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應用_第1頁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應用_第2頁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應用_第3頁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應用_第4頁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應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應用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 緒論 11.1 土壤污染 11.2 土壤污染修復 11.3土壤污染修復中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2 21. 3.2聚合酶鏈式反應 21. 3.3電泳分離純化技術 3第2章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中的應用 52.1 分子生物學在汞(Hg)污染土壤治理方面的應用 52.2分子生物學在砷(As)污染土壤治理方面的應用 6第3章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石油污染土壤治理中的應用 8第4章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農(nóng)藥和除草劑污染土壤中的應用 10第5章 總結及展望 11參考文獻 12摘要相對水和大氣污染等污染類型,土壤污染具有潛伏性、隱蔽

2、性、長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點,治理難度較大。此外,土壤污染的類型多樣,包括農(nóng)藥和除草劑污染、重金屬污染和石油污染等,這就進一步加大了土壤修復的難度。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越來越多的抗污染微生物得以鑒定,越來越多的與微生物降解和轉化以及植物超富集有關的基因被發(fā)現(xiàn),并且得到加強。本文分別介紹了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土壤重金屬污染、石油污染和農(nóng)藥與除草劑污染治理方面的應用,重點關注了聚合酶鏈反應(PCR)、電泳分離、基因工程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技術在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復和植物修復領域的應用。關鍵詞:土壤污染;分子生物學技術;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AbstractThe pollution of

3、soil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latency, hidden nature, long-term property and irreversibility with comparison to water and air pollutions. Furthermore, the diversity of pollutions of soil including pollutions of pesticide, herbicide, heavy metal and petroleum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the remediatio

4、n of pollutant soil. However, increasing microorganisms resistant to contaminates were identified with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y, and genes of hyper-accumulation in plant and degrad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microorganisms were found and strengthened.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

5、ogy in the restoration of soil polluted by heavy metal, petroleum and pesticide and herbicide were introduced with the highlight of the using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electrophoresis,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analysis of 16S rDNA sequence in the bioremediation and phytoremediation.Key words

6、: soil contamination,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y, phytoremediation, bioremediation第1章 緒論1.1 土壤污染由于人類的活動,使得污染物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環(huán)境質量惡化,對生物、水體、空氣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現(xiàn)象即土壤污染1。相對于其它環(huán)境介質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或潛伏性、土壤對污染物有富集作用、土壤污染具有長期性和不可逆性、土壤污染后果的嚴重性等2。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過量使用化學肥料、過量使用化學農(nóng)藥和除草劑、固體廢物的隨意堆放和廢水灌溉等第3?;士纱蠓鹊奶岣咿r(nóng)產(chǎn)品的數(shù)量和質量

7、,但化肥的過量使用既是資源的浪費,又是造成當前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瘜W農(nóng)藥和除草劑對提高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在消滅病害蟲和雜草的同時,也會使有益于農(nóng)業(yè)的微生物、昆蟲和鳥類遭受毒害,同時會使害蟲產(chǎn)生抗藥性;而且許多化學農(nóng)藥(包括除草劑)屬于內分泌干擾素(EDCs),具有環(huán)境激素效應,能對人和動物內分泌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產(chǎn)生干擾,從而影響生殖機能,造成雌性化及后代生命力退化4-5。礦業(yè)、工業(yè)固體廢物的隨意堆放導致附近土壤中某些有毒元素尤其是重金屬元素的含量超出一般土壤的含量,這些重金屬在環(huán)境中不會降解、消失,只能遷移、轉化,對環(huán)境質量和農(nóng)產(chǎn)品的品質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6,若進

8、入人體內,體內的有關蛋白酶活性受到抑制,或是與體液中的某些離子及蛋白質結合發(fā)生沉淀反應,在體內得到聚集濃縮,干擾機體的正常發(fā)育,最終導致各種疾病乃至腫瘤的形成。直接使用污染的地表水進行灌溉,會將污水中的有害物質帶入農(nóng)田,改變土質和土壤結構,影響土壤中微生物活動,妨礙植物根系生長,影響作物產(chǎn)量及品質,進而危害到人類健康。1.2 土壤污染修復目前用于土壤污染修復的技術包括土壤清洗、離子交換、沉淀固定、微生物修復和植物修復等。近幾年,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相結合的微生物修復和植物修復技術越來越受重視。土壤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土壤中的天然微生物資源或人為添加的目的菌株,甚至是構建的特異降解功能菌株,將滯留的污

