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仁政民本思想溯源文/曾子鏞在中國, 仁政”和 民本”起于何時何人?怎么演進和發(fā)展?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部中國文明發(fā)展史和中國人的進化成長史。1、 關于仁”說文上說: 仁,親也,從人二。古文仁,從千心,或從尸。 " 鄭玄注中庸 仁者人也”又說: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 ”所謂 相人偶 " ,即互相人偶之,亦即互相親愛的意思。因此而認定,仁是人與人相互的之間的一種關系,一種行為。最先闡釋 仁”的是儒家開派始祖孔子。他對仁”有不少宏論。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之 仁”內容極其寬泛,多為個人品德(品性)修養(yǎng)
2、問題。論語開篇學而即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似乎 仁”之根本在于 孝悌”此說即便有不當之處,但孔子對仁”的論述不少是由此而闡發(fā)開的。 同章又言 巧言令色,鮮矣仁”,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風愛眾,而親仁",從以上言論可以看出,仁”在孔子的眼中是一個如何做人一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條件)的問題,與大學一再言及的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有相契合之處??鬃拥倪@一思想尤其凸顯在回答 仁”為何物的問題上,其弟子就仁”曾多次提問,但孔子的答案從不 相同。顏淵問仁,子曰: 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
3、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顏淵隨而問具體做法,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這是孔子對仁" 的一種解釋。顯而易見,這里的 仁”是個人品性問題,而不是一個社會問題,它強調的是個人行為準則,即修身問題。樊遲 曾三次問仁”,孔子在顏淵中曰 愛人”;雍也中云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子路中說 居 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可見 仁”之意義因時而異,雖然三次回答各不相一,但其主旨卻還是告訴樊遲做人的道理, 即如何達 仁”孔子曾云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又曰岡u、毅,木、訥,近仁", 又說 能行五
4、者于天下,為仁矣 ", 即 恭,寬,信,敏,惠 ", 這里仁與道、德、藝、 恭、寬、信、敏、惠是同等的,而這些在孔子的言論中都是個人修身目標。誰能做到 仁”的要求,便可稱為 仁者”,所以孔子對仁”的解釋還有仁人”的意思, 微子去之,箕子 為之奴,比干諫而死", 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 "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2、 關于仁政”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政” ?孔子說: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論語? 顏淵)他認為 政”就是正直、剛正、正確、正派、正宗、正道等等。你如果首先自己做得正確、行得端正,別人還敢不跟你學走正道? 子
5、路)意思是,你自己身體力行他還有一句類孔子又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做得好,走得正,不說人家也會聽;如果你自己做得不好,不走正道,就是強行下令,人家也不聽不服從。似的話: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就是說,你自己的身不正何以去正人呢?這里,孔子訓 政”為正 ", 說明政治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道德教化,即使君民俱正”統(tǒng)治者正己則能統(tǒng)治者正己則能正人,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還要求當權者遵守恭、敬、惠、義等道德原則,即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其使民也義。”強調身教重
