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DVI的植被覆蓋度的變化分析_以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為例_第1頁
基于NDVI的植被覆蓋度的變化分析_以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為例_第2頁
基于NDVI的植被覆蓋度的變化分析_以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為例_第3頁
基于NDVI的植被覆蓋度的變化分析_以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為例_第4頁
基于NDVI的植被覆蓋度的變化分析_以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為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基于NDVI的植被覆蓋度的變化分析以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為例周兆葉,儲少林,王志偉,陳全功(蘭州大學草地農業(yè)科技學院農業(yè)部草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學重點實驗室,甘肅蘭州730020摘要:為了分析張掖市甘州區(qū)自1987-2006年19年間的植被覆蓋的變化,以歸一化植被指數(shù)(NDVI和植被覆蓋度遙感定量模型為基礎,以1987年、2006年2期的T M影像和張掖市1B10萬地形圖為數(shù)據(jù)基礎,提取兩期的植被覆蓋等級圖,定量的分析該地區(qū)植被覆蓋度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近19年來,該區(qū)的植被蓋度總體略呈下降趨勢,荒漠化草地等植被覆蓋狀況較差的地區(qū)植被退化較為嚴重,綠洲地區(qū)的植被覆蓋較為穩(wěn)定,部分地區(qū)植被蓋度呈上升趨

2、勢。關鍵詞:甘州區(qū);NDV I;植被覆蓋;遙感中圖分類號:T P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0629(200812-0023-07植被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指示作用,美國植物生態(tài)學家克勒門認為,/每一個植物或群落可以判斷它們生長其中的條件的尺度01。在自然諸因素中,植被是依賴性最大的一個因素,它對其它因素(氣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條件等的改變最敏感,所以它能很好的指示綠洲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2。因此,研究綠洲地區(qū)植被覆蓋度的變化對于了解該區(qū)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提取植被信息的傳統(tǒng)方法是樣本估算法,即在研究區(qū)內抽取一定數(shù)量的樣本區(qū)域,通過測算樣本區(qū)域的植被覆蓋度來推算整個區(qū)域的

3、植被覆蓋度。但植被覆蓋度存在明顯的時空差異,這種傳統(tǒng)的方法既耗時耗力又容易產生較大的誤差,不利于大范圍、多時相植被信息的提取。而采用遙感量測法可以快速的、大范圍的提取植被信息。遙感量測法即利用遙感技術提取研究區(qū)的植被光譜信息,再將其與植被覆蓋度建立相關關系,進而獲得植被覆蓋度3。歸一化植被指數(shù)(the Nor-m 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ND-V I=(NIR-VIS/(N IR+VIS中,NIR表示近紅外波段的反射率,VIS表示可見光波段的反射率。越健康的植物,紅光反射值越小,紅外反射值越大,其比值越大。以河西最大的內陸河黑河流域中游地區(qū)

4、的張掖市甘州區(qū)為研究區(qū)域,采用多時相T M遙感影像數(shù)據(jù),參考地面資料,借助遙感圖像處理軟件ERDAS IM AGINE9.0圖像分析軟件ArcGIS 9.1,提取張掖市不同時期的植被指數(shù),把植被指數(shù)的值歸一到0255,根據(jù)土地利用類型圖及灰度值與植被覆蓋度的對應關系得到不同時期的植被覆蓋等級圖,定量分析該區(qū)植被覆蓋度的多年變化,以期為進一步的生態(tài)恢復和重建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1研究區(qū)概況張掖市甘州區(qū)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地處東經100b6c100b52c,北緯38b32c39b24c,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龍首二山,是西部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該區(qū)總面積3698km2。張掖綠洲是河西

5、最大的內陸河黑河流域中游地區(qū),張掖綠洲是河西著名的三大農牧綠洲(武威綠洲、酒泉綠洲、張掖綠洲之一,既屬于西北綠洲又屬于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典型地區(qū)4。其植被覆蓋變化會影響全流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黑河流域下游孕育著額濟納綠洲,它肩負著中國北方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重任。甘州區(qū)綠地面積占整個張掖綠洲面積的20%,主要耕作土壤為綠洲灌淤土,耕地土25卷12期Vo l.25.No.12草業(yè)科學PRATA CU LT U RAL SCIENCE2312/2008*收稿日期:2008-01-08作者簡介:周兆葉(1982-,女,甘肅靖遠人,在讀碩士生。EËmail:zhouzhaoye2006通訊作者:陳全功壤養(yǎng)

