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guī)范 坡耕地治理技術(GB T 16453.1─1996)_第1頁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guī)范 坡耕地治理技術(GB T 16453.1─1996)_第2頁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guī)范 坡耕地治理技術(GB T 16453.1─1996)_第3頁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guī)范 坡耕地治理技術(GB T 16453.1─1996)_第4頁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guī)范 坡耕地治理技術(GB T 16453.1─1996)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一篇保水保土耕作法1 范圍本篇規(guī)定了坡耕地上采取保水保土耕作方法的分類、適應條件和具體作法。 本篇適用于全國各地的水蝕地區(qū)和水蝕與風蝕交錯地區(qū)。2 基本規(guī)定2.1 保水保土耕作法在坡耕地上,結(jié)合每年農(nóng)事耕作,采取各類改變微地形,或增加地面植物被覆,或增加土壤入滲,提高土壤抗蝕性能,以保水保土,減輕土壤侵蝕,提高作物產(chǎn)量的耕作方法。2.2 保水保土耕作法的分類2.2.1 第一類,改變微地形的保水保土耕作法,主要有:等高耕作、溝垅種植、掏缽(穴狀)種植、抗旱豐產(chǎn)溝、休閑地水平犁溝等。2.2.2 第二類,增加地面植物被覆的保水保土耕作法,主要有:草田

2、輪作、間作、套種、帶狀間作、合理密植、休閑地上種綠肥等。2.2.3 第三類,增加土壤入滲、提高土壤抗蝕性能的保水保土耕作法,主要有:深耕、深松、增施有機肥、留茬播種等。2.3 在實施保水保土耕作法之前,應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坡耕地治理的全面規(guī)劃。根據(jù)不同的地形、土質(zhì)、降雨等條件,分別設置各類梯田、保土耕作法和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對25°以下未修梯田的坡耕地,采用保土耕作法進行治理。 2.4 采用保土耕作法的同時,在坡耕地內(nèi)部及其上部外側(cè),需設置坡面小型蓄排工程,防止外水進入。2.5 每一種保土耕作法的具體作法與有關規(guī)格尺寸,各有其不同的適應條件;應根據(jù)各地不同的地形、土質(zhì)、降雨和農(nóng)事耕

3、作情況,因地制宜,合理確定。3 第一類保水保土耕作法結(jié)合農(nóng)事耕作,改變坡耕地的微地形,使之既能容蓄雨水又能便利耕作,以減輕水土流失,提高作物產(chǎn)量。3.1 等高耕作(也稱橫坡耕作)3.1.1 我國北方干旱少雨地區(qū),耕作方向要求基本沿等高線,以有利于保水保土。我國南方多雨且土質(zhì)粘重地區(qū),耕作方向應與等高線呈12的比降,以適應排水,并防止沖刷。在橫坡耕作基礎上采取的溝垅種植、休閑地水平犁溝等措施,其溝垅方向都照此原則處理。3.1.2 將原有順坡溝垅改為橫坡溝垅時,應先經(jīng)過耕翻,再進行橫坡耕作,形成新的橫坡溝垅。3.1.3 實施橫坡耕作的坡耕地,在坡面從上到下,每隔一定距離,還應沿等高線修筑若干道土埂

4、,或種草帶、灌木帶,或用套二犁作成水平犁溝,以截短坡長,減輕水土流失。3.1.3.1 土埂初修高度為4050cm,草帶寬1m左右。每年耕作時,從上向下翻土,使兩?。ɑ騼蓭В╅g的地面坡度逐漸減緩,同時每年加高土埂1020cm,使之逐步形成水平梯田。3.1.3.2 土埂或草帶的距離,隨不同坡度和降雨條件而異:坡度陡、雨量大的地方,間距小些;坡度緩、雨量小的地方,間距大些。一般15°以上陡坡地,埂間距 815m,10°以下緩坡地,埂間距2030m。3.1.4 在有風蝕的緩坡地區(qū),改順坡耕作為橫坡耕作時,應兼顧耕作方向與主風向正交,或呈45°角。3.2 溝垅種植在坡耕地上

5、順等高線(或與等高線呈12的比降)進行耕作,形成溝垅相間的地面,以容蓄雨水,減輕水土流失。3.2.1 播種時起垅。由牲畜帶犁完成,按以下步驟進行:3.2.1.1 在地塊下邊空一犁寬地面不犁,從第二犁位置開始,順等高線犁出第一條犁溝,向下翻土,形成第一道垅,垅頂至溝底深約2030cm,將種籽、肥料撒在犁溝內(nèi)。3.2.1.2 在此犁溝上部犁半犁深,虛土覆蓋犁溝中的種籽、肥料。3.2.1.3 再空一犁寬地面不犁,在其上部順等高線犁出第二條犁溝,向下翻土,形成第二道垅溝相間。此后照上述步驟依次進行。3.2.1.4 在溝中每隔35m作一小土,高10cm左右,相鄰兩溝間的小土呈 “品”字形錯開。3.2.2

