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鹽商文化線路_第1頁
揚州鹽商文化線路_第2頁
揚州鹽商文化線路_第3頁
揚州鹽商文化線路_第4頁
揚州鹽商文化線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揚州鹽商文化線路    摘要:明清時期,以揚州為中心,由運鹽河、大運河、長江、淮河及其支流構建的揚州鹽商活動線路,是一條淮鹽運銷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的交通線路,也是一條長江中下游流域和淮河流域廣大區(qū)域內(nèi)的百貨交換之路,更是揚州鹽商傳播思想、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空間通道。這一通道持續(xù)500多年,成為一條不同文化群體間多維、互惠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線路。 關鍵詞:揚州鹽商;淮鹽運營;文化線路;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030(2012)05009306 文化線路是近年來國際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代表了

2、一種影響當前文化遺產(chǎn)演變和擴展的新思路。自1994年“馬德里文化線路世界遺產(chǎn)專家會議”正式提出“文化線路”概念以來,文化線路的發(fā)掘和保護已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2008年發(fā)布的文化線路憲章已經(jīng)確認世界上的30多條文化線路,中國的絲綢之路和大運河都在其中?!霸谥袊嬖谥S多條可能的文化線路”。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揚州,在關注與揚州相關的海上絲綢之路、大運河等大型文化線路的同時,更應發(fā)掘和復活創(chuàng)造揚州輝煌的揚州鹽商文化線路。 揚州鹽商是18世紀中國商業(yè)資本的典范,他們從全國各地匯聚揚州,不僅將其大本營揚州打造成為商業(yè)繁榮、文化發(fā)達、人文薈萃的園林城市,使之達到了經(jīng)濟與文化的巔峰,而且推進了淮安、鹽

3、城、南通、泰州、儀征、南昌、漢口等淮鹽口岸城市的近代商業(yè)文明;其風雅、奢華、“揚氣”的生活方式使淮揚社會發(fā)生了變遷,也對華東與華中地區(qū)乃至全國的社會風尚、思維方式、生活習俗產(chǎn)生了影響。如今,揚州鹽商留下的物質(zhì)文化和非物質(zhì)文化都已成為具有歷史意義和旅游價值的遺產(chǎn)資源。因此,以文化線路為新視域研究揚州鹽商文化,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一、“文化線路”定義及其特征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于2008年通過的關于文化線路的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憲章(簡稱文化線路憲章)對文化線路的定義進行了詳盡闡述,指出:“無論是陸地上,海上或其它形式的交流線路,只要是有明確界限,有自己獨特的動態(tài)和歷史功能,服務

4、的目標特殊、確定,并且滿足以下條件的線路可稱為文化線路:(1)必須來自并反映人類的互動,和跨越較長歷史時期的民族、國家、地區(qū)或大陸間的多維、持續(xù)、互惠的貨物、思想、知識和價值觀的交流;(2)必須在時空上促進涉及的所有文化間的交流互惠,并反映在其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中;(3)必須將相關聯(lián)的歷史關系與文化遺產(chǎn)有機融入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中。”定義不僅明確了作為人類遷徙或交流的通道成為文化線路遺產(chǎn)必須擁有一個限定空間,而且強調(diào)文化線路是跨越較為廣闊的區(qū)域,在不同的“民族、國家、地區(qū)或大陸間的”,這樣才有可能涵蓋不同的文化區(qū)域,才有可能在不同文化群體間產(chǎn)生交流和影響,這是文化線路的空間特征;定義還強調(diào)了文化線路的