6、分居全國中等水平,對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5。所以對張掖甘州區(qū)的植被覆蓋變化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有著重要的生態(tài)及現(xiàn)實意義。2 研究方法2.1數(shù)據(jù)來源 主要包括1987年8月、2006年8月的TM 影像、甘州區(qū)1B 10萬地形圖。上述2個時期的遙感影像數(shù)據(jù)均攝于植被生長比較好的時期,能夠較好的代表研究區(qū)植被的生長狀況。1B 10萬地形圖用于糾正影像。不同時相影像的選取使植被狀況具有可比性。2.2遙感圖像預處理 預處理主要包括幾何糾正、投影轉換、研究區(qū)域的裁切、不同時相遙感影像直方圖匹配等工作。幾何糾正:根據(jù)甘州區(qū)1B 10萬地形圖,運用ERDAS IM AGINE 9.0軟件下的自動精糾正工具對

7、遙感影像進行幾何糾正,采用二次多項式擬合法進行影像配準,然后運用臨近點插值法進行重采樣,均方根誤差控制在0.5個像元以內。投影轉換:為了使陸地衛(wèi)星數(shù)據(jù)資料與地面輔助圖形的空間參考信息一致,必須進行投影轉換,本文采用橫軸墨卡托投影。研究區(qū)域裁切:根據(jù)研究需要,用ArcMap9.1空間分析模塊下的掩膜工具以張掖市甘州區(qū)行政區(qū)劃圖的邊界作為掩膜圖層,提取甘州區(qū)行政范圍內的影像數(shù)據(jù)。直方圖匹配:對圖像查找表進行數(shù)學變換,使一幅圖像某個波段的直方圖與另一幅圖像對應波段相似,或使一幅圖像的所有波段的直方圖與另一幅圖像所有對應波段相似,常用于多時相遙感圖像動態(tài)變化研究的預處理工作6。研究將2006年的影像與

8、1987年的影像匹配。2.3NDVI 的計算及其與土地利用類型轉換2.3.1NDVI 的計算 NDVI 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植被指數(shù),NDVI 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地表植被覆蓋變化情況7。NDVI 的值在-1+1變動,無植被的裸土地區(qū),NDVI 值很低,近于0;而植被密度較高的區(qū)域,NDVI 的值較高,大于0.7;水域為負值7。NDVI 是植被生長狀況及植被空間分布密度的最佳指示因子,與植被覆蓋分布呈線性相關8,9。因此,研究采用NDVI 。在ERDAS IMAGINE 9.0軟件的光譜增強模塊中用indices 命令對TM 影像進行NDV I 計算,得到研究區(qū)不同時相的NDVI 灰度圖

9、(如圖1所示 。圖1 甘州區(qū)植被指數(shù)灰度圖24P RA T A CU L T U RA L SCIEN CE(Vo l.25.N o.1212/20082.3.2NDVI 值與植被覆蓋等級的轉換 要使植被指數(shù)能夠定量的反映植被信息,必須賦予ND -V I 值以相應的植被覆蓋含義10。由于植被指數(shù)既反應了特定景觀中群落面積同景觀總面積的比例關系,也反映了植物群落層片結構的特點,既反映了植被的蓋度分布,同時也間接反映了植物的生物量高低11,12。把植被指數(shù)轉換為植被覆蓋等級,實際上是對植被指數(shù)進行綜合和簡化,對于植被生態(tài)景觀面積變化的定量評價更為直觀13。為了便于顯示和計算,利用公式MD VI 0

10、255=N D VI -N D VI minN D VI max -N D VI min255式中,N D VI 0255表示歸一為0255的植被指數(shù)值;N D VI min 、N D VI max 分別表示最小、最大歸一化植被指數(shù)值。把NDVI 的值歸一到0255。N DVI 0255的值在0128時,近紅外波段對植被的反射值很低,地物類型基本為:荒漠、戈壁、水域和居民區(qū)等無植被的地區(qū);N D VI 0255的值在129255時,像元灰度值與植被覆蓋程度正相關,像元灰度值越大,植被覆蓋程度越高14,15。根據(jù)國家環(huán)保局2005年生態(tài)遙感監(jiān)測與評價工程成果之一甘州區(qū)土地利用類型矢量圖及圖像灰度