6、 中耕時起垅。主要用于玉米、高粱等高稈中耕作物。由人工操作,按以下步驟進行:3.2.2.1 在坡耕地上順等高線條狀播種,播種時不作溝垅。3.2.2.2 第一次中耕時(苗高3040cm),用鋤將苗行間的土取起,培在幼苗根部;取土處連續(xù)不斷形成水平溝,培土處連續(xù)不斷形成等高垅。3.2.2.3 取土時在溝中每隔35m留一高約10cm的小土,相鄰兩溝間的小土呈“品”字形錯開。3.2.3 畦狀溝垅。適于我國南方種紅薯等作物,由人工操作,其步驟如下: 3.2.3.1 按照3.2.1的步驟將坡地作成溝垅。3.2.3.2 每隔56條溝垅留一田間小路,兼作排水道,形成坡面長畦;沿排水道每2030m作一橫向畦埂,

7、將長畦隔成短畦。3.3 掏缽種植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由人工操作。3.3.1 一缽一苗法:3.3.1.1 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線用鋤挖穴(掏缽),以作物株距為穴距(一般3040cm),以作物行距為上下兩行穴間行距(一般6080cm)。3.3.1.2 穴的直徑一般2025cm,深約2025cm,上下兩行穴的位置呈“品” 字形錯開。3.3.1.3 挖穴取出的生土在穴下方作成小土埂,再將穴底挖松,從第二穴位置上取10cm表土置于第一穴內(nèi),施入底肥,播下種籽。3.3.1.4 以后各穴,采用同樣方法處理,使每穴內(nèi)都有表土。3.3.2 一缽數(shù)苗法:3.3.2.1 在坡耕地上順等高線挖穴,穴的直徑約50cm,

8、深約3040cm。挖穴取出的生土在穴下方作成小土埂。穴間距離約50cm。3.3.2.2 將穴底挖松,深約1520cm,再將穴上方約50cm×50cm位置上的表土取起約1015cm,均勻鋪在穴底,施入底肥,播下種籽,根據(jù)不同作物情況,每穴可種23株。3.3.2.3 以作物的行距作為穴的行距,相鄰上下兩行穴的位置呈“品”字形錯開。3.4 抗旱豐產(chǎn)溝適用于土層深厚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3.4.1 人工操作步驟見圖1: 圖 1抗旱豐產(chǎn)溝人工操作步驟 3.4.1.1 從坡耕地下邊開始,離地邊約30cm,順等高線方向開挖寬約30cm的一條溝,深2025cm,將挖起的表土暫時堆放在溝的上方

9、,見圖1中a)。3.4.1.2 將溝內(nèi)生土挖出,堆在溝的下方,形成第一條土埂,見圖1中b)。 3.4.1.3 將溝底用鍬翻松,深2025cm,見圖1中c)。3.4.1.4 將溝上方暫時堆放的表土推入溝中;同時將溝上方寬約60cm、深約20cm的原地面上的表土取起,推入溝中,大致將溝填滿,見圖1中d)。3.4.1.5 在60cm寬去掉表土的地面上,將上半部30cm寬位置挖一條溝,深2025cm,挖出的生土堆在下半部30cm寬位置上,作成第二條土埂,見圖1中e)。3.4.1.6 將第二條溝底翻松,深2025cm,見圖1中f)。3.4.1.7 將第二條溝底上方約60cm寬的表土取起約20cm深,推入

10、第二條溝中,見圖1中g)。按此繼續(xù)操作,直到整個坡面都成生土作埂,表土入溝,溝中表土和松土層厚4050cm,保水保土保肥,有利作物生長。3.4.2 人畜結(jié)合施工步驟與人工操作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在取表土、取生土、翻松溝 底等步驟,都用牲畜帶犁,順等高線翻松地面土層,再用人工以生土作埂,推表土入溝,以提高工效,節(jié)省人力。3.5 休閑地水平犁溝3.5.1 在坡耕地內(nèi),從上到下,每隔23m,沿等高線或與等高線保持12比降,作一道水平犁溝。犁時向下方翻土,使犁溝下方形成一道土垅,以攔蓄雨水。 3.5.2 為了加大溝垅容蓄能力,可在同一位置翻犁兩次(套二犁),加大溝深和垅高。3.5.3 根據(jù)不同坡度和

11、降雨情況,犁溝的間距可加大或縮小。坡度陡、雨量大的地方間距小些;坡度緩、雨量小的地方間距大些。4 第二類保水保土耕作法結(jié)合農(nóng)事耕作,合理安排種植的作物,增加地面植物被覆,特別在暴雨季節(jié),要求地面有植物被覆,以減輕水土流失,提高作物產(chǎn)量。4.1 草田輪作適用于地多人少的農(nóng)區(qū)或半農(nóng)半牧區(qū)。特別是對原來有輪歇、撩荒習慣的地區(qū),應采用草田輪作,代替輪歇撩荒,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根據(jù)不同條件,分別采用不同的草田輪作方式。4.1.1 短期輪作。主要適用于農(nóng)區(qū)。種23年農(nóng)作物后,種12年草類。草種以毛苕子、箭舌豌豆等短期綠肥、牧草為主。4.1.2 長期輪作。主要適用于半農(nóng)半牧區(qū),種45年農(nóng)作物后,種56年