5、形成必須“跨越較長歷史時期”,這意味著交通線路上的不同文化群體間的往來和交流是長時期的、持續(xù)的,這樣才可能形成不同文化的相互影響和融合,這是文化線路的時間特征;定義也明確了文化線路中的“交流線路”,是為一個特殊、確定的目標服務的(如運輸特定的貨物,進行特定的政治、宗教、文化活動等),同時它引起了不同文化群體間多維的貨物、思想文化交流,這是一條交流線路區(qū)別于其它交通線路而成為文化線路的一個顯著功能特征??臻g特征、時間特征、功能特征構成了交流線路作為文化線路遺產(chǎn)的三項基本指標,符合這些指標的交通線路就是文化線路,而那些見證和反映了這一文化交流現(xiàn)象的物質(zhì)載體及交通線路本身、價值理念、風俗習慣等構成了

6、文化線路遺產(chǎn)體系的內(nèi)容。 二、運鹽河一大運河一長江(或淮河):揚州鹽商文化線路 1.揚州鹽商興盛500年 揚州鹽商是指明中葉至清末500多年間,由陜西、山西、安徽、江蘇、江西、湖廣、浙江等地商幫組成的,以揚州為中心從事淮鹽運營的地域性群體,或稱兩淮鹽商。雖然兩淮鹽業(yè)從西漢初年至明清經(jīng)歷2000多年,但揚州鹽商這一地域性群體的出現(xiàn)則是在明朝鹽法制度改革以后。明洪武三年(1370)的開中制、明弘治五年(1492)開中折色制的實施,使得陜西商人、山西商人等內(nèi)遷兩淮地區(qū),寓居淮鹽管理中心揚州,徽州、江西、湖廣、浙江等地商人也陸續(xù)登陸揚州,麇集揚州河下一帶,逐漸形成揚州鹽商社區(qū)。揚州鹽商社區(qū)的形成,標志

7、著揚州鹽商的形成。明代萬歷四十六年(1618)開始推行的綱鹽制,使得揚州鹽商獲得壟斷淮鹽的購買、運輸,以及特定行鹽地區(qū)的銷售特權,從而很快積聚了巨額的商業(yè)資本,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最大資本集團。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揚州鹽商盛極一時,經(jīng)濟上富可敵國,政治上亦官亦商,聲勢煊赫,影響深遠?!爸腥A帝國晚期,兩淮鹽區(qū)的運商在經(jīng)濟、政治兩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群體之一”。 嘉道年間,綱鹽制日益敗壞,道光十二年(1832)始,淮北、淮南鹽場相繼實行票鹽制。改綱為票打破了揚州鹽商壟斷兩淮鹽業(yè)的局面,使一般商人皆可行鹽,這使揚州鹽商的商業(yè)利潤降低,勢力削弱。同治五年(1866)后,各銷售口岸鹽商可在當?shù)氐亩戒N局

8、申請辦理鹽引,因而鹽商也不必常駐揚州。光緒年問,鹽商“在揚州少,散處四岸者多”。揚州鹽商散居淮鹽運銷口岸,雖然削弱了鹽商故里揚州的中心地位,但也加強了揚州鹽商與淮鹽口岸的文化交流、融合。光緒中葉以后隨著淮南鹽場海岸線的東移,淮鹽產(chǎn)量的下降,以及海洋、鐵路運輸淮鹽的興起和發(fā)展,原以揚州為活動中心業(yè)鹽的揚州鹽商衰落了。 揚州鹽商自明洪武年間或自開中折色制實施的明弘治年間始,至清光緒中葉,前后經(jīng)歷500多年的時間,其富可敵國的經(jīng)濟實力、豪華奢侈的生活品質(zhì)、崇儒尚雅的文化風氣,不僅使其成為明清朝廷的財政支撐者,而且在其集聚中心揚州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揚州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不僅對中

