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先秦諸子選讀學案第六單元三尚賢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先秦諸子選讀學案第六單元三尚賢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先秦諸子選讀學案第六單元三尚賢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先秦諸子選讀學案第六單元三尚賢_第4頁
高中語文人教先秦諸子選讀學案第六單元三尚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三、尚賢釋文題“尚賢”是指治理國家者必須尊重、任用有才德的人。在墨子看來,“尚賢事能”,國家就治理得好;相反,國家就治理得差。所以,“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尚賢”是治國的根本措施,也是墨子的一項基本政治主張,不僅在當時是有膽有識、難能可貴的,就是在今天也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明主旨本課選文具體闡述了墨子的“夫尚賢者,政之本也”的主張。墨子在選文中采用層層推進說理的方法,從不同的方面充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他從現(xiàn)實入手并以古代圣王為例,從正反兩個方面充分證明了“尚賢事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從理論上闡述了為什么要“尚賢事能”。不僅如此,還從實踐上加以指導,仍以古代圣王為例,具體闡述了“尚賢事能”的

2、原則和方法。其中,他大膽提出的“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的“尚賢事能”的原則,超越了統(tǒng)治者世代承襲地位和財富的政治形態(tài),為出身社會下層的人才進入管理階層開啟了誘人的前景,高舉起了以公義為標準選拔官員的大旗,向任人唯親的弊政發(fā)起攻擊。這正是墨子尚賢思想的精華所在。1詞語理解(1)通假字今上舉義不辟貧賤通“_”,_ 四鄙之萌人聞之 通“_”,_ 謹上為鑿一門 通“_”,_ 文王舉閎夭、泰顛于罝罔之中 通“_”,_ 莫不敬懼而施 通“_”,_ 美章而惡不生 通“_”,_ 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 通“_”,_ 答案避回避氓民僅只網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捉鳥用的器具惕警惕

3、彰明顯、顯著倘如果 (2)一詞多義薄尚舉逮下國上答案治理不好/迫近/減輕,減少崇尚/超過,高出/主管,管理帝王之物選用/興起,發(fā)動/舉出,提出及,達到/比得上/逮捕臣下/降去、去除,此指罷免國家/國都君王/上面(3)古今異義今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古義:_今義:敬辭,稱長輩(多用于書信);成人(對“小孩兒”而言)。國中之眾古義:_今義:國家。故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古義:_今義:a.連詞,表示因果關系。b.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于固定詞組中做賓語)。答案指在高位者。國都。用來的。 (4)虛詞歸納其則答案代詞,他/代詞,代上文所述之事連詞,就/副詞,表判斷2詞類活用(1)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

4、也:_(2)將在于眾賢而已:_(3)必將富之貴之:_(4)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_(5)不義不親:_(6)不義不近:_(7)今上舉義不辟貧賤:_(8)今上舉義不辟疏:_(9)今上舉義不辟遠:_答案(1)形容詞作名詞,有才德的人(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眾多(3)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富有。貴: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尊貴(4)動詞作名詞,輔助的人、幫手(5)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親密(6)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接近(7)形容詞作名詞,貧窮低賤的人(8)形容詞作名詞,跟君王關系疏遠的人(9)形容詞作名詞,關系疏遠、不在君王身邊的人3特殊句式(1)是其故何也?(2)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

5、博乎道術者乎!(3)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4)始我所恃者富貴也。(5)此若言之謂也。(6)故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7)禹舉益于陰方之中。(8)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9)文王舉閎夭、泰顛于罝罔之中。答:_答案(1)賓語前置句,(2)定語后置句,(3)(5)判斷句,(6)(9)介賓短語后置句。4語句翻譯(1)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譯文:_(2)譬若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眾也。譯文:_(3)始我所恃者富貴也,今上舉義不辟貧賤,然則我不可不為義。譯文:_(4)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譯文:

6、_答案(1)因此國家才德兼?zhèn)涞氖勘姸?,那么國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zhèn)涞氖可?,那么國家就治理不好?2)譬如要讓這個國家善于射箭駕車的人增多,就一定要使他們富有,使他們尊貴,尊敬他們,稱贊他們,這樣以后國家善于射箭駕車的人就可以增多了。(3)當初我們所依靠的是富貴,現(xiàn)在君王選用有道義的人,而不避貧窮低賤的人,那么我不能不行義了。(4)給他高的爵位,給他多多的俸祿,讓他承擔職事,給他決斷政令的權力。文本名句1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2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3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4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

