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論語集注》與劉寶楠《論語正義》比較研究_第1頁(yè)
朱熹《論語集注》與劉寶楠《論語正義》比較研究_第2頁(yè)
朱熹《論語集注》與劉寶楠《論語正義》比較研究_第3頁(yè)
朱熹《論語集注》與劉寶楠《論語正義》比較研究_第4頁(yè)
朱熹《論語集注》與劉寶楠《論語正義》比較研究_第5頁(yè)
已閱讀5頁(yè),還剩40頁(yè)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qǐng)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jiǎn)介

1、 華中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朱熹論語集注與劉寶楠論語正義比較研究姓名:張海珍申請(qǐng)學(xué)位級(jí)別:碩士專業(yè):歷史文獻(xiàn)學(xué)指導(dǎo)教師:劉韶軍20110601 碩 士 學(xué) 位 論文第二部 分 主 要從 五個(gè)方面比 較了 論語集 注 與 論語正義 注 釋方法 的 不 同 :一是 集 注 重 釋文 義 , 正義 重 釋字詞; 二是 集 注 以道 理 為 注 , 正義 以歷史 背 景 或 事 件為 注 ; 三 是 集 注 多 從 自 身 內(nèi) 在 角 度注 解, 正義 多 從 外 在 史料角 度 注 解; 四 是 集 注 層 層 遞 進(jìn) 、 整 體 連 貫 之 法 , 正義 并列、 比 較之 法 ;五是 集 注 重 教

2、 育 后 學(xué) , 正義 重 考 據(jù) 辨 析 。最 后 對(duì)文 章進(jìn) 行了總結(jié) , 論語集 注 與 論語正義 雖然在 注 釋方法 與 內(nèi) 容上 有 很大 不 同 , 但 都 代 表 了宋 代 理 學(xué) 和 清 代 樸學(xué) 的 最 高 成就 , 對(duì) 論語學(xué) 的 研究與 注 釋學(xué) 的 發(fā) 展 有 重 大 意義 。 語 正 義貳 魯 欏 讀 醣 論語 正 義扔 魅現(xiàn) Q芯 俊 貳 嗉G臁讀 醣 論語語 集注 械 難 第 罰 安 徽 水 利水 電 職 業(yè) 技 術(shù) 學(xué) 院 學(xué) 報(bào) 年 月 第 淼期 ; 陳紱: 塾 鄭 注 與 論語 作為 儒 家 的 經(jīng) 典 著作, 其思 想 在漢以 后 成 為 社 會(huì) 的 正

3、統(tǒng) 思想 , 歷 朝 歷代 不 乏 為 其作注 作疏者 。 其中 集 大 成 者 當(dāng) 屬宋 代 朱熹的 論語 集 注 與 清 代 劉寶 楠的 論語 正 義 , 兩 者 是 在宋 代 理 學(xué) 和清 代 樸 學(xué) 的 學(xué) 術(shù)風(fēng) 氣 下 成 書 的 , 代 表 了 宋 代 論語 學(xué)與清 代 論語 學(xué)的 最 高 成 就 , 在注 釋 學(xué)和 論語 學(xué)的 發(fā) 展 史 上占有重 要地位 。 另外 , 兩 人 的 注 書 目的 也 有不 同 。 朱熹受 理 學(xué) 的 影 響, 他 注 解 經(jīng) 典 的 目的 是 參照前人 訓(xùn) 經(jīng) 之旨, 反復(fù) 推敲, 揭示 圣 人 思 想 , 借 經(jīng) 以 通 理 , 而 后 推己

