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應力混凝點土枕Ⅰ型、Ⅱ型及Ⅲ型_第1頁
預應力混凝點土枕Ⅰ型、Ⅱ型及Ⅲ型_第2頁
預應力混凝點土枕Ⅰ型、Ⅱ型及Ⅲ型_第3頁
預應力混凝點土枕Ⅰ型、Ⅱ型及Ⅲ型_第4頁
預應力混凝點土枕Ⅰ型、Ⅱ型及Ⅲ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tbics 45.040s 1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行業(yè)標準tb/t 21902002預應力混凝土枕 型、型及型prestressed concrete sleeper type、 and 2002-09-09發(fā)布 2003-02-01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 發(fā)布tb/t 2190-2002目 次前 言 1 范 圍 1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3 術語和定義 14 技術要求 25 試驗方法 46 檢驗規(guī)則 47 標志和證明書 58 存放運輸 59 質(zhì)量保證 5前 言 本標準代替tb/t 21901991型預應力混凝土枕技術條件.本標準與tb/t 21901991相比主要變化如下:適用范圍中增加了、

2、型預應力混凝土枕,即本標準適用于、型預應力混凝土枕(見第1章);增加了術語和定義的內(nèi)容(見第3章);修改了技術要求的部分內(nèi)容(見第4章);調(diào)整了產(chǎn)品檢驗的判定規(guī)則內(nèi)容(見6.4.2)。本標準由鐵道部經(jīng)濟規(guī)劃研究所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鐵道專業(yè)設計院、鐵道科學研究院鐵道建筑研究所。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張立國、董玉熙、林之珉、范佳。5tb/t 2190-2002預應力混凝土枕 型、型及型1 范 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枕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guī)則、標志和證明書、存放和運輸。本標準適用于標準軌距鐵路用型、型及型預應力混凝土枕(以下簡稱型枕、型枕、型枕或軌枕)。其他種類軌枕也可參照使用

3、本標準。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nèi)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jù)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t 175 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gb/t 343 一般用途低碳鋼絲gb/t 701 低碳鋼熱軋圓盤條gb/t 5223 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絲gb/t 5224 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gbj 81 普通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方法gbj 119 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guī)范tb/t 1878 預應力混凝土枕疲勞試驗方法tb

4、/t 1879 預應力混凝土枕靜載抗裂試驗方法tb/t 2181 混凝土拌合物稠度試驗方法 跳桌增實法tb/t 2922 鐵路混凝土用骨料堿活性試驗方法tb/t 3054 鐵路混凝土工程預防堿骨料反應技術條件tb 10210 鐵路混凝土與砌體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tb 10425 鐵路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3.1露筋 exposed reinforcement軌枕內(nèi)部鋼筋(含鋼絲、鋼絞線,以下通稱鋼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3.2裂縫 crack軌枕表面伸入混凝土內(nèi)部的縫隙。3.3油肩 shoulder of penetrating oil機油滲入軌枕擋肩

5、部位混凝土。3.4粉肩 pulverulent shoulder軌枕擋肩部位混凝土被滑石粉等粉狀物取代。3.5磕肩 bumped shoulder軌枕擋肩部位被磕損。3.6掉肩 spalled shoulder自軌枕承軌槽根部產(chǎn)生的擋肩部位與枕枕主體間開裂分離。3.7碰傷、掉角 bumped damagespalled corner軌枕養(yǎng)護完成后表面或端部的混凝土被碰掉所造成的傷損。3.8預留孔孔瘤 grenule in prefabricated hole預留孔內(nèi)壁固結的水泥砂漿。3.9主筋外伸長度 out length of main reinforcement因生產(chǎn)工藝形成的主筋伸出軌枕

6、端部以外的長度。4 技術要求4.1 材料規(guī)格和要求4.1.1 水泥采用硅酸鹽或普通硅酸鹽水泥,其強度等級不低于42.5,技術要求應符合gb/t 175的規(guī)定。4.1.2 粗骨料采用碎石或經(jīng)破碎的卵石,其顆粒最大粒徑應為25 mm,除含泥量(按重量計)不應大于0.5%外,其他技術標準應符合tb 10210的規(guī)定。4.1.3 細骨料采用硬質(zhì)潔凈的天然砂,除含泥量(按重量計)不應大于1.5%外,其他技術標準應符合tb10210的規(guī)定。4.1.4 堿骨料反應堿骨料反應措施應按tb/t 3054執(zhí)行。4.1.5 水應符合tb 10210的規(guī)定。4.1.6 外加劑混凝土內(nèi)可摻用減水劑等外加劑。技術標準應符