7、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文外名句1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2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3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4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墨子尚賢上) 1文中提到的“善射御之士”是“國之良士”嗎?答:_答案墨子認為“善射御之士”不是“國之良士”。因為“國之良士”要“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就是說那些道德品行純厚、在言談方面有口才、在治國方面有特長的人才是“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而“善射御之士”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只是墨子拿來論證的一個事例而已。2墨子指出“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這體現(xiàn)了墨子什么樣的思想?答:_答案在古代,

8、統(tǒng)治階級對農民與手工業(yè)者是看不起的,那些出身下層的人即使德才兼?zhèn)?,也往往受到壓制。墨子的尚賢思想有突破性的意義。他大膽地提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這種思想,超越了統(tǒng)治者世代承襲地位和財富的政治狀態(tài),為出身社會下層的人才進入管理階層開啟了誘人的前景,突破了任人唯親的弊政,這正是墨子思想的精華所在。3在所謂的“上”和“下”上,墨子和孔子的觀點有何不同?答:_答案墨子主張官員隊伍要有一定的流動性,要能上能下,做到擇優(yōu)汰劣。這種思想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鬃觿t認為“上智下愚不移”,意思是說統(tǒng)治者是智慧的,百姓是愚昧的,這種狀況是雷打不動的,具有很濃的等級觀念和愚民思想,應該

9、批判。墨子“尚賢”的思想有何進步意義?結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說說你的理解。 答:_答案在春秋以前,基本上依據宗法血緣的“世卿世祿”制度的規(guī)定來進行任官和封賞,所謂“周道親親”“立嫡以長不以賢”。 春秋中后期,政治、軍事斗爭日趨激烈,賢能人才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國統(tǒng)治者開始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 如晉文公雖仍“昭舊族,愛親戚”,但更重視“明賢良”“賞功勞”,以至“左右皆卿才 ”。吳公子季札甚至說:“君子務在擇人。” 真正系統(tǒng)地提出“尚賢”思想的是孔子。孔子不僅論述了“尚賢”的重要作用、賢能的標準,而且也提出了識賢的原則和用賢的策略。而孔子的“尚賢”還局限在貴族階級內部,與一般平民無涉。 墨子在繼承孔子

10、“尚賢”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又發(fā)展了這種“尚賢”思想,在選賢、用賢、眾賢等方面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觀點和具體方案,含有平等選拔人才的民主因素和合理使用人才的思想,這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體現(xiàn)了其思想的進步性。不拘一格降人才古書上講有一郭翁善于種樹,選擇肥沃土壤種下幼苗,任其自由吸收深層水分,他只間或去一次樹林,而長出的樹卻比受到精心呵護的鄰居家的好。(1)可見種樹不在于無微不至的呵護,而是講求一定規(guī)律的。其實培養(yǎng)人才也是如此,尊重規(guī)律,方能不拘一格降人才。材料中所言現(xiàn)象就包含了培養(yǎng)人才的規(guī)律和方法。為人才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才能有足夠的發(fā)展空間;培養(yǎng)好奇心,在探索中求創(chuàng)新;不要忘記對人才

11、寄予期望,鼓勵可以充盈其斗志,爭取更大的成功。(2)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是根本前提。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的局面也為更多學術思想的滋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前提。孟子、韓非子、墨子等都可以無拘束地宣揚自己的思想,感染更多的人學習并發(fā)展其外延,于是一個個思想的萌芽漸漸成長、開花,結出一顆顆晶瑩的果實。儒家、法家、墨家共同發(fā)展,中華文明得以在此時發(fā)揚并且光大,中華文明之花璀璨奪目。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思想將不再拘束,文明得以升華。培養(yǎng)好奇心是根本。人類的進步來源于對世界的好奇,因好奇得以探索,因探索得以發(fā)現(xiàn),因發(fā)現(xiàn)得以利用,因利用得以進步。偉大科學家牛頓因頭被墜落的蘋果砸到而引發(fā)“蘋果為什么掉下而不上去”的好奇,經過不懈

12、的求索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這是科學史上一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假如他當時像他人一樣只覺得習以為常并默認,那么萬有引力定律也許會推遲很久才問世。如果人人都沒有好奇心,那么對于世界的認識只能原地不動,文明何以提上進程?培養(yǎng)好奇心,將迸發(fā)出渴求真理的火花,然后成燎原之勢。給予人才以期望是關鍵。(3)偉大的英國外交官查斯特菲爾德曾寫給兒子一百多封信。每封信包含一個主題,如謙遜是人格錦緞上一抹絢麗的色彩、如何與人交流、如何做紳士等等,最后編輯成冊公之于世,他對兒子的期望也得以實現(xiàn),兒子在父親的教化下成為有德行的紳士,在外交界也做出了一番事業(yè)。給予人才以期望,為其在奮斗中指引航向,提供動力,目標不再遙遠。冰心說:

13、“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xiàn)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4)人才的成長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只要我們給予他們寬松的環(huán)境、期望,那么他們的好奇心將編織創(chuàng)新的夢,文明之花必將開遍祖國大地。思悟亮點(1)第段運用“郭翁種樹”的事例有何作用?提示運用“郭翁種樹”的事例,說明種樹要注重其規(guī)律,引出培養(yǎng)人才也應如此。自然得出中心論點。(2)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提示本段回扣材料,結合材料闡述論點,為下文展開論述奠定基礎。(3)文中畫波浪線的三句話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這種結構有何特點?提示這三句話是三個分論點,從“怎樣培養(yǎng)人才”入手,從三個角度來論證中心論點。在形式上形成了并

14、列式結構。(4)冰心的話與中心有關嗎?為什么?提示冰心的話本來是說明奮斗的重要性,在這里與“人才的培養(yǎng)”聯(lián)系起來,說明人才的成長也會遇到各種困難,我們要為之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一、基礎知識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佐:輔助的人、幫手B以勞殿賞 殿:在宮殿上C是其故何也?則上得要也 要:要領D列德而尚賢 列:按照某種次序排列答案B解析殿:定、評定。2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項是()今上舉義不辟貧賤逮至遠鄙郊外之臣四鄙之萌人聞之美章而惡不生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故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A BC D答案B解析“辟”通“避”。“萌”通“氓”。“章”通“彰”。“尚

15、”通“倘”。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例句:將在于眾賢而已A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B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C不義不富D今上舉義不辟貧賤答案C解析A項賢:形容詞作名詞,有才德的人。B項佐:動詞作名詞,輔助的人、幫手。D項貧賤:形容詞作名詞,貧窮低賤的人。C項與例句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富”,使富有;“眾”,使眾多。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B.C.D.答案B解析B項均為第三人稱代詞,他。A項動詞,以為/介詞,按照。C項動詞,做、實行/介詞,因為。D項表順承的連詞/表轉折的連詞。5對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判斷正確的一項是()夫尚賢者,政

16、之本也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今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A相同,相同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D不同,不同答案A解析是判斷句。是判斷句。是定語后置句。是定語后置句。二、閱讀理解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國家之富也,人民之眾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識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之本也。若茍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之本也,則不能毋舉物示之乎?今若有一諸侯于此,為政其國家也,曰:“凡我國能射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將罪賤之?!眴栍谌魢?,孰喜孰懼?我以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懼。我嘗因而誘之矣

17、,曰:“凡我國之忠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忠信之士,我將罪賤之。”問于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不信之士懼。今惟毋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使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大以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然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眾發(fā)政而治民,使天下之為善者可而勸也,為暴者可而沮也。然則此尚賢者也,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同矣。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處言語皆尚賢;逮至其臨眾發(fā)政而治民,莫知尚賢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財不能殺,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財不能制,必索良工。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雖有骨肉之親、

18、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實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是何故?恐其敗財也。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則不失尚賢而使能。王公大人有一罷馬不能治,必索良醫(yī);有一危弓不能張,必索良工。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雖有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實知其不能也,必不使。是何故?恐其敗財也。當王公大人之于此也,則不失尚賢而使能。逮至其國家則不然,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則舉之。則王公大人之親其國家也,不若親其一危弓、罷馬、衣裳、牛羊之財與?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此譬猶喑者而使為行人,聾者而使為樂師。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貴,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是故

19、昔者舜耕于歷山,陶于河瀕,漁于雷澤,灰于常陽。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為莘氏女師仆使為庖人湯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說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筑于傅巖之城。武丁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是故昔者堯之舉舜也,湯之舉伊尹也,武丁之舉傅說也,豈以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其謀,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而上之。(節(jié)選自墨子尚賢下)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沮:沮喪 B王公大人有一罷馬不能治 罷: 同“?!盋昔者傅說居北海之洲,

20、圜土之上 圜土:監(jiān)獄D惟法其言,用其謀 法:仿照、效法答案A解析沮:阻止。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為莘氏女師仆/使為庖人/湯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B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為莘氏/女師仆/使為庖人/湯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C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為莘氏女師仆/使為庖人/湯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D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為莘氏女師仆