12、草類。草種以苜蓿、沙打旺等多年生牧草為主。4.2 間作與套種要求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作物同時或先后種植在同一地塊內(nèi),增加對地面的覆蓋程度和延長對地面的覆蓋時間,減輕水土流失。4.2.1 間作。兩種不同作物同時播種。選為間作的兩種作物應具備生態(tài)群落相互協(xié)調(diào)、生長環(huán)境互補的特點,主要有:高稈作物與低稈作物、深根作物與淺根作物、早熟作物與晚熟作物、密生作物與疏生作物、喜光作物與喜陰作物、禾本科作物與豆科作物等不同作物的合理配置,并等高種植。根據(jù)作物的生理特性,分別采取以下兩種間作方式:4.2.1.1 行間間作。適當加大第一種作物的行距,在每兩行作物之間種植第二種作物,兩種作物的株距不變。4.2.1

13、.2 株間間作。適當加大第一種作物的株距,在每兩株作物之間種植第二種作物,兩種作物的行距不變。也可進行雙行間作。4.2.2 套種。在同一地塊內(nèi),前季作物生長的后期,在其行間或株間播種或 移栽后季作物。兩種作物收獲時間不同,其作物配置的協(xié)調(diào)互補與株行距要求與間作相同。根據(jù)作物的不同特點,在播種時間上分別采取以下兩種作法:4.2.2.1 在第一種作物第一次或第二次中耕以后,套種第二種作物。4.2.2.2 在第一種作物收獲前,套種第二種作物。4.3 帶狀間作4.3.1 作物帶狀間作:4.3.1.1 間作的作物種類參見4.2.1。4.3.1.2 間作條帶方向,基本上沿等高線,或與等高線保持12的比降。

14、 4.3.1.3 條帶寬度一般510m,兩種作物可取等寬或分別采取不同的寬度,陡坡地條帶寬度小些,緩坡地條帶寬度大些。4.3.1.4 上述條帶上的不同作物,每年或每23年互換一次,形成帶狀間作又兼輪作。4.3.2 草糧帶狀間作:4.3.2.1 間作的作物和草類可參照4.1.1和4.1.2。4.3.2.2 條帶的方向基本上沿等高線,或與等高線呈12的比降。4.3.2.3 條帶的寬度一般510m。作物帶與草帶的寬度,不同情況下分別采取不同的比例:一般情況下可取二者等寬;地多人少、坡度較陡地區(qū),草帶寬度可比作物帶寬度大些;地少人多、坡度較緩地區(qū),草帶寬度可比作物帶寬度小些。4.3.2.4 每23年或

15、56年將草帶和作物帶互換一次,形成草糧帶狀間作又兼草糧輪作。但互換后需調(diào)整帶寬,使草帶與作物帶保持原來的寬度比例。4.4 休閑地上種綠肥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夏季作物收獲后(此時正值暴雨季節(jié)),地面有數(shù)十天休閑的地區(qū)。作法如下:4.4.1 作物未收獲前1015d,在作物行間順等高線地面播種綠肥植物;作物收獲后,綠肥植物加快生長,迅速覆蓋地面。4.4.2 暴雨季節(jié)過后,將綠肥翻壓土中,或收割作為牧草。要求整個暴雨季節(jié)地面都有草類覆蓋。4.4.3 如因故不能在作物收獲前套種綠肥,則應在作物收獲后盡快播種,并配合做好水平犁溝。4.5 合理密植適用于原來耕作粗放、作物植株密度偏低的地區(qū)。通過選用優(yōu)良

16、品種、增施肥料、精耕細作,實行集約經(jīng)營,結(jié)合等高耕作,合理調(diào)整并增加作物的植株密度,以保水保土保肥,提高作物產(chǎn)量。不同條件下分別采取不同的作法:4.5.1 水肥條件較好的,較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的植株密度,可同時縮小株距與行距,或行距不變只縮小株距,株距不變只縮小行距。4.5.2 水肥條件較差的,順等高線適當加大行距而縮小株距,實行寬行密植,保持地中總的植株適量增加,以有利于保水保土,同時能適應較低的水肥條件。5 第三類保水保土耕作法結(jié)合農(nóng)事耕作,采取改變土壤物理化學性質(zhì)、增加土壤入滲、提高土壤抗蝕性能、減輕土壤沖刷的作法。5.1 深耕深松耕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入滲能力為原則,一般25

17、30cm 。 5.2 增施有機肥要求促進土壤形成團粒結(jié)構(gòu),提高田間持水能力和土壤抗蝕性能。5.3 留茬播種適用于同一地塊中兩種作物不能套種的坡耕地或緩坡風蝕地。第二篇梯田6 范圍本篇規(guī)定了坡耕地修梯田的分類與各類梯田的規(guī)劃、設計、施工、管理等技術。本篇適用于全國各地的水蝕地區(qū)和水蝕與風蝕交錯地區(qū)。7 引用標準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gòu)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16453.41996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guī)范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8 基本規(guī)定8.1 梯田的分類8.1.1 根據(jù)

