被酒精溶解,故細胞呈空泡狀。在結締組織內有血管、神經(jīng)斷面。高倍鏡觀察:脂肪細胞。4致密結締組織(dense connective tissue)顯微鏡觀察:大量膠原纖維密集平行排列,細胞較少,分布于纖維之間,呈扁平狀,有突起。5網(wǎng)狀組織(reticular tissue)顯微鏡觀察:網(wǎng)狀纖維具有嗜銀性,又稱嗜銀纖維,主要分布在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可見黑褐色的網(wǎng)狀纖維呈分支細網(wǎng)狀,網(wǎng)架之間有許多散在的細胞,其中核較大,胞質較多的為網(wǎng)狀細胞;核小而圓的為淋巴細胞,網(wǎng)狀細胞和網(wǎng)狀纖維構成網(wǎng)狀組織,是構成淋巴結的支架。6漿細胞(plasma cell)顯微鏡觀察:在上皮深面可找到漿細胞,其胞體圓形或卵圓形;胞質嗜堿性強,染成紫藍色;胞核大、圓、偏居一側,染色質粗且密集,排列成車輪狀,中央可見核仁。7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低倍鏡觀察:可見新鮮的肉芽組織內成纖維細胞密集排列,并可見到許多新生毛細血管。高倍鏡觀察:成纖維細胞呈梭形多突起,胞核橢圓形,大而染色淺,位于細胞中央,核仁清楚,胞質嗜堿性強,染成藍色。三、思考題1. 疏松結締組織中有哪些細胞?分別有何形態(tài)結構特征?有什么功能?2. 疏松結締組織中有幾種纖維?各種纖維由什么組成?有何特性和功能?3. 本章組織切片中,你所看到的細胞和纖維有哪些,其它為什么看不到?4. 名詞解釋:(1)Macrophage (2)Fibroblasts (3)Plasma cell(葛 麗 郭巖)實驗四 血液和血細胞發(fā)生Blood and Hemopoiesis一、 實驗目的1. 掌握油鏡的使用方法。2. 掌握紅細胞、網(wǎng)織紅細胞、各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結構特點。3. 了解血涂片的制作方法。4. 了解血液發(fā)生、發(fā)育過程中的形態(tài)變化過程。二、 實驗內容標本號名稱取材染色觀察要點備注8血涂片人Wrights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 單核細胞和血小板9血涂片兔煌焦油藍網(wǎng)織紅細胞示教骨髓涂片示教1 血涂片(blood smear)無菌條件下,用采血針取耳垂或指尖血,用載玻片一端蘸取少許血液,再用另一載玻片一端放在血滴前,成450角,待血滴沿推片散開后,稍用力均勻前推,鋪成一血膜,自然干燥后,經(jīng)Wrights染色。低倍鏡觀察:涂片中有大量橘紅色、無核的紅細胞,胞體較大、數(shù)量較少的有核細胞為白細胞,選擇涂片較薄,白細胞數(shù)量多的區(qū)域,換成高倍鏡觀察。 高倍鏡觀察:紅細胞(erythrocyte):胞質染成橘紅色。其中央色淺,周圍色深,為什么?其形態(tài)結構與其功能有何關系?白細胞:為球形,胞質內含有特殊顆粒的有粒白細胞有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為無粒白細胞,細胞核不分葉。血小板:為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胞質小塊,常成群分布在其他細胞之間。油鏡觀察: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數(shù)目較多。直徑10-12m,胞質中有許多細小的淡紅色及少量淡紫色顆粒,分布均勻。核呈彎曲桿狀或分葉狀,有2-5葉,葉間有細絲相連。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數(shù)目較少,標本中較難找到。直徑10-15m,核常為2葉,胞質中充滿粗大、均勻的嗜酸性顆粒,染成亮紅色。嗜堿性粒細胞(basophil):數(shù)目最少,極難找到。直徑10-12m,核呈“s”形或不規(guī)則形,常被顆粒所遮蓋而輪廓不清,胞質中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堿性顆粒,呈藍紫色。