9、染物降解和轉化成無害的物質,使土壤恢復其天然功能7。微生物修復可分為原位生物修復和異位生物修復。原位生物修復是指對受污染的介質(土壤、水體不作搬運或輸送,而在污染地進行的生物修復處理,修復過程主要依賴于被污染地自身微生物的自然降解能力和人為創(chuàng)造的合適降解條件;異位生物修復是指將被污染介質(土壤、水體搬運和輸送到它處進行生物修復處理8。植物修復技術是利用植物對污染物質的吸收、富集和轉化能力把土壤中殘存的污染物吸收、富集到植物體內,然后收獲植物,從而減少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實現(xiàn)環(huán)境修復的目標9。重金屬污染是土壤環(huán)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如何消除土壤環(huán)境中的重金屬污染物已成為國際性難題,而植物修復技術的出

10、現(xiàn)和快速發(fā)展為我們展示了一條新的希望之路。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越來越多的被引入到土壤污染治理及檢測的研究中。越來越多的耐污染微生物得到分離和鑒定,越來越多的修復性蛋白的基因正被從植物、微生物和動物中陸續(xù)分離出來。通過改造這些基因的結構,采用更強的啟動子,并將其轉移到受體植物或微生物,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植物對重金屬污染物的富集速率和最高富集程度,提高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1.3土壤污染修復中的分子生物學技術10在土壤修復過程中用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主要有基因工程技術、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術和電泳分離純化技術等?;蚬?/p>

11、程是指按照人為創(chuàng)造的藍圖,將某特定的基因,通過載體或其他手段送入受體細胞,通過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學過程(類似工程操作定向改造受體生物,使特定基因在受體細胞中增殖并表達的一種遺傳學操作。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以不受物種親緣關系的限制而將一個外源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經(jīng)過基因重組、增殖并得到表達,產(chǎn)生新的基因產(chǎn)物?;蚬こ碳夹g在環(huán)境污染物處理中的應用主要是應用改良后的工程菌處理污染物,如處理石油污染、降解塑料污染等。1. 3.2聚合酶鏈式反應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模仿生物體內DNA的復制過程,首先使DNA變性,兩條鏈解開;然后使引物模板退火,二者堿基配對;耐高溫的DNA聚合酶即以4種堿基為底物,在引物的引導下

12、合成與模板鏈互補的DNA新鏈。PCR技術可在體外快速擴增DNA,具有快速、簡便、靈敏度高的特點,能夠彌補DNA分子直接雜交技術的不足。PCR技術的產(chǎn)生是整個分子生物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發(fā)展極快,已衍生出一系列相關的生物技術。污染治理中應用的基于PCR的技術主要有:(1)反轉錄PCR技術(RT-PCR):是在mRNA反轉錄之后進行的PCR擴增,可以用來分析不同生長時期的mRNA表達狀態(tài)的相關性,探測和定量個體結構基因表達。RT-PCR技術可用于檢測產(chǎn)生的轉錄產(chǎn)物,分析表達的水平,不需構建和篩選cDNA文庫而能直接克隆cDNA產(chǎn)物,此技術用途廣泛且靈敏度高。(2)競爭PCR(C-PCR):是一種

13、定量PCR,通過向PCR反應體系中加入人工構建的帶有突變的競爭模板、控制競爭模板的濃度來確定目的模板的濃度,對目的模板作定量研究。(3)AFLP標記,先用限制酶消化DNA,然后連接上人工合成的雙鏈接頭,最后進行PCR和電泳顯示。此技術是用一個短的隨機引物進行PCR,模板DNA有多個擴增子,可以擴增出多個產(chǎn)物而可能出現(xiàn)多態(tài)現(xiàn)象。(4)擴增的rDNA限制酶切分析技術(ARDRA),此技術依據(jù)原核生物rDNA序列的保守性,將擴增的rDNA片段進行酶切,然后通過酶切圖譜來分析菌間的多樣性,是美國最新發(fā)展起來的一項現(xiàn)代生物鑒定技術。(5)隨機擴增多態(tài)DNA(RAPD),這是一種基于PCR檢測PCR引物結