18、地面坡度不同,分陡坡區(qū)梯田與緩坡區(qū)梯田。8.1.2 根據(jù)田坎建筑材料不同,分土坎梯田與石坎梯田。8.1.3 根據(jù)梯田的斷面形式不同,分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見圖2。  圖 2三類梯田斷面示意圖8.1.4 根據(jù)梯田的用途不同,分旱作物梯田、水稻梯田、果園梯田、茶園梯田、橡膠園梯田等。8.2 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坡耕地治理的全面規(guī)劃,根據(jù)不同條件,分別確定采取梯田、保土耕作法和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對其中確定為梯田區(qū)的地段,進行有關梯田的具體規(guī)劃;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相應的設計和施工。8.3 當梯田區(qū)以上坡面為坡耕地或荒地時,應部署坡面小型蓄排工程,防止地表徑流進入梯田區(qū)。我國南方雨多

19、量大地區(qū),梯田區(qū)內(nèi)也應部署小型蓄排工程,以妥善處理梯田不能容蓄的雨水,保證梯田的安全。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的技術要求按 gb/t 16453.4執(zhí)行。梯田防御暴雨標準,一般采用1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在干旱、半干旱或其他少雨地區(qū),可采用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根據(jù)各地降雨特點,分別采用當?shù)刈钜桩a(chǎn)生嚴重水土流失的短歷時、高強度暴雨。8.4 梯田類型的選用8.4.1 對坡耕地土層深厚,當?shù)貏诹Τ湓5牡貐^(qū),盡可能一次修成水平梯田。 8.4.2 在坡耕地土層較薄,或當?shù)貏诹^少的地方,可以先修坡式梯田,經(jīng)逐年向下方翻土耕作,減緩田面坡度,逐步變成水平梯田。8.4.3 在地多人少、勞力缺乏,同時年降雨量

20、較少、耕地坡度在15°20° 的地方,可以采用隔坡梯田,平臺部分種莊稼,斜坡部分種牧草;暴雨中利用斜坡部分地表徑流,增加平臺部分的土壤水分。8.4.4 一般土質(zhì)丘陵和塬、臺地區(qū)修土坎梯田,在土石山區(qū)或石質(zhì)山區(qū),坡耕地中夾雜大量石塊、石礫的,修梯田時,結(jié)合處理地中石塊、石礫,就地取材修成石坎梯田。8.4.5 丘陵區(qū)或山區(qū)的坡耕地(坡度一般為15°25°),按陡坡區(qū)梯田進行規(guī)劃、設計。東北黑土漫崗區(qū)、西北黃土高原區(qū)的塬面,以及零星分布各地河谷川臺地上的緩坡耕地(坡度一般在3°以下,少數(shù)可達5°8°),按緩坡梯田進行規(guī)劃、設計。9

21、 規(guī)劃9.1 陡坡區(qū)梯田的規(guī)劃9.1.1 選土質(zhì)較好、坡度(相對)較緩、距村較近、交通較便、位置較低、鄰近水源的地方修梯田。有條件的應考慮小型機械耕作和提水灌溉。9.1.2 需有從坡腳到坡頂、從村莊到田間的道路。路面一般寬23m,比降不超過15。在地面坡度超過15的地方,道路采用“s”形,盤繞而上,減小路面最大比降。9.1.3 田塊布設需順山坡地形,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田塊長度盡可能在100200m,以便利耕作。9.1.4 梯田區(qū)不能全部攔蓄暴雨徑流的地方,應布置相應的排、蓄工程;在山丘上部有地表徑流進入梯田區(qū)處,應布置截水溝等小型蓄排工程,以保證梯田區(qū)安全。9.2 緩坡區(qū)梯田的規(guī)劃9.2.1

22、 以道路為骨架劃分耕作區(qū),在耕作區(qū)內(nèi)布置寬面(2030m或更寬)、低坎(1m左右)地埂的梯田,田面長200400m,便利大型機械耕作和自流灌溉。9.2.2 一般情況下耕作區(qū)為矩形或正方形,四面或三面通路,路面寬3m左右,路旁與渠道、農(nóng)田防護林網(wǎng)結(jié)合;耕作區(qū)道路兩端與村、鄉(xiāng)、縣公路相連。9.2.3 對少數(shù)地形有波狀起伏的,耕作區(qū)應順總的地勢呈扇形,區(qū)內(nèi)梯田埂線亦隨之略有弧度,不要求一律成直線。10 設計10.1 水平梯田的斷面設計10.1.1 水平梯田斷面設計需求得不同坡度下梯田的優(yōu)化斷面。田面應有適當?shù)膶挾龋ǘ钙聟^(qū)一般515m,緩坡區(qū)一般2040m)。田坎坡度適當,既能堅實穩(wěn)固,又不多占耕地。

23、10.1.2 水平梯田的斷面要素:10.1.2.1 水平梯田斷面要素見圖3。 原地面坡度,(°);梯田田坎坡度,(°);h梯田田坎高度,m;bx原坡面斜寬,m;bm梯田田面毛寬,m;b梯田田面凈寬, m;b梯田田坎占地寬,m圖 3  水平梯田斷面要素 10.1.2.2 各要素間關系:     田坎高度hbxsin(1)原坡面斜寬   bxhcos(2)田坎占地寬     bhctg(3)田面毛寬  