淋巴細胞(Lymphocyte):數(shù)目較多,多為小淋巴細胞,直徑與紅細胞相似;核圓形,一側常有小凹陷,染色質濃密呈塊狀,染成深藍色;胞質少,呈蔚藍色。大、中淋巴細胞體積較大,形態(tài)與小淋巴細胞相似,胞質較多,偶見淡紫色嗜天青顆粒,核染色質略稀疏,著色略淺。單核細胞(monocyte):體積最大,數(shù)量較少,胞質豐富,呈灰藍色,內含較多淡紫色的嗜天青顆粒。核馬蹄形、腎形、或不規(guī)則形,染色質細而疏松,故著色較淺。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形狀不規(guī)則的胞質小塊,直徑2-4m,成群分布于血細胞之間,中央有細小的紫藍色顆粒,周邊透明,呈淺藍色。2 網(wǎng)織紅細胞(reticulocyte)取兔血一滴,滴在預先準備好的煌焦油藍色膜上,推成血膜,血膜干后用Wrights染液復染。高倍鏡或油鏡觀察:網(wǎng)織紅細胞略大于成熟紅細胞,胞質內有染成籃色的細網(wǎng)與顆粒,它們是細胞內殘留的核糖體。三 、思考題1. 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哪幾種? 正常值各是多少? 什么是血像?2. 紅細胞和網(wǎng)織紅細胞各有什么結構特點? 血紅蛋白有什么功能?3. 白細胞如何分類? 怎樣在光鏡下區(qū)分各種白細胞? 各種白細胞執(zhí)行什么功能?4. 血小板的形態(tài)結構及功能?5. 名詞解釋 Neutrophil (2) Plasma (3) Serum (4) Erythrocyte ghost (5) 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葛麗 張慧)實驗五 軟 骨 和 骨Cartilage and Bone一、實驗目的1. 掌握透明軟骨的結構特點。2. 了解彈性軟骨、纖維軟骨的結構特點。3. 掌握骨組織和長骨骨干密質骨的結構特點。二 實驗內容標本號名稱取材染色觀察要點備注65氣管狗HE軟骨細胞、軟骨陷窩、軟骨囊、同源細胞群16骨切片人硫堇-苦味酸內、外環(huán)骨板、骨單位、中央管、 骨陷窩、骨小管、間骨板耳廓人Weigert彈性纖維和軟骨細胞示教椎間盤人HE膠原纖維束、軟骨細胞、軟骨囊、同源細胞群示教19指骨胎兒HE破骨細胞、成骨細胞示教 透明軟骨(hyaline cartilage)肉眼觀察:標本呈環(huán)形,其中可見淡籃色的“C”形結構,即透明軟骨環(huán)。低倍鏡觀察:氣管腔面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外為結締組織,其中含有腺體,再往外可見透明軟骨環(huán),包在軟骨環(huán)周圍的致密結締組織即為軟骨膜(perichondrium),分內、外兩層,外層纖維多細胞少,內層則相反??拷浌悄さ能浌羌毎╟hondrocyte)較小,扁橢圓形,單個存在,靠近中央的變大、變圓,常成群分布稱同源細胞群(isogenous group)。軟骨細胞生活狀態(tài)充滿軟骨陷窩(cartilage lacuna),切片中,軟骨細胞皺縮,周圍的腔隙,即部分軟骨陷窩?;|中的膠原原纖維,光鏡下看不到,為什么?包在軟骨陷窩周圍的基質呈強嗜堿性,即軟骨囊(cartilage capsule)。高倍鏡觀察:軟骨細胞、軟骨囊、同源細胞群和軟骨膜。 彈性軟骨(elastic cartilage)低倍鏡觀察:耳廓表面覆以皮膚,深面有染成長條狀的彈性軟骨。高倍鏡觀察:軟骨細胞核和軟骨基質未被染色。彈性纖維著深棕色,交織成網(wǎng),分布于基質中。 纖維軟骨(fibrous cartilage)低倍鏡觀察:可見大量排列的膠原纖維束;軟骨細胞較小而少,成行排列在纖維束之間,基質弱嗜堿性。高倍鏡觀察:軟骨細胞。 骨(Bone) 脫鈣骨,為人長骨縱、橫切面,硫堇-苦味酸染色。肉眼觀察:含縱、橫兩個斷面,其中含有許多縱行管道的為縱斷面。低倍鏡觀察:橫切面(1)外環(huán)骨板:環(huán)繞骨干的外表面,較厚、較齊,可見橫向穿行的穿通管。