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隧道控制測量方案_第1頁
長大隧道控制測量方案_第2頁
長大隧道控制測量方案_第3頁
長大隧道控制測量方案_第4頁
長大隧道控制測量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新建敘永至畢節(jié)鐵路(川滇段)站前工程施工新建敘永至畢節(jié)鐵路(川滇段)站前工程施工 XZZQSG-2XZZQSG-2 標標 長長大大隧隧道道控控制制測測量量方方案案 (DK194+516.98D2K230+910) 中鐵十七局集團敘畢鐵路(川滇段)二標項目經(jīng)理部中鐵十七局集團敘畢鐵路(川滇段)二標項目經(jīng)理部 二二一六年十二月三十日一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目錄目錄 一、工程概況.1 二、地形地貌.2 三、 測量依據(jù).2 四、測量儀器及人員.2 五、測量人員職責.3 六、隧道洞外控制測量.4 1 洞外控制點布設規(guī)定.4 2洞外平面控制測量.5 3 洞外高程控制測量 .9 4. 洞外控制點的聯(lián)測及精度要求

2、 .11 七、隧道洞內(nèi)控制測量.12 1. 洞內(nèi)平面控制測量 .12 2導線網(wǎng)的測量.13 3平差計算.16 4洞內(nèi)高程控制.17 5貫通測量誤差預計.18 6洞外高程測量誤差對洞內(nèi)高程影響估算.19 7隧道洞內(nèi)布網(wǎng)施測注意事項.20 八、相關工作.20 九、測量技術保證措施.20 長大隧道控制測量方案長大隧道控制測量方案 一、工程概況一、工程概況 我標段施工起訖里程:DK194+516.98DK230+910,線路全長 36.393km。隧道共計 8 座,其中大于 4 公里的長大隧道 3 座,分別為 長嶺隧道,7775m;下寨隧道 4104m;斑竹林隧道全長 12758m,我標段 施工里程為

3、 D2K222+232D2K230+910,施工長度 8678m。 1.長嶺隧道起迄里程為 DK199+190DK206+965,全長 7775m,最 大埋深 375m,除出口 DK206+869DK206+965 段為車站范圍,設計為雙 線外,其余均為單線隧道。隧道為單面上坡,線路設計坡度為 12.2 、11.05、10.95、10.1和 0。隧道洞身 DK204+105.458DK205+917.09 段位于半徑為 8000m 的右偏曲線上,其 余為直線。 為加快施工進度、滿足防災救援要求、施工通風等問題,于 DK203+100 線路前進方向右側(cè)設置 1 座斜井,于線路大里程夾角 45,

4、全長 1400m,斜井作為運營期間防災救援避難所兼緊急出口。 2.下寨隧道起迄里程為 D2K208+923D2K213+027,全長 4104m, 最大埋深 380m,設計為單線隧道。隧道為單面上坡,線路設計坡度為 10.4 、11.2。隧道洞身 D2K208+923D2K210+908.682 段位于半 徑為 800m 的左偏曲線上,D2K213+022.824D2K213+027 段位于半徑為 800m 的右偏曲線上,其余為直線。 3.斑竹林隧道起迄里程為 D2K222+232D2K234+990,全長 12758m,最大埋深 570m,我標段施工里程為 D2K222+232D2K230+

5、910,施工長度 8678m,進口段 D2K222+232D2K222+370 段為下坪車站范圍,隧道采用車站段雙線襯 砌,其余均為單線隧道。線路設計坡度為 6、10.7、11、7和- 3的人字坡。全隧 D2K222+405.132D2K223+984.821 段位于半徑 R=2000 的左偏曲線上;D2K226+716.747D2K228+322.216 段位于半徑 R=8000 的右偏曲線上,其余為直線。 為加快施工進度、滿足防災救援要求、施工通風等問題,于 D2K224+400 線路前進方向右側(cè)設置 1 座橫洞,與線路小里程夾角 36, 全長 1200m,坡度為-4.027、-1。采用雙

