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獻的方言學價值doc(三稿)_第1頁
敦煌文獻的方言學價值doc(三稿)_第2頁
敦煌文獻的方言學價值doc(三稿)_第3頁
敦煌文獻的方言學價值doc(三稿)_第4頁
敦煌文獻的方言學價值doc(三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敦煌文獻的方言學價值王耀東(1970 ),男,甘肅隴西人。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生,講師。主要從事古代語言學文獻研究。王耀東(北京語言大學 人文學院,北京 )摘要:敦煌文獻中蘊含著大量的方言材料,利用這些材料,我們既能研究唐五代西北地區(qū)的方言,也能印證和研究現(xiàn)代西北方言,還能解決同期傳世文獻中有關(guān)方言的一些難題。關(guān)鍵詞:敦煌文獻 西北方言 傳世文獻敦煌文獻絕大多數(shù)為寫本,抄撰者受其方言影響,在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方言印跡。然而,有資料顯示,在1997年以前產(chǎn)生的762篇(本)敦煌語言學論著中,涉及方言者僅為46篇(本),這還包括日本學者的8篇(本); 鄭阿財、朱鳳玉: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1908-1

2、99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年。張涌泉先生的從語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獻的價值一文,是一篇關(guān)于敦煌語言文字研究的總結(jié)性的、綱領(lǐng)性的文章,但文中對方言問題卻一筆帶過,語焉不詳; 張涌泉:從語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獻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黃征先生的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一書也沒有特別提出方言研究的問題。 黃征: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迄今為止,尚未出現(xiàn)專門論述敦煌文獻方言學價值的文章。 鑒于上述原因,本文擬結(jié)合前哲時賢的研究成果,對敦煌文獻的方言學價值略作介紹。 一、用來研究唐五代西北方言(上)語音首先要說明,“唐五代西北”只是個大致說法,無論時間或地域都不

3、確切。用敦煌文獻來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始于羅常培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1933)。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22年(1933)。其后有一些學者踵武羅氏,取得了很多成果。可以用來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的敦煌材料主要有以下幾類:1、俗文學中的韻文敦煌俗文學中的韻文有變文、曲子詞、通俗詩、俗講、俗賦、押座文、解座文等。對這些韻文的韻腳進系系聯(lián),可以歸納出其用韻系統(tǒng),再和廣韻進行對比分析,就可推知其中的方音成分。龍晦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與敦煌文獻研究對一些敦煌變文和歌辭的押韻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幾個重要特點,如,鼻韻尾有脫落現(xiàn)象,豪侯通韻等; 龍晦:唐五代西北

4、方音與敦煌文獻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3年第3期。張鴻勛先生的敦煌講唱文學韻例初探 張鴻勛:敦煌講唱文學韻例初探,敦煌研究1982年第2期。 和張金泉先生的敦煌俗文學中所見的唐五代西北音韻類(導言)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敦煌學論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68頁。都是這方面較重要的文章。下面以變文和曲子詞為例說明敦煌俗文學中的韻文的方音研究價值。(1) 變文這里有四組變文的韻腳字:波、花、河(119);沙、家、差、花、羅(427);斜、羅、娥(276);過、娥、和、迦、婆(798)。按:括號中為敦煌變文集頁碼, 王重民等:敦煌變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

5、57年。文中變文均出該集,引用多次的文獻只注一次版本。加點字為廣韻歌韻,未加者為麻韻。通過系聯(lián),我們發(fā)現(xiàn)這四組韻腳字在變文中可以互押。由此初步推出,歌麻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屬于同一韻類。周大璞先生的敦煌變文用韻考、續(xù)一、續(xù)完三文,以變文押韻字為依據(jù),歸納出變文用韻二十三部; 周大璞:敦煌變文用韻考、續(xù)一、續(xù)完,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79年第3、4、5期。周祖謨先生的敦煌變文與唐代語音對韻部的介紹更為詳細; 周祖謨: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學苑出版社,2004年,第201-244頁。都興宙先生的敦煌變文韻部研究則進一步深化:“本文打算仍以敦煌變文集中所收錄的變文作品押韻韻字為主要材料,參照變文

