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專題10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如圖所示為一拉桿旅行箱的示意圖將其視為杠桿,O為支點,B為重心,BC為豎直方向,A為拉桿端點已知箱重為250N,OA為120cm,OC為24cm。(1)圖中在A點沿圖示方向施加動力F,箱子靜止則動力F的力臂為 cm,大小為 N。(2)使拉桿箱在圖示位置靜止的最小動力為 N。(3)生活中,常把箱內(nèi)較重物品靠近O點擺放,這樣使拉桿箱在圖示位置靜止的最小動力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2用如圖所示的器材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實驗前調(diào)節(jié)杠桿上的 ,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保持水平靜止,這是為了 。(2)在已經(jīng)平衡的杠桿的左側(cè)鉤碼下加掛鉤碼,為了使杠桿盡快平衡
2、,下列做法正確且合理的是 。A只把右側(cè)鉤碼向右移 B只把左側(cè)鉤碼向左移C把左右兩側(cè)鉤碼同時向左移動 D把左右兩側(cè)鉤碼同時向右移動(3)杠桿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平衡時,F(xiàn)1L1F2L2,此時動力作用的效果與阻力作用的效果互相抵消。據(jù)此,如果杠桿受到動力F1、F2和阻力F3三個力的作用,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呢?請你提出猜想: (用公式表達)。3小飛用圖1裝置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設彈簧測力計和鉤碼對杠桿的拉力分別為動力F1和阻力F2,l1和l2分別表示動力臂和阻力臂。他的實驗思路是改變F2、l1和l2,測得杠桿平衡時所需的拉力F1,來尋找F1、F2、l1和l2四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已知實驗前已調(diào)節(jié)杠桿
3、在水平位置平衡,彈簧測力計的量程為05N,杠桿上每一格長10cm。實驗次數(shù)阻力F2/N阻力臂l2/cm動力臂l1/cm動力F1/N143330 2418302.4347.5301.0(1)為便于測量力臂,彈簧測力計應沿 方向拉杠桿,并使之在 位置平衡;(2)小飛首先保持F2和l1不變而改變l2,所獲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格所示,第1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放大圖如圖2所示,則F1 N,此時杠桿的類型與 (選填“筷子”或“老虎鉗”)相同;(3)為獲得更多組數(shù)據(jù),小飛繼續(xù)進行(2)中實驗,則為能順利完成實驗,在改變阻力臂l2時,l2應不超過 cm;完成上述實驗后,小飛接下來還應進行的實驗有保持 不變而改
4、變F2;保持F2和l2不變而改變l1。4在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每小格均等長)、鐵架臺、刻度尺、細線和若干個重為1N的鉤碼。(1)為了便于測量力臂要將如圖甲所示杠桿調(diào)節(jié)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平衡螺母適當往 (選填“左”或“右”)調(diào);(2)杠桿調(diào)節(jié)好后,進行了三次實驗,實驗情景如圖乙、丙、丁所示,以兩邊鉤碼的重力分別為動力F1和阻力F2,對應的力臂為L1和L2,由此可得杠桿的平衡條件為: 。實驗中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 (選填“A”或“B”):A取平均值減少誤差B使實驗結(jié)論具有普遍性(3)將如圖丁所示杠桿兩邊的鉤碼各撤掉1個,則杠桿 (選填“保持平衡”、“左端下沉”或
5、“右端下沉”);(4)如圖1所示,用細繩豎直向上拉,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則拉力F為 N;保持杠桿平衡,將細繩轉(zhuǎn)到虛線位置時,拉力F大小將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5)在生活、生產(chǎn)中經(jīng)常應用到杠桿的平衡條件,例如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zhì)量。某次用天平測量物體質(zhì)量時,如圖2所示,則物體的質(zhì)量為 g。5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實驗前,杠桿靜止時,發(fā)現(xiàn)杠桿左端低、右端高,此時杠桿處于 (填“平衡”或“非平衡”)狀態(tài),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調(diào)節(jié)。(2)調(diào)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用量程為5N的彈簧測力計在A點豎
6、直向上拉(如圖中M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2.5N;若彈簧測力計斜向上拉(如圖中N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 (填“大于”或“小于”)2.5N,此時拉力的方向與豎直方向的最大夾角為 (填“30°”、“45°”或“60°”)。(3)杠桿上每個平衡螺母的質(zhì)量為m,杠桿的總質(zhì)量(含兩個平衡螺母)為50m。實驗前,調(diào)節(jié)杠桿在水平平衡的過程中,若只將右端的平衡螺母移動了距離L,則調(diào)節(jié)前后杠桿(含兩個平衡螺母)的重心在桿上移動的距離為 (填“”“或“”)6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如圖甲所示,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則應
