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希臘哲學本原論初探_第1頁
早期希臘哲學本原論初探_第2頁
早期希臘哲學本原論初探_第3頁
早期希臘哲學本原論初探_第4頁
早期希臘哲學本原論初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早期希臘哲學本原論初探摘要: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怎么存在的,最早源于早期希臘哲學家的探討。學習早期希臘哲學對世界本原的探求及其演變過程,我們將獲得一個認識早期希臘哲學的不同角度,并由此生發(fā)到從一個方面對整個西方哲學史的深入理解,而且有助于我們認識和評價現(xiàn)在流行的種種哲學體系。關鍵詞:本原 早期希臘哲學 探討我們知道,關于世界本原這個基本問題的探討貫穿于哲學發(fā)展歷史的至始至終。即使是在哲學的啟蒙時代希臘早期,這種探討就一直進行著。這學期通過老師講授和自學,對早期希臘哲學有了初步認知,并對早期希臘哲學關于哲學本原的探討非常感興趣,于是擬就早期希臘哲學家在世界本原問題上所做的探討予以簡單梳理和分

2、析,以便獲得一個認識早期希臘哲學的不同角度,希望有助于今后對整個西方哲學史的深入理解。一、伊奧尼亞派伊奧尼亞派是以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三位為代表,分別認為“水”、“無限”“氣”是萬物的本原。(一)泰勒斯“水”是萬物的本原黑格爾認為:“從泰勒斯起,我們才真正開始了我們的哲學史” 德黑格爾著,賀麟、王太慶等譯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8月第一 版,197頁。泰勒斯把水看成是萬物的本原,即萬物所由以生成的東西。對于泰勒斯如何恰好得到水為萬物的根本這一結論,亞里士多德曾提出一個推測:“泰勒斯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思想,也許是因為他看到一切的養(yǎng)料都是濕潤的,而溫度本身也由這種(濕潤的

3、)東西生成,生物皆借濕潤以維持其生存。但是為一切事物所從出的那種東西,就是一切事物的原則。因為這個緣故,同時也因為一切種子都具有濕潤的本性,而水又是一切濕潤物的本源,所以他得到了這種思想” 德黑格爾著,賀麟、王太慶等譯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8月第一 版,202頁。另一種看法認為,泰勒斯可能是從古代神話中吸取了思想材料加以改造而得出這種哲學觀點的。在古希臘的神話中,奧克安諾(海洋之神)和德蒂斯(海洋女神)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祖先。不管怎樣,泰勒斯不是以神話傳說的方式解釋萬物的起源,或者把萬物的起源歸結為神的作用,而是以理性判斷的方式,以一特定物質(zhì)說明萬物的起源,這就同神話思想劃清了界線

4、。泰勒斯所說的水還只是一種具有特定形態(tài)的物質(zhì),就它排除神意而言,它足夠邁出了哲學的頭一步,而就它“作為真實原則”的東西,當然就有欠缺,不夠抽象,它作為一種具體物,遠不足以確切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質(zhì)。從而,水是萬物的本原,這個命題既毫不含糊地標志了哲學的誕生,又顯而易見地包含了初生的哲學的魷弱和不足。(二)阿那克西曼德“無限”是萬物的本原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無限”。那么,什么是“無限”,就是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本原”,這個“無限”不是別的,就是世界無限的空間特性。作為本原的無限不僅本身不生不滅,產(chǎn)生萬物,而且包羅一切。以古代人的思維而論,包羅一切,無始無終的無限,就是我們所由存

5、在的世界無限的空間。它相對于任何生滅變化的獨立性,它的無邊無際,它的包羅萬象,它的無始無終,這一切都使它有足夠理由成為本原?!罢瞻⒛强宋髀抡f,一切雖然都在一中,卻是不定的;它的部分變化著,但是它自身是不變的?!薄八且磺猩c滅的原則;無限個世界(神靈)由它而生,又消滅成為它” 德黑格爾著,賀麟、王太慶等譯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8月第一 版,215頁。一切都生自無限,一切都滅于無限,不管世界上發(fā)生了什么生死衰變,世界無限的空間依然存在,世界無限的空間以其無比的博大包容一切。按照這種理解,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無限”作為本原,表明他抓住了世界的一個重要屬性無限的空間來說明萬物的本原

6、,這從人類由認識個別到認識一般的思維進程看,是一次很大的進步。他所說的“無限”基本上擺脫了個別事物的糾纏??墒且f明萬物的本原,說明萬物之所由產(chǎn)生,僅僅為萬物提供一個產(chǎn)生的必要空間遠遠不夠,作為無限的世界空間,固然能容納和保證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但是,作為條件的并不是作為原因。把二者混為一談,就不可能闡明什么問題。萬物生滅變幻于廣裹的世界,絕無例外,但萬物并不由此而擁有無限性。無限性不是作為萬物的共有本原或統(tǒng)一特性,世界的無限性是作為萬物生滅的必要空間,萬物無可逃避的外在條件而存生,萬物必然生滅于斯,僅僅在這個意義上,“無限”成為“本原”,來自于斯,復歸于斯。不是內(nèi)在的生滅本原,而是外在的空間