6、寫本中的異文別字及同期的敦煌曲子詞等反映出的語音材料,建立敦煌變文的二十四個韻部,并以之與廣韻音系(即切韻音系)進行簡單的比較,試圖說明變文韻部所代表的語音性質(zhì),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力所能及的補充。” 都興宙:敦煌變文韻部研究,敦煌學輯刊1985年第1期。(2)曲子詞搗練子孟姜女第二首:“辭父娘了,入妻房,莫將生分向耶娘。君去前程但努力,不敢放慢向公婆?!?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49頁。按:末句“婆”字,肯定入韻。依廣韻,“婆”屬戈韻,而“房”、“娘”屬陽韻,不能相葉,此處相葉是反映了當時西北地區(qū)的方音實際。在利用曲子詞研究方音方面,張金泉先生的敦煌曲子詞用韻考

7、詳細介紹了敦煌曲子詞的十八個韻類,并編制了韻譜; 張金泉:敦煌曲子詞用韻考,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汪泛舟先生的敦煌曲子詞方音習語及其他在某些葉韻問題上,對羅常培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之說有所補充,而對龍晦先生之說有所糾正。 汪泛舟:敦煌曲子詞方音習語及其他,教煌研究1987年第4期;龍晦:唐五代西北方音與卜天壽寫本,考古1972年6期。無論是變文還是曲子詞,來源都很復雜,所以通過韻腳系聯(lián)得出的結(jié)論不一定可靠。我們認為,準確地鑒別語料的產(chǎn)生地域和用現(xiàn)代活方言去輔證是保證結(jié)論可靠的有效手段。2、韻書字書殘卷、音義殘卷和對音材料這類材料主要有切韻系韻書殘卷、開蒙要訓、字寶、俗

8、務要名林,還有古籍音義殘卷、漢藏對音材料等。這些材料中保存了許多唐五代西北方音。開蒙要訓(敦煌掇瑣本 劉復:敦煌掇瑣(敦煌叢刊初集十五),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是小學識字課本,用漢字注音。請看,梯:聽(334);薺:精(333);鼎:帝(332);犂:令(332);髻:敬(331);憩:慶(329);提:亭(330);鈚,兵(331);:?。?31);:聽(331);翳:暎(331)。按:括號中為敦煌掇瑣頁碼。這是開蒙要訓中全部梗攝字與陰聲韻(止蟹兩攝)互注的例子。結(jié)合今天敦煌方言無后鼻音韻尾的現(xiàn)狀, 劉伶:敦煌方言志,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1-2頁。我們就可以推知唐五代西

9、北方言中后鼻音韻尾有脫落現(xiàn)象。 在利用這類材料研究方音方面,羅常培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成書最早,影響也最大。其自序揭示了寫作目的:“究源竟委地利用這一批可靠的材料把它所代表的方音系統(tǒng)給擬測出來?!?該書主要內(nèi)容有:從敦煌漢藏對音寫本中所窺見之唐五代西北方音;從開蒙要訓的注音中所窺見的五代敦煌方音;唐蕃會盟碑中之漢藏對音。更值得借鑒的是,書中列有“唐五代西北方音與現(xiàn)代西北方音的比較”一節(jié)。其它重要成果還有:周祖謨先生的騫公之協(xié)韻說與楚音和論殘卷之作者及其方音 周祖謨:問學集,中華書局, 1966年,第168頁和第177頁。、劉燕文先生的從敦煌寫本的字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等。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

10、室:出土文獻研究續(xù)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236-252頁。 周祖謨先生的唐五代韻書集存所收韻書,絕大多數(shù)出自敦煌石室;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中華書局,1983年。張金泉、許建平兩先生合著的敦煌音義匯考,堪稱敦煌遺書音義類寫卷的集大成之作。 張金泉、許建平:敦煌音義匯考,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上述二書,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者咸可取資焉。3、各類寫本的別字異文別字異文出現(xiàn)于各類敦煌寫本。如,曲子詞還京樂斫妖魅:“知道終驅(qū)勇猛,世間專,能翻海,解移山,捉鬼不曾閑?!被实鄹行录苏拢骸扒韶皂橁庩?,星辰日月耀三光。一圣之中有一主,臣忠子孝在天王。”敦煌歌辭總編第1030頁和第735

