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數的認識》課后反思_第1頁
《11~20各數的認識》課后反思_第2頁
《11~20各數的認識》課后反思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1120各數的認識課后反思 1120各數的認識 是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 1 節(jié) 的教學內容,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 1120各數,知道這些 數是由 1 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 2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本節(jié) 課的難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數位概念。2019年 11月份,我有幸參加了管城區(qū)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通過 這次比賽, 使我真正意識到了教師終身學習和不斷反思的重要性。 現 把我講的這節(jié)公開課的一些所得所想總結如下:1、巧妙設計教學情境, 讓學生身臨其境。 在本節(jié)課的開端,我以“古 人計數 ”的故事導入,當我詢問學生 “你知道牧羊人一共數了幾只羊 嗎?”學生竟然有些茫然。事后,

2、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設計,與 其讓學生成為旁觀者,不如讓學生成為當事人。我應該這樣子詢問: “如果你是牧羊人,你知道你一共有幾只羊嗎? ”2、讓預設成為生成的基石。吳正憲老師說過: “教師要使預設的問 題,是學生想要研究的問題。 ”引出 “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 ”進而推 出 “一捆就代表一個十 ”課題后,我設計了一個動手操作的游戲環(huán)節(jié): 讓學生依次擺出從盒子中數出 11根、 13 根等數量不同的小棒,看誰 數得又快又好。 令我沒有預料到的是, 部分學生竟然把捆好的一捆小 棒重新拆開,試圖一根一根地數。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前面環(huán)節(jié) 的設計,沒有突出計數單位 “十”的在日常生活計數或數數中的

3、重要作 用。其次,教師面對自己沒有預設到的課堂生成,在平時的教學過程 中也要注重積累一些教育機智。3、教師要善于發(fā)問,努力融愛于語言的錘煉中。有位我非常敬重 的教育家對我說過: “你的語言素養(yǎng)決定你的課堂效率和效果,你千 萬別把教室變成你的演講場所,哪怕你有超常的表達天賦。 ”教師的 語言要精練、吸引人,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課堂上容易過于頻 繁地提問一些看似有效,實則沒有真正啟發(fā)孩子思考的問題,譬如: “是嗎? ”對“嗎? ”同“意嗎? ”你“們聽懂了嗎? ” 觀察內容的選擇,我本著先靜后動,由近及遠的原則,有目的、有計 劃的先安排與幼兒生活接近的, 能理解的觀察內容。 隨機觀察也是不 可

4、少的,是相當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蟲等,孩子一邊觀察, 一邊提問, 興趣很濃。 我提供的觀察對象, 注意形象逼真, 色彩鮮明, 大小適中,引導幼兒多角度多層面地進行觀察, 保證每個幼兒看得到, 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說得正確。在觀察過程中指導。我注意幫助幼兒 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即按順序觀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點觀 察,觀察與說話相結合,在觀察中積累詞匯,理解詞匯,如一次我抓 住時機,引導幼兒觀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劇變化,烏云密布,我問 幼兒烏云是什么樣子的,有的孩子說:烏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 說“烏云跑得飛快。 ”我加以肯定說 “這是烏云滾滾。 ”當幼兒看到閃電 時,我告訴他 “這叫電

5、光閃閃。 ”接著幼兒聽到雷聲驚叫起來,我抓住 時機說: “這就是雷聲隆隆。 ”一會兒下起了大雨,我問: “雨下得怎 樣?”幼兒說大極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較觀察,讓幼兒掌 握“傾盆大雨 ”這個詞。雨后,我又帶幼兒觀察晴朗的天空,朗誦自編 的一首兒歌:“藍天高,白云飄,鳥兒飛,樹兒搖,太陽公公咪咪笑。這樣抓住特征見景生情, 幼兒不僅印象深刻, 對雷雨前后氣象變化的 詞語學得快,記得牢,而且會應用。我還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幼兒 聯(lián)想,讓他們與以往學的詞語、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在發(fā)展想象力中 發(fā)展語言。如啄木鳥的嘴是長長的,尖尖的,硬硬的,像醫(yī)生用的手 術刀一樣,給大樹開刀治病。通過聯(lián)想,幼兒

6、能夠生動形象地描述觀 察對象。4、教師要學會放手,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新授課時, 我總是擔心孩子們回答不出來、學不會怎么辦,總是替學生去回答。 學生課堂討論和思考沒有真正做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從長遠考 慮,這對于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是不利的。比如,這節(jié)課中,我在處 理數一數的練習題時,小天使問道: “你有什么發(fā)現嗎? ”剛開始學生 回答不上來,但教師不要過于心急,應該循循善誘,逐步讓學生發(fā)現 “十加幾,就是十幾。 ”最后,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反思, 能夠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 遠更廣闊! 宋以后,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 “教諭 ”。至 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 “教習 ”。 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 “教習 ”一稱。其實 “教諭”在明清 時還有學官一意, 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 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 生員者則謂 “教授”和“學正”。 “教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