24、0; bmhctg(4)田坎高度  hbmtan(5)田面凈寬     bbmbh(ctgctg)(6)10.1.2.3 除上述各要素外,田邊應有蓄水埂,高0.30.5m,頂寬0.30.5m,內(nèi)外坡比約11;我國南方多雨地區(qū),梯田內(nèi)側(cè)應有排水溝,其具體尺寸根據(jù)各地降雨、土質(zhì)、地表徑流情況而定,所需土方量根據(jù)斷面尺寸量算,不納入上述各要素設計。 10.1.3 水平梯田斷面主要尺寸參考數(shù)值見附錄a(提示的附錄)。10.1.4 水平梯田工程量的計算:10.1.4.1 單位面積土方量的計算:v(12)(b2)×(

25、h2)×l18bhl(7) 式中:v單位面積(公頃或畝)梯田土方量,m3;    l單位面積(公頃或畝)梯田長度,m;    h田坎高度,m;    b田面凈寬,m。    當梯田面積按公頃計算時:v=(1/8)h×104=1250h(8)    當梯田面積按畝計算時:v(1/8)h×666.783.3h(9)10.1.4.2 單位面積土方移運量的計算:w=v×2/3b=1/12b2hl(10)式中:w單位

26、面積(公頃或畝)土方移運量,m3m。土方移運量的單位為m3m,是一復合單位,即需將若干立方米的土方量運 若干米距離。當梯田面積按公頃計算時:w=(bh/12)×104=833.3bh(11)式中:w每公頃土方移運量,m3m。當梯田面積按畝計算時: w(bh/12)×666.755.6bh(12)式中:w每畝土方移運量,m3m。10.2 坡式梯田的斷面設計10.2.1 確定等高溝埂間距10.2.1.1 每兩條溝埂之間的斜坡田面bx應有足夠的寬度,以滿足耕作的需要。10.2.1.2 根據(jù)地面坡度情況,一般是地面坡度越陡,溝埂間距越??;地面坡度越緩,溝埂間距越大。10.

27、2.1.3 根據(jù)地區(qū)降雨情況,一般是雨量和強度大的地區(qū)溝埂間距應小些,雨量和強度小的地區(qū)溝埂間距應大些。10.2.1.4 根據(jù)耕地土質(zhì)情況,一般是土壤顆粒中含沙粒較多、滲透性較強的,溝埂間距應大些;土質(zhì)粘重、滲透性較差的,溝埂間距應小些。10.2.1.5 不同地區(qū)根據(jù)以上幾方面不同條件,經(jīng)綜合分析,確定溝埂間距。同時可參考當?shù)厮教萏飻嗝嬖O計的bx值,并考慮坡式梯田經(jīng)過逐年加高土埂,最終變成水平梯田時的斷面,應與一次修成水平梯田的斷面相近。10.2.2 確定等高溝埂斷面尺寸10.2.2.1 溝埂的基本形式應采取埂在上、溝在下,從埂下方開溝取土,在溝上方筑埂,以有利于通過逐年加高土埂,使田面坡度

28、不斷減緩,最終變成水平梯田。 10.2.2.2 埂頂寬3040cm,埂高5060cm,外坡10.5,內(nèi)坡11。10.2.2.3 通過降雨徑流泥沙計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要求土埂上方容量能攔蓄當?shù)?020年一遇的一次降雨中兩埂之間坡面所產(chǎn)生的地表徑流與泥沙。多雨地區(qū)土埂不能全部攔蓄的,應結(jié)合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妥善處理多余的徑流與泥沙(坡面徑流泥沙計算,參見gb/t 16453.4中4.1.2)。10.2.2.4 當土埂上方由于泥沙淤積導致容量減小時,應及時從下方取土加高土埂,保持初修的尺寸和容量。10.2.3 坡式梯田斷面(見圖4) 圖 4坡式梯田斷面 10.2.4 草帶(或灌木帶)坡式

29、梯田的斷面設計a)每兩帶間的斜坡田面寬度,參照10.2.1的要求確定;b)草帶(或灌木帶)的寬度一般34m;c)可在種草帶(或灌木帶)之前,先修寬淺式軟?。ú缓粚崳瑢⒉荩ɑ蚬嗄荆┓N在埂上,見圖5。 圖 5草帶(灌木帶)坡式梯田10.3 隔坡梯田的斷面設計10.3.1 隔坡梯田的斷面設計,主要任務是確定梯田的斜坡部分與水平部分的寬度及二者間的相對比例。10.3.2 確定平臺寬度10.3.2.1 根據(jù)隔坡梯田適應的地面坡度(15°25°),水平田面寬度一般510m,坡度緩的可寬些,坡度陡的可窄些。10.3.2.2 平臺的寬度要求既能適應耕作,又能適應斜坡部分的暴雨徑

30、流情況(要求能全部攔蓄斜坡徑流,同時攔蓄的能有效地提高作物產(chǎn)量)。10.3.3 確定斜坡寬度10.3.3.1 斜坡寬度(按垂直投影計)以其與水平部分的寬度比例表示。以水平田面寬度為1,則斜坡部分的寬度比例可為1113(或者更大)。一般干旱少雨地區(qū)斜坡寬度比例可大些,雨量較多地區(qū)斜坡寬度比例可小些。10.3.3.2 根據(jù)地面坡度、土質(zhì)、植被和當?shù)亟涤昵闆r(通過小區(qū)徑流觀測),確定斜坡部分在10年一遇一次暴雨中,每平方米產(chǎn)生的徑流和泥沙量,作為確定斜坡寬度的主要依據(jù)。10.3.3.3 根據(jù)平臺部分的寬度、田面土壤的滲透性,考慮暴雨中田面直接受雨后,再能接受斜坡暴雨徑流的能力,具體確定斜坡寬度。要求