11、頁。按:“解移山”原作“解余山”,“之中”原作“諸中”。敦煌歌辭總編采納了龍晦先生的觀點, 龍晦:唐五代西北方音與敦煌文獻研究。改成現(xiàn)在這個面貌。這兩處異文說明,在敦煌曲子詞中,遇攝和止攝有混用現(xiàn)象。又如,廣韻中冬韻與東韻不通,而在敦煌醫(yī)藥卷子中,“門冬”寫作“門東”(S6052),“款冬”寫作“款東”(龍530-445),“緩冬”寫作“款東”(P2755)。彭馨據(jù)此認為:“在上述三個卷子書者的方言中,東韻和冬韻已經(jīng)合流了。” 彭馨:敦煌醫(yī)藥卷子中的記音與俗音,湘南學院學報 2009年第第4期。 在利用敦煌寫本別字異文研究方音方面,邵榮芬先生的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有導夫先路之

12、功。邵先生根據(jù)變文、曲子詞等寫本的別字異文對唐五代西北方音進行研究,這種方法對后來的研究者有重要的指導價值。邵先生雖然沒有建立具體的韻部或韻類,但在唐五代西北方音的聲韻調(diào)三個方面都得出了許多重要的結(jié)論,還對羅常培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有所補充和修改。 邵榮芬: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963年第3期。另外,寧希元先生的“標音系”的古書與變文中的假借字的解讀和張金泉先生的敦煌變文假借字譜也是兩篇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文章。 寧文見敦煌學論集,第235-249頁;張金泉:敦煌變文假借字譜,杭州大學學報1984年增刊。 二、用來研究唐五代西北方言(中)詞匯敦煌文獻保留著相當數(shù)量的唐五

13、代西北方言詞。如,菩薩蠻千般愿:“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倍鼗透柁o總編第326頁。按:“日頭”,即太陽,今隴右方言尚有。又如,無常經(jīng)講經(jīng)文:“轉(zhuǎn)眼艱難聲喚頻,由不悟無常拋暗號?!倍鼗妥兾募?68頁。按:“聲喚”,因憂愁或疼痛而發(fā)出的嘆息或呻吟,今隴右方言尚有,如:“父親躺在炕上,不時地聲喚。”孫其芳先生的敦煌詞中的方言釋例敦煌詞??眳舱勚^早地論及敦煌文獻方言詞的問題; 孫其芳:敦煌詞中的方言釋例敦煌詞校勘叢談之二,甘肅社會科學1982年第4期。景盛軒異文研究(按:用的是敦煌文獻南北各種影印本)認為,該經(jīng)的異文是由方言和通語的差異造成的,北本多用北方方言而南本多用通語,如,牢與固,曹

14、與等,銼與短等; 景盛軒:異文研究,巴蜀書社,2009年,第267-274頁。黑維強先生論敦煌、吐魯番社會經(jīng)濟文獻的詞匯研究價值中說,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的詞匯具有“俗語詞和方言詞語的價值”。黑文對此論之較詳,并列有大量例證:“先看第一類情況,即現(xiàn)代漢語沒有繼承的詞語。P3560v沙州敦煌縣行用水細則是當時敦煌縣地方用水細則的一件文書,記錄的完全是當?shù)氐挠嘘P(guān)事情。其中有先進(優(yōu)先顧及)、下尾(河流的下游)、行水(放水)、收用(使用)、輪轉(zhuǎn)(輪流)、河母(主干渠)、克須(必須、務必)等,都可能是當時的方言。再看第二類情況的例子。一是保存在西北地區(qū)方言中。例如,搋(擊打)、豆昔子(豆昔料)、乏羊(不能