4、及 人 。 劉寶 楠注 經(jīng) 的 目的 是 記錄 諸 子學(xué)說 中 發(fā) 揮圣 人 微 言 大 義者 , 考 證禮樂 制度, 闡 釋 經(jīng) 義義理 ,考 究 論語 三家 之原貌 與 異 同 , 訓(xùn) 詁文 字 、考 證典 章 名 物 文 化 等 , 保 存 古籍 中 的文 化 內(nèi) 涵 。釋 經(jīng) 文 的 不 同 是 重 點(diǎn) 。 時(shí)的 社 會(huì)歷 史 環(huán) 境 , 或 是 闡 述歷 史 事件 , 以 明 經(jīng) 義 。子 路使子 羔為 費(fèi) 宰。 子 日 : “賊夫人 之子 。 ”子 路日 : “有 民人 焉 , 有 社 稷焉 。集注 中解 釋 文 義 為 子 路為 季氏舉 薦 子 羔為 費(fèi) 宰, 孔予說 子 羔質(zhì)美

5、而 未 學(xué), 若 使之治民反而 會(huì)害 民。 子 路問何 必 先 讀 書而 后治民事神 , 孔子 答道, 厭 惡其 佞 。 治民事神必 須讀 書學(xué) 成之后 方可 行 之, 若 未 學(xué)便 出 仕 治民, 很少有 不 怠慢 神明 、 虐 待 百 姓 的 ,所以 要先 學(xué)然 后為 仕 。 朱熹 引范 氏語 “古者 學(xué)而 后入 政 , 未 聞 以 政 為 學(xué)者 。 ”圓 道之本在于 修身, 然 后才 是 治民, 正所謂 修身齊 家治國(guó)平 天 下, 修身是 在第一 位 的 , 身不 修不 能 治國(guó), 書不 讀 不 能 入 仕 。 子 路欲使子 羔以 政 為 學(xué), 忽 視 了先 后本 末之序 。 朱熹 解釋

6、 道, 子 路之語 非其 本 意, 但 由 于 理屈詞窮 , 不 知 其 過 , 反而 狡辯于 口以 控人 耳 , 所以 孔子 不 訓(xùn) 斥其 為 事不 對(duì), 而 特 意說 厭 惡其 言語 之佞 。 但 只 有 在講學(xué)時(shí)方可 如此 回 應(yīng) 。正義 首 先 考 證 了各 注 本 和史 記仲 尼 弟子 列傳 、 漢 書地 理志 等關(guān) 于 “費(fèi) ”圓 朱熹 : 論語 集注 先 進(jìn) 篇 。西 論語 先 進(jìn) 篇 。 碩 士 學(xué) 位 論文體 現(xiàn) 了 以 事 件、史 實(shí)作 注的 注釋方 法 。多 從 自 身內(nèi) 在 角 度注解與多 從 外 在 史料 角 度注解憲 問恥 。子日:“ 邦 有 道 , 谷 ; 邦 無

7、 道 , 谷 , 恥 也?!薄翱?、伐、怨 、欲 , 不 集 注首 先 總 述 圣 人之心 , 歸 于 一 理 , 一 理 而多 發(fā) , 故 為 人行事 各 有 不 同 , 是 其用各 不 同 , 但 其 體 是 一 致 的, 都是 一 理 貫之。 曾子在 平時(shí) 行事 上逐 一 精察 力行, 雖已明 萬事 都有 一 理,但 未知 這萬理 又 本 于一 理,即 其 用雖 有 萬理 ,但 其 體 是 一 理。孔 子知 其 力行已久 ,將 有 所 得, 故 告 之, 曾子果然能 默 契 其 指 ,以忠 恕 答門人。 “盡己 之謂忠 ,推己 之謂恕 。 孔 子所 講的一 理,即 是 天 地至 誠(chéng) ,運(yùn)轉(zhuǎn)