7、合gbj 119的規(guī)定,禁止在混凝土中摻用能引起預應力鋼筋銹蝕的外加劑。4.1.7 鋼材a) 預應力鋼絲用規(guī)律變形鋼絲或鋼絞線,其技術標準應分別符合gb/t 5223或gb/t 5224的規(guī)定;b) 箍筋用低碳鋼熱軋圓盤條,其技術標準應符合gb/t 701的規(guī)定;c) 預留孔周圍螺旋筋用低碳鋼冷拔鋼絲,其技術標準應符合gb/t 343的規(guī)定;d) 短模生產(chǎn)時錨固板的規(guī)格及力學性能應符合軌枕設計圖的要求。4.1.8 入廠檢驗原材料入廠應有合格證明書,且應按tb 10210對材料復驗,不合格者不允許使用。4.2 生產(chǎn)工藝4.2.1 軌枕預應力鋼絲或鋼絞線的總張拉力n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對張拉力上

8、限沒有規(guī)定時,應按不超過n(1+1.5%)控制。4.2.2 進行鐓頭的預應力鋼絲,其鐓頭尺寸應保證張拉時鐓頭不拉斷、不滑絲為準。4.2.3 下料、編組及張拉時應保證各預應力鋼絲受力均勻。同排軌枕最大的相對誤差不應超過5%,與平均值的差不應超過3%;當制造廠按主筋張拉力控制受力均勻性有困難時,流水機組長模工藝可暫按下料誤差不超過鋼絲長度的1.5/10000控制。宜采用自動張拉設備進行張拉:張拉設備必須定期檢驗校正;測力儀表準確度不應低于1.0級。4.2.4 鋼絲的張拉程序應為:0k持荷1 min(張拉控制應力) 補拉至k鎖緊螺母。4.2.5 混凝土配合比應由工廠試驗確定,水泥用量不應超過500

9、kg/m3?;炷脸矶仍囼灧椒☉蟭b 2181的規(guī)定。4.2.6 混凝土的攪拌應采用強制式攪拌機,攪拌時間應符合所用攪拌機的規(guī)定,保證攪拌均勻。材料計量誤差應符合tb 10210的要求。4.2.7 成型作業(yè)應在能確?;炷撩軐嵑蛙壵淼撞炕y符合圖紙要求的成型設施上進行,并確?;炷撩軐嵑蛙壵淼撞炕y符合圖紙要求。4.2.8 軌枕采用蒸汽養(yǎng)護時,靜停時間不應小于2 h,升溫速度不應大于20/h,蒸汽養(yǎng)護溫度不應大于于60,并應有一定的停汽降溫時間,降溫速度不應大于20/h,出坑時的軌枕表面與坑外環(huán)境溫差不應大于20。軌枕脫膜后按tb 10210的規(guī)定保濕養(yǎng)護3 d。4.2.9 不允許在帶應力

10、情況下直接切割主筋。宜采用自動放張設備放松預應力主筋。放張時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應低于設計強度的75 %。4.2.10 采用短模工藝時,枕端的主筋張拉孔必須封閉密實牢固。使用水泥砂漿作封閉材料時,其強度不應低于30 n/mm2。4.3 質(zhì)量要求4.3.1 軌枕應按經(jīng)規(guī)定程序批準的設計文件制造,并符合本標準要求。4.3.2 軌枕外觀質(zhì)量及各部位尺寸偏差應符合表1和表2規(guī)定。表1 軌枕外觀質(zhì)量要求序號檢 查 項 目檢查級別允許偏差值mm每批檢查數(shù)量出廠檢驗型式檢驗1承軌部位表面缺陷(氣孔、粘皮、麻面等)b長度20、深度5全檢20根2 有擋肩軌枕擋肩中部120mm寬度內(nèi)表面缺陷(磕肩、油肩、粉肩等)c

11、寬度10、深度2全檢20根3其他部位表面缺陷(蜂窩、粘皮、麻面等)c長度100、深度10全檢20根4 肉眼可見裂紋a不允許全檢20根5端部破損和掉角c長度100全檢20根6端部預應力主筋外伸長度c長度10全檢20根7 端部預應力鋼絲露筋長度b長度30全檢20根8 螺旋筋和箍筋的露筋c不允許全檢20根9 預留孔孔瘤不允許全檢20根表2 軌枕各部位尺寸質(zhì)量要求序號檢 查 項 目檢查項別允許偏差值mm每批檢查數(shù)量出廠檢驗型式檢驗1有擋肩枕承軌槽外側底腳間距離b3.010根20根2同一承軌槽底腳間距離b2.010根20根3承軌槽底腳至預留孔中心距離b2.010根20根4預留孔上孔直徑c510根20根5