6、車道無軌運輸。 二、地形地貌二、地形地貌 1.長嶺隧道:測區(qū)屬侵蝕中低山地貌,地形連綿起伏,溝壑縱橫, 隧區(qū)絕對高程 9001250m,相對高差 80320m。隧道進口距鄉(xiāng)村道路 較遠,出口右側(cè) 100m 的溝邊有鄉(xiāng)村公路相通,交通條件一般。隧道進 出口及洞身 DK204+700DK206+800 段居民點密集。 2.下寨隧道:測區(qū)屬低、中山剝蝕、侵蝕地貌,地形連綿起伏,溝 壑縱橫,隧區(qū)絕對高程 8001450m,相對高差 100650m。自然斜坡 一般 1040,局部陡峻,坡度達 7080。地貌受巖性控制, 沿軟弱帶及可溶巖地段多形成侵蝕溝槽。隧道進口位于馬家壩一溝谷 內(nèi),附近無公路通行,只

7、有進口右側(cè)約 350m 處有高田至馬家壩的鄉(xiāng)村 公路通過,隧道出口位于高田鄉(xiāng)一溝谷內(nèi),附近也無公路通行,隧區(qū) 交通條件較差。 3.斑竹林隧道:隧區(qū)屬低中山侵蝕地貌,地形連綿起伏,陡峻, 溝壑、谷溪縱橫,隨區(qū)海拔約 100017300m,相對高差 150730m。 自然斜坡一般 1540,局部陡峻,坡度達 6080?;鶐r出漏 狀況一般,地表植被較發(fā)育,多為林地、灌木林、旱地。隧道進口位 于一深切溝谷內(nèi),無公路通行,總體而言,該隧交通條件較差。 三、三、 測量依據(jù)測量依據(jù) (1)工程測量規(guī)范(GB 50026-2007); (2)鐵路工程測量規(guī)范(TB10101-2009); (3)高速鐵路工程測

8、量規(guī)范(TB10601-2009); (4)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guī)范(GB/T 12897-2006); (5)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guī)范(GB/T 12898-2009); (6)全球定位(GPS)鐵路測量規(guī)范(TB10054-97) (7)全球定位(GPS)測量規(guī)范(GB/18314-2001) 四、測量儀器及人員四、測量儀器及人員 隧道洞外 GPS 測量采用 7 臺徠卡 GPS 接收機,標稱精度: 5+0.5ppm;水準測量采用 Trimble DiNi03 電子水準儀,標稱精度: 0.3mm;導線測量采用徠卡 1201 全站儀,標稱精度 1+1.5ppm,在使 用前經(jīng)專門機構(gòu)檢測,測量精

9、度滿足施工要求。精密測量隊由三名測 量工程師和 10 名測量工(控制測量)組成。 項目總工 XXXXX 項目精測隊 分部測量隊 測量員測量員測量員 根據(jù)工程建設需要,在平時施工導線測量過程中,我項目部成立 精測隊,分部下設測量隊長一名,測量員 3 人。 測量組成員如下: 精測隊長:王盼 分部測量負責人:王波、張賀賀、范明鑫 組 員:孫昊、張利偉、梁智超、鮑大煒、楊雷、楊杰、商昂、 鄧鵬飛、趙欽 各分部測量負責人負責指導洞內(nèi)導線測量,數(shù)據(jù)的整理及計算, 王盼負責全線測量工作復核; 五、測量人員職責五、測量人員職責 1、在工程開工前,對測量控制網(wǎng)進行復測,發(fā)現(xiàn)問題立即向監(jiān)理 單位呈報。建立相應等級

10、的施工控制加密網(wǎng)控制點至各施工工作面所 需部位。 2、根據(jù)本施工處的生產(chǎn)計劃安排,積極配合各工程部門保質(zhì)、保 量、保安全的完成各項相關測量任務。 3、做好與外部及內(nèi)部相關部門之間的技術交流、溝通工作,對外 部文件及圖紙進行分類保管。 4、負責各施工工作面的施工放樣,定期檢查,并將結(jié)果通知所在 施工部位的技術員,做好交底記錄。 5、提供符合設計要求的設計軸線,以滿足規(guī)范要求,并負責檢查 與復核工作。 6、定期監(jiān)測復核控制點的位移情況,如超出規(guī)范,應及時糾正, 并向有關單位匯報。 六、隧道洞外控制測量六、隧道洞外控制測量 1 1 洞外控制點布設規(guī)定洞外控制點布設規(guī)定 (1)洞外平面控制網(wǎng)應沿兩洞口

