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高中語文下冊 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設(shè)計_第1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下冊 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設(shè)計_第2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下冊 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設(shè)計_第3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下冊 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設(shè)計_第4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下冊 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設(shè)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第一單元 1.2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 教學目標 1 .了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2 .掌握重要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 3 .體悟孟子心憂天下、仁者愛人、救民水火、推行王道的赤子之心。 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了解文言文的結(jié)構(gòu)、表達、運用,抓住關(guān)鍵詞語,培養(yǎng)學生建構(gòu)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理解作者所論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運用分析與思考、探究與聯(lián)想等方法,體會孟子的仁者之心,發(fā)展提升思維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了解文言文的寫作背景,感受論辯特色,體會藝術(shù)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對

2、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增加文化自信,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文言文中的重要詞語和重要句式。 欣賞、分析本文中孟子的論辯特色。難點:教材分析:本文篇幅較長,涉及到的文言基礎(chǔ)知識較多,同學們要反復誦讀,理解文意,積累文言知識。在此基礎(chǔ)上深刻領(lǐng)會孟子的政治主張,感受孟子論辯的藝術(shù)魅力,并學有所用。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對孟子都有哪些了解?他的思想有哪些?名言有哪些? 二、寫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國諸侯國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zhàn),對內(nèi)盤剝?nèi)嗣?,于是就出現(xiàn)

3、“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著苦難的生活。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齊宣王子承父業(yè),野心勃勃,在稷下擴置學宮,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齊宣王問有關(guān)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闡發(fā)他的“發(fā)政施仁”,改革政治,實行“王道”的主張了,這就是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 “王道”和 “霸道” 這是先秦時代一對相對的概念?!巴醯馈笔侨寮姨岢龅囊匀柿x治天下的政治主張;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沿著霸道的方權(quán)勢等進行統(tǒng)治。刑法、霸

4、道指君主憑借武力、向前進的,凡是行法家主張,講求耕戰(zhàn),富國強兵,便取得勝利。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當世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wù)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三、作者介紹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

5、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其書 孟子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guān)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 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jīng)的傳統(tǒng)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jù)。 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為堯舜)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時

6、代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國君傲然視之)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義也 四、題目解說 “齊桓”指的是齊桓公,“晉文”指的是晉文公,他們都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事”指的是用武力爭霸于諸侯的事業(yè)。他們實行的是“霸道”,文中齊宣王以此為話題,而孟子轉(zhuǎn)移了話題,談?wù)摗巴醯馈辈攀钦?,“霸道”是不可行的?五、學習字詞 褊小(bin) 庖廚(po) 閉門羹(gng) 忖度(cn du) 鞭笞(bin ch) 贍養(yǎng)(shn) 侃大山(kn) 陳詞濫調(diào)(ln) 庠序(xing) 礙面子(i) 卓有成效(zhu) 瞠目結(jié)舌(chng)

7、浸漬(z) 沐猴而冠(gun) 孺子牛(r) 商賈(g) 六、層次結(jié)構(gòu)及分析 本文是一篇談話記錄,齊宣王提問,孟子回答,問與答緊密相連,根據(jù)內(nèi)容,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則王乎”),提出并明確話題,以問“霸道”開始,轉(zhuǎn)入說“王道”。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晉文稱霸的事,正說明他一匡天下;前者九合諸侯,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齊桓公、有稱霸的企圖。后者亂扶周,破楚救宋,都是當時的霸主。因為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因此被儒家稱為“霸道”,與“王道”相對立。所以問齊桓

8、、晉文之事,等于問霸道之事,這對于崇尚王道的孟子來說,無異于劈頭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輕輕把話題岔開,轉(zhuǎn)而談?wù)撏醯馈?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論點,肯定齊宣王能夠保民而王。在孟子看來,王天下的關(guān)鍵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然后再緊緊抓住齊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論述,而是抓住了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闡發(fā)。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認為王是愛財;孟子則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沒有把為仁之事繼續(xù)擴展下去。這說明齊宣王已經(jīng)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施行

9、王道的基礎(chǔ)。同時也為下文論說宣王沒有實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首先,孟子以一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jié)論。其次以“挾太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這組對照性比喻,進一步闡明“不為”和“不能”的區(qū)別。最后順其理勢,引經(jīng)據(jù)典,加以正面曉喻。說明王道并不難,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為齊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齊宣