15、隨群放牧的瘦而弱的羊)、分擘(分開)、革(枙)子(套在牲畜頸上的曲木)、價、賈(猶時,表示某一時間)、看(招待)、命過(去世,死去) 二是保存在其它方言中。如吳方言的“拔(回轉(zhuǎn))、夜頭(夜晚)、贛南方言的敦(指畜生去勢)、閩南詩山話的知當(承擔)?!?黑維強:論敦煌、吐魯番社會經(jīng)濟文獻的詞匯研究價值,敦煌學輯刊2009年第4期。 近幾年來,學者對敦煌文獻方言詞的研究較多,但大多數(shù)人的初衷是印證現(xiàn)代方言。三、用來研究唐五代西北方言(下)語法唐五代時期西北方言是強勢方言,所以敦煌文獻中的方言語法,有許多后來進入了通語。因此,研究敦煌方言語法可以更好地了解近古漢語語法之由來,但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相當

16、少。胡竹安先生的敦煌變文中的雙音連詞和于夏龍先生的敦煌變文“是”字用法分析是兩篇很有啟發(fā)性的文章; 胡竹安:敦煌變文中的雙音連詞,中國語文1961年第10、11合期;于夏龍:敦煌變文“是”字用法分析,中國語文1965年第4期。祝敏徹先生的敦煌變文中一些新生的語法現(xiàn)象介紹了唐五代西北方言語法具有的五個特點,即,新產(chǎn)生詞尾,新產(chǎn)生代詞,新產(chǎn)生動量表示法,新產(chǎn)生介賓詞組,新產(chǎn)生特殊遞系式等; 祝敏徹:敦煌變文中一些新生的語法現(xiàn)象,甘肅社會科學1983年第1期。黃征先生的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有敦煌語法研究一節(jié)專門討論語法,分析了糊涂句、緊縮句、倒裝句、松散句、插入語、襯字等問題,黃先生雖然談的是俗語語法

17、,但這些語法大多數(shù)也是唐五代西北的方言語法。敦煌語言文學學研究第228頁。新近有袁賓先生和何小宛合寫的敦煌文獻的三個重要特性一文,頗有新意,茲引述如下:(1)“好不”否定式的出現(xiàn)“敦煌變文校注卷三燕子賦一中有這樣一句話:者漢大癡,好不自知。好不自知意謂甚不自知、很不自知。甚詞好否定詞不,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否定式好不的最早用例。探考此種語言現(xiàn)象之淵源,歷史上先有否定式好不(始見于唐代),一直到明代才出現(xiàn)肯定式好不;明、清兩代的文獻中兩種好不同時并用;到了現(xiàn)代漢語時期,普通話中否定式好不基本消失。敦煌口語作品保存了唐代罕見的否定式好不的初期用例,吉光片羽,彌足珍貴?!保?)零主語被動句的出現(xiàn) “(便被

18、四天門王以手指開宮門關(guān)鎖;被父母將兒匹配)這兩例被動句中的受事宮門關(guān)鎖、 兒在漢魏以來的傳統(tǒng)被動句型中是充任主語的:宮門關(guān)鎖便被四天門王以手指開;兒被父母匹配。上引敦煌文獻的例句突破了漢魏以來傳統(tǒng)被動句型的語序框架。此種新句型中沒有受事主語,有些研究者稱作零主語被動句。在與傳統(tǒng)被動句構(gòu)成的并用、互補格局中,零主句以其更加鮮活的口語風格而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見敦煌文獻不僅大量顯示了漢語連續(xù)性演進中重要的數(shù)量變化,而且包含著唐五代時期新質(zhì)語言的早期珍稀用例。” 袁賓、何小宛敦煌文獻的三個重要特性,藝術(shù)百家2009第3期。 敦煌文獻中呈現(xiàn)的唐五代西北方言語法的特點,是漢語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質(zhì)素。

19、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這些新質(zhì)素逐漸成了北方方言的共同特征。在中古傳世口語文獻較少的情況下,敦煌文獻在漢語語法史研究中顯得格外重要。四、用來印證和研究現(xiàn)代方言敦煌文獻中的唐五代西北方言有些至今仍然活躍在老百姓的口頭上,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敦煌文獻來印證現(xiàn)代西北方言,來研究它們的共時狀態(tài)和歷時演變。此處以隴右方言為例:今隴右方言“從”有另行做起之意,如:“作業(yè)太亂了,從寫?!睗h語方言大詞典“從”:“另;另外。中原官話。陜西中部:從挑個(另挑一個)?!?許寶華、宮田一郎(日):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728頁。此用法見于敦煌曲子詞洞仙歌:“須索琵琶從理?!倍鼗颓蛹骸皼r(周頤)校從作重