11、連線方向布設成多邊形組合圖形, 構(gòu)成閉合檢核條件。 (2)控制點應布設在視野開闊、通視良好、土質(zhì)堅實、不易破壞 的地方。 (3)視線應超越和旁離障礙物 1m 以上。通過水田、沙灘時,應 適當增加視線高度。 (4)測站和后視場地應清理和平整,以利于觀測。 (5)除水準點可在穩(wěn)固的基石上刻鑿外,其余控制點均應埋設混 凝土包金屬標志。 (6)每個洞口平面控制點布設不應少于 3 個,水準點不應少于 2 個。 (7)用于向洞內(nèi)傳遞方向的洞外聯(lián)系邊不宜小于 300m。 (8)洞口平面控制點應便于向洞內(nèi)引測導線。 (9)GPS 控制網(wǎng)進洞聯(lián)系邊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 5,導線網(wǎng)、 三角網(wǎng)的最大仰俯角不宜大于 1

12、5。 (10)洞口附近的水準點應盡可能與隧道洞口等高,兩水準點間 高差以水準測量 12 站即可聯(lián)測為宜。 2 2洞外平面控制測量洞外平面控制測量 表 6-2-1 隧道洞外、洞內(nèi)平面控制測量技術要求 測量 部位 測量 方法 測量 等級 測角中誤 差() 洞口聯(lián)系 邊方向中 誤差 () 適用長度 (km) 邊長相對 精度 二106201/ 三18461/80000 導線 測量 四251/50000 一1.06201/ 二1.3461/ 洞外 GPS 測量 三1.71/ 二1.3691/ 三1.8361/50000洞內(nèi) 導線 測量 四2.51.531/50000 表 6-2-2 高程控制測量技術要求

13、 測量部位測量等級兩開挖洞口間高 程路線長度 (Km) 每千米高程測量 偶然中誤差 (mm) 二361.0 三13363.0 四5135.0 洞外 五57.5 二321.0 三11323.0 四5115.0 洞內(nèi) 五57.5 2.1 隧道洞外控制網(wǎng)布設:根據(jù)鐵路工程測量規(guī)范中規(guī)定: 洞外平面控制測量,結(jié)合隧道長度、平面形狀、線路通過地區(qū)的地形和 環(huán)境,宜采用 GPS 測量、導線測量。 2.1.1 長嶺隧道洞外控制網(wǎng)采用 GPS 測量,在進口和出口處,用設計 院提供的 XCPI30-1,XBCPI27,XCPI27-1,XCPI27-2,CPI32,CPI34 和 XCPI35-2,作為約束邊,

14、采用徠卡 GPS 雙頻接收機按四等控制網(wǎng)的要 求共測量 10 個洞外加密 GPS 點,經(jīng)內(nèi)業(yè)處理平差后的成果做為最終測 量成果,進口位置布設點位為 JM1-14 、JM1-15 和 JM1-16,出口位置 布設點位為 JM2-5、JM2-6 和 JM2-7,斜井位置布設點位為 JM2-1 、JM2-2、JM2-3 和 JM2-4。 長嶺隧道洞外 GPS 控制網(wǎng)示意圖 2.1.2 下寨隧道洞外控制網(wǎng)采用 GPS 測量,在進口和出口處,用設計 院提供的 CPI32,CPI34,XCPI35-2,XCPI36-1,XCPI37-1 和 XCPI38, 作為約束邊,采用徠卡 GPS 雙頻接收機按四等控

15、制網(wǎng)的要求共測量 6 個洞外加密 GPS 點,經(jīng)內(nèi)業(yè)處理平差后的成果做為最終測量成果,進 口位置布設點位為 JM2-10 ,JM2-11 和 JM2-12,出口位置布設點位為 JM3-2 ,JM3-3 和 JM3-4。 下寨隧道洞外 GPS 控制網(wǎng)示意圖 2.1.3 斑竹林隧道洞外控制網(wǎng)采用 GPS 測量,在進口和出口處,用設 計院提供的 CPI40,CPI41,XCPI36-1,XCPI42,XCPI43 和 XCPI43-2,作為 約束邊,采用徠卡 GPS 雙頻接收機按四等控制網(wǎng)的要求共測量 7 個洞 外加密 GPS 點,經(jīng)內(nèi)業(yè)處理平差后的成果做為最終測量成果,進口位 置布設點位為 JM4

