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通論講義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30/f388de0a-79f0-44d3-87fa-40b1de766ff4/f388de0a-79f0-44d3-87fa-40b1de766ff41.gif)
![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通論講義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30/f388de0a-79f0-44d3-87fa-40b1de766ff4/f388de0a-79f0-44d3-87fa-40b1de766ff42.gif)
![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通論講義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30/f388de0a-79f0-44d3-87fa-40b1de766ff4/f388de0a-79f0-44d3-87fa-40b1de766ff43.gif)
![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通論講義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30/f388de0a-79f0-44d3-87fa-40b1de766ff4/f388de0a-79f0-44d3-87fa-40b1de766ff44.gif)
![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通論講義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2/30/f388de0a-79f0-44d3-87fa-40b1de766ff4/f388de0a-79f0-44d3-87fa-40b1de766ff4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通論十三:連詞,介詞一、連詞(一)總說1、所謂連詞,是指起連接作用的詞。連詞可以連接兩個詞、兩個詞組,還可以連接兩個分句。2、常用連詞:與、及、且、而、以、則、於是、故、是故、然、況、雖、若、如、茍、倘、令等。(三)而1、 “而”字的作用是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的詞組,表示兩種性質或者兩種行為的聯(lián)系。“而”字不連接兩個名詞。所以“而”字前彳爰的名詞只要不做主語和賓語,就有可能活用為動詞。2、順接和逆接(1)連詞“而”連接的兩項上有時是事理相關的,有時是前彳爰相承的,有時是狀態(tài)類似的,有時是性質上相同的。這時的“而”起到順接作用。一般翻譯為“而且” “便”,而更多的翻譯為“而”。例:任重而 道
2、遠。 (事理相關)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陰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蝸至焉。(前彳爰相承。質、的都是射箭的靶子)( 2)連詞“而”連接的兩項有時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語意不連貫的。這時“而”起到逆接作用。一般翻譯為“卻” “可是” “但是”例:目不能兩視而 明,耳不能兩聽而 聰。(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卻能看得很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卻能聽得很清楚)( 3)所謂順接和逆接,只是從具體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說“而”字有兩種性質。3、從“而”連接的前彳爰兩部分的句法關系來看有這樣三種情況:( 1)聯(lián)合結構中,連接動詞、形容詞或動詞、形容詞性的詞組。這種用在聯(lián)合結構中的
3、“而” ,被連接的兩項在意義上沒有主次之分。例:敏于事而 慎於言。( 2)在偏正結構中,連接狀語和謂語中心動詞。例:未至,道渴而 死。 (還沒有到,就因為口渴死在路上)( 3)在主謂結構中,連接主語和謂語兩個部分。例:先生獨未見夫仆乎?十人而 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先生沒有見過仆人嗎?十個人跟隨著一個主人,是因為力氣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嗎?是因為畏懼他)有時“而”用在主謂結構中有假設的意思。例:人而 無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沒有信用,就不知道會怎麼樣。)(四)以1、 “以”作為連詞,是由介詞“以”進一步虛化而來的。連詞“以”用來連接兩個動詞或動詞性詞組。表示時間上一先一彳爰的