7、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調(diào)節(jié)(選填“左”或“右”,直到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測量 。(2)如圖乙所示,杠桿上的刻度均勻,在A點掛4個鉤碼,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在B點掛 個相同的鉤碼;當杠桿平衡后,將A、B兩點下方所掛的鉤碼同時朝遠離支點O方向移動一小格,則杠桿 (選填“能”或”不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3)如圖丙所示,若不在B點掛鉤碼,改用彈簧測力計在B點向下拉杠桿,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當測力計從a位置轉(zhuǎn)動b位置時,其示數(shù)大小將 。(4)如圖丁所示,已知每個鉤碼重0.5N,杠桿上每小格長度為2cm,當彈簧測力計在C點斜向上拉(與水平方向成30°角)杠桿,使杠桿在水平
8、位置平衡時,拉力F的力臂大小為 cm,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大小為 N。7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杠桿兩端的螺母作用是 。(2)小明用如圖甲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并收集了下表中的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3)小明又用如圖乙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請在圖中畫出拉F的力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應是 N(一個鉤碼重0.5N)(4)如圖丙所示,小紅實驗時在一平衡杠桿的兩端放上不同數(shù)量的相同硬幣,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她用刻度尺測出L1和L2,則2L1 (選填“”“”或“”)3L2。實驗次數(shù)動力/N動力臂/m阻力/N阻力臂/m10.50.21.00.121.00.151.50.133.00.12.00.15
9、【拓展】探究了杠桿的平衡條件后,小紅對天平上游碼的質(zhì)量進行了計算,她用刻度尺測出L1和L2(如圖丁所示),則游碼的質(zhì)量為 g。8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小華同學先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杠桿靜止在如圖甲所示的位置,此時杠桿處于 (選填“平衡”或“不平衡”)狀態(tài)。為了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時應向 調(diào)節(jié)平衡螺母,這樣做的好處是 。(2)某同學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后,得到的數(shù)據(jù)為F16N、l120cm、F24N和l230cm該同學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能否得出探究結(jié)論? ,理由是: 。(3)如果利用如圖乙所示裝置進行實驗,每個鉤碼重0.5N,杠桿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應為 N如果保持彈簧測力計拉
10、力作用點的位置不變,把彈簧測力計沿虛線方向拉,為了保證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示數(shù)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4)某次實驗中,用如圖丙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也能水平平衡(杠桿上每格等距),但老師卻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這種方式。這主要是以下哪種原因 (選填字母)A一個人無法獨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鉤碼C力臂與杠桿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數(shù)目過多(5)在探究實驗中部分同學們還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只要滿足“動力×動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阻力×阻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就平衡。a、你認為這個結(jié)論是 的。(選填“正確”或“錯誤”)b、如何用圖丁的裝置來驗證你的觀點?答: 。(6