7、特性。(三)阿那克西美尼“氣”是萬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氣”?!八砸粋€確定的自然元素(具有一個實在形式的“絕對”),來代替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的物質(zhì);不過不是泰勒斯的水,而是空氣” 德黑格爾著,賀麟、王太慶等譯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8月第一 版,219頁。“他說基質(zhì)是氣。靈魂是氣;火是稀薄了的氣;當凝聚的時候,氣就先變?yōu)樗?,如果再凝聚的時候就變?yōu)橥粒詈缶妥優(yōu)槭^” 英羅素著,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上卷,商務印書館1963年8月第一版,34頁。他認為氣又具有無限的特征,是肉眼所看不見的。氣通過濃聚和稀散來進行物質(zhì)的轉變。同樣的問題是在濃聚

8、和稀散的過程中,動力因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二、畢達哥拉斯派“數(shù)”是萬物的本原畢達哥拉斯派是以畢達哥拉斯為代表,認為“數(shù)”是萬物的本原。眾所周知,畢達哥拉是一個精明的數(shù)學家,他在數(shù)學上功績卓著,不僅如此,他還力圖從數(shù)學精神出發(fā),對哲學家們考慮的問題做出新的回答來。于是就提出了“數(shù)是萬物的本原”這一著名命題。把數(shù)作為本原,集中反映了在“起源”和“根本特性”的選擇上的困惑。畢達哥拉斯學說對數(shù)的理解并不是純粹的自然數(shù)。兒何學中的點、線、面、體這些基本范疇實際上也被他們匯入說明萬物起源于數(shù)的過程之中。在這方面,他們力圖表明,有形體的萬物原本是由點到線、到面,進而到體而逐步形成。點、線、面、體這些由物

9、體中抽象出來用以研究和說明萬物的范疇,被畢達哥拉斯學派倒過來,當成是萬物生成過程中的邏輯環(huán)節(jié)。無論如何,我們從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張中可以看到,數(shù)確實是被歸結為萬物的本原了。同時,數(shù)也確實被當成萬物的一般共性而進行研究。數(shù)既是萬物的本原,又是萬物的根本特性。不僅說數(shù)是萬物的一般特性易于為人們所理解,而且說數(shù)是萬物本原尚有由點、線、面、體的邏輯環(huán)節(jié),比起阿那克西曼德簡單地告訴人們?nèi)f物的本原是無限者,這要形象具體得多,更具有可接受性。何況數(shù)的共性是事物本身的規(guī)定性,不同于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者”,相對來說是外在于具休事物的。三、愛利亞學派“存在”“一”是萬物的本原克塞諾芬尼、巴門尼德、麥里梭和芝諾算

10、是屬于愛利亞學派??巳Z芬尼可看作這個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巴門尼德被稱為他的學生,而麥里梭,特別是芝諾,又被稱為巴門尼德的學生。愛利亞學派以巴門尼德為代表,形成了“存在”“一”是萬物的本原的思想??巳Z芬尼做為埃利亞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通過批判荷馬和赫西阿德對于神的傳統(tǒng)觀念而確立自己的思想。傳統(tǒng)的神是多元化、人格化、世俗化的。先人對神的描述,同描述人間的現(xiàn)一世生活并無質(zhì)上的差別,這在克塞諾芬尼看來是對神的貶低,他主張神的不生不滅和永恒性,認為神是靜止的,而且全視、全知、全聽,能夠以其心靈左右一切。他提出了一個很有影響的觀點:“神,即“一”。強調(diào)只有神乃是最強者,只有神與萬物,宇宙相結合才是可靠的:同時,

11、他強調(diào)這個“神”是根本不動的,是永恒存在的。這些觀點的意義和影響在巴門尼德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巴門尼德正是抓住了克塞諾芬尼的這個“神”或“一”,進一步抽化出了他作為萬物本原的抽象的概念“存在”,并賦予他的“存在”既“一”又“全”的屬性。巴門尼德在提出“存在”是獨立的本體范疇時,改造了赫拉克利特的“存在”,也繼承了畢達哥拉斯的“數(shù)”,但主要還是繼承和發(fā)揮了他的先驅(qū)克塞諾芬尼的思想。具體說來,他論述“存在”具有下列特征:存在是水恒的,不生不滅的;存在是一,是連續(xù)的、不可分的;存在是不動的;存在是有限制的,形如球體;只有存在可以被表述被思想,只有存在才是真實的名稱。在他看來,只有具備以上特點的