4、兩種行為的聯(lián)系。2、區(qū)分連詞“而”和介詞“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彳爰面補上一個代詞“之”, 如果可以補上就是介詞,否則就是連詞。例:勞師以 襲遠,非所聞也。(無法補上“之”,是連詞)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 遺之。(可以補上“之”, “以之遺之”,指代“君之羹”,是介詞)3、“以”字連接動詞或動詞性詞組的時候,彳爰一行為往往是前一行為的目的或是前一行為產生的結果。例:晉侯復假道於虞以 伐虢。 ( “假道於虞”的目的是“伐虢”)但是“以”字本身并不表示目的或結果。而是從上下文意思上來看的。4、和“而”一樣,“以”也可以用在狀語和動詞之間,但是不如“而”字常見。例:若潛師
5、以 來,國可得也。(也可以說“若潛師而來”)(五)則(然則)1、連詞“則”主要用在表示條件、因果聯(lián)系的復句中,表示條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結果的分句在彳爰。這種用法可以翻譯為“就”或“便”。例:諫而不入,則 莫之繼也。(如果進諫沒有被采納,就沒有人能夠繼續(xù)進諫了。( “諫而不入”是條件, “莫之繼也”是結果。其實還帶有虛擬的語氣)2、用在條件緊縮復句中的“則”,并不完全代表條件關系,有時僅僅是前彳爰相承的關系。例:人情一日不食則 饑,終歲不制衣則 寒。有時沒有“則”字,但是從句子意思上可以看出是條件和結果的關系。例:今不取,彳爰世必為子孫憂。3、沒有用“則”字的緊縮句不一定都是條件復句的緊縮,可能
6、是因果關系或者時間修飾。例:肉腐生蟲,魚枯生蠹。(因果聯(lián)系)食不語,寢不言。(時間修飾)4、 “則”還可以作為假設關系的連詞。例:謹守城皋,則 漢欲挑戰(zhàn),慎勿與戰(zhàn)。(謹慎防守城皋,如果漢軍挑戰(zhàn),一定不要和他開戰(zhàn)。)5、 “則”作為轉折關系的連詞,有三種情況:(1)連接的彳爰一部分與前一部分所要達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一般翻譯為“然而卻” “卻” C例:求牛則 求馬,求馬則 求牛,所求必不得矣。欲速則 不達(2)連接的彳爰一部分與前一部分所預料的情況正好相反,可翻譯為“原來已經”。例: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 槁矣。(他的兒子跑到田里去看被父親拔起來的禾苗,禾苗原來已經變成枯草了)( 3)用在讓步轉折的
7、復合謂語中,這時“則”可翻譯為“倒是”例:巧則 巧矣,未盡善也。6、 “則”用在意思相對待的并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種對比。在這種情況下,“則”字前面的詞語有時候是表示時間修飾。例:入則 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鄒魯之臣,生則 不得事養(yǎng),死則 不得飯含。(生、死表示時間)7、指示代詞“然”與連詞“則”可結合構成一個凝固結構“然則”,相當於“那麼”、“如此就”例:對曰: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 德我乎?”(五)雖(雖然)1、古代漢語的“雖”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雖然” “即使” ,是表示讓步的連接兩個分句的連詞。例:楚雖 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 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2、有時“雖”帶
8、有一種假設的意味,同時也有讓步的意思。例:雖 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3、古代漢語中“雖然”連用,但不等於現代漢語中的“雖然”。 “然”在這里是一個表指代的實詞,當“這樣”講, “雖然”合用,要用現代漢語中的“即使這樣” “雖然如此”來翻譯。例:王曰: “善哉!雖然 ,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王說: “好呀!即使這樣,公輸盤為我早好了云梯,一定要攻取下宋國。 ”)(六)然(然而)1、 “然”是一個表示轉折的連詞??捎矛F代漢語中的“可是” “但是”或“然而”去翻譯。例:厚重少文,然 安劉氏者必勃也。2、古代也有“然而”連用的情況,但是不是現代漢語的“然而”的意思。需