6、于言教。孔子德政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對人的尊重和對人性的信賴,也正是對人的主體價值作了肯定之后,才會以人的內在德性去融洽人與人的關系,而不是以外在于人的人為的法則來維系人際關系仁”與政結合便是仁政”,主體偏向于政治范疇;與禮、義、智結合則是個人修養(yǎng)問題,更多的屬于道德范疇,而道德是個人自愿的行為而不具備強制性。德治與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來都是以個人修養(yǎng)為 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實處,而不流于形式,當然有它的作用。而 仁政”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的。它的創(chuàng)始和奠基人就是孔子的繼承人孟子。 仁政學說”是孟子政治思想的主體。 仁政”的哲學理論基礎是性善論”。經(jīng)濟基礎就是井田制”滕文公上對此有詳細記載。滕文公使
7、畢戰(zhàn)問孟子關于 井田”之事,孟子云子之君將行仁政,夫仁政,必處經(jīng)界始,經(jīng)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井田制的實行,可以得民眾,可以招仁人,從而可以實現(xiàn)王道,即仁政。孟子仁政的政治基礎也可說現(xiàn)實基礎即民本思想。孟子憧憬西周的王政,但并不仍停留在孔子的方法上,必須對孔子所言的 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方法與途徑加以改進。 孔子有 苛政”之說,也要求當權者 使 民以時”,也說過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孟子的 仁政學說”是對孔子禮樂”追求的擴 充,是對孔子苛政”、德政”的發(fā)展。孟子 仁政思想”內涵分三個方面:經(jīng)濟方面有制民之產(chǎn)、薄其稅斂、不違農(nóng)時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堅持社會分工重視商業(yè)
8、,其目的在于富民,有王(統(tǒng)治)天下的物質基礎;政治方面要求以身行道、寬猛相濟、 與民同樂、選賢舉能,這是仁政的直接成果;教育方面主張禮治德教。孟子認為任何執(zhí)政者只要愿意,都能實行他所說的 仁政”梁惠王初見孟子即言何以利其國,孟子對之以 仁義”,后進之以 王道”,即 仁政(王政)”,行此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滕文公下載萬章?lián)乃我孕型跽?而 齊、楚惡而伐之”,孟子則對曰: 茍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 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 ”毫無疑問,孟子的 仁政學說”是由孔子的 德政”提升而來的,在孟子看來實施仁政”在戰(zhàn)爭動蕩時期能達到 王天下”的目的,當然這一 學說”也沒有最終實現(xiàn)。然則何
9、以儒學 仁政思想”又經(jīng)久不衰? 仁政學說”的道德含義,正是孔孟之學經(jīng)千年而不滅的原因之一。 在一統(tǒng)太平時期實行仁政”能出現(xiàn)治世,治世在百姓的眼里,即是好皇帝施行仁政的結果,而亂世則是暴君帶來的惡果,皇帝的好壞即誰勤于政事,替天卜蒼生著想,布惠天下,行仁政。三、關于民本”思想的淵源。商周以前的原始民主風尚和人道主義,以及早期社會的重民保民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基本遠古之時,鉆木取火,以化腥臊”,燧人氏能讓人民飯精神,同時也促成了中國早期社會的人本主義特色。 熟食”是對民本”思想的踐行;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黃帝”,是有巢氏能讓人民安居”而對 民本”思想的踐行。 治為民操勞,得民心,順民意,顓
10、頊養(yǎng)材以任地氣以教化”;帝嚳順天之意,知民之急,取地之 便章百材而節(jié)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帝堯造福于民 乃勞身焦思,三過家門而不入九族既睦,姓”;舜能舉八愷,內平外成”;禹為治理洪水,民本”思想自有史以來,就有萌芽可見。感觸,商周政權的轉移催化了民本思想的誕生。在五帝的重民、愛民之后,出現(xiàn)了夏桀、商紂的輕民和虐民,湯武革命的發(fā)生則使統(tǒng)治集團對民本政治有了更深刻的周人借鑒 殷鑒”之教訓,開始懷疑天命”,進一步看到了 民本”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民就必須先知稼嵇(種田)之艱辛 ”,要做到 懷保小民,惠鮮鰥寡”周代的統(tǒng)治者,已將民本意識升華到保民”如同 敬天”的高度。故而對 天命”產(chǎn)生了懷疑,認為
11、天命靡?!保^而責難天命: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這是民本意識的一大進步。商周以前的原始民主風尚和人道主義,以及早期社會的重民保民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基本精神,同時促成了中國早期社會的人本主義特色。敬天保民”、明德慎罰”是周初民本思想最基本的內容。春秋時期,社會激烈動蕩,民眾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 民本思想也隨之取得了重大發(fā)展, 于是 ,民為神主”、君為民設”演化成一種重要的社會思潮,孔子對國家的暴力作用進行反思,提出 仁者愛人”原則 ,主張重教化而輕刑罰,強調 使民如承大祭”他的博施于民的圣王觀,實際是從人道主義高度,對殷周和春秋以來重民、得民、保民、有民、愛民、成民、養(yǎng)
