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的痕跡鑒別方法_第1頁
古代瓷器的痕跡鑒別方法_第2頁
古代瓷器的痕跡鑒別方法_第3頁
古代瓷器的痕跡鑒別方法_第4頁
古代瓷器的痕跡鑒別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瓷器的痕跡鑒別方法txtcopy (復制)別人的個性簽名,不叫抄襲,不叫沒主見,只不過是感覺對了。遇到過的事一樣罷了。古代瓷器的痕跡鑒別方法受賞 2 藏幣2008-10-25 11:50:53 |xx 骨董店|瀏覽(51)次| 收藏| 分享| 送鮮花古代瓷器的痕跡鑒別方法雅昌藝術網專稿 2008-9-2 15:46:58【字體:大中小】眾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國收藏界最受關注的門類之一。近年來,隨著關 注、收藏的群體越來越多,市場中藏品的流通量沒有減少反而 “水漲船高 ”。對 于這種異常的現象,我們不能說市場中流通的就沒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著 一定數量的贗品。那么如何鑒別瓷器的真?zhèn)?,就成?/p>

2、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學習的 問題,下面我結合近些年在實踐中的觀察和研究,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一、瓷器收藏品市場如今的收藏市場極為混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 學術觀點方面:由于我們近三十年來改革開放,很多的基本建設都在同步發(fā)展,在大興土 木工程的同時,出現了很多的遺跡、遺址遭到破壞,也有部分得到發(fā)掘,還有 更多的一部分被盜掘的現象。就考古范疇來講,很多的遺址都通過科學的方法 發(fā)掘出來了,使很多傳統(tǒng)的觀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比如說,傳統(tǒng)說法北齊時 期(550577 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國最早的瓷器,通過這兩年在河南鞏義市 一個瓷窯遺址的發(fā)掘,發(fā)現了北魏 (420534 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現年

3、代又往 前提了 ;還有,南京發(fā)現了三國時期 (220265 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現時期 從唐代 (618907 年)提到了三國。這些都是在科學的發(fā)掘過程中對原有的觀點提 出了修正。再比如說,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窯,隨著科學考古的發(fā)掘研究發(fā) 現,有些學者專家提出了不同的認識和見解,原本簡簡單單的一個宋代鈞窯, 現在有了北宋說 ;金代說 ;元代說 ;元末明初說。從北宋到明初這么一個漫長的過 程,都有不同的依據在支持各種學說的論點。這些發(fā)現雖然豐富了學術氣氛, 同時也應該注意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一個學說的出現,我們的市場就會 隨之出現一種觀點、出現一種 “產品 ”。比如說,唐代青花說,從上世

4、紀七八十 年代以來,揚州唐城遺址發(fā)現的唐代青花,經過考證是河南鞏縣窯燒造的,可 以說在三十年內沒有更多的動靜,沒有更多的學術爭論,市場見到的也少之又 少。現在隨著鄭州市一個發(fā)掘報告,證明在河南鄭州市發(fā)現了兩件從唐墓出土 的塔式罐是唐代青花,在市場上就見到了大量的唐代青花。也就是說一些本來 是純學術上的爭論,被市場商業(yè)化運作所利用,或者是借著學術上的爭論,出 現一些相應的產品。那么就目前來講,我認為唐代的青花有三種情況,A、真品;B、老胎后做,就是在原來的白胎上加彩后重新燒C、純新的仿制品。由此看來,在目前學術研究或收藏品市場中,學術上的新觀點我們要關 注,同時也要關注市場方面的變化。舉個例子柴

5、窯說,一些藏友在看書過程中 看到,記載的五代時期柴窯瓷器的特點是:瓷胎,薄如紙 ;敲擊聲,聲如罄。這些藏友凡是見到有薄如紙的瓷器,就認 定是柴窯,是一個大的發(fā)現。我想說我們在收藏過程中,除了對實物的一個鑒 別以外,同時也要關注學術界的一些動態(tài),去了解一些瓷器燒造基礎常識和時 代特有的制瓷工藝特征,對收藏會有裨益的。2. 鑒定方法方面:從鑒定的方法的角度看,目前有科技檢測和傳統(tǒng)的目鑒方法。我個人認 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以后勢必要走上科技檢測這條路,但是我們也應該客觀的 看到,中國的古陶瓷上下幾千年來,分布地域廣袤、窯口眾多,燒造出的品種 也非常繁多。而且瓷器在同一窯燒造過程中,由于溫度、窯位變化的