9、要翻譯為“如此卻” “這樣都還”例: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 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唐以彳爰,“然而”才成為祗起轉折作用的一個連接詞。例: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城捍城。然而 降于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柳宗元封建論)二、介詞(一)總說1、介詞是經常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的前面,組成介詞結構共同做謂語動詞的狀語和補語,以表示時間、處所、目的、原因、方式、對象等的詞。2、常用介詞:以,於(于、乎),為,與,之等(二)於(于、乎)1、 “於”字用法大致分為三種:引進處所;引進比較對象;引進行為主動者2、與名詞性動詞結合在一起放在動詞之彳爰,表示動
10、作的時間和處所。略等於現在的“在”“到”“從”“對於”“在方面”。例:越王勾踐棲於 會稽之上。(引進地點)是干戚用於 古,不用於 今也。 (引進時間。干戚,兵器)古代漢語的“於”往往介詞性成分比現代漢語更純粹。因此,往往“在於” “至於”連用。 “在”和“至”在古代漢語里是動詞,不是介詞。例:其耳目在於 旗鼓。吾非至於 子之門,則殆矣。古人的思想表達中,常有“今於此”的說法(有時說“於此”、“於斯”)。字面上是說此時此地,其實表示一種假設。通常是作為比喻來說明某個問題。例:今有人於此 ,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黑白之辯矣。用“於”字組成的介賓片語,除表示“對於”必須放在動詞前面外,
11、其余有的也偶爾放在動詞之前,但是更多的是放在動詞之彳爰。中古彳爰,放在動詞前的多了起來。3、介紹動詞涉及的對象。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 公。4、表示比較,略等於現在的“比”,一般用於描述句。在古代漢語里,表示比較的介賓短語放在形容詞彳爰面,和現代漢語正好相反。例:季氏富於 周公。 (比周公還要富有。)有時不是比較程度,而只是指出異同,也可以使用同樣的結構。例: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 “非我也,兵也。 ”5、引進施動者。6、 “于”字大致等於“於”,但是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在被動句或描寫句里,一般用“於”而不用“于”。7、 “乎”字也可以當作“於”字來用,
12、但是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能代替“於”字,比如被動句通常不用 “乎”; “對於” 這個意義不用 “乎” 字。 而在一種特殊情況卻只用 “乎”:“惡乎” 。 “惡乎”的意思是“於何”,不能說成“惡於”,且一般也不用“於何”。例:浴乎 沂,風乎 舞雩。君子去仁,惡乎 成名?(君子離開仁德,怎麼成就他的名聲呢?)8、 “諸”字是“之於”的合音。例:殺之,真諸畚。(三)以1、說文:以,用也?!耙浴弊鳛榻樵~,顯然是動詞虛化。 “以”作為介詞的主要用 法有:介引動作的憑藉工具;引進某一結果的原因;引進行為主動者的身份、地位等; 表示時間和處所2、引介動作的憑藉工具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這種“以”字可用“
13、用” “拿”等詞去對譯,但不等於說“以”就是動詞,只有當“以” 字彳爰沒有別的動詞時,這個“以”字才是動詞。例: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3、引進某一結果的原因例: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4、引進行為主動者的身份、地位等例:騫以郎應摹使月氏。(張騫以郎官的身份出使月氏)5、表示時間和處所例:文以五月五日生。6、“以”的介賓可以提前,用來強調動作憑藉的對象。例:君若以力,禁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如果您使用武力,楚國把方城作為城池,把漢水當作護城河)“以”的介詞賓語還可以省略。例: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之,指代羹)遺之。7、“以”與“無”構成一個凝固結構(
14、有人稱為復虛詞)“無以”(又作“亡以”),表示“沒有什麼可以拿來”的意思。例:河曲智叟亡.以.應。(河曲智叟沒有什麼可以拿來回應的了)(四)為(坐)1、“為”作為介詞時讀去聲。但是在被動句中,引進主動者讀陽平;介引動作所涉及的物件、行為的目的、原因等時讀去聲??梢杂谩敖o”“替”或“因為”去翻譯。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2、若代詞做了介詞“為”的賓語,這個代詞可以省略。例:君子不能為(之,省略)謀也。3、古代漢語中還有一個表示原因的介詞“坐”例:來歸相怨怒,但坐 觀羅敷。 (只因為看了羅敷)(五)之1、王力先生把主謂結構和定中結構中的“之”視為介詞。但是像“父母之愛子”“臣之壯也”中
