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植物乳桿菌在馬鈴薯秧藤汁液中的適應性馴化培養(yǎng)研究 張雄杰等摘要 將一株高產(chǎn)酸植物乳桿菌,在含有馬鈴薯秧藤汁液的一組mrs液體培養(yǎng)基中連續(xù)轉移接種培養(yǎng),組內5個培養(yǎng)基中的秧藤汁液濃度呈階梯性遞增狀態(tài),對完成連續(xù)馴化培養(yǎng)后的菌種進行冷凍干燥保存。進一步將該馴化菌和未馴化菌進行同步解凍激活后,分別接入含有馬鈴薯秧藤固體顆粒的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48 h,結束后分離出各自培養(yǎng)基中的馬鈴薯秧藤固體顆粒部分和液體部分,采用比色法分別測定固體和液體部分中糖苷生物堿的含量;分別測定液體部分的ph值和總細菌細胞數(shù)。結果表明:在馴化菌的培養(yǎng)體系中,總細菌細胞數(shù)含量
2、顯著高于對照組;ph值顯著低于對照組;馬鈴薯秧藤固體顆粒中糖苷生物堿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培養(yǎng)液中的糖苷生物堿顯著高于對照組。關鍵詞 馬鈴薯秧藤;植物乳桿菌;糖苷生物堿;青貯飼料s816.5+3 a 1007-5739(2015)14-0269-03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lactobacillus of adaptive acclimation to the juice of potato canezhang xiong-jie 1 lu peng-fei 2 chen hao 3 li zhi-qiang 3 liu quan-guo 3(1 innner m
3、ongolia horizon oasis research center of characteristic biologic resource,hohhot innner mongolia 010018;2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3 innner mongolia greed seed industry of potato co.,ltd)abstract in the experiment,the plant lactobacillus which have high acid production was transferred
4、into a group of mrs liquid nutrient medium for the continuous transfer and cultivation,in this group of 5 liquid medium the juice of potato cane was the ladder of increasing state.then,the freeze drying of the strains after continuous cultivation was carried out.further,after thawing activation of t
5、he domesticated bacteria and not domesticated bacteria synchronously,they were inoculated to the liquid nutrient medium which included the juice of potato cane cultivate 48 h.after the training the potato cane solid particles and liquid parts in the medium was each separated.the contents of the glyc
6、osides alkaloids in the solid and liquid parts were determined respectively by colorimetric method;ph values and total bacterial count were determined in the liquid par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the domesticated bacteria,the total bacterial cell number was significantly