6、不同,產 生的結果也不同 ;南北方的地域不同,所用瓷土也要差異 ;燒窯所用的燃料有煤和 柴,燒成的瓷器也有差異。這就是科技檢測面臨的非常大的一個難題,它需要 一個非常龐大的數據庫的支撐,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把原來某個雜志上發(fā)表的數 據搬過來應用。就目前科技檢測來講,很多藏友都關注其結論不是定語,而是 屬于中性詞藻。如數據基本相同、成分基本相符、結論僅供參考等等。目鑒過 程也是因人而異,完全憑個人的修為、閱歷、經驗去鑒定?,F在的鑒定人才、 鑒定專家太多了,有些專家則是古往今來各個門類通吃,無所不精。我不否認 有奇才專家,但是我想他總有精通某一門類的,也會有某一門類相對較弱。還 有一部分專家鑒定是以盈

7、利為目的,明明是一件假的東西還要開一個證書,運 用非常華麗的詞藻,最后關鍵詞寫 “這是一件 “珍”品,很有收藏價值 ”。市場經濟 就是這樣,為了牟利,利用收藏者的情感搞文字游戲。3.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就是造假、仿品,我之所以把造假、仿品放在第三 類,是由于造假古往今來都有,民國時期更盛。造假有以盈利為目的的造假, 也有彰現國力的造假,比如說康雍乾時期,對以前的東西無所不仿,仿完的東 西就落上自己的款識,他是在彰現自己的國力,彰現自己的能力。所仿的瓷器 器型、紋飾追求原物的風格,但是打上本朝的款,這也說明一種工藝傳承的過 程?,F代仿品除了一比一按照實物的仿,還有憑空想象、臆造行為。我認為這 種

8、仿造都屬正常范疇。因為,仿者畢竟是燒出一件真的瓷器,他雖然以盈利為 目的,但是幾百或幾千元的價格已經說明這是一件仿品。目前,多數藏友收藏 贗品的原因是收藏者自亂陣腳,拿這種便宜貨當 “撿漏 ”買,再加上一部分專家 不負責任的鑒定,襯上一些學術界的爭論,也是造成收藏市場混亂的因素之二、瓷器鑒別方法思考就鑒定來講,沒有捷徑可走。但是,有規(guī)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理智,就 是我們獲取好方法好捷徑的基礎。如果沒有理性的東西,總想跳躍式的尋找途 徑、撿些漏,我認為是最危險的。本文主要是論述自己在對古代瓷器 “目鑒 ”過程中積累的心得 痕跡鑒別方 法。對古陶瓷的鑒定來講,從傳統(tǒng)上,不外乎對瓷器的胎、釉、款識、

9、紋飾、燒造工藝、制作工藝、窯口特征幾方面來鑒定。有的書上或者有的專家在講課 中,對一些時代特征的分析非常透徹,目前尚難以突破。但是,也很難讓人理 解。為什么呢 ?應為所有結論完全憑自己的感覺所書。比如說,宋代定窯胎子非 常致密,釉色非?,摑櫍醒傈S色淚痕?,摑櫟绞裁闯潭取⒅旅艿绞裁闯潭?, 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你認為潤、致密 ;我認為不潤、不致密 ;沒法比,無法量 化。如果拿宋代定窯的胎質跟明、清代相比,它肯定胎子不是很致密,燒造溫 度沒有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窯瓷器的溫度高。許多收藏愛好者反映,瓷器教科書上描繪的詞匯,讀起來非常動聽,卻很 難理解。究其緣由,主要是感官的東西太多,缺少量化的標準,很難讓