20、。” 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商務印書館,1950年,第43頁。按:況校誤。今隴西方言“人”可稱自己;“生”有“強使”、“硬是”之意。如,“你生要把人往死里氣哩!”此二字的用法敦煌文獻有征:虞美人海棠開:“金釵頭上綴芳菲,海棠花一枝。剛被蝴蝶繞人飛,拂下深深紅蕊落,污奴衣?!蓖淆埳橙骸懊亢拗T蕃生留滯,只緣當路寇仇多,抱屈爭奈何?”敦煌歌辭總編第610頁和第456頁。 今蘭州、張掖等地,均讀“如”為“無”音。天仙子誰是主:“無人語,淚無雨?!比味毕壬!盁o”為“如”。他說:“王集(指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訛淚如雨為淚無雨,不知寫卷果爾否?” 任二北:敦煌曲校錄上海文藝聯(lián)合出版社,1955年,第

21、11頁。按:博達如任二北先生,卻因不明西北方音而以不誤為誤。今隴西方音讀“臉”為“劍”。孫其芳敦煌詞中的方音釋例:“失調(diào)詞云:漫畫眉如柳,重勻臉上蓮。臉,原作劍。今甘谷、武山等地讀臉為劍音。當然此字也有形近致誤的可能?!?孫其芳:敦煌詞中的方音釋例,甘肅社會科學1982年第3期。按:孫說模棱兩可。唐五代西北方音l、n不分, 參見邵榮芬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讀“臉”為“劍”是聲母演變的結(jié)果,經(jīng)過了這樣一個過程:ln。這種演化在隴西方音中仍可看出痕跡:n聲母在齊撮兩呼前,均讀為。孫文主觀上是:“所以我以現(xiàn)代的甘肅方音(或西北的)為依據(jù),試圖對敦煌詞中的古代方音作一些探索?!钡陀^

22、上,卻是用敦煌文獻古方音證明現(xiàn)代西北方音淵源有自。據(jù)敦煌方言志,唐五代時期敦煌居民成分較雜,敦煌方言志第1-2頁。所以敦煌文獻中也零星地殘存其它地區(qū)的方言。晚近有一些論文,專門探討現(xiàn)代各地方言與敦煌文獻的淵源關(guān)系。五、用來解決同期傳世文獻中有關(guān)方言的難題敦煌文獻中的方言也會出現(xiàn)在同期傳世文獻中。有一些千年難解之謎,可以借助敦煌文獻而渙然冰釋。如:廣韻:“打,德冷切,又都挺切?!彼詺W陽修認為“打”讀“丁雅反”有誤。歸田錄卷二云:“今世俗言語之訛而舉世君子小人皆同其謬者,惟打字爾(原注:打,丁雅反)。打自音謫(原注:疑當作滴)耿。以字學言之,打字從手從丁,丁又擊物之聲,故音謫耿。不知因何轉(zhuǎn)為丁雅

23、也?!?歐陽修:歸田錄(附于役志),早稻田大學藏本,第40頁。按:宋代葉夢得避暑錄話也談及“打”字的讀音,然未有結(jié)論;(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叢書集成初編本,第94頁。清初黃生字詁以為“打”由“提”音變而來。(清)黃生:字詁義府合按(黃承吉合按),中華書局,1984年,第56-58頁。在敦煌變文燕子賦中“打”與“舍卸謝罵下跨亞價呀價”等字押韻,說明它在唐五代西北方言中歸假攝,周祖謨先生的敦煌變文與唐代語音就持這種觀點。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第206頁。 “打”何以歸假攝?原因是:“打”在中古的音韻地位是開口二等上聲庚韻端母,擬音是ta或t,如脫落韻尾則近麻韻,而唐五代西北方音庚韻正好無后鼻音韻尾。