(2)哈弗斯系統(tǒng)(骨單位osteon):為同心圓狀結構,每個骨單位中央有一個較粗的圓形管道,為中央管(central canal),周圍為同心圓狀排列的骨板和位于其內的骨陷窩(bone lacuna),骨陷窩內有骨細胞。(3)間骨板(interstitial lamella):為骨單位間的一些不規(guī)則的、平行排列的骨板。有時可見連于兩個中央管之間的橫行穿通管(perforating canal)。(4)內環(huán)骨板:位于骨髓腔面,較薄而不規(guī)則。有的切片上看不到內環(huán)骨板,為什么?高倍鏡觀察:骨板內及骨板間可見排列有序的骨陷窩和骨小管,骨細胞的胞體位于骨陷窩內,向四周放射狀排列的即骨小管。突起伸入骨小管(bone canaliculus)內??v斷面上,中央管為較粗的縱行管道,周圍為平行排列的骨陷窩、骨小管,可見橫行的穿通管。 軟骨內成骨(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為人胎兒指骨切片。低倍鏡觀察:由軟骨一端開始,向中央逐漸區(qū)分以下幾部分:(1)軟骨儲備區(qū):軟骨細胞較小,胞體呈圓形或橢圓形,細胞分散,基質呈弱嗜堿性。(2)軟骨增生區(qū):軟骨細胞三五成群,縱行排列,細胞較小而扁,向骨干部體積逐漸增大。(3)軟骨鈣化區(qū):細胞體積增大,胞質呈空泡狀,或細胞退化。軟骨基質因鈣鹽沉淀,呈強嗜堿性。(4)成骨區(qū):在藍色縱行的殘余軟骨表面,有薄層紅色的新生骨組織。此種骨組織犬牙交錯的伸向不規(guī)則的小腔,即初級骨髓腔。在骨組織的表面可見到胞體較大、胞質嗜酸性的破骨細胞。高倍鏡觀察:識別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1)成骨細胞:是位于成骨區(qū)骨組織的表面的一層立方形或矮柱狀細胞,核橢圓形,胞質嗜堿性,染成紫藍色。(2)破骨細胞:位于骨髓腔中或骨質的表面,胞體較大,有數(shù)個細胞核,胞質嗜酸性,染成紅色。三、 思考題1. 軟骨組織由什么構成?分幾種類型?依據(jù)什么分類?2. 何謂同源細胞群?軟骨基質中主要含什么成分?為何軟骨囊呈強嗜堿性?3. 什么是骨密質,其排列方式?何謂骨單位?4. 骨組織的結構特點? 5. 名詞解釋:(1) Iisogenous group (2) Haversian system (osteon) (3) Osteoclast (4) Osteoblast(葛 麗 袁麗麗)實驗六 肌 組 織Muscular tissue一、實 驗 目 的1掌握三種肌纖維光鏡下的形態(tài)結構。2比較骨骼肌和心肌在光鏡下有何不同?二、 實 驗 內 容標本號名稱取材染色觀察要點備注20骨骼肌人HE 骨骼肌纖維縱、橫斷面形態(tài)、核的形態(tài)、分布部位20骨骼肌人鐵蘇木精骨骼肌纖維縱、橫斷面形態(tài)、橫紋36心壁狗HE 心肌纖維縱、橫斷面、核、閏盤、橫紋22心壁狗碘酸鈉閏盤和橫紋72膀胱人HE平滑肌纖維縱、橫斷面分離平滑肌人HE平滑肌形態(tài)1 骨骼?。╯keletal muscle) HE染色肉眼觀察:標本為兩塊組織,分別為骨骼肌的縱、橫切面。低倍鏡觀察:縱切面上肌纖維呈長帶狀,粗細均勻,平行排列。周邊染色較深為肌膜,肌膜下有多個橢圓形的細胞核,其長軸與肌纖維長軸平行。注意肌纖維細胞核與周圍結締組織內的細胞核有何區(qū)別?橫切面上,肌纖維呈圓形或多邊形,直徑較大,胞核圓形或卵圓形,位于肌纖維的周邊,含核斷面較多,為什么?高倍鏡觀察:縱斷面上可見明顯橫紋。著深紅色的是暗帶(dark band),其內有著色較淺的H帶;明帶(light band)著色淺,其中央有一條深色的細線稱Z線。兩條相鄰Z線之間的一段肌原纖維稱為肌節(jié)(sarcomere)。橫切面上,肌膜(sarcolemma)明顯,肌質內充滿細小的點狀結構,為肌原纖維(myofibril)橫斷面。2 骨骼?。╯keletal muscle) 鐵蘇木精染色肉眼觀察:標本為一長條黑藍色的組織,為骨骼肌的縱斷面。低倍鏡觀察:縱切面上肌纖維呈長帶狀,粗細均勻,平行排列。周邊染色較深為肌膜, 肌膜下有多個扁橢圓形的細胞核,其長軸與肌纖維長軸平行。高倍鏡觀察: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