16、-1 、JM4-2、JM4-3 和 JM4-4,出口位置點位由 3 標 中鐵 8 局布設,橫洞位置布設點位為 JM4-6 、JM4-7 和 JM4-8。 斑竹林隧道洞外 GPS 控制網(wǎng)示意圖 根據(jù)設計提供的控制網(wǎng)交樁資料,本標段此次復測的平面坐標系 統(tǒng)采用工程獨立坐標系統(tǒng)高斯投影,參考橢球為 WGS-84 橢球(橢球參 數(shù)為:長半軸 a=,扁率 f=298.),本標段涉及三個投影分帶,投影帶 中央子午線為 1050000,投影面大地高為 580m、870m 和 1070m,投影后東方向坐標加常數(shù)為 500km,北方向坐標加常數(shù)為 0。 本管段測量的坐標系統(tǒng)與設計相同,橢球采用 WGS84 坐標

17、系參考 橢球,邊長投影在抵償高程面上,投影長度的變形值:鋪設有砟軌道 地段不大于 2.5cm/km,即投影長度變形(包括高程歸化、高斯正投影 變形之和)不大于 1/40000,中央子午線經(jīng)度為 105,其中長嶺隧道 投影面大地高為 870 米,下寨隧道和斑竹林隧道投影面大地高為 1070 米??刂凭W(wǎng)加密測量時按四等 GPS 平面控制網(wǎng)技術要求進行測量。 CPI、CPII GPS 控制網(wǎng)測量的精度指標(表 6-2-3),C、D 級 GPS 平面 控制網(wǎng)技術要求(表 6-2-4) 表 6-2-3 GPS 測量的精度指標 控制網(wǎng)級別基線邊方向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 CP1.71/100 000 CP

18、2.01/70 000 表 6-2-4 C、D 級 GPS 平面控制網(wǎng)復測技術要求 三等四等 衛(wèi)星高度角() 1515 有效衛(wèi)星總數(shù) 44 時段中任一衛(wèi)星有效 觀測時間(min) 2015 時段長度(min) 6045 觀測時段數(shù)1212 數(shù)據(jù)采樣間隔(S)10601530 靜 態(tài) 測 量 PDOP 或 GDOP 8 10 2.2 平差計算 內(nèi)業(yè)平差計算時,采用徠卡公司配備的 LGO 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以復測 后提交的控制點為基準,解算各個加密控制點。 3 3 洞外高程控制測量洞外高程控制測量 根據(jù)鐵路工程測量規(guī)范定:洞外高程控制測量應根據(jù)設計精度, 結(jié)合地形情況,水準線路長度以及儀器設備條件,采

19、用水準測量或光 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長大隧道洞外高程控制網(wǎng)采用二等水準測量。 3.1 各級水準測量精度指標(即測規(guī)對高程測量的限差規(guī)定) 表 6-3-1 水準測量精度指標 級別 項目 限差(mm) 水準 側(cè)量 等級 每公里水準 測量偶然中 誤差 (mm) 每公里水準 測量全中誤 差(mm) 檢測已測段高 差之差(即復 測值與設計值 不符值的限差 往返測 不符值 附和路線或 環(huán)閉合差 左右路線 高差不符 值 二等1.02.06L4L4L 三等3.06.020L12L12L4L 四等5.010.030L20L20L14L 二等水準測量必須往返觀測,不允許采用兩臺儀器同方向左右觀 測,三、四等均可以

20、左右路線觀測,計算結(jié)果單位為毫米。 3.2 各級水準測量主要技術要求 表 6-3-2 水準測量技術要求 等級水準尺類 型 水準儀等 級 視距 (m) 前后視距 差(m) 前后視累積 差(m) 視線高度 (m) DS150二等銦瓦尺、 條碼尺DS0560 1.03.0下絲讀數(shù) 0.3 雙面DS365三等 銦瓦、條 碼尺 DS1、DS0 5 80 3.06.0 雙面DS3805.010.0四等 銦瓦條碼 尺 DS1100 3.3 高程測量方法 二等水準測量,路線采用往、返觀測。復測采用附合水準路線,由 一個已知點出發(fā),最后附合到另一個已知點,控制測量時一般采用閉 合水準路線,由一個已知點出發(fā),最后