9、國商業(yè)界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創(chuàng)造了揚州、淮安、鹽城、儀征、漢口、南昌等城市的近代商業(yè)繁榮,而且引起了鹽商集聚區(qū)域淮揚社會的變革,影響了華東、華中乃至全國的社會風尚和價值觀念。 2.揚州鹽商活動區(qū)域跨越六省 明清時期兩淮鹽業(yè)實行的是官督商銷制度,即是由政府劃定鹽商銷售區(qū)域的引地制度,政府對淮鹽的支鹽場垣、運輸線路、運輸日期以及運鹽數(shù)量、銷鹽區(qū)域(引地)都有明確規(guī)定,因此從事淮鹽運銷的揚州鹽商的活動區(qū)域、活動線路都是固定的。揚州鹽商從兩淮鹽場支鹽,將淮鹽運往引地即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六省。由于兩淮鹽場與淮鹽引地處于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其江河湖泊如織,水系成網(wǎng),因此揚州鹽商運銷淮鹽的線路是

10、以水路船行為主,陸路車行為輔。根據(jù)兩淮鹽法志記載,揚州鹽商從兩淮鹽場至淮鹽引地,其交通線路主要分為淮南、淮北兩條: 其一,鹽商從淮南鹽場(包括通州分司和泰州分司的20鹽場)支鹽,其鹽船分別南通州運鹽河、鹽城串場河至泰州壩,經(jīng)稱掣后,人茱萸溝至揚州城東的灣頭,人大運河,經(jīng)揚州城北橋掣至城南鈔關驗引,然后由儀揚河直抵儀征,江掣后開江,沿長江及其支流漢水、湘江、贛江等運銷至引岸各府縣。其全程4000多里。其二,鹽商從淮北鹽場(即淮安分司,后改為海州分司的鹽場)支鹽,鹽船由淮北鹽河至永豐壩,車、船駁運至烏沙河后,過洪澤湖沿淮河及其支流渦河、潁河、汝河等,運銷至引岸各府縣,全程1200多里。 可以看出,

11、運鹽河(包括通州運鹽河和鹽城串場河、茱萸溝、儀揚河、淮北鹽河等)、大運河、長江、淮河是揚州鹽商運銷淮鹽的主要水路要道,并利用長江支流漢水、湘江、贛江等,及淮河支流渦河、潁河、汝河等,以及洪澤湖、巢湖、鄱陽湖、洞庭湖及其相關支流。這些江河湖泊水道與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六省境內(nèi)的口岸城市及鄉(xiāng)鎮(zhèn)連接,形成一條巨大的揚州鹽商活動線路。這是一條界限明確、運道固定、覆蓋范圍寬廣的交流線路,根據(jù)清代嘉慶兩淮鹽法志記載有6省41府2廳9直隸州;其路程遙遠,里程遠達4000余里;區(qū)域文化多樣,包括跨越江蘇、安徽地域的江淮文化,江西地域的江右文化,湖北、湖南地域的江漢文化等,是不同文化群體間經(jīng)濟、文

12、化交流的通道。 3.揚州鹽商活動線路促成多維交流 明清500多年間,以揚州為中心,由運鹽河、大運河、長江(或淮河)及其支流構建的揚州鹽商活動線路,是淮鹽運銷的交通線路,也是長江中下游流域與淮河流域之間其它貨物的交流通道。揚州鹽商將淮鹽自兩淮鹽場運至引地后,其鹽船皆滿載而歸。江南諸省的糧食、木材、石材及地方手工業(yè)品由鹽船從淮鹽引地運至揚州、淮安等淮鹽集散地,再轉(zhuǎn)運往全國各地。因而明清時期的揚州、淮安、漢口等淮鹽交通口岸成為南北貨運碼頭。據(jù)光緒淮安府志卷1疆域記載,淮安府城西北的關廂河下鎮(zhèn),“由明季迨國朝,為淮北綱鹽屯集之地。任鹺商者,皆徽(州)、揚(州)高貲巨戶,役使千夫,商販輻輳;夏秋之交,西