11、)某同學想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來測量刻度尺的質(zhì)量。將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動刻度尺,找出能夠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點位置,記下這個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重心;如圖戊所示,將質(zhì)量為M1的物體掛在刻度尺左邊某一位置,向 (選填“左”或“右”)移動刻度尺,直到刻度尺能夠在支座上重新保持水平平衡。記錄物體懸掛點到支座的距離L1和刻度尺的 到支座的距離L2;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可以計算出刻度尺的質(zhì)量m (用題目中所給物理量表示)。試題解析1如圖所示為一拉桿旅行箱的示意圖將其視為杠桿,O為支點,B為重心,BC為豎直方向,A為拉桿端點已知箱重為250N,OA為120cm,OC為24cm。(1)圖中在
12、A點沿圖示方向施加動力F,箱子靜止則動力F的力臂為60cm,大小為100N。(2)使拉桿箱在圖示位置靜止的最小動力為50N。(3)生活中,常把箱內(nèi)較重物品靠近O點擺放,這樣使拉桿箱在圖示位置靜止的最小動力將變小(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解:(1)如圖,延長F畫出力的作用線AM,然后過支點作力的作用線的垂線段ON,則F的力臂就是ON,在RtANO中,NAO30°,所以ONAO×120cm60cm;B為重心,BC為豎直方向,則圖中OC為阻力臂,由杠桿平衡條件可得:F×ONG×OC,即F×60cm250N×24cm,解得F100
13、N。(2)F如紅色方向時,動力臂最長為OA,動力最小,由杠桿平衡條件可得:F'×OAG×OC,即F'×120cm250N×24cm,解得F'50N;(3)常把箱內(nèi)較重物品靠近O點擺放,這樣阻力臂減小,阻力不變,動力臂不變,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以判斷,最小動力將變小。故答案為:(1)60;100;(2)50;(3)變小。2用如圖所示的器材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實驗前調(diào)節(jié)杠桿上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保持水平靜止,這是為了消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2)在已經(jīng)平衡的杠桿的左側(cè)鉤碼下加掛鉤碼,為了使杠桿盡快平衡,下列做法正確且
14、合理的是D。A只把右側(cè)鉤碼向右移 B只把左側(cè)鉤碼向左移C把左右兩側(cè)鉤碼同時向左移動 D把左右兩側(cè)鉤碼同時向右移動(3)杠桿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平衡時,F(xiàn)1L1F2L2,此時動力作用的效果與阻力作用的效果互相抵消。據(jù)此,如果杠桿受到動力F1、F2和阻力F3三個力的作用,杠桿的平衡條件是什么呢?請你提出猜想:F1L1+F2L2F3L3(用公式表達)。解:(1)杠桿重心左移,應將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平衡螺母調(diào)節(jié)方向一致)向左調(diào)節(jié),直至重心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可忽略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2)在已經(jīng)平衡的杠桿的左側(cè)鉤碼下加掛鉤碼,為了使杠桿盡快平衡,調(diào)節(jié)左右側(cè)鉤碼向右移,可以做到盡
15、快平衡,使杠桿盡快平衡下列做法正確且合理的是D,把左右兩側(cè)鉤碼同時向右移動;(3)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知,杠桿的動力動力臂乘積之和,F(xiàn)1L1+F2L2;杠桿阻力與阻力臂的乘積F3L3,杠桿平衡時左側(cè)等于右側(cè),故杠桿的平衡條件提出的猜想F1L1+F2L2F3L3。故答案為:(1)平衡螺母;消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2)D;(3)F1L1+F2L2F3L3。3小飛用圖1裝置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設彈簧測力計和鉤碼對杠桿的拉力分別為動力F1和阻力F2,l1和l2分別表示動力臂和阻力臂。他的實驗思路是改變F2、l1和l2,測得杠桿平衡時所需的拉力F1,來尋找F1、F2、l1和l2四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16、已知實驗前已調(diào)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彈簧測力計的量程為05N,杠桿上每一格長10cm。實驗次數(shù)阻力F2/N阻力臂l2/cm動力臂l1/cm動力F1/N1433304.42418302.4347.5301.0(1)為便于測量力臂,彈簧測力計應沿豎直方向拉杠桿,并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2)小飛首先保持F2和l1不變而改變l2,所獲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格所示,第1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放大圖如圖2所示,則F14.4N,此時杠桿的類型與筷子(選填“筷子”或“老虎鉗”)相同;(3)為獲得更多組數(shù)據(jù),小飛繼續(xù)進行(2)中實驗,則為能順利完成實驗,在改變阻力臂l2時,l2應不超過37.5cm;完成上述實驗后,