10、人掌 握。古代瓷器年代的鑒定取決于什么 ?是鑒定者的感覺 ?是鑒定者經驗的積累 ?還 是鑒定者所掌握的科學方法 ?如果說三者都有,依然讓人難以理解。于是,不知 何時鑒定者在神秘光環(huán)的照射下令人敬畏,不止讓同行迷茫,更讓藏友 仰”。由此看來,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各式鑒定證書能有這么大的市場了。對古代瓷器鑒定是否真的沒有標準嗎 ?我認為,鑒定古代瓷器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有廣義概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概念是類比法。比如說龍泉窯、越 窯、臨汝窯還有鈞窯,每個窯在隨著它的早期、中期、晚期的發(fā)展進行類比;同時也可以各個窯之間相類比。由此,得出胎、釉、繪畫、款識、窯口及燒造工 藝的鑒定方法。關于這五個方面鑒定

11、方法,我認為有關瓷器鑒定的書中已經寫 的很多了,這里不做贅述。狹義的概念是痕跡鑒定法。是筆者在對古代瓷器鑒定過程中的心得。用觀 察痕跡的方法去鑒別古陶瓷的真?zhèn)?,我以為這種方法屬于狹義鑒定方法概念的 范疇。應為這種方法的特點有兩點優(yōu)勢:A、便于入門初學,不掌握基礎鑒定方法者應用B、對具有鑒定古代瓷器能力者,有更上一層樓感覺。首先古陶瓷來源不外乎有三種:(1) 傳世瓷器,就是那些代代傳下來的沒有入過土的或者是早年間出土經過 幾代傳下來的 ;(2) 出土瓷器, 無論是窖藏、窯址、墓葬還是遺址,反正是在土底下埋著的 挖出來的 ;(3) 海撈瓷器,也就是出水的,像前幾年安徽 -河南段大運河河道改造、興修

12、 水利或者是疏通河道出土或海里打撈出水的瓷器。對于這三種古陶瓷的來源的鑒定,是可以量化的,應為無論哪種都必然帶 有相關痕跡。關鍵是我們如何去掌握這三種痕跡的特點,當掌握這三種痕跡的 主要特征以后,就可以判別一般瓷器的真?zhèn)?;如果對古代瓷器的胎、釉、款識、 工藝、繪畫風格、用料和窯口特點有研究,我想是一個事半功倍的途徑暨鑒定 的捷徑就為人們所掌握。三、傳世瓷器的痕跡研究不同傳世文物遭歷的磨難不一樣,它所走過的歷程不一樣,遺留下來的痕 跡也不一樣。無論在什么環(huán)境下產生的什么痕跡,為把這些不一樣的痕跡進行 量化,筆者通稱為傳世過程中的使用痕跡。以盤、碗的使用痕跡為例,因為盤和碗總是要疊壓在一起放置的

13、,所以就 必然會產生瓷器與瓷器摩擦的痕跡。與瓶和罐的使用痕跡和盤碗相比,磨損痕 跡不一樣的,主要表現在底足、口沿或體部最易磨損的地方。通過對使用痕跡 的辨識,我們能夠找出它的規(guī)律用來區(qū)別后期仿品人為做出來的 “使用痕跡 ”, 這樣就將痕跡鑒定方法量化了。比如說,盤或碗,無論它的底足多么光滑,由 于疊壓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磨損程度自然而然的會加重。大家都觀 察到,古代瓷器的釉每個時期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特點,其中一個方面就是釉 面和底足不完全在一個水平面上,有凹凸不平的現象。因為它是純手工產品, 在燒造過程中它會產生水分的燒失,胎子的燒結,這些都會存在一個收縮比。 而由于凹凸不平瓷器的磨損