14、合位點的序列改變的方法。RAPD通常以10 bp的寡核苷酸序列為引物,對基因組DNA隨機擴增,電泳分離染色擴增產(chǎn)物,再分析多態(tài)性。1. 3.3電泳分離純化技術在外電場的作用下,帶電顆粒將向著與其電性相反的電極移動,這種現(xiàn)象稱為電泳。電泳技術是當前核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簡單、快速、靈敏、成本低等優(yōu)點。除了常用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溴乙錠染色方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銀染的方法外,還有一些通過特殊的電泳分離技術而建立的分子標記。如單細胞凝膠電泳、變性梯度凝膠電泳等,都是通過施加不同染色體變性條件改變DNA雙螺旋結構。由于不同序列的DNA片段變性時解鏈程度不同,在凝膠中電泳遷移速率不同,凝膠電泳后不

15、同序列的DNA片段在凝膠上得以高分辨率的分離,可用作各種分子標記物的檢測。(1)單細胞凝膠電泳:包埋在瓊脂糖凝膠中的細胞在中性或堿性條件下經(jīng)裂解與解旋后,帶負電荷的DNA游離斷片在電場的作用下向陽極遷移。根據(jù)電泳條件,單細胞凝膠電泳可分為中性和堿性單細胞凝膠電泳。單細胞凝膠電泳除可檢測DNA單、雙鏈斷裂外,還可檢測DNA切除修復缺陷和DNA交聯(lián)、氧化性損傷等多種類型的DNA損傷,是探討遺傳毒性機理的有效工具。(2)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是依靠變性劑使Tm值不同的分子分離。此技術分辨率高,但需

16、較長的凝膠和電泳時間。在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技術應用到分子微生物生態(tài)學后,已證明這類電泳技術是揭示自然環(huán)境中的生物群體遺傳多樣性的有效手段,可用于研究污染環(huán)境中的生物群落結構及監(jiān)測環(huán)境變化。(3)溫度梯度凝膠電泳(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TGGE):溫度梯度凝膠電泳是依靠溫度梯度來分離Tm值不同的分子,是使用熱作為一種能量來源,使得氫鍵變得熱力學不穩(wěn)定,不同DNA片段由于Tm值不同將表現(xiàn)出不同的解鏈行為,從而使電泳遷移速率不同,而達到在溫度梯度電泳中分離的效果。第2章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中的應用重金屬通常是指密度大于5.0g

17、/cm3 的元素,元素周期表共有45種。砷(As)、硒(Se)是非金屬,但它們的毒性及某些性質與重金屬相似,故亦列為重金屬污染物。目前環(huán)境污染研究方面的重金屬主要是一些生物毒性較大元素,如鎘(Cd)、鉛(Pb)、鉻(Cr)、汞(Hg)和 As,此外還包括鋅(Zn)、銅(Cu)、鉆(Co)、鎳(Ni)等植物微量元素等,因為這些元素在高濃度下同樣具有較大的生物毒性。隨著工業(yè)迅猛發(fā)展,大量的重金屬嚴重污染了農(nóng)田。我國大多數(shù)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11。重金屬可阻礙葉綠素、糖及蛋白質合成,引起光合強度和呼吸強度下降,造成碳水化合物代謝失調及其它一系列生理代謝紊亂,最終導致生長量和產(chǎn)量的

18、下降。土壤重金屬可導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變化,呈現(xiàn)出隨濃度上升而遞減的趨勢。而且進入土壤中的重金屬對微生物酶活性有很大的影響。隨著重金屬污染的加劇,人們對重金屬污染治理放方面的研究越來多。在研究的過程中,人們分離出各種耐重金屬的微生物,發(fā)現(xiàn)了眾多超富集植物。近些年,隨著PCR、DGGE、基因工程等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乃重金屬微生物得到鑒定,越來越多的抗重金屬基因被發(fā)現(xiàn)和分離。而且利用基因工程等技術,將重金屬抗性基因轉入特定的微生物或植物體內,可使其獲得降解或超富集重金屬的能力。下面重點介紹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治理Hg和As污染土壤方面的應用。2.1 分子生物學在汞(Hg)污染土壤治理方面