17、小飛接下來還應進行的實驗有保持l1和l2不變而改變F2;保持F2和l2不變而改變l1。解:(1)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當彈簧測力計拉力方向與杠桿垂直時,拉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就是其力臂,這樣便于從杠桿上直接讀出力臂,由圖杠桿水平平衡時拉力方向應為豎直方向;(2)圖中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是0.1N,指針指在4N下面第4個小格上,因此彈簧測力計讀數(shù)為4N+0.1N×44.4N;筷子是費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目的是省距離,應用了實驗中的第1次實驗原理。(3)當F24N,動力臂l130cm,不變時,彈簧測力計的最大拉力為5N,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得在改變阻力臂l2時,l2應不超過
18、的數(shù)值:l237.5cm;根據(jù)控制變量法可知,探究F1與F2的關系必須保持l1和l2不變。故答案為:(1)豎直;水平;(2)4.4;筷子;(3)37.5;l1和l2。4在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每小格均等長)、鐵架臺、刻度尺、細線和若干個重為1N的鉤碼。(1)為了便于測量力臂要將如圖甲所示杠桿調(diào)節(jié)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平衡螺母適當往右(選填“左”或“右”)調(diào);(2)杠桿調(diào)節(jié)好后,進行了三次實驗,實驗情景如圖乙、丙、丁所示,以兩邊鉤碼的重力分別為動力F1和阻力F2,對應的力臂為L1和L2,由此可得杠桿的平衡條件為:F1L1F2L2(動力×動力臂阻力×
19、;阻力臂)。實驗中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B(選填“A”或“B”):A取平均值減少誤差B使實驗結(jié)論具有普遍性(3)將如圖丁所示杠桿兩邊的鉤碼各撤掉1個,則杠桿左端下沉(選填“保持平衡”、“左端下沉”或“右端下沉”);(4)如圖1所示,用細繩豎直向上拉,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則拉力F為1N;保持杠桿平衡,將細繩轉(zhuǎn)到虛線位置時,拉力F大小將變大(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5)在生活、生產(chǎn)中經(jīng)常應用到杠桿的平衡條件,例如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zhì)量。某次用天平測量物體質(zhì)量時,如圖2所示,則物體的質(zhì)量為72g。解:(1)由圖知,右端偏高,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需要將平衡螺母向右調(diào)節(jié);(2)杠桿調(diào)節(jié)好
20、后,進行了三次實驗,實驗情景如圖乙、丙、丁所示,以兩邊鉤碼的重力分別為動力F1和阻力F2,對應的力臂為L1和L2,分析上述數(shù)據(jù),可得出的杠桿的平衡條件是:F1l1F2l2(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本題為探究性實驗,實驗中多次實驗,是為了得出普遍性結(jié)論,避免偶然性,故選B;(3)如圖丁所示杠桿兩邊的鉤碼各撤掉1個,左端:2G×4L8GL,右端:G×6L6GL,左端大于右端,故左端下沉;(4)設杠桿每個格的長度為L,每個鉤碼的重力為G1N,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2G2LF4L,解得FG1N,保持杠桿平衡,將細繩轉(zhuǎn)到虛線位置時,拉力F向左
21、傾斜時,此時F的力臂變短,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力變大;(5)在天平的標尺上,1g之間有5個小格,一個小格代表的質(zhì)量是0.2g,被測物體的質(zhì)量為50g+20g+2g72g。故答案為:(1)右;(2)F1L1F2L2(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B;(3)左端下沉;(4)1;變大;(5)72。5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實驗前,杠桿靜止時,發(fā)現(xiàn)杠桿左端低、右端高,此時杠桿處于平衡(填“平衡”或“非平衡”)狀態(tài),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填“左”或“右”)調(diào)節(jié)。(2)調(diào)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用量程為5N的彈簧測力計在
22、A點豎直向上拉(如圖中M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2.5N;若彈簧測力計斜向上拉(如圖中N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大于(填“大于”或“小于”)2.5N,此時拉力的方向與豎直方向的最大夾角為60°(填“30°”、“45°”或“60°”)。(3)杠桿上每個平衡螺母的質(zhì)量為m,杠桿的總質(zhì)量(含兩個平衡螺母)為50m。實驗前,調(diào)節(jié)杠桿在水平平衡的過程中,若只將右端的平衡螺母移動了距離L,則調(diào)節(jié)前后杠桿(含兩個平衡螺母)的重心在桿上移動的距離為(填“”“或“”)解:(1)實驗前,杠桿靜止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如圖杠桿的右端