31、在設計頻率暴雨下,水平田面能全部攔蓄斜坡的徑流,不發(fā)生漫溢。10.3.3.4 計算斜坡上全年的地表徑流,了解其對水平田面提供徑流下泄的水量。如水量偏小,則需適當加大斜坡寬度。11 施工本標準主要對水平梯田的施工作出規(guī)定,坡式梯田與隔坡梯田的施工可參照執(zhí)行。11.1 土坎梯田的施工土坎梯田施工包括定線、清基、筑埂、保留表土、修平田面等五道工序。 11.1.1 梯田定線11.1.1.1 根據(jù)梯田規(guī)劃確定為梯田區(qū)的坡面,在其正中(距左右兩端大致相等)從上到下劃一中軸線。11.1.1.2 根據(jù)梯田斷面設計的田面斜寬bx,在中軸線上劃出各臺梯田的bx基點。11.1.1.3 從各臺梯田的bx基點出發(fā),用手

32、水準向左右兩端分別測定其等高點;連各等高點成線,即為各臺梯田的施工線。11.1.1.4 定線過程中,遇局部地形復雜處,應根據(jù)大彎就勢,小彎取直原則處理,有的為保持田面等寬,需適當調(diào)整埂線位置。11.1.2 田坎清基11.1.2.1 以各臺梯田的施工線為中心,上下各劃出5060cm寬,作為清基線。 11.1.2.2 在清基線范圍內(nèi)清除表土厚約20cm,暫時堆在清基線下方,施工中與整個田面保留表土結(jié)合處理。11.1.2.3 將清基線內(nèi)的地面翻松約10cm,清除石礫等雜物(如有洞穴,及時填塞),整平,夯實。11.1.3 修筑田坎11.1.3.1 田坎必須用生土填筑,土中不能夾有石礫、樹根、草皮等雜物

33、。 11.1.3.2 修筑時應分層夯實,每層虛土厚約20cm,夯實后厚約15cm。11.1.3.3 修筑中每道埂坎應全面均勻地同時升高,不應出現(xiàn)各段參差不齊,影響接茬處質(zhì)量。11.1.3.4 田坎升高過程中根據(jù)設計的田坎坡度,逐層向內(nèi)收縮,并將坎面拍光。11.1.3.5 隨著田坎升高,坎后的田面也相應升高,將坎后填實,使田面與田坎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11.1.4 保留表土11.1.4.1 表土逐臺下移法。適用于坡度較陡,田面較窄(10m以下)的梯田。步驟如下,見圖6:圖 6表土逐臺下移法 11.1.4.1.1 整個坡面梯田逐臺從下向上修,先將最下面一臺梯田修平,不保 留表土。11.1.4.1.2

34、將第二臺擬修梯田田面的表土取起,推到第一臺田面上,均勻鋪好。 11.1.4.1.3 第二臺梯田修平后,將第三臺擬修梯田田面的表土取起,推到第二臺田面上,均勻鋪好。11.1.4.1.4 如此逐臺進行,直到各臺修平。11.1.4.2 表土逐行置換法。適用于坡面坡度較緩,梯田田面較寬(2030m)的情況。步驟如下,見圖7:圖 7表土逐行置換法11.1.4.2.1 先將田面中部約2m寬修平,將其上下兩側(cè)各約1m 寬表土取來鋪 上。11.1.4.2.2 挖上側(cè)1m寬田面,填下側(cè)1m寬田面,將平臺擴大為4m寬。11.1.4.2.3 按照前述方法,再向上下兩端各發(fā)展1m寬,將平臺擴大為6m 。 11.1.4

35、.2.4 如此繼續(xù)進行下去,直到把整個田面修平。11.1.4.3 表土中間堆置法。適用于田面寬1015m的情況。步驟如下,見圖8 : 圖 8表土中間堆置法11.1.4.3.1 將擬修田面的表土,全部取起,堆置在田面中心線位置, 堆寬約 2m左右。11.1.4.3.2 將中心線上方田面生土取起,填于下方田面,把整個田面修平。 11.1.4.3.3 將堆置在中心線的表土,均勻鋪運到整個田面上。11.1.5 修平田面11.1.5.1 將田面分成下挖上填與上挖下填兩部分:田坎線上下各1.5m范圍,采取下挖上填法,從田坎下方取土,填到田坎上方。其余田面采取上挖下填法,從田面中心線以上取土,填到

36、中心線以下。這樣可提高工效,節(jié)省勞工,見圖9。 圖 9上挖下填與下挖上填 11.1.5.2 田面挖、填任務基本完成后,應用手水準檢查是否達到水平(或按 設計要求的縱向比降)。要求誤差不超過1。11.1.5.3 田邊1m左右,保留10°左右反坡,地中原有淺溝部位,填方應比水平面高出10cm左右,以備填土最深部位沉陷后田面仍能保持水平。11.2 石坎梯田的施工石坎梯田施工包括定線、清基、修砌石坎、坎后填膛、修平田面等五道工序。定線、清基兩道工序參照土坎梯田的施工要求。11.2.1 修砌石坎11.2.1.1 先要備好石料,大小搭配均勻,堆放田坎線下側(cè)。11.2.1.2 逐層向上修