19、的應用許多微生物體內存在一條轉化汞的反應通路,其中有兩個關鍵性的酶:有機汞裂解酶(由merB基因編碼,將有機汞轉化為汞離子(Hg2+);汞離子還原酶(由merA基因編碼,將Hg2+還原為基態(tài)汞(Hg0)。Meagher和他的同事對merA基因的序列進行了改造,使之盡可能地符合真核基因的堿基組成,之后將該基因連接到植物啟動子上并轉入擬南芥。結果發(fā)現(xiàn),該植株對Hg2+的抗性及Hg0的揮發(fā)量都明顯地高于野生型植株12。He等采用葉圓片法將經(jīng)過人工改造的merA(merApe9)基因導入煙草(Nicotiana tabacum。結果顯示,merApe9基因已整合入煙草染色體中,并且得到了表達。merA

20、pe9轉基因植物的種子在HgCl2濃度為50mol/L的培養(yǎng)基上能夠發(fā)芽,移栽后能正常生長,其中10%20%的轉基因株系抗HgCl2,其種子在HgCl2濃度為350mol/L的培養(yǎng)基上也能發(fā)芽。與merA轉基因植物相比,農(nóng)桿菌介導轉化merB得到的轉基因煙草對有機汞表現(xiàn)較強的抗性,在水培條件下,有些轉基因株系在含2.5 mol/L的醋酸苯汞(phenylmercuric acetate,PMA營養(yǎng)液里正常生長,而0.1 mol/L的PMA就可以殺死野生型煙草的幼苗13。細菌merA、merB基因在植物中的成功轉化并表達以及轉雙基因植株抗性比轉單基因更強的實驗結果是基因工程應用實踐中的一次重大突

21、破,它們?yōu)閷⒓毦械目怪亟饘俜磻烦晒σ胫参镏刑峁┝撕芎玫哪J胶徒梃b經(jīng)驗。采用相似的方法,將merA、merB基因引入其它植物物種中也已產(chǎn)生汞揮發(fā)性植株。轉入merA和merB的鵝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和印度大麻(Cannabis)均表現(xiàn)出汞抗性的增強14-17。對這些轉基因植株的植物修復潛在能力的初步實驗分析也得到了可喜的結果,與對照植株相比,轉merA的煙草修復能力提高了34倍,在不到1周的時間內,液體培養(yǎng)基中汞離子濃度由5mol/L降到了1mol/L18。2.2分子生物學在砷(As)污染土壤治理方面的應用Achour等從2個土壤樣品中篩選出41個砷抗性

22、菌種并克隆出其亞砷酸鹽轉運子基因片段,其中70.7%的抗性種包含arsB或ACR3基因。系統(tǒng)發(fā)生學分析顯示,arsB基因主要出現(xiàn)在硬壁菌門(Firmicutes)和-變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中,而ACR3則主要出現(xiàn)在放線菌(Actinobacteria)和-變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中19。Anderson研究了新西蘭2個砷污染場地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并從中分離出了17個抗性種,16S rDNA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它們分屬于微小桿菌屬(Exiguobacterium)、氣單孢菌屬(Aeromonas)、綠膿桿菌(Bacillus Pseudomonas)、

23、埃希菌屬(Escherichia)和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20。Turpeinen等采用磷酸脂肪酸分析(PLFA法和16S rRNA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態(tài)性分析(t-RFLP法研究了砷、鉻、銅復合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發(fā)現(xiàn)微生物多樣性降低,群落結構發(fā)生改變,一些具有較強抗性的種群如Acinetobacter、愛德華氏菌屬(Edwardsiella)、腸桿菌屬(Enterobacter)、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沙門氏菌(Salmonella)和沙雷氏菌屬(Serratia)的數(shù)量和活性增強21。研究者從沼澤紅假單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

