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風測塵工崗位作業(yè)標準_第1頁
測風測塵工崗位作業(yè)標準_第2頁
測風測塵工崗位作業(yè)標準_第3頁
測風測塵工崗位作業(yè)標準_第4頁
測風測塵工崗位作業(yè)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課時授課計劃(教案)課程測風測塵工崗 位操作標準授課班級測風測塵工培 訓任課教師王磊授課時間周六78節(jié)審閱課題測風測塵工崗位操作標準教學目地與要求目的:使測風測塵工在井下作業(yè)時能夠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落實粉塵防治和風量情況,保證井下的粉塵不超標和通風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教學重點與難點測塵前后的準備和測風地點的詵擇教學過程測塵工崗位作業(yè)標準、操作準備第 1 條,儀器的準備:( 1)、檢查采樣器,做到外表清潔、附件齊全、電鍵或旋轉按鈕靈敏可靠。(2)、對采樣儀器進行充電,保證電量充足。(3)、用秒表校驗采樣儀器的計時器是否準確。(4)、帶好采樣支架、樣品盒、溫度計、采樣記錄單。第 2 條 濾膜準備:(1)、將要

2、使用的濾膜放入干燥皿干燥 24 小時或放入烤箱溫度 65度以下烘 干 30 分鐘。(2)、使用的濾膜盒依次編號,將濾膜盒全部分解,用酒精棉球擦拭干凈, 干燥后全部組合。(3)、用鑷子取下濾膜兩面的夾襯紙,將濾膜置于天平上稱重,在夾襯紙上 編號,并記錄質量。(4)、直徑40毫米濾膜的固定程序:打開對應濾膜盒,旋開濾膜夾的固定 蓋,用鑷子將已稱量的濾膜毛面向上平鋪在錐形環(huán)上,再將固定蓋套上并擰緊, 檢查固定好的濾膜有無皺褶或裂隙, 如有時需重新固定或更換濾膜, 裝入濾膜盒 擰緊。直徑 75 毫米濾膜的固定程序:打開對應濾膜盒,旋開濾膜夾的固定蓋, 用鑷子將已稱重的濾膜毛面向內對折兩次成 90度角的

3、扇形,然后張開成漏斗形, 置于固定蓋內, 使濾膜緊貼固定蓋的內錐面, 用錐形環(huán)壓緊濾膜的周邊, 將螺絲 底座擰入固定蓋內, 用圓頭玻璃棒將濾膜漏斗的錐頂推向對側, 在固定的另一方 向形成濾膜漏斗, 檢查安裝的濾膜有無裂隙, 若有應更換, 將好的濾膜夾放入帶 有編號的濾膜盒內。二、作業(yè)程序第 3 條 現(xiàn)場采樣:( 1)、選定好采樣點,將采樣架平穩(wěn)地放置在采樣點,將已準備好的濾膜夾 從樣品盒中取出,放入采樣頭內,擰緊頂蓋,安裝在采樣器上,再將采樣器固定 在采樣支架上,(個別特殊采樣點可手托采樣器進行)。(2)、調整采樣器高度在距地面1.5米左右的呼吸帶,濾膜的受塵面迎向含 塵氣流(當迎向含塵氣流無

4、法避免飛濺的泥漿、砂粒對樣品污染時,受塵面可以 側向)。(3)、在連續(xù)性產(chǎn)塵的作業(yè)點,應在作業(yè)開始 5分鐘粉塵濃度穩(wěn)定時采樣, 陣發(fā)性產(chǎn)塵的作業(yè)點,應在工人工作時采樣。(4)根據(jù)采樣的粉塵濃度估計值及濾膜上所需粉塵增重量的最低值確定采 樣的持續(xù)時間(40毫米增重不得少于1毫克,不得多于10毫克;75毫米濾膜增 重量不得少于1毫克)。采樣持續(xù)時間一般按下式估算:t >式中:t 采樣持續(xù)時間,min m要求的粉塵增量,其質量應大于或等于 1 mg;C 作業(yè)場所的估計粉塵濃度,mg/ mQ 采樣時的流量, L/ min(、采樣結束后,拿出采樣頭,再由采樣頭內取出濾膜夾,受塵面向上, 小心放入樣

5、品盒中。(6)、米樣時應對米樣日期、米樣地點、樣品編號、米樣流量及時間、生產(chǎn) 工藝、作業(yè)環(huán)境、發(fā)塵源的特點、防塵措施的使用情況以及個體防護措施等進行 詳細記錄。第4條天平操作:(1)、觀察天平水準器內的氣泡是否處于中心位置,如不在中心,說明天平 不水平,調節(jié)兩個調整腳旋鈕,直至天平水平。(2)、開啟天平,觀察零點是否對準刻度線,如有偏離,直至調好為止,關 閉天平。(3)、打開天平加右側氣室門,小鑷子將要稱的濾膜小心放入稱盤中央,并關閉側門。(4)、估計樣品重量,輕旋讀數(shù)指示盤至相應重量。待天平指針穩(wěn)定后,記 錄讀數(shù),輕輕關閉天平。(5)、取下樣品,將讀數(shù)指示盤恢復到零位,緩慢開啟天平,檢查天平

