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1頁
第四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2頁
第四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3頁
第四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商洛中學賈雪莉課程標準: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對課標的理解:地球的外部和內部圈層結構,并概括各圈層的特點。同時了解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標準解讀:本條“標準”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xiàn)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內部圈層包括地殼、 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巖石圈是介于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巖石部分。本條“標準”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huán)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

2、地球”之后,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么是自然環(huán)境” ?!皹藴省币浴坝钪姝h(huán)境地球自然環(huán)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huán)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自然環(huán)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jù)現(xiàn)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huán)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tǒng),它是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為強調人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單分出一個“智慧圈” ,這樣就共有五大圈層。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 ,自然環(huán)境是由巖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fā),并且本條“標

3、準”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于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在自然環(huán)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chuàng)造了人文環(huán)境(也有稱社會環(huán)境) ,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共同組成地理環(huán)境??梢?,地理環(huán)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huán)境是一致的對教學的要求(教學目標制定的舉例)( 1 ) 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分界線,繪制、標識地球內部圈層與外部圈層結構示意圖;( 2 )概括地核、地幔、地殼、巖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氣圈的主要特點;( 3 )正確認識人類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大氣圈關鍵是掌握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遞減; 水圈是一個連續(xù)的、 不規(guī)則的圈層;生物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最活躍的圈層

4、。(特點 )課標拆析:新課程標準中對“地球的圈層結構”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主要特點” 。并且在活動建議中提出: “繪制示意圖,或利用教具、學具,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由此看來,對地球的圈層結構,從分布到劃分依據(jù),從各層特點到學生理解、分析、判斷和運用,都是本章內容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jié)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一、知識要求 :1 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初步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jù)2 使學生了解各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二、能力要求:1 使學生了解研究地球內部構造的方法,從而認識人類對未知

5、事物所進行的探索實踐,激發(fā)同學們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2 了解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從宏觀上認識全球的整體面貌,形成地球系統(tǒng)觀念。3 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三、德育目標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 熱愛科學的教育, 鼓勵學生獻身于科學教育事業(yè)。學習(教學)目標:1、知道地球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2、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劃分依據(jù)及其主要特征。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層及其主要特征。4、了解地球的垂直分層及于人類活動的關系。5 、培養(yǎng)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和正確的環(huán)境觀。教材分析:本節(jié)教材主要分

6、兩部分內容: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部分首先介紹了對地球內部探測的主要手段地震波,根據(j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差異和變化,將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其中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地殼。外部圈層部分主要主要介紹了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在這幾個外部圈層中,重點介紹了大氣圈中大氣的垂直分層,因為大氣的垂直分層是地球大氣最主要的特征 ,大氣的分層結構與大氣的熱量、運動以及許多大氣現(xiàn)象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這部分內容是學習后面內容的基礎。在本教材中,將中間層、熱層和外層合并,統(tǒng)稱為高層大氣。這樣處理基于:一是為了更加突出與人類關系相對密切的對流層和平流層,二是因為影響地球上無線電短波通信的電離

7、層跨中間層和熱層兩層,很難將它劃在其中的任意一個圈層,所以只有放在高層大氣中講述才顯得較為合理。在大氣的垂直分層中,尤以對流層最為重要,因為人類生活在對流層的底部,而且對流層的天氣變化最大,也是眾多天氣現(xiàn)象的發(fā)源地。教學重點:地球的內部結構及地殼,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教學難點:地幔,對流層和平流層溫度隨高度變化的原因。課時安排: 2 課時第一課時:著重從教學內容的講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教學內容的學習。同時,通過師生互動,將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劃分依據(jù)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第二課時:通過內部和外部圈層的劃分,讓學生對地球的圈層結構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在講授地球外部圈層知識過程中,對大氣圈

8、、 水圈進行簡潔而又清晰的介紹。 在新課程中,沒有像老教材將各圈層分成小節(jié)單獨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最好是突出重點和大的結構而盡量高度概括。教學安排:(第一課時)1 、通過讀圖,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層次關系。2 、在有了基本的結構認知后,著重講授地球的內部圈層的劃分。但教師不要過于拘泥于概念的講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縱波、橫波等概念,他們并非是該節(jié)內容的核心知識,只要學生了解了內部的幾個圈層及層次關系即可。3 、在教學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掌握的主要內部圈層的結構后,可以將巖石圈的概念有意識地強調。因為巖石圈是內外部圈層的結合部,與