11、值直方圖,以及國家/土地利用現(xiàn)狀調查技術規(guī)程0,全國/草場資源調查技術規(guī)程0,/全國沙漠類型劃分原則0的有關條款為指導16,17,并結合干旱區(qū)植被特有的生態(tài)特征18,將像元灰度值分級并使其與土地利用類型相對應。根據(jù)表1中像元灰度分段值,將0255的NDVI 值灰度圖進行分級,如圖2。表1 像元灰度值與植被覆蓋等級對應表級別像元灰度值分段植被覆蓋度土地利用類型覆蓋等級一級191255>60%密灌木地、密林地、灌木林地等優(yōu)等覆蓋二級15619030%60%優(yōu)良耕地、潛在退化土地、高蓋度草地、林地等良等覆蓋三級13915515%30%中低產草地、固定沙地、灘水地等中等覆蓋四級1291385%1

12、5%荒漠草地、稀林地、零星植被等差等覆蓋五級128以下5%以下荒漠、戈壁、水域和居民區(qū)等 劣等覆蓋圖2 甘州區(qū)植被覆蓋等級圖2512/2008草 業(yè) 科 學(第25卷12期2.2計算各級各時相植被覆蓋的面積各時相影像的灰度圖的柵格值被賦予15的屬性值,為了統(tǒng)計各類的面積,將其轉換為矢量圖層,在ArcM ap9.1軟件中計算各圖層的面積。各時相各類別的面積統(tǒng)計見表2。表2的數(shù)據(jù)表明:19年間,該區(qū)各類別植被面積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其平均變化量達46.08%,其中二級、五級植被面積增加,其變化率分別為36.32%、53.51%。一級、三級、四級植被面積均減少,其變化率分別為54.81%、37.01%和

13、46.32%。說明植被狀況的退化與好轉并存,人類活動的破壞與改善并舉。但變化量只能衡量總體變化情況,并不能說明各類別之間的轉移情況。2.3不同等級植被覆蓋的動態(tài)變化在ArcM ap9.1空間分析模塊下運用T abulate Area 工具,對2期植被蓋度等級圖進行運算,得到1987-2006年各植被覆蓋等級面積的轉移矩陣。轉移矩陣可定量地描述各類別之間的相互轉移情況。表21987、2006年各級植被覆蓋的面積及所占比例級別1987年面積(km2百分比(%2006年面積(km2百分比(%變化量面積(km2百分比(%一級139.24 3.7762.92 1.70-76.3254.81二級600.8

14、216.25819.0722.15218.2536.32三級493.9213.36311.128.41-182.8137.01四級1279.9934.61687.0518.58-592.9546.32五級1184.2232.021817.8649.16633.6353.51表3、表4的數(shù)據(jù)表明:一級植被主要轉移為二級,也有部分植被由二級轉為一級,但后者僅有前者的1/3,說明對灌木等優(yōu)良植被的破壞大于治理。二級植被主要轉出為三級植被,轉移面積為106.97km2,但小于主要由三級轉入的173.19 km2。三級植被主要由二級植被轉入,占其轉入量的48.75%,但162.50km2的三級植被轉出為

15、五級,說明三級植被的退化比較嚴重。四級植被主要轉出為五級植被,轉移量達760.56km2,荒漠草地等植被覆蓋很差的地區(qū)極易退化為荒漠等。五級植被中有101.76km2轉出為四級植被。表31987-2006年各植被覆蓋等級面積的轉移矩陣級別一級面積(km2百分比(%二級面積(km2百分比(%三級面積(km2百分比(%四級面積(km2百分比(%五級面積(km2百分比(%一級11.047.936.03 6.011.52 2.3 4.370.3 2.430.2二級104.9576.4394.5465.7173.1935.192.047.351.85 4.4三級14.0211.1106.9717.893

16、.2918.756.50 4.441.93 3.5四級 3.89 2.849.218.2162.5032.7364.1428.5101.768.6五級 2.50 1.814.16 2.355.3211.2760.5659.5986.9283.3表41987-2006年各級別轉出、轉入情況類項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轉出面積(km2125.36206.37402.53913.47197.96轉入面積(km254.35422.03219.42317.3683.25主要轉出面積(km2104.95106.97173.19760.56101.76百分比(%83.7251.8343.0383.2651.40