14、程度也會隨之不同,凸出來的部分磨損會多一些, 凹進去的部分磨損會少一點甚至沒有,也就是說磨損程度是自然形成的。而仿造的磨損是如何形成的呢,民國以來,大約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 以前,一件瓷器的打磨方式是用一塊麂皮慢慢的去擦,主要為了擦掉瓷器上最 刺眼的 “火光”,只要瓷器上的光柔和了,就會產生一種年代感。鑒別這種人工 打磨,只要通過肉眼或放大鏡在光線合適的情況下就能夠發(fā)現有均勻的相同規(guī) 律的摩擦痕跡,這種摩擦痕跡是與自然磨損痕跡不同的?,F在去光的方法就很 多了,有時候一件瓷器,尤其是瓶和罐,先用手摸,感覺手是非常澀不是很光 滑,有的局部地方更澀,我們就會跟人家說,你這件東西是經過藥物處理的,

15、把釉面的光澤處理掉,由于酸性藥物處理過程中會侵蝕到釉面里面去,破壞了 瓷器釉面的玻璃相,隨著時間的推移會使釉面產生出一種發(fā)澀的感覺,也就是 它玻璃化的瓷面受到了損害。那么我們傳世文物的一些瓷器,即使在使用過程 中失去了原有的光澤,用手撫摸的時候也不會出現澀的感覺,而是非常光滑 的。如制造盤和碗疊加的 “磨損”,就用電動工具加上一個布輪,這時候你會發(fā) 現,這樣制作出來的 “磨損 ”不是光磨掉了瓷器的光,而是把釉的表面都磨下去 一層。但是在合適的光源下甚至用放大鏡看,你很難找出它摩擦的一種規(guī)律, 好像這件東西使用了很長時間一樣,已經磨損到一定程度了,在鑒別使用痕跡 的時候,也需要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

16、。再有一種情況,無論是缸、罐還是瓶, 由于它的重量非常重,隨著時間長短不同,所處環(huán)境不同,底足勢必就要有一 定的磨損,無論磨損的輕、重,總之要磨損。正常的磨損翻過來一看,底足中 間最高出的部分,磨損程度最多,凹下去的地方它不磨損或者是磨損線很窄。 而有的磨損又是什么樣呢 ?一個泥鰍背形式的底足,底足的平面、外墻和里墻都 有磨損,而且磨損的程度幾乎一致,那么這種磨損和正常的磨損明顯不一樣。 其實鑒別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按照正常使用的規(guī)律去分析這些問題。現在外面 做假也好,做舊也好,他不管你這些,你不是說越斑駁年代越久遠嘛,尤其是 宋代時期老窯的東西,他就恨不得釉子都給你磨損掉。用什么方法我不清楚,

17、但是他有個問題,該磨損的地方不磨損,不該磨損 的地方都磨損掉了 ;或者是該磨損的地方磨損了,不該磨損的地方也磨損了。再 用罐子舉個例子,一個罐子它的肩部和腹部是凸出來的,是一個半球狀的,在 腹部下面勢必要往回收一點,那么收的部分的磨損程度肯定要比凸出部分的磨 損程度要小的多,這時候我們往往看到,肩部有磨損,腹部有磨損,下收磨損 的更嚴重,就是說磨損的比例不是正常的,這也是我們判別一件器物它使用痕 跡懷疑的一個方面。而瓷壺,大家都知道流和柄是最容易磨損的、蓋是最容易 丟失的,其次才是口部最容易磕壞,當我們看到一把壺,壺蓋沒有什么磨損, 甚至連使用痕跡都沒有,壺嘴丟了一半,壺底和柄里面都有一道的劃

18、痕,就像 磨損過了。我認為,這件東西我們先不管它好壞,就從基本的一個磨損程度足 以支持我們對這件東西產生懷疑,通過我們的懷疑再結合它的胎、釉、器型、 燒造窯口去辨別,都會有一定的心得。當然,我不是說這種磨損痕跡是一個絕對的,一定要和它的胎、釉、燒造 工藝和紋飾等相結合。由于我們現在書很多,真品很少,過手的真品就更少, 我認為通過這種方法能夠走個捷徑。磨損痕跡對瓷器的辨別是非常重要的,包 括在磨損痕跡過程中出現的 “傷”,比如說,使用過程當中,盤子的口缺了或者 罐子有個磕口,腹部有一個雞爪紋,隨著磕的痕跡的加重有的釉面崩開了、剝 釉了,上面的粉彩有劃痕,或者劃的不清楚了。特別是清康熙時期,一些灑