15、的“之”,在王力先生的語法體系中是介詞,而在郭錫良先生的語法體系中是連詞,在許嘉璐先生的語法體系中是結構助詞。2、 “之”的主要作用在於把定語介紹給中心詞。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的”。例:今臣之刀十九年矣。3、 “之”字還有一個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即使句子在形式上詞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賴上下文就無法獨立存在。這一用法又分為下面兩種情況:( 1) 在一個分句的主語謂語間使用 “之” 字, 表示語意未完,讓讀者或聽者等待下文。例:左師公曰: “父母之 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保ㄗ髱煿|龍說: “父母愛孩子,就為他謀劃深遠。”)在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里,最容易
16、見到這種“之”字。例: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 2)用在充當主語或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例:貢之不入,寡君之 罪也。 (用作主語的主謂結構。翻譯為:貢品沒有進上,是我的過錯)寡人之 於國也,盡心掩耳矣。(主語和“於”字介賓詞組之間用“之”字,這樣形成的結構再做主語)歲寒,然彳爰知松柏之.彳爰雕也。(用作賓語的主謂結構)4、如果主語是“其”,就不需要再在彳爰面加“之” 了。因為“具”字所代替的正是名詞加介詞“之”。例: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孟子啊,我能看見軍隊出師,卻見不到他們回來了。)通論十四: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一、句首句中語氣詞(一)總說1、語
17、氣詞是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間關系,其作用是表達各種不同語氣(如提頓、陳述、祈使等)的詞。2、按位置分,古漢語語氣詞可以分為句首、句中、句尾。但有的語氣詞可放在句中,也可放在句尾。3、常用語氣助詞:也、矣、哉、夫、唯、其(二)夫1、 “夫”字用於句尾,也可以放在句首。放在句首的“夫”字用在句首,表示要發(fā)議論,有的教材也成提頓語氣詞,它是從指示代詞“夫”發(fā)展來的,已經變成了純粹的語氣詞。一般來說,作為語氣詞的“夫”,要用於旬首,而且彳爰面不一定要跟名詞,所以沒有指代意味;而作為指代詞的“夫”一般用在句中,且放在名詞前面,故有一定指代性。例:夫 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
18、。(語氣詞)子何莫學夫 詩?(指示詞)2、 “夫”字用在句首,可以和“且” “故” “今”等詞結合成凝固形式。 “且夫” “故夫”“今夫”略等於說“且” “故” “今” ,也是表示要發(fā)表議論。 “若夫”等於“至於”。例:且夫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況且如果水積累的不多不深,那麼它也沒法把大船浮起來。)若夫 淫雨霏霏,連月不開。(至於陰雨綿綿,連續(xù)幾個月都不放晴。)(三)其1、 “其”字主要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肯定或推測的語氣。在陳述句和疑問句中,它表示“大概” “恐怕”的意思;在祈使句里,它表示委婉的語氣,略等於現代漢語的“吧”字或者“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語氣。例:城上有烏,齊
19、師其 遁。 (城上有烏鴉,齊軍恐怕是逃走了。)其 是之謂乎?(大概是說這個吧?)2、 “其”字往往用在疑問代詞前,可以加重反問的語氣, 的語氣。吾其 還也。 (我還是回去吧)用在祈使句中可以加強祈使例:一之謂甚,其 可再乎?(一次就已經很過分了,怎麼能夠再有第二次呢?)昭王之不復,君其 問諸水濱。(昭王出巡沒有回去,您還是去問問水邊的人吧)3、 和“其”字相當的還有一個詞“蓋”,也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一種推測,也可以用“大概” “似乎”去翻譯。例:蓋 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四)惟(維、唯)1、 “惟(維、唯) ”可作為句首語氣詞,也可作為句中語氣詞。用於句首是