23、上翹,平衡螺母向上翹的右端移動。(2)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動杠桿時,動力臂是OA,當斜向上拉動杠桿時,動力臂變?yōu)镺M,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積不變,動力臂變小,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動力變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大于2.5N。阻力和阻力臂乘積不變,所以動力和動力臂乘積也不變,設杠桿每一個小格長度為L,彈簧測力計量程是5N,最大能提供5N拉力,2.5N×4L5N×L'所以,最小的力臂為:L'2L在 RtAMO中,OM2LOA,所以AMO30°拉力的方向與豎直方向的最大夾角:MANMAONAO90°30°60°(3)根據(jù)左側(cè)力和力臂乘
24、積變化量等于右側(cè)力和力臂乘積變化量。mg×L50mg×L重心在桿上移動的距離為:L故答案為:(1)平衡;右;(2)大于;60°;(3)。6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如圖甲所示,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則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diào)節(jié)(選填“左”或“右”,直到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測量力臂的大小。(2)如圖乙所示,杠桿上的刻度均勻,在A點掛4個鉤碼,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在B點掛6個相同的鉤碼;當杠桿平衡后,將A、B兩點下方所掛的鉤碼同時朝遠離支點O方向移動一小格,則杠桿不能(選填“能”或”不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3)如圖丙所示,若不在B點掛
25、鉤碼,改用彈簧測力計在B點向下拉杠桿,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當測力計從a位置轉(zhuǎn)動b位置時,其示數(shù)大小將變大。(4)如圖丁所示,已知每個鉤碼重0.5N,杠桿上每小格長度為2cm,當彈簧測力計在C點斜向上拉(與水平方向成30°角)杠桿,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拉力F的力臂大小為4cm,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大小為3N。解:(1)調(diào)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桿右端偏高,左端的平衡螺母應向上翹的右端移動,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于測量力臂大小,同時消除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2)設杠桿每個格的長度為L,每個鉤碼的重力為G,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FALAFBLB,即4G×3
26、LFB×2L,解得FB6G,需掛6個鉤碼;若A、B兩點的鉤碼同時向遠離支點的方向移動一個格,則左側(cè)4G×4L16GL,右側(cè)6G×3L18GL,因為16GL18GL 杠桿不能平衡;(3)保持B點不變,若拉力F向右傾斜時,此時F的力臂變短,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力變大;(4)當彈簧測力計在C點斜向上拉(與水平方向成30°角)杠桿,此時動力臂等于OC×4×2cm4cm;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得F13N。故答案為:(1)右;力臂的大??;(2)6;不能;(3)變大(4)4;3。7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杠桿兩端的螺母作用是調(diào)節(jié)杠桿在水
27、平位置平衡。(2)小明用如圖甲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并收集了下表中的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杠桿的平衡條件是F1l1F2l2。(3)小明又用如圖乙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請在圖中畫出拉F的力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應是2N(一個鉤碼重0.5N)(4)如圖丙所示,小紅實驗時在一平衡杠桿的兩端放上不同數(shù)量的相同硬幣,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她用刻度尺測出L1和L2,則2L1(選填“”“”或“”)3L2。實驗次數(shù)動力/N動力臂/m阻力/N阻力臂/m10.50.21.00.121.00.151.50.133.00.12.00.15【拓展】探究了杠桿的平衡條件后,小紅對天平上游碼的質(zhì)量進行了計算,她用刻度尺測出L1和L2(