24、stris)中克隆了位于arsRM操縱子上的砷甲基化相關基因arsM,整合到砷敏感的E.coli基因組中,發(fā)現(xiàn)ArsM賦予As(敏感菌株砷抗性。arsM基因編碼一個約29656的蛋白質酶腺苷甲硫氨酸甲基轉移酶As()-S-adenosylmethionine,可以連續(xù)地對As(進行甲基化,其表達受ArsR編碼的阻遏蛋白的調控22。 Ellis等成功地從蜈蚣草的cDNA文庫中克隆出砷酸鹽還原酶基因(PvACR2),將該基因超量表達到酵母突變體菌株RM1中,能互補酵母砷酸鹽還原酶的功能,恢復突變體菌株RM1對As(V的抗性。純化的PvACR2蛋白質表達產(chǎn)物在GSH等協(xié)同因子存在的條件下能在體外將A

25、s(V)還原成As(III) 23。Rathinasabapathi等也從蜈蚣草的cDNA文庫中克隆了植物磷酸丙糖異構酶 (TPI: triosephosphagte isomerase)的同源基因 (PV4-8)。但超量表達該基因能提高As(V敏感菌株WC3110對As(V)的抗性,不能提高整個砷抗性操縱子缺失的突變體菌株AW3110對As(V)的抗性24。此外,Dong等從蜈蚣草的cDNA文庫中克隆了植絡素合成酶基因(PvPCS1),該基因編碼512個氨基酸,相對分子量為56.9103。在酵母體內超量表達該基因能提高酵母對鎘的抗性25。深入研究蜈蚣草體內砷代謝過程及相關基因和酶的功能,不僅

26、可以提高蜈蚣草吸收和富集砷的能力,而且還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來研發(fā)比蜈蚣草適用范圍更廣、栽培更容易、生物量更大的砷超富集植物,從而更好地利用植物修復技術來治理砷污染土壤。例如,在擬南芥體內同時超量表達大腸桿菌的砷酸鹽還原酶基因(ArsC)和植絡素合成酶基因(-ECS),超量表達的植株對砷的抗性提高,在同樣含砷的培養(yǎng)基上,轉基因植株的生物量是野生型的417倍26。第3章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石油污染土壤治理中的應用石油中含有飽和烴、芳香烴、氮硫氧化物及瀝青質等都具有毒性,多環(huán)芳烴(PAHs)、苯等還具強烈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石油進入土壤會影響其正常功能,有害物質還會通過食物鏈在動植物

27、及人體內富集。隨著工業(yè)化的日益發(fā)展,石油污染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石油污染治理過程中,環(huán)保、高效的生物修復技術被廣泛應用,而微生物由于代謝活性具有一定優(yōu)勢,發(fā)展?jié)摿^大。許多人對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及其變化進行了研究。吳偉林等采用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從被石油烴污染多年的油泥沙和鉆井產(chǎn)生的落地原油新污染土壤中提取細菌總DNA,并對提取的基因組總DNA中16S rDNA V3可變區(qū)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擴增和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GGE)測定。結果表明,年代較久的石油重度污染土壤菌群數(shù)量少于輕度污染土壤,經(jīng)人工堆肥處理的土壤生物多樣性明顯優(yōu)于未進行人工處理的污染土壤;經(jīng)堆肥處理的土壤中微生

28、物多樣性在縱向上也存在差異,中層土微生物多樣性明顯,表層土最不明顯;不同污染土壤中存在一定數(shù)量相同的優(yōu)勢菌群,但也表現(xiàn)了相當?shù)牟町愋?,?jīng)堆肥處理的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組成的相似性在縱向上也存在差異27。袁婧等從大慶油田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離得到特征明顯的3株石油降解細菌(分別編號為18、H和21),利用PCR技術對其16S rDNA進行擴增,之后對16S rDNA進行了全序列分析,并且綜合形態(tài)學及生理生化試驗獲得下表結果28。 表3-1 分子生物學鑒定結果和菌種名稱菌株編號全長(bp)GenBank中登錄號鑒定結果相似度(%)181417IcII 47421Licrobacterium oxy