12、民、利民、親民、富民、裕民、便民等治國理念和執(zhí)政經(jīng)驗的總結和升華,在此基礎上構建起民本思想體系,這使民本思想在理論上取得了重大飛躍。進入戰(zhàn)國中前期,激烈的政治競爭和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終將民本思想的發(fā)展推達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本思 想在諸子的思想體系中都結成了十分完善的形態(tài)。無論是托管晏之名而明確概括出的法家化的民本”提法,還是此時產(chǎn)生的農(nóng)家 饕夕食而治”的政治空想,抑或是老莊基于悲天憫人而形成的淡化政府權力的深邃思辨,都顯示出 民本思潮的 多角度展開和全方位推進。但直接把民本思潮推向巔峰的是以道德為本位、以教化為己任的孟子。孟子呼吁解民于 倒懸”及水深火熱”,強調從 恒產(chǎn)”即產(chǎn)權制度入手建立社會
13、和諧。孟子將君與民放在政治天平上權衡,得出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超越政治的結論,奏響了民本思潮的最強音。孟子還深入闡發(fā)了憂民之憂”及 與民同樂”的思想,從而使民本真正成為一種文化信念及精神境界,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以及節(jié)用“、節(jié)葬“、非攻“、尚賢”等主張,荀子的立君為民和舟水之喻,老莊的高以下為基”和無為”觀點,都是為來自民眾的權利訴求提供理據(jù),均為頗具識見的破的之論。 在秦漢以下的中國歷史上,民惟邦本,本周邦寧”的民本政治雖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識,但從未制度化與法律化,實際上已經(jīng)異化為統(tǒng)治者手中玩弄的用民之道、御民之術,成了一句口惠而實不至”的政治空話。戰(zhàn)國后期的荀子及其法家弟子韓
14、非初步完成了對于民本思想的理論改造,西漢中期的董仲舒則最終在政治實踐論中使民本思想完成與封建政治的整合,由一種先進的政治理念淪落為統(tǒng)治者手中的權術、工具,逐漸喪失了對封建集權的制衡能力。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著者探世變“、憂天下”(龔自珍語)的熱忱,思接千載、洞幽燭微的識力。四、關于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民本思想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一個核心理念與三個基本思路。核心理念是以民為本”基本思路是 立君為民”、民為國本”、政在養(yǎng)民” 由這三個基本思路可以推導出民本思想的全部內容。首先,以民為本”、立君為民”、民為國本”、政在養(yǎng)民”都是中國古代固有的思想命題。其次,以民為本”這個命題比側重界定政治關系的
15、民為國本”更具有概括性。第三,在民本思想體系中,立君為民”這個命題處于極其重要的理論地位。從歷史過程看,立君為民”觀念的產(chǎn)生早于 民為國本”觀念;從思維邏輯看,民為國本”、政在養(yǎng)民”是 立君為民”的推論、引中和落實;從理論價值看, 立君為民”是以民為本”的終極依據(jù);從影響范圍看,立君為民”比民本思想的其他命題獲得更廣泛的認同。在中國古代,立君為民”屬于 設君之道”,它還有 立君為公”、立君為天下”等不同的表述形式。它從政治本體論的角度論證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即國家、社稷、君主皆為民而設。一般說來,只要認同立君為民”,勢必認同以民為本”。第四,民為國本”通常表述為 民惟邦本”,語出偽古文尚書
16、 ?五子之歌。它經(jīng)常被人們引用,是民本思想的標志性命題。民為國本”屬于政治關系論。這類思想又有國以民為本、君以民為本、官以民為本、政以民為本等不同層次的表述形式。民為國本”比側重界定君民關系的民貴君輕”、君舟民水”、民為主君為客”之類的思想命題更具有一般性。實際上,孟子的 民貴君輕”就是沿著人民重于社稷、社稷重于君主的思路推導出來的。民為國本”可以概括各種與政治關系論相關的思想命題。第五,政在養(yǎng)民”屬于 為君之道”。從諸子百家的思路,特別是孔孟大儒的思想和相關的歷代政論看,民本思想指導下的治民政策原則,既包括了養(yǎng)民、富民、惠民等重民政策,也包括使民、制民、愚民等御民之術。因 止匕,政在養(yǎng) 民”