17、主要轉入面積(km236.03173.19106.97162.50760.52百分比(%66.2941.0448.7551.2091.3526P RA T A CU L T U RA L SCIEN CE(Vo l.25.N o.1212/20083結果分析3.1各時相各覆蓋等級的總體變化不同等級植被覆蓋的變化既有正向變化也有負向變化,但計算總體變化數(shù)據(jù),負向變化略強于正向變化,該區(qū)植被覆蓋總體略呈下降趨勢。表2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減少幅度最大的是優(yōu)等覆蓋的植被,從1987年的139.24km2減少到2006年的62.92 km2,降幅達到54.81%。全區(qū)劣等植被覆蓋的面積由1987年的1184

18、.22km2增加到2006年的1817.86km2,增幅達到53.51%,高于該區(qū)的平均變化率,其變化的面積占全區(qū)變化面積的37.19%。從植被覆蓋等級圖上可看出差等植被覆蓋主要轉移為劣等植被覆蓋,轉移量最大的位于平山湖蒙古族地區(qū),該區(qū)位于甘州區(qū)的北部地區(qū),主要地貌類型為戈壁灘和沙漠。正向轉移地區(qū)主要為甘州區(qū)的綠洲地區(qū),優(yōu)等植被覆蓋面積增加了218.25km2,增幅達到36.32%,從植被覆蓋等級圖上可看出,該等植被覆蓋主要由中等植被覆蓋轉移而來。3.2不同等級植被覆蓋變化的動態(tài)分析各等級植被覆蓋面積變化的轉移矩陣統(tǒng)計的結果表明:¹以密灌木、灌木林地等為典型景觀的優(yōu)等植被覆蓋主要轉移

19、為以優(yōu)良耕地、高蓋度草地為主要景觀的良等植被覆蓋,轉移面積占1987年優(yōu)等植被覆蓋面積的76.4%。º良等植被覆蓋主要分布在綠洲地區(qū),耕地相對比較穩(wěn)定,其轉移量相對較少,有34.3%的發(fā)生轉移,以負向轉移為主,其中17.8%轉移為中等植被覆蓋,發(fā)生轉移的主要是花寨鄉(xiāng)和安陽鄉(xiāng),由于其附近酥油口河的干涸,植被覆蓋狀況有所下降。»中等植被覆蓋有81.3%發(fā)生轉移,正負向轉移相當,有35.1%轉移為良等植被覆蓋,主要為黑河流域及山丹河流域的各鄉(xiāng)鎮(zhèn),植被狀況有明顯的好轉。32.7%轉移為差等植被覆蓋,主要為甘州區(qū)西南部的花寨鄉(xiāng)和安陽鄉(xiāng)。¼差等植被覆蓋有71.5%發(fā)生轉移,以

20、負向轉移為主,其中向劣等轉移59.5%,主要為研究區(qū)北部的平山湖蒙古族地區(qū),該區(qū)戈壁、荒漠占其面積的一半以上。½劣等植被覆蓋僅有16.7%發(fā)生轉移。4原因分析4.1自然因素4.1.1自然災害使土地沙漠化甘州區(qū)的荒漠綠洲存有大量的礫石、黃土和沙質土壤,荒漠植被稀疏,土質疏松,一遇大風,沙粒經風力搬運,移入綠洲,掩埋土地,使綠洲土地喪失生產力而引起土地沙漠化。近50年來,我國北方地區(qū)氣溫顯著升高,暖冬年份連續(xù)出現(xiàn)的氣候特征又加速了這種可能19。4.1.2降水量的影響負向轉移量最大的是由差等轉移為劣等,轉移面積達760.56km2,占整個研究區(qū)面積的21%,統(tǒng)計19872001年甘州區(qū)年降

21、水量見表5。表51987-2006年甘州區(qū)年降水量mm 年份年降水量年份年降水量1987143. 8199776.6 1988156.41998149.91989109.4199987.71990138.32000126.2199185.62001114.91992130.72002148.21993195.52003127.81994128.8200482.41995127.02005165.41996136.42006121.4根據(jù)年降水量做出其趨勢線,如圖3。圖31987-2006年甘州區(qū)年降水量趨勢線趨勢線表明,1987-2001年,降水量略呈下降趨勢,這是引起植被狀況較差且遠離河流區(qū)