29、dans99H1412IcII 11019Arthrobacter sp.99211442IcII 41887Bacillus sp.100Lucas等從南極土壤中篩選耐冷石油烴降解菌,通過16S rDNA鑒定分析,證明分別屬于紅球菌屬(Rhodococcus)和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29。Eriksson等通過RISA分析揭示了低溫環(huán)境和烴類污染對微生物的選擇性30,而Gerdes等通過DGGE和FISH技術研究發(fā)現(xiàn),在1的低溫石油污染環(huán)境中微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優(yōu)勢微生物種屬為-變形桿菌31。Eriksson等研究還發(fā)現(xiàn),低溫環(huán)境下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除了數(shù)量、種群結構發(fā)

30、生變化外,其石油烴降解生物活性也發(fā)生改變,在7和5條件下,表征微生物代謝活性的RNA/DNA指標與烴類去除率、CO2產(chǎn)生量顯著相關30。此外,印度的Mishra等考察了基因重組菌的原油降解效果、存活能力及其穩(wěn)定性,將編碼熒光酶的Lux基因的質粒導入重組菌,尤其關注質粒丟失的情況。試驗證明Lux-PCR擴增插入序列是穩(wěn)定的,在-70甘油中保存一年后插入子仍具有穩(wěn)定性。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克隆最初的菲、萘、芴酮降解步驟中的基因,得到多種基因工程菌種32。Mills D K等利用Trflp和LH-PCR分子生物學技術監(jiān)控生物修復中營養(yǎng)對微生物的群落動力學的影響,研究污染物的降解和微生物基礎營養(yǎng)物之間的

31、關系33。第4章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農(nóng)藥和除草劑污染土壤中的應用趙璇等對受氯酚污染的土壤中的微生物DNA進行了提取,并利用DGGE分析了微生物的16S rDNA譜帶,結果顯示:無論是受氯酚污染的土壤樣品,還是未受氯酚污染的土壤樣品,其微生物種群的16S rDNA的譜帶都很復雜;受氯酚污染的土壤樣品與未受氯酚污染的土壤樣品,其DNA譜帶存在明顯的差別,表明氯酚對土壤中的微生物種群結構會產(chǎn)生影響。此外,在未受氯酚污染的土壤和受氯酚污染的土壤中,存在一些共同的DNA譜帶類型,但其強度有所差別。同時他們還從土壤中富集分離得到對2, 4-二氯酚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混合菌群,利用平板劃線法從混合微生物菌

32、群中分離出以二氯酚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純種微生物。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該微生物為紅球菌屬(Rhodococcus)34。張倩茹等從清潔土壤和長期施用農(nóng)藥的污染土壤中提取得到微生物,并對其16S rDNA片段的DGGE指紋圖譜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清潔土壤和污染土壤的生物區(qū)系具有非常明顯的差異,其中污染土壤出現(xiàn)了3條特異性帶。進一步通過乙草胺、Cu2+單一與復合污染土壤16S rDNA片段DGGE指紋圖譜分析則表明,復合污染生態(tài)毒理效應在分子水平上更大程度上直接取決于其存在濃度水平的組合關系。在乙草胺-Cu2+復合污染脅迫下,當兩者濃度組合為250-300mg/L時,同樣產(chǎn)生了3條特

33、異性條帶且亮度增強。此外,他們還從污染土壤中篩選出可降解乙草胺的菌株524,其對乙草胺的降解率可達62%。對其16S rDNA進行序列測定,發(fā)現(xiàn)它與產(chǎn)酸克雷伯菌屬(Klebsiellapneumoniae)的多株菌序列同源性為99%,初步鑒定為產(chǎn)酸克雷伯菌屬35。第5章 總結及展望相對水和大氣污染等污染類型,土壤污染具有潛伏性、隱蔽性、長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點,修復難度較大。此外,土壤污染的類型多樣,包括農(nóng)藥和除草劑污染、重金屬污染和石油污染等,這就進一步加大了土壤修復的難度。當前,土壤污染修復的方式主要有化學沉淀固定、微生物修復和植物修復等。其中,微生物和植物的數(shù)量大、增殖生長快,而且不需要過