21、/使為庖人/湯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答案A解析“堯得之服澤之陽”意思是“堯在服澤之北得到他”,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C兩項?!傲樘熳邮菇犹煜轮币馑际恰傲⑺麨樘熳?,讓他接管天下的政事”應在“立為天子”后斷開,排除D項。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墨子認為,并不是每個王公大人知道尚賢是政治的根本,因此就必須對他們講明道理。B舉諸侯及國家賞罰的例子,說明有才能的人、為善的人受到獎賞的重要性。并指出在這一方面堯、舜、禹、湯、文、武做得最好。C墨子看到當時的狀況是,天下的士君子,平時言談都知道尚賢,而一到他們面對民眾發(fā)布政令以治理人民,就不知道尚賢使能

22、了。并以此類推,天下的士君子只懂得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D最后一段是說那些被人重用的人并不是因為他們是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者以及面貌美麗的人,而是君主看重他們的才能。答案B解析“堯、舜、禹、湯、文、武做得最好”不是墨子所要表達的意思,而是要效法他們的做法。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若茍王公大人本失尚賢為政之本也,則不能毋舉物示之乎? 譯文:_(2)然則此尚賢者也,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同矣。譯文:_(3)則王公大人之親其國家也,不若親其一危弓、罷馬、衣裳、牛羊之財與?譯文:_答案(1)如果王公大人從來不知道尚賢這一治理政事的根本,我們就不能舉出事例來開導他嗎?(2)這就是尚賢,它

23、和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是相同的。(3)如此看來,王公大人愛他自己的國家,還不如愛他的一張壞弓、一匹病馬、一件衣裳、一只牛羊?參考譯文墨子說:天下的王公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富足,人民眾多,政治安定。但卻不知道以尚賢作為對國家百姓為政的原則,王公大人從來就不知道尚賢是政治的根本。如果王公大人從來不知道尚賢這一治理政事的根本,我們就不能舉出事例來開導他嗎?現(xiàn)在假定這里有一個諸侯,在他的國家治理政事,說道:“凡是我國能射箭和駕車的人,我都將獎賞和尊貴他;不能射箭和駕車的人,我都將治罪和賤視他?!痹噯栠@個國家的士人,誰高興誰害怕呢?我認為必定是善于射箭駕車的人高興,不善于射箭駕車的人害怕。我曾順著

24、前一假設進一步申說:“凡是我國忠信之人,我都將獎賞和尊貴他;不忠不信的人,我都將治罪和賤視他?!痹噯栠@個國家的士人,誰高興誰害怕呢?我認為必定是忠信的人高興,不忠不信的人害怕?,F(xiàn)在對自己的國家人民采取尚賢政治,使一國為善的人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受到阻止。在天下大力行使這種治國方略,使天下為善的人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受到阻止。我以前之所以看重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他面對民眾發(fā)布政令以治理人民,使天下為善的人可以受到勉勵,行暴的人可以受到阻止。這就是尚賢,它和堯、舜、禹、湯、文、武之道是相同的。而今天下的士君子,平時言談都知道尚賢;而一到他們面對民眾發(fā)布政令以治理人民,就不知道

25、尚賢使能了。我由此知道天下的士君子,只懂得小道理而不懂得大道理。怎么知道這樣呢?現(xiàn)在的王公大人有一只牛羊不會殺,一定去找好的屠夫;有一件衣裳不會做,一定去找好的工匠。當王公大人在此之時,雖然有骨肉之親和無緣無故得到富貴者以及面貌美麗的人,如果確實知道他們沒有能力,就不會讓他去做。為什么呢?因為擔心損失自己的財物。當王公大人在此之時,尚不失為一個尚賢使能的人。王公大人有一匹病馬不能治,一定要找好的獸醫(yī);有一張壞弓拉不開,一定要找好的工匠。當王公大人在此之時,雖然有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得到富貴者以及面貌美麗的人,如果確實知道他們沒有能力,就不會讓他去做。為什么呢?因為擔心損失自己的財物。當王公大人在此之時,尚不失為一個尚賢使能的人。但一到他治理國家就不這樣了,王公大人的骨肉之親、無緣無故富貴者以及面貌美麗的人,就舉用他。如此看來,王公大人愛他自己的國家,還不如愛他的一張壞弓、一匹病馬、一件衣裳、一只牛羊?我因此知道天下的士君子只懂得小道理,不懂得大道理。這就好比讓一個啞巴去充當外交人員,讓一個聾子去充當樂師一樣。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他所富所貴的,未必是王公大人的骨肉之親和無緣無故富貴者以及面貌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