22、域2712/2008草業(yè)科學(第25卷12期P RA T A CU L T U RA L SCIEN CE( Vo l. 25. N o. 12 12/ 2008 2 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 甘州區(qū)北部的 平山湖地區(qū)草地退化最為典型, 該區(qū)的荒漠化草 地退化為戈壁、 荒漠。 代中期的 10 年間, 甘州區(qū)毀林開荒 1 600 hm 。 其二是過牧。過牧是指超過天然草場承載力 的放牧活動。因近年畜產品價格持續(xù)上漲, 受市 場利益的驅動, 牧民們開始盲目增加牲畜頭數(shù), 導 致了草場的嚴重超載放牧。超載的結果一是由于 牲畜的過度啃食, 牧草變得矮小稀少; 其次是由于 牲畜的過度踐踏, 地表結

23、構受到破壞, 草地質量下 降, 蓋度降低 19 。 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北部的平山湖蒙古區(qū)、 東 南部、 西南部差等、 劣等植被, 其類型主要為荒漠 化草地,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脆弱, 更易遭受人口更 快增長、 濫墾濫樵及過牧等人為因素的影響, 其退 化程度及速度較其它地區(qū)更為嚴重、 急劇。劣等 植被面積由 1987 年的 1 184. 22 km 增加到 2006 年的 1 817. 86 km , 增幅達 53. 51% 。沙井子等 地的沙窩也均非大規(guī)模的流沙侵入, 而是過度利 用水資源, 大量破壞植被和河流改道等造成環(huán)境 失衡所致的典型現(xiàn)代人為荒漠化 20 。 4. 3. 2 政策的影響 張掖

24、市 位于黑河流域中游, 自 1999 年實施黑河流域生態(tài)補償政策以來, 綠洲 地區(qū)退耕還林效果明顯, 2002 年張掖市退耕還林 1. 385 萬 hm 2 , 其植被覆蓋狀況未發(fā)生惡化, 而且 相當一部分地區(qū)發(fā)生正向轉移。 2 2 4. 2 河流的影響 河流的灌溉對植被覆蓋正、 負向轉移的影響也是較明顯的。正向轉移主要發(fā) 生在黑河、 山丹河流域的綠洲地區(qū), 黑河的年徑流 量雖然落差比較大, 在 12. 87 23. 12 億 m 3 間變 化, 但其趨勢線比較穩(wěn)定, 流域內的植被生長狀況 良好。小滿、 梁家墩、 龍渠、 和平、 長安等鄉(xiāng)鎮(zhèn)的變 化較為典型。中等轉移為良等, 以及中等、 良等轉

25、 移為優(yōu)等都主要集中在這些地區(qū)。負向轉移主要 發(fā)生在研究區(qū)西南部的花寨鄉(xiāng)和安陽鄉(xiāng), 其植被 退化主要是因酥油口河的干涸引起。 表6 年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黑河 1987- 2006 年年徑流量 年徑流量 15. 7 17. 3 23. 1 15. 9 12. 9 13. 1 18. 0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億 m3 年徑流量 14. 1 15. 4 18. 1 13. 9 21. 6 16. 2 14. 6 5 討論 分析的結果符合研究區(qū)的實際情況, 說明遙 感監(jiān)測植被覆蓋的動態(tài)變化是

26、切實可行、 快捷、 準 確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 植被狀況較差的地區(qū) 更易受到自然災害、 降雨、 灌溉、 人類活動等因素 的影響, 更易遭到破壞, 而耕地等中、 良等植被覆 蓋狀況較為穩(wěn)定。研究區(qū)內植被蓋度的變化是因 水資源短缺、 口增長過 快、 牧等諸多 因素引 人 過 起, 為此, 提出如下建議: 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 圖4 黑河 1987- 2000 年年徑流量統(tǒng)計趨勢線 建立節(jié)水型農業(yè); 堅持封山育林、 退耕還林還草; 控制人口數(shù)量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以草定畜, 加 快草原建設。以期為該區(qū)進一步的生態(tài)恢復和重 建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北京大學. 植物 地理 學( 附植