13、南數(shù)省糧艘銜尾入境,皆泊于城西運河,以待盤驗牽挽,往來百貨山列”而湖廣的地方商人則把地方特產(chǎn)販運至漢口后購鹽而回?!吧堂褙溸\谷米、煤炭、桐茶油、竹木、紙鐵及各土產(chǎn),運赴漢口銷售,易鹽而歸”。揚州鹽商的運銷淮鹽活動,促進了淮河流域與長江中下游流域之間糧食等百貨的交流,加強了運河、長江交通運輸線路的經(jīng)濟功能。 揚州鹽商活動線路也是近代商業(yè)文明與地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空間通道。揚州鹽商活動期間,不僅揚州鹽商的聚居中心揚州的商業(yè)市肆稠密,商鋪鱗次櫛比,街巷人聲鼎沸,而且在揚州鹽商出入的口岸城市淮安、鹽城、南通、泰州、儀征、漢口、南昌等,出現(xiàn)了巷陌繁密、市廛相連、百貨齊萃、商業(yè)繁華的局面。像漢口的淮鹽碼頭

14、,從原先的僻野荒陬到清代嘉、道年間皆“筑室列廛”,形成了“市肆里遙,百貨齊萃”的淮鹽巷。至咸豐元年(1851)漢口處于“十里通津駐鹽艘”的黃金時代,與它共榮衰的淮鹽巷也發(fā)展為淮鹽一巷、淮鹽二巷。而淮安府城西北的河下小鎮(zhèn),及至清代已是“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與此同時,淮鹽運銷區(qū)域內(nèi)的一些地方風俗習慣也隨著揚州鹽商活動線路不斷傳播,漸漸糅雜、交融。如運河入江口儀征的正月十五的龍燈戲,其中的“三楚黃龍”、“龍鼓燈”,是淮鹽引地湖廣、安徽等地民俗的移植,它成了儀征民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徽州最為重要的廟會之一“都天會”習俗,也隨著徽籍鹽商寓居儀征、淮安、泰州、漢口等淮鹽口岸,而成為當?shù)芈晞?/p>

15、浩大的迎神賽會。 明清時期,揚州鹽商以揚州為中心,以淮鹽集散地淮安、泰州、儀征、南昌、漢口等交通口岸城市為節(jié)點,由運鹽河、大運河、長江、淮河及其支流連接的長達4000多里的活動線路,是淮鹽運銷線路,也是其它貨物的交流線路,是淮河流域與長江中下游流域不同文化群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通道,因而它符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關于文化線路的定義要求,具有持續(xù)500多年的時間特征、覆蓋六省廣大區(qū)域的空間特征、專門運輸淮鹽并引起其它貨物和文化交流的功能特征??梢耘袛啵瑩P州鹽商活動線路是一條多維、持續(xù)、互惠的,貨物、思想、知識和價值觀交流的文化線路。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遺產(chǎn)價值。 三、揚州鹽商文化線路的意義 “文

16、化線路反映了交互式的、動態(tài)的以及演變的人類文化間聯(lián)系的過程,展示了不同的人群對于人類文化遺產(chǎn)多樣性的貢獻”。明清500多年間,以揚州為中心,由運鹽河、大運河、長江(或淮河)及其支流構建的揚州鹽商活動線路,見證了揚州鹽商奮發(fā)向上、不斷進取、實現(xiàn)人生價值,取得輝煌的歷程,詮釋了淮鹽區(qū)域因鹽商活動而興衰的眾多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展示了線路沿岸不同文化人群間交互式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它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和廣泛的社會意義。 1.留下了豐厚的物質(zhì)文化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富甲天下”的揚州鹽商在寓居城市大興土木,興建園林、宅第、會館、宗祠,并捐資支助地方公益事業(yè),修建書院、義學、街道、橋壩、碼頭、渡口、棧道