17、可以概括各種治民政策的基本宗旨。五、是誰最早提出民本思想?從現(xiàn)存史料看,最早提出重民“、保民"、敬民”的是夏、商、西周的帝王。在尚書 、詩經(jīng)中,可以明確地找到民本思想的三個基本思路。其中天作君作師”說、上帝選擇 民主”說、天子 代天牧民”說、元后作民父母”說以及 民惟邦本”說等,都見諸統(tǒng)治者的詔誥、政論、頌歌。春秋以降,民本理念在統(tǒng)治思想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一些民本思想的著名命題就出自各國統(tǒng)治者之口。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史記等多有記載。第二類歷史現(xiàn)象:以民為本”是百家共識。早在先秦,思想家們便普遍主張以民為本"。老子?三十九章將其抽象為 貴以賤為本”。屬于法家文獻的管子?霸言
18、有 以人為本”呂氏春秋?務本有 宗廟之本在于民”。在道教、玄學等其他學派的著作中也可以明確無誤地找到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在各種思想流派中,儒家的民本論最為系統(tǒng),而自漢武帝尊儒術”以來,儒家經(jīng)典一直被奉為官方學說代表作。以漢代的董仲舒、唐代的孔穎達、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為代表的歷代大儒都是統(tǒng)治思想代言人,他們所尊奉、所注釋的五經(jīng)與四書則是歷代王朝統(tǒng)治思想的主要載體。 民本并非儒家 專利”,其實法家也沒否認民本?法家多有 弱民“勝民“制民”之說。例如,慎子?民雜 的多下 之謂太上”和管子?君臣下的 民體以為國”與管子?霸言的 以人為本”異曲同工。慎子?威德提 出立天 子以為天下”。商君書?修權
19、表達了同樣的思想。天下,即天下眾生。立君為天下是立君為民的一種表達方式。商君書、韓非子都有立法行罰是愛民“、利民”的說法。這是政在養(yǎng)民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由此可見,法家諸子普遍認識到民是國家政治的基礎。 第三類歷史現(xiàn)象:大多數(shù)皇帝認同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 除秦二世等極其愚蠢的皇帝公然打著極欲”的旗號施政外,大多數(shù)皇帝至少在口頭上承認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其中包括一些聲名狼藉的暴君。依據(jù)史記的有關記載分析,秦始皇很可能認同民本思想的基本思路。據(jù)隋書?煬帝紀記載,隋煬帝曾宣稱: 民惟國本,本固邦寧?!痹S多皇帝還撰寫過闡發(fā)民本思想的文章,唐太宗 的民可畏論堪為典型。明太祖不喜歡孟子的民貴君輕”,卻又在詔
20、旨中反復闡明民為國本”。認為君主應當將 民惟邦本”奉為座右銘,而君主 劫奪”庶民則違背 天立君之意”。明神宗等幾位昏耳貴平庸之君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許多皇帝標榜仁政愛民政治原則,清朝的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堪為典型。如果仔細翻撿歷代帝王詔旨和名臣奏議,就不難發(fā)現(xiàn)立君為民”的思想有多么廣泛的影響。上述事實提示我們: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是歷朝歷代統(tǒng)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中華帝制的政治原理是以民本思想為主體框架之一而精心構筑的龐大的思想體系。因此,深化民本思想必須進一步拓展視野,掃除盲點,研究更廣泛的歷史材料,以取得更全面的認識和更準確的評價。在理論上最先明確提出民貴君輕”的是孟子,而其思
21、想淵源至遲可以追溯到西周春秋時期的天立君為民觀念和社稷重于君主觀念。孟子?盡心下有一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其基本推導思路是:君為社稷而設,社稷為民而設,因此諸侯危社稷,則變置”,而社稷不能庇護民眾,則變置社稷”。君主是社稷的主祭,社稷是國家的象征,而人民是國家的根本。為君的條件是得民心,保社稷。既然民眾重于社稷,社稷重于君主,那么民為貴而君為輕。這個命題顯然是君天立君為民”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邏輯起點和終極依據(jù)。孟子贊同泰誓的天為民而作君師說。在他看來,為君的重要條件是 天與之,人與之”,即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孟子?萬章上)。由此
22、可見,孟子的 民貴君輕”是從立君為民、天賦君權中引申出來的。 天下為主君為客”也是民本思想的著名命題。在明夷待訪錄、孟子師說等著作中,黃宗羲推演、發(fā)揮?原君中,黃宗羲把孔孟政論,明確提出了這個命題。它備受論者的好評,也引發(fā)不少爭論。在明夷待訪錄人類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無君時代。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睙o君則天下混亂無序,紛爭不已。這無疑屬于亂世。第二個階段是王者大公無私的時代。有人站出來為天下興利除害,從此有了君主。在當時,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所畢世經(jīng)營者,為天下也”,故造就了人類的盛世。第三個階段是君主一心謀私的時代。秦漢以來的