10、王不能實行王道,不是方法問題,而是一心要實行“霸道”。孟子先以“興甲兵”幾句,不直說霸道,卻列舉了霸道的種種害處,使齊宣王不得不說出“吾何快于是”,從而引導他說出“大欲”?!靶Χ谎浴彼淖郑瑢懗鲂跤蕴煜露侄愣汩W閃,不那么理直氣壯的神態(tài),極盡傳神之妙。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仍是霸業(yè),卻故意以口腹聲色之娛來揣度,形成文章的頓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爭霸天下,點明齊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緣木求魚”這個生動的比喻,徹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文勢如懸崖墜石,有千鈞之力。宣王不禁驚言:強弱說明齊若與天下對抗,以鄒與楚戰(zhàn)為喻,有這么嚴重嗎?孟子再步步進逼,不均之勢顯而易見,從而導

11、出小不敵大、寡不敵眾、弱不敵強的結(jié)論,以使齊宣王徹底放棄“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講清,孟子再正面鋪寫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齊宣王怦然心動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經(jīng)過上文對王霸利弊的說明,齊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制民之產(chǎn)”和“謹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產(chǎn),足以飽身養(yǎng)家,然后再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對稱說出,說王道制度,極言其利。只要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結(jié)尾。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

12、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jīng)過,比較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八、寫作特點 本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jié)構(gòu)嚴謹、中心突出、論點明確、說理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就必須揣摸對方的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來談話。因此本文在寫作上比較曲折委婉,層層深入,而且說理既邏輯嚴密,又注意形象生動。 1、迂回曲折,層層深入,跌宕起伏。論述問題先從側(cè)面、遠處、外圍入手,逐漸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瀾起伏的論辯風格。本文意在宣揚王道,卻不直言王道,而以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發(fā)端。這個開頭既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文

13、章產(chǎn)生了頓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駁辯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場鮮明的談話。孟子的答語既表明了對霸道的態(tài)度,又機智委婉地把談話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談王道,而以“以羊易?!钡氖吕隙R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備行王道的基本條件,借此打開話題,鼓起齊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興趣。接著又使談話的氣氛趨向緩和,再為齊宣王辯解,“百姓皆以王為愛”先言宕開一筆,進入談話情境。再以“牛羊何擇焉”,詞鋒一轉(zhuǎn),為百姓辯解。齊宣王只好無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齊宣王失去對王道的興趣。于是齊宣王贊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請教。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辯解,孟子的分說,交錯間雜,曲折

14、起伏,頗有意趣,最終把齊王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zhuǎn)到對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說自己的仁政學說,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要使齊王真正傾心王道,必須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對此,孟子明知齊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卻故意不直說,欲擒故縱,先說五種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緣木求魚和鄒與楚戰(zhàn),說明齊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氣勢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觀點。行文真是千回百轉(zhuǎn),搖曳生姿。 2、氣勢浩然,邏輯嚴謹。本文鋪張揚厲,縱橫恣肆,各段之間又聯(lián)系緊密,一氣呵成。孟子散文的氣勢源于他堅毅的人格,他對自己的主張,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廣博的學問,氣盛則言宜,所以談起話來理直

15、氣壯,剛?cè)嵯酀?,詞鋒犀利。但本文不僅波瀾起伏,氣勢磅礴,而且邏輯上十分嚴密,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表面上散漫無紀,實則始終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齊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礎(chǔ),進而論述不行王道是不為,而非不能。不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論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開仁政藍圖,令齊王心動目眩,迫切希望實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齊宣王說出了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3、取譬設(shè)喻。孟子散文長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緣木求魚”“鄒人與

16、楚人戰(zhàn)”等等,非常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地說明了道理。孟子這些比喻,并非實際存在的事物,而是憑空造說,帶有寓言性和夸張性,卻并不給人虛假之感,而是更顯道理之真,情事之實。 此外,本文還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了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和語言技巧。如以“以羊易?!边@種齊宣王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而大量運用排比再如文中句式不斷變化,更易被齊宣王所接受。且也更有說服力,句式,而且單句和排比句交錯使用,既有引經(jīng)據(jù)典之句,更多明白淺顯之語,使全文筆勢靈活,文詞富贍。 九、寫作技巧 1、列舉多種例證:事例、設(shè)例、語例。 (1)事例:以羊易牛 說明齊宣王具備仁心,他看到??謶职l(fā)抖,無辜被宰,興起不