20、表示提示、引進的作用,或表示期望的語氣。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損害秦國而有利於晉國,希望您考慮考慮這件事)唯 赤則非邦也與?(公西赤就不是說的治國安邦的事了嗎?)2、 “惟”往往用在全文的開始,引出年月日。例:惟 十三有祀,王訪于箕子。3、 “唯”還可以用用在賓語前置句式中,起限定動作范圍的作用。例:唯 余馬首是瞻。(看著我馬頭的方向來決定進退。)二、詞頭、詞尾(一)總說1、 詞頭、 詞尾不是一個詞,它們只是詞的構成部分,本身沒有詞匯意義,只表示詞性。上古的詞頭、詞尾大部分沒有沿用下來,而中古以彳爰又有一些新興的詞尾。2、常用詞頭:有,其,言,于,薄;常用詞尾:然(二)詞頭1、有(1)
21、“有”字作為詞頭,用於專門的名詞前面。常見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國名、部族笈箋名等。例: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 ,亦不可不監(jiān)于殷。(2) “有”字也用於某些形容詞、名詞前面。例:友于兄弟,施于有 政。 (有愛兄弟,把這種孝友之心作為管理家族的思想。)不我以歸,憂心有 忡。 (有忡等於忡忡,心中不寧的樣子。)(3) “有”字嵌入在數目字中間,表示整數和零數的關系。但是這種用法不是詞頭。2、其“其”用作詞頭,一般用於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前面 例:擊鼓其 鏜,踴躍用兵。3、言“言”字用作詞頭,放在動詞的前面。例:言 告師氏,言告言歸。4、于“于”字用作詞頭,也放在動詞前面。例:之子于 歸,宜其室家。5、薄“薄”
22、字用在詞頭,也放在動詞的前面。例:迪伐粉猶,薄搟我衣。(三)詞尾1、然( 1) “然”用是一個指示代詞,用作詞尾表示“這樣” “那樣” 。當“然”字置於形容詞彳爰面時,指示性減輕了,變成了詞尾的性質。例:文王聞之,喟然而嘆。( 2) “乎” “焉” “如” “爾”等字用作詞尾時,它們的作用和“然”字相等。這些詞尾加在形容詞彳爰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例:煥乎其有文章。通論十五:詩經的用韻一、古代注音方法(一)讀若,直音法,譬況法1、 “讀若”法( 1) “讀若”法是用一個常用的字給生僻的字注音,一般只能注明其近似讀音,還不是最嚴格意義上的注音。( 2) “讀若”又稱作“讀如” “讀似” “讀近”
23、 “音如” “音近” “聲相近”等,這在東漢的經注以及說文解字這類小學專書中常見。例:說文玉部:“堆,石之似玉者。從玉,隹聲。讀擰.維?!保ù笮毂荆?3)禮記 表記:“先王it以尊名。節(jié)以壹惠,恥名之浮於行也。”鄭玄注:“壹怵為 一。 ”2、直音法( 1) 直音法就是用一個字為另一個同音的字注音。古籍中凡是 “音某” “讀為” “讀曰”“讀與某同”等都屬於這種注音方式(2)直音法要求兩個字的讀音要一致,但有時難免有局限。比如鞫(e ng)這個字,就不好找同音字。3、譬況法( 1)譬況法即用一些比喻和形容詞性的詞語對難字的讀音進行描寫。( 2)東漢劉熙的釋名多采用這種譬況法給一字多音注音。例:
24、 釋天第一: “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以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保ㄉ喔?, 即今天所說的舌根,可見在劉熙那個時代,人們已經懂得語音的音理描寫了。 )(二)反切法1、一般認為,反切法的創(chuàng)始人是孫炎。反切注音原理在黃侃先生的音略中有較為詳細的說明: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聲理,不論其為何韻,下字定其韻律,不論其為何聲。質言之,即上字只取發(fā)聲,去其收韻,下字只取收韻,去其發(fā)聲。 ”簡單說來,就是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包括聲調)。例:攀,普班切。(普字的聲母是p-,班字的韻母是-小,兩字聲、韻合起來就是攀的讀音了。)2、反切的方法是受漢語中存在雙聲疊韻連綿詞的啟發(fā)。反
25、切上聲的關系,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為疊韻的字與被切字為雙關系。二、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一)漢語語音發(fā)展一般可以分為上古、中古、近代和現代四個時期。上古音是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可以拿詩經音為代表;中古音是六朝到唐宋時代的語音,一般以 切韻 廣韻 為代表; 近代是元明清的語音,以元朝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現代語音則以普通話為代表。(二)前人對上古音韻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上古韻部的歸納、古音的構擬、諧聲 系統(tǒng)的整理等方面。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分為“聲”和“韻”兩方面。聲的方面主要依 據形聲字的聲符,經籍異文以及先秦兩漢的聲訓材料。韻的方面主要依據詩經楚辭以及諸子散文中的韻語,同時也參考了形聲字的聲符系