21、回到該已知點上,由此計算增 設的新水準點高程。 隧道洞外高程控制網(wǎng)采用二等水準測量。使用 Trimble DiNi 03 電子水準儀,按二等水準測量規(guī)范要求進行施測。 長嶺隧道:在進口處加密水準點,從三等水準點 BM21 出發(fā),按閉合 水準路線進行往返測量;在出口處加密水準點,從三等水準點 BM22 出 發(fā),按閉合水準路線進行往返測量。 下寨隧道:在進口處加密水準點,從三等水準點 BM23 出發(fā),按閉合 水準路線進行往返測量;在出口處加密水準點,從三等水準點 XCPI36-1 出發(fā),按閉合水準路線進行往返測量。 斑竹林隧道:在進口處加密水準點,從三等水準點 BM27 出發(fā),按閉 合水準路線進行

22、往返測量;在橫洞口處加密的三等水準點 JM4-8 出發(fā), 按閉合水準路線進行往返測量。 3.4 水準測量有關精度計算 外業(yè)、內(nèi)業(yè)完成后,應進行精度統(tǒng)計、分析及評定。 (1)、往返閉合差計算,如超限必須查找原因或重測。 (2)、每千米水準測量高差的偶然中誤差或全中誤差。 M = =1/4n/L 水準路線測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水準測段長度(km); N往返測的水準路線測段數(shù)。 (3)、檢測已測段高差之差(即復測值與設計值不符值的限差)。 二等水準測量,限差為 6L,不超限采用原設計成果,超限采用 復測成果。這一項是衡量實測精度與設計精度是否相符。 4.4. 洞外控制點的聯(lián)測及精度要求洞外

23、控制點的聯(lián)測及精度要求 4.1 平面控制點聯(lián)測 隧道洞口控制點使用 GPS 進行加密,待平差計算結(jié)果符合規(guī)范要 求后,應使用全站儀對洞外加密的點位進行角度和邊長的復測,復測 結(jié)果應滿足四等導線測量的要求。 表 6-4-1 導線測量的技術要求 等級等級 測角中測角中 誤差誤差 測距相對測距相對 中誤差中誤差 方位角閉合方位角閉合 差(差() 導線全長相導線全長相 對閉合差對閉合差 測回數(shù)測回數(shù) () 0.50.5 級儀器級儀器 11級級 儀器儀器 22級級 儀器儀器 66級儀級儀 器器 二等1.01/2.0 2 n1/100 00069 隧道二等1.31/2.6 2 n1/100 00069 三

24、等1.81/3.6 2 n1/550004610 四等2.51/800005 2 n1/40000346 一級4.01/400008 2 n1/2000022 二級7.51/2000015 2 n1/1200013 注:1、表中 n 為測站數(shù)。 2、當邊長短于 500m 時,二等邊長中誤差應小于 2.5mm,三等邊長中誤差應小 于 3.5mm,四等、一級邊長中誤差應小于 5mm,二級邊長中誤差應小于 7.5mm。 復測方法:把儀器架設在控制點上,測量每相鄰兩點間的距離, 并在該點上觀測相鄰兩邊之間的夾角,利用已知的控制點坐標正算出 距離和坐標方位角,與已測得的距離和坐標方位角進行對比檢查。 4

25、.2 高程控制點聯(lián)測 2、三等水準路線宜沿隧道進出口間的道路勘選。若繞行較遠時, 可沿小路勘選。本測區(qū)全部位于山區(qū),當水準測量平均每千米單程測 站大于 25 站時,測段往返高差不符值應滿足下表的規(guī)定。 表 6-4-2 往返測高差不符值的限差(mm) 水準測量等級測段往返測高差不符值限差 二0.8n 三2.4n 四4.0n 五6.0n 七、隧道洞內(nèi)控制測量七、隧道洞內(nèi)控制測量 1.1. 洞內(nèi)平面控制測量洞內(nèi)平面控制測量 為提高長大隧道貫通測量精度,用常規(guī)的支導線進洞控制法就不 夠滿足精度要求,又由于隧道洞內(nèi)施工作業(yè)繁忙,循環(huán)緊湊,工期緊, 洞內(nèi)炮煙和車輛尾氣使通視條件差,據(jù)以上特點,施工須打破常