27、 物學 基礎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139 145. - 4. 3 人類活動及其政策的影響 4. 3. 1 人類活動的影響 其一是濫 墾濫樵。據(jù)統(tǒng)計, 1987 年, 甘州 區(qū) 人口為 40. 698 萬, 2006 年增至 50. 655 8 萬, 增幅 達 24. 5% , 人口的增加必然引起對資源需求量的 增加, 因而出現(xiàn)了漠視生態(tài)環(huán)境承載力而追求經 濟快速發(fā)展的濫墾濫樵。20 世紀 80 年代至 90 年 28 12/ 2008 2 草 業(yè) 科 學( 第 25 卷 12 期 ternatio nal Jo unnal o f Biometeo rolog y,

28、2000, 21 ( 2 : 177 191. 孫紅雨, 王長耀, 牛錚, 等. 中國 地表 植被覆 蓋變 化 及其與氣候因子關系 基于 NO A A 時間序列 數(shù) 據(jù)分析 J . 遙感學報, 1998, 2( 3 : 205 210. 高飛, 刑文淵. 和 靜草地 覆蓋變 化遙 感監(jiān)測 及分 析 J . 草業(yè)科學, 2007, 24( 4 : 27 30. - 丁國棟. 區(qū)域荒漠 化評價中 植被的 知識性 及蓋 度分 級標準研究 以毛烏蘇沙區(qū)為例 J . 水土 保持學 報, 2004, 18( 1 : 159 160. 11 秦偉, 朱 清科. 植 被覆 蓋度 及其 測算 方 法研 究進 展

29、 J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06, 34 ( 9 : 163 166. 12 秦 大河, 王 紹武, 董 光榮. 中 國西 部 環(huán) 境 演變 評 估 M . 第一卷.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2. 122 227. 13 3 4 陳述彭, 童慶禧, 郭 華東. 遙 感信息 機理 研究 M .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8. 345 349. 丁建麗, 塔西甫 拉提 # 特依拜 . 基 于 NDV I 的綠 洲 植被生態(tài)景觀 格局 變化 研究 J . 地 理學與 國土 研 究, 2002, 18( 1 : 23 -26. 趙英時. 遙感應用分析原理與方法 M .

30、 北京: 科 學 出版社, 2003. 387 398. 許鵬. 草地 資源調 查規(guī) 劃學 M . 北京: 中 國農 業(yè) 出版社, 2000. 40 42. 王勁峰. 中國自然區(qū)劃 M . 北 京: 中 國科學技術 出 版社, 1995. 118 130. 侯春玲, 陳善科. 阿拉善 荒漠草 場退 化沙化 及其 治 理對策的探討 J . 草業(yè)科學, 1994, 11( 3 : 10 11. - 5 張紅俠. 張掖綠洲 耕地資源 時空變 化與驅 動要 素研 究. 碩 士論文 D . 蘭州: 蘭州大學, 2004. 14 6 黨安 榮, 王曉 棟, 陳曉 峰, 等. ERDA S IM AG IN

31、 E 遙 感圖像處理方法 M . 北京: 清華大學 出版社, 2003. 110 113. 15 夏照華, 張克斌, 李瑞, 等. 基于 N DV I 的農牧 交錯區(qū) 植被覆蓋度變 化研 究: 以寧夏 鹽池 縣為例 J . 水土 保持研究, 2006, 13( 6 : 179 181. 莫瑤, 鄭有 飛, 陳懷 亮, 等. 1982 2000 年黃 淮海 地區(qū) 植被覆蓋變化特征分析 J . 遙感技術 與應用, 2007, 22( 3 : 397 398. 18 16 7 8 17 9 T o by N , Carlson, Dav id a r ipley . O n the Relation

32、 be tween N DV I fractio nl v egetation cov er and leaf area index J . Remo te Sensing o f Env iro nment, 1997, 62: 241 252. 20 19 閆玉春, 唐 海萍. 草地 退化 相關概 念辨 析 J . 草 業(yè) 學報, 2008, 17( 1 : 93 99. 劉占波. 甘 肅河西地區(qū)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思 考 以張掖市為例 J . 內蒙 古農 業(yè)大 學學 報, 2005, 26 ( 2 : 43 47. - 10 Y ang, Pr ince. Remote sensing o f sav anna veg etation co ver fractio n estimated fr om satellite data J . In - Analysi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 based on NDVI A case study in Ganzhou area, Zh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