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通用彎矩圖_第1頁
梁的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通用彎矩圖_第2頁
梁的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通用彎矩圖_第3頁
梁的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通用彎矩圖_第4頁
梁的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通用彎矩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5-7 .試列出下列梁的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并畫出剪力圖和彎矩圖。1、解:首先求出支座反力??紤]梁的整體平衡MeFra *1:l i*-1JI f FrbMbF RAMa0, Fra l Me 00, Frb l Me 0F rb剪力圖彎矩圖MeMe/l則距左端為x的任一橫截面上的剪力和 彎矩表達式為:Fs XFraM X Fra剪力方程為常數(shù),表明剪圖應(yīng)是 數(shù),表明彎矩圖是一條斜直線。一條平行梁軸線的直線;(如圖)彎矩方程是x的一次函2、解:首先求出支座反力??紤]梁的平衡a ranMc 0,cF rb0.5lFrbFrc0.125qlF rb - qlMb 0,Frc - qlRC2F r

2、c12ql 02則相應(yīng)的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為:AB段:(0X1?Fs Xi彎矩圖M X1qXi1 2二 qXi2BC段:FS x2M X25ql 1 z qi 82lq 2 x2ql8l5ql48X2AB段剪力方程為xi的一次函數(shù),彎矩方程為xi的二次函數(shù),因此AB段的剪力圖 為斜直線,彎矩圖為二次拋物線;BC段剪力方程為常數(shù),彎矩方程為 X2的一次 函數(shù),所以BC段剪力圖為平行梁軸線的水平線段,彎矩圖為斜直線。 (如圖)5-9用簡便方法畫下列各梁的剪力圖和彎矩圖(2)q=5KN/mMe=8KN.m8KN.M解:由梁的平衡求出支座反力:Fra 8KN ,Frb 12KNAB段作用有均布荷載,所

3、以 AB段的剪力圖為下傾直線, 彎矩圖為下凹二次拋物線;BC 段沒有荷載作用,所以BC段 的剪力圖為平行梁軸線的水 平線段,彎矩圖為直線。 在B支座處,剪力圖有突變, 突變值大小等于集中力(支座 反力Frb)的大??;彎矩圖有 轉(zhuǎn)折,轉(zhuǎn)折方向與集中力方向 一致。(如圖)(5)解:由梁的平衡求出支座反力:Fra 3.5KN , Frb 6.5KNAB與BC段沒有外載作用,所 以AB BC段的剪力圖為平行 梁軸線的水平線段,彎矩圖為 直線;CD段作用均布荷載, 所以CD段的剪力圖為下傾直 線,彎矩圖為下凹二次拋物 線。彎矩圖在B處,剪力圖有突變,突變 值大小等于集中力F的大小; 彎矩圖有轉(zhuǎn)折,轉(zhuǎn)折方

4、向與集 中力方向一致。(如圖)解:AB段作用有均布荷載(方 向向下),所以AB段的剪力圖為下傾 直線,彎矩圖為下凹二次拋物線;BC段作用有均布荷載(方向向上),所以 BC段的剪力圖為上傾直線,彎矩圖為 上凸直線。(如圖)5.14試用疊加法畫下列各梁的彎矩圖。(1)Me =6KN.m3m3m+6KN.m6KN.m+15KN.m(4)F =0.25ql題型:計算題題目:試作圖所示懸臂梁AB的剪力圖和彎矩圖【解】1、列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取坐標原點與梁左端點A對應(yīng)。選取距梁左端點A為x的任一截面, 如圖(a)所示,以該截面左側(cè)梁段上的外力,寫該截面上的剪力和彎矩表達 式,即可得到梁A B的剪力方程和彎

5、矩方程為網(wǎng)工)二-F (0工”M二-Fh上面兩式后的括號內(nèi),表明方程適用范圍。由于截面A,B處有集中力 作用,則其剪力為不定值,第一式的適用范圍為(°仃由于截面B有 集中力偶作用,則其彎矩也為不定值,第二式的適用范圍為(°工工* 關(guān)于 這個問題,待后面作進一步說明。2、作剪力圖和彎矩圖剪力方程表明,梁各截面上的剪力都相等,因此剪力圖應(yīng)是一條平行 于橫軸的直線。取直角坐標系x一 / ,畫出梁的剪力圖為一水平直線。因 各橫截面的剪力為負值,故畫在橫軸下面,如圖(b)所示。彎矩方程表明,彎矩 M是x的一次函數(shù),因此彎矩圖應(yīng)是一條傾斜直 線。可以確定其上兩點,在x = 0處,M =

6、 0;在x=L處(應(yīng)理解為x略小于 L處),M =PL o取直角坐標系OxM,表示彎矩的縱坐標以向下為正,畫出 梁的彎矩圖,如圖(c)所示。由圖可見,最大彎矩發(fā)生在固定端B稍偏左 的橫截面上,其值為 常見問題題2 題型:計算題試作圖(a)所示簡支梁A B的剪力圖和彎矩圖【解】1、求支座反力由梁的平衡方程,可求得支座 A,B兩處的反力為我尸院=5。,2、列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取坐標原點與梁左端點A對應(yīng)。列出梁AB的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為3、作剪力圖和彎矩圖剪力方程表明,剪力拓是x的一次函數(shù),剪力圖應(yīng)是一條傾斜直線。因此,只要確定其上兩點,即可繪出該梁的剪力圖。在芯=0處(應(yīng)理解為= -qlg=一1