19、藍 瓷器上的金彩幾乎都見不到了,只能夠看到金彩留下的痕跡,這都是屬于傳世 文物中使用痕跡的范疇。當然,我們看使用痕跡范疇時也要全面的看,比如 說,一件罐子,它的底足磨損程度一般或者是沒有磨損,它的腹部出現了一個 或者兩個雞爪紋,口部出現了一個崩口,或者是爆釉爆的很嚴重,那么我們要 掌握一種方法,在辨別這種使用痕跡時,要學會去思考和分析,這件瓷器在什 么情況下有可能產生出這樣的雞爪紋 ?在什么情況下有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磕痕 ? 在什么情況下出現剝釉現象等。如果光看到有傷有缺有磨損的痕跡,而忽視了 分析,那么我想至少我們在辨別使用痕跡方面是不全面的,因為現在市場出現 很多假的使用痕跡,我們也要不斷的

20、學習和辨別。比如說一個罐子,它的磕痕 受力點是什么,缺損以后它的斷面層的痕跡是人為做上去的,還是隨著時間的 流逝附著上去的 ;包括剝釉,是人為的剝釉還是在使用過程中由于它燒造工藝特 點所決定而產生出來的一種剝釉。這些方面我們都需要去認真的觀察、體會和 揣摩。不可以有這樣一種想法:看到這種現象,就認為這件瓷器這么好卻出現了殘缺,價值降低了可惜 了,其實,可不可惜這些都是后話,你必須先判別它的原因,它的真和假。筆者最近在宣武區(qū)博物館鑒定的過程中,發(fā)現民國的瓷器特別豐富,解放 前后時期的瓷器也有相當一部分。有些東西擱在市面上流通,我們就會把它列 為現代仿品,也有一部分就列為民國,忽視了對這段空白期的

21、填充。每段時期 瓷器都有每段時期的特點,如果僅按一個朝代的結束而終結一個鑒定方法是不 可取的,它會有一個延續(xù),那么在這批瓷器里面有相當一部分能夠看出它的使 用痕跡,也有一部分是近幾十年來沒有人動過的,上面全是塵土,底足磨損程 度不是很強,因為民國瓷器要比清代瓷器磨損程度輕的多。我的意思就是說,一件瓷器 無論它在什么情況下,一定要對磨損程度有一種合理的解釋,而不能僅限于磨 損而磨損,有不合理的磨損,再結合其他方面的鑒別就很容易找到能夠讓我們 質疑的地方。四、出土瓷器的痕跡研究出土文物最大的特點也是最容易量化的就是在土下埋藏的痕跡,也就是土 蝕、水蝕的痕跡。我們搞陶瓷研究的人員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

22、在博物館,另外一部分就是 搞考古的。那么作為博物館來講,對出土痕跡的辨別、認識不是很清晰,以前 我在文物庫房的時候對 “土 ”不太感興趣,也沒加以注意,需要展覽的時候,有 時候連瓷器表面的土也不清理就直接擺上展臺了,認為這樣最起碼能說明是出 土的文物。現在展陳理念不一樣了,展臺上的文物都非常干凈,這就需要清 洗?,F在市場上見到的大量瓷器、陶器都以出土自居,甚至有的瓷器、陶器包 括銅器、石刻在內,幾乎讓土覆蓋的連本來面目都分不出來了??墒?,一件出 土文物無論瓷器、玉器、銅器包括石刻,滿面被泥裹著的現象少之又少,尤其 是在北方地區(qū),甚至幾乎不會出現,北方地區(qū)非常干燥,它不可能這么多泥土 裹著,在土