8、 無 息,春 去秋來 ,萬物 各 得其 所 ,各 就各 位 ,一 切 自 然而為 。 除 此 之外 ,無 須 多加他 法 ,不 必 等 待 “推明 之, 欲門人知 曉 。 至 誠(chéng) 無 息, 為 道 之體 , 是 萬事 萬物 的根 本 ; 萬物 各 得其 所 , 是 回 朱熹 :論語集 注里 仁 篇 。 達(dá) 人 是恕,二者相 依 ,不 可 偏用 。 忠 恕之道 即 一 以 貫 之之道 。正義 這段 注文 分 別 對(duì) 一 以 貫 之、貫 、忠 恕 作了 注解, 三 者 均可 獨(dú) 立 成 段 , 成 并列之勢(shì)。 同 時(shí)對(duì) 于 一 以 貫 之的 注解采用 了 焦、王 、阮三 家 之說 , 因均符 合

9、經(jīng)旨, 所以 一 并采錄 , 并比 較了 各 家 對(duì) 于 貫 、忠 恕 等字 詞 的 注解, 這都體現(xiàn) 了 正義 注解過 程中的 并列、比 較之法 。 論語集注 與 論語正 義 經(jīng) 文 注解比較解釋 句 意集注:學(xué)之 為 言效 也 。人 性 皆善, 而 覺有 先 后 , 后 覺者 必效 先 覺之 所 為 ,乃可以 明善而 復(fù)其 初也 。習(xí) , 鳥 數(shù)飛 也 。學(xué)之 不 已 , 如 烏 數(shù)飛 也 。說, 喜意也 。既學(xué)而 又 時(shí) 時(shí) 習(xí) 之 , 則 所 學(xué)者 熟 , 而 心 中 喜悅 , 其 進(jìn)自 不 能 已 矣 。程 子 日:“習(xí) ,重習(xí) 也 。時(shí) 復(fù)思繹 , 浹 洽 于 中 , 則 說也 。

10、”又 日:“學(xué)者 , 將 以 行之 也 。時(shí) 習(xí) 之 ,則 所 學(xué)者 在 我 , 故 說?!敝x氏 日: “時(shí) 習(xí) 者 , 無 時(shí) 而 不 習(xí) 。坐 如 尸 , 坐時(shí) 習(xí) 也 ;立如 齊, 立時(shí) 習(xí) 也 。” 朋 , 同 類 也 。自 遠(yuǎn) 方來 , 則 近者 可知 。程 子 日: “以善及人 , 而 信 從 者 眾 , 故 可樂 ?!庇?曰:“說在 心 , 樂 主發(fā)散 在 外 ?!睉C, 含“雖 樂 于 及人 , 不 見是 而 無 悶 , 乃所 謂君子 。”愚 謂及人 而 樂 者 順而 易, 不 知 而不 慍者 逆 而 難 , 故 惟 成德 者 能 之 。然 德 之 所 以 成, 亦 日學(xué) 之 正

11、 、 習(xí) 之 熟 、 說 之深而 不 已 焉 耳 。程 子 日:“樂 由 說而 后 得, 非樂 不 足 以 語君子 ?!?眾 人 , 這 才可 以 稱 得上 是 有 修 養(yǎng) 的人 。 學(xué) 禮 樂 。所 以 在 春 秋 時(shí) 期后 進(jìn)學(xué) 禮 樂 者 為 君子 。“夫 子 弟 子 , 多 是 未學(xué) , 故 先 以 禮正 義 中 把 朋 來 遠(yuǎn) 方, 注為 弟 子 至自 遠(yuǎn) 方, 近者 悅 服 , 遠(yuǎn) 者 懷 之 , 是 大學(xué) 之 道。 國(guó) 劉寶楠 : 論語 正 義 述 而篇。固 朱 熹 :朱 子 語 類 卷二 十 五。 的概念 ,不單 指 仁 ,也 包 括 義 禮 智 ,是 本心 所 發(fā)的整體 。正

