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文言知識整理_第1頁
《河中石獸》文言知識整理_第2頁
《河中石獸》文言知識整理_第3頁
《河中石獸》文言知識整理_第4頁
《河中石獸》文言知識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河中石獸文言知識整理一、文學常識:1、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閱微草堂筆記以 記述狐鬼故事、奇特見聞為主,是以筆記形式寫成的志怪小說。2、 紀(j)昀(yn)(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清代文學家。二、文白對譯:原文:1 滄(cng)州南一寺臨河干(gn),山門圮(p)于河,二石獸并沉焉(yn)。 閱十余歲, 僧(sng)募(m)金重 (chng)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 (y),棹(zho)數(shù) (sh)小舟,曳(y)鐵鈀(p),尋十余里,無跡。2 一講學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r)輩不能究物理,是

2、非木杮(fi),豈能為暴漲 (zhng)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眾服為確論。3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 (ni)沙為坎 (kn)穴(xu),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擲 (zh)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 (s)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 (sh)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據(jù)理臆(y)斷歟(y)?譯文:1 滄州南部的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正門倒塌在河中,門前的兩

3、只石獸一起沉入了河中。 過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錢款重修寺廟,并在河中尋找石獸,到底沒能找到。人們認為石獸順流而 下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沒找到它們的蹤跡。2 一位學者在寺廟里講學,聽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應(yīng)該是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石獸 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罷了。順流而下去尋找兩只石獸,不也是瘋狂的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 是精當確切的言論。3 一位老河兵聽了這話,也笑著說:“凡是沉在河中的石頭,應(yīng)當從上游尋找它們。因為石 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水不能沖走石頭,(但

4、是)水流的反沖力,一定 會將石頭底下迎著水流的地方?jīng)_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jīng)_越深,延伸到石頭底面的一半時,石 頭一定會栽倒在坑穴里。照這樣再次沖刷,石頭又會再次向前翻轉(zhuǎn),不停地翻轉(zhuǎn),于是石頭反而 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獸,固然瘋狂;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的嗎?”人們依照他的 說法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幾里開外找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 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呢?三、文言詞語:1、課下注釋:【滄州】:地名,今河北滄州。 【河干】:河邊。 【圮】:倒塌。 【并】:一起。 【閱】:經(jīng)過,過了。 【求石獸于水中】:在河中尋找石獸。求:尋找。 【

5、竟】:終于,到底。 【棹】:劃船。 【鐵鈀】:農(nóng)具,用于除草、平土。 【設(shè)帳】:講學,教書。 【爾輩不能究物理】: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爾輩:你們。物理: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 【是非木柿】:這不是木片。是:這。木杮:削下的木片。 【湮】:埋沒。【耳】:語氣詞,表示“罷了”。 【顛】:通“癲”,瘋狂?!颈姺榇_論】: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失石】:丟失的石獸,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獸。 【嚙】:這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流】:逆流?!救缙溲浴浚阂勒账脑挘ㄈプ觯?【但】:只?!緭?jù)理臆斷

6、】: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臆斷:主觀地推斷。2、通假字:不亦顛乎(“顛”通“癲”,瘋狂。)3、詞類活用:棹數(shù)小舟(棹:名詞用作動詞,劃船。)豈能為暴漲攜之去(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4、古今異義:(1) 漸沉漸深耳(耳:古義:罷了。今義:五官之一,用來聽聲音。)(2) 爾輩不能究物理(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今義:一種學科。物理學。)(3) 二石獸并沉焉(并:古義:一起。今義:并列。)(4) 閱十余歲(閱:古義:經(jīng)過,過了。今義:閱讀)(5) 是非木柿(是:代詞,這。今義:表肯定判斷的動詞。)(6) 蓋石性堅重(蓋:古義:發(fā)語詞,因為。今義: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東西。)(7) 但知其

7、一(但:古義:只。今義:表轉(zhuǎn)折,但是。)(8) 求石獸于水中(求: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9) 轉(zhuǎn)轉(zhuǎn)不已(已:古義:停止。今義:已經(jīng)。)(10)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干:古義:水邊,河岸。今義:跟“濕” 相對。)5、一詞多義:(1) 為:以為順流下矣(認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被)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成 為)(2) 之:聞之笑曰(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沿河求之 ;當求之 于上流;求之 下流;求之地中(代詞,代石獸。)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講學家所說的話。)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然則天下之事(結(jié)構(gòu)助詞,的。)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講學家設(shè)帳(于)寺中 (2