17、等,因而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遺址。在揚州鹽商大本營揚州5.09平方公里的城區(qū),至今仍保留了幾十處鹽商建筑和遺址,包括住宅、庭院和花園、會館、街巷,像個園、何園、盧氏鹽商古宅、汪氏小苑、汪魯門古宅四岸公所、湖南會館、江西會館、湖北會館、安徽會館梅花書院、安定書院、廣陵書院引市街、引子街、蘇唱街、新倉巷、達士巷與揚州相似,淮安、鹽城、儀征、泰州、漢口等地,揚州鹽商留下的園林、宅第、會館、書院、街巷、宗祠等一些建筑物,至今依然清晰可見?;窗渤俏鞯暮酉缕袢匀槐3种髑鍟r期的古鎮(zhèn)風韻,蓮花街上鋪設的鑿有朵朵大蓮花的青石板猶在,潤州會館、四明會館和江寧會館仍有留存;漢口至今仍保留著淮鹽巷名稱,鑲有石雕

18、、木雕、磚雕的揚州鹽商建筑風格的古民居也時而可見。茱萸溝、串場河、淮北鹽河等這些專門為運輸淮鹽而開鑿的運鹽河,以及在運鹽河一大運河一長江(或淮河)這一交通線路上留下的眾多運鹽閘、橋、壩、纖道、碼頭、稅關、客棧等遺址及其相關故事,如今都已成為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旅游價值的文化遺產(chǎn)。 2.弘揚了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事業(yè)的儒商精神 擁有雄厚經(jīng)濟實力的揚州鹽商,樂善好施,賑災濟貧,積極倡辦公益事業(yè),他們不僅在寓居中心城市揚州、祖籍家鄉(xiāng),還隨著其活動延伸至其它城市、鄉(xiāng)村。根據(jù)嘉慶兩淮鹽法志記載,揚州鹽商在揚州、淮安、儀征、漢口等地,出資建造普濟堂,收養(yǎng)無告老民、貧民;建育嬰堂,收養(yǎng)孤兒;設藥局,施舍丸散;在

19、交通要道建義渡、長江水面設救生紅船;購地置義冢;建水倉,用于城市消防救火;捐資疏浚城市水溝、官井,建橋梁,修碼頭、城墻、街道等市政建設;設鹽義倉,貯存糧食,賑濟灶?。唤ㄖ鄰S,救濟饑民;建書院、義學,為寒士提供膏火銀兩。如在揚州建有安定書院、梅花書院、廣陵書院、西門義學、江甘學宮等,為寒士解決生計;在徽州古紫陽書院建造過程中,鹽商鮑志道個人捐資3000兩,以“助成工”,為維持書院正常運轉(zhuǎn),又捐銀8000兩,每年繳息960兩;在武昌,經(jīng)心書院和兩湖書院的學生生活費和獎學金都是按月在鹽庫盈余項下開支,兩湖書院外地在漢口經(jīng)商子弟的經(jīng)費也由包括鹽商在內(nèi)的“漢口八大行認捐,交官生息,仍按月支給”;有時一些

20、寒士的趕考經(jīng)費,也由鹽商資助,如道光八年(1828),漢陽縣士紳公請湖北學政“轉(zhuǎn)飭漢陽府縣勸諭漢岸鹽商,按鄉(xiāng)、會試年份,提銀二千兩作闔縣賓興公交車費”。揚州鹽商還熱心于地方戲劇、音樂、文學、出版事業(yè),明清時期徽州昆腔、揚州揚劇、淮安淮劇、海州五大宮調(diào)的發(fā)展興盛,皆離不開揚州鹽商的資助。大鹽商馬秋玉還“為朱竹坨刻經(jīng)義考。費千金為蔣衡裝潢所寫十三經(jīng),又刻許氏說文玉篇廣韻字鑒等書,謂之馬板”。 揚州鹽商慷慨好義,對社會公益事業(yè)不吝施舍,巨額捐資于教育、文化、衛(wèi)生、慈善、交通等公益事業(yè),不僅造福于民眾,推動了地方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城市的繁榮,而且也為保護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出了貢獻。他們能在淮鹽運

