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雙向”整合教學策略探討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被廣闊教育工筆者嘗試著和德育相結合。在傳統(tǒng)的德育模式里,德育更多地體現為德育實施者對德育對象實施的德育行為,表現為德育主客體之間的單向施受行為。隨著社會有機體和社會系統(tǒng)的不斷分化,進化和發(fā)展,教育與受教育方式不斷變革。人的自由主體性不斷明顯以及社會系統(tǒng)有機性的不斷增強,德育作為社會行為的內涵,主體和機制也應有不斷的創(chuàng)新。本文通過對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比擬,了解到德育與心理教育在內容、目標、形式和機制上有著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地方,提出新時期切實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是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向"整合策略。關
2、鍵詞: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德育"雙向"整合教學策略目前學校工作中仍然存在著智育硬,德育軟的傾向。這自然和中高考有關。但同時,我們傳統(tǒng)的德育工作辦法,沿襲的從教育內容,教育形式與現在的學生思想相脫節(jié)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指向人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其內容、目標、形式和內化的心理機制上都有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地方,所以在實施上考慮兩門學科的整合是必要的,當然這種整合不是完全合一,而是適當的、合理的統(tǒng)合和互動。在實施形式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強調全面滲透性、學生主體性、實施的活動性。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整合已成為時代發(fā)展的必然一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補充心理
3、健康其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狀態(tài),即沒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二是指維護心理的健康狀態(tài),亦即有目的、有意識、積極自覺地按照個體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遵循相應的原那么,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有效的辦法和措施,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訓練,以求預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質,維護和促進心理活動的這種良好的功能狀態(tài)。其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有效實施的心理背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必須先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成功地與他人交往,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相反,一個學生如果心理不健康而自卑、孤僻,有人際交往障礙,
4、那他就失去了接受德育的最根本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還能保證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因為學生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辦法更適宜。其二,心理健康教育適當擴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的目標和內容。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特別是轉型期社會生活的變化,青少年學生心理上的動亂進一步加劇,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心理適應問題是前所未有的。當代青少年在時代大潮中表現出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憂郁、狹隘、嫉妒、恐怖、殘暴、敏感、自卑,這些問題不是傳統(tǒng)德育能夠完全解決的,這就要求德育的目標和內容不能不波及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其自身的優(yōu)勢彌補了德育的缺乏。二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德育的導引和參與其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
5、視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從大德育觀念的層面對育人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在大德育背景下的一種教育活動,其目標和內容雖有其獨特之功能,但都是為了落實和效勞于大德育,因此在價值定位和價值取向上不能背離德育的方向。其二,心理健康說到底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從心理健康的結構觀點來說,心理機能的發(fā)揮無疑受主體更為內在的隱性的思想意識所制約,如個體對社會的意識,個體對群體的意識,個體對自身的意識等,而這些意識又受制于主體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意味著心理健康的人必須有觀念明確、能身體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彈性的道德總那么。心理輔導與咨詢的實踐己經證明價值觀問題是許多心理問題的誘因
6、,不足道德觀念與堅持"超道德"觀念是人格異常者與神經癥患者常見的特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個體、群體心理健康的伎倆與促進途徑,德育的"參與"乃至"干涉"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二、雙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最終"歸宿"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對學生素質全面培養(yǎng)不可短少的根底。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又是一種互相交融的交叉關系,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極為密切。既然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則又如何實現二者的整合呢?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德育。因此,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應是雙向的,雙向