28、如圖丁所示),則游碼的質(zhì)量為g。解:(1)杠桿兩端的螺母的作用是調(diào)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2)由表格中數(shù)據(jù),0.5N×0.2m1.0N×0.1m0.1Nm;1.0N×0.15m1.5N×0.1m0.15Nm;3N×0.1m2.0N×0.15m0.3Nm;可知杠桿的平衡條件為:F1l1F2l2;(3)過支點O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垂足與支點的距離,就是力臂,如下圖:設一格的長度為L,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彈簧測力計的拉力的力臂為×6L,由F1L1F2L2得,0.5N×3×4LF1×6L×,解
29、得,F(xiàn)12N;(4)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件,F(xiàn)1l1F2l2,設每個硬幣的重量為G,則由圖可得,2G(r+L1)3G(r+L2),2Gr+2GL13Gr+3GL2,2GL1Gr+3GL2,所以2GL13GL2,即2L13L2,拓展:以天平的刀口為杠桿的支點,天平的左盤和右盤的質(zhì)量分別為m左和m右,游碼的質(zhì)量為m,當游碼位于零刻度線時,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得m左g×L2+mg×L1m右g×L2;當游碼位于最大值5克時,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得(m左+5)g×L2mg×L1+m右g×L2;由(2)(1)得,5×L2mL1,解得 m。故答案為:
30、(1)調(diào)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2)F1l1F2l2;(3)2;(4);。8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小華同學先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杠桿靜止在如圖甲所示的位置,此時杠桿處于平衡(選填“平衡”或“不平衡”)狀態(tài)。為了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時應向左調(diào)節(jié)平衡螺母,這樣做的好處是便于測量力臂。(2)某同學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后,得到的數(shù)據(jù)為F16N、l120cm、F24N和l230cm該同學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能否得出探究結(jié)論?不能,理由是: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應多測幾組數(shù)據(jù)得到普遍結(jié)論。(3)如果利用如圖乙所示裝置進行實驗,每個鉤碼重0.5N,杠桿平衡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應為2.25N如果保持彈簧測力計拉力作用點的位置不變,把彈簧測力計沿虛線方向拉,為了保證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示數(shù)變大(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4)某次實驗中,用如圖丙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也能水平平衡(杠桿上每格等距),但老師卻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這種方式。這主要是以下哪種原因D(選填字母)A一個人無法獨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鉤碼C力臂與杠桿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數(shù)目過多(5)在探究實驗中部分同學們還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只要滿足“動力×動力作用點到支點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廠房建設運營方案
- 鄉(xiāng)鎮(zhèn)餐廳改建方案
- 企業(yè)稅務抵稅方案
- 資產(chǎn)抵押車處置方案
- 房產(chǎn)開發(fā)稅務管理方案
- 橋梁防震優(yōu)化方案
- 2025至2030分割式高跟鞋行業(yè)項目調(diào)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
- 銀行卡營銷方案
- 農(nóng)村供水排水治理方案
- 春季商戶活動策劃方案
- 鋼制壓力容器焊接通用規(guī)程
- 2023年濰坊市青州市人民醫(yī)院醫(yī)護人員招聘筆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 (0059)船舶貨運保險理賠答疑手冊
- 醫(yī)療器械輻照滅菌確認報告
- 南瑞繼保103-主體部分
- MT/T570—1996煤礦電氣圖專用圖形符號
- 燃氣輸配工程設計施工驗收技術規(guī)范 DB11T 302-2005
-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嚴密性試驗記錄
- 河北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qū)劃分
- 工程材料采購方案(完整版)
- 部編本新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