7、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h valu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glycosides alkaloids content in the potato cane solid particl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glycosides alkaloids in the liqui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8、control group.key words potato cane;lactobacillus plantarum;glycosides alkaloids;silage馬鈴薯秧藤是馬鈴薯植株的地上部分,是在收獲塊莖后剩余的副產(chǎn)品。在傳統(tǒng)的馬鈴薯種植業(yè)中,秧藤一般作為廢棄物被處理;在現(xiàn)代化的馬鈴薯種植業(yè)中,為促進塊莖薯皮提早老化、便于機械收獲土豆作業(yè)以及預防各類病原體傳播,一般在土豆收獲前幾天至十幾天,采用化學殺秧、機械打秧等方式,將秧藤打碎還田或清除出田地的田間管理措施,這使得馬鈴薯秧藤資源具有了容易收集、分布集中、數(shù)量龐大的可開發(fā)利用優(yōu)勢。研究表明,馬鈴薯秧藤不僅可以作為還田綠肥、青貯
9、飼料1-4,而且馬鈴薯秧藤中含有的70余種生物活性物質5-9糖苷生物堿、茄尼醇、揮發(fā)油等均是具有開發(fā)價值的化工醫(yī)藥原料,具有很好的開發(fā)前景,但目前國內尚無成熟的綜合開發(fā)利用技術。endprint鑒于秧藤生物堿在青貯壓實操作中有一部分進入自由流動的汁液浸出,且生物堿能夠溶于稀酸溶液的特點,在馬鈴薯秧藤綜合開發(fā)利用中,一方面需要將秧藤青貯發(fā)酵產(chǎn)酸,使有害生物堿被乳酸溶解并隨汁液脫出;另一方面要求溶出后進入汁液里的生物堿不被降解,能被進一步提取利用。選擇高產(chǎn)酸性能的植物乳桿菌,更有利于促進這一過程。為此,需要對選定的高產(chǎn)酸性能的植物乳桿菌,在馬鈴薯秧藤汁液中進行適應性馴化培養(yǎng)。為此,開展了本研究工作
10、,旨在為緩解馬鈴薯集中種植區(qū)(多為農牧交錯地區(qū))青貯飼料匱乏的問題,尋找一條具有高附加值的馬鈴薯秧藤生物活性物質提取加工路徑。1 材料與方法1.1 試驗材料1.1.1 馬鈴薯秧藤及汁液。鮮秧藤均采自內蒙古格瑞得馬鈴薯種業(yè)公司種植的種薯大田,品種為大西洋、費烏瑞它、克新1號、荷蘭十五及布爾班克;汁液在使用前用壓榨器取得;秧藤及汁液在加入培養(yǎng)基前預先滅菌處理。1.1.2 儀器及試劑。試驗在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院實驗室進行。主要儀器:常規(guī)微生物實驗儀器;主要試劑:四氫呋喃水乙腈乙酸(5030201,v/v)混合提取液;0.03%(w/v)聚甲醛磷酸溶液;a-茄堿標準(krompotatosprou
11、ts),sigma,chemistry co u.s.a等。1.1.3 供試菌種及準備。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凍干安瓶原種accc11016購自中國農業(yè)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原種經(jīng)過前期的培養(yǎng)研究,進一步從中馴化培育出一株高產(chǎn)酸菌,擴繁后再次凍干保存?zhèn)溆?。用前再次活化:將冷凍干燥的菌種按無菌操作要求從安瓿管中取出,放入5 ml液體mrs培養(yǎng)基中,于28 在培養(yǎng)箱中復蘇48 h。取200 l復蘇后的菌種懸液涂布于mrs固體平板進行二次復蘇,在培養(yǎng)箱中于28 培養(yǎng)48 h后挑取單菌落進行劃線培養(yǎng)。1.1.4 培養(yǎng)基的配制。試驗中使用的4種培養(yǎng)基分別為mr