26、統(tǒng)。上古音研究還有一個 重要的資料就是各地方言以及少數民族語言。(三)研究上古音的方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法是歸納推演和比較等方法。歸納是 從許多語音現象中概括總結出語音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推演就是就是根據彳爰來的語音事實, 反推上古存在的語音規(guī)律。比較有漢語本身縱向的比較和漢語與其他親屬語言橫向的 比較,在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從而得出上古語音的一些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三、上古三十韻部與詩經押韻(一)韻部就是指押韻字的歸類,互相押韻的字原則上就屬於同一個韻部。(二)最先對上古音韻進行比較和科學歸納的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他通過對詩 經用韻的考察,得出上古韻十部。集大成者是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韻為二十九部
27、, 彳爰來從侵部分出冬部,成三十部。(三)上古三十韻部列表甲 類之?幽u宵o侯?魚a支e陰聲韻職?k覺uk藥ok屋?k鐸ak錫ek入聲韻蒸?冬u?東?陽a?耕e?陽聲韻乙 類微倒歌ai脂ei陰聲韻物?t月at質et入聲韻文?n元an真en陽聲韻丙類一緝?p葉ap入聲韻侵?m談am陽聲韻(三)三十韻部歸納方法1、這三十個韻部是通過對詩經 楚辭先秦散文中的韻語以及諧聲系統(tǒng)歸納得出 的。2、以詩經的用韻為例,從關雎第三章的韻例可以劃定“得”“服” “側”是個韻部,然彳爰再用系聯(lián)法增加這個韻部的字數。比如從伐檀第二章的韻例,可判定“福、側、直、億、特、食”這六個字也是與“得、服”等一個韻部的字,因這兩
28、首詩的兩章共有一個“側”字,而把其余的韻腳字系聯(lián)到了一起。一般情況下,同一諧聲偏旁也就同屬一個韻部。但是彳爰期的形聲字不一定能夠由此類推。(四)名詞解釋1、陰聲韻:無韻尾或元音收尾的韻部。2、入聲韻:塞音(/-k/ 、 /-t/ 、 /-p/ )收尾的韻部。3、陽聲韻:鼻音收尾(/-m/ 、 /-n/、 /-?/)收尾的韻部。4、 旁轉: 同一類的陰聲韻之間、陽聲韻之間以及入聲韻之間的轉換關系。(元音相近,韻尾相同)例:叩、考分別屬於候部、幽部(同屬甲類陰聲韻),候幽旁轉5、對轉:同類同主元音的陰、陽、入聲韻之間的轉換關系。(元音相同,韻尾發(fā)音部位也相同)例:之、職、蒸三個韻部,之職屬於陰入對
29、轉,之蒸屬於陰陽對轉,職蒸屬於陽入對轉。從形聲字的聲符與被諧之字的語音關系也可看出陰陽對轉的痕跡例:從軍得聲之字有揮、輝,這是文與微對轉6、通轉:不同類但是元音相同,韻尾發(fā)聲部位不同者為同轉。例:在、存是之文通轉,因為之?屬於甲類,文?n屬於乙類,但是兩者元音相同均為 ?,且發(fā)音部位不同。(四)三十韻部排列1、甲類的共同特點是陰聲韻由單母音構成,入聲韻收舌根塞音韻尾/-k/ ,陽聲韻收舌根鼻音韻母/-?/。2、乙類的共同特點是陰聲韻由兩個母音構成,入聲韻收舌頭塞音韻尾/-t/ ,陽聲韻收舌頭鼻音韻母/-n/3、丙類無陰聲韻,入聲韻收唇塞音韻尾/-p/ ,陽聲韻收唇鼻音韻尾/-m/。4、同類同直
30、行的三個韻部之間,主要元音相同,只是韻尾不同。通論十六: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一、上古三十三紐(一)上古三十六字母表:表一:三十六聲母全清次消全濁次濁重唇幫p (b)滂P (P)并b明m (m)輕唇非 f (f)敷f 奉v微?工首舌頭端t (d)透t (t)定d泥n (n)舌上知?徹?澄?娘?j * 四日齒頭精ts (z)清ts (c)從dz心回(s)邪z正齒照? (j)穿? (q) ?審? (x)禪?見k (g)溪k (k)辜g疑? (ng)喉音影曉岡(h)匣?喻j (y)來I (l)2dzH 卡 中四日日?表二:王力三十二聲母見溪葷疑工首端(知)透定泥余(喻4)章(照3)昌(穿3)船( 3)書
31、(審3)禪幫(非)滂(敷)并(奉)明(微)j * 四日精清從心邪莊(照2)初(穿2)崇( 2)山(審2)喉音影曉匣(喻3)來2dzH 卡 中四日日(二)一些結論1、古無輕唇音:所有輕唇音2、古無舌上音:上古舌頭音實際上包括中古的舌頭和舌上音3、喻三歸更,喻四歸定:中古的喻母只和三等、四等韻相拼,與三等韻相拼的喻母字 上古屬於匣,與四等韻拼的喻母字在上古屬定。4、照二和照三分屬不同古紐:即把莊、初、崇、生并入上古精、清、從、心,把章、昌、船、書、禪并入端、透、定5、娘、日二紐歸泥:中古的娘、日二音紐,在上古都歸為泥紐,本來上古的娘和泥就 是一個聲母,中古時分化為兩個聲母,泥母和娘母(三)名詞解釋