26、規(guī)測 量方法,洞內(nèi)按高等級導線精度布設,實施時要遵守以下措施及細則。 11 洞內(nèi)控制導線若布設成等邊直伸形,那么,隧道的橫向貫通 誤差則主要受測角誤差的影響,所以測角測邊必須用高精度全站儀, 可大大提高測角測邊精度。 1.2 隧道的橫向貫通誤差隨著測站數(shù)的增加而增大,在保證洞內(nèi)通 風、照明、通訊問題解決的情況下,將邊長盡量拉長,以減小方位角 傳遞誤差,洞內(nèi)導線邊長布設為 300m 為宜,困難地段 200m 為宜。 常用的隧道洞內(nèi)導線網(wǎng)的布設如下: 多邊形閉合環(huán)多邊形閉合環(huán) 菱形網(wǎng)菱形網(wǎng) 由于多邊形網(wǎng)布設自由,不受地形限制,外業(yè)推進速度快,菱形 網(wǎng)外業(yè)觀測速度慢,每一站都要測 2 個角,導線點成

27、對布設,兩點的 距離根據(jù)前后通視情況而確定,導線邊盡可能拉長,一般不小于 300m,多邊形網(wǎng)每一環(huán)布設 68 條邊為宜,菱形網(wǎng)每一個環(huán)都是 4 條 邊,而且多邊形閉合環(huán)的檢核條件多,容易發(fā)現(xiàn)粗差,為評定精度提 供了必要的條件,而單導線無論外業(yè)還是內(nèi)業(yè),都缺少檢核條件,通 過理論和實踐證明導線網(wǎng)的精度比單導線的精度高2 倍。 因此長大隧道洞內(nèi)導線控制測量采用多邊形網(wǎng)進行布設。由于長 大隧道兩開挖洞口均小于 6km,根據(jù)相關測量規(guī)范中的規(guī)定,對兩開挖 洞口間的長度小于 6km 的隧道,洞內(nèi)導線采用四等導線測設。 2 2導線網(wǎng)的測量導線網(wǎng)的測量 長嶺隧道進口從洞口控制點 JM1-14-JM1-16

28、邊開始,沿隧道洞內(nèi) FD5 FD4 FD3FD2 D4 FD1 D3 D2 D1 CPI054 CPI053 FD3FD2FD1 D4D3D2D1 CPI054 CPI053 走向閉合到出口洞口的 JM2-1 - JM2-3 邊上;下寨隧道進口從洞口控 制點 JM2-10-JM2-11 邊開始,沿隧道洞內(nèi)走向閉合到出口洞口的 JM3-2 - JM3-3 邊上;斑竹林隧道進口從洞口控制點 JM4-2-JM4-3 邊開始,沿 隧道洞內(nèi)走向閉合到橫洞洞口的 JM4-7 - JM4-8 邊上。 測角、測邊采用 leica TCRA 1201+型全站儀,儀器的標稱精度均 為 1、(1+1.5ppmD);

29、角度測 4 個測回,每邊往、返觀測各 3 個測回,一測回內(nèi)讀數(shù)較差不大于 5 mm,單程測回間較差不大于 10mm,往測及返測邊長化算到隧道平均高程面上水平距離(經(jīng)氣象和傾 斜改正后)的互差,不得大于邊長的 16000。所有閉(附)合導線均由 不同觀測者獨立測量兩次,取兩次測量的角度及邊長的平均值,并進 行嚴密平差計算。 觀測前,將儀器放置在儀器箱內(nèi) 20 分鐘時間使儀器與洞內(nèi)溫度保 持一致,隧道洞內(nèi)觀測盡量避免施工干擾,避免塵霧,避開有強光的 照射以及電磁場的影響,目標棱鏡人觀測時應該有足夠的照明度,受 光均勻柔和,目標清晰,避免光線從旁側(cè)照射目標。采用自動觀測時 盡量避免光源照射。 表 7

30、-2-1 導線測量技術要求 測回數(shù) 等級 測角中 誤差 () 測距相 對中誤 差 方位角 閉合差 () 導線全 長相對 閉合差 0.5級 儀器 1級儀 器 2級儀 器 6級儀 器 二等1.01/ 2.0 n 1/69- 三等1.81/ 3.6 n 1/550004610- 四等2.51/80000 5.0 n 1/40000346- 一級4.01/40000 8.0 n 1/20000-22- 二級7.51/20000 15 n 1/12000-13 表 7-2-2 水平角方向觀測法技術要求 等級儀器等級 半測回歸零差 () 同方向測回間 2C 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測 回互差() 0.5級儀