7、整合才是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關系的最終的"歸宿。一把健全人格培養(yǎng)作為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最正確切入點第一,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是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形成健康的人格模式,而德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yǎng)出既具有合乎社會要求的堅決信念、高尚情操又具有主體意識、健全人格和個性才能的人。因此,通過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即通過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可以把道德認識、道德情操、道德行為統(tǒng)一協(xié)調起來,建立一種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結構,使個體具有較高的動機水平和自我意識,從而形成一個高層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調節(jié)與控制系統(tǒng)。第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是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根底。心理健康
8、教育通過發(fā)展學生的各種人格特質為品德發(fā)展奠定根底,而發(fā)展了的人格特質,又直接構成德性的一項內容,二者相輔相成。事實上,從更廣更深的意義上講,人格健全是個體心理健康的核心,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實質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過程。由此可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因素都以健全人格的建構為根底,都統(tǒng)一于人格教育中。第三,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是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主要途徑。人格教育講究關懷體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對癥下藥,強調遵循個體的心理規(guī)律,注重個體的心理需求和個性差別。這種教育性和人性相結合的人格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作為實施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也可為解決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過于抽象和
9、理論化等問題提供新的思路。第四,人格教育的內在機制為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提供了內在的可能性。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從選擇一整合一內化的過程,選擇是個體根據自己的經驗對人格教育的信息進行辨認篩選井決定取舍的過程,通常包括價值規(guī)范選擇和比擬選擇:整合是個體對決定接收的信息進行加工并使之與原有人格結構發(fā)生對接的構建過程;內化那么是個體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對人格教育進行檢驗并使之最終內化為自身人格特質的過程。可以說,無論是德育的內化機制,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化機制,都與人格塑造的這一內在接受機制具有一致性。因此,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就為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了內在的根底。二心理健康教育應依靠德育為自己導引
10、方向并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徑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采用德育的"視野"和"思想辦法",主動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滲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具有更堅實的后勁。當然,這種整合一定要注意避免使心理健康教育出現"德育化"傾向。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豐盛的德育實踐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練意志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德育實踐不僅能考驗學生的道德水平、法律意識及思想境界,還能從學生的道德評價與選擇的矛盾沖突中鍛煉他們的心理調適能力。三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應是雙向的其一,德育應從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融入自己
11、的工作中,為"我"所用。具體地說,一是德育應真正將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作為自己的目標和內容之一,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德育工作目標和內容的合理擴展與延伸。二是德育工筆者應更新德育觀念,充沛尊重學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體地位,少一點說教和灌輸,多一點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注重為有效實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三是可以從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辦法作為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提高德育工作的功效。譬如,運用心理學原理、辦法和技術改變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借助心理測驗及其他測評工具來客觀地了解學生個性的狀況、長處、缺乏以及發(fā)展趨勢,使德育工作更有針對性;也可以采用會談、價值澄清訓練、角色扮演、溝通分
12、析等心理輔導中常用的辦法,效勞于德育工作,以減少思想工作的阻力,從而為學生接受德育影響、實現道德內化提供辦法上的支持。其二,德育為心理健康教育引導方向,它決定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去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采用德育的"視野"和"思想辦法",主動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如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與輔導等)滲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具有更堅實的后勁。當然,這種結合一定要注意避免使心理健康教育出現"德育化"傾向。其三,應把"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作為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正確結合點。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發(fā)展學