12、s液體培養(yǎng)基、mrs固體培養(yǎng)基、含馬鈴薯秧藤汁的液體培養(yǎng)基、含馬鈴薯秧藤顆粒的液體培養(yǎng)基。其中含馬鈴薯秧藤汁的液體培養(yǎng)基的配制:在mrs液體培養(yǎng)基的配方基礎上,分別添加馬鈴薯秧藤汁20、40、80、160、320 ml后定容至1 000 ml,制成1、2、3、4、5號共5個濃度梯度的培養(yǎng)基;含馬鈴薯秧藤顆粒的液體培養(yǎng)基:在mrs液體培養(yǎng)基的配方基礎上,添加馬鈴薯鮮秧藤切碎顆粒(2 mm?覫5 mm)100 g,后定容至1 000 ml。1.2 試驗方法1.2.1 細菌細胞計數(shù)法。培養(yǎng)液中的細菌數(shù)測定使用直接涂片計數(shù)法10。1.2.2 糖苷生物堿含量測定方法。馬鈴薯鮮秧藤、秧藤汁液、發(fā)酵后秧藤碎
13、顆粒、發(fā)酵后含秧藤汁培養(yǎng)基液中的生物堿(全稱1,6-糖苷生物堿totalsglyeoalka-olids,下稱tga)含量的測定方法,采用周寶利11和霍權恭12的文獻中使用的分光光度法,原理是tga和聚甲醛磷酸可發(fā)生特定的呈色反應。標樣配制:吸取0.50 ml 0.8 g/l的a-茄堿標液于25 ml比色管中,準確加入4.00 ml聚甲醛磷酸顯色劑,室溫反應30 min,以試劑空白為參比,用1 cm比色皿,于620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值。試樣前處理:稱取馬鈴薯秧藤約50 g(或發(fā)酵后馬鈴薯秧藤碎顆粒約100 g、或發(fā)酵后含馬鈴薯藤汁培養(yǎng)液500 ml),加120 ml提取液,于高速組織搗碎機
14、中搗碎10 imn并成漿狀,快速濾紙過濾(其中發(fā)酵液樣品需先作預想處理),濾液1 250 g離心5 min,準確量取上清液100 ml,加2 ml冰乙酸,超聲波振蕩5 min。氨水調節(jié)ph值至10.5,沸水浴濃縮至干,冷卻后,用少量ph值10.5的氨水洗滌殘留物2次,并以7 800倍重力離心,棄去清液。殘留物水浴蒸干,用3.00 ml 7%磷酸溶解,7 800倍重力再離心5 min,清液供測定糖苷生物堿使用。1.2.3 試驗步驟。試驗步驟分為四步,分別為乳酸菌適應性能的馴化培養(yǎng)馴化培養(yǎng)效果檢測試驗對秧藤脫毒能力測定培養(yǎng)液中生物堿含量的測定,具體如表1所示。(1)菌種適應性馴化培養(yǎng)。將激活的植物
15、乳桿菌在mrs固體培養(yǎng)基劃線培養(yǎng),取菌落接種于1號“馬鈴薯秧藤汁液體培養(yǎng)基”中進行適應性馴化培養(yǎng),48 h后轉接入2號,以此方法依次接入3、4、5號。經(jīng)過連續(xù)5個培養(yǎng)期的馬鈴薯秧藤汁液濃度遞增的培養(yǎng)后,將所得菌種擴繁、冷凍干燥保存。(2)馴化培養(yǎng)效果檢測。以未馴化菌作為對照,將馴化菌接入含有秧藤顆粒的液體培養(yǎng)基中,分別培養(yǎng)24、48、72 h后,過濾去除秧藤顆粒,測試培養(yǎng)基液體部分中的ph值和細菌細胞數(shù)。(3)秧藤脫毒能力測定。對上述(1)中凍干的馴化菌和未馴化前的凍干菌進行同步活化。將2種細菌分別接入“馬鈴薯秧藤顆粒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48 h后,過濾培養(yǎng)液,挑揀選取馬鈴薯秧藤顆粒。將挑揀出
16、的馬鈴薯秧藤顆粒稱重,測試2種菌培養(yǎng)下馬鈴薯秧藤顆粒中糖苷生物堿的含量;同時測試未經(jīng)過發(fā)酵的新鮮馬鈴薯秧藤顆粒作為共同的對照。(4)浸出液中生物堿含量測定。對上述(1)中凍干的馴化菌和未馴化前的凍干菌進行同步活化。將2種細菌分別接入3組“馬鈴薯秧藤顆粒液體培養(yǎng)基”中,各自培養(yǎng)24、48、72 h后,終止培養(yǎng),過濾培養(yǎng)液,去除薯秧藤顆粒,保留過濾的培養(yǎng)液。測試培養(yǎng)液中糖苷生物堿的含量。2 結果與分析2.1 乳酸菌的馴化培養(yǎng)結果從表2可以看出,經(jīng)過多代數(shù)馴化培養(yǎng)的乳酸菌,對含有秧藤汁培養(yǎng)基的適應性增強,繁殖數(shù)量多;而未經(jīng)馴化的乳酸菌適應差,繁殖數(shù)量較少。該試驗尚不能確定乳酸菌的遺傳變異,但至少可以