23、君主違背了立君為天下的設君之道,遂成為天下之大害”。黃宗羲認為:臣之與君,名異而實同”,設官分職,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明夷待訪錄?原臣)君主制度是為了公眾利益的需要而設立的,官僚則是君主服務天下萬民的輔助者,因此,君主與官僚理應是公眾利益的代表。在這個意義上,天下萬民是主,而君主、官僚是客。君臣之間也不應當是主子與奴才的關系。他還發(fā)揮天立君以養(yǎng)民的思想,認為天地之生萬物,仁也。帝王之養(yǎng)萬民,仁也。宇宙一團生氣,聚于一人,故天下歸之,此是常理”(孟子師說卷四)。顯而易見,在黃宗羲的政治思想體系中,立君為民為天 下”居于至關重要的理論地位以民為本”、民為國本”等命題來表達民本
24、思想。然而他們都主張中國古代沒有 民本”這個范疇??鬃?、孟子、荀子等許多著名思想家、政論家也沒有使用立君為民”,并據(jù)此推演、論證各種與民本思想相關的思路、命題和政策。這個歷史現(xiàn)象表明, 是否認同 立君為民”才是判斷是否屬于民本論者的最重要的尺度。 凡是主張 立君為民”的思想家、政論家都可以視為民本思想的贊同者。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基本上不具備人民的統(tǒng)治”、自治的人民”的理念。不看到這一點,會導致對 民本”的本質屬性的錯誤解讀, 乃至將其誤認為 民主思想”然而主張立君為民為天下”的民本思想也或多或少包含著 統(tǒng)治源于人民”、為了人民而實行統(tǒng)治”和統(tǒng)治是經(jīng)人民選擇的”的意蘊。在對人民的統(tǒng)治”和 為了人
25、民而實行統(tǒng) 治”的意義上,中國古代的民本與西方現(xiàn)代的民主有相通之處,這是由二者的共同本質和表述方式所決定的。不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將會影響到對 民本”與 民主”的全面比較、深度分析和客觀評價,進而導致對中華先民的政治智慧、民本思想的歷史價值及其現(xiàn)代意義的低估。六、關于古代人本思想與現(xiàn)在以人為本的區(qū)別。首先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黨和國家現(xiàn)在提出的以人為本同歷史上的民本思想有著本質區(qū)別。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反映出古代一些進步的思想家、 政治家在一定程度上對民眾疾苦的體察和對民眾力量的一種認知。這在客觀上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減輕百姓之苦。同時也要看到,這種民本思想必然帶有很大的階級局限性和歷史局限性。第一,在古代?民本思想被視為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手段,是一種馭民”、治民”之術,是作為維護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手段而提出的。第二,我國古代民本思想在重民、親民同時又有畏民、愚民傾 向,甚至把人民群眾看做是無知無識的 群氓”,或是供君王驅使的 牛羊”,與民主精神完全相背。即使是所謂 重民”、親民”,也是把它看成是對老百姓的恩賜。因此,這種民本思想是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相矛盾的。這與中國 共產(chǎn)黨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國發(fā)展史上,也只有 中國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yè)內部員工培訓需求與實施策略
- CVD金剛石薄膜與涂層技術進展及其關鍵應用領域探索
- 合肥學校資產(chǎn)管理辦法
- 機票費用審核管理辦法
- 國企補充醫(yī)療管理辦法
- 公務接待集中管理辦法
- 醫(yī)藥機構定點管理辦法
- 農(nóng)機大院農(nóng)機管理辦法
- 近現(xiàn)代文學批評主體與客體:期刊書評的媒介作用
- “新質生產(chǎn)力”引領下的“檔案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新模式、新趨勢與新路徑探索
- -衛(wèi)生資格-副高-內科護理-副高-章節(jié)練習-護理學總論-醫(yī)院感染護理(案例分析題)(共6題)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上)
- 禮品禮金登記表
- 【新】2019-2020成都市石室中學北湖校區(qū)初升高自主招生數(shù)學【4套】模擬試卷【含解析】
- 《文明禮貌我最棒》班會課件
- 意外受傷賠償協(xié)議書的格式
- PE管閉水試驗表
- 山東省教師職稱改革實施方案
- 《河南省企業(yè)安全風險辨識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導則(試用)》
- 生產(chǎn)過程檢驗記錄表
- 規(guī)劃放線報告材料樣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