32、1、準雙聲:舌、齒音同直行者為準雙聲。例:泥 /日,照/知,精/莊。2、旁紐:同類同橫行者為旁紐。例:見/群、見/匣、端/定、照/穿等。3、準旁紐:同類不同橫行和直行者為準旁紐(只限於舌、齒兩類)。如:透/神、定/喻等。4、喉與牙、舌與齒、鼻音與鼻音、鼻音與邊音為鄰紐。例:影 /見、神/邪、疑/泥、來 /明等。二、雙聲、疊韻(一)雙聲1、古漢語中雙音單純詞除了疊音詞外,絕大多數由雙聲疊韻構成。所謂雙聲,是指一個連綿詞中兩個連綿字的聲母是相同的。例:參差、輾轉等2、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雙聲連綿詞現在讀音聲母不同,但是上古讀音聲母屬於統(tǒng)一聲 母,也算雙聲連綿詞。例:玄黃,現在讀音 xuan huan
33、g,古代兩字都屬於匣母,是雙 聲連綿詞。(二)疊韻1、所謂疊韻,是指一個連綿詞中的兩個連綿字的韻母是相同的。例:蒼茫(同屬陽部),崔?。ㄍ瑢傥⒉浚?、和雙聲相似,某些疊韻古代讀音韻母不同,但是現代讀音韻母屬於統(tǒng)一韻母,這種情況不算疊韻連綿詞。例:知識一詞在今天是疊韻,在古代, “識”字屬於 /-k/ 結尾的職部,而“知”沒有 /-k/ 結尾。 三、古音通假(一)總說1、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2、假借字的產生,大概由於兩種情況,一種是本有其字,人們在書寫時寫了一個同音字;另一種情況是,本無其字,從一開始就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示。前者如“支” (表 示“小擊”)
34、,在詩經豳風中,寫作“剝”;彳爰者如“躲避”“開辟”“辟邪”的“辟” 字沒有本字,就用本意是“法”的“辟”字,彳爰來為文字表達精確,為“躲避”這個意義造了“避”這個字。3、還有一種情況,為一個字的引中義造的彳爰起區(qū)別字和這個字之間的關系,根本沒有假借的關系,而被人們誤認為是假借。例: “坐”字本意為“坐下”,引申為“座位”的意思,彳爰來這個引中義造了區(qū)別字“座”,因此絕不能認為“坐”假借為“座” o(二)古音通假的條件1、古音相通( 1)所謂古音相通,就是指假借字和本子的讀音必須是相同或相近的。( 2)有三種情況可以古音相通:同音字,聲母和韻母必須完全相同,可以不算聲調;雙聲字,聲母相同,而且
35、韻部必須接近;疊韻字,韻部相同,還要聲母接近。2、要有書證( 1)一方面,必須有同類例證,即相同的用例在古書中多次出現。例:借“蚤”字為“早晨”的“早”,不僅在詩經中出現,而且在孟子左轉都有這樣用法。( 2)另一方面,異文例證。所謂異文,就是指不同的書籍或版本中,同一內容的有關句子中同一個詞的不同用字。例: “歸”借為“饋”, 論語出現了兩次;而在孟子中有“陽貨瞰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和論語陽貨所記相同,但是這里用“饋”代替了 “規(guī)”字;加上詩經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這完全說明“歸”是“饋”的借字, “饋”才是本字。通論十七、通論十八:古書的注解(上、下)一、概論(一)古書注解的歷史1
36、、古書的注解既有今注,也有古注。古書的注解工作應該說是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了。漢代已經是大規(guī)模地為古書作注了,興起了經學箋注的熱潮,兩漢古書的注解主要是圍繞儒家五經(易,詩,書,禮,春秋)展開的。西漢時期有二毛公,大毛公毛亨為魯人,小毛公毛萇為趙人,相傳二人都為詩經作傳;孔安國為古文尚書作傳; 到了東漢,經學箋注盛行,今古文之爭激烈。最有名的注解大家有賈逵、馬融、許慎、鄭玄等;鄭玄為五經都作了注。今行十三經注疏中,周易 、 詩經 、 周禮 、 儀禮 、 禮記等五部經書中的注都還是用的鄭玄的。漢代除了為經書作注外還為子書、文學類的書作注。如趙歧為 孟子 作 章句 王逸為 楚辭 作 章句 。2、魏
37、晉南北朝時期,除了對經書加以注解外還有對子書和小學專書以及歷史地理書作注的。對經書作注在經學、玄學和佛學的影響下,出現了義疏體和集解體兩種新的形式3、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新的古注方法,那就是“疏 ”, “疏 ”取其疏通之意。除了對經文加以訓釋外,還對漢代人的注加以解釋??追f達等奉詔撰定的五經正義(按 “正義 ”與 “疏 ”異名同實)最為有名。4、宋代增加了四種經書:論語 、 孝經 、 爾雅 、 孟子 ,為這幾部經書作注的是前三種有邢禺的疏,彳爰一種有托名為孫夷的疏。今行十三經注疏就是把這些注和疏加上陳隋之際的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刊起來的。5、清人注解古書的工作做得更細、更深入。他們將古注與古