8、)求之(于)地中(3)(僧)棹數(shù)小舟 (4)如其言,果得(之)于數(shù)里外2、倒裝句:(1)求石獸于水中(狀語后置)(2)當求之于上流(狀語后置)3、被動句: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為”表被動)2五、整體感知:這篇文言文選自清代文學家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兩只落入水中的石獸,既未被河水沖 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動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數(shù)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簡潔的語言,記敘 了人們尋找石獸的經(jīng)過及其令人驚訝的結(jié)局,而且從中悟到了天下大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不可“據(jù)理臆斷”的道理。文章是按照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來寫的。第 1 段先寫石獸落水,再寫數(shù)十年后寺僧準備打 撈。先從哪里找起呢?按照常規(guī)思

9、維,人們從山門倒塌的位置找起,結(jié)果卻一無所獲。再接下來, 人們又根據(jù)水流的情況作了推測-“以為順流下矣”,結(jié)果還是“尋十余里,無跡”。第 2 段寫講學家的分析。他的“笑”,顯然是在嘲笑廟僧“不能究物理”,什么是他所認為 的“物理”呢?即“石性堅重,沙性松浮”,因此石獸自然也應(yīng)當是“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這一論斷,符合人們的直覺,看似很有道理,因此“眾服為確論”。然而不然。第 3 段寫了老河兵的“笑”,“笑”的對象則變成了講學家-“求之下流,固顛; 求之地中,不更顛乎?”他首先根據(jù)實際經(jīng)驗指出“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繼而解釋了 其中原因。原來是水流受阻產(chǎn)生的強大反沖力,將石獸身下的河沙

10、掏空,石獸就會往前倒,經(jīng)年 累月如此,就將石獸神奇地“搬運”到上游去了。作者最后寫了結(jié)果:果然在上游數(shù)里外找到了石獸??磥?,寺僧過高估計了水流的推力而忽 視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講學家則只注意到“石性堅重,沙性松浮”,卻忽視了水流的運動 規(guī)律。只有老河兵根據(jù)實際經(jīng)驗,將石性、沙性、水流運動等因素全面地綜合起來考慮,而做出 了正確推斷。作者由此感嘆道:“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是:1、 語言平易,風格簡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記事散文的優(yōu)點,敘述精到明快,沒有多余的修 飾。例如第 1 段寫打撈石獸,連用“棹”“曳”“尋”等動詞領(lǐng)起三個短句,簡述事情經(jīng)過

11、,以“無 跡”交代結(jié)果,簡潔之至,又很生動。2、 善于在敘述中制造節(jié)奏波瀾,平而不板。作者先寫打撈石獸無果,再寫講學家的議論令 “眾服為確論”-豈止眾人,連讀者曳幾乎以為這就是定論了,誰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 笑曰“,謎底這才揭曉!3、 寓意于事,立意高遠。作者的興趣所在,不是渲染尋找石獸的神奇過程,而是引出最后 的深層思考。六、閱讀探究:1、閱讀理解全文后填空:對于河中石獸的位置,寺僧先判斷其在原地水中,結(jié)果是“竟不可得”;后判斷其在河的下 游,依據(jù)是“順流下矣”,結(jié)果“尋十余里,無跡”;講學家判斷其埋沒在河沙下(地中),依據(jù) 是“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結(jié)果失??;老河兵則判斷其在河的上游

12、,依據(jù)是“石性堅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 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保Y(jié)果“果得于數(shù)里外”。2、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尋找石獸,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寺僧:原先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guān)系;后來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guān)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zhì)及相互關(guān)系。3、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誤?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的辦3法?廟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則從實際經(jīng)驗出發(fā),綜合考慮各

13、方 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看法。4、文章中寫到了兩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講學家的“笑”,是自以為懂得“物理”,笑別人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老河兵的“笑”,則 是因為富于實際經(jīng)驗,笑講學家主觀臆斷。5、如何理解廟僧、講學家、老河兵這三個人物形象?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廟僧顯得考慮不周,忽而原地打撈,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 慮而盲目行動的態(tài)度;講學家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代表的正式“據(jù)理臆斷”的態(tài)度;唯有老 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現(xiàn)實因素,提出符合實際的結(jié)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6、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說明這個道理的原句。道理:遇到問題,如果不從實際出發(fā),而是主觀臆斷

14、,就容易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原句: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7、為什么“學者”的結(jié)論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結(jié)論是正確的?請根據(jù)文意,用自己 的話簡要回答。因為學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則根據(jù)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 屬性,以及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作出正確的判斷。8、你從文中得到什么啟示?示例:(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diào)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yīng) 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2) 生活或?qū)W習中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3) 實際經(jīng)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可靠。9、試分析文中寺僧、講學家和老河兵認識不同的原因及性格特點。寺僧按一般思維方式和慣例,認為水的流動會把石獸帶到下游。從“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 可見其毅力堅定但經(jīng)驗不足。講學家自認為“究物理”,以“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的理論知識推斷石獸在原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