9、外部圈層的聯(lián)系也最緊密。學生了解了巖石圈的概念后,對后面的學習就有了知識鋪墊。(第二課時)1 、引導學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劃分,明確外部圈層的結構和層次關系,尤其是外部圈層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關系更是要交代清楚。2 、本課時對大氣圈、水圈兩個圈層的介紹是重點,而生物圈和巖石圈并沒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師應該適當?shù)挠妹枋鲂缘恼Z言簡潔地概括他們的關系。3 、結合實際案例“美國生物圈2 號實驗的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 ,讓學生課后對生物圈進行自主學習,是教材設計的一個創(chuàng)意。教師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這個案例,開展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探究,學生對生物圈的了解會更加直接。1 、案例研究是教學中的關鍵。本節(jié)

10、教學內容較多,但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案例分析將“區(qū)域”和“區(qū)域差異”這兩個概念始終把握住。2 、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國情知識滲透進每節(jié)課堂,尤其是我國東西部自然、人文上的巨大差異,其產生的歷史原因和因應策略,都是當前影響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問題。3 、利用圖表知識進行繪圖分析的練習,體現(xiàn)了能力訓練的課堂化。設計適當?shù)恼n堂練習,應該是新課程教學過程從教人員備課中要用心準備的一項工作。往往很多知識點,學生看、 老師講, 好象并不難, 但到了學生進行實際分析時,效果卻不理想,其實就是沒有很好地進行配合訓練的緣故。一堂課下來,教師課前準備的充分不充分,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課程理念如何體現(xiàn)出新字,仍

11、然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努力地探索。教具設計: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投影片(或多媒體、圖片)教學準備:課前布置作業(yè):查找地殼、地幔、地核的相關資料,準備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學方法:比較分析法、讀圖分析法學法指導:本節(jié)教學要重點突出“地球圈層”和“結構特點”兩個核心概念,圍繞這兩個概念,逐步將地球圈層結構及其劃分依據(jù)圈層特點等知識點順序展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豐富的圖例和圖片展示,讓學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層的結構特點。1 、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分布。2 、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舉例說明主要的地球圈層結構特點。利用圖解,由學生分

12、析判斷劃分的依據(jù)。教學過程第四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第一課時【導入新課】 “談天”是為了“說地” ,“談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狀球體,但它既不同于籃球空心,也不同于鉛球均質體,而是從里向外劃分為若干個球形的層次圈層(出示“地球的圈層構造”示意圖)。地球有六大圈層:內部三個,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態(tài)的地表。六大圈層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有四個( “立足之地”地殼、 “空氣” 大氣圈、 “水”水圈、 “食物”生物圈) ,今天我們這節(jié)課就主要講述這幾大圈層,【板書】第四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過渡】首先我們學習地球的內部圈層:【引發(fā)思考】地球內部因地殼的阻擋,對人類來說始終是神密的,我們怎么會知道地球內部是由地殼、地幔

13、、地核組成的呢?自學問題:1、各層的劃分依據(jù)是什么?2、各層的范圍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師生互動】師:同學們,你們說一個煮熟的雞蛋從里到外可以分成幾部分?生:蛋黃、蛋清、蛋殼。師:那么你們是如何知道答案的呢?生(笑):吃過。師: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大家吃過的雞蛋有一些相似之處。板圖:地球圈層結構圈層示意圖。【板書】一、地球的內部圈層【板書】 1 、劃分依據(jù):根據(jù)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講述】地球從外到內可以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殼、地幔和地核六個圈層, 其中前三個者為地球的外部圈層,這些圈層是我們目前可以比較直觀地進行觀察和研究的。后三者為地球的內部圈層,顯然,我們不能象剝雞蛋一樣地對