13、生的各種人格特質為品德發(fā)展奠定根底,而發(fā)展了的人格特質,又直接構成"德性"的一項內容,二者相輔相成。因此,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應努力在發(fā)展學生的健全人格方面挖掘更多的"共同語言"。其四、德育應從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有一個科學家把一個小水池中間用透明玻璃隔開,然后在兩邊各養(yǎng)一群魚。過了一段時間,兩邊的小魚都已習慣游到中線就轉身。科學家悄悄地把玻璃隔板取走,兩群小魚仍然涇渭清楚,游近中線就轉彎馬戲團的訓獸師只要一條細繩,就能有效地牽著大象,指揮它行動.為什么呢?原來在大象還很小的時候,腿上綁的并不是細繩,而是剛索,小象無論怎么掙扎都掙不開。后來小象終于
14、死心,長大了即使腳上的鋼索換成小繩子,它也不掙扎了人也和動物一樣,身上都有盲點,存在于你的習慣、態(tài)度與行為模式中,經年累月而渾然不覺。心理健康教育使人認識自己,自我改造,活得更明白、更自由。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假設改變,你的態(tài)度會改變;態(tài)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具體地說,一是德育應真正將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作為自己的目標和內容之一,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看作是德育工作目標和內容合理的擴展與延伸,使德育工作在關注社會對個人的政治、思想、行為標準方面的要求的同時,更加重視學生最一般、最根本的心理需求。二是德育工筆者應更新德育觀念,充沛
15、尊重學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體地位,少一點說教和灌輸,多一點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為有效實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三是可以從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辦法作為德育工作的新途徑,來提高德育工作的功效。譬如,運用心理學的原理、辦法和技術來改變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的知識;借助心理測驗及其他測評工具來客觀地了解學生個性的狀況、長處、缺乏以及發(fā)展趨勢,使德育工作更有針對性;也可以采用會談、價值澄清訓練、角色扮演、溝通分析等心理輔導中常用的辦法,效勞于德育工作,以減少思想工作的阻力,從而為學生接受德育影響、實現道德內化提供辦法上的支持。三、德育工筆者必須打消思想認識上的誤區(qū)長期以來,把心理問題與思想品德問題或者完
16、全割裂或者混為一談,弄不清兩者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導致在德育中,把心理問題當成思想品德問題來處理,形故意理問題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制約,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溫飽問題上,心理問題沒有受到關注。同時過分強調政治,把人們的一切心理問題都看作是思想覺悟和政治觀念問題,對人的素質要素上只重視思想覺悟、知識水平,而無視了人們心理素質的提高,往往把心理問題歸結為品德問題,不能科學和客觀地認識和對待心理問題。但近年來隨著改革開題的不斷深入和心理教育工作的開展,把個體的動機和需要、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對社會變革給人們內心世界帶來的振蕩和不安導致的各種現象,又單純地看作心理現象
17、。過分夸大心理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認為傳統(tǒng)的德育工作己經掉隊,提出心理教育可以完全代替德育,片面地把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與心理問題等同起來,主張用心理教育代替德育,用心理咨詢取代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方式。導致德育工作矯枉過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一對心理教育與德育辦法異同的認識問題防止心理問題道德化和品德問題心理化兩種偏向,在教育學生時不自覺地把心理問題道德化。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這種現象已稍有好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辦法,使教育界耳目一新,它在學校教育中收到不小的效果,一些人由此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甚至主張用它全面取代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工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學校德育。另一方面,
18、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詢也存在濫用的現象,導致學校在教育學生時,片面將學生品德問題心理化。德育導師制的推行是希望二者有機的結合,而不是互相取代否那么反而是不利于導師制工作的開展的。德育要與心理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豐盛其內涵,擴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然而,心理教育畢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認識上明晰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對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務,特別是德育工筆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二對人格與品德及其教育伎倆問題的認識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響,以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德育旨在使個體具有一定的政治觀
19、點和立場,具有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及一定社會要求的道德標準等等;而心理教育是運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和辦法,通過語言文字或其他信息傳遞方式給咨詢對象以幫忙、啟發(fā)和教育的過程,是一種促進自我認識,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的過程。它是一種技術性的效勞,也是一種教育影響。習慣上,我們認為心理教育是解決人格問題,而德育是解決思想品德問題。在心理學與教育學中,人格一詞雖然廣泛使用,但卻很難為之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本文傾向于將人格定義為個體在適應客現環(huán)境時所顯示的獨特個性,此個性是在環(huán)境、遺傳、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個體的心理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個人的人格只有一種,但組成人格的心理傾向和特征卻有很多,可