17、忍之心。 (2)語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齊宣王引用詩句稱贊孟子知道自己心意,并令他有所感悟。 (3)設(shè)例: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說明齊宣王雖有仁心卻說不能行仁政,不是做不來,只是不肯做。 (4)設(shè)例:為長者折枝。 說明齊宣王“功不至于百姓”非“不能”,而是“不為”。 (5)語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說明以身作則,可以推展到治理國家。 2、采用生動的比喻,使道理具體化。 (1)以“見輿薪”、“舉一羽”比喻保民。 喻意是:保民是輕而易舉,力所能及的事。(2)“挾太山以超北?!北扔鳌安豢赡堋钡氖拢盀殚L者折枝”比喻輕易可行的事。 在文中用

18、以比喻行仁政。 3、用正反對比突出事理。 (1)以對比手法指出推恩與不推恩的結(jié)果: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2)以“恩足以及禽獸”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對比,以表現(xiàn)齊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3)以“挾太山”與“折枝”作對比,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分別,從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實“不為”而非“不能”。 4、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氣勢。 排比: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對偶: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5、因勢利導,措辭委婉。抓住齊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他根據(jù)對方的經(jīng)歷來設(shè)問,引導其思考,然后說明事理。 6、層層遞進,論點明

19、確。“保民而王”,然后逐步解說,借齊宣王“以羊易?!币皇驴隙ㄆ溆小安蝗讨摹保辉購摹岸骷扒莴F”推論到“恩及百姓”,只是“為”與“不為”的分別;最后解說“王天下”的道理。層次分明,由淺入深。 7、類比推理。用近義事例來推論“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推斷出“百姓之見保,為不用恩焉”的結(jié)論,使齊宣王明白到他是 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沒有能力去施行仁政。十、文言知識點總結(jié) 通假字 1、無以,則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則廢釁鐘與(本文有多處):與,通“歟”,語氣詞,表疑問 3、王說:說,通“悅”,高興 4、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一說,折枝,就是折樹枝) 5、刑

20、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樣 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語氣詞,相當于“了” 7、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反,通“返”,回、歸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訴”, 控訴、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網(wǎng)”,張開羅網(wǎng)捕捉,引申為陷害 1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頭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已。通“矣”,表確定語氣 一詞多義 1、道 (1)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談?wù)摚?(2)唯恐道途顯晦,不相通達,致負誠托,又乖懇愿(道路)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4)道芷陽間行(取道) (5

21、)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2、之 )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的)1(2)牛何之(去、往) (3)臣聞之胡龁曰(助詞,無意義) 3、舍 (1)sh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釋放) (3)sh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停止) (4)sh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舍棄,放棄) 4、誠 (1)誠有百姓者(的確) (2)是誠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真誠) (4)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乃仁術(shù)也 2、夫子之謂也 3、是誠不能也 4、是折枝之類也 5、是罔民也 被動句

22、 6、百姓之不見保:見,表示被動 省略句 1、有牽牛而過(于)堂下者 、將以(之)釁鐘23、將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賓語前置句 1、臣未之聞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臣未聞之也”,之,代詞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詞 3、何由知吾可也: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牛之何”,此處之是動詞,去、往 5、然則一羽之不舉: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不舉一羽”,之,起提賓作用 6、夫子之謂也:即“謂夫子也”,之,起提賓作用 7、輿薪之不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

23、“不見輿薪”,之,起提賓作用 8、何以異: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以何異”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賓作用 狀語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構(gòu)怨于諸侯:即“于諸侯構(gòu)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樹之以桑:即“以桑樹之” 主謂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即“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 布置作業(yè)1.熟讀課文,說說孟子是怎樣一步步說服齊宣王“保民而王”的。 2.回顧課文,具體分析本文是怎樣運用迂回曲折的論辯藝術(shù)的。 課后訓練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 ) A.褊小(bin) 庖廚(po) 侃大山(kn) 陳詞濫調(diào)(ln) B.忖度(d) 鞭笞(ch) 閉門羹(gng) 沐猴而冠(gun) C.商賈(g) 庠序(xing) 礙面子(i) 卓有成效(zhu) D.浸漬(z) 贍養(yǎng)(shn) 孺子牛(r) 瞠目結(jié)舌(chng) 2、下面六句話分別編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