14、它們進行觀察和研究。我們對地球內部圈層的研究需借助于地震波?!局v述】當?shù)卣鸢l(fā)生時,地下的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強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根據(jù)地震波傳播的特征,可將地震波分為縱波( P 波)和橫波( S 波)??v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速度較慢?!景鍟?(1) 縱波 (P 波 ):傳播速度較快,可通過固、液、氣傳播橫波 (S 波):傳播速度較慢,只通過固體傳播(2) 物質密度越大,傳播速度越快【師生互動】投影: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圖 1-4-1 分析 P、 S 波的波速變化情況,由波速的突然變化引入不連)續(xù)面的存在和地球內部圈層的

15、劃分。兩條波速變化曲線,區(qū)別出 P、 S 波(依據(jù):同一物質中P 波速較 S 波快)總結 P、 S 波速變化情況,歸納波速發(fā)生突然變化的層次及大致深度。定義不連續(xù)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 ),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 2900Km )師:大家注意觀察,從地面往下隨著深度的變化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變化。(注意)此處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必要時教師需進行講解。生:(歸納整理)師: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突然發(fā)生變化的界面稱為不連續(xù)面,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在2900km深度處,橫波和縱波波速出現(xiàn)了什么明顯變化?生:橫波波速突然變?yōu)榱?,縱波波速從約13.5km/s突變?yōu)榧s 8km/s.師:所以 2900km 深度

16、處存在一個“一級不連續(xù)面”,我們將其稱為古登堡面,以上為地幔,以下為地核。另一個一級不連續(xù)面叫莫霍洛維奇面,它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請大家繼續(xù)觀察還在哪里波速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生: 1000km 我們把根據(jù)不連深度處。師:對了,這里也有一個不連續(xù)面,但這個不連續(xù)面我們稱為次級不連續(xù)面,其以上為上地幔,以下是下地幔。同樣的道理,地核也可以分成兩部分,請大家觀察應該從多少千米深度處分開。生:大約是 5000km 。師:對,這里地震波的波速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景鍟?2 、劃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究偨Y】莫霍面距離地表約33 千米(大陸部分) ,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古登堡面距離地表

17、約 2900千米,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突然消失?;顒樱和瑢W們根據(jù)課前作業(yè)說明地殼、地幔和地核的主要物質構成和特征。生(歸納):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地殼中主要的化學元素有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它們占整個地殼的 98% 以上。地殼的厚度在各處是不均一的,一般來說,大洋地殼較薄, 平均厚度只有 7km ,主要由玄武巖之類密度較大的巖石組成, 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為 35 km ,表層主要由花崗巖之類密度較小的巖石組成。與地殼相比,地幔的化學組成變化不大,但其溫度、壓力隨深度增加變化較為顯著。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個處于熔融狀態(tài)的軟流層,一般認為這里是巖漿的發(fā)源地。地核的化學組成主要是鐵

18、和鎳,外核物質呈熔融狀態(tài),內核為固體金屬球??傮w來看,各層的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到地核溫度已達到2000 5000 之間。師: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上地幔頂部也是由巖石組成的,二者合稱為巖石圈,因此,巖石圈和地殼所指的范圍是不一樣的,請大家注意區(qū)別?!景鍟?3 、三大圈層: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板圖邊講邊繪邊講述)地殼上巖石圈地幔軟流層地下地幔幔外核地內核核通過分析圖表總結 (利用表解對比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備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電腦投到黑板上)圈層名深度不連續(xù)面特征稱( Km )地殼平均由巖石構成的固體外17(莫霍界面)上 地幔10

19、00地下 地幔幔(古登堡界面)29005000外核地6370核內核殼大陸地殼厚、 海洋地殼薄固態(tài)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可能是巖漿的發(fā)源地可能為固態(tài)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接近液態(tài)、橫波不能通過(熔融態(tài))溫度、壓力和密度都很大(固態(tài) )【注意】總結知識點時特別要落實巖石圈、軟流層范圍。【難點講析】(1) 橫波如何通過軟流層?誤區(qū):軟流層給人“液體”印象,但為什么能通過橫波?解析:軟流層所在深度溫度、壓力極大,強大的壓力下,巖面處于一種潛在融熔態(tài),就像燒紅的玻璃,既不是液態(tài),又有可塑性,以巖漿形式噴出時,由于壓力減小,這種可塑性巖石轉化成液態(tài)。(2) 內核為何是固體?誤區(qū):外核是液體,橫波不能通過,內