31、器484 1級儀器696四等及以上 2級儀器8139 2級儀器121812 一級及以下 6級儀器18-24 注:當觀測方向的垂直角超過3的范圍時,該方向 2C 互差可按相鄰測回 同方向進行比較,其值應滿足表中一測回內(nèi) 2C 互差的限值。 表 7-2-3 測站周角閉合差的限差 導線等級二三四 限差()2.03.65.0 洞口站測角工作宜在夜晚或陰天進行。 洞內(nèi)測量前應先將儀器開箱放置 20 分鐘左右,讓儀器與洞內(nèi)溫度 基本一致,必要時可采用氣壓溫度計,讀數(shù)并輸入儀器進行現(xiàn)場氣壓 溫度改正。 目標應有足夠的明亮度,受光均勻柔和、目標清晰,避免光線從 旁側(cè)照射目標。 完成規(guī)定測回數(shù)一半后,儀器和反射

32、鏡均應轉(zhuǎn)動 180重新對中整 平,再觀測剩余測回數(shù)。 表 7-2-4 邊長測量技術要求 每邊測回數(shù) 等級 使用測距 儀精度等 級 往測返測 一測回讀數(shù) 較差限值 (mm) 測回間較差 限值 (mm) 往返觀測平距較差 限值 23 二等 44 57 2mD 等級 使用測距 儀精度等 級 每邊測回數(shù) 一測回讀數(shù) 較差限值 (mm) 測回間較差 限值 (mm) 往返觀測平距較差 限值 往測返測 2223 三等 4457 2mD 23 22 57四等 441015 2mD 23 57 22 1015 一級及以 下 442030 2mD 注:1、一測回是全站儀盤左、盤右各測量一次的過程 2、測距儀精度等

33、級劃分如下: 級 md2mm 級 2 mmmd|5mm 級 5 mmmd|10mm 級 10 mmmd|20mm md為每千米測距標準偏差。即按測距儀出廠標稱精度的絕對值,歸算到 1km 的測距標準偏差。 3、mD=a+bD 式中: mD-儀器測距中誤差(mm);a-標稱精度中的固定誤差(mm); b-標稱精度中的的比例系數(shù)(mm/km);D-測距長度(km)。 3 3平差計算平差計算 導線的平差在計算機上采用平差軟件進行嚴密平差,對觀測成果 進行精度評定,不符合精度要求的測站或測段要重新測量。 3.1 對每站的觀測成果進行精度評定 如下表(示例),當完成每一測站后,應對該測站的成果進行整理,

34、 計算測量角度和距離的最或是值及其中誤差。 表 7-3-1 (觀 測 記 錄) 編號 觀測角度 (度 分 秒) V (秒) 輔 助 計 算 1 75 32 13 2 75 32 18 3 75 32 15 4 75 32 17 5 75 32 16 1. 算術平均值 5.153275 6 93 3275 n l X 2. 觀測值中誤差: 9.1 16 5.17 1 n m 6 75 32 14 秒數(shù)之和=93 秒 2. 算術平均值中誤差 8 . 0 6 9 . 1 n m mx 3.2 對已構(gòu)成閉合圖形的導線環(huán)進行平差計算 在隧道掘進中,隨著導線的不斷布設,不斷構(gòu)成閉合的圖形。每 當構(gòu)成閉合圖

35、形時都應進行平差計算,計算出閉合圖形的閉合差、導 線的測角中誤差,判斷是否符合規(guī)范規(guī)定和設計的要求。 表 7-3-2 (已構(gòu)成閉合圖形的導線段閉合差) 序號角度數(shù) 角度閉合差 (秒) 限差(秒) 3.6n WS (毫米) 總長 (米) 1/T 限差備注6 162.288.82193235 1/17 萬 1/55000 261.528.82283300 1/11.7 萬 1/55000 備注 按方位角閉合差計算測角中誤差: =0.79 秒 n ff N m 1 如果閉合圖形的各項限差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則對閉合圖形內(nèi)的每 條邊角進行平差改正。手動平差可以將閉合差平均分配到每個邊和角 度上。簡易平差與