12、 理 ,是 本心 之 德,即 是仁 義 禮 智 ?!岸Y,天 理 之 節(jié) 文 ; 樂 ,天 理 之 和 樂 ; 仁 ,人 心 之 天 理 。即禮 是 出 于自 然之 理 ,出 于本心 ,心 仁 則 所 為 有 序 而 和 ,心 不仁 則 無 序 而 不和 。和 ,有 和 順 于心 、 從容和 緩而 不迫 之 意 ,即 是 心 安 。禮 之 體 在 于持 敬 ,禮 之 用 則 以和 為 貴 。禮 之體 嚴(yán)謹(jǐn),不能 有 分毫僭 差,而 禮之用 ,須 和順 于心 。禮 之嚴(yán)與 和是統(tǒng)一的。禮 雖 嚴(yán),但 合 于理 ,便是 行 之 自 然,出 于本心 ,心 中 安 泰 而 順 理 行 禮 ,則 體 用

13、合 一,即 禮 便是 和 ,只 有 遵 循禮 制 、 和 樂 莊敬 才 可 以有 序 而 和 。若是 失 其本心 ,不尊 天 敬 賢,如季氏 僭 用 禮樂 ,即 使玉 帛交錯(cuò) 、 鐘鼓 鏗鏘 ,禮 樂 也不為 所 用 ,不能 見得 禮樂 本意 。玉 帛鐘鼓 是 外在 的禮 樂 ,仁 心 宅厚 、 有 序 而 和 是 內(nèi) 在 的禮 樂 ,兩 者缺 其一,便不能充 分表 現(xiàn)禮樂 。禮 節(jié) 、 人 數(shù) 注 解的非 常 詳 細(xì) 。如 舞 分文 舞 、 武 舞 ,周禮 先 武 后 文 ,舞 于堂下 。關(guān) 于 之禮以及 鄉(xiāng)黨篇中 的衣 食 住 行 言 等 等 禮節(jié) 。兩 君 相見行 交擯之 禮,必在 門

14、外。子 曰 :“弟子 入 則 孝 ,出 則 弟,謹(jǐn)而 信,泛 愛 眾 ,而 親 仁行 有 余力 ,則 以鄉(xiāng)學(xué) 黨而 篇篇 軋?jiān)?必 也圣 乎 雌 溆 灘 夫仁 者 , 己欲 立 而 立 人 , 己欲 達(dá) 而 達(dá) 人 。能近取 譬,可謂 仁 之 方也已 ?!?。閡 財(cái)函 朱熹 : 論語 集注 雍也篇 。 行 ?!叭?必 五 十乃 衣 帛, 七 十乃 食肉”, 況 且 “其治不 過九州”, 即使 像 堯 舜 這 樣 的 醣 #論語 正義 公冶長(zhǎng) 篇 。 四、兩 注 本不同 的 原 因顧 炎 武主 張 用 經(jīng) 學(xué) 代 替理學(xué) , 這 對(duì)清朝 學(xué) 者 崇 尚實(shí) 用 之 學(xué) 、專注 考 證訓(xùn) 詁 產(chǎn) 生

15、了 重大 影 響 。清統(tǒng) 一 后 , 社 會(huì)逐 漸穩(wěn) 定 , 經(jīng) 濟(jì)文 化 逐 漸得到恢 復(fù)和 發(fā)展 。清統(tǒng) 治 者 為 了籠絡(luò) 漢 族 知 識(shí)分 子 ,采 職懷 柔 政策 ,沿 用 明朝 的 八 股 取 士 制 度,提倡 儒學(xué) ,廣 開博學(xué)鴻 詞 科,吸收 天下 士 子 ,并安排 他 們 編修 明史 ,加強(qiáng)思想 控 制 ,以緩 解 社 會(huì)矛 盾 。順治 帝還 親 臨太 學(xué)尊 崇 孔子 ,行 兩 跪 六 叩 之 禮 。清統(tǒng) 治 者 十 分 注 重吸收 漢 族 文 化 , 河 南程氏外 書 卷 十 二 ,碳 罰 謝 J榫輳 頁(yè) 。 “太 極無 極”問 題。 兩 人的學(xué) 術(shù) 交 流 , 使 朱熹