12、預留孔距軌槽面120mm深處偏離中心線距離b1010根20根6預應力鋼絲上排預應力鋼絲距軌枕頂面距離b3210根20根7任意兩排預應力鋼絲之間距離b210根20根8斷絲不允許全檢20根9軌底坡b1.010根20根10軌枕長度型型型c1510510根20根11各斷面高度b5310根20根12軌底凹形花紋深度c3510根20根4.3.3 混凝土強度應達到有關設計文件要求。4.3.4 靜載抗裂強度、疲勞軌枕靜載抗裂強度檢驗彎矩值、軌枕疲勞強度檢驗彎矩值應符合設計圖紙的要求。軌枕在靜載抗裂強度檢驗彎矩作用下不應出現(xiàn)裂縫。軌枕經(jīng)疲勞試驗,殘余裂縫寬度不應大于0.05 mm,疲勞破壞強度應不低于80%的設

13、計破壞強度。5 試驗方法5.1 砂、石堿活性試驗及混凝土堿含量的評估應按tb 10210的規(guī)定進行。5.2 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應按gbj 81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試件混凝土應與軌枕相同條件成型和養(yǎng)護,28 d抗壓強度試件應在脫模后進行標準養(yǎng)護。5.3 軌枕外觀質(zhì)量和各部尺寸,用刻度1 mm的鋼尺或其他專用工具測量。5.4 軌枕截面的靜載抗裂強度檢驗應按tb/t 1879的規(guī)定進行。5.5 軌枕截面的疲勞試驗應按tb/t 1878的規(guī)定進行。6 檢驗規(guī)則6.1 制造廠檢驗部門應對原材料、混凝土抗壓強度和軌枕質(zhì)量負責檢驗。未經(jīng)檢驗的軌枕不允許出廠。6.2 軌枕應按批檢驗,每批軌枕應為同一班次、同樣材料

14、和工藝制成的同一型號軌枕。6.3 產(chǎn)品檢驗6.3.1 出廠檢驗6.3.1.1 出廠檢驗項目:混凝土脫??箟簭姸?;外觀質(zhì)量和各部尺寸;軌枕靜載抗裂強度。6.3.1.2 外觀質(zhì)量應逐根檢查,各部尺寸每批檢驗數(shù)量應按表1的規(guī)定。6.3.1.3 軌枕表載抗裂強度應在脫模后48 h內(nèi)完成。在每班生產(chǎn)過程中初期、中期和后期隨機抽取外觀及各部尺寸合格的軌枕,班產(chǎn)量在1 000根以下者應抽取3根,1 000根及以上者應抽取4根。每根軌枕試驗兩個軌下、一個中間共三個截面。6.3.1.4 混凝土抗壓強度應按照tb 10425的規(guī)定進行檢驗評定。6.3.2 型式檢驗型式檢驗項目包括軌枕外觀質(zhì)量、各部尺寸、軌枕靜載抗

15、裂強度、混凝土抗壓強度、軌枕疲勞強度、軌枕疲勞破壞強度。在下列情況下進行型式檢驗:a) 軌枕批量投產(chǎn)前;b) 軌枕正式生產(chǎn)后,每二年半進行一次;c) 在正式生產(chǎn)過程中,如材料、工藝有重大變更時;d) 長期(二年半以上)停產(chǎn)又恢復生產(chǎn)時。6.3.3 當用戶有要求時,可按要求進行全部項目或部分項目的型式檢驗。6.3.4 判定規(guī)則軌枕符合下列條件者判為合格品:a) 混凝土抗壓強度應符合4.3.3的規(guī)定;b) 軌枕外觀質(zhì)量和各部尺寸符合4.3.2的規(guī)定;對于a類不允許超差;對于b類允許超差項點數(shù)的單項超偏率不大于10%;對于c類允許各項超偏數(shù)之和不大于c類總檢查項點數(shù)的20%;c) 出廠檢驗時軌枕靜載

16、抗裂強度應按4.3.4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型式檢驗時軌枕靜載抗裂強度及疲勞強度及疲勞破壞強度應按4.3.4的規(guī)定進行;在每批靜載抗裂強度試驗的軌枕中,全部受檢截面符合規(guī)定;或只有一個截面不符合規(guī)定,可重新抽樣復驗,復驗軌枕的全部受檢截面應符合規(guī)定。7 標志和證明書7.1 軌枕頂面應按設計圖紙規(guī)定的部位印壓出下列標記:軌枕型號、制造廠名、制造年份。7.2 軌枕制造工廠應對每批軌枕附有合格證明書。證明書中應包括下列各項:a) 制造工廠名稱;b) 軌枕型號;c) 批號;d) 軌枕數(shù)量;e) 檢驗結果;f) 制造日期:g) 質(zhì)量檢驗部門印記。7.3 不合格的軌枕應在軌枕兩端用黑色油漆標出兩道橫線,線寬不小于20 mm。8 存放和運輸8.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