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與小篆[學習]_第1頁
大篆與小篆[學習]_第2頁
大篆與小篆[學習]_第3頁
大篆與小篆[學習]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篆與小篆 學習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tǒng)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 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 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fā)展史上,它是大 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秦始皇大統(tǒng)后,統(tǒng)稱為 小篆, 也稱 秦篆 ,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 官書。是一種規(guī)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據(jù)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并無專門 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由于是官書,小篆只 適合于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準篆書體的體式是排 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凈而長,呈現(xiàn)出莊嚴美麗

2、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 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征 : 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 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關系。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 細劃一的狀態(tài)。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加之 字體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秦 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秦刻石為代表 ; 方筆以秦詔版權量為代表,為秦篆之俗 體。 漢魏之際是秦篆的強弩之末,除用于碑銘篆額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 的篆書。 唐篆,因李陽冰出而復蘇,但秦篆的渾厚宏偉之氣已蕩然無存。 宋代金 石之學和元朝的復古書風,使用權篆書得以起微潮,

3、以篆書著稱者不乏其人但乏超 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風,步趨持平。清朝篆書百花斗艷,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 榮階段。大篆有兩說:(1) 指籀文 ,即史籀篇文字。 (2) 指隸書 ,清學者多主其說。石鼓文 秦刻在十塊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發(fā) 現(xiàn)。每鼓一首四言詩,十首為一組,記敘當時漁狩的情況,故亦名 獵碣 ?,F(xiàn)藏故 宮博物院,一鼓已泐無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殘損。傳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國 十鼓齋 中權 、 先鋒 、 后勁 21 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 古文 、 籀文 的合稱。漢許慎說文解 字?敘 : 今敘篆文,合以古籀 。 蕭籀 : 漢丞相蕭何所作,一作 禿筆書 。元?

4、鄭杓衍極卷四古學篇劉有定注 : 蕭何作未央宮,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 其額,觀者如流水。何用禿筆書,時謂之 蕭籀 。 款識文 。屬大篆系統(tǒng),包括了小篆殷、周青銅器上銘文的統(tǒng)稱,舊稱 鐘鼎 文、吉金文 、以前的大部分篆書形體,是研究古代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近人容庚撰有金 文篇,較為完備,收可識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錄約一千二百余字。 鐘鼎文:即 金文 。上古青銅器 般可分為禮器和樂器兩大類,禮器以鼎為尊,樂器 以鐘為多,故以 鐘鼎為青銅器之代稱。 鐘 ,經(jīng)典多作鍾 。青銅器上的銘文, 統(tǒng)稱為鐘鼎文 。文選卷五十五劉孝標廣絕交論 : 書玉牒而刻鐘鼎。 李 善注引墨子 : 琢之盤盂,銘于鐘鼎,

5、傳于后世。 款識文: 即金文??钭R 者,青銅器上所銘之文字也。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 : 鼎大異于眾鼎,文 縷,無款識。 注: 韋昭曰: 款,刻也。音式志反。 師古曰: 識,記也。音式志 反。 通雅引卮言謂 : 款為陰文,凹入 ; 識為陽文,凸出。博古錄 謂:款,在外;識,在內(nèi)。 凡石、磚、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稱為款識,而狹 義專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元 ?吾邱衍學古編八字源七辯以之為六國古 文 : 七曰款識??钭R文者,諸侯本國之文也。古者諸侯書不同文,故形體各異,秦 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 草率急速寫就的篆書,故名。有省簡結構、糾連筆劃 的特點。清 ?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四乙亥鼎銘

6、: 草篆??勺R者惟 王 九月乙亥 及 乃吉金用作實尊鼎用孝享 等字,其余不可盡識,則以其恣意簡損之 故耳。 古篆 有兩義:(1) 泛指古代篆書 如清桂馥續(xù)三十五舉 : 宋人間用古 篆作印,元人尤多變態(tài)。 (2) 指上古文字,如明趙宦光寒山帚談卷上權輿 一論 九體書: 二曰古篆,三代之書,目見 (左目右見 )于金石款識。 古文(古 文篆) 有三義 :(1) 廣義,從文字學的角度說,泛指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古陶 文、古泉文和小篆,是為 古文 系統(tǒng),與秦、漢后以隸、楷為主的 今文 系統(tǒng)相對 稱。 (2) 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 (3) 專指晚周、六國所用文字。 小篆 小篆 : 篆書之一,與

7、大篆 對稱。亦稱 秦篆 ,意指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文字而命 李 斯所制也。小篆筆劃圓轉流暢,較大篆整齊。秦時刻石如泰山、嶧 山、瑯琊臺等,傳為李斯所書,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陽冰、五代徐鍇與 清代的鄧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chuàng)。秦始皇滅六 國,統(tǒng)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 ; 加 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tǒng)一。 乃命臣工創(chuàng)新體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 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 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

8、省簡,而字數(shù)日 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 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 玉筋篆 筆劃豐腴如玉筋的篆書,指 小篆 。筋,一作 著 ,即筷子。 玉筋篆 的代表書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陽 冰。 鐵線篆 筆劃纖細如線而剛勁如鐵的小篆,如唐 ?李陽冰謙卦碑。 鐵線 之名,一說取象于 鐵線草 。其葉柄細長而黑,有光澤,似鐵為之。 夏篆 傳說中 夏代的文字。一般以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為篆字,此 夏篆 所言 之 篆 ,泛稱也。從考古實物來看,尚未發(fā)現(xiàn)確切可靠的夏代文字 ; 如有之,則必 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會夏篆之說,凡此

9、種種,皆依托之偽 說。 周篆 周代的篆書,指鐘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統(tǒng)文字。因小篆又稱 秦篆 , 故大篆對稱 周篆 。 秦篆 即 小篆 。唐?張懷瓘書斷卷上 小篆 : 案,小篆 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皆同籀文,謂之 小篆,亦曰 秦篆 。 清 ?劉熙載藝概卷五書概 : 秦篆簡直,如嶧山、瑯琊臺等碑是也 ? 以李斯所書為代表。 漢篆 漢代的篆書。多為小篆,而體格近方,筆法近隸。一般 在莊重的場合和金器上使用。 唐篆 唐代書家所寫之篆書。有大、小篆多種,以李 陽冰為代表。 清篆 清代碑學之風大盛,取法秦漢,一改唐代以后篆書因為以楷入 篆而衰微的局勢和風氣,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趙之謙等人皆是篆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