17、說明其對不同濃度秧藤汁有較強的適應性變化,應用在在馬鈴薯藤發(fā)酵生產(chǎn)實踐中可以提高成活率,加快發(fā)酵速度。endprint2.2 對秧藤脫毒能力測定的結果從表3可以看出,馴化菌的發(fā)酵過程對培養(yǎng)基中的馬鈴薯秧藤顆粒中的生物堿脫出能力起到增強的效果。馴化菌的繁殖能力強、產(chǎn)酸多,環(huán)境ph值下降快,生物堿溶出并隨汁液分流去除較多,秧藤中殘留較少。2.3 培養(yǎng)液中生物堿含量的測定結果從表4可以看出,馴化菌對培養(yǎng)基中的馬鈴薯秧生物堿降解能力強于未馴化菌;二者的培養(yǎng)液中早期均殘留有較高的生物堿,隨著時間的推移,含量逐漸減少。由此表明,乳酸菌發(fā)酵過程不僅能溶解出生物堿,而且對生物堿有降解作用11-12。3 結論與
18、討論新鮮秧藤的生物堿含量在100300 mg/kg·dm之間,與李克來的測試結果相近。若成年牛采食一次用鮮秧藤5 kg,食入的生物堿達1 g,可達到中毒量,所以新鮮秧藤必須經(jīng)過處理才能作為飼料。利用植物乳酸菌發(fā)酵新鮮秧藤,可使得秧藤中的生物堿溶出,含量降低到100 mg/kg·dm的安全線以下,從而起到脫除毒性的作用。使用經(jīng)過馴化的專用植物乳酸菌,有更強的溶出生物堿能力,含量降低到30 mg/kg·dm以下,達到對秧藤更好的脫毒效果。此外,利用這一馴化菌,發(fā)酵浸出液中保存有較多生物堿,含量達到20 mg/ml以上,但隨發(fā)酵持續(xù)時間,呈逐步降解趨勢。建議在發(fā)酵早期,從發(fā)酵浸出液中收集生物堿,用于進一步的提取利用。4 參考文獻1 謝振兵.馬鈴薯蔓的青貯j.飼草飼料,2006(10):19-20.2 徐亞姣.不同生物制劑對馬鈴薯莖葉青貯品質的影響d.西寧:青海大學,2009.3 李偉,劉濤.馬鈴薯莖葉再利用研究j.作物雜志,2009(3):52-54.4 周娟娟.辣椒秧和馬鈴薯秧青貯調制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yè)大學,2013.5 李偉.微波-溶劑法萃取馬鈴薯成熟期莖葉揮發(fā)成分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2011(3):287.6 高敏.馬鈴薯莖葉中茄尼醇高效提取純化新工藝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07.7 余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雞肌肉發(fā)育與肌內脂肪沉積關鍵miRNA鑒定及調控機制解析
- 磷酸基地質聚合物水熱提取甘蔗渣中木聚糖的研究及制漿應用探索
- 2025至2030中國光儲一體機行業(yè)未來趨勢與投資動態(tài)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保險救援行業(yè)運行狀況及未來前景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會展產(chǎn)業(yè)園市場發(fā)展規(guī)模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CIP清洗系統(tǒng)行業(yè)經(jīng)營模式與未來運營戰(zhàn)略規(guī)劃報告
- 2025-2030高級成衣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yè)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飲料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發(fā)展趨勢前景預測報告
- 2025-2030運動鞋行業(yè)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財產(chǎn)險行業(yè)市場深度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三廢環(huán)保管理培訓
- 市政工程勘察設計招標文件示范文本
- 舞臺搭建安全驗收評估報告
- 《建筑防火設計》課件
- JTT817-2011 公路機電系統(tǒng)設備通用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
- 紅外圖像處理
- 杭州城市發(fā)展與歷史沿革
- 管線接頭施工方案
- 礦井通風與安全培訓材料課件
- 低壓電工考證培訓教程
- 腦卒中的早期康復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