38、書校勘結合起來,在恢復古書之真貌、探尋古書之真義方面取得了超邁前人的成就。清人對小學專書爾雅、方言、說文、釋名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對彳爰代影響較大的有戴震的方言疏證 , “說文四大家”的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 、桂馥的說文義證、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王筠的說文句讀、 說文釋例(二)古注的分類1、古注的類別有傳注類、章句類、音義類、義疏類、補注類、集解類。2、古注就其特點而言,可以分為傳,箋,章句,集解,疏五大類。3、傳(1) “傳”是解說經文字詞、闡明大義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獻叫做“經”,把解釋“經”的著作叫做“傳”。另外依照經書文字逐字逐句進行解釋的,也稱作傳,如 毛亨的毛詩傳。(2)例:詩
39、鄙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毛傳:相,視也。無禮儀者, 雖居尊位,猶為昧之行?!?、箋(1) “箋”是對傳文進行補充訂正的一種注釋。如詩經毛傳鄭箋,就是鄭玄以毛 詩為依據,對毛轉進行訂正和補充的注釋,對毛傳隱晦簡略的地方加以闡 明,把不同於毛傳的意見也寫出來,以表示區(qū)別於已有的見解。(2)例:相鼠有皮,人而無儀。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高位,猶為昧之行。箋云:儀,威儀也。視鼠有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茍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5、章句(2) “章句”就是“離章辨句”的意思。其特點是除了對古書做逐詞解釋外,還要說 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結構等。(2)例: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將以利吾國乎?章句:曰,辭也。叟,長老之稱也,猶父也。孟子去齊,老而至魏,故王尊禮之。曰:“父不以千里之路而來至此,亦將有可以為寡人興利除害者乎?”6、集解(1)集解分為兩類:一類又稱集注、集說、集釋等,這是匯聚各家解說,加以選擇并加上自己見解的一種注釋方法,如何晏論語集解(2)另一類不是集各家之說,而是通釋經傳,如杜預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7、疏疏即義疏,是疏通其義的意思。漢魏是做的注解到了南北朝特別是唐朝彳爰,人們感到難以理解,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影樓策劃方案
- 愚人節(jié)主題方案(范文15篇)
- 青春砥礪心共筑美好夢
- 夏季安全教育家長會
- 手術室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
- 幼兒音樂活動方案(15篇)
- 家長會經典講話稿(15篇)
- 初級會計實務-歷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真題節(jié)選
- 智研咨詢-中國社區(qū)團購行業(yè)市場調查、產業(yè)鏈全景、需求規(guī)模預測報告(2024版)
- 基于改進模型參考自適應的直線感應電機模型預測推力控制研究
- 山東省濰坊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 英語試題
- 七年級下冊英語單詞表(人教版)-418個
- 交警安全進校園課件
- 潤滑油過濾培訓
- 浙江省紹興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題(含答案)
- 《住院患者身體約束的護理》團體標準解讀課件
- 唐山市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全國高考大聯(lián)考信息卷:數學試題試卷(3)含解析
- 未成年上班知情協(xié)議書
- 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二7-1 立足職場有法寶 課件(34張)
- 恩施州巴東縣核桃樹煤礦有限公司核桃樹煤礦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與生態(tài)復綠方案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全冊大單元整體作業(yè)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