20、核從課本圖中也沒有見到橫波通過,為何是固體?解析:縱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處,傳播速度明顯增加,說明可能由液態(tài)轉為固態(tài);圖上未表現(xiàn)出,橫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縱波轉化而成,比較微弱,進一步證明內核為固態(tài)。分析、歸納各圈層的主要特征。地殼 厚度:地殼平均厚度約17 千米,地殼厚度的變化規(guī)律是:大陸地殼較厚,平均厚度約33 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 千米;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組成:地殼由90 多種化學元素組成,含量較多的8 種元素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其質量總數(shù)占地殼總質量的 98.04%,其中氧幾乎占1/2 ,硅占 1/4強。硅酸鹽類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

21、廣結構:上層為硅鋁層,相對密度較小,分布不連續(xù),在大洋底部罕見甚至缺失;下層為硅鎂層,相對密度較大,分布是連續(xù)的。地幔 結構: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體特征,主要由含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巖石圈: 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軟流層以上) 合在一起組成。軟流層:位于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地核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tài)下的鐵和鎳組成。結構:外核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內核呈固態(tài)知識鏈接地球的內部圈層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二三百萬年,它的內部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呢?有人說, 如果我們向地心挖洞, 把地球對直挖通,不就可以到達地球的另一端了嗎?然而,這卻是不可能的。因為目前世

22、界上最深的鉆孔也僅為地球半徑的 1/500 ,所以人類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還是很不準確的。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從火山噴發(fā)出來的物質中了解到地球的內部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同時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內部的許多秘密。1910 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契意外地發(fā)現(xiàn),地震波在傳到地下 50 公里處有折射現(xiàn)象發(fā)生。他認為,這個發(fā)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地殼下面不同物質的分界面。 1914 年,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發(fā)現(xiàn),在地下 2900 公里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他們, 就將兩個面分別命名為 “莫霍面” 和“古登堡面”并根據(jù)這兩個面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地殼地

23、殼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層,一般厚33 公里(大陸)或7 公里(海洋)。地殼分為上下兩層,其間是康拉德面,在10 公里左右。上部地殼只有大陸有,海洋基本缺失。上部地殼主要為花崗巖層,下部地殼主要為玄武巖層。地幔介于地殼和地核之間的部分是地幔,平均厚度為2870公里左右。地幔也分為上下兩層,分界面約在 1000 公里左右。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 100 公里的上地幔中, 有一個明顯的地震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 1926 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 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 在洋底下面, 它位于約 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陸地區(qū),它位于約 120 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約位于 60 250 公里處。現(xiàn)代觀測

24、和研究已經肯定了這個軟流圈層的存在。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為地核,半徑為 3473 公里左右。地核又可分為外核和內核。根據(jù)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測定,外核可能是液態(tài)物質,內核則是固體物質。地核的物質成分同隕鐵相似,所有有時又叫“鐵鎳核心” 。地球內部不是均質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515克/ 厘米 3,而地球巖石圈的密度僅為2.6 3.0 克/ 厘米 3 。由此,地球內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xiàn)明顯的變化。 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jù)最近的估計,在 100 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 ,300 公里處為2000 ,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tài)圈邊界處,約為4000 ,地心處溫度為 550

25、0 6000 【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板書設計第四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第一課時一、地球的內部圈層1、劃分依據(jù)2、劃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3、三大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第四節(jié)地球的圈層結構第二課時【引入新課】要使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地球整體面貌,除了需要對地殼結構的了解外,還需要對地球外部結構的層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層主要有哪些層次?它們各自范圍和作用是什么呢?【板書】二、地球外部圈層結構【師生互動】師:地球的外部圈層可以分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個圈層。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請同學們閱讀 26 27 頁課文,完成下列問題:1、隨著高度的變化,大氣密度有什么變化?