37、砌,每層需用比較規(guī)整的較大塊石(長4050cm,寬 2030cm,厚1520cm)砌成田坎外坡,各塊之間上下左右都應擠緊,上下兩層的中縫要錯開呈“品”字形。較長石坎每1015m留一沉陷縫。11.2.1.3 石坎外坡以內(nèi)各層,要求與外坡相同,但所用石料不必強求規(guī)整。修砌過程中整個石坎應均勻地逐層升高,壓頂?shù)膲K石要求規(guī)整,且具較大尺寸。11.2.1.4 石坎外坡坡度一般10.75,內(nèi)坡一般接近垂直,頂寬0.40.5m。根據(jù)不同坎高,算得石坎底寬,相應地加大清基寬度。11.2.2 坎后填膛與修平田面11.2.2.1 兩道工序結(jié)合進行。在下挖上填與上挖下填修平田過程中,將夾在土內(nèi)的石塊、石礫拾起,分層

38、堆放在石坎后,形成一個三角形斷面對石坎的支撐,見圖10。 圖 10石坎梯田斷面示意圖 11.2.2.2 堆放石塊、石礫的順序是:從下向上,先堆大塊,后堆小塊。然后填土進行田面平整。11.2.2.3 通過坎后填膛,要求平整后的田面3050cm深以內(nèi)沒有石塊、石礫,以利耕作。12 管理12.1 維修養(yǎng)護12.1.1 每年汛后和每次較大暴雨后,要對梯田區(qū)檢查,發(fā)現(xiàn)田坎(田?。┯腥笨凇⒋┒吹葥p毀現(xiàn)象,及時進行補修。12.1.2 梯田田面平整后,地中原有淺溝處,雨后產(chǎn)生不均勻沉陷,田面出現(xiàn)淺溝集流的,在莊稼收割后,及時取土填平。12.1.3 坡式梯田的田埂,應隨著埂后泥沙淤積情況,每年從田埂下

39、方取土,加高田埂,保持埂后按原設計要求有足夠的攔蓄容量。12.1.4 隔坡梯田的平臺與斜坡交接處,如有泥沙淤積,應及時將泥沙均勻攤在水平田面,保持田面水平。12.2 促進生土熟化12.2.1 梯田修平后,應在挖方部位多施有機肥(單位面積施肥量較一般施肥高一倍左右),同時深耕30cm左右(如是畜力翻耕,可采用“套二犁”),促進生土熟化。 12.2.2 新修水平梯田(與隔坡梯田的平臺部分),第一年應選種能適應生土的作物,如豆類和馬鈴薯等?;蚍N一季綠肥作物與豆科牧草。12.3 田坎利用12.3.1 根據(jù)田面寬度、田坎高度與坡度,分別選種經(jīng)濟價值高、對田面作物生長影響小的樹種、草種,發(fā)展田坎經(jīng)濟。12

40、.3.2 根據(jù)所選樹種、草種的植物生理特性,經(jīng)過試驗研究,確定在田坎上種植的方式(株距、位置),以及經(jīng)營管理要求,力爭田坎上植物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12.3.3 田坎利用應與搞好田坎的維修養(yǎng)護、保證田坎安全相結(jié)合。附錄a(提示的附錄)水平梯田斷面尺寸參考數(shù)值 表 a1水平梯田斷面尺寸參考數(shù)值 適應地區(qū)地面坡度(°)田面凈度bm田坎高度hm田坎坡度(°)中國北方1°5°30401.12.385°70°5°1020301.54.375°55°10°15°15202.64.470°50&#

41、176;15°20°10152.74.570°50°20°25°8102.94.770°50°中國南方1°5°10150.51.290°85°5°10°8100.71.890°80°10°15°781.22.285°75°15°20°671.62.675°70°20°25°561.82.870°65°注:本表中的田面寬

42、度與田坎坡度適用于土層較厚地區(qū)和土質(zhì)田坎。至于土層較薄地區(qū)其田面寬度應根據(jù)土層厚度適當減??;對石質(zhì)田坎的坡度,將結(jié)合石坎梯田的施工另作規(guī)定。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guī)范 崩崗治理技術(gb/t 16453.61996)   時間: 2005年9月15日  12:56   來源:本網(wǎng) 1 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崩崗治理的規(guī)劃、設計、施工、管理等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我國南方風化花崗巖地區(qū)有各種形式崩崗危害的地方。 2 引用標準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gòu)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

43、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16453.21996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guī)范 荒地治理技術 gb/t 16453.31996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guī)范 溝壑治理技術 gb/t 16453.41996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技術規(guī)范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3 基本規(guī)定3.1 針對崩崗的特點與發(fā)展規(guī)律,采取預防與治理并重的方針,對可能產(chǎn)生崩崗的荒坡,采取預防保護措施;對已產(chǎn)生的崩崗,采取綜合治理措施。3.2 預防措施3.2.1 對風化花崗巖山坡,嚴禁挖草根、鏟草皮,破壞地面植被;通過封育,盡快恢復地面植被。3.2.2 對坡面的天然水路網(wǎng),應及時興修截水溝、排水溝、蓄水池等各類小型蓄排工