12、“存在”,才是真實可靠的。四、赫拉克利特“火”是萬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指出:“這個世界對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創(chuàng)造的,它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 英羅素著,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上卷,商務印書館1963年8月第一版,54頁。在赫拉克利特看來,這個萬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由任何的神靈,也不是由任何的人所創(chuàng)造的,它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也是一團永恒的活活燃燒的火,它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燒,按照一定的分寸熄滅。顯然,他的這個觀點不僅明確地回答了關于世界萬物的本原是什么這個問題,并且也強調(diào)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動性和秩序性的特點。與此

13、同時赫拉克利特也指出了世界是物質(zhì)的,而并非是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間接地批評和指責了流傳很久很久的關于上帝創(chuàng)世論的觀點。不過赫拉克利特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就是用自然界某種具體的物質(zhì)(火)來試圖追尋世界的本原,闡述世界的本性和形成的過程,這一點赫拉克利特和其它同一時期的許多自然哲學家們相同,他們都共同犯了相同的錯誤。但是這些錯誤是不可能掩蓋或者說是無法掩蓋這些哲學家的偉大之處的。他們在哲學界邁出了標志性的步伐,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五、恩培多克勒“火、氣、水、土”是萬物的本原恩培多克勒以其“四根說”而著稱,該學說認為宇宙由火、氣、土、水四種固定基質(zhì)(今作元素)組成 德奧特弗利德·赫費著,張嚴、唐

14、玉屏譯世界哲學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1,11頁。其中每一種都是永恒的,但是它們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來,這樣,便產(chǎn)生了我們在世界上所發(fā)現(xiàn)的種種變化著的復雜物質(zhì)。亞里士多德簡短地把他的思想這樣總結起來:“恩培多克勒”在三種元素:火、空氣、水(這些中的每一個在從前被這個或那個哲學家認作原理)之外“加上作為第四個原理的土”;并且說:“這些東西永遠常在,并不變易,只是按多少不同而化合、而分離,總合為一,而又從一出來” 德黑格爾著,賀麟、王太慶等譯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8月第一 版,355頁。四根有時從多中生一,有時從一中生多。前者表示生成,后者表示朽滅。但根卻保持

15、整體數(shù)量的不變,即“全體的每一部分即不盈也不缺”。六、阿那克薩戈拉“種子”是萬物的本原阿那克薩戈拉開始尋求萬物的構造成分。他把萬物的構造成分歸結為“種子”。亞里士多德及后來的哲學家稱之為“同素體”,意思是“相同的部分”。因為按照阿那克薩戈拉的看法,被種子合成的事物,其部分相互間相同,又同被合成的整休相同。他不認為存在什么生成或滅亡,存在著的只是那些存在著的事物的混合和分離。所以,生成應是混合,滅亡應是分離。同素體無生滅,是永恒存在的。各種各樣性質(zhì)各異的種子被混合在一起,不過,哪一種性質(zhì)的種子在量上占據(jù)優(yōu)勢,就規(guī)定了這個混一合物的性質(zhì)。阿那克薩戈拉向人們提供了一種非感性的性質(zhì)各異的“種子”,而不

16、象畢達哥拉斯那樣傾向于“特性”,更不象巴門尼德那樣要確立一種哲學的核心鐸念。作為萬物構造成分的“種子”只是一種統(tǒng)稱,在“種子”這一概念下涵慨著無限多樣事物的內(nèi)容。這個概念的“外延”是無限的,在“種子”這一概念下涵概著無很多樣事物的內(nèi)是個真正的哲學概念。七、原子論派“原子”是萬物的本原原子論是早期希臘哲學的重要成就。其代表人物是留基波和德漠克利特,尤其是后者。留基伯和德漠克里特看到了前人思想的局限,即看到:如把堅持世界萬物的存在同承認事物的運動變化割裂開來,則無法說明現(xiàn)實的客觀世界。于是為了在堅持世界存在的基礎上恢復運動的觀點,他們就把巴門尼德絕對充滿的唯一存在的世界本原改造成了真實存在的無數(shù)“

17、原子”,終于形成了他們的原子論學說。他們規(guī)定:所有原子都是在睦質(zhì)上相同,而在形狀、位置和排列次序上不同的,而且這些原子都在不停地運動著。正是這樣的不同和運動形成了豐富繁雜的世界萬物。原子論學說達到了前蘇格拉底哲學時期對世界本原探討的最大成就。從早期希臘哲學家們在探討世界本原這個基本問題的歷史過程中表明,早期希臘哲學一開始探討時就產(chǎn)生了認識上的分歧,形成了兩種對立的傾向。由伊奧尼亞派到原子論學派經(jīng)歷了由“水”“無限”“氣”到“數(shù)”、“火”、“存在”等再到“原子”的發(fā)展。雖然他們從各自立場出發(fā)對本原的表達有異,但從這一探討中,不難看出這是一個認識上的逐步深化的過程,而且在這一認識過程中帶有反復出現(xiàn)的過程,這種在早期人類認識史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