26、為什么?2 、低層大氣主要由哪三部分組成?水汽和固體雜質有什么特殊作用?3 、分別說明氮氣、氧氣、二氧化碳和臭氧對生命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4 、依據(jù)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質和運動狀況,可以將大氣分為哪三層?投影:大氣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曲線圖。師:請大家觀察,對流層中氣溫隨高度的變化如何變化?為什么?生:降低,原因是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于地面。師:一般高度每增加 100 米,氣溫降低多少?生: 0.6 。師:由于對流層大氣上冷下熱,所以空氣對流運動顯著。師:對流層集中了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整個大氣中的水汽和固體雜質,又因為水汽和固體雜質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條件,因此,對流層天氣狀況復雜多變。

27、討論:從低緯度到高緯度對流層厚度一樣嗎?為什么?結論:由于從低緯度到高緯度地表熱量分布是不均勻的,所以對流層的厚度從低緯度到高緯度是逐漸變薄的。師:我們從溫度變化、大氣運動狀況和天氣現(xiàn)象三個方面了解了對流層的特點,下面請大家就從這些方面了解平流層的特點。生(歸納):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升高,主要原因是其熱量主要來自臭氧對太陽紫外輻射的強烈吸收。大氣穩(wěn)定,以水平方向運動為主。天氣晴朗,有利于航空飛行。師:高層大氣又可以分為中間層、熱層、外逸層等,其密度非常小,與星際空間的密度相當接近。在該層大氣中存在電離層,能夠反射無線電波,為人類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板書】 1 、大氣圈 大氣密度隨高度增

28、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大氣圈包圍著地球,是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緦W生自查】讓學生完成下表1、大氣圈(1 )組成: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大干潔空氧維持生命活動二氧化氣氣光合作用、 保溫作用(吸收紅外線)碳的臭氧地球生命的保護傘(吸收紫外線)組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質條件(原料)成固體雜凝結核質(2 )垂直分層:厚度直 接 溫度大氣與人類的熱源隨高的運關系度的 動 形變化式高20003000KM無線電短層波通訊大氣平50 55KMO3升高平流O3 吸收流層吸紫外線層收柴有利于飛紫 外機飛行線對

29、1718KM ( 赤 地面降低 對流與人類關流道)( 0.6系最密切層89KM (極地)度(生活于/100其中)米)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指導學習】閱讀“水圈”部分課文,了解地球上水體的組成。水圈有哪些組成?海洋水、陸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礦物水)水在地理環(huán)境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1 )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質和參與地理環(huán)境物質能量轉化的重要因素( 2 )水分與熱量的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觀。( 3 )水為滿足生物需求創(chuàng)造了前提。 (水自身、水溶解營養(yǎng)物質)( 4 )水循環(huán)調節(jié)氣候、凈化大氣。( 5 )水促進地理環(huán)境的發(fā)展和演化。討論:我們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合理用水。【師生歸納】水分

30、和能量的不同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自然帶和自然景觀類型,水溶解巖石和土壤中的營養(yǎng)物質,為滿足生物需要創(chuàng)造了前提。水分循環(huán)可以調節(jié)氣候,凈化大氣。水幾乎伴隨一切自然地理過程,促進地理環(huán)境的發(fā)展和演化。【板書】 2 、水圈 由液態(tài)水、固態(tài)水和氣態(tài)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狀態(tài)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其中陸地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水圈是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處于不間斷的循環(huán)運動之中。【板書】 3 、生物圈:自主學習:生物圈在地球上的范圍?(最高到達哪里?又可以深入至哪里?)描述“宇宙環(huán)境地球地球圈層”分析:什么

31、是自然環(huán)境?它應該包括多么大的范圍?自然環(huán)境的定義: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人類活動的范圍和能夠影響到人類的范圍自然環(huán)境的五大因子:氣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因此自然環(huán)境應該包括這些內容。自然環(huán)境的范圍:大氣層下層、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的上層地球表層學。這個范圍也正是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相交匯的位置,也正是生物圈的位置。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景咐芯俊块喿x案例研究美國“生物圈2 號”實驗。討論:“生物圈2 號”實驗的意義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場實驗的失???師:在現(xiàn)有的科學技

32、術條件下,人類無法模擬出一個類似地球這樣一個可供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我們必須珍惜和保護地球我們惟一的家園。知識鏈接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 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 2000 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 0.04 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 × 1021 克,相當于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 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 公里的高度范圍內, 其中

33、 75 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 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根據(jù)大氣分布特征,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高層大氣等。水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xù)但不很規(guī)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shù)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總質量為 1.66 × 1024 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 3600 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巖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 35 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將被深達 2600 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生物圈由于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人們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