44、程,攔蓄、分散地表徑流,防止下泄進入崩口,導致崩崗發(fā)生和發(fā)展。3.3 崩崗治理的基本要求3.3.1 將每一個崩口視為一個完整的集水區(qū)(小流域),全面系統(tǒng)地采取小流 域綜合治理措施。3.3.2 治標與治本結(jié)合。既要控制崩口下泄的洪水、泥沙對下游農(nóng)田的危害,又要制止崩崗發(fā)展。3.3.3 治理與開發(fā)結(jié)合。利用崩口內(nèi)外的土地和各項治理措施,發(fā)展林果生產(chǎn)。4 規(guī)劃4.1 崩崗區(qū)治理規(guī)劃4.1.1 有崩崗問題的風化花崗巖地區(qū),以行政區(qū)劃(縣、鄉(xiāng)、村)或自然區(qū)劃 (中、小流域)為單元,在水土保持綜合調(diào)查中進行崩崗問題的專項調(diào)查,了解規(guī)劃范圍內(nèi)現(xiàn)有崩口數(shù)量、尺寸(長、寬、深)、發(fā)展情況、危害情況等。4.1.2

45、 在水土保持綜合規(guī)劃中,編制崩崗治理專項規(guī)劃,對需要治理的崩口,根據(jù)危害嚴重程度,排列治理順序。4.1.3 對可能產(chǎn)生崩崗的風化花崗巖荒坡,應在水土保持綜合規(guī)劃中提出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保護、恢復地面植被和攔蓄、分散地表徑流的措施。4.2 崩口治理規(guī)劃4.2.1 崩口上游的集水區(qū),根據(jù)不同地類進行全面治理,不使坡面徑流進入崩口。4.2.2 崩口頂部外沿5m左右,布設截水溝(又稱天溝),防止坡面徑流進入崩口。崩口頂部已到分水嶺的,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布設截水溝的,應在其兩側(cè)布設“ 品”字形排列的短截水溝。4.2.3 崩口內(nèi)兩側(cè)陡坡(崩壁),應削掉不穩(wěn)定的土體,修成小臺階,種樹種草,鞏固崩壁。4.2

46、.4 崩崗底部根據(jù)崩崗的不同形態(tài)布設谷坊:條形崩崗,從上到下全面布設土谷坊群,或沿水道節(jié)節(jié)栽植草墩,攔截洪水泥沙,鞏固侵蝕基點;其他類型的崩崗,在崩崗口修建容量較大的谷坊,攔洪蓄水。4.2.5 崩崗區(qū)下游臨近出口處,布設攔沙壩,攔蓄多處崩崗下泄的洪水、泥沙。5 設計5.1 各項措施防御暴雨標準截水溝按5年一遇24h暴雨設計;土谷坊按10年一遇24h暴雨設計;攔沙壩一般按10年一遇24h暴雨;如崩口外附近有重要建筑物或經(jīng)濟設施,則按20年一遇24h暴雨設計。5.2 截水溝設計5.2.1 截水溝位置與長度截水溝應布設在崩口頂部外沿5m左右,從崩口頂部正中向兩側(cè)延伸。截水溝長度以能防止坡面徑流進入崩

47、口為準,一般1020m,特殊情況下可延伸到4050m。 5.2.2 截水溝的功能與相應的比降在集水區(qū)來水量較小,截水溝能全部攔蓄的為蓄水型,應沿等高線布設。在集水區(qū)來水量較大,截水溝不能全部攔蓄的為排水型或半蓄半排型,可基本上沿等高線布設,并取適當比降。5.2.3 截水溝斷面采用半挖半填的溝埂式梯形斷面,溝內(nèi)底寬一般0.40.5m,深0.60.8m,兩側(cè)坡比11;埂頂寬0.40.5m;外坡比11。5.3 崩壁小臺階設計5.3.1 一般寬0.51.0m,高0.81.0m,外坡:實土10.5,松土10.711.0;階面向內(nèi)呈5°10°反坡。5.3.2 根據(jù)崩壁每一具體位置的坡度

48、與土體的堅松情況,分別確定小臺階的寬度、高度與外坡。5.3.3 一般崩壁坡度上部較陡,下部相對較緩;土質(zhì)上部堅實,下部相對疏松。小臺階從上到下應逐步加大寬度,縮小高度,同時放緩外坡。5.3.4 在每一坡面各級小臺階的兩端,從上到下修排水溝,塊石襯砌或種草皮防沖。5.4 土谷坊設計5.4.1 攔沙容量設計,按式(1)計算:(1)式中:v攔沙容量,m3;        f谷坊集水面積,hm2;        ms土壤侵蝕模數(shù),m3/(hm2·年);        y設計淤滿年限,年。5.4.2 計算壩高與容量關系,根據(jù)當?shù)氐匦危ㄟ^測量計算。按照設計容量,求得相應的壩高。5.4.3 壩體斷面設計。壩體斷面一般為梯形,采用定型設計,各部尺寸見表1。 表 1 壩高,m  12345頂寬,m  0.51.01.52.03.0底寬,m  2.06.010.51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