16、對(duì) 湖湘 學(xué)派的思想有 了 全面 的認(rèn) 識(shí),劉 寶 楠 , 江 蘇 寶 應(yīng) 人, 生于 乾 隆五十 六年 , 卒于 咸豐 五年 。 其父 劉 履恂 曾為 國(guó) 子監(jiān)主 簿 , 著有 秋槎札 記、 義 跡 山房 詩(shī)鈔等 。 據(jù)清 史稿 儒林傳, 寶 楠 五歲 喪 父 , 其 母 喬 氏 撫 養(yǎng) 成人, 自 小 受 學(xué) 于 叔 父 劉 臺(tái) 拱 。 劉 臺(tái) 拱 是 當(dāng)時(shí)著名 的樸學(xué) 家, 結(jié)識(shí)眾 多 學(xué)者名 流 , 如朱筠 、 程晉 芳 、 戴 震、 程瑤 田、 邵 晉 涵、錢塘等 , 與 任 大椿 、 王 念 孫 私 交 甚 好 , 劉 臺(tái) 拱 的治 學(xué) 研 經(jīng)思想受 到當(dāng) 時(shí)這 些學(xué) 者的影響 。

17、 據(jù)漢 學(xué) 師承 記 載 , 劉 臺(tái) 拱 解 經(jīng)專主 訓(xùn)詁 , 不 雜 以 宋 儒理學(xué) 之說 , 劉 寶 楠深受 其 治 經(jīng)方 法 的影響 , 為 以 后 注 疏論語 奠 定 了 基 礎(chǔ)。 劉 寶 楠 之兄 劉 寶 樹 , 幼時(shí)也 曾受 學(xué)于 叔 父 。 劉 寶 樹 好 讀書, 存有 娛 景 堂 集 三卷 , 對(duì) 訓(xùn)經(jīng)解 經(jīng)頗 有 見地。因此 劉 寶 楠 也 受 到劉 寶 樹 治 學(xué) 態(tài)度 的影響 。 劉 寶 楠 之子 劉 恭 冕 , 少時(shí)聰 慧, 喜 好 讀書, 治 經(jīng)訓(xùn)詁 , 喜 尋 微 言 大義 , 無 重 漢 輕 宋 之習(xí) 。 清 代 樸學(xué) 大師列 傳中贊 譽(yù)劉不 開 的。劉 寶 楠

18、作 論語 正 義 , 充 分 吸 收了 前人的學(xué) 術(shù) 成果 , 對(duì) 何晏 論語 集 解 也有 所注 釋 , 對(duì) 前人的謬 誤 多 作 勘 正 。 劉 寶 楠 也 采 納 了 清 人注 釋 考 證 論語 的新 著作 , 并 注 重 文 字 訓(xùn)詁 、 考 證史實(shí) 典 章 卒。 論語 正 義 是 劉 寶 楠 最 重 要的著作 ,耗 費(fèi)了 大量的時(shí)間與 精 力 , 后 因久任 知 縣 , 事 務(wù)繁 多 , 精 力 不 濟(jì) , 交 由次 子 劉 恭 冕續(xù) 編 成書。 祆洌 朱子 語 類 卷 一 零四。噸 祆浼肪 硎 唬 頁(yè) 。 的 思 想 交 流 與 閑暇 討論,使 劉寶 楠 對(duì)清 人 學(xué)者的 研 究成 果得 以 吸 納 。要求 依經(jīng) 明 理 ,不 可 私 意 解經(jīng) 。 陳鴻森 : 劉氏 論語 正 義成 書 考 ,臺(tái) 北“中 央 研 究 院 ”歷 史 語 言 研 究 所年 。圓朱熹 : 朱子 語 類 卷一 一 三。 善行 繼而 推 己 及 人 。 制 、 宮 室 方 面 ,有 任 大椿的 弁 服釋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qǐng)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qǐng)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yè)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kù)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duì)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duì)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duì)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qǐng)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duì)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píng)論

0/150

提交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