34、多的投入,因此微生物修復和植物修復技術越來越受到環(huán)境工作者地重視。而且,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抗性微生物得以鑒定,越來越多的與微生物降解和轉化以及植物超富集有關的基因被發(fā)現(xiàn),并且得到加強。相信分子生物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定會推動土壤污染修復的進程。參考文獻1夏家淇,駱永明. 關于土壤污染的概念和3類評價指標的探討J. 生態(tài)與農(nóng)村環(huán)境學報,2006,22(1):87-902 劉堯,周啟星. 水、土環(huán)境污染的分子診斷與研究展望J. 環(huán)境化學,2010,29(4)3 郝亞琦,王益權. 土壤污染現(xiàn)狀及修復對策J. 水土保持研究,14(3).4楊杏芬. 環(huán)境雌激素污染與毒效應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

35、. 廣東衛(wèi)生防疫,2001,27(1):20-24 .5 包國章,李向林等. 環(huán)境雌激素生態(tài)影響的研究進展J. 生態(tài)學雜志,2001,20(5:44-50.6Huang Yi,Tao Shu,Chen You-jian. The rol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 on change of heavy metal speciation in rhizp-sphere of maize in wastewater irrigated agriculture soi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s,2005,17(2):276-2807

36、 鄭良永等. 污染土壤生物修復研究進展J. 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06,(2):79-81.8胡春華,鄧先珍,汪茜. 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研究綜述J.湖北林業(yè)科技,2005,(5):44-47.9覃擁靈.分子生物學技術及其在環(huán)境污染治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河池學院學報,2005,25(4):24-29.10 朱玉賢,等.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柯慶明,鄭龍,方加龍. 蔬菜重金屬污染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吉林蔬菜,2008.12 Rugh CL,Wilde H D, Stack N M,Thompson D M,Summers A O, Meagher R B. Mercur

37、ic ion reduction and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Arabidopsis thalianaplants expressing a modified bacterial merA gene.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6,9(3):3182-318713 He YK, Sun JG,F(xiàn)eng XZ,CzakM, Mrton L (2001. Differential mercury volatilization by tobacco organs expressing a modified bacterialmerAgene. C

38、ell Res,11(3):231-23614 Bizily SP, Ruch CL, Meagher RB. Phytodetoxification of hazardous organomercurials b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Nat Biotechnol,2000,18:213-217 15 Elizabeth PS, Marinus P. Breeding mercury-breathing plants for environmental cleanup.Trends Plant Sci,2000,4(9):235-236 16 Lin

39、ger P, Mussig J, Fischer H, Kobert J. Industrial hemp (Cannabis sativaL. growing on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fibre quality and phytoremediation potential.Ind Crop Prod,2002,16:33-4217 Rugh CL. Phytore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mercury pollution. In:Raskin I, Ensley BD (eds. Phytoremediation of T

40、oxic Metals:Using Plants to Clean Up the Environment.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0,151-17118 Meagher RB. Phytoremediation of toxic elemental and organic pollutants. Curr Opin Plant Biol,2000,3:153-16219 Achour A R,Bauda P,Billard P. Diversity of arsenite transporter genes from arsenic-resistant so

41、il bacteria J. Research in Microbiology,2007,158(2:128-137.20Anderson CR,Cook GM.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rsenate-reducing bacteria from arsenic-contaminated sites in New Zealand J. Current Microbiology 2004,48(5):341-347.21Turpeinen R,Kairesalo T,Haggblom M M.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

42、e and activity in arsenic-,chromium-and copper-contaminated soils J.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2004,47(1:3922 Qin J,Rosen B P,Zhang Y,et al. Arsenic detox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trimethylarsine gas by a microbial arsenite S-adenosylmethionine methyltransferase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

43、y of Sciences,2006,103(7):2075-208023 Ellis D R,Gumaelius L,Indriolo E,et al. A novel arsenat reductase from the arsenic hyperaccumulating fernPteris vittata J. Plant Physiol, 2006,141(4):1544 -155424 Rathinasabapathi B,Wu S,Sundaram S,etal. 2006b. Arsenic resistance in Pteris vittata L.: identifica

44、tion of a cytosolic 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 based on cDNA expression cloning in Escherichia coli J. Plant Mol Biol, 62(6): 84585725 Dong R, Formentin E, Losseo C,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hytochelatin synthase gene,PvPCS1, from Pteris vittata L. J.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05,32:527-53326 Dhankher O P, LiY, 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