20、供描述的如人的興趣、動機、需要、夢想、信仰、世界觀。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個體的內在政治、社會信仰、世界觀、道德觀及法律意識等等。因此,人格與品德是既有聯(lián)系但又區(qū)別的兩個范疇。首先二者都指個體內在素質因素,都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能動的反映,均屬于心理現象的范疇。雖然這種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觀等,而且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義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卻是有差異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觀事物偏重于一定社會或階級意識,如社會主義的學校要求學生必須堅持四項根本原那么,具備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社會主義道德標準和法律意識等,而我們在研究人格結構時,卻并未強調個體所處一定社會的階級
21、利益、政治背景多與社會意識相聯(lián)系的社會傾向因素。如卡待爾十六種個性因素測試中對于"樂群性"個性特征的測試,某些學生表現的緘默、孤獨、落落寡合、處事謹慎等;也有些學生外向、熱情、合作隨和、適應能力強等。從這些特征中我們無法知道個體的政治立場、思想和道德狀況如何,一個緘默孤獨和一個外向熱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熱愛祖國的。其次二者雖然都有優(yōu)劣或好壞之分,但具體規(guī)范既存在差異,又具有統(tǒng)一性。如我們在給中學生講人格健康的規(guī)范時,一般強調個體了解自我,接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能正視現實,接納他人,能協(xié)調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對社會有責任心;具有積極向上的,現實的人生目標;心地善良,對他
22、人有愛心;有獨立、自主的意識等等。我們給中學生講品德的規(guī)范時,強調一般指個體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政治素質包括鮮明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行為;思想素質包括社會主義的思想覺悟和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素質包括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著眼于社會、國家和時代的任務,而人格內容強調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相對來說,品德更強調個體的社會屬性,而人格更強調個體的自然屬性。但二者又有統(tǒng)一性,是表現在同一個體身上的不同素質待點。所以有人從兩者的統(tǒng)一性出發(fā),將其歸結為人的心理素質的十個要素:強烈的愛國心、進取心、獻身精神;正直、老實、守紀律,遵守社會
23、公共行為準那么、法制觀念;集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關懷他人、善于合作、正確評價自己,善于理解別人;適應社會環(huán)境、懂得適時、適度地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和行為;具有廣大的視野和靈活的頭腦,樂于接受新事物、新觀點,以積極心態(tài)對待變革和變化;具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有不斷吸收新知的自覺要求,善于自學井靈活運用知識、樹立攻克難題的心理優(yōu)勢;自信心、意志力、勤奮刻苦精神,敢于面對挑戰(zhàn)、正確對待挫折,鍛煉受挫的恢復力;具有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投入生活;腳踏實地,樂于從根底實踐做起,從?;鶎?quot;起步:樹立效率觀念,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學會以最少投入獲最大效益等等。從上述要項可以看出它們是個體的人格與品德因素的高度綜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統(tǒng)一的。再次兩者的聯(lián)系還表現為形成過程的統(tǒng)一性。個體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個體人格的完善過程。因為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過程的實質是個體知情意行的發(fā)展過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動過程是許多人格因素,如動機、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參與及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并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動機、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無論人格的發(fā)展還是思想品德的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拍攝 演員合同范本
- 讀后續(xù)寫+新校+“迷”+途:友誼的正確打開方式+講義 高一下學期2月收心考試英語試題
- 逾期罰款合同范本
- 相機銷售合同范本
- 第4單元 14普羅米修斯(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四年級語文上冊同步教學(統(tǒng)編版)
- 全國旅游合同范本
- 科技新品發(fā)布會亮點解析引領行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技術
- 2025-2030年中國生物蠟行業(yè)運行狀況與發(fā)展風險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環(huán)保木塑復合材料市場運行狀況與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物流信息化市場發(fā)展前景與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個人合伙開店合同范本
- 生而為贏自燃成陽-開學第一課發(fā)言稿
- 2025年中國國投高新產業(yè)投資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年產10噸功能益生菌凍干粉的工廠設計改
- 醫(yī)院護士勞動合同
- 醫(yī)師聘用證明.doc
- 核物理實驗方法全冊配套最完整精品課件
- 理論力學課件00796
- 學習疊層母排必須知道的電力知識
- 微波與天線矩形波導
- 19+張愛玲經典《金鎖記》英文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