6、的零 點位置,關閉天平。第5條樣品的處理:(1)、用鑷子小心地將濾膜夾上取下,一般情況不需要干燥處理,可以直接 放在規(guī)定的天平上稱量,記錄重量。(2)、采樣時現(xiàn)場的相對濕度在 90%以上或有霧時,應將濾膜(帶濾膜夾)放在烤箱內在65度以下烘干二小時后稱量,記錄測定結果,稱量后再放入干燥皿 內干燥30分鐘,再次稱量直至相鄰兩次的質量差不超過0.1 mg時,取其最小值進行計算。第10條結果計算:c=X 1000式中:t 采樣時間,minm采樣前濾膜的質量,mg;J采樣后濾膜的質量, m2 mg;0粉塵濃度,mg/ mQ 采樣流量,L/ min測風工崗位作業(yè)標準一、作業(yè)要求第1條 礦井每10天至少進

7、行1次全面測風,測風地點、位置、測風周期 應由礦技術負責人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必須符合有關規(guī)定。第2條 測風應在專門的測風站進行。在無測風站的地點測風時,要選擇巷 道斷面規(guī)整、無片幫空頂、無障礙物、無淋水和前后10m內無拐彎的直線巷道內進行第 3 條 測風操作時要遵守下列規(guī)定 :1. 回采工作面的風量一般應在工作面的進、回風巷分別測定,測定周期應由 礦技術負責人確定,但不能大于 10 天。2. 掘進工作面的測風,根據(jù)需要測定掘進工作面風量、掘進巷道風量、局部 通風機風量、局部通風機所在巷道風量、風筒漏風量等,具體測定內容、測定周 期應由礦技術負責人確定,但測風周期不能大于 10 天。掘進工作面風

8、量測定風 筒出風口處斷面的風量。 局部通風機風量的測定, 可以采用測定局部通風機兩端 巷道的風量,其差額即為局部通風機風量。3. 各硐室風量,應在硐室的回風側進行測量。4. 主要通風機風量的測定:在主要通風機擴散器出口按網(wǎng)格狀布置測點,測3 - 5 次,取其平均值。第 4 條 測風時要避開巷道行人、 行車頻繁的時間, 避開附近風門開關頻繁 的時間,測風時不得有人員、車輛經(jīng)過。注意避開架空線,避免發(fā)生觸電事故。第 5 條 反風時的測風操作, 應按照反風演習計劃和本規(guī)程 “反風演習時的 測量”規(guī)定進行。二、操作準備第 6 條 下井前要準備好所用的風表、光學瓦斯檢測儀、秒表、溫度計、皮 尺、手把、非

9、導電加長桿、記錄筆和記錄本等工具,并詳細檢查風表葉輪及開關 是否松動、靈活、秒表啟停是否正常。三、作業(yè)程序第 7 條 一般風量的測定:(1)、測風應在專門的測風站內進行,在無固定測風站的地點測風時要選擇 斷面規(guī)整、無片幫空頂、無障礙物、無淋水,前后 10 米無拐彎的直線巷道內進 行測定。(2)、根據(jù)所測地點的風速,選擇合適的風表。3)、測風時,測風人員根據(jù)現(xiàn)場條件選用線路法或定點法測定。巷道斷面 lOn2以上時測120s,巷道斷面在10 m2以下時測60s。用線路法測風時,根據(jù)斷 面大小,分四線法、六線法、迂回八線法。 、用定點法測風時:在巷道斷面最大風速點測一個風速值,乘以經(jīng)驗校正系數(shù) 0.

10、80,得出風速平均值。測風時測風員背向巷幫,右手持風表向前伸直, 風表葉片迎向風流并與風流垂直,待葉輪轉動 30 秒左右后,再同時啟動風表計 數(shù)器和秒表進行測定。 、用線路法測風時:先將風表指針回零,在測風斷面內側身站立,將手臂 垂直風流方向伸直, 風表葉片迎向風流并與風流垂直, 待葉輪轉動 30 秒左右后, 再同時啟動風表和秒表進行測定。 測定過程中, 風表在斷面內均勻移動, 風表距 測風員身體和巷道頂、幫、底一般保持在 20 厘米以上。(4)、每個測點至少測 3 次,取其平均值。同一斷面內每次測定結果的誤差 不應超過 5%。(5)、將所測地點的風速、風量、溫度、瓦斯、二氧化碳等數(shù)據(jù)記錄在測

11、風 本、測風記錄牌上,并填寫清楚日期、姓名。(6)、回采工作面風量應在進風巷和回風巷中測定進風和回風風量。第 8 條 特殊風量的測定:(1)、局部通風機風量測定: 測定局扇出口風量時,可從風筒末端(除去末端 20米臨時風筒)直接測 定風筒風速。 風表盤面和風筒出口斷面平行, 按照繞線法在出風口測定風筒出口 均勻地移動風表或在巷道中直接測定風量。 ( 要求巷道在無漏風的情況下 ) 局扇吸風口的風速的測定: 手持風表緊靠網(wǎng)罩均勻地移動風表測定局扇吸 風口平均風速。也可用局扇前后各 10米處的風量差值計算局扇的吸入風量。( 2)、較低風速的測定:當巷道的實際風速低于 0.3 米/秒時,可以用煙霧法測定。 選一段 10米長的 直線巷道, 甲在起點釋放煙霧, 乙在終點用秒表記錄煙霧到達所需時間, 然后算 出風速。根據(jù)下式計算風速:LV均=K盲m/s式中:V均一該巷道的平均風速L兩人相距的距離,mR煙霧或氣體流動時間,sK修正系數(shù),一般為0.8-0.85第9條巷道凈斷面的計算:1、梯形巷道: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