36、嚴密平差的成果相差不會很大,但為使最終的測量 成果更具可靠性,導線的平差應在計算機上采用平差軟件進行嚴密平 差。 4 4洞內(nèi)高程控制洞內(nèi)高程控制 洞內(nèi)高程控制按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施測,觀測方法和洞外相同。 洞內(nèi)高程控制點每隔 200500m 設置一對。 5 5貫通測量誤差預計貫通測量誤差預計 表 7-5-1 鐵路隧道控制測量的貫通精度要求 測量部位橫向中誤差(mm) 高程 中誤差(mm) 兩開挖洞 口間長度 448810101313171720 洞外3045609012015018 洞內(nèi)40608012016020017 洞外、洞 內(nèi)總和 507510015020025025 隧道進、出口間

37、貫通時,除進行隧道洞外導線測量和洞外高程測 量之外,還必須進行隧道洞內(nèi)和隧道進出口間的聯(lián)系測量。所以在進 行隧道貫通測量誤差預計時,要考慮隧道進出口的聯(lián)系測量誤差及隧 道洞內(nèi)測量誤差的綜合影響。 5.1 洞口投點的測設 洞口投點是向洞內(nèi)傳算方向和坐標的精密控制點,所以在進行洞 口投點測設時,采用圖形強度較好的單三角形與原洞外精密控制網(wǎng)進 行聯(lián)測,選擇在陰天或者傍晚時分進行觀測。洞口投點待洞口挖至設 計標高后埋設鋼板樁,往洞內(nèi)測設導線點時由洞口投點向洞內(nèi)傳算方 位和高程,傳算方位的起算邊長度不宜小于 300m。 5.2 貫通相遇點 K 在水平方向上的誤差預計 為了確保長大隧道能夠正確貫通,隧道洞

38、外網(wǎng)測量對洞內(nèi)橫向精 度影響值估算,以及洞內(nèi)測量設計都是必要的。因長大隧道洞外控制 網(wǎng) GPS 網(wǎng),所以影響洞內(nèi)貫通精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項: 一是 GPS 接受機本身的設計精度,徠卡 GPS 雙頻接收機的標稱精 度為 5+0.5ppmD; 二是隧道長度; 三是隧道進出口定向邊長度。 5.3 洞內(nèi)導線測角和測邊誤差引起的貫通面上的 K 點在 x方向上 的誤差的預計公式如下: 內(nèi) x M 角: 測距: 式中 洞內(nèi)導線的測角中誤差 m K 點與各導線點連線在 y軸上的投影長 y R 導線各邊與 x軸間的夾角 光電測距的兩邊誤差 l m 5.4 各項誤差引起的 K 點在 x方向上的總誤差 由洞外測量

39、誤差和洞內(nèi)導線測量誤差所引起的 K 點在 x方向上的 總的中誤差為: M xK=M2X 外+ M2X 內(nèi) 若各項測量均獨立進行了 2 次,則平均值的中誤差為: K 點在 x方向上的預計貫通誤差為: =2M 預 x M 6 6洞外高程測量誤差對洞內(nèi)高程影響估算洞外高程測量誤差對洞內(nèi)高程影響估算 6.1 洞外高程控制 測量在隧道貫通面上所產(chǎn)生的高程中誤差按下式計算: Mh外=ML 式中 M每千米水準測量的偶然中誤差(mm) L洞內(nèi)相鄰兩開挖洞口間高程路線長度(km) 6.2 隧道洞內(nèi)水準測量 隧道洞內(nèi)水準測量引起的高程誤差的估算公式為: 內(nèi)H M MhlL 內(nèi)H M 式中 地面水準測量每千米長度的高差中誤差 hl m L由進口水準點經(jīng)洞內(nèi)至出口水準點的水準路線的長 度。 6.3 各項誤差引起 K 點在高程上的總誤差 由地面水準測量誤差 Mh=M2h 外+ M2h 內(nèi) 若各項測量均獨立進行 2 次,并取二倍中誤差作為預計誤差,則 貫通相遇點 K 在高程上的貫通預計誤差為: Mh 預=2* Mh /n 因為長大隧道兩開挖洞口間的距離都小于 4km,所以洞內(nèi)外橫向貫 通中誤差的總和不能大于 50mm,高程貫通中誤差不能大于 25mm。 7 7隧道洞內(nèi)布網(wǎng)施測注意事項隧道洞內(nèi)布網(wǎng)施測注意事項 導線點位要求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