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對來華留學生工作找尋的影響-以韓國來華留學生為例_第1頁
社會資本對來華留學生工作找尋的影響-以韓國來華留學生為例_第2頁
社會資本對來華留學生工作找尋的影響-以韓國來華留學生為例_第3頁
社會資本對來華留學生工作找尋的影響-以韓國來華留學生為例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社會資本對來華留學生工作找尋的影響以韓國來華留學生為例    六、社會資本對韓國留學生工作找尋的影響通過前期的數(shù)據(jù)分析,本研究最終確定從以下兩個角度分析進行樣本學生工作找尋的情況:樣本學生能否進入大企業(yè)工作以及他們的工作滿意度。上述兩個因變量都是二元虛擬變量,對此本研究選擇了二元logistic模型進行分析。本研究一開始將問卷調查涉及到的幾乎所有樣本學生的個人情況、家庭背景、學習、生活與交往、以及具體求職行為的變量都當做自變量放入回歸模型中,并采用逐步回歸的辦法,從這一系列可能影響到樣本學生最終求職結果的變量中篩選出有顯著影響的因素。在所有樣本中

2、,總共有153人最終確定了工作單位,接下來將專門針對這153個樣本進行分析。無論是通過文獻調研還是通過前期對韓國留學生一系列的分析,都不難發(fā)現(xiàn)進入大型企業(yè)是韓國留學生最為青睞的工作。因此,本研究分析了社會資本是否會顯著促進樣本學生進入大型企業(yè)工作,表5是最終的回歸結果。其中因變量的賦值情況如下:如果樣本學生找到了大企業(yè)的工作,則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從表4可以發(fā)現(xiàn),和同班同學關系緊密有助于樣本學生進入大型企業(yè)工作。這個實證發(fā)現(xiàn)和針對韓國本土學生的實證發(fā)現(xiàn)完全一致。這說明組織社會資本對韓國留學生的工作找尋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學收獲來自同學的組織社會資本有助于幫助他們找到最為青睞的工作。這背后的因

3、素很有可能是因為同學也同樣需要工作找尋,所以如果和同學關系親密,可以分享得到更多關于求職的信息與經驗,從而最終促進自己找到進入大型企業(yè)的工作。接著來看到底哪些因素顯著影響到了樣本學生的工作滿意度。模型的因變量是樣本學生匯報的工作滿意情況,如果樣本學生對自己找到的工作非常滿意或者比較滿意,則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表5是關于工作滿意度的logistic模型的回歸結果,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1)那些有過擔任學生干部經歷的樣本學生能夠找到滿意度顯著更高的工作。(2)在大學中參加社團的經歷同樣有助于樣本學生找到滿意度顯著更高的工作。這說明在大學中參與豐富的社團活動,有助于學生結交更多的朋友,以積累組織社會資

4、本,從而促進自己的求職。(3)“用組織社會資本渠道求職”的系數(shù)顯著為正,這說明通過組織社會資本渠道找到的工作滿意度顯著更高。表4 能否進入大型企業(yè)工作的回歸結果變量系數(shù)顯著性水平參與過實習0.979p0.05和同班同學熟悉0.619p0.01求職的總次數(shù)0.954p0.01常數(shù)項-0.435p0.01-2ll值551.564樣本量153表5 工作滿意度的回歸結果變量系數(shù)顯著性水平修過雙學位0.732p0.01參加過社團0.461p0.05擔任過學生干部0.245p0.05用組織社會資本渠道求職0.570p0.01常數(shù)項0.730p0.01-2ll值416.142樣本量125無論是擔任學生干部,

5、還是參加學校社團或者是用組織社會資本的求職渠道,都能顯著提升樣本學生的工作滿意度;而這三者都是學生通過學校這一組織建立起來的資源與資本,這再次說明組織社會資本能夠顯著提高樣本學生找到工作的質量。七、結論本研究較為系統(tǒng)地研究了韓國在華留學生的社會資本情況,并著重區(qū)分了私人社會資本和組織社會資本。經過一系列的數(shù)據(jù)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沒有家人和親戚的幫助”以及“不能從學校、老師、同學那里獲取就業(yè)信息”成為樣本學生求職中經常遇到兩個的困難,并且已經嚴重影響了很多韓國留學生的實際求職。在調查中,有的韓國留學生明確表示“自己在中國沒有人脈”或者“缺乏人脈”是他們求職遇到的最大困難。正是由于缺乏家人、親戚、

6、朋友、學校、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使得韓國留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使用最多的是完全正式的渠道,而通過親人、朋友的渠道去求職的比例不高。借助學校的老師、同學、就業(yè)指導中心去求職的比例更是最少的,學校的老師、同學、就業(yè)指導中心也是對韓國留學生的求職幫助最小的。這是令人擔憂的,因為世界范圍內的研究尤其是東亞各個國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學校、教師、同學幫助找到的工作與通過正式渠道以及通過親戚、朋友找到的工作相比較,前者無論是在起薪還是在社會等級上都顯著更高。那些和同學、教師關系緊密的韓國留學生進入大型企業(yè)工作的概率顯著更高。與此同時,在大學中參加社團的經歷以及擔任學生干部的經歷也將提高韓國留學生的就業(yè)質量。這說明在

7、大學獲得更多的社會關系對韓國留學生的工作找尋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在大學中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對韓國留學生的求職有著重要的、多方面的促進作用,而與此同時很多來華留學生(不僅僅只是韓國留學生)卻疏于與同學、老師建立起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建議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期間,要積極融入校園環(huán)境,積極參與各項班級、校園的集體活動,以在校園中建立起盡可能多的社會關系。這樣一方面將有助于更好學習專業(yè)知識、了解中國文化,而且還會有益于自己未來的求職。注釋:李鋒亮等.為何中韓大學生具有相似的就業(yè)期望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4):114-120.w. go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

8、er education-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presented in “unnc think tank for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2010.s. lee and m. c. brinton, “elite education and social capital: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sociology o f education 69(1996): 177-192.m. c. brinton and t.

9、 kariya,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in japanese labor markets,”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eds. m. brinton, and v. nee(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8), 181-207; m. brinton, “social capital in the japanese youth labor market: labor market policy, schools and norms,” policy sc

10、iences 33(2000): 289-306.f. fukuyama,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new york, free press. 1995).s. lee and m. c. brinton, “elite education and social capital: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sociology of education69(1996): 177-192; m. c. brinton and t. kariya, “institutional emb

11、eddedness in japanese labor markets,”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eds. m. brinton, and v. nee(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8), 181-207.m. granovetter,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1985): 481-510.j. w. alb

12、recht, “a procedure for testing the signaling hypothesi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5(1981): 123-132.m. c. brinton and t. kariya,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in japanese labor markets,”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eds. m. brinton, and v. nee(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8)

13、, 181-207.s. lee and m. c. brinton, “elite education and social capital: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sociology o f education69(1996): 177-192;m. c. brinton and t. kariya,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in japanese labor markets,” in the new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eds. m. brinton, and v. nee(new yo

14、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8), 181-207; y. shavit and w. müller, from school to work: a comparative study o f educational quali fication and occupational destinations(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 m. brinton, “social capital in the japanese youth labor market: labor market policy, schools and norms,” policy s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