21、銷的廣大區(qū)域內(nèi)“以財行仁”、多行義舉,表現(xiàn)出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救世濟民的抱負,是儒家“仁民愛物”、“達則兼善天下”的價值觀的體現(xiàn),是儒商精神的發(fā)揚廣大。 3.傳播了崇尚風雅、善交文人的文化風尚 明清時期,揚州鹽商競重風雅、善交名儒碩士、吟詩作畫的文化風尚,把酒放歌、縱情享樂的奢華生活風氣,也流及鹽商活動線路涵蓋的廣大區(qū)域。 以徽商、西商為主的揚州鹽商是一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儒商集團,他們雖是商人,但不少人少年服膺儒術,或棄儒從賈,或出身于士商結(jié)合的家族。尤其是徽商,“業(yè)鹺于淮南北者”,莫不皆是“商而兼士”。具有較高文化知識和儒家道德修養(yǎng)的揚州鹽商,在其生活風尚方面顯現(xiàn)出突出的文化品格。 在揚

22、州,揚州鹽商通過多種活動,提倡風雅,招延四方名士。在大鹽商馬氏周圍,聚集了像全祖望、厲鶚、王藻、杭世駿、陳祖范等一流名儒碩士;總商江春還師從“精于制藝”的名士王步青,將“通經(jīng)法、究名法之學”的吳獻可“延于家二十年”;鹽商汪玉樞結(jié)交著名文人,“與揚州眾詩人吟唱不輟,直到臨卒”;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在任期內(nèi),建筑“蘇亭”,舉行“虹橋修楔”,邀集天下名士?!肮ūR見曾)兩經(jīng)轉(zhuǎn)運,座中皆天下士”。著名學者戴震、鮑皋、惠棟、全祖望、王世球、杭世駿、薛廷吉等都是揚州鹽商的座上客。 在淮安,鹽務全盛時期,巨商富賈“出由仆從如煙,駿馬飛輿,互相矜尚,其黠者頗與文人相結(jié)納,藉以假借聲譽,居然為風雅中人,一時賓客之豪

23、,管弦之盛,談者目為小揚州。 在漢口,“鹽鹺盛時,競重風雅。四方往來名士,無不流連文酒,并筑梵宮琳宇上下五六處,為公宴處。鏡檻晶窗,洞房杳察,成具竹石花藥之盛,且半臨后湖,可舒遠觀,白云漾空,綠陰如幄,斜陽返映。影動于琉璃屏戶間,宛如身在畫中。每當雅集,相與覃研詩詞,品論書畫,時或舞扇歌裙,淺斟低唱,大有觴詠升平之樂”。江蘇丹徒籍鹽商包包山精通詩書,風雅愛客,常與漢口名士詩文酒會,唱酬應和;青年時期“業(yè)鹺漢上”并長期寓居漢口的浙江烏程人范鍇,與包氏叔侄以詩文論交,一生以“飄零書劍,清狂詩酒”自況,并著有漢口叢談一書;安徽桐城籍姚小山,每年額運淮鹽“逾楚省之半”,常與四方名士把酒放歌,縱情享樂;徙居漢口的徽州籍鹽商洪檀修建“誰園”,每逢春秋佳日,必邀來一些鹽商名士,在園內(nèi)宴飲游樂。這些寓居淮安、漢口等地的鹽商們的風流雅趣,無疑是揚州的鹽商生活的翻版。 4.加強了民間風俗的交流融合 明清時期的揚州鹽商,不僅僅是運鹽的行商,更是壟斷淮鹽買賣的坐賈。他們寓居淮鹽口岸城市,過著社區(qū)生活。揚州的河下一帶、淮安的河下鎮(zhèn)和西壩鎮(zhèn)、儀征的縣城南、漢口的淮鹽巷等,都是揚州鹽商的聚居處。數(shù)百年的寓居生活,使得揚州鹽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