24、唐五代西北方音與敦煌文獻研究。即使在現(xiàn)代敦煌方言中,中古庚韻字仍然脫落后鼻音韻尾。敦煌變文集:“(燕子賦)戊卷,斯214,卷首殘缺,癸未年十二月廿一日永安寺學士郎杜友遂書記之耳”。敦煌變文集第254頁。此處癸未為唐貞元十九年,可見中唐時期“打”在西北方言中已讀“丁雅反”。到了宋代,“打”的這個讀音進入了通語。宋代有許多筆記談到方言問題,但著者本人和后人都對這些語言現(xiàn)象不甚了了。如:西塘集耆舊續(xù)聞卷七:“關(guān)中人言清濁之清,不改清字;丹青之青,則為萋音。又以中為蒸”,蟲為塵?!保纤危╆慁]:西塘集耆舊續(xù)聞,知不足齋叢書第19集,清乾隆道光間長塘鮑氏刊本。按:讀“青”為“萋”是唐五代西北方音脫落后鼻

25、音韻尾的現(xiàn)象,本文前已論及。敦煌歌辭總編:“東真通韻,在詩騷賦中乏例,在敦煌曲內(nèi)頗多。如0二九七以珍葉中(“李奈甚珍獻圣君”一句中的“珍”原作“中”,故此處應為“以中代珍” 龍晦:校音,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 ),0三七0、0九九六以鋞、振、震代鐘,皆同一反映。”敦煌歌辭總編第134頁。以“鋞”代“鐘”屬同義替代,與讀音無涉,敦煌歌辭總編說法有誤。而以“中”代“珍”,以“振”、“震”代“鐘”則說明唐五代西北地區(qū)東韻三等與真韻混讀。這種混讀導致宋代關(guān)中人讀“蟲”(東韻三等)為“塵”;東三與真韻混讀,真韻又和脫落了后鼻韻尾的蒸韻很相近,因此又有了關(guān)中人的“以中為蒸”。還有,玄應音義和慧琳音義反

26、映的都是唐代關(guān)中方音,敦煌文獻也可以與之互證。 六、余論再談兩個與本文密切相關(guān)的問題。1、敦煌文獻中的俗語和方言不同以前對敦煌文獻的俗語研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方言研究。我們認為,俗語中有方言,方言中有俗語,俗語和方言不等同,這兩個詞是從語言的不同角度而言的。就拿俗音來說,黃征先生下的定義是:“漢語俗音是漢語語音史上各個時期流行于各社會階層口語中的不規(guī)范的讀音。與俗音相對應的是雅音(正音)。”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第244頁。這個定義顯然沒有把俗音混同于方音,方音強調(diào)的是地域性特征。同樣,俗詞不等同于方言詞。黑維強先生的論敦煌、吐魯番社會經(jīng)濟文獻的詞匯研究價值列有“俗語詞和方言詞語的價值”一條,很有見

27、地。不過,在沒有必要嚴格區(qū)分的情況下,人們有時會用“方言俗語”這樣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 2、唐五代的西北方言和敦煌方言不同多數(shù)學者把敦煌文獻所反映的語言現(xiàn)象一概說成是唐五代西北方言(為使文章不枝蔓,本文也暫時這樣對待),而實際情況是有些語言現(xiàn)象僅僅限于敦煌地區(qū)。其實,有一部分學者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羅常培先生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用漢藏對音材料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而用開蒙要訓研究五代時期敦煌地區(qū)的方音;孫其芳先生的敦煌詞中的方音釋例有“甘肅方言”一說;李正宇先生的敦煌方音止遇二攝混同及其??睂W意義也只提“敦煌”而不言“西北”; 李正宇:敦煌方音止遇二攝混同及其??睂W意義,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張錫厚先生的敦煌詩歌考論專論敦煌地區(qū)的詩歌,對我們?nèi)绾螐亩鼗臀墨I中離析出敦煌地區(qū)的作品啟發(fā)很大; 張錫厚:敦煌詩歌考論,敦煌學輯刊1989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