7、小x略大于0),2處(應(yīng)理解為x略小于),之 。畫出梁的剪力圖,如圖(b)所示。由剪力圖可見,該梁最大剪力發(fā)生在支座內(nèi)側(cè)的橫截面上,其值為月UMiT =5可C-I彎矩方程表明,彎矩 M是x的二次函數(shù),彎矩圖應(yīng)是一條拋物線。因處,M =0 ;在 2處,此,只要確定其上三個點,即可繪出該梁的彎矩圖。在大二口處,M=0;在五二,畫出彎矩圖,如圖6- 1 2( c)所示。由彎矩圖可 見,該梁最大彎矩發(fā)生在梁的跨中截面處,其值為= -qP在此截面上剪力為零。常見問題題3題型:計算題題目:試作圖(a)所示簡支梁AB的剪力圖和彎矩圖由梁的靜力平衡方程,品1、求支座反力可求得支座A,B兩處的反力為PbFaT/

8、 = T2、列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當作用在梁上的外力不連續(xù)時,通常不能角一個方程描述全梁的剪力或彎矩,這兩段梁AC中CB必須分段研究。在該例題中,集中力P把梁分成AC和CB兩段, 的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分別為及 hi) 一 % 一 7(0 c 石:.口)產(chǎn)g班(11)二處工二丁工1(0 0也)3、彳 兩段 力圖,如橫截面上集中力P 等于該集 上,其值兩段 矩圖,如 率不同, 最大彎矩梁的彎矩方程表明,兩段梁的彎矩圖均為傾斜直線。畫出梁的彎圖 (c)所示。由彎矩圖可見,AC和CB兩段梁的彎攀圖兩直線斜C處形成向下凸的尖角”,生在集中力P作用的截面上“村 一/而剪力圖在此處改變了正、負號。其值為二一/

9、二-丁 g七 <?)=/"/)二下"/)以工碼4)剪力圖和彎矩圖 梁的剪力方程表明,兩段梁的剪力圖均為水平直線。畫出梁的剪 圖(b)所示。由剪力圖可見,在集中力P作用的C處,其左右兩側(cè)剪力的數(shù)值分別為/和 / ,剪力圖發(fā)生突變,其突變值等于的大小。由此可得,在集中力作用處剪力圖發(fā)生突變,其突變值 中力的大小。如果b>a,則最大剪力發(fā)生在AC段梁的任一截面 為a = b ,則最大彎矩的值為常見問題 題型:計 題目:試算題作圖(a)所示簡支梁A B的剪力圖和彎矩圖1、求支座反力由梁的靜力平衡方程,可求得支座A,B兩處的反力為2、列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集中力偶 Me把梁

10、分成AC和CB兩段,這兩段梁的剪力方程和 程分別為時(%.)=£/=CBM("3)登盛-鼻)二作剪力圖和彎矩圖3為一中力偶在集中力偶作用處的左、右梁段上,剪力方程相同,全梁剪力 水平直線。畫出梁的剪力圖,如圖(b)所示示。由剪力圖可見,在集 作用處,剪力圖并不發(fā)生突變,即集中力偶不影響剪力圖。兩段梁的彎矩方程表明,兩段梁的彎矩圖均為傾斜直矩圖,如圖(c)所示。由彎矩圖可見,在集中力偶從作用的側(cè)橫截面上彎矩的數(shù)值分別為 】和 / ,彎矩圖發(fā)生等于集中力偶M e的大小。由此可得,在集中力偶作用處彳 其突變值等于該集中力偶的大小。如果b > a ,則最大彎矩 從作用處右側(cè)橫

11、截面上,其值為M L =半常見問題題5題型:計算題線。畫出梁的彎C處,其左右兩突變,其突變值¥矩圖發(fā)生突變,發(fā)生在集中力偶題目:試作圖示簡支梁的剪力圖和彎矩圖?!窘狻?、求支座反力由梁的靜力平衡方程可知,支座A,B的反力為2、列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數(shù)式表達時,必集中力偶和分布D B三段,分別當梁上荷載不連續(xù),剪力或彎矩不能用一個統(tǒng)一的函 須分段列出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通常分段是以集中力、 荷載的起點與終點分界。因此,該簡支梁應(yīng)分為AC,CD和 列出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AC段:虱(工 J = R好1 = 29-12/ (0 < % < 3)班(11)二勺公一二 29工1 -6又;(0 << 3)CD段:月國)二五用-% = 29 - 兆二 17KM(3 M 勺 < 4.5)亞區(qū))二兄勾一%必1§=29的-3><12(町1.5) 二一7 心 +54(3 < x2 <4,5)DB段:耳國)二一七二-15儂(45(為匚6)J =舄(6 -石)= 15x(6 -kJ= 50-15冬(4.5 < 73 < 同3、作剪力圖和彎矩圖按上述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畫出剪力圖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