23、里面是有土蝕,水蝕的現象,但是它不可能像個泥蛋一樣包著,這 是不現實的。在市場上也有一種現象,由于湖南、湖北地下水位高,它水蝕的 感覺是不一樣的,現在作舊的贗品和真品很難分辨出來,湖南、湖北的青銅器 運到北京幾乎沒有市場,也就不再運到北京了。南方瓷器和北方瓷器的出土痕 跡區(qū)別在于,南方出土瓷器水漬非常嚴重,北方出土瓷器土痕要多于水漬,而 且堿性土質對釉面的腐蝕程度較大,有時候釉面甚至被土蝕的沒有光澤了。土 蝕的痕跡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出土文物的土一定要結實,要有貼骨的感覺,就 是說泥土和瓷胎,瓷釉貼合的非常緊密。好比我們到農村看到一個高出地表的 臺地,斷面千瘡百孔,雨淋、水沖加上微生物和植物的根

24、都在那里裹著,看上 去特暄,但是當你把表層扒下去后會發(fā)現土是特別結實的,出土的土一定要是 這種感覺。因為任何一件東西埋在地下只要經過幾十年以上,沒有干擾處于一 種全封閉的狀態(tài),隨著地下水位的升降、時間的沉積,土壤一定是結實的。我 們看到瓷器上裹著的土是暄的,肉眼看上去土成顆粒狀,這時應為土壤內含的 水分相對來說是比較多的,水分少很難附著在瓷器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壤 中的水分不斷的流失,土的表面很容易形成顆粒狀。通過筆者這幾年的鑒定觀 察,一件瓷器上附著的土壤如果表面是顆粒狀,那么這件瓷器是贗品的可能性 就比較大。有藏友說,文物上保留的土都被買回家的時候清理干凈了,已經完全看不 到出土痕跡了,

25、可是,我要申明一點,出土痕跡不是僅僅去尋找土,是要找到 土蝕、水蝕的痕跡,而不是說土刷干凈就沒有出土痕跡了,我們不是以土來辨 別東西的真?zhèn)?,而是根據埋在地下土蝕出現的現象來辨別真?zhèn)?。一件東西釉面 的光潔度遭到破壞是土蝕痕跡的主要特點,我們在鑒別瓷器的時候,往往會碰 到這樣一種現象,器物上面不全都是土,只是其中一部分有土或者有土蝕的痕 跡,而它侵蝕的部位非常值得懷疑。比如說,一個罐子的肩部有土蝕的痕跡而 整個下部都沒有任何土蝕的痕跡,這種現象我認為解釋不通,因為中國有一個 傳統(tǒng)的習俗,死者為大,凡是為死者陪葬的東西一定會擺放好,不可能把罐子 口朝下的斜放,當然有的大墓葬里面的東西是七扭八歪的,這

26、是由于地下水位 上漲時東西都漂浮起來,水位下降時東西自然就倒了,也不是擺放的時候亂擺 的,有的東西土蝕的位置不對,痕跡不符合基本的瓷器在地下埋藏的原理,也 是我們提出質疑的一個理由。其實,這些鑒定方法沒有什么玄妙的地方,完全 就是一個生活規(guī)律的總結,只不過有時候有所忽視,如果我們把這些方面重視 起來,對鑒定會有一定的幫助。還有一點大家都知道,凡是土壤里面埋藏過的 東西都會有土香味,注意這里是土香味不是土味,但是土香味如何量化呢,一 件東西的埋藏由于幾百年沒有經過人為干擾,隨著地下水位的升降,土壤得到 了局部的凈化,這種土我們稱之為凈土,聞上去有一股撲鼻的土香味;而現在作假的土味,由于離不開土、離不開能夠附著到瓷器上造成土蝕現象的化學物 質,聞上去的感覺就會很臟,這兩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五、XX瓷器的痕跡研究大約 2-3 年前嘉德有一場拍賣是海撈瓷器專場預展,我看完以后感覺這場 海撈瓷器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很多海藻或貝殼類附著的痕跡。同時也聽到有些藏 友說,海撈文物好鑒別呀,只要看到海